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史论断序

古之史尚书春秋是也二经体不同而意同尚书记治世之事作教之书也故百篇皆由圣人立不以恶事名虽桀纣之恶亦因汤武之事而见不特书也但圣贤顺时通变言与事各有所宜为史者从而记之又经圣人所定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体虽不一皆足以作教于世也春秋记乱世之事立法之书也圣人出于季世覩时之乱居下而不能治故立大中之法裁判天下善恶而明之以王制是圣人于衰乱之时起至治之法非谨其文则不能正时事而垂大典矣此尚书春秋之体所以不同也然尚书记治世之事使圣贤之所为传之不朽为君者为臣者见为善之效安得不说而行之此劝之之道也其间因见恶事致败乱之端此又所以为戒也春秋记乱世之事以褒贬代王者之赏罚时之为恶者众率辩其心迹而贬之使恶名不朽为君者为臣者见为恶之效安得不惧而防之此戒之之道也其间有善事焉明其心迹而褒之使光辉于世此又所以为劝也是尚书春秋记治乱虽异其于劝戒则大意同也后之为史者欲明治乱之本谨戒劝之道不师尚书春秋之意何以为法至司马迁修史记破编年体创为纪传葢务便于记事也记事便则所取博故竒异细碎之事皆载焉虽贯穿羣书才力雄俊于治乱之本劝戒之道则乱杂而不明矣然有识者短之谓纪传所记一事分为数处前后屡出比于编年则文繁此类固所失不细殊不知又有失之大者夫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君令于上臣行于下臣谋于前君纳于后事臧则成否则败成则治之本败则乱之由此当谨记之某年君臣有谋议将相有功勲纪多不书必俟其臣殁而备载于传是人臣得专有其谋议功勲也尚书虽不谨编年之法君臣之事年代有序羲和之业固载于尧典稷契皋夔之功固载于舜典三代君臣之事亦犹是焉迁以人臣谋议功勋与其家行细事杂载于传中其体便乎复有过差邪恶之事以召危乱不于当年书之以为深戒岂非失之大者或曰春秋虽编年经目其事传载本末迁立纪传亦约是体故刘餗史例曰传所以释纪犹春秋之传焉此可见迁书之不失也答曰春秋圣人立法之书也立法故目其事而断之明治乱之本所目之事或一句或数句国之典制罔不明人之善恶罔不辨左氏史官也见圣人之经所目之事遂从而传之虽不能深释圣人之法记事次序一用编年之体非外春秋经目独为记也迁之为纪也周而上多载经典之事固无所发明至秦汉纪并直书其事何尝有法纪无法传何释焉此乃餗附迁而为之辞也或曰史之体必尚编年纪传不可为乎荅曰为史者习尚纪传久矣厯代以为大典必论之以复古则泥矣有能编列君臣之事善恶得实不尚僻怪不务繁碎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虽为纪传亦可矣必论其至则不若编年体正而文简也甫尝有志于史窃慕古史体法欲为之因读唐之诸书见太宗功徳法制与三代圣王并后帝英明不逮又或不能守其法乃有荒纵狠忌庸懦之君故治少而乱多然有天下三百年由贞观功徳之逺也唐书繁冗遗畧多失体法事或大而不具或小而悉记或一事别出而意不相照怪异猥俗无所不有治乱之迹散于纪传中杂而不显此固不足以彰明贞观功徳法制之本一代兴衰之由也观髙祖至文宗实录叙事详备差胜于他书其间文理明白者尤胜焉至治乱之本亦未之明记事务广也劝戒之道亦未之着褒贬不精也为史之体亦未之具不为编年之体君臣之事多离而书之也又要切之事或有遗畧君臣善恶之细四方事务之繁或备书之此于为史之道亦甚失矣遂据实录与书兼采诸家著录参验不差足以传信者修为唐史记旧史之文繁者删之失去就者改之意不足而有它证者补之事之不要者去之要而遗者增之是非不明者正之用编年之体所以次序君臣之事所书之法虽宗二经文意其体畧与实录相类者以唐之一代有治有乱不可全法尚书春秋之体又不敢僣作经之名也或曰子之修是书不尚纪传之体可矣不为书志则郊庙礼乐律厯灾祥之事官职刑法食货州郡之制得无遗乎荅曰郊庙而下固国之巨典急务但记其大要以明法度政教之体其备仪细文则有司之书各有司存为史者难乎具载也自康定元年修是书至皇佑四年草具遂作序述其意更竢删润其文后以官守少暇未能备具逮嘉佑元年成七十五卷是年冬卧病久虑神思日耗不克成就且就其编秩粗成一家况才力不盛叙事不无踈畧然于劝戒之义谨之矣劝戒之切而意逺者着论以明焉欲人君览之人臣观之备知致治之因召乱之自邪正之效焕然若绘畵于目前善者从之不善者戒之治道可以常兴而乱本可以预弭也论九十二首观者无忽不止唐之安危常为世鉴矣宋尚书刑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许州孙甫之翰撰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宋濂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李心传
  竹书统笺卷五·徐文靖
  卷一百七十八·杨士奇
  卷八十·杨士奇
  卷之九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中兴小纪卷三十四·熊克
  一八四 云南巡抚李湖奏滇省未设书局无拣存未还书籍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八·阿桂
  李宪传·欧阳修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钱穆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吴沆

      予尝谓前辈用心广大,不可浅近测也。始焉不自恃其能,必退听以资于先达;终焉不自恃其能,必倾怀以诱于后进。是以道高一世,而名驰千载。如南丰之激发于当涂,后山之改辙于山谷,其后门人弟子请益,亦不靳于示诲。今见环溪居士,早

  • 卷二十四·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十四翰林院检讨朱尊编马 愉【一首】愉字性和临朐人宣德丁未赐进士第一仕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有澹轩集题高漫士云山圗白云缥缈乱山深最喜幽居傍翠岑茅屋防家松栝绕石梯五丈薜萝侵门前流水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十有一月庚子朔徽猷阁待制宣抚处置使司参赞军事刘子羽为尚书礼部侍郎以张浚言收复鄜延一路乞除子羽列曹侍郎故也既而台谏皆言春官高选子羽以幕府军功得之于事不类乃命进子羽三官子羽改命在是月丁

  • 御祭碑文·丁宗洛

    粤考「周官」六计,以廉为首;汉代郡国,亦先察廉。故曰廉吏,民之表也。况夫任隆简畀、职典封疆,其尤以廉著者;沛逾格之恩以厚恤终之典,岂有靳欤!尔陈璸履行直方,束躬贞白。早由邑令,入历曹郎;继视学于蜀门,复分猷于海徼。凡所扬历,皆

  • ·咨部请奖清单·丁曰健

    谨将巡防逆首戴万生等滋事案内台、凤、嘉、彰稍次出力绅团义首人等,援照历办军务便宜奖赏成案,分别酌给五品以下顶戴,汇列清册,呈请大部察核立案。须至清册者。计开蓝翎千总张建功、庄鸿禧、把总张荣贵、余

  • 江总传·姚思廉

    江总字总持,济陽考城人。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十世孙。其五世祖江湛,为宋朝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爵号忠简公。祖父江..,为梁朝光禄大夫,称名当代。父亲江纟不,为本州迎主簿,年少时父亲去世,因伤心过度而死,事在《梁书孝

  • ●图民录卷四·袁守定

    丰城袁守定易斋着 治民如治病 悃愊无华 包荒 无忿疾于顽 官自尊则不尊 善言足感人 勿烦文告 勿掩上官 事上敬 不切切遵教令乃善于遵教令 得调停消息之道 用法微权 狱囚勤加抚问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九·钱若水

    起太平兴国九年三月,尽四月壬子,朔,宴中书门下翰林学士文武常参官节 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诸军校百夫长已上外国 蕃客于大明殿 上谓宰相曰天下无事良辰宴饮 无辞尽醉饮毕以虚爵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 有失仪之责 上召

  • 54.萧何追韩信·林汉达

    项羽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命令烧阿房宫。跟随项羽进关的五十多万兵士,谁没受过秦朝的压迫?他们见了豪华的阿房宫,想到他们过去受的罪,心里燃烧起报仇的火苗。项羽一声令下,大伙儿就放起火来。这场火

  • 光緒九年·曾纪泽

    光绪九年元日阴雨。已初起,茶食后,更衣,率僚属向阙行朝贺礼,礼毕相庆,发笔书吉语。祀祖后,与家人相庆。傔从及华商在法者先后来贺,闽局学生肄业于法者六人来贺,谈颇久。午正,陪僚友饮宴。席散见客,李柏门之妻师恭萨克、俄国□□

  • 率性篇第八·王充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召公戒成曰:“今王初服厥命,于戏!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

  • 提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埤传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埤传十七卷国朝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庵呉江人前明诸生是书前有考异一卷辨经文同异后有逸篇伪书及书説余一卷大抵以孔为真故史记所载

  • 卷二·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圜丘祀天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疏言圜丘者按尔雅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既取丘之自然则未必要在郊无问东西与南北方皆可】蕙田案贾分丘与

  • 卷九·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九宋 王昭禹 撰地官司徒【天贱生覆而为万物之所资始者主乎道地职形载而为万物之所资生者主乎化治无所不覆而以道为本故掌治者谓之天官教无所不载而以化为本故掌教者谓之地官天覆则无为而尊父

  • 摄大乘论释 第十五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五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智差别胜相第十之三论曰。复次诸佛如来净土清净。其相云何应知释曰。前于七念中。明如来大富乐即是净土。前但说八人不可得二人可得。未明不可得及可得所在之

  • 卷第九·宋濂

    嘉兴大藏经 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九 皇明金华宋濂着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诰 西天僧撒哈咱失里授善世禅师诰 大雄氏之道以慈悲愿力导人为善所以其教肇兴于西方东流于震旦历代以来上自王公下逮士庶无不归

  • 藏山阁集选辑·钱澄之

    本书(二册一九四面一一六、四○○字)分「藏山阁文存」与「藏山阁诗选」两部,钱秉镫撰。秉镫尝改名澄之,里居、阅历见第八六种「所知录」篇。其所著「藏山阁集」,晚年曾一再致意刊行而未果;迄至清光绪末年,始由龙潭室主、璱楼

  • 驳五经异义·郑玄

    经学著作。东汉郑玄著。一卷。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十卷,叙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郑玄对此有许多不同意见,故著《驳许慎五经异义》。唐宋间二书皆佚,宋以后出现各种辑本。今本《五经异义》,辑自《初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