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华,留他再任教。苏轼曾见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芓,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依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直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但黄庭坚因此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知州,上任九日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徙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善行书、草书,书法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飅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自号为山谷道人。

猜你喜欢
  第七十四回 东征西讨绝域穷兵 先败后成贰师得马·蔡东藩
  卷第七十三·胡三省
  ●卷十三·司马光
  金台纪闻·陆深
  ○九王轶事十则·许指严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七百五十二·佚名
  ●郑氏史料续编卷一目录·佚名
  续集卷二·宋名臣言行录
  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郑麟趾
  卷九十二·班固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刘昫
  卷二百八十二·杨士奇
  卷三十七·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选明诗卷五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五十二五言律诗三管讷游寳林寺金碧绚楼台禅闗向此开水分双涧出云拥万峰来古佛遗香火残僧话刧灰黄尘吾老矣何幸一徘徊独坐独坐茅堂上长吟不下牀乱书堆几席疎雨过陂塘野燕冲帘入汀花度水香应须存

  • 御选元诗卷三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四七言古诗十贡性之送卢思敏归天台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神仙之徒徃徃窟宅乎其间我尝探奇恣?览直上絶壁穷跻攀松风流水声瑟瑟桃花玉洞春漫漫曽逄两仙人对弈犹未残白髪长披耳千二百歳如童

  • 第七场·田汉

    报告员:其后的某一天,杨树浦工厂区一条巷子里也出了这样的事。〔放工汽笛声。工厂区僻巷。〔金妹追上另一个她叫“大姐”的女工。刘金妹 大姐,慢点走,我们谈谈。大姐 你不是说要回去吗?刘金妹 是呀,妈有病。我得赶快找大

  • 第四卷·王方庆

      ○對所居殿隋文帝造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所居殿,隋文帝造,已經四十於年,損壞處少。唯承乾殿是煬帝造,工多覓新奇,鬥棋至小,年月雖近,破壞已多。今為政,更欲別作意見,亦恐似此屋耳。」公對曰:「昔魏文侯時租賦歲倍,有人致

  •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涌幢小品卷之十七·朱国祯

    罗先生念庵先生。年六十。门人欲为寿。以书辞之曰。今世风俗。凡男妇稍有可资。逢四五十谓之满十。则多援显贵礼际以侈大之。为之交游亲友者亦皆曰。某将满十。不可无仪也。则又醵金以为之寿。至乞言于名家。与名家之

  • 列传卷第六 高丽史九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徐弼。○徐弼利川人性通敏。 始以刀笔进累官至大匡内议令。 光宗赐宰臣王咸敏皇甫光谦及弼金酒器弼独不受曰: "臣谬居宰辅已 宠恩又赐金器

  • 卷二十·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官制周礼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设官分职咸备其数至醯醢笾羃之属皆以奄主之注经者谓奄上士奄之贤者但言奄则府史之类然则成周之制於内臣未尝不班之以爵也第限以上士不使踰越而又所供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

  • 卷十一·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一庄公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公羊传】其言归于酅何隠之也何隠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叔者纪季也妇人谓夫之弟曰叔】【谷梁传】国而曰归此邑也其曰归何也吾女也失国喜得其所故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全文·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慈氏菩萨而为上首。尔时世尊,观舍黎娑担摩已,告诸刍言:若有刍。於十二缘生而能见了。

  • 四十九、安晚附增·慧开

      无门老禅,作四十八则语,判断古德公案。大似卖油饼人,令买家开口接了,更吞吐不得。然虽如是,安晚欲就渠热炉熬上,再打一枚,足成大衍之数,却仍前送似。未知老师从何处下牙。如一口吃得,放光动地。若犹未也,连见在四十八个,都成

  • 佛法导言·太虚

      一 绪言 二 小乘 三 大乘 四 小乘与大乘之关系 五 佛法与人世之关系 六 佛法与中国之关系 七 中国佛教之整建与发扬

  • 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尊者众贤造 唐 玄奘译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序品第一诸有遍于一切法  最极难知自共相独能悟解无邪乱  是一切智今敬礼我以顺理广博言  对破余宗显本义若经主言

  • 第二十五章 睹多伽摩尼之胜利·佚名

    由此,睹多伽摩尼王徴募人民,附舍利于枪[尖],率战车、军兵、马车,(一)赴提沙大精舍礼拜僧团。言:“为我教之光辉,愿赴河之彼方。(二)与我等共行可尊敬诸比丘,与我等,能见此诸比丘乃我等之吉瑞,又为守护者。”(三)谓为赎罪僧团

  • 三姓山川纪·祁寯藻

    《三姓山川纪》仅五千余字,记载三姓(今属黑龙江省泣兰、境内窝肯哈达山、马鞍山、朱尔山、巴彦哈达山、阿吉玛玛山、大瓦丹山等四十八座山峰,老岭一座,短羊、凤凰硷子二座,大迎门石、小迎门石二座,古木呐城旧城遗址一

  • 清代名人趣史·佚名

    当途曹学士洛,为诸生时,放诞风流,不拘小节,博场酒肆,时寓迹焉。邑中春秋赛社,例以一人扮为神,金朱涂面,舆行通衢。妇女倾城出观,略无隐蔽,曹心艳之,遂任是役。妖姬艳女,贵妇名姝,任其评视。且预嘱舆夫于钗光钿影中,故迟迟我行。既

  •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