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三六 两江总督萨载奏续解《九钥集》等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

六三六 两江总督萨载奏续解《九钥集》等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

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初九日

两江总督臣萨载谨奏,为续解违碍书籍、板片,仰祈圣鉴事。

窃照明末野史并一切不应存留书籍、板片,经臣督属搜查,节次恭折奏缴在案。

嗣复严饬各属实力搜罗,随时呈缴。兹据江宁布政使孔传炣详,江淮各属及所委试用人员陆续购得《九钥集》等书十四种,均有违碍之处,应请销毁;又逆犯王锡侯所著《字贯》、《经史镜》、《唐诗详解》,李驎所著《虬峯集》等书,共一百八十八部;又《别裁集》等书二千二百三十二部;又《天佣子集》等板片九部,共一千四百二十六块。呈请奏解前来。臣将新购《九钥集》等书十四种逐加复核,或纪载触碍,或语句狂诞,均应销毁,俱经黏签封固,同《字贯》、《别裁集》等各种应毁书籍及《天佣子集》等板,分别装箱,檄委试用吏目陈巨川、吴本源管解进京,送军机处查收办理。臣仍钦遵谕旨,督率所属务将违碍之书上紧实力购缴,以期净尽,不使片纸只字稍有隐匿遗漏。

所有续解违碍书籍、板片缘由,臣谨会同江苏抚臣杨魁缮折具奏,并开列清单恭呈御览,伏乞皇上睿鉴。谨奏。

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览。钦此。

附 清单

谨将新购违碍各书暨应禁书籍板片开列清单,恭呈御览。

计开

《九钥集》、《续集》共二本。明华亭宋楙澄着。此书内《东征纪略》及《遗事》二篇,语多触犯。

《司空奏议》一部,四本。明王舜鼎着。此书内速发军器、办运粮饷二疏,语有触碍。

《九边考》一部,四本。明魏焕着。此书卷首序文及《辽东考》中语有违碍。

《虏部系考》一本。明仙克谨着。此书残缺不全,卷首语有违碍。

《武备全书》三本,明潘康纂。此书残缺不全,序文内语有违碍。

《行朝录草稿》一本。明黄宗羲编。此书内载明末诸王僭号之事,系属野史,语多违碍。

《九边图论》一本。明许论著。此书内论金、元处语有违碍。

《极书》一本。明陈震生选。此书汇选明臣奏疏,残缺不全。疏内语多触犯。

《二三场鸿宝》一部,六本。明蒋方馨选。此书汇选乡会试论表,中有违碍之语。 《二三场论表式典》一部,二本。明朱天璧选。此书选辑明代论表,残缺不全。表内语有违碍。

《何文肃集》一部,六本。明何乔新着。此书内有禁止异言异服一疏,语有触碍。

《甓湖联吟集》一部,四本。陈兆兰等着。此书系高邮州已故陈兆兰、陈桂、宋鸿儒、沈均、李贡、贾田祖、沈锜七人唱和之作。诗内均有狂诞之句。

《容瓠轩诗钞》一本。贾田祖着。此书系高邮州贾田祖着。集内各诗大半刻入《甓湖联吟集》,其本集中亦有狂诞之句。

《定斋诗钞》一本。李光国着。此书系兴化李光国着。语多狂诞。

以上新书十四种,或纪载触碍,或语句狂诞,应请销毁。

《字贯》五部,共二百本。《经史镜》十部,共三百十一本。内二部不全,一部未钉。

《唐诗详解》一百七十一部,共一百七十一本。内十六部不全。《虬峯集》二部,共二十四本。不全。

以上王锡侯、李璘等所著书四种,计一百八十八部,应请销毁。

《国朝别裁集》十四部,共一百九十二本。内二部不全。《三朝法传录》十部,共四十九本。内三部不全。

《韩文恪集》一部,四本。《前明法传录》六部,共四十五本。内一部不全。

《独漉堂集》三部,共九本。 《明季遗闻》八部,共二十三本。内一部不全。

《喜逢春》五部,共六本。 《天外谈》五部,共十五本。内一部不全。

《萤芝集》二部,共十四本。《亭林诗集》五部,共十本。

《亭林文集》五部,共八本。内一部未钉。《先拨志始》三部,共四本。

《白耷山人集》四部,共十本。 《芝麓诗钞》十五部,共十九本。

《幸存录》五部,共五本。 《即山集》三部,共六本。

《列朝诗集小传》四部,共二十五本。内一部不全。 《列朝诗集》六部,共八十三本。内四部不全。

《博物典汇》十三部,共七十七本。内三部不全。 《翁山诗集》十八部,共五十五本。内七部不全。

《翁山诗外》五部,共二十本。不全。 《雪庐焚余稿》一部,六本。

《十六朝广汇记》一部,十二本。不全。 《鸿猷录》一部,八本。

《宝日堂集》一部,十本。不全。 《鸿宝应本》一部,四本。

《翰海》十三部,共四十九本。内五部不全。 《赐闲堂集》一部,二十本。

《求是堂集》二部,共二十二本。内一部不全。 《丹霞山志》一部,四本。

《滇考》一部,一本。 《世史纪要》一部,二本。

《潭西诗集》一部,一本。不全。 《容台集》九部,共三十七本。内一部不全。

《避园拟存》四部,共十本。 《莲须阁集》一部,七本。

《广百将传》二部,共十二本。不全。《广名将谱》二部,共十本。

《酌中志略》一部,三本。 《明诗别裁集》七十九部,共三百三十五本。内四部不全,十二部未钉。

《寒支集》三部,共十七本。内一部不全。《诗萃》六部,共三十九本。内二部不全。

《楼山堂集》二部,共六本。《吾学编》十一部,共一百二十二本。内八部不全。

《明文衡》一部,二十本。 《七录斋集》八部,共十六本。

《壮悔堂集》三部,共十三本。 《阎古古集》一部,一本。

《干禄集》一部,二本。 《吹万集》一部,四本。不全。

《梅村诗集》八十四部,共三百七十七本。内十二部不全,一部未钉。

《梅村文集》七十二部,共三百四十九本。内十五部不全,一部未钉。

《象胥录》一部,四本。 《明朝小史》一部,六本。

《孙宇台集》一部,四本。 《东林书院志》三部,共十二本。一部未钉。

《雪堂随笔》一部,一本。不全。 《颂天胪笔》一部,十本。

《鸳鸯谱》一部,二本。 《碧山学士集》一部,一本。

《戴田有集》一部,五本。 《留都怆见录》一部,一本。

《诗品》一部共十四本。内一部不全。 《天启实录》一部,一本。

《弃草》一部,六本。 《三易集》一部,五本。

《河村集》一部,四本。 《兵镜》一部,十本。

《李氏文集》一部,四本。 《议撮》一部,一本。

《辽金小史》一部,二本。 《甲申纪事》一部,一本。不全。

《陈眉公订正杂书》一部,十本。《尔尔集》二部,共二本。

《邱邦士文集》一部,六本。《雪屋集》一部,一本。

《梅村诗钞》九部,共十本。内三部不全。 《天佣子集》五部,共二十八本。内一部不全。

《柴庵疏集》一部,三本。不全。 《媚幽阁文娱》三部,共十二本。内二部不全。

《史外》一部,六本。 《读史纲》一部,十四本。不全。

《明鉴易知录》五十三部,共三百十六本。内八部不全。

《四书讲义》九十三部,共五百四十四本。内一部未钉,二十四部不全。

《惭书》十三部,共十四本。 《晚村古文》六部,共八本。内二部不全,一部未钉。

《晚村续集》五部,共九本。一部未钉。 《晚村家训》一部,未钉。

《晚村评语》三部,共五本。内二部不全,一部未钉。 《黄叶庵集》一部,二本。

《揭蒿庵文集》一部,二本。 《文太青集》一部,一本。

《地区综要》二部,共六本。 《陈眉公集》二部,共十二本。

《王季重集》一部,三本。 《喙鸣集》一部,三本。不全。

《忆记》一部,一本。《谏草》二部,共四本。

《行都奏议》一部,一本。 《熊廷弼疏稿》三部,共六本。内一部不全。

《宪章类编》一部,八本。不全。《明典故纪闻》一部,六本。

《绥寇纪略》二部,共八本。 《名文宝符》一部,十八本。不全。

《经世八编类纂》三部,共五十五本。不全。 《晚村语录》三十二部,共二百四本。内十部不全。

《李氏焚书》十一部,共四十九本。内四部不全。《石臼前集》六部,共十六本。内三部不全。

《石臼后集》六部,共八本。 《白石樵真稿》五部,共十八本。

《田间诗集》五部,共十五本。内一部不全。 《田间文集》五部,共二十二本。内二部不全。

《三藩纪事》三十七部,共六十本。内二部不全,四部未钉。 《山晓阁明文选》九部,共五十四本。

《古今全史》七部,共二十八本。内二部不全。 《大义觉迷录》十二部,共四十四本。内一部不全。

《苍霞草》五部,共三十五本。内二部不全。 《苍霞续草》三部,共三十本。内一部不全。

《苍霞余草》三部,共十三本。内一部不全。《苍霞诗草》四部,共七本。内一部不全。

《牧斋尺牍》十五部,共三十一本。内一部不全。 《牧斋诗钞》六部,共六本。

《明人物考》一部,一本。不全。 《天盖楼偶评》六部,共六十三本。内三部不全。

《订正武经集注》一部,三本。《掌记》一部,一本。

《江变纪略》一部,一本。《古今名将传》一部,八本。

《太岳集》七部,共四十一本。内三部不全,二部未钉。

《捷录大成》三十六部,共一百三十七本。内七部不全。《捷录大全》三部,共十八本。

《捷录法原》三部,共十六本。《捷录真本》三部,共十三本。

《捷录直解》六部,共二十一本。内一部不全。《历朝捷录》七部,共二十二本。内三部不全。

《留青新集》四十八部,共九百一十三本。内二十三部不全,四部未钉。 《夷俗记》八部,共八本。

《嵞山集》三部,共八本。内一部不全。 《嵞山续集》五部,共十二本。内二部不全。

《嵞山诗钞》一部,一本。 《存古类函》一部,四本。

《澹园集》一部,十本。不全。 《澹园续集》二部,共十本。

《东夷考略》一部,二本。 《四夷考》十一部,共十七本。

《大政记》五部,共四十六本。内一部不全。《甲申大事记》三部,共十一本。

《大事记》五部,共六十九本。内二部不全。

《羣书备考。四十七部,共一百七十四本。内六部不全,一部未钉。

《杨忠烈公集》一部,八本。《壬申文选》一部,六本。 《法略》一部,六本。

《存笥稿》一部,八本。 《邹忠介奏疏》二部,共五本。内一部不全。

《萧九生集》九部,共二十二本。 《道援堂集》三部,共四本。内二部不全。

《本事诗》四十八部,共一百四十三本。内七部不全。 《前明经世编》二部,共三十三本。不全。

《实用编》二部,共二十七本。 《抚浙疏草》一部,五本。

《壶山集》十部,共十一本。内一部未钉。 《行厨集》二十八部,共四百三十本。内十部不全。

《前明馆课》六部,共四十五本。内三部不全。 《前明经济文辑》三部,共二十五本。内一部不全。

《前明从信录》十一部,共七十八本。内四部不全。

《状元策》四十六部,共三百二十本。内二十部不全。

《通纪纂》二十九部,共九十四本。内五部不全,一部未钉。

《通纪会纂》四十八部,共一百六十六本。内八部不全。

《前明通纪辑录》八部,共一百五本。内三部不全。

《前明通纪集要》九部,共六十七本。内五部不全。

《隐秀轩集》十一部,共五十四本。内五部不全。 《澹宁居集》十四部,共十五本。

《箧衍集》十部,共四十四本。内二部不全。 《四六初征》五部,共五十九本。内二部不全。

《四六新书广集》二十一部,共一百五十本。内五部不全。《函史下编》二部,共二十六本。内一部不全。 《畿亭全书》一部,十六本。

《僳庵野抄》一部,七本。《徐文长文集》二部,共十三本。

《纶扉奏草》一部,六本。 《有学集》十八部,共一百七本。内十二部不全。

《初学集》十一部,共六十一本。内六部不全,一部未钉。《锺伯敬集》二部,共十本。

《西台奏疏》一部,二本。 《台中疏略》一部,四本。

《广舆记》二部,共十二本。 《鸿书》九部,共一百十二本。内六部不全。

《句注山房集》一部,八本。 《尺牍新抄》四十五部,共二百四十三本。内四部不全。

《四六新书》四部,共十六本。内二部不全。 《高子遗书》二部,共二十本。

《诗观》六部,共四十本。内三部不全。 《太乙山房集》六部,共十五本。

《感旧集》三十九部,共二百七十五本。内五部不全,二部未钉。

《晚香堂集》十部,共四十本。内三部不全。

《岭南三家诗选》九部,共三十一本。内五部不全。

《留青广集》三十六部,共三百五十本。内九部不全。

《留青集》二十六部,共一百九十六本。内九部不全。

《登坛必究》十三部,共二百四十六本。内七部不全。

《广东新语》十六部,共一百三十二本。内四部不全。

《名山业》八部,共二十五本。内五部不全。《后场纪年》四部,共十三本。不全。

《古今治平略》八部,共一百九本。内五部不全。

《广治平略》十一部,共一百二十三本。内四部不全。

《明纪编年》三十二部,共一百十本。内十一部不全。

《前明世法录》四部,共一百本。内三部不全。 《广东文选》一部,十二本。不全。

《石民集》一部,二本。 《卧龙山人集》一部,四本。

《落落斋遗稿》一部,十本。《殊域周咨录》一部,一本。

《孔正叔集》一部,二本。 《元宴斋集》二部,二本。不全。

《筹兵》一部,二本。不全。《结邻集》三部,共十二本。

《兴朝治略》一部,二本。不全。 《孑遗录》一部,一本。

《明通纪直解》八部,共四十四本。内五部不全。

《明人诗钞》三十九部,共一百十六本。内四部不全,五部未钉

《古今议论参》四部,共四十四本。内一部不全。

《前明通纪》十一部,共一百九本。内四部不全。

《通纪汇编》四部,共二十七本。内一部不全。 《明纪重辑》一部,一本。不全。

《周忠毅奏议》二部,共六本。 《左忠毅集》三部,共七本。

《金太史集》三部,共八本。内二部不全。 《明名臣言行录》四部,共三十五本。内二部不全。

《无梦园集》一部,二本。不全。 《徧行堂集》二部,共十六本。内一部不全。

《名山藏》三部,共七十九本。内二部不全。《潘氏总论》八十六部,共八十六本。

《吕氏医贯》六十四部,共二百六本。十八部未钉。

《留青全集》十八部,共二百九十九本。内九部不全。

《潜确类书》十一部,共三百二十一本。内六部不全。

《四书类编》一部,七本。 《已吾集》四部,共九本。

《启正野乘》三部,共十四本。内二部不全。 《辽事实录》一部,一本。不全。

《昭代诗存》一部,十四本。 《峄桐集》一部,四本。

《杜诗笺注》十九部,共八十六本。内四部不全,五部未钉。 《金堡时文》三十部,共三十本。

《职方地图》三部,共六本。内二部不全。 《前明疏抄》三部,共五十三本。不全。

《定鼎奇闻》三十九部,共一百六十四本。 《双泉记》十二部,共十二本。

《陋轩诗》三部,共十四本。 《两朝从信录》八部,共六十九本。内五部不全。

《杨慎弹词》六十部,共一百二十二本。 《献征录》一部,六本。不全。

《三朝典要》十三部,共九十二本。内三部不全。

以上共书二百五十一种,计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俱系各省解过重复查出之书,应请销毁。

《天佣子集》板一副,计三百十九块。

《世史纪要》板一副,计一百九十五块。

《世史类编》板一副,计一百十二块。 《吕评陈大士稿》板一副,计五百二十八块。

《陋轩诗》板一副,计一百五十六块。

《双泉记》板一副,计二十四块。

《极书》板一副,计七十二块。 《留青新集》板二副,计二十块。

以上共板八种,计九副,共一千四百二十六块,系前次查禁之书板,应请销毁。(军机处录副奏折)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一 高祖·刘昫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司马光
  卷五百一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三·徐乾学
  西南纪事卷九·邵廷采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三·佚名
  卷六十九下·郝经
  卷十四·曾巩
  通志卷三十三·郑樵
  六朝通鉴博议卷五·李焘
  郑世家第十二·司马迁
  慕容俨传·李延寿
  吴兢传·欧阳修
  卷二百二十九·佚名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陈衍

    一、湘乡李亦元(希圣)曩闻余有《诗话》之作,端楷录所作七言律十数首,自都寄余,请去留。为录《望帝》、《湘君》二首,报以诗曰:“眇眇愁余有所思,玉溪寄楚人词。湘君目断灵旗影,望帝心伤《锦瑟》诗。已续《广陵》妖乱志,

  • 卷一·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一明 钱子正 撰绿苔轩集一古人之为诗非汲汲为欲传后而为之也或古今事物之臧否或风俗习尚之淳漓或卉木防鱼之细山林沼沚之幽凡触于目而动之于心自然发之于诗而托之于笔至或激扬振导而有益于学者

  • 淳熙稿卷十二·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十二 宋 赵蕃 撰 五言长律 初五日呈潘提举时祷雨应而未洽 潦退旱随至吏忧民足伤陂塘待天雨饘粥仰官仓事势胡能久收成亟所望关心厪汉节用意格穹苍忽已云霓合兼之雷电将骤来能点点快落遂浪浪未

  • 路史卷二十六·罗泌

    国名纪三高阳氏后高阳帝之初封瀛之高阳县,在高水之阳也。至道三割隶顺安。然棘城实为高阳氏之虚,今浚仪亦有高阳故城,盖后所都。濮阳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所谓帝丘有颛帝城,城内帝冢亦号颛顼之虚。梁伯益国。地理风俗传:&l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班固

    (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原文】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陽,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

  • 黄凤翔传·张廷玉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及第,授职编修。在内书堂任教习,辑录前代宦官可作告诫借鉴的事,指令他们朗诵研习。《世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服丧未满期,强出为官,杖责诸位劝谏者。黄凤

  • 卷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一吉礼先师春秋释奠先师孔子之礼大成殿内至圣先师正位南向复圣顔子述圣子思子东位西向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西位东向两序先贤东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皆西向西冉子耕宰子予

  • 凡指挥使司·朱元璋

    (本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目。品秩、俸禄并同在京卫分) 指挥使 同知 佥事经历司 经历 知事卫镇抚司 镇抚千户所 正千户 副千户所镇抚 镇抚百户所 百户仪卫司 仪卫正(正五品) 仪卫副(从五品) 典仗六

  • 卷89·陈邦瞻

    宁宗嘉定八年冬十月,蒙古主驻军鱼儿泺,遣三哥拔都帅万骑,自西夏趋京兆。以攻金潼关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趋汝州,遇山磵,辄以铁枪相锁连接为桥以渡,遂赴汴京。金主急召花帽军于山东。蒙古兵至杏花营,距汴京二十里,花帽军击败之。

  • 大学衍义卷三十八·真德秀

    齐家之要二严内治宫闱内外之分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敎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

  • 第十一章·王夫之

    一小注谓“深求隐僻,如邹衍推五德,后汉谶纬之说”,大属未审。章句于“隐”下添一“僻”字,亦赘入。隐对显而言,只人所不易见者是,僻则邪僻而不正矣。五德之推,谶纬之说,僻而不正,不得谓隐。凡言

  • 卷十七·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十七     元 李廉 撰成公十年春衞侯之弟黒背帅师侵郑左氏【衞子叔黒背侵郑晋命也】胡氏【其曰衞侯之弟者子叔黒背生公孙剽孙林父甯殖出衞侯衎而立剽亦以其父有宠爱之私故得立耳此与齐之

  • 卷二十一·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一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少仪不疑在躬集说一言一行皆其在躬者也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是不疑在躬也窃案下文言不度民械不愿於大家不訾重器皆粗迹也无缘此句独说向言行细处盖衣服之类皆在躬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通义卷十      吴江朱鹤龄撰荡之什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音璧】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音僻】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音忱○此与帝命不时句法相类言天命岂非可信者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读诸深反○言

  • 白云端禅师·惠洪

    禅师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处俗。依茶陵郁公剃发。年二十余。参颙禅师(或鹏禅师)。颙殁。会公嗣居焉。一见端奇之。每与语终夕。一日忽问。上人受业师。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

  • 林阳端禅师·惠洪

    禅师名志端。福州俞氏子。受业于南涧寺。年二十四。谒安国弘瑫禅师。有僧问。万象之中。如何独露身。瑫举一指。其僧惘然而退。端忽契悟。至夜启瑫曰。今日见和尚一指。乃知和尚用处。瑫曰。汝见何道理。端亦举一指。

  • 三十二、外道问佛·慧开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具礼而去。   阿难寻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赞叹而去。”   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无门曰:阿难乃佛

  • 清净道论·佛音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