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节债权之让渡

第一营业愿交甘愿字

立营业愿交甘愿字人,妈宫街○町○番户○○号户主何某,所营杂货商业,因年来商况不佳,本资缺乏,振作无力。兹有○町○番户户主何某,欲整生业,妥商依照结册内所有结存账目、物品、家器,共银若干圆,向某承买,凭册点交接收保管。其银即日同中收讫,其账、货、家器等项,一切付交何某接管整理。或原号,或改号开张,任凭何某主裁,日后生业盈亏,皆凭何某造化,与某无干。保此店业系某自置之业,别无他人合股交加、来历不明之事,亦无房亲应份之弊;倘有不明等情,某当出首理论,不干承买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无反悔异议。口恐难凭,合立卸交甘愿字一纸,付执存照。

即日同中见收来银○○圆,再照。

澎湖厅妈祖○町何番户

光绪三十二年月日,立甘愿卸交商业约字人○○○

知见人○○○

作中人○○○

代书人○○○

接管人何某殿

第二申明书

立申明书,台北厅大加蚋堡大稻埕中街十番户林三,今敝为别创基业,凭将此其生理账项、货底,一概点交付李四前去管握;另立字号,抑或照旧,均听李四主决。缘敝与诸宝号来往账条,经有面会清楚,余该敝之项不得不声明,以副众览;自今而后,均归李四鸠收,重新交易,不干涉敝,其敝亦不敢异言生端。兹将诸号该项,附列于后,盖印为凭。

光绪年月日,立申明书人林三

计开:

源发该金若干源羡该金若干振美该金若干

裕兴该金若干兰春该金若干联芳该金若干

协德该金若干捷隆该金若干联丰该金若干

连美该金若干合胜该金若干长兴该金若干

第三结货账本册

丙午年

协成号结货账本册

兹将丙午后终来往列左:

永成在龙四.五一七三八(百元)

晋源在龙三.三○二一(十元)

源吉在龙五.三六八六(十元)

德昌在龙五.五六○八(十元)

廷利在龙一.三二○八六(百元)

顺益在龙二.七七一一(十元)

建发在龙五.三○三(十元)

瑞芳在龙三.○七七三(十元)

(中略)

金胜源在龙三.一三(十元)

老荣兴结欠一.九三六四(百元)

合顺结欠二.六七九七(十元)

茂美结欠四.九六四(十元)

金荣发结欠一.九○三(百元)

祥顺结欠一.○一三八六(百元)

金捷成结欠五.五八七九(十元)

瑞美结欠二.○一五一四(百元)

锦昌结欠九.三一六(十元)

(中略)

隆发伯结欠五.四(九元)

赤此在龙一.三九七六(十元)

永成浮在龙一.五(百元)

金生记在龙二.六八一(百元)

诗图记在龙五.五五(三元)

共来金四.三二九九四七(千元)

兹将各街埠欠项列左:

德记欠一.二五一○一(百元)

复美欠八.○七三(十元)

洽益欠五.四一八八(十元)

金永顺欠一.七二(十元)

泉盛欠五.○四五(十元)

建发欠八.七九六七(十元)

复兴欠二.六五○八(十元)

益记欠四.一四二七(十元)

鼎司结欠一.四八四四(十元)

类姆结欠二.三二五(元)

张利观结欠八.六二一(元)

■〈毛上灬下〉观结欠三.三四一(元)

新合成结欠一.九四三(元)

共银三.四九七七三四(千元)

实六折二.○九八六四○四(千元)

金日胜欠二.三三七一九(百元)

吁九欠二.六一九二十(元)

泉春欠四.一二五七十(元)

添发欠三.○九(元)

林虎欠一.三二一四十(元)

福泰祥欠一.○(元)

振源欠八.八八四(元)

招观欠三.七五(元) 

义成记欠一.○九二八(十元)

杨金秀欠五.四二三四(十元)

(中略)

泉发欠四.八五八四(元)

荣成欠八.六九二(元)

周挺欠四.六八(元)

百章欠一.五九四(元)

(中略)

洽发欠七.三二一(元)

共银一.三二二五五七(千元)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脱脱
  卷三十七上·朱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卷七十中·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纪昀
  七四六 湖广总督舒常等奏查办《西斋集》情形片·佚名
  卷十一·班固
  李元护传·李延寿
  石抹明安传·宋濂
  卷一百三十四·雍正
  卷一百四十三·赵汝愚
  卷九十七·赵汝愚
  卷六·郭良翰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程梅斋·唐圭璋

      西江月   赠造浮桥匠者簇   刻木工夫最巧,舆梁底事尤精。玉虹饮水映波明。彼此往来利济。   真个作家手段,从今名播寰瀛。人从鳌背获安行。镇作城南景致。

  • 巻三十·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三十明 李攀龙 编明七言律诗奉答于鳞见赠之作【王世懋】江上秋空度羽翰故人千里问加餐齐纨忽破呉门色郢雪长飞海国寒句里青山堪自逺箧中明月傍谁看思君独夜狂歌发转向交游把臂难寄题白雪楼二

  • 卷三十六·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六    宋 陈起 编芳庭斯植采芝续稿 送故人之天台 新緑又成隂归期直到今人行芳草远犬吠落花深野店春寒雨江城橘树林无情名利事休系一生心 送敏上人归永嘉

  • 卷四十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六目录闲适类题王荆公半山图【宋刘宰】题沈公雅卜居图【宋朱子】题黄花幽居图【金李献甫】山居杂画诗【元元好问六首】题山居图【元范梈】题娄仲英山居图【元成廷珪】题山居图【元

  • 志第七 礼乐七·欧阳修

    四曰嘉礼。 皇帝加元服。 有司卜日,告于天地宗庙。 前一日,尚舍设席于太极殿中楹之间,莞筵纷纯,加藻席缁纯,加次席黼纯。有司设次,展县,设案,阵车辇。设文官五品以上位于县东,武官于县西,六品以下皆于横街之南,北上。朝集使分方

  • 卷九十六·毕沅

      ◎宋纪九十六 ∷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徽宗长子,母曰恭显皇后王氏。元符三年四月己酉,生于坤宁殿。初名亶,封韩国公;明年六月,进封京兆郡王;崇宁元年二月甲午,更名烜;十一月

  • 五十四、金粟斋时代的朋友·包天笑

      我在金粟斋译书处时代,认识了不少的名人。因为那个时代,正在戊戌政变以后。来了一个反动,禁止开学堂,谈新政,康、梁逃到海外,许多新人物,都避到上海来。再加以庚子拳变,两宫出走,洋兵进京,东南自保,上海那时侯,真是热闹极了。

  • 薛胄传·李延寿

    薛胄,字绍玄。少小聪明颖悟,每次读到罕见的书籍,都能通晓其中的内容。常常慨叹注释的人不领会圣人著书的深刻含义,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一步阐发书中的大旨。读书人听了没有不称赞的。性情慷慨大度,立志建功立业。  隋文

  • 卷一·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一      婺源江永撰士冠禮   嘉禮一經【鄭氏目録云童子任職居士位年二十而冠主人玄冠朝服則是仕于諸侯天子之士朝服皮弁素積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為士冠

  • 原序·顾栋高

    毛诗类释原序【臣】幼读论语孔子语学诗之益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若是乎博物之学亦圣人所不废也【臣】每病夫説诗者大义未明輙举名物注疏填塞行间使前后意义亘断学者心志惑后复遇一名一物輙云已见某卷繙阅为难又不免

  • 第五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五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四圣谛品第九忍校量品第十三乘教品第十一四圣谛品第九佛告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复告眉间白毫梵天言。梵天。汝今将非自以具足辩才问斯义耶。汝岂不知此菩提门顺

  •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三分之十二)·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灭诤揵度之二尔时阿难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觅诤以几灭灭?”佛告阿难:“觅诤以四灭灭: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痴毗尼、罪处所毗尼。”阿难复问:“颇有觅诤以二灭灭,不以不

  • 溯古神功性命双修琐言续·沈太虚

    太虚翁口授, 陆柳溪敬刊,闵一得恭述,薛心香恭订。古哲有言曰:修炼有三乘,(天仙地仙水仙也。)而炼法惟三则。三则惟何?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实其念。(念即志,志乃主宰内外者,故又名曰主人翁。)此三句是双修家(性命双修之家也)彻终彻始

  • 灵宝大炼内旨行持机要·佚名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此书言「壶中造化」之法,即灵宝道士炼度己身罪魂,使超升上天之法术。其法先礼拜诵经,然后引炁直人丹田,聚九炁之光而结一婴儿,状同己身。婴

  • 七剑十三侠·唐芸洲

    一名《七子十三生》。章回小说。近代唐芸洲著。三集一百八十回。叙明正德年间扬州府义士徐鸣皋拜欧阳子为师,学得一身武艺,能飞檐走壁。一日在岳阳楼与友饮酒,闻小霸王李文孝恃强欺弱,将其痛打一顿,以示惩罚。后到苏州,在玄

  • 碧鸡漫志·王灼

    南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五卷

  • 彊村语业·朱祖谋

    词别集。近代朱祖谋著。三卷。龙沐勋民国二十一年(1932)跋云:“前二卷为先生所自刻,而卷三则先生卒后据手稿写定补刊者也。”二卷本有民国十三年张尔田序托鹃楼刊本,三卷本有民国二十二年刊《彊村遗书》本、民国三十

  • 楞严经·佚名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