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

钦定四库全书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

宋 宋敏求 编

政事

求直

令羣臣直言诏

听百寮进状廷争勅

令台省详议封事勅

令百官言事诏

许刺史言事勅

崇儒

置学宫备释奠礼诏

兴学勅

集学生制

命张说等两省侍臣讲读勅

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勅

求儒学诏

选集贤学士勅

崇太学诏

求直

令羣臣直言诏

朕闻尧舜之君自愚而益圣桀纣之暴独智以添愚故寓逆顺於忠言则殊荣辱於帝道朕登摄宇内字育黔黎恐一德之或亏惧小瑕之有累候忠良之献替想英俊之徽猷而谏鼓空悬逆耳之言罕进谤木徒设悸心之论无闻昔惟魏徵每显余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岂可独非於往时而皆是於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已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以後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贞观二十年十二月】

听百寮进状及廷争勅

勅朕以薄德只膺睿图何曾不虚已淳源励精至道将致俗於仁寿思纳人於轨训幸乾坤交泰风雨咸调中外百寮尽知戒惧夷夏万姓颇亦小康犹恐人或未安政有不便乃令外司置匦听侧门进状封章论事靡所不达轩陛进规於何不尽曾无逆旨之罚实有推心之期岂朕之不诚何人则未谕如闻朝廷之内噂????纷然进不昌言退多讪议悬书以谤国侨之患邓析伪言而辨孔子之诛少正昔为国蠧宁不在兹将求政理固宜惩絶自今以後制勅有不便於时及除授有不称於职或内怀奸忒或外损公私并听进状具陈得失五品以上官仍许其廷争若轻肆口语潜行诽讟委御史大夫以下严加察访状涉疑似推勘奏闻【开元三年十月七日】

令台省详议封事诏

为政者宣之使言择言者稽之於衆切於求道务以从人将明目而达聪亦审理而去惑经国之体庶无阙焉文武百官及诸色人等有论时政得失上封事状者出後宜令左右仆射尚书及左右丞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等於尚书省详议可否具闻奏某时上封事除常参官外及有词理可观或干能堪用者亦宜具言如详议官中或见不同者即任别状闻奏

令百官言事诏

昔予文祖太宗之御天下也功格二仪不私於已化覃万事犹问於人外与公卿大夫讨论政典内与鸿生硕老演畅儒风日旰忘劳时称至理犹复旁求谏诤俯察讴谣广延不讳之书载建登闻之鼔於时中朝无阙政四海无疲人历代是遵列圣相范朕承天序只奉睿图战战兢兢日慎一日於兹十六年矣何尝不励精理道思得忠贤虚已清心日有所惕直词谠议时或罕闻五七谏臣其人安在眷怀於此感叹良深顷以任非其人事多拥弊自今以後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早晚任进状来所由门司不得辄有停滞如须侧门论事亦任随状面奏即便令引对如有除拜不称於职诏令不便於时法禁失宜刑赏未当征求无节寃滥在人并宜极论得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其常朝参六品以上亦宜准此其击登闻鼓者委金吾将军收进不得辄有损伤亦不须令人遮拥禁止其理匦使但以任投匦人移表状於匦中依常进来不须勒留副本并妄有盘问方便止遏万邦之事无隔於九重献替之谋不遗於听览也又自顷军严未解政或随时多逐权宜未归理本宜委中书门下即与诸司长官各举所司遗阙商量厘革处置作条件闻奏俾昭宣轨度永备彞伦便俗安人典章式叙宣示中外咸使知闻

许刺史言事勅

勅列位选能功於守土分忧求瘼谅在亲人言念疲黎载深注意自今以後刺史如有利病可言者不限时节任自表闻奏不须时节申报节度观察使

崇儒

置学官备释奠礼诏

六经茂典百王仰则四学崇敎千载垂范是以西胶东序春诵夏弦说礼敦诗本仁祖义建邦立极咸必由之自叔世浇讹雅道沦缺绵历岁纪儒风莫扇隋季以来丧乱滋甚睠言篇籍皆为煨烬周孔之敎阙而不修庠塾之仪冺焉将堕非所以阐扬徽烈敦尚风轨训民调俗垂裕後昆朕受命膺期握图驭宇思弘至道翼宣德化永言坟典深存讲习所以捃摭遗逸招集散亡诸生胄子特加奬劝然而凋弊之余湮替日多学徒尚少经术未隆子衿之叹无忘兴寝方今函夏既清干戈渐戢缙绅之业此则可兴宜下四方诸州有明一经以上未被陞擢者本属举选具以名闻有司议等加阶叙用其有吏民子弟有识性开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申送入京量其差品并即配学明设考课各使厉精琢玉成器庶其非远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官僚牧宰或不存意普便颁下早遣修立若夫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出忠入孝自家刑国揖让俯仰登降折旋皆有节文咸资端肃罔习末业随时废絶凡厥生民各宜勉励又释菜之礼致敬先师鼓箧之义以明逊志比多简略更宜详备仲春释奠朕将亲覧所司具为条式以时宣下【武德七年二月】

兴学勅

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後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而三敎虽异善归一揆岂有沙门事佛灵宇相望朝贤宗儒辟雍顿废公王以下宁得不慙朕今亲自观讲仍徵集四方胄子冀日就月将并得成业礼让既行风敎渐改使期门介士比屋可封横经庠序皆遵雅俗诸公王子弟并宜率先自相劝励赐学官胄子及五品以上各有差【武德七年二月】

集学生制

门下朕闻古之敎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盖立训之基也故上务之则敦本下由之则成俗岂可使颛门殆絶或乖其义入室将废莫知其道乎朕承百王之末接千岁之统虚心问政早朝晏罢励精求古忘寝与食思所以奉前圣之典谟矫兹深弊致後生於轨物遵我大猷去岁京畿不稔仓廪未实爰命乐羣蹔停谋艺遂令子音罔嗣吾道空归居无济济之业行有憧憧之叹虽日月以冀而岁时迭往今者甫经尝麦且周於黎献永言释菜宁於生徒每用惕然良非所谓其国子监学生等麦熟後并宜追集务尽师资诸州牧宰亦倍加导诱先勤学敎必使俊造无滥名实有归庶博士弟子京邑由斯日就鸿生钜儒海内为之风化有司可即详下称朕意焉主者施行【景龙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命张说等两省侍臣讲读勅

勅先王务本君子知敎化人成俗理国齐家必由於学矣朕往在储副旁求儒雅则张说褚无量等为朕侍读诗不云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谓也咸能发挥启迪执经尊道以微言匡菲德者朕甚休之自?奉圣训只膺大宝冀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实获我心登於近侍复欲勉听虚伫论思献纳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岂食而不知其旨耕而不知其耨将何以因於义求於善补朕之阙诲人罔倦哉宜令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上柱国燕国公张说银青光禄大夫右常侍崇文馆学士兼国子祭酒上柱国舒国公褚无量等公务之暇於中书与两省侍臣讲读其有昌言至诚可体要经远者仍令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国中山郡开国公李乂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兼知制诰上柱国成安县开国男苏頲与左右起居随事编录三两月进朕将亲览庶施乎海内始自京师凤沼擅鸿都之游中书有稷下之事应须纸笔铺设等令中书检校供拟【先天二年十一月八日】

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勅

古有宾献之礼登於天府扬於王庭重学尊儒兴贤造士故能美风俗成敎化先王之所繇焉朕以寡德钦若前政思与大夫羣士复臻於理竟日访道有时忘食乙夜观书分宵不寐晤专经之义笃知学史之文繁永怀覃思有足尚者不有褒崇孰云奬劝其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问其义仍令所司优厚设食两官及监内得举人亦准此其日清质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并往观礼即为常式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朕所望於贤才矣【开元五年九月】

求儒学诏

朕闻以道得人者谓之儒切问近思者谓之学故以阳礼敎让则下不争以隂礼敎亲则远无怨岂无习不利敎所由生者乎朕所以厚儒林辟书殿讨论易象研核道源冀淳风大行华胥非远而承平日久趋竞岁积谓儒官为冗列视之若遗谓吏职为要津求如不及顷亦开献书之路观扬己之人阙下之奏徒盈席上之珍盖寡岂弘奬之义或有未孚将敦本之人隐而未见天下官人百姓有精於经史道德可遵工於着述文质兼美者宜令本司本州长官指陈艺业录状送闻其吏部选人亦令所由铨择各以名荐朕当明试用观其能若行业可甄待以不次如妄相褒进必加明罚【开元十四年六月】

选集贤学生勅

古者立大学敎胄子所以延俊造扬王庭虽年谷不登兵甲或动而俎豆之事未尝废焉顷年以来戎车屡驾天下转输公私匮竭带甲之士所务赢粮鼓箧之徒未能仰给由是诸生辍讲弦诵蔑闻宣父有言是吾忧也投戈息马论道尊儒用弘庠序之风俾有箪瓢之乐宜令所司量追集贤学生精加选择使在馆习业仍委度支准给厨米敦兹儒术庶有大成甲科高悬好学者中敷求茂异称朕意焉

崇太学诏

理道同归师氏为上化人成俗必务於学俊造之士皆从此途国之贵游罔不受业修文行忠信之敎崇只庸孝友之德尽其师道乃谓成人然後扬於王庭考以政事徵之以理任之以官寘於周行莫匪邦彦乐得贤也其在兹乎朕志於求理尤重儒术先王设敎敢不底行顷以戎狄多虞急於经略太学空设诸生盖寡弦诵之地寂寥无声函丈之间殆将不扫上庠及此甚用悯焉今?县乂宁文武兼备方投戈而讲艺俾释菜以行礼四科咸进六艺复兴神人以和风化浸美日用此道将无间然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弟子各奉义方修德立身是资艺业又恐干戈之後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谘禀山东寡闻质疑必就於马融关西盛名尊儒乃称於杨震负经来学当集京师并宰相朝官及神策六军军将子弟欲得习学者自今以後并令补国子学生欲其业重籝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代不乏贤其中身虽有官欲附学读书者亦听其学官委中书门下即简择行业堪为师范者充学生员数多少所习经业考试等第并所供粮料及学馆破坏要量事修理各委本司作条件闻奏务须详悉称朕意焉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姚思廉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欧阳修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七·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吕思勉
  皇王大纪卷二·胡宏
  傅永传·李延寿
  瞻博传·欧阳修
  吕本传·张廷玉
  卷三十一·杨士奇
  卷二百十四·佚名
  卷二百二十一·雍正
  卷八十·佚名
  目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计左·李渔

    (外上)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行到水穷时,依然山色现。自家袁老爷的管家便是。我家老爷自从奉了圣旨,往边疆赴任,杀败男军,建了许多功业。正想内召回京,不料北方界上,又有女寇侵扰,朝廷加了品级,又命他经略北边。今日便道还家,好

  • 卷二·孙一元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二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古诗 杂感八首 白日下悲泉瑟瑟寒风鸣羣芳悴中野岂不怀孤英冥运有兴没主者亦何情朅来南荣趎还当抱此生棘冈生广庭出入良嶮巇鸑鷟不遐顾崑仑安可期偪侧居人世感此末

  • 國語卷第十八·韦昭

      楚語下   1 昭王問於觀射父〔一〕,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二〕?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三〕?」   〔一〕 昭王,楚平王之子昭王熊軫。觀射父,楚大夫。   〔二〕 周書,周穆王之相甫侯所作呂刑也。

  • 卷二十五·杨士奇

    永乐元年十一月乙亥朔册故兵部尚书唐铎孙女为庆成王妃 钦天监永乐二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鲜臣仍遣赐颁朝鲜诸番国著为令○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赵狷等来朝贡方物赐金织文绮袭钞币表里○丙子先是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卷之二百二十三·佚名

    弘治十八年四月丙辰朔孟夏享 太庙○内官祭司灶之神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陆徵丁忧服阕复除广道○山东按察司佥事杨寿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户部员外郎席书为佥事○己未命掌詹事府事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元祯内阁专管诰敕仍

  • 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赵浚。○赵浚字明仲侍中仁规之曾孙。 自幼倜 有大志。 恭愍王在寿德宫望见浚挟书过宫前召见奇之问其家世卽命属宝马陪指谕。 王使洪伦辈强

  • 郑樵传·脱脱

    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喜欢著书,不爱写单篇文章。郑樵颇为自负,认为自己不比汉代刘向、扬雄差。他常年居在夹氵祭山,过了三十年远离社会人世的艰苦生活。后来,他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并着意搜集奇风异俗的材料,考察古迹历史

  • 赵纆传·张廷玉

    赵亻叔,字本初,山阴人。元朝进士。洪武六年(1373),征召被授予国子博士。太祖曾亲临奉天殿,召赵亻叔和钱宰、贝琼等人说“:你们一定要以孔子所定的经书为教导,不要掺杂苏秦、张仪的纵横学说。”诸臣叩头受命。赵亻叔请求颁布

  • 卷八十七·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八十七明 俞汝楫 编丧礼备考职官丧期年不奔丧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甲戌除期年奔丧之制先是百官闻祖父母伯叔兄弟丧俱得奔赴至是吏部言祖父母伯叔兄弟皆系期年

  • 晋纪二十五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司马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公元371年) [1]春,正月,袁瑾、朱辅求救于秦,秦王坚以瑾为扬州刺史,辅为交州刺史,遣武卫将军武都王鉴、前将军张蚝帅步骑二万救之。大司马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鉴、蚝于石桥

  • 虎会问·子华子

      虎会以其私问于程子曰:主君何如主也?程子曰:昔尧舜在上,涂说而巷议所不废也,是是非非之谓士,试为吾子言之。本也不敢以古事为考,先大夫文子之志也,好学而能受规谏,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身举士于白屋之下者四十有六人,皆能获

  • 卷三十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三十五钱塘程川撰易三十五系辞下传一问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只是干兑离震之象未説到天地雷风处否曰是然八卦是一项看象在其中又是逐个看又问成列是自一奇一耦画到三画处其中逐一分便有干兑

  • 集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西藏勝友等譯阿毗達磨集論對勘.校註略稱藏本。又用玄奘譯安慧糅   阿毗達磨雜集論參證.校註略稱釋論。   三.譯校凡有四例。(一)藏本章句歧異可資硏究者.皆註出曰.藏本

  • 卷第十三·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三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禅师第七世至第九世曹溪别出第二世至第六世)怀让第七世一十一人(七世一作九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

  •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一·智圆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此玄义即章安旧文既辞旨尽善。故荆溪不更修治。或曰。下文有此中遗一章之语。即知亦经再治。今谓不尔。遗章之语盖后人签注书者谬写。此乃鄙语常谈。岂是荆溪再治之例。若再治者。应书云。四明不生

  •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窥基

    翻经沙门基撰佛灭度后九百年间。无著菩萨挺生于世。往慈氏所请说大论。因缘如别处说。慈氏为说此论本颂。名辩中边颂。无著既受得已。便付世亲使为广释。故此长行世亲所造。名辩中边论。辩者显了分别异名。中者正善离

  • 卷第一百七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净挺

    十八卷,清净挺说。智淙等编。俍亭净挺禅师,清僧。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俗姓徐,名继恩,字世臣,别字逸亭,又号俍亭。崇祯十五年副贡。曾以抨击马士英获罪。明亡后隐居,四十七岁出家为僧,居云溪寺。有《逸亭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