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下

钦定四库全书

词林典故卷六下

廨署【附詹事府教习馆】

古者建官列署示职业之所治有常涖也考唐宋间他曹官外设公廨而翰林以待诏禁中故独称内署迄无定所元置翰林院厥制稍异至明建院於长安左门之东玉河之西则今之岿然者是也

国初沿明之旧而加厘整焉时则与内院实相表里不为专治自乾隆八年奉

诏更新规制益焕璇题珠牓辉映

天书炜乎煌哉吮毫诠次者惟惧阆苑蓬山难穷绘画

又何待远结神游之想欤

唐贞观二年以史馆隶门下省踈远奏徙於中书省【唐书】

唐故事驾在大内即於明福门置院驾在兴庆宫则於金明门内置院後改在右银台之北第一门牓曰翰林之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其北门为翰林院北厅五间东一间是承旨阁子并学士杂处之南北二厅皆有悬铃以示呼召虚廊曲壁多画怪石松屋院内古槐松玉蘂药树柿子木瓜庵罗咺山桃李杏樱桃紫蔷薇辛夷蒲萄冬青玫瑰凌霄牡丹山丹芍药石竹紫花芜菁青菊当陆戎葵萱草紫苑署学士至者杂植其间【翰林志】

唐翰林院者在银台门内麟德殿西重廊之後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之南别户东向其後又置东翰林院於金銮殿之西【翰林故事】

唐翰林院北厅前堦有花甎道冬中日及五甎为入直之候李程好晩入恒过八甎乃至衆呼为八甎学士【翰林志】

唐翰林院有龙口渠通内苑大雨之後必飘诸花蕊经由而出有百种香色名不可尽【云仙杂记】

唐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巨槐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全唐诗话】

唐秘书省内有落星石薛少保画鹤贺监草书郎余庆画凤相传号为四絶元和中韩公武为秘书监挟弹中一鹤之眼时谓之五絶【旧闻记】

宋二京学士院并在枢密宣徽院之北盖表其深严宥密焉【续翰林志】

宋玉堂东西壁延袤数丈悉画水风涛浩渺拟瀛洲之象也【待诏董羽之笔】修篁皓鹤悉图廊庑奇花异木罗植轩砌每外喧已寂内务不至风传禁漏月色满庭真人世之仙境也【同上】

宋旧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後其南庑与枢密院後廊中分门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舆行幸非学士所得常居惟礼上之日略坐其东受院吏参谒其後为主廊北出直集英殿则所谓北门也学士仅有直舍分於门之两旁每锁院受诏与中使坐主廊後辟两直舍各分其一门与北门通为三以照壁限其中屏间命待诏鲍询画花竹於上与玉堂郭春江晩景屏相配【避暑録话】

按宋学士退朝入院典禁中宣命往来皆行北门而正门行者无几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说见石林燕语

又按笔谈云学士院玉堂太宗曾亲幸至今惟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宋内院逼近禁闱地复狭窄前後书诏繁萃积於房廊多所损润苏易简乃於玉堂後庑建二书阁东西交映藻绘间设自是文籍有附焉阁之上下悉命僧巨然画烟岚暁景以布之【次续翰林志】

宋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翰林志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遡紫霄岂止於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牓太宗时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易简绍圣间以避英庙讳去二字止曰玉堂云【石林燕语】

宋内诸司舍屋惟秘阁最宏壮阁下穹窿高敞谓之木天【梦溪笔谈】

宋学士院中有双鹊栖於玉堂之後海棠树每学士会食必徘?翔集或鸣噪必有大诏令或宣召之事因谓之灵鹊【谈苑】

宋绍兴十三年十二月诏建秘书省明年六月落成省在怀庆坊北大门内有右文殿殿後有秘阁阁前有拜阁台阁後有道山堂堂东二楹监居之堂西二楹少监居之南二楹丞居之又次三楹馆职分居之【馆阁録】

宋秘书省道山堂东第一楹为仪鸾司次为翰林司又次为修书案又北二楹为国史库又次为着作之庭庭後为汗靑轩【後改名天教亭】蓬峦在汗青轩後北有酴醿架又北有羣玉亭亭东有鹤砌亭南又有芸香亭东迳至羣玉亭西迳至松坡穿菊径径前临池跨池有桥亭度桥有席珍亭亭东北有橘洲又东北有东冈冈北有药洞入有采良门门内有茹芝馆洞北有过廊又北有涤砚涧跨涧有木桥又北缭羣玉亭後又西北有泉曰濯缨泉西有亭曰锦隐【後改名?莱亭】西径有射圃入有延门入门有亭曰绎志又西有亭曰方查北有松坡又西临池跨池有木桥度桥有亭曰含章亭西北有兰畦又北有西坂园内有竹二亩杂树百五十六【同上】

宋因唐制院中复置铃索【续馆阁録】

元翰林院以金乌珠第为之欧阳楚公诗翰林老屋势深?此是金家太子宫是也【瀛洲道古録】

元国史院庭中有鳌峰石马祖常诗阁铃不响文书静相对鳌峰日赋诗【道园学古録】

明翰林院在东长安门外北向其西则銮驾库东则玉河桥元之鸿胪署也【春明梦余録】

按朱彛尊瀛洲道古録云孙氏春明梦余録谓翰林院本元之鸿胪署焦氏玉堂丛语载宣德七年以故鸿胪寺为翰林院考元史百官志止有侍仪使无鸿胪所云故鸿胪寺当是永乐年间所建尔虽年远无稽而彛尊之言於理为近

明初建官以本院为近侍衙门故公署虽在外而僚属相聚恒在馆阁洪武初建翰林院於皇城内学士而下晩朝即宿其中扁之曰词林永乐中行在本院官仍在禁内供奉不别立公署正统七年八月诏建於长安左门外玉河西岸而东岸则为詹事府焉正堂三间中设大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公座左为史官堂右为讲读堂首领官房在仪门之外之右嘉靖戊子始建御制五箴碑於敬一亭亭树於堂之南左则刘文定井井之外为莲池右则柯竹岩亭亭之前为土山【殿阁词林记】案此称院署建於正统七年八月而焦氏玉堂丛语则又以为建於宣德七年未知孰是

明京师翰林院门左右各积有飞沙高三四尺并枑梐若短墙然微风一动则坌起出入者厌之世庙中掌院某尝令除去官僚罢谪几空沙还积如故或以为形势宜尔【燕山丛録】

明翰林院为斋宿委积之所内有东阁学士聚焉为朝退会揖之地史馆为讲读史官所聚集皆无公座至修史之日旋设十馆於东角门之右事竣去之【震泽长语】

明翰林院第三厅史官厅也又曰槐厅即今翰林院正厅之西偏史官所居是也【俨山集】

明翰林院刘井学士刘定之所浚在公署後堂之左柯亭学士柯潜所建在公署後堂之右後堂有二栢亦潜所种【翰林记】

按翰林记潜教习庶吉士时李东阳承诏受业及东阳复教习庶吉士出学士栢为题弋阳汪俊有一日百匝行树底之句怅然感之因衍为一篇曰我行树隂日千匝雨叶风枝自萧飒惟有诸生识我情旁人不解空嘲狎我见先生种树年我身尚短树及肩枝蟠江山地可缩手斡造化天无权琼台翠阁何森爽院柳庭花敢争长芘?长留六月隂盘回直与孤云上材堪五凤难为用根到九泉终不枉零落青袍几故人琤琮玉佩空遗响当时院长文安公柯亭刘井相西东百年遗爱岂独此此树欲比人中龙树犹如此我何似已媿斑白非儿童名收榱桷有先後夀比金石无终穷下堂再拜想顔色仰?正拂长髯风於是唱和成卷

明柯潜既综院章就词林後圃结清风亭亭下凿池莳莲决渠引泉公退偃坐其中翛然真若登瀛洲者【玉堂丛语】

明翰林院瀛洲亭在内堂之右故有隙地一区万历秋甃为方池构亭中央额曰瀛洲池逼近玉河堤闻先是亦尝引河水一勺入池而今遂湮塞无敢以上请者【燕都游览志】

明杨守随掌翰林院院之後有巨柳数章参天蔽日民之输廪米者欲曝於庭患柳隂之翳之也请伐其最钜者公不许作伐老柳赋示意【涌幢小品】

明宣德七年六月赐御制翰林院箴揭於院之後朱髹牓字用金涂之【殿阁词林记】

明嘉靖五年十月上制敬一箴及注范浚心箴程颐视聼言动四箴颁赐大学士费宏等疏谢请勅工部於翰林院筑亭立石以垂永久从之七年二月敬一亭成【明世宗实録】

明翰林院宝善亭三楹在院东偏轩牕虚豁旁临玉河环?乔木学士大夫静观之所也【燕都游览志】

明翰林院尊道堂修吉堂瀛洲亭宝善亭原心亭成乐轩大小门牕竹帘钩俱工部器皿厰办送【翰苑须知】

明嘉靖甲戌五月翰林院中吏舍有白燕一双献之内阁又池中莲花早开相君并以献上温旨谕答之【谷城山房笔麈】

明万历二年翰林院中白燕双乳辅臣以献两宫并赏焉【长安客话】

明张位在翰苑尝上疏请令史官行人奉使四方各求遗书一部送翰林收藏得旨允行【谷城山房笔麈】

明翰林院在玉河西岸四译馆隶焉【明一统志】按燕都游览志四译馆在玉河桥之西永乐五年十一月始设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习译书人月给米一石遇开科令就试仍译所作文字合格出身置馆於长安左门外处之盖四译馆本属翰林所辖故其署舍亦复相近自景泰三年八月提督译书郎刘文等请建馆於廊房之南隙地自此其署遂移今其故基不可考矣

皇朝

国初并翰林院於内三院词臣皆直宿

禁城後复专设院署厅堂门庑有因有剙百年定制视前代为加备焉谨胪次之如左

院门凡三楹北向中县髹漆牓署如其名前设枑梐木左右各一

谨按王士正居易録云署前积沙号沙堤形家言风水所系近稍去其半数月学士孟亮揆沈上墉侍读王锺灵等七人皆去位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祭酒曹禾亦以他事诖误去其验如此馆中相传遂为故实厥後重葺时监修各官戒勿复去云门之内为仪门凡三楹北向门左有掌院学士题名碑东西两旁角门各一皆北向仪门之内有门牓曰登瀛直甬道中

大堂三楹北向院之正衙也中县

圣祖御书道德仁艺额堂下墀左设日表一

谨按池北偶谈云明内阁大学士皆於翰林院上任故院中设阁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後遂相沿勿改堂之西偏?事三楹官读讲者居之牓曰读讲?东偏史官编检居之牓曰编检?堂前左右廊屋各十五楹为吏舍入左廊中围门内为状元?中凡三楹西房四楹副焉右廊围门内南向者为昌黎祠北向者为土谷祠各三楹

谨按严绳孙西神脞说云建置官署必立土谷祠翰林院所祀则昌黎伯韩子也乾隆九年重新祠宇同官集议以昌黎为土谷祠未洽典礼因别建一祠故是年诸臣栢梁赓韵诗有昌黎文伯社兹乡之句

堂之後为穿堂凡三楹北向上县

皇上御书稽古论思额

穿堂之左为待诏?右为典簿?东西向各三楹其牓亦如之

谨按二?前各有古槐一株盖百余年物也又陈元龙爱日堂集载大学士张英掌院事时手植槐数十株曾有诗云种槐幸得依刘井他日清隂满玉堂词林传诵之穿堂之内为後堂凡五楹南向中设

宝座列

御屏

上临幸时所御也左右壁砻石刻

御制是日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诗其东西屋二楹别

户扃之为藏书之库

後堂院内东偏有井覆以亭曰刘井而柯亭则峙其西望之翼然

御制诗刘井柯亭取次看着胜蹟也

自後堂而南有门直两亭间牓曰敬一亭之门门内曰敬一亭凡五楹北向中贮

圣祖御书赐陈廷敬龙飞凤舞四字石刻一昇平嘉宴诗

石刻一壁间砻石刻

皇上乾隆九年栢梁赓韵诗及东壁图书府四十字分韵诗左右碑亭各一其旧有碑则明嘉靖间所颁敬一亭箴范浚心箴程子视聼言动四箴及当时臣工奉勅勒石所以识月日者也

自刘井而东有门门之内为清秘堂凡三楹南向中设

宝座

上临幸时更衣於此上县

御书集贤清秘额

谨按清秘堂先名东斋房学士等旧尝宿斋其中後以

赐额易今名词臣岁时瞻仰以为宠光余则扃钥无敢辄启者

清秘堂之後有轩一楹扁以石名成乐轩堂之前有亭牓曰瀛洲亭下有方池曰凤凰池

谨按前明池水本通玉河其後湮塞今於刘井设辘轳穴地灌输水??从亭南螭吻中出水中荇藻交横文鳞游泳足嘉赏焉词臣初入馆院吏导之前曰此登瀛洲也

亭之南为宝善亭牓如之凡五楹中贮

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自柯亭而西为

先师祠凡三楹南向

上临幸时

亲诣行礼於此别遣学士一员祭昌黎祠

谨按明学士李东阳诗有采桑玉堂隂隂浓树?娑之句今祠前古桑尚存当即东阳所赋

先师祠之南有门门内为西斋房凡五楹南向以编校皇清文頴置馆於此馆之南为原心亭凡三楹北向亭楣牓曰五云多处亭中有牓如其名盖雍正间奉

诏重葺者

詹事府

府署在玉河之东西向亦明代所建我

朝仍其旧制门三楹中有牓署如其名康熙十四年所重立也门内南偏为土神祠

第二重为仪门三楹东西角门二为屋各五楹自仪门甬道中垂花门入至堦大堂五楹在焉中县

圣祖御书德业仁义额

堂之南?事三楹左右春坊官居之北?事三楹司经局官居之

堂之後为穿堂又後为退堂穿堂楹三退堂楹五也

穿堂之南有?事三楹为府中官僚视事之所退堂之後为

先师祠凡三楹其旁为斋房凡四楹祠西向斋房南北

向各二也祠内有碑刻

圣祖康熙十六年所

赐御书存诚二字祠北有屋三楹为公座所祠前有古松

二株

署内春坊题名主簿?题名碑各一

教习馆

往时教习庶吉士未有专馆就院中闲旷屋宇及大堂廊庑居之以为肄业之所

世宗雍正十一年

特赐官房一区於正阳门内迤东当翰林院之西南相去不一里面城南向门再重外门三楹牓曰

恩赐教习庶常馆二门内左右为厢各三楹

堂三楹西向堂之侧东西屋各一楹

堂後左右厢各三楹东楹为学掌?其西楹吏人居之

後为堂复五楹堂侧东西屋如外制东西厢各有楼上下各三楹

後堂之内复有楼凡五楹以贮

赐书

自中後堂为教习庶吉士之大臣讲课之所余东西从房皆庶吉士居之

 

 

词林典故卷六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 后妃·沈约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欧阳修
  贪鄙第二十六·吴兢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九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八十八·佚名
  萧赞传·李延寿
  郴王朱友裕传·薛居正
  卷三百四十八·杨士奇
  田需贵于魏王·佚名
  卷七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112_1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贺知章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卷112_2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贺知章   肃我成命,

  • 第十四出 说偈·姚茂良

    【临江仙】〔末上〕尘世纷纷何日了。那堪岁月匆匆。番云覆雨本无踪。人生如一梦。方晓到头空。明心不用昙花照。见性何消贝叶传。出水水消元是水。回光月落不离天。贫僧乃金山寺中住持道月和尙是也。能通三教。习麻

  • 岳州西城·张说

    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 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 危堞临清境,烦忧暂豁然。 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 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 汀葭变秋色,津树入寒烟。 潜穴探灵诡,浮生揖圣仙。 至今人不见,迹灭事空传。

  • 列传第三十二 尉迟运 王轨 宇文神举 宇文孝伯 颜之仪 乐运·令狐德棻

    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纲之子也。少强济,志在立功。魏大统十六年,以父勋封安喜县侯,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俄而帝废,朝议欲尊立世宗,乃令运奉迎于岐州。以预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增邑五百户。

  • 丁集·叶绍翁

      (宁宗皇帝一朝详具大事)   ○宁皇即位宁宗皇帝,光宗第二子,母曰李皇后。乾道四年十月二十日生于恭邸(原注:以其日为瑞庆节)。五年十一月除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十月封英国公。十二年三月进平阳郡王。十六年三月封

  • 后汉孝和皇帝纪下卷第十四·袁宏

      九年(丁酉、九七)  春三月癸巳,济南王康薨,谥曰安王。   康不修法度,通宾客。人有上书告康使中郎将张阳、董臣招来州 郡奸猾颜忠、刘子产等,案图书,谋议不轨。有司举奏,明帝以至亲不忍穷竟,削祝阿、隰阴、东〔朝〕(胡)阳

  • 皇清开国方略巻十一·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元年丁卯七月至二年戊辰十二月】  天聪元年秋七月己巳敖汉部柰曼部来归先是正月有喀尔喀古逃至言察哈尔林丹汗兴兵攻掠喀尔喀服从者収之拒敌者被杀扎噜特部奔依科尔沁部二月  太宗与柰曼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杨士奇

    宣德三年二月己巳敕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巫凯及辽东都司凡诸卫所正军余丁先被寇虏掠后得马回还见在京充勇士者察系正军开豁原伍余丁开豁本房军伍不动若因避征差逃出外境得马回还收充勇士者已宥逃避之罪军伍不开仍须审覆

  • 卷二·王明清

    ●卷二○龙眠三李元中,舒州有李亮工者,以文鸣荐绅间,与苏、黄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李伯时以善丹青,妙绝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三代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李元中,字画之工,追踪钟、王。时号&l

  • 世宗本纪·薛居正

    (一)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名荣,是太祖的养子,圣穆皇后的侄子。本姓柴,父亲柴守礼,以太子少保的官爵退休。世宗于唐朝天..十八年(921)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于邢州的别墅。尚未成年时,因为侍奉圣穆皇后,在周太祖身边,当时太祖没有

  • 卷十六·王溥

    后唐长兴二年八月敕:“御史台每月支钱三百千,充曹司人力纸笔粮课。其大理元支二百千,刑部一同,未曾支给,宜于两班罚钱及三京诸道赃罚钱内,每月支钱一百千,赐大理寺、刑部两司。其刑部官吏不多,兼使纸笔校少,宜于所赐钱内,三分支

  •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李宗吾

    我同友人谈及达尔文,友人规戒我道:“李宗吾,你讲你的厚黑学好了,切不可涉及科学范围。达尔文是生物学专家,他的种源论,是积数十年之实验,把昆虫草木,飞禽走兽,一一考察遍了,证明不错了,才发表出来,是有科学根据的。你非科学家

  • 卷六·晁迥

    夫曲士束教不能宏达予好和会敷演庶有开悟焉据佛书楞严经说三无漏学谓戒定慧也予于儒书周易中各取一句则象其理亦无差别今取损卦之文一句四字云惩忿窒欲用之以为戒又取系辞一句四字云寂然不动用之以为定又取系辞一句七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九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九卷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阿难。于中何者是五入。入地狱入畜生入阎罗世入天入人。是名五种入。于中所有地狱畜生阎罗世入。是恶行众生入。若言天人等入。是善行众生入。何故名入耶。彼受诸

  • 显扬圣教论 第二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二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事品第一之二如是已说杂染谛今当说颂曰诸谛有六种论曰。谛有六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三苦谛。四集谛。五灭谛。六道谛。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

  • 卷第十一·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十一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宋下丁未 高宗。改元建炎。幸维杨。诏佛果禅师克勤。诣行在引对。时军国多故。有司未暇习仪。上遣八辈翊师。升殿赐坐。顾问佛法。词旨明亮。帝云。朕一一记得。昨遇泗洲。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九·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頌古正偏五位正中偏夜深,玉女不成眠,漁翁舉棹清波上,攪動澄潭月一團。偏中正,萬象森羅圓古鏡,物物全彰炤不差,絲毫皆入那伽定。正中來,有無,不涉絕塵埃。炎天大雪飄飄墜,火裏蓮花朵朵開。兼中至,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