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扬州画舫录》为史料笔记。十八卷。清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印成书。
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二十二(1817年)。江苏仪征人。他幼年失学,但喜欢文学,能诗善词,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扬州的掌故轶闻,日久著成《永报堂集》三十三卷,其中除《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外,尚有《永报堂诗》八卷,《艾塘乐府》一卷,《奇酸记传奇》四卷,《岁星记传奇》二卷。李斗喜欢游历山水,性情豪放,颇有侠士之风,不喜欢讨好有钱有势的人。平生甘于淡泊,不曾显达。不过,他天赋较好,“好游山水”,曾北至京师,南达福建和广东,寻访名胜,搜罗佚闻;又得与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如阮元、焦循、汪中、凌廷堪、江藩等交游,受到他们的影响,于是积三十年的时间,搜罗了丰富的资料,写成《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按照扬州城的地理位置依次写成十八个篇目,每篇一卷,图文并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扬州城的城市区划,运河沿革、工艺、商业、园林、古迹、风俗、戏曲以及文人轶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扬州自古为我国东南重镇,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其后又逐渐衰落,到清代乾隆时期,扬州又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经济发达,百业兴旺。书中对扬州的商业作了详尽的描述,指出明中叶以来,善于经营的“徽商”不少人到了扬州,客观上推动了这里的商业繁荣。但是这些有钱的巨贾又多把钱财用在享受上。书中不仅提到了乾隆多次南游经过扬州时,当地商贾大兴土木的情况,还记载了清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商业政策。由于扬州产盐,清政府公开地使食盐加价,后来又准许“加耗”,并从中提成牟利,叫作“提引”。后来官盐价格越来越高,私盐充斥市场,老百姓连吃盐都吃不起,而盐商也濒于破产。像这些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扬州的情况,而且也为我们研究明清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这本书的特点较为突出。第一,以往编写地方掌故的书籍,往往取材于古代,而本书则尤其注意当朝文献的收辑。作者在序中言明,他写这本书的宗旨是写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因此较全面地叙述了扬州都市和社会风俗的情况。保存了一些当时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第二,作者把戏剧和曲艺看作是文学艺术,大大提高了其地位。以往的士大夫、文人看不起艺人,认为戏曲只是为了供人玩赏。作者反对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他在书中不仅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戏剧资料,而且还对某些戏剧进行了考实和研究,为今天的学者研究戏曲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第三,李斗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于工程建筑和工艺美术所作的具体阐述。他为此写了“工段营造录”一卷,专门记叙了扬州的建筑和营造,还涉猎了民间工艺,如丝织品、漆器和竹器的制造等,对研究我国的手工业和科技发明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扬州画舫录》除乾隆六十年(1795年)自然盦刻本外,还有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浚颐的补刻本,该本增加了各家题词和扬州草河、新城、小秦淮、虹桥、蜀冈各区的图画等,但流传不广,而且重印本字迹模糊。后来曾有翻刻本,至清末石印本出,才得以广泛流传。一九六○年经汪北平先生校点,中华书局出版了排印本,加有句读,但抽去了五十一家题词和部分序跋。后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以嘉庆刊本为底本,加以重新整理排印,辑入石印本中各家序跋,改正舛误之处,并加以标点。《扬州画舫录》曾收入《永报堂集》和《申报馆丛书正集·古今纪丽类》。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三·刘昫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赵尔巽 卷四百七十一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第六章执政前之荆公(中)·梁启超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六·佚名 第三六○供词及堂谕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二二○三--二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纪昀 七一四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续缴应禁书籍折·佚名 五七一 寄谕各省督抚严查《九十九筹》一书及板片解京销毁·佚名 卷十一·李天根 侯景传(附王伟传)·姚思廉 靖郭君善齐貌辨·佚名 晋纪十六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子、328)·司马光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