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简介

《扬州画舫录》为史料笔记。十八卷。清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印成书。

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二十二(1817年)。江苏仪征人。他幼年失学,但喜欢文学,能诗善词,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扬州的掌故轶闻,日久著成《永报堂集》三十三卷,其中除《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外,尚有《永报堂诗》八卷,《艾塘乐府》一卷,《奇酸记传奇》四卷,《岁星记传奇》二卷。李斗喜欢游历山水,性情豪放,颇有侠士之风,不喜欢讨好有钱有势的人。平生甘于淡泊,不曾显达。不过,他天赋较好,“好游山水”,曾北至京师,南达福建和广东,寻访名胜,搜罗佚闻;又得与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如阮元、焦循、汪中、凌廷堪、江藩等交游,受到他们的影响,于是积三十年的时间,搜罗了丰富的资料,写成《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按照扬州城的地理位置依次写成十八个篇目,每篇一卷,图文并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扬州城的城市区划,运河沿革、工艺、商业、园林、古迹、风俗、戏曲以及文人轶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扬州自古为我国东南重镇,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其后又逐渐衰落,到清代乾隆时期,扬州又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经济发达,百业兴旺。书中对扬州的商业作了详尽的描述,指出明中叶以来,善于经营的“徽商”不少人到了扬州,客观上推动了这里的商业繁荣。但是这些有钱的巨贾又多把钱财用在享受上。书中不仅提到了乾隆多次南游经过扬州时,当地商贾大兴土木的情况,还记载了清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商业政策。由于扬州产盐,清政府公开地使食盐加价,后来又准许“加耗”,并从中提成牟利,叫作“提引”。后来官盐价格越来越高,私盐充斥市场,老百姓连吃盐都吃不起,而盐商也濒于破产。像这些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扬州的情况,而且也为我们研究明清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这本书的特点较为突出。第一,以往编写地方掌故的书籍,往往取材于古代,而本书则尤其注意当朝文献的收辑。作者在序中言明,他写这本书的宗旨是写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因此较全面地叙述了扬州都市和社会风俗的情况。保存了一些当时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第二,作者把戏剧和曲艺看作是文学艺术,大大提高了其地位。以往的士大夫、文人看不起艺人,认为戏曲只是为了供人玩赏。作者反对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他在书中不仅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戏剧资料,而且还对某些戏剧进行了考实和研究,为今天的学者研究戏曲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第三,李斗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于工程建筑和工艺美术所作的具体阐述。他为此写了“工段营造录”一卷,专门记叙了扬州的建筑和营造,还涉猎了民间工艺,如丝织品、漆器和竹器的制造等,对研究我国的手工业和科技发明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扬州画舫录》除乾隆六十年(1795年)自然盦刻本外,还有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浚颐的补刻本,该本增加了各家题词和扬州草河、新城、小秦淮、虹桥、蜀冈各区的图画等,但流传不广,而且重印本字迹模糊。后来曾有翻刻本,至清末石印本出,才得以广泛流传。一九六○年经汪北平先生校点,中华书局出版了排印本,加有句读,但抽去了五十一家题词和部分序跋。后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以嘉庆刊本为底本,加以重新整理排印,辑入石印本中各家序跋,改正舛误之处,并加以标点。《扬州画舫录》曾收入《永报堂集》和《申报馆丛书正集·古今纪丽类》。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三·刘昫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赵尔巽
  卷四百七十一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第六章执政前之荆公(中)·梁启超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六·佚名
  第三六○供词及堂谕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二二○三--二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纪昀
  七一四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续缴应禁书籍折·佚名
  五七一 寄谕各省督抚严查《九十九筹》一书及板片解京销毁·佚名
  卷十一·李天根
  侯景传(附王伟传)·姚思廉
  靖郭君善齐貌辨·佚名
  晋纪十六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子、328)·司马光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田间诗学卷十二·钱澄之

    鲁颂谱畧【谱曰鲁者少昊挚之墟也国中有大庭氏之库则大庭氏亦居兹乎其封域在禹贡徐州大野蒙羽之野成王以封周公元子伯禽十九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时遵伯禽之法养四种之马牧于坰野修泮宫守礼敎僖十六年冬防诸侯于淮上谋

  • ◆铁崖先生杨维桢(古乐府 复古诗 铁崖先生集)·顾嗣立

    维桢,字廉夫,会稽人。登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招之,不往,又忤达识丞相,自苏徙松。明洪武二年,召修礼乐书,维桢谢曰:岂有八十岁老妇,就木不远,而再理嫁者邪!赋《

  • 第二折·郑光祖

    (吕布领卒子上,云)跨下征驰名赤兔,手中寒戟号方天。天下英雄闻吾怕。则是我健勇神威吕奉先。某姓吕名布,宇奉先,乃九原人也。幼而习文,长而演武,上阵使一枝方天戟,寸铁在手,万夫不当,片甲遮身,千人难敌。先拜丁建阳为父,一日丁建

  • 余集卷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十古今体四十四首【丁巳二】新正幸御园上元行庆御园愉令日祥銮出帝都三白雪融正宜麦初青春勒尚迟苏【今岁人日始立春故迟】远柔近乐中丰有【今岁朝正藩国除年例来

  • 卷407 ·佚名

    文天祥 和中斋韵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挽首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洪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文天祥 和中斋韵 见说黄沙接五原,飘

  • 巻十四·刘履

    钦定四库全书风雅翼卷十四元 刘履 编选诗续编四宋诗王荆公诗二首荆国王文公安石神宗朝位宰相其经术行业固不暇论而文章简逺可法诗宗杜少陵闻有古体惜乎不多得也云之祁祁荅董传【一作傅】传字至和洛阳人有诗名尝在鳯

  • 卷七十五·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十五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张 铨【一首】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厯甲辰进士除保定推官擢浙江道御史巡按江西再按辽东阵亡赠大理寺卿加赠兵部尚书谥忠烈有集宜春台眺望台以宜春胜登临恰仲春竹风如款客花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班固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

  • 第四卷 仓库 善堂·缪荃孙

    江 宁 府俸给仓 在府治后。复成仓 在复成桥,今为藩司收储江安各属征解南屯兵米。同治、光绪中,屡次修整。仓右建司仓大使衙署管理。常平仓 在上浮桥西岸。虎贲仓 在府西朝天宫后,同治八年重修,光绪三年增修。今为采办

  • 卷八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八十三 【起甲辰宋真宗景德元年○止丁丑宋仁宗景佑四年】凡三十四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续通监纲目所载辽事颇畧今采辽史中有关政理者增入至於官号则从其本国之称以备一代之制云

  •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佚名

    海波鼎沸鸣战鼓,躏骸成泥血飞雨。妈宫岛㈠外啼杜鹃,声声似诉台民苦。昨有台民自台来,无人忍听伤心语。㈠林芝嵋台湾纪略云:澎湖为台湾门户,环绕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惟西屿稍高,余皆平坦。妈宫岛

  • 卷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九諡略【二】列后尊諡原皇后直皇后翼皇后宣皇后【俱顺治五年十一月追尊恭上】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崇德元年四月丙戌恭上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

  • 礼八·徐松

    〔诞圣节〕《太公金匮》: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民谏曰:「凿山穿陵,是泄天之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岑山崩为大泽,汤率诸侯伐之。 《含神雾》:唐地处孟冬之位,得常山、泰

  • 存性编卷二·颜元

    性图窃谓宋儒皆未得孟子性善宗旨。故先绘朱子图于前,而绘愚妄七图于后,以请正于高明长者。朱子性图性善(性无不善。)恶(恶不可谓从善中直下来,只是不能善,则偏于一端而为恶。)善(发而中节,无性不善。)右图解云:&ldquo;发而中节,无

  • 卷十五·蔡卞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解卷十五宋 蔡 卞 集解杂释泉  丘  风  忧  贤人君子杂解泉泉水之上出也故以喻政令下泉是也氿泉不正出之泉而物所病也故言浸获薪槛泉正出之泉而物所生也故言采其芹秩秩斯干德泽之流有

  •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四十八释增上戒住中。初问。次解。后结释会名。解中有三。初解十意乐。即地论名发起净分。二辨住相。彼论名自体净分。三辨校量。地论以前例后故无此文。若准下结文即为九段。下之诸地亦随结文。即

  • 卷二十二·彭绍升

    居士传二十二杨次公王敏仲传杨次公名杰。生於无为州。自号曰无为子。元丰中官太常。初好禅宗。历参诸老宿不契。既从天衣禅师游。天衣每引庞公机语令参究。及奉祠泰山。一日鷄初鸣。覩日出如盘涌。忽大悟。易庞公偈曰

  •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熊大木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武穆王演义》,又名《大宋中兴岳王传》、《武穆精忠传》、《宋精忠传》、《岳武穆王精忠传》、《岳鄂武穆王精忠传》、《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精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