首页 / 正文

第七十九回 因欢成病忽报弥留 以弟继兄旁延统绪

  却说同治帝亲裁国政,一年以内,倒也不敢怠忽,悉心办理。只是性格刚强,颇与慈禧太后相似。慈禧太后虽已归政,遇有军国大事,仍著内监密行查探,探悉以后,即传同治帝训饬,责他如何不来禀白。偏这同治帝也是倔强,自思母后既已归政,为什么还来干涉?母后要他禀报,他却越加隐瞒,因此母子之间,反生意见。独慈安太后静养深宫,凡事不去过问,且当同治帝进谒时候,总是和容愉色,并没有一毫怒意。同治帝因她和蔼可亲,所以时去省视,反把本生母后,撇诸脑后。慈禧太后愈滋不悦,有时且把皇后传入宫内,叫她从中劝谏。皇后虽是唯唯遵命,心中恰与皇帝意旨相合。花前月下,私语喁喁,竟将太后所说的言语,和盘托出,反激动皇帝懊恼。背后言语,总有疏虞,传到慈禧太后耳中,索性迁怒皇后,衔恨切骨。皇后死了。

  同治帝亦很是懊怅。内侍文喜、桂宝等,想替主子解忧,多方迎合,便怂恿同治帝,重建圆明园。这条计画,正中同治帝下怀,自然准奏,即饬总管内务府择日兴工。谕中大旨却说是备两宫皇太后燕憩之用,所以资颐养,遂孝思,其实暗中用意,看官自能明白,不烦小子絮述。含蓄语,尤耐意味。惟恭亲王弈䜣,留心大局,暗想国家财政,支绌得很,如何兴办土木?便进谏同治帝,请他中阻。同治帝一番高兴,被这老头儿出来絮聒,心中很不自在。那弈䜣反唠唠叨叨,把古今以来的君德,如何勤,如何俭,说个不休,惹得同治帝暴躁起来,便道:“修造圆明园,无非为两宫颐养起见。我记得孟子说过:‘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恭王要把古训规劝,所以同治帝也引古语回驳。现拟造个小园子,还不好算得养亲,皇叔反说有许多窒碍,我却不信。”弈䜣还想再谏,同治帝怒形于色,拂袖起身,踱入里边去了,弈䜣只得退出。

  冤冤相凑,弈䜣退出宫门,他儿子载澂,却入宫来见同治帝,原来载澂曾在宏德殿伴读,自小与同治帝相狎,到同治帝亲政,退朝余暇,常令载澂自由入宫,谈笑解闷。这日载澂求见,内侍即入内奏闻,偏偏同治帝不令进谒。载澂莫名其妙,仍旧照往时玩笑的样子,说道:“皇上平日,非常豁达,为什么今天摆起架子来?”说毕,扬长而去。内侍未免多事,竟将载澂的说话,一一奏明。同治帝大怒道:“他的老子,刚来饶舌,不料他又来胡闹。他说我摆架子,我就摆与他看。”便宣召军机大臣大学士文祥进见,文祥奉旨趋入,同治帝道:“恭王弈䜣,对朕无礼,他儿子载澂,更加不法,朕意将他父子赐死,叫你进来拟旨。”文祥不听犹可,听了此谕,连忙跪下,只是磕头。同治帝道:“你做什么?”文祥道:“恭、恭亲王弈、弈䜣,勤劳素著,就使他犯了罪,也求皇恩特赦!”同治帝冷笑道:“朕晓得了!你等都是他的党羽,所以事事回护。”文祥又磕了几个头,随答道:“奴才不、不敢。”同治帝又道:“赐死太重,革爵便了。”文祥到此,不敢违旨,只好草草拟就,捧呈御览。同治帝阅毕,点了点头,便道:“你将这稿底取去,明日就照此颁布罢!”文祥领旨退出,也不回府,一直跑到恭王邸中,密报恭王。恭王也是着急,忙邀几个知己商议。三个缝皮匠,比个诸葛亮,一面由文祥飞禀慈禧太后,一面由御史沈淮、姚百川出头,拟定奏折,内称:“圣上饬造圆明园,颐养圣母,实是以孝治天下之盛德,但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切景致,尽付销沈,不如三海名胜,近在宫掖,饬工修筑,易于观成”等语。巧于措词。折才拟就,文祥已自宫中出来,回报恭王。据说:“草定谕旨,已由西太后取去,谅可搁置。”恭王才稍稍放心,次日沈、姚两御史,又把奏折呈上,同治帝阅到‘易于观成’一语,方有些回心转意,当命内阁拟诏,即日宣布道:

  前降旨谕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将圆明园工程,择要兴工,原以备两宫皇太后燕憩,用资颐养而遂孝思。本年开工后,闻工程浩大,非克期所能蒇功,现在物力艰难,经费支绌,军务未甚平安,各省时有偏灾,朕仰体慈怀,不欲以土木之工,重劳民力,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着即行停止,俟将来边境乂安,库款充裕,再行兴修。因念三海近在宫掖,殿宇完固,量加修理,工作不致过繁。著该管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酌度情形,将如何修葺之处,奏请办理!钦此。

  过了数日,同治帝视朝,巧值恭王弈䜣,随班朝见,由同治帝瞧著,翎顶依然照旧,不由的诧异起来。退朝后,立召文祥入见,问前次谕旨,已将弈䜣革去亲王,何故翎顶照常?文祥无可辩说,只推在西太后一人身上。奏称:“圣母闻知,饬收成命,所以恭王爷爵衔照旧。”同治帝怒道:“朕既亲政,你等须遵朕谕旨,难道知有母后,不知有朕么?”随将文祥斥骂一顿,叱令滚出,立刻提起朱笔,写了数行,令内侍张示王大臣道:

  传谕在廷诸王大臣等,朕自去岁正月二十六日亲政以来,每逢召对恭亲王时,语言之间,诸多失仪,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载澂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薄惩。

  这谕才行宣布,不到数时。西太后处,已由弈䜣、文祥二人,进去泣诉。当蒙西太后劝慰,令他退出,即传同治帝入内,严词训责,令给还恭王父子爵衔。气得同治帝哑口无言,只好出命内阁,于次日再行降旨道:

  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祐康颐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并载澂革去贝勒郡王衔,在恭亲王于召对时,言语失仪,原为咎有应得,惟念该亲王自辅政以来,不无劳勛足录,著加恩赏还亲王,世袭罔替。载澂贝勒郡王衔,一并赏还。该亲王仰体朝廷训诫之意,嗣后益加儆慎,宏济艰难,用副委任!钦此。

  自有这番手续,同治帝连日怏怏。文喜、桂宝二人,又想出法子,导同治帝微行,为这一著,要把十三年的青春皇帝,断送在他两人手中了。宵小可畏。

  京师内南城一带,向是娼寮聚居的地方,酒地花天,金吾不禁。同治帝听了文喜、桂宝的说话,带了两人,微服出游,到了秦楼楚馆,尝试温柔滋味,与宫中大不相同。满眼娇娃,个个妖艳,眉挑目语,无非卖弄风骚,浅透轻颦,随处生人怜惜。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灯红酒绿,玉软香温。既而玉山半颓,海棠欲睡,罗襦半解,芗泽先融,衣扣轻松,柔情欲醉。描不尽的媚态,说不完的绸缪,倒凤颠鸾,为问汉宫谁似?尤云殢雨,错疑神女相逢。从此巫峰遍历,帝泽皆春,愿此生长老是乡,除斯地都非乐境。春光漏泄,谏草上呈,当时内务府中,有一个忠心为主的满员,名叫桂庆,因帝少年好色,恐不永年,请将盅惑的内侍,一并驱逐。至若祸首罪魁,应立诛无赦。且请皇太后保护圣躬,毋令沈溺。真是语语剀切,言言沈挚。有此谏官,还是满廷余泽。同治帝原是厌闻,西太后恰也不怿。西太后是何用心?想是左袒内监的缘故。桂庆即辞职回籍。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桂庆颇有古大臣风度。嗣是同治帝每夕出游,追欢取乐,到了次晨,王大臣齐集朝房,御驾尚未返阙。恭亲王以下,统已闻知,因鉴前时圆明园事情,不敢犯颜直谏,只暗中略报西太后,西太后恰也训戒数次。嗣因同治帝置诸不闻,忤了慈容,索性任他游荡,惟朝廷大事,叫恭亲王等格外留心。同治帝越加惬意,适西太后四旬万寿,总算在宫中住了两天,照例庆贺。

  是年没甚要政,只与中国通商的日本国,有小田县民,及琉球国渔人,航行海外,遇风漂至台湾,被生番劫杀,日本遣使诘责,清廷答称生番列在化外,向未过问。明明台湾百姓,如何说是化外?日本遂派中将西乡从道,率兵至台,攻击生番。闽省船政大臣沈葆桢,及藩司潘蔚,往台查办,又说台湾系中国属地,日本不得称兵。语多矛盾,煞是可笑!西乡从道哪里肯允,且言琉球是他保护国,所有被杀的渔人,统要中国赔偿。葆桢遂函商直督李鸿章,令奏拨十三营,赴台防边。日本见台防渐固,又遣专使大久保利通至京,与总理衙门交涉。当由英使威妥玛居间调停,令中国出抚恤银十万两,军费赔款银四十万两,才算了事,日兵乃退出台湾。其实琉球亦是中国藩属,并非日本保护国,清廷办理外交的大员,单叫台湾没有日兵,便是侥幸万分,哪里还要去问琉球?琉球已失去了。

  同治帝一意寻花,连什么台湾,什么琉球,一概不管。朝朝暮暮,我我卿卿,不意乐极悲生,受了淫毒,起初还可支持,延到十月,连头面上都发现出来。宫廷里面,盛称皇上生了天花,真也奇怪。御医未识受病的缘由,只将不痛不痒的药味,搪塞过去,庸医杀人。因此蕴毒愈深,受病愈重。十一月初,御体竟不能动弹,冬至祀天,遣醇亲王弈譞恭代行礼,所有内外各衙门章奏,都呈两宫皇太后披览裁定。王大臣等,总道是皇上染了痘症,没有什么厉害,况且年未弱冠,血气方刚,也不至禁受不起,大家不过循例请安,断不料变生意外,帝疾竟至大渐,到十二月初五日,崩于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飞调李鸿章淮军入都,自己与慈安太后,同御养心殿,立传惇亲王弈誴、恭亲王弈䜣、孚郡王弈譓、惠郡王弈详、贝勒载治、载澂、一等公弈谟、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军机大臣宝鋆、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桂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廕、孙贻经、徐郙、张家骧等入见。亲王以下,尚未悉皇帝宾天情事,但见宫门内外,侍卫森列,宫中一带,又是排满太监,布置严密,大异往日状态,不禁个个惊讶;行至养心殿内,两宫太后已对面坐定,略带愁惨面色。王大臣等不暇细想,各按班次请安,跪聆慈训。慈禧后先开口道:“皇上病势,看来要不起了,闻皇后虽已有孕,不知是男是女,亦不知何日诞生,应预先议立皇嗣,免得临时局促。”诸王大臣叩头道:“皇上春秋鼎盛,即有不豫,自能渐渐康泰,皇嗣一节,似可缓议。”慈禧后道:“我也不妨实告,皇帝今日已晏驾了。”这语一传,王大臣等,哭又不好,不哭又不好,有几个忍不住泪,似乎要垂下来形状。其实都是做作,但此时倒也为难。慈禧后道:“此处非哭临地方,须速决嗣主为要。”诸王大臣不敢发议,只有恭王弈䜣,仗着老成,便抗言道:“皇后诞生之期,想亦不远,不如秘不发丧。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未迟。”慈禧后大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何能长守秘密?一经发觉,恐转要动摇国本了。”军机大臣李鸿藻,弘德殿行走徐桐,南书房行走潘祖廕,都碰头道:“太后明见,臣等不胜钦佩。”慈安太后也插口道:“据我意见,恭亲王的儿子,可以入承大统。”恭王闻言,连称不敢,随奏道:“按照承袭次序,应立溥伦为大行皇帝嗣子。”慈禧后又不以为然,便道:“溥伦族系,究竟太远,不应嗣立。”原来溥伦系过继宣宗长子弈譓,血统上稍差一层,所以被慈禧后驳去。恭王尚要启奏,慈禧后毕竟机警,便对慈安后道:“据我看来,醇王弈譞子载湉可以继立,应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恭王心中,很不赞成,连我也不赞成,无怪恭王。即向弈譞道:“立长一层,好全然不顾么?”不特立长而已,且置大行皇帝于何地?弈譞便叩头力辞,慈禧后道:“可由王大臣投票为定。”慈安太后没有异言,当由慈禧后命众人起立,记名投票。投讫发阅,只醇王等投溥伦,有三人投恭王子,其余皆如慈禧意,投醇王子,于是大位遂决。不必运动,而众大臣多投醇王子,慈禧之权力可知。看官!你道慈禧太后,何故定要立醇王子?第一层意思,是立了溥字辈为嗣,便是入继同治帝,同治帝有了嗣子,同治后将尊为太后,自己反退处无权,因此决意不愿;第二层意思,醇王福晋,便是慈禧后的妹子,慈禧入宫,作为媒妁,她想亲上加亲,必无他虞。兼且醇王子年仅四龄,不能亲政,自己可以重执大权,所以不顾公论,独断独行。众大臣竭力逢迎,才成了这样局面。这时候已当夜间九句钟,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天气极冷,慈禧后即派兵一队,往西城醇王邸中,迎载湉入宫,又派恭亲王留守东暖阁,不是亲他,实是防他。宫内外统用禁旅严卫,督队的便是步军统领荣禄。随即颁布遗诏道:

  朕蒙皇考文宗显皇帝覆育隆恩,付畀神器,冲龄践阼,仰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仰惟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自维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十余年来,禀承懿训,勤求上理,虽幸官军所至,粤捻各逆,次第削平,滇黔关陇,苗匪回匪,分别剿抚,俱臻安靖。而兵燹之余,吾民创痍未复,每一念及寤寐难安。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蠲请赈,无不立沛恩施。深宫兢惕之怀,当为中外臣民所共见。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护,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之子载湉,(此二字贴黄)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钦承付托。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忧勤惕厉,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并孝养两宫皇太后,仰慰慈怀,兼愿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藉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同治帝崩,年只十有九岁,新帝载湉,入嗣文宗,尊谥同治帝为穆宗,封皇后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改元光绪,即以明年为光绪元年,是谓德宗。当下诸王大臣,希旨承颜,奏请两宫皇太后重行训政。慈安太后颇觉讨厌,并不免有三分伤感,独慈禧太后,因同治帝不肯顺从,时常怀恨,此时重出训政,颇慰初念,倒也没甚悲痛。所最伤心的,莫如同治皇后,入正中宫,只有两年,突遭大丧,折鸾离凤,已是可惨,还有慈禧太后,对着她很不满意。这番立嗣,非但不令她预闻,而且口口声声,骂她狐媚子,狐媚子。她哭得凄惨一点,越触动慈禧太后恶感,戟指骂道:“狐媚子!你媚死我儿子,一心思想做皇太后!哼哼!象你这种人,想做太后,除非海枯石烂,方轮到你身上。”这番言语,已是令人难堪。嗣复下了一道懿旨,内称大行皇帝无嗣,俟嗣皇帝后生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子,牵强得很。这正是断绝皇后希望。当时嗣皇改元,两宫训政,盈廷庆贺,热闹得很。只同治后独坐深宫,凄凉万状,暗想腹中怀姙,未识男女,即使生男,亦属无益,索性图个自尽,还是完名全节。主意已定,只望见父一面,与他诀别。巧值宫内赐宴,承恩公崇绮亦在其内,宴毕,顺道入视。父女相持大哭,到临别的时光,皇后只说了一声,儿本薄命,望父亲不必记念。阅者不忍卒读。次晨,宫内即传出皇后凶信,这般下场,何如民家?满廷臣工,很是惊异,大臣不言,小臣却忍耐不住,呈上谏章,第一个是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奏道:

  窃惟立继之大权,操之君上,非臣下所得妄预。若事已完善,而理当稍为变通者,又非臣下所可缄默也。大行皇帝,冲龄御极,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励治,十有三载,天下底定,海内臣民,方得享太平之福。讵意大行皇帝,皇嗣未举,一旦龙驭上宾?凡食毛践土者,莫不叫天呼地。幸赖两宫太后,坤维正位,择继咸宜,以我皇上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并钦奉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仰见两宫皇太后宸衷经营,承家原为承国,圣算悠远,立子即是立孙。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统绪,亦得相承勿替。计之万全,无过于此。惟是奴才尝读宋史,不能无感焉。宋太后遵杜太后之命,传弟而不传子,厥后太宗偶因赵普一言,传子竟未传侄,是废母后成命,遂起无穷驳斥。使当日后以诏命铸成铁券,如九鼎泰山,万无转移之理,赵普安得一言间之?然则立继大计,成于一时,尤贵定于一代。况我朝仁让开基,家风未远,圣圣相承,夫复何虑。我皇上将来生有皇子,自必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接承统绪,第恐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言引用,岂不负两宫太后贻厥孙谋之至意?奴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请饬下王公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颁立铁券,用作弈世良谟。谨奏。

  这篇奏牍,言人所不敢言,满员以内,好算得庸中佼佼,铁中铮铮了。偏偏懿旨说他冒昧渎陈,殊甚诧异,著即申饬。于是王公以下,乐得做了仗马寒蝉,哪个还敢多嘴?同治帝的丧礼,还算照着旧制,勉强敷衍,同治后的丧礼,简直是草草了事,不过加了孝哲二字的谥法,饰人间耳目。光绪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于惠陵,大小臣工,照例扈送。有一个小小京官,满腔不平,欲言不可,不言又不忍,他竟抱了尸谏的意见,殉义于惠陵附近的马神桥,上了一本遗折,比广安所奏,尤为痛切。正是:

  古道犹存,臣心不死;

  效节史鱼,直哉如矢!

  未知折中有何言论,尸谏的究是何人,且待下回再叙。

  ----------

  同治帝之崩,相传为游荡所致,天花之毒,明系饰言,作者固非诬毁。但慈禧后为同治帝生母,不应以帝稍忤颜,遂成闲隙,寻常民家,母子不和,犹关家计,况帝室乎?且纵帝游荡,酿成淫毒,得疾以后,又不慎重爱护,以致深沈不起。母子之间,殊不能无遗憾焉。若光绪帝之立,种种原因,备见书中,无非为慈禧一人私意。嘉顺皇后,由此自尽。“昭阳从古谁身殉,彤史应居第一流。”我为嘉顺哭,犹为嘉顺幸,而慈禧之手段,于此益见。

  吕武以后,应推此人。

猜你喜欢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九)·陈寅恪
  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十·佚名
  卷之二十·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徐紘
  皇王大纪卷十二·胡宏
  ●彰武·吴廷燮
  卷八十九·佚名
  游明根传·魏收
  宇文融传·欧阳修
  安丙传·脱脱
  孟速思传·宋濂
  卷五十四·陆宗楷
  106.司马昭的野心·林汉达
  光緒八年·曾纪泽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剡王侗,太祖子,初名青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太尉,赐名侗。显德四年追封。巳王信,太祖子,初名意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司空,赐名信。显德四年追封。 案:太祖诸子蚤岁遇害,本无事迹。原本过于简略,疑有删节,今据《欧阳史·

  • 卷八两朝椒难纪略·刘若愚

    光庙自元配孝元贞皇后郭老娘娘曾诞公主未育外,有孝和皇后王老娘娘诞先帝,即封才人者也。又今上本生圣母贤妃刘老娘娘,即孝纯皇后也。又传老娘娘节懿妃诞六公主、七公主。又西李老娘娘即诞生八公主。后因公主选婚时,始封康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佚名

    正统五年三月癸卯朔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刘琏奏万全都司各卫所俱墩台倾圯壕堑淤塞今天气已和欲拨军余修理乞给与粮饷 上命总兵镇守等官计议行之○令囚充富户逃者捕获充军从户部奏请也○太师英国公张辅诉其弟神策卫指挥使

  • 卷之一千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八五 军机大臣奏《铁网珊瑚》内前后重复请将总校等交部议处片·佚名

    九八五 军机大臣奏《铁网珊瑚》内前后重复请将总校等交部议处片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初六日*昨蒙发下《铁网珊瑚》四本,卷一、卷二、卷十一、卷十二前后重复。查四库书讹字定例分别记过,交部察议。此项书全卷重复,为向来所

  • 卷十五·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五元 胡一桂 撰唐唐高祖【神尧光帝】姓李氏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虎佐周伐魏有功为上柱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渊仕隋留守太原炀帝南巡不返值乱起义立恭帝自为大丞相封唐王寻称

  • 三三 南京下关·周作人

    到了南京下关,再走一步路,便是江南水师学堂,是我们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了。南京也是长江上一个大码头,照例有些流氓,旅客上下也是很有些不方便的。下关是学堂的大门口,不能眼看受人家的欺负,所以非想个法子来抵制不可。好在那时

  • 洪咨夔传·脱脱

    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考中嘉定二年(1209)进士,被授予如皋主簿,不久授为饶州教授。他写成《大治赋》,得到楼钥的赏识。被授予南外宗学教授,因言论离职。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他应博学宏词科,直院庄夏推举他代替自己的官职。崔与

  • 刘中敷传·张廷玉

    刘中敷,大兴人,初名中孚。燕王举兵时,他作为生员,以守城之功,被任为陈留县丞。后来升为工部员外郎。仁宗监国时,命他代理工部事,赐给今名,升为江西右参议。宣德三年(1428),升为山东右参政,再升为左布政使。他朴实正直,廉洁清静,吏

  • 梁纪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辛亥、531)·司马光

    梁纪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531年) [1]春,正月,辛巳,上祀南郊,大赦。 [1]春季,正月,辛巳(初十),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实行大赦。 [2]魏尚书右仆射郑先护闻洛阳不守,士众逃散,遂来奔。丙申,以先护为征北大将军。 [2]北魏尚书右仆

  • ●作邑自箴卷第六·李元弼

    劝谕民庶牓 ○劝谕民庶牓 【镇市中并外镇步逐乡村店舍多处各张一本更作小字刊板遇有老目宿到县给与令广也】 知县劝戒民庶如后 一老目宿常切教诲卑幼及诱谕邻里眷属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亲知切勿耽酒赌钱非理作事

  • 卷十八 周官第二十二·孔颖达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黜殷在周公东征时,灭淮夷在成王即政后,事相因,故连言之。还归在丰,作《周官》。成王虽作洛邑,犹还西周。周官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疏]“成王”至“周官”○正义曰:成王于周公摄政之时既黜殷命,及其即

  • 卷第二十四·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四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法华部第四 述曰:“凡是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记,发迹显本,明成佛甚久远,及但明一乘修证之法,无二无三者,皆此部收。” 无量

  •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诸佛如来所有寿命长短等不。佛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当为汝等。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贤劫。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劫。于安乐世界为一日一夜。若安乐世界阿弥陀佛

  • 无恼指鬘缘品第三十六·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时国王名波斯匿王。有辅相。聪明巨富。其妇怀妊。生一男儿。形貌端正。容体殊绝。于时辅相。见儿欢喜。即召相师。令占相之。【白话】如是我闻,一时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陈梦雷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

  • 汉杂事秘辛·佚名

    一卷。作者不详。书前有明代作家杨慎题辞,故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认为此书是杨慎伪作。鲁迅也持此说。《杂事秘辛》之“秘辛”二字,类似卷帙甲乙名目。其“杂事”,主要记叙汉桓帝刘志懿献梁皇后被选及册立的故事。作为

  • 孀妹殊遇·毛祥麟

    明末虞山刘氏,世业儒,家虽落,名楣也。兄弟守田庐。伯曰赓虞,邑诸生,品行修饬;仲曰肇周,则狡黠嗜利,不务恒业;有妹曰三秀,慧而艳。生时,母梦紫气绕室,醒有异香。六岁母死,父教之读,过目辄了了,捉笔作楷,秀逸独绝。时里有黄亮功者,居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