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孔琳之传

孔琳之字颜琳,会稽山陰人。祖父孔沈是晋朝的丞相掾。父亲孔貵,是光禄大夫。

孔琳之刚强正直,有志向有能力,喜爱读书作文,通晓音乐,特别会写草书和隶书。本郡任命他当主簿,没有应命,后来他被征用为本国的常侍。桓玄辅佐晋朝官拜太尉,用孔琳之为西阁祭酒。桓玄时朝廷议论,想废除金钱,用谷子和布帛交换。孔琳之论述此事说:“《洪范》中说的八大政事,把货币放在吃饭后面,难道不是因为交易行为是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项吗?如果不让金银为货币,百姓把精力投在铸钱上,那么必定妨碍他们做其他事,所以禁止百姓造钱是对的。今日农民只管种谷物,手工业者只管制造工具,士农工商各人只管经营他们的事业。又有哪个人用心于造钱呢?所以圣人制造无用的钱,而使有用的物质流通,既没有浪费多余费用,又减轻运输的艰难。这就是货币表现为龟壳贝壳,历朝历代都没有废除的原因。谷物布帛是宝贝,用来作为吃饭穿衣。如果今天把其中一部分划分出来作为货币,那么必定有很多损害。而且谷物布匹在商贩的手中损坏,在加减乘除中消耗。这样做的弊端,古人已说得很清楚。所以钟繇说:‘奸诈的百姓,争着用湿谷物来抬高价值,制造薄薄的布帛充作货币。’魏代历朝用严刑惩治,但没有效果。所以司马芝认为用钱不仅使国家富裕,也可以减少刑罚。货币之所以没有采用完全由于战乱长期存在,以至废弃是有原因的,汉代末年便是这样。今日钱已使用,再废除它,那么百姓一下子便失去了他的钱财。如今搜集天下的谷物,以满足天下人的饮食需要,有的仓库充足,有的只是斗把左右的储存,自然是贫穷百姓依靠富人,达到这一步,完全依靠货币。一旦废除货币,那便是被抛弃的东西,有钱无粮的百姓都坐而待毙,这是废除金钱马上会产生的祸害。况且今日用钱的地方不穷,用谷的地方也不富。另外人民用钱已习惯了,改变它必然导致混乱。俗话说:‘获利不超过一百倍,人们是不会改换他的职业的。’况且钱比谷物用起来更方便,魏明帝时,废除货币用谷交换,三十年时间,因为不方便人民生活,于是朝中进行大讨论,深通政治经济的大人物,无不认为应该再用钱,人民没有反对意见,朝中没有异议。那个时代尚且舍弃谷物而用钱作为交换工具,足以说明用谷物交换的弊端,已被当年的人们深深认识。世人或者认为魏朝不用钱很长时间,积累了很多钱,所以最后又用了钱,有利公家有利于国。其实并非如此。当年晋文公之所以后赏赐舅犯,而先赏奖成季的忠信才谋,就是因为他认为权谋虽然有利于一时,不如诚信有利于万世。魏国时一些名臣贤人在朝,君子并列,仔细谋划天下,商讨有利有害的各种大事,决定经营国家的根本方法。如果谷物确实比货币方便,应该不只追求一时的方便,而离开永远有用的顺利,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实际上是因为积累的弊端太多而想变革,改造旧的方式罢了。晋孝武帝末年,天下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乐业,自然谷物丰收,布帛充满,几乎家家丰衣足食,从这时的史实来看,钱也不妨碍人民的富裕。近些年来战乱不断发生,饥荒交迫。贫寒没有解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明公既然拯救天下,拨乱反正,改革制度,崇尚根本的教化,重视增加农业投资,给人民因时制宜,顺其自然,游子荡夫迷途知返,追逐末利的人自然止息,基本上达到了大家努力种田种地,旷野没能多余的土地了。从这往前走,太平之日必然可以达到,更不用担心衣服饮食了。我认为拯救时代弊病,不需要废去金钱。”

桓玄又打算恢复肉刑。孔琳之认为:“唐尧虞舜制定刑律,夏禹建立法制。大概因为敦朴和刻薄的风俗不同,但是达到政治清平的方法一样,宽容和严厉交替使用,不断地改变政策适应时代。《尚书》说:‘刑罚有的时代重,有的时代轻。’说的是刑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三代时期,风俗淳朴,政事简明,所以当时很少有人犯法;世纪末期,风俗巧伪而政事繁多,所以人们动不动便触犯刑法。如果三千条刑法在世纪末通用,必然导致鞋价上涨的问题,这正是五帝法律不一样,肉刑不可以全部恢复的原因。汉文帝表现他的仁厚心肠,感概重新做人的道路未能打开,于是改变古代的法令,在当时被称为刑法废除的时代。名义上是轻了,实际上刑法反而重了,反而更加伤害百姓。所以孝景帝即位后,继续缓和减轻刑罚。刑罚缓和以后而百姓又目无法纪。因刑罚又威慑不了邪恶的人,就要使刑罚达到适中。这也是古人加以称赞,历代详加商讨但又没有解决的问题。兵荒之后,人民犯法更多。斩首的刑罚,本来是斩去右脚趾。汉文帝一错,沿袭而没有改变,所以前人感到遗憾,研究它们而又没有得到解决。钟繇、陈群的看法小有不同,但都希望用斩去右脚趾代替砍头。如果按他们说的去做,必然使很多人活下去。免除死亡,刑法确实是减轻了,但人们对于明显的处罚总是谨慎的,对于看不清的东西总是忽视的,忽视远方的东西,注意眼前的现象,所以古人鼎盘之上刻有箴言,把用韦玉做的弦佩带在身上,用以警戒自己细微的地方。况且小人们尤其糊涂,眼中看不见的东西,便忽视而不戒备,每日呈现在眼前的,便心惊肉跳。由此看来,犯了重罪必须处罚,犯了轻罪也不能逃避惩处。这样就可以保全人们的性命,使人口增加,仁心救人,功效显著。另外今日所可忧虑的,逃犯首先需要考虑。多次反叛的没有消除,应该让那些逃亡的人无处藏身,用以警戒还未触犯刑律的人,永远铲除罪恶的根源。至于其他的法条,应该按老刑罚来。这还谈不上适中,可贵的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立一条而增进全面地改革。”

桓玄喜欢别人依附顺从于他,但是孔琳之不能这样,所以不被其赏爱。孔琳之接着升任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遇到母亲去世,离官去职。守孝期满,被任为司徒左西掾。他又以父亲退休为名辞让了。当时司马休之当会稽内史、后将军,仍以孔琳之为长史。孔琳之父亲去世,他又辞官了。守孝期满,补任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在任上都很称职,成绩显著。

当时要求朝中大臣谈论和陈述建议。一些人认为应该修治学校,减轻刑罚,明确职责和赏罚条例,举荐人才,重视农业,缓轻征役。孔琳之在众人建议之外又提议说:“玺书和官印,为的是明确官职真假,向人们表示它的权威。官员中没有比皇帝更大的,爵位没有比公侯更显贵的。而传国玺宝,历代连续使用。继封的文印,也是代代相传,它的可贵在于古老和沿袭,而不需要改换制造。今日只有尉官这一职务,只用一种印绶。至于朝中内外各种官职,每次升任便全部改换印绶,研究它的本来意义,我还是不能明白为什么。如果认为每个官员姓氏不同,和继承的情况不同,那么还不像不同朝代的差异。如果谈官职的尊卑,虽然公卿的官职很高贵,但没有帝王那么重要。如果因为某官曾遭受斩杀的惩罚,同时也忌讳那个官职,那么汉朝用秦朝的传国玺,保存了四百年,没有听说秦子婴因为本身被杀国破家亡,而汉帝王便没有用传国玺的。以帝王公侯如此尊贵的身份在传国玺的使用上毫无怀疑,普通的卑小辟职,又为什么嫌恶前人用的官印呢?在古籍上没听说这种情况,按事推理也不合道理。反而一年到头,不断地刻印铸印,浪费工夫,消耗物质。金银铜铁的花费,简直说不清有多少,这是不能继承优良传统使政治简明易行的。我认为各个官职都各用一种印绶,不需反复改铸。如果有新设置的官,或者官员多印绶少,或者印文消失,然后才能铸造,那么上则有利于国家,不仅是小的好处。”

又说:“丧事的办理,在古代的典籍中没有记载,完全是从后世兴起的。老习惯成为规矩,成为一般的风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这样做确实有原因,突然改革必然惊骇耳目。然而这些习惯如果不和人情相关,反而害了百姓。保存它们未必有用。去掉它们未必有害。而且该严格遵守古人礼法,改革后来的弊端。况且又损害人们的财物,成为人们的负担呢。凡是士人的丧事仪式,都从百姓的里巷中传出,每次有这样的事,动不动便花费几十万,损害人民的财产和气力,但是并没有好处。至于寒族平民,则家家竭尽全力。虽然有的家徒四壁,无不倾家荡产。而所谓的葬礼,怎么到这步田地呢?我认为应该遵守古代的葬礼,罢除过分的礼仪,惩罚那些不遵法规的人,向其余的人示儆。”又说:“当年战乱频繁,饥荒不断,米谷布匹绸缎都很昂贵,之后米的价格平复了,而绸布在今日反而贵了一倍。布帛绸缎价格既然昂贵,养蚕的人就多了,人们虽然加倍的勤劳,但它的高价总跌不下来。我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是有的。在大乱之前,军队衣服只用铠甲而已,至于军袍军袄和军衬衫必须打仗时才发,平时把它们放在仓库中,永远不会有损害。如今的仪仗部队和游行的使者,或者警卫士兵参加和迎送仪式的军人,都用军袍军袄,不仅某一军府,甚至其他各部队都是如此。布绸容易损坏,不能长久保存,而且白天用它们来防寒,夜晚用它们来寝睡,不用一年便会毁坏。每年蚕棉丰收,容易按租税折价购买,另外各军府纷纷收购,动不动有几千,所以布帛一直昂贵,确实因为如此,私人的衣服因此而缺乏,而官府又为它而亏空。我认为像待卫部队,是必需它们的,其余的部队则必须仍旧用铠甲,小小迎来送往的仪式,只应分配军仗器械,不用铠甲和军袄。用的人少了,布帛的价格自然跌落。”

他又说:“不以朴素的饮食为耻,只有君子能够做到。佳肴美宴,崇尚奢侈,已很长久了。今日虽然不断地改正,但这个风气仍未改变。他们真正喜欢吃的不过是一种菜肴,而吃起来却有一大桌子,除了满足口腹的欲望之外,都是为了悦人耳目。富人用它们夸耀自己,穷人因此而竭资殚产。这样本来是人们非常痛恨的,但谁也无法不做。我认为应该粗略地制定规则,使奢侈和节俭达到一个适中的比例,如果有人还不改正,加以贬斥;那么节俭美德的教化,马上便可传播。”

孔琳之迁任尚书吏部郎。义熙六年(410)高祖兼平西将军,用他当长史,又用他当大司马琅笽王的从事中郎,任命他为高祖的平北、征西将军长史,再升他当侍中。宋国刚刚建立。任他为宋国侍中。再出外当吴兴太守。又因公免职。

永初二年(421),孔琳之当御史中丞。孔琳之通晓法律,执法严明公正。他弹劾尚书令徐羡之说:“我听说臣子侍奉上司以守法为恭敬,而对下人以威严为整齐,然后朝廷法律明白,任事必然严肃。这个规矩一被打乱,那么法制便会崩溃。我在本月七日参加皇太子的正会。会完了车准备回去,和其他人在门边等待。有一个人乘了一匹马在我的车前逮捕一个人并叫拉了开去。那个人一边骂一边捉人审问加以逮捕。每有公事,我常常担心引起麻烦,叫手下人不要多管。而那个人叫骂不止,我便叫人把他叫来。那人不肯下马,连叫大喊,有两个威仪士兵走来,打我的收逮那人的部下。尚书令省事倪宗又牵威仪士兵的手,打我的部属。倪宗说:‘中丞怎么能行凶,敢抓令公的人。凡是中丞逮捕的,威仪们都可以捆起带走。’我叫手下人,一点也不要动手,但他们气焰猖獗,好久才散去。又有一群人在我的车旁,逮捕樊马子,又一起按住马子叫他跪在地下,把他带走,不能回到御史台。我想他们抓人是不法的,又没有证据,而倪宗敢凭借权势肆无忌惮,带走有罪的人。尚书令徐羡之和我都乘坐车子。而闹出这样的事,凶气嚣张,有的说是徐羡之不禁止下人,有的说是徐羡之禁止了但没有效果。放纵罪人而不禁止,不符合国法,禁止而没有效果又说不通。罪犯侵犯法官,如此猖獗,容允倪宗等,一点也不纠弹,损害国家的权威,不成大臣的体统,不对他加以制裁,法律又有什么地位。徐羡之在朝廷为首要官员,外面管大小事务,朝廷寄巨大的希望于他,是官员的模仿对象。他却不能守朝廷的法规,严肃风纪,以致使部属放纵,凌辱法官。凶恶的气焰,从京城窜起,真是自己有矮墙而亲自逾越。而倪宗为抢夺的主犯。徐羡之放开不问,对这几种不法行为,应该加以惩罚。我请求免除徐羡之的官职,以公的身份回到自己家里。倪宗等人的抢走犯人的罪行,我已经叫掌故的御史根据实情加以控告。”高祖下诏书说:“小人们难以管制,司空不用牵涉,其余按奏文处理。”徐羡之当朝廷第一大官,不想让别人看他犯了法。当时徐羡之兼扬州刺史,孔琳之的弟弟孔璩之当他的治中。徐羡之叫孔璩之劝说孔琳之叫他算了。孔琳之不同意。孔璩之坚决要他这样。孔琳之说:“我触犯宰相,只不过我一人有害,你绝对不会被我株连,何必这么为人效劳呢?”于是朝中百官震动,不敢犯法。高祖很称赞他,经过兰台处时亲自看他。孔琳之又兼任本州大中正,再迁祠部尚书。他不经营财物,家中尤其贫困。

景平元年(423),孔琳之去世,享年五十五,被追认为太常。他的儿子孔邈,有父亲风格,官至扬州治中从事史。孔邈的儿子孔..,另有传记,孔..的弟弟道存,在世祖大明年间,历任黄门吏部郎,临海王刘子顼前军长史,南郡太守。晋安王刘子勋开建伪府,孔道存当侍中,代管雍州事务,刘子勋失败后他自杀了。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张廷玉
  卷十五·朱熹
  名山藏卷之七十八·何乔远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卷之三十一·佚名
  一百九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宣示曹(兆页)承继宗祧袭职织造摺·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四·阿桂
  史记集解卷三十九·裴骃
   第四章 應試·林语堂
  桂萼传·张廷玉
  卷四十九·雍正
  卷三十七、嘉庆中衰·黄鸿寿
  咸丰九年八月初五日·曾国藩
  邬志豪·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回 冒名姓真来宰相家·佚名

    诗曰:偶然写字在店中不必书写是伯兄冒充同胞会面后始知弟妹进都京闲言少敍,书接上回:却说兰英要往相府中去寻继成,立时打发饭钱。小全只当真是继成兄弟,执意不收,遂将他二人的行李搭在马上,牵出店门之外。二位小姐夸鞍上马,小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侧帽余谭》·张次溪

    (清)艺兰生 撰●目录《侧帽余谭》叙侧帽余谭《鸿雪轩纪艶四种》题词 艺兰生以《纪艶四种》函索题词,各赋二絶句赠之●《侧帽余谭》叙夫炼京都之赋者,咸骋志乎繁华;删郑卫之诗者,尚采风于狂狡。是以乐府唱樱桃之曲,叛儿传杨

  • 第一回 坐北京正德临朝 夸大同江彬献谄·蒲松龄

    话说只为这件奇事,编了一部耍孩儿,虽则传流已久,各人唱的不同。待在下唱来,尊客休嫌污耳。 [耍孩儿]世事儿若循环,如今人不似前,新曲一年一遭换。银纽丝儿才丢下,后来兴起打枣杆,锁南枝半插罗江怨,又兴起正德嫖院,耍孩儿异样的

  • 石屏诗集巻六·戴复古

    宋 戴复古 撰絶句蜡梅二首天寒好风日清香透窓纱谁知蜜脾底有此返魂花篱菊抱香死化入嵗寒枝依然色尚黄雪中开更竒汀州道上宇内何牢落客行双鬓华千山万山底老眼付梅花题周仁甫古香堂二首一登君子堂满目是秋光树是月中

  • 第五出·徐渭

    (〔旦上云〕我昨日不想有这桩事,遮又遮不得,只得向东君漏泄了那一段梅香。则才那周大哥,又报状元及第。我今日既该谢酒,又该去拜贺,可把什么嘴脸去见这老师?叫手下备马,我要到周爷那里去。〔作上马介〕)【半叫鹧鸪】这马儿忙,我

  • 列传第六十四·刘昫

    ○鲁炅 裴? 来瑱 周智光 鲁炅,范阳人也。身长七尺余,涉猎书史。天宝六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引为别奏。颜真卿为监察御史,使至陇右,翰尝设宴,真卿谓翰曰:“中丞自郎将授将军,便登节制,后生可畏,得无人乎?”炅时立在阶下,翰指炅

  • 茆泮林辑本《世本》·佚名

    4.1《帝王世本》 4.1.1《黄帝》 黄帝娶于西陵之女,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 4.1.2《少皞》 少皞是黄帝之子,金天氏少皞,青阳即是少皞,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昊名挚,少昊、黄帝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乙酉朔○丙戌 南京户部右侍郎王诰三年秩满荫其子胤淇为国子生○丁亥 祭先师孔子命礼部尚书吴山行礼 命浙江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刘显充参将分守苏松○戊子祭 太社稷遣英国公张溶代 掌锦衣卫事都督陆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纪昀

    列传宋 【十二】○宋十二张宏赵昌言 陈恕 【魏羽 刘式】 刘昌言 张洎李惟清张宏赵昌言陈恕刘昌言张洎李惟清△张宏张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宣州改太子中允直史馆迁著作郎预修太平御

  • ·重校“圣谕广训直解”恭纪·丁曰健

    “王制”有遵人之令,“周官”垂读法之文。各郡邑设立乡长、铎生,恭读“圣谕广训”,宣布朝廷德意,以化导斯民;法至善也。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易薄俗、革浇风,劝惩自有政典;而

  • 文宗本纪·欧阳修

    文宗,名昂,穆宗的次子。母亲是贞献皇太后萧氏。起初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十二月,敬宗逝世,刘克明等诈传伪诏以绛王李悟处理军国政务。初九,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奉立江王李昂,率领神策六

  • 卷一○·邱濬

    ▲公铨选之法 《虞书》:禹曰:“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蔡沈曰:“敷纳以言而观其蕴,明庶以功而考其成,旌能命德以厚其报。” 臣按:试人之法有二,曰言、曰功而已。所谓言者,《礼记》所谓“或以言扬

  • 卷三·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三      元 郑玉 撰桓公 公名轨惠公之子隐公之弟史记世家名允桓王九年即位諡法辟土服远曰桓 元年春王正月 谷梁氏曰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

  • 禹贡指南卷三·毛晃

    宋 毛晃 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呉岳也 周礼大司乐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

  • 中国危机之救济·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开封人民会场讲── 一 中国危机之现状    甲 白赤帝国主义之压迫    乙 内战频仍下匪祸天灾之密集    丙 立国术穷与生产基溃    丁 思想混乱与风俗偷靡   二 中国危机之

  • 后西游记·佚名

    清初长篇小说。40回。作者不详。原题“天花才子评点”,“天花才子”或即为“天花藏主人”。卷首有未署名人写的序(或认为系作者自序)。书写唐僧、孙悟空取经成正果2百年以后,唐宪宗在位时花果山又出一石猴,名齐天小圣,随

  •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张资平

    张资平著。发表于1921年《创造季刊》创刊号。写一个旅日华侨与日妇所生的混血儿秋儿的悲惨遭遇。秋儿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带着女儿嫁给村中的一个老牧师。因不堪后父虐待,秋儿离家出走,在东京郊外某工厂当女工时被理事奸污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佚名

    梵名Bhais!ajya -ra^ja bhais!ajya samudgata bodhisattva su^tra 。全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又称观药王药上菩萨经、药王药上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内容乃叙述佛在毗耶离国青莲华池精舍,说药王、药上二菩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