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千百年眼卷二

孔子著述

孔子生平,唯于《周易》有赞,《诗》、《书》则删之,《礼》、《乐》则定之,《春秋》则笔削之。笔但笔其旧文,有削则不尽笔,定亦不添一笔,删则不笔者多矣,盖不贵增而贵减。文王、周公之彖象多诡奇,而孔子之传文极显浅。殷盘周诰之书词多涩舌,而《鲁论》之纪载无謷牙。古文自古,今文自今,要以畅事理、觉后觉而止矣,盖不尚诡而尚平。呜呼!此圣人"窃比"之深意,非若后世争妍笔楮为也。

《南》、《雅》、《颂》无优劣

《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邶》及《豳》以所从得之地名,史官本其实,圣人因其故,不能于鲁太师之旧有所增加。则季札之所观,前乎夫子,其有定目也久矣。学者求圣人太深,曰六经以轨万世,其各命之名,必也有美有恶,或抑或扬,不徒然也。重以先儒赘添"国风"一名参措其间,四诗之目出,而大小高下之辨起。从其辨而推之,有不胜其驳者矣。《颂》愈于《雅》,康、宣其减鲁僖乎 《雅》加于《风》,则《二南》其不若幽、厉矣。且《诗》、《书》同经夫子删定,《诗》有《南》、《颂》、《雅》,犹《书》之有典、谟、训、诰、誓、命也。诰之与命,谟之与训,体同名异,世未有以优劣言者。其意若曰:是特其名云尔。若其善恶得失,自有本实,不待辞费故也。是故秦穆之誓上同汤、武,文侯之命参配傅说,世无议者,正惟不眩于名耳。而至于诗之品目,独哓哓焉,可谓不知类矣。

二《雅》当以体制

《诗大序》日:"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此说未安。《大雅》所言,皆受命配天、继代守成,固大矣。《小雅》所言,《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亦岂小哉!华谷严坦叔云:"《雅》之小、大,特以体之不同尔。盖优柔委曲,意在言外,《风》之体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体也。纯乎《雅》之体者为《雅》之大,杂乎《风》之体者为《雅》之小。今考《小雅》正经十六篇,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兴之辞,盖兼有《风》之体。《大雅》正经十八篇,皆春容大篇,其辞旨正大,气象开阔,与《国风》夐然不同,比之《小雅》,亦自不侔矣。至于《变雅》亦然,变、小《雅》中固有《雅》体多而《风》体少者,然终不得为《大雅》也。《离骚》出于《国风》,言多比兴,意亦微婉,世以《风》《骚》并称,谓其体之同也。太史公称《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言《离骚》兼《国风》、《小雅》,而不言其兼《大雅》,见《小雅》与《风》、《骚》相类,而《大雅》不可与《风》《骚》并言也。《小雅》《大雅》之别昭昭矣。"华谷此说,深得二《雅》名义,可破政有小大之说。

《诗序》不可废

《桑中》、《东门之墠》、《溱洧》、《东方之日》、《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月出》,序以为刺淫,而朱传以为淫者所自作。《静女》、《木瓜》、《采葛》、《邱中有麻》、《将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蹇裳》、《子之丰》、《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序本别指他事,而朱传亦以为淫者所自作。夫以淫昏不检之人,发而为放荡无耻之词,而其诗篇之繁多如此,夫子犹存之,则不知其所删何等一篇也。夫子之言曰"思无邪",如序者之说,则虽诗词之邪者,亦必以正视之;如朱子之说,则虽诗词之正者,亦必以邪视之。且《木瓜》、《遵大路》、《风雨》、《子衿》诸篇,虽或其词间未庄重,然首尾无一字及妇人,而谓之淫耶,可乎 盖尝论之,均一劳苦之词也,出于序情闵劳者之口,则为正雅;而出于因役伤财者之口,则为变风也。均一淫佚之词也,出于奔者之口则可删,而出于刺奔者之口则可录也。均一爱戴之词也,出于爱桓叔、共叔者之口则可删,而出于刺郑庄、晋昭者之口则可录。

歌诗与作诗不同

古人歌诗合乐之意,盖有不可晓者。夫《关雎》、《鹊巢》,闺门之事,后妃夫人之诗也,而乡饮酒、燕礼歌之。《采苹》、《采蘩》,夫人大夫妻能主祭之诗也,而射礼歌之。《肆夏》《繁遏》《渠》,宗庙配天之诗也,而天子享元侯歌之。《文王》、《大明》、《绵》,文王兴周之诗也,而两君相见歌之。以是观之,其歌诗之用,与诗人作诗之本意,盖有判然不相合者,不可强通也。则乌知郑、卫诗不可用之于燕享之际乎 《左传》载列国聘享赋诗,固多断章取义,然其大不伦者,亦以来讥诮。如郑伯有赋《鹑之奔奔》,楚令尹子围赋《大明》,及穆叔不拜《肆夏》,宁武子不拜《彤弓》之类是也。然郑伯如晋,子展赋《将仲子》;郑伯享赵孟,子太叔赋《野有蔓草》;郑六卿饯韩宣子,子齹赋《野有蔓草》,子太叔赋《蹇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此六诗皆文公所斥以为淫奔之人所作也,然所赋皆见善于叔向。赵武、韩起不闻被讥,乃知郑、卫之诗未尝不施之于燕享。而此六诗之旨意训诂,当如序者之说,不当如文公之说也。

春秋逸《诗》《书》

僖二十三年,赵衰赋《河水》,则春秋之世,其诗犹存,今亡矣。楚左氏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则春秋之世,其书犹存,今亡矣。宋洪迈为山林教时,林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日:"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藁饫》略之可也。"

《诗小雅雨无》解

"《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此小序之文。"雨无"为句,"正大夫刺幽王也"为句。正大夫即第二章所称离居者,《笺》、《正义》、《集传》并以"雨无正"名篇,误矣。然则"雨无"之义若何 膏泽不下也。

不日成之

《灵台》诗日:"不日成之。"古注不设期日也,今注不终日也。愚按不设期日既见文王之仁,亦于事理为协。若曰不终日,岂有一日可成一台者 此古注所以不可轻易也。

管仲知鲍叔尤深

鲍叔固已识管仲于微时,仲相齐,叔荐之也。仲既相,内修政事,外连诸侯,桓公每质之鲍叔,鲍叔日:"公必行夷吾之言。"叔不惟荐仲,又能左右之如此,真知己也。及仲寝疾,桓公询以政柄所属,且问鲍叔之为人,对日:"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不可以为政。"仲不几负叔乎 不知此正所以护鲍叔之短,而保鲍叔之令名也。叔之知仲,世知之,孰知仲之知叔之深如是耶!曹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何为宰相,与参隙。何且死,推贤惟参,参闻,亦趣治行:"吾且入相。"使者果召参。参又属其后相,悉遵何约束,无所变更。此二人事,与管仲相反而实相类。

废井田自管仲

世儒罪秦废井田,不知井田之废,始于管仲作内政,已渐坏矣,至秦乃尽坏耳。元陈孚题管仲诗:"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平生一勺横汙水,不信东溟浪沃天。"可谓阐幽之论。又九河之坏,亦自管仲始。《诗纬》所谓"移河为界在齐吕"是也。

风马牛不相及

楚子问齐师之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刘元城以为此丑诋之辞,言齐、楚相去南北,如此远离,马牛之病风者犹不相及,今汝人也,而辄入吾地,何也 其说即《书》所谓"马牛其风"意。近有解者:"牛走逆风,马走顺风,故不相及。"此说亦新。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此非喻言也。西域有兽曰羯,尾大于身之半,非以车载尾,则不可行。元白湛渊有咏羯诗:"羯尾大如斛,坚车载不起。此以不掉灭,彼以不掉死。"

左氏贬荀息

左氏书荀息之死,引《诗》"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杜元凯以为荀息有此诗人重言之义,非也,元凯失左氏之意多矣。彼生言而死背之,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讥也。晋公溺于嬖宠,废长立少,荀息不能谏正,遽以死许之,是其言玷于献公未没之先,而不可救于已没之后也。左氏之言,贬也,非褒也。

晋文公知大计

晋文公避骊姬之难,处狄十有三年,奚齐、卓子相继戮死,秦、晋之人归心焉。文公深信舅犯,静而待之,若将终焉者。至于惠公起而赴之,如恐不及,于是秦人责报于外,而里、丕要功于内,不能相忍,继以败灭,内外绝望,属于文公。然后文公徐起而收之,无尺土之赂、一金之费,而晋人戴之,遂伯诸侯。彼其处利害之计诚审矣,是以主盟中夏几二百年,其功业与齐桓等而子孙过之远甚也。

秦缪公学于宁人

《秦风》"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此诗之意,在后二句。夫为一国之君,高居深宫,不接群臣,壅蔽已甚矣。又不使他人,而特使寺人传令焉,其蔽益甚矣。夫秦,夷狄之国也,其初已如此姗笑三代,柄用阉宦,不待混一天下已然矣。《史记年表》书缪公学于宁人。宁人,守门之人,即寺人也。史书之,丑之也。二代之君,必学于耆德,以为师保;而缪公乃学于宁人,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不待始皇、胡亥已然矣。则景监得以荐商鞅,赵高得以杀扶苏,终于亡秦,寺人之祸也。圣人录此以冠《秦风》,未必无意也。

秦霸不由孟明

孟明始为晋虏,不自惩艾,再败于殽陵彭衙,幸晋师不出,封殽尸而还。左氏美之过矣。缪公袭郑,蹇叔苦谏。使缪公能用其言,则秦师不东也,三军不暴骨也,《秦誓》亦不必作也。左氏不称先见知几之蹇叔,而赞丧师辱国之孟明,何其谬哉!且其言日:"遂用孟明也。"夫秦之所以霸西戎者,累世富强,形胜岩险,雄心于戈矛战斗,技养于射猎猃骄,非一日也,孟明何力焉 

秦三良之殉不由缪公

穆公,秦之贤君也。三良殉而《黄鸟》兴哀,识者以为公之遗命,非也。穆公不忍杀败军之三大夫,岂以无罪之三良而命之从死 按魏人哀三良云:"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殁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味诗人之旨,则知三良从穆公,实出其感恩徇主之谊,初非有遣之者,然后知东坡之论所谓三子之徇君,亦犹齐二客之从田横,其说固有所本也。独其子若康公者,遂坐视而不之止,何哉!

赵盾轼君报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于灵公以伐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令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声其罪也。宣子其不谬于君臣之际矣!异时得罪出奔,而其宗人穿弑其君灵公,而宣子反也无一言焉。夫有君之弗恤,内贼之弗讨,而邻是师乎 其暖昧极矣。故吾以为桃园之逆,穿之手、盾之心也。三传述其事,《春秋》诛其心也。盾得保首领以殁,已是天幸,而后之论者,犹或疑其事而重惜之。甚矣,其谋之狡也!于是乎下宫之役,大夫屠岸贾日:"灵公之贼,盾虽不知,犹为贼首。"纠然兴一国之师,而汙其宫、潴其室,赵氏之宗几亡炊火焉。天报之巧,与圣笔之严,固并行而不悖矣,何必假手于军吏,乞灵于钟鼓也。

董狐疑词

晋灵公之弑,董狐直笔,洵哉其良史也!乃曰"亡不越境",则凡弑君者,逃于千里之外,皆可曰"吾义已绝,虽弑无罪也",可乎 当时董狐只合举某事某事以证其弑君,不当以此为疑词,故孔子曰:"惜也,越境乃免。"惜者,惜董狐之言也,非惜宣子之不能免也。

胶舟之报

周昭王南巡,楚于以胶合舟,乘昭王,昭王沉于江。当周全盛之时,楚人已弑其君而不能讨也。齐桓葵丘之会,管夷吾始引胶舟事责楚,楚虽请盟,而其凭陵犹故也。秦末,天下共立楚怀王孙心为主,项羽大破秦兵,宰割天下,佯尊怀王为义帝,密遣英布弑之江中,亦楚子沉昭王处。胶舟之事虽在数百年前,而两主被祸之惨,则在数百里内,亦可谓报应之巧矣。后来汉高帝纳董公之说,三军缟素,数羽之罪,因而灭之,可见弑君之贼无所逃于天地间也。独当时造胶舟者暗漏诛,而遣英布者显伏法,似乎有幸不幸,而天下后世共贼之,身后之戮,报亦不薄矣。

楚子问鼎

楚子问鼎,罗泌以为妄,谓楚庄贤君,孙叔敖贤相,灭陈且复于申叔之对,入郑且舍于郑伯之服,非复前日之顽犷也。周为共主,彼岂遽然而窥之 又谓鼎非传国之物,问之何益 亦似有见。第左氏所载王孙满之言未必皆妄。按九鼎在周,乃上代所宝者,故周公卜洛,亦以安九鼎为首称。楚居汉南,尝闻鼎之名,欲一见之而不可得,故过周之疆,问周之鼎,亦向慕之私耳。王孙满恶其强梗,遂切责之,谓其窥伺神器。而楚子问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若谓楚实未尝问鼎,而以左氏为罔,则又不尽信书之过矣。

楚之不竞

楚之为国也,恭、庄以前,虽僻在荆蛮,而其国实趋于强;康、灵以后,虽屡抗中华,而其国实趋于弱。齐桓不与楚角,诸侯虽一向一背,而其患止于猾夏;晋文亲与楚敌,后世狃于或胜或负,而其势遂骎骎于抗衡。然自州来奔命,楚始患吴;钟离潜师,吴始易楚。数十年间,楚日不竞,则其抗中华也,亦岂楚之利哉!

季子之贤有定论

古今兄弟让国之事,若太伯、伯夷、叔齐、季札寥寥数人,可谓宇宙间希旷。宋儒独病季札,谓让以基祸。此语似是而非,盖不度当时事势而妄为之说者也。夫季子在齐,知齐政将有归;在晋.知晋国必有难;闻乐,知卫之后亡,桧之早灭,岂独不知阖闾之为人乎 彼阖闾者,阴狠而忌,日夜谋所以刃僚取吴.散财养客数十年而幸就,就而一旦致之乎季子,岂贤季子而甘为之下乎 畏忌季子也。季子于此掩然而受之,吾恐刃僚之血未干.季子且以次及矣。故季子日:"尔杀僚,吾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无已也。"斯言也,盖亦无可奈何矣。躬耕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季子宁得已乎 贤者不欲逆揣异日之变,而能为今日之所为,故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欣欣去之,如解重负,非欲为名而已也。若季子者,可谓远不愧夷、齐,内不愧乃祖矣。宋儒拘挛,一倡而雷同至今,特为洗之。[坡公作《季子赞》日:"泰伯之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蛇而行。坐阅《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可谓季子知己矣。]

《论语》出闵子门人手

《论语》所记孔子与人问答,比及门弟子,皆斥其名,未有称字者。虽颜、冉高弟,亦曰回、雍,至闵子独云子骞,终此书无指名。然则谓《论语》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又安知不出于闵子之门人耶 观所言闵子侍侧之词,与冉有、子贡、子路不同,亦可见矣。

老彭即老聃

老彭,王辅嗣、阳中立皆以为老聃也。《三教论》云:"五千文容成所说,老为尹谈,述而不作。"则老彭之为老子,其说古矣。

左氏非丘明

宗《左氏》者,以为丘明受经于仲尼,所谓"好恶与圣人同"乎,观孔子所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乃"窃比老彭"之意,则其人当在孔子之前。而左氏传《春秋》者非丘明,盖有证矣。或以为六国时人,或以为左史倚相之后,盖以所载"虞不腊"等语,秦人始以十二月为腊月,又左氏所述楚事极详,有无经之传,而无无传之经,亦一证也。又左氏中纪韩、魏、智伯事,举赵襄子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则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即使孔子与丘明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而丘明犹能著书也。今左氏引之,其为六国人无疑。

子羽貌武

夫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谓其貌寝也。及观李龙眠所画七十二弟子像,其猛毅比季路更甚,则所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室"及夫子所谓"失之子羽"者.正以其貌武而行儒耳。《博物志》、《水经注》俱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河伯欲之,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日:"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竟弃璧而去。然则子羽之勇,诚不减季路矣。

南子是南蒯

《史记》谓孔子见卫灵公之宠姬南子,非也。《家语》曰:孔子适卫,子骄为仆,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令宦者雍梁骖乘,使孔子为次乘,游于市。孔子耻之。夫圣人方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而去鲁适卫,至卫而耻为灵公、南子之次乘,岂肯轻身往见之 南子者,盖鲁之南蒯耳。南蒯以费畔,昭公十四年奔齐,侍饮于景公。公日:"叛夫。"对日:"臣欲张公室也。"南蒯欲弱季氏而张公室,夫子见之,将以兴鲁也。与见佛肸事不约而合。佛肸之召,子路曾致疑矣,此又不悦,夫子以坚白匏瓜微言不足醒之,故复有"天厌"之誓。比类以观,则知其非见卫之南子,而见鲁之南子,必矣。

匏瓜

匏瓜,星名,系即日月星辰系焉之系,见应柳之《天文图》。盖星有匏瓜之名,徒系于天而不可食,正与"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同义。

执礼之执当作埶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执字当是埶字之误。隶书埶、执字相类,埶乐也,是即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与四教亦是四事(埶即艺字)。

立言之难

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特不语耳,非谓无也。后之儒者遂欲一切抹却,不知力与乱分明有,神怪岂独无 果尔,则《春秋》所纪灾异悖乱之事,皆矫诬而不足信乎 又如《孟子》"天时地利"章,亦只较其缓急而轻重言之,若如后儒仁义干橹之说,则是天时地利可尽捐而不用矣。呜呼,腐儒者流,真所谓以人国侥幸者也!

孔子无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洁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卓吾子日:古者男子出行不离剑佩,远行不离弓矢,日逐不离觿玦佩玉。名为随身之用,事亲之物,其实思患预防,文武兼设,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与丘田寓兵同括矣,意不在文饰,特假名为饰耳。后之人昧其实也,以是为美饰而矜之,务内者从而生厌心,日:"是皆欲为侈观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设备,而文武遂判,非但文士不知武备,至于武人居常走谒,亦效文装矣。宽衣博带,雍雍如也,肃肃如也,一旦有儆,岂特文人束手,武人亦宁可用耶!

孔子不梦周公非衰

孔子梦周公,尚是耳中鸣磬,眼中金屑也。直到不梦见周公时,便是一齐放下,所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耳。其所云"吾衰",正已到大休歇处也。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可谓善矣。然怨归父之谋去三家,至扫四大夫之兵以攻齐,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不能讨,反为之再如齐纳贿焉,又率师城莒之诸、郓二邑以自封植。其为妾马金玉也多矣!是亦公孙弘之布被、王莽之谦恭也。时人皆信之,故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不然之,则日:"再斯可矣。"若日:再尚未能,何以云三思也 使能再思,不党篡而纳赂,专权而兴兵,封植以肥己也。文公不得其辞,乃云思至于三,则私意起而反惑。诚如其言,则《中庸》所谓"思之弗得弗措也",《管子》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吴臣劝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

孔子请讨陈恒

孔子沐浴而朝,于义尽矣。胡氏乃有"先发后闻"之说。卓吾子日:"世固有有激而为者,不必问其为人果当也;有激而言者,不必问其能践言否也。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为天下后世之乱臣贼子惧可也,何必说尽道理,以养长乱贼之心乎 若云非义,则孔子沐浴之请亦非义矣。何也 齐人弑君,与鲁何与也 鲁人尚无与,又何与于家居不得与闻政事之孔子乎 不得与而与,是出位之僭也。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与言而言,是多言之穷也。总之为非义矣。总之为非义,然总之为出于义之有所激也,总之为能使乱臣贼子惧也,即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也,何待他日笔削鲁史而后谓之《春秋》哉!先正蔡虚斋有岳飞班师一论,至今读之犹令人发指冠、目裂眦,欲代岳侯杀秦桧、灭金虏而后快也。何可无此议论也,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然安可无此议论乎 "张和仲日:至言至言!先正有云:三桓之无君,与晋之三大夫、齐之田氏一也,孔子虽去位而三桓终不敢篡鲁,孔子之功也。则夫请讨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亦何尝枉却沐浴之劳也 拈出与识者辨之。

阳虎之奸

阳虎将杀季孙,不克,脱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入讙、阳关以叛,明年乃得之堤下。《谷梁》日:"阳虎必解众也,得其情矣。"黄东发日:"阳虎窃之无所用,故复归之也。"此岂知巨猾之深奸耶 虎初窃时,亦已知无用,特以鲁宝之,我窃之,鲁必追我,我与之则鲁释我已。西方有狗国,中华人入之,窃其筯而逃,狗追啮之,人以筯投之,必衔而反,数反则追无及矣。阳虎盖欲狗国鲁也乎 晋明帝觇王敦,逃回湖阴,以七宝鞭获免,盖祖虎之故智云尔。

鲁公室与战国相终始

鲁自隐至昭,而逐于季氏,凡十世;自宣至定,而制于阳虎,凡五世。虎不逾世而败,自是三桓微,散没不复见,而鲁公室虽微不绝,遂与战国相终始。盖以臣僭君,不义而得民,要以其力自毙;君虽失众,而其室无罪,久则民将哀之,其势固当然哉。

四科不列曾子

四科者,夫子言陈蔡一时所从之徒,非谓七十二弟子之中止有此十人而已。后人错认夫子之意,遂以十科之人目为十哲,而学宫之中塑坐于夫子殿上,其余弟子则绘立于两庑之下,虽曾参之贤,亦不予殿上之列,谓参非十哲之数也。至州县每岁春秋释奠,亦以此为升降之等,失夫子之意甚矣。考其制则承袭已久。观东汉末徐干《中论》有日:"人之行莫大于孝,莫显于清。曾参之孝、原宪之清,不得与游、夏列在四行之科者,以其才不如也。"则知此说自汉已然。

子贡不如仪封人

林时誉问罗近溪曰:"昔人谓子贡晚年进德,如谓仲尼日月也,如天之不可阶而升也,真是尊信孔子到至处。"先生日:"此是子贡到老不信夫子处,如何为进德 孔子一生之学,只是求仁,只是行恕。夫子此仁恕,即一时将天下万世都贯彻了。子贡不知,却只望夫子得邦家。至其后,仲尼以万世为土,为万世立命矣。子贡犹不知,且追恨夫子未得邦家,未见绥来动和之化,与夫生荣死哀之报,想其筑室于场,六年不去,犹是此念耿耿也。当时仪封人一见夫子,便说夫子不曾失位,只其位与人不同,正木铎天下万世之位也。朱子以"将"字解作"将来"之将,不知当作"将无"之将,所以把封人独得之见,与子贡一般看了。此是学问大关键,吾人学圣人眼目,此处放过,他皆无足论矣。"张和仲日:近溪此说,可谓前无古人矣。然子贡亦有说得着处,如仲尼焉学之问是也。盖学贤是常事,学不贤,非孔子不能。舜之好问好察,殆是千载同调,非深于道者不易识也。[刘司中日:"将"字当与《孟子》"币之未将"同解,盖天奉夫子以为木铎也。若作"将无"之将,尚有毫厘之隔。]

曾点二事俱不类

季武子卒时,孔子生才十七年,则曾点或未生,生亦甚少也,安得倚其门而歌乎 又可怪者,曾子芸瓜小过,而曾点暴怒如此,绝与鼓琴浴沂气象不类。岂所谓狂者之过耶,抑纪载失实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八 高句丽 百济 勿吉 失韦 豆莫娄 地豆于 库莫奚 契丹 乌洛侯·魏收
  第八十四回 贺生辰尚书钻狗窦 侍夜宴艳后媚龙颜·蔡东藩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五·乾隆
  卷三吏政·郑观应
  皇王大纪卷十二·胡宏
  卷十七·高士奇
  卷七·张廷玉
  自序·邹漪
  虞庆则传·李延寿
  杨伯雄传·脱脱
  结论·孙中山
  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卷一百三十·佚名
  78.老当益壮的将军·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七·曾国藩

      苏东城七绝下二百三十五首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簿书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赖故人。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复谁宾。  巡城已困尘埃眯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九·邵雍

    伊川邵雍尧夫不善吟不良之人,禀气非正,蛇蝎其情,豺狼其性。至良之人,禀气清明,金玉其性,芝兰其情。不同吟君子之人,与己非比,闻善则乐,见贤则喜。小人之人,与己非恶,闻善则僧,见贤则怒。得失吟时难得而易失,心虽悔而何追。不知老之

  • 第一折·李文蔚

    (上阙)等的天色将次晚,躲在人家灶火边。若是无人撞入去,偷了东西一道烟。盗了这家十匹布,拿了那家五斤绵。为甚贫道好做贼?皆因也有祖师传。施主若来请打醮,清心洁净更诚坚。未曾看经要吃肉,吃的饱了肚儿圆。平生要吃好狗肉

  • 卷一百四十一 慶曆三年(癸未,1043)·李焘

      起仁宗慶曆三年五月盡是年六月   五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楊崇勳為左衛上將軍致仕。   初,崇勳判成德軍,而部民行賂於其親吏任昭敏、李咸新,使告其子內殿承制宗誨,求免所犯罪。事覺,宗

  • 卷七十二 前凉録三·崔鸿

    张骏 张骏字公庭[一作彦]寔之世子永嘉元年生幼而竒伟建兴四年封霸城侯十岁能属文卓越不覊而滛纵过度常夜微行于邑里国中化之及统任年十八先是愍帝使者黄门郎史淑侍御史王冲在姑臧左长史汜袆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五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闽纪卷之九·杨捷

    三韩杨捷元凯着咨文请复边海咨两院飞报恢复咨两院飞报克取咨两院题报剿杀咨督院请挂粮饷咨督院借领月饷咨督院飞报恢复咨兵部飞报克取咨兵部飞报大捷咨督院请旨事咨督院边海要岛咨督院严查私藏咨抚院严饬巡拿咨两院、

  • 一三五○ 浙江巡抚琅玕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佚名

    一三五○ 浙江巡抚琅玕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初七日浙江巡抚臣觉罗琅玕跪奏,为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照浙江省查缴应禁各书,经前抚臣先后缴过共二十四次。嗣又接奉谕旨,饬再收缴,祇须查

  • (二)旁听规则·佚名

    第一条 旁听席分官员席、公众席、报馆记者席及外宾席四种。 第二条 凡官员旁听,应由所属官厅知会本局书记长,承议长之指挥,限其员数,照送旁听券。 凡受本国聘用之洋员,由所属官厅知会者,一律入官员席。 ·441&midd

  • 卷一百六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三飨燕礼蕙田案三代以后封建废而飨燕之礼亦亡惟天子宴羣臣之礼累代相承不废犹有鹿鸣天保之遗意焉汉魏有元正朝防晋有冬至小防唐

  • 变虚篇第十七·王充

    【题解】本篇驳斥了天能感应人间善恶,并进行赏罚的虚假说法。王充抓住传书上说宋景公时候,火星迫近心宿以示要祸害宋景公,后来宋景公说了三句好话,感动了上天,便使火星离开心宿,免除惩罚,并延寿二十一年的典

  • 第11章·老子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题解】本章说明“有”“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目的

  • 卷第三·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良以愍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方

  • 白沙语录·陈献章

    白沙在《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或曰,道可状乎?曰,不可。此理妙不可言,道至于可言,则已涉乎粗迹矣。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得而言之,比试言之,则已非吾所存矣。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

  •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 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