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煜传

李煜字重光,起初名李从嘉,是李景的第六子。李煜为人仁孝,善于撰写诗文,擅长书画,宽额,牙齿紧密相接,有一只眼是双眼皮。从太子李冀以上,李景的五个儿子都早死,李煜按次被封吴王。建隆二年(961),李景迁南都,立李煜为太子,留下监国。李景死,李煜在金陵嗣立。李煜母亲钟氏的父亲名钟泰章。李煜尊奉母亲为圣尊后。立妃子周氏为国后;封弟弟李从善为韩王,李从益为郑王,李从谦为宜春王,李从度为昭平郡公,李从信为文阳郡公,大赦境内。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向朝廷修好纳贡,令各衙门四品以下没有职事的,每天二人在内殿待命。

建隆三年(962),泉州留从效死。李景向周称臣,留从效也向京师奉表纳贡,周世宗因为李景的缘故,不接纳。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害怕李景袭击自己,派其子留绍基向金陵纳贡。留从效病死,泉人于是将留从效家族送往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老不能任事,州人陈洪进赶走张汉思,自称留后,李煜就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用铁钱,民间大多隐藏旧钱,旧钱更加减少,商人大多以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官方不能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当十。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李仲遇为清源公,次子李仲仪为宣城公。

乾德五年(967),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班于夜晚在光政殿值班,李煜召引他们谈论。李煜曾以为韩熙载尽忠,能够直言,想用他为相,但韩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大多到外面私下侍奉宾客,李煜以此难为他,降韩熙载为右庶子,分到南都任职。韩熙载斥责众妓妾,单车上路,李煜高兴地留下他,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众妓逐渐故态复生,李煜说:“我没有办法了!”这一年,韩熙载死,李煜叹息道“:我终究没能让韩熙载为宰相。”想赠送他平章事,询问前世有无此例。群臣答应说“:以前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于是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将军家的儿子,起初与李谷友善。唐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到吴国,李谷送到正阳,畅饮临别,韩熙载对李谷说:“江左若用我为相,应当长驱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若用我为相,攻取江南如囊中探物罢了。”等到周军征淮,命李谷为将,攻取淮南,而韩熙载不能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971),李煜派弟弟韩王李从善朝见京师,于是被留下不派回。李煜亲手写疏请求李从善回国,宋太祖不同意。李煜时常忧虑国家紧迫,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972),李煜下令压低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各王都降为国公,以尊奉朝廷。李煜性情骄奢,喜好声色,又喜欢佛僧,高谈阔论,不担忧政事。

开宝六年(973),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极言劝谏,被李煜收进监狱,潘佑自缢而死。

开宝七年(974),宋太祖派使召李煜赴京师,李煜称病不去,王师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请求延缓出师,宋太祖不回答。开宝八年(975)十二月,王师攻克金陵。开宝九年(976),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赦免他,封李煜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李煜以后的事记在国史中。

我的家世代住在江南,家乡故老大多能说李氏王朝时的事情,说宋太祖出师南征时,李煜派臣下徐铉朝见京师。徐铉居住江南,以名臣自负,来到京师,想以口舌辩说让他的国家留存,他日夜计谋思考言语应对的情形很详细。等他将被召见时,大臣也首先请求,说徐铉博学有辩才,应该待之以礼。宋太祖笑道:“你们尽管去,并非你们所知道的。”次日,徐铉上朝,仰面说道:“李煜无罪,陛下出师无名。”宋太祖徐徐召他上殿,让他把话说完。徐铉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没有过失,为什么被讨伐?”他的言辞累积数百言。宋太祖说“:你说父子分为两家可以吗?”徐铉无言以对而退下。唉,伟大啊,言辞多么简洁呀!就因为帝王兴起,天下一定归于统一,可以来的,就来;不可以来的,就讨伐;称帝割据的,必然被扫荡平定而后停止。我读周世宗的《征淮南诏》,埋怨他仅仅拾取臆事,言辞追求计较是非曲直,多么渺小啊!但周世宗英武,有值得喜爱的,难道计较他辞句的过失吗?

猜你喜欢
  帝纪第一 神武上·李百药
  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六·赵尔巽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四·杨士奇
  卷十二上·朱熹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一百八十八 内务府奏请将曹(兆页)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江宁织造摺·佚名
  四八二 云贵总督李侍尧等奏续经查出已禁未禁各书分别解京折·佚名
  后集卷九·宋名臣言行录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刘昫
  赵晖传·薛居正
  晋纪十五 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司马光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司马光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司马光
  卷二百八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出 会内·陆采

    【一翦梅】〔外上〕孤身何幸脱樊笼。两鬓飞蓬。半世漂蓬。闻知凤侣别深宫。今日难逢。何处相逢。闻知退出宫女。多在午门外朝房下等亲戚。不免向那里问一回。【前腔】〔老旦上〕殿前辞别感恩浓。身出宫中。心在家中

  • 第五出 延师·汤显祖

    【浣沙溪】〔外引贴扮门子;丑扮皂隶上〕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 回。印床花落帘垂地。“杜母高风不要攀,甘棠游憩在南安。虽然为政多阴德, 尚少阶前玉树

  • 提要·曹伯启

    (臣)等谨案曹文贞公诗集十卷后录一卷元曹伯启撰伯启字士开砀山人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天厯初官至陜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集一名汉泉漫藁后有至元戊寅呉全节跋称为其子江南诸道行台管勾复亨所类次国子生胡益编为十

  • 卷二百二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退庵遗集呉渊字道父宁国人嘉定七年进士累官江东安抚使行宫防守兼屯田使拜参知政事封金陵侯有退庵遗集早朝歩葛元喆韵万井苍凉欲曙天禁钟声防佩声联

  • 卷四百八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三 谢复 题竹隐轩 主人好潇洒闲情寄修竹共此岁寒心深濳媚幽独日日倚阑千清风满林谷 水碓夜鸣 荆玉渺夷旷家家事生业中有济世人临流安野碓截

  • 稽古録卷九·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周下共王崩子懿王囏立【囏居闲切】懿王崩共王弟孝王辟方立○孝王崩复立懿王太子夷王燮○夷王时王室卑下堂而见诸侯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淫昏无道召穆公作诗刺之不敢斥言借商纣以言之曰殷鉴不逺在夏后

  • 靖海志卷四·彭孙贻

    上海李延昰辰山补编庚戊(康熙九年)辛亥(康熙十年)壬子(康熙十一年)癸丑(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四川、贵州以叛,遂陷湖南岳州诸郡县,称大周元年。初,平南王尚可喜疏称归老辽东,而留其子安达公之信袭镇广东,朝议许之

  • 第五节 吐蕃衰乱·吕思勉

    自尚结赞死后,吐蕃无大侵寇。宪宗时尝通朝贡。《新书·李吉甫传》曰: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帝辞其使。复请献边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吉

  •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二·陆陇其

    遇事须从容详审一或急遽不特平时未曾讲究者必至于差即曾经讲究者亦不能无失此圣人所以入太庙每事问而大学知止之后所以又贵能虑也然人亦有知从容详审之善而临事不觉急遽者则以其无主敬之功耳平时无主敬之功则不能知临

  • 第十一章 孟子·林语堂

    研究孔子思想之特点时,须略知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又有了何等发展。这一点之重要,一因经孟子的阐释,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才更为清楚,二因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因孟子而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儒家的正统发展。研究孔子思

  • 第二十章 因果·佚名

    高忠宪家训曰。自妻妾而外。皆为非己之色。淫人妻女。妻女人淫。夭寿折福。殃留子孙。皆有明验显报。少年当竭力保守。视身如白玉。一失脚即粉碎。视此事如鸩毒。一入口即立死。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

  • 叹品第七·佚名

    佛言:弥勒菩萨摩诃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亦当於是处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弥勒菩萨摩诃萨。於是处说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弥勒菩萨摩诃萨。於是成阿惟三佛时。不受色说般若波罗蜜。不空色说般

  • 十二因缘论一卷·佚名

        净意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牟尼尊  妙法比丘僧  略作因缘论  为义显现故  牟尼所演说  十二胜上分  因缘所生法  彼为三所摄  烦恼业及苦  次说应当知  烦恼初

  • 瑜伽论记卷第十五(之上)(论本第五十五)·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五十五上来约名色二义明蕴善巧中。初以十义分别色义已今竟。此即初解四蕴名。先结前生后。乃至随所应建立相。二解释。于中初以十门别解四蕴之名。后就三性四蕴皆作九门解释。前中。初解本地分第二卷

  • 重编诸天传上卷·佚名

    大梵天王传言梵王者。语略故也。西域云[口*梵]囕摩。此翻离欲。或云清净。或云极净。楞严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阙。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自他化天之上即有四禅。凡十八天。於初禅中有乎

  • 秉烛后谈·周作人

    散文集。周作人著。列为“艺文丛书”之六。新民印书馆1944年9月初版。收散文23篇。大多为读书志,如《南堂诗钞》、《东来博议》等;也有漫谈,如《谈劝酒》、《谈宴会》、《谈娱乐》、《谈文字狱》等。《关于阿Q》一文,颇

  • 旧五代史·薛居正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分《梁书》二十四卷(本纪十卷,列传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本纪二十四卷

  • 明季三朝野史·顾炎武

    四卷,原为抄本,世无刊本。余借钞同郡友王石农家,藏之箧笱逾四十年,原稿已毁於火。旧题昆山顾炎武辑。因其详细书记福王、唐王及桂王之事,而又称清曰虏,在清代当为禁书。清季文网渐弛,遂有印本行世。< 本书末录入汪光复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