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钦定大清通礼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通礼卷二十八

嘉礼

颁诏之礼是日礼部官设案于堂上设香亭龙亭于午门外乐部和声署陈乐于香亭南内务府官设金凤朶云于

天安门楼雉口正中工部官设台于楼内东楹之南鸿胪寺设案于台上南北肆宣诏鸿胪寺官四人立台下鸣赞二人立金凤左右八旗领催五城耆老集外金水桥前东西祗候

皇帝受贺礼毕还宫礼部仪制司官以云盘承

诏书恭奉出

太和中门导以繖仗官属前引尚书侍郎从百官随出至

午门外设于龙亭行一跪三叩礼兴校尉舁行导引如初导迎乐作【登极颁诏乐陈而不作】奏禧平之章辞曰申命重巽纶下九阍勾出萌达百昌咸振象魏悬鼗铎廵德意宣天地春至

天安门鸿胪寺官引百官出豫往金水桥南东西按班序立领催耆老别为班随后立皆北面龙亭由东道升楼设于正中南向奉诏官进跪叩如初恭奉

诏书登台恭设案上退立台东礼部官移龙亭下楼陈

于门外鸣赞赞有

制众皆跪宣诏官登台西面展

诏书先宣满文后汉文毕复于案退赞跪叩兴百官及领催耆老三跪九叩兴鸿胪寺官引退奉诏官奉

诏书置朶云内防防悬系自金鳯口中啣下礼部官接受仍设于龙亭跪叩校尉舁行导引如初由

大清门诣礼部陈于堂中尚书侍郎率属行三跪九叩礼恭镌誊黄

颁行天下

右宣诏书

诏下直省之礼礼部按直省督抚驻劄之地行取阁部

院寺笔帖式乘赍

诏前往颁布工部给龙旗繖仗前导所经府州县五里之内文武官朝服跪迎军民伏道右候过省防有司豫于公廨设屏南向屏前设

诏案又前设香案案东设台阶下为文武官拜位文东武西重行异等如朝贺仪【详见三大节】绅士班于文官之末耆老军民集于武官之末皆北面宣诏官一人展诏官二人立台下西靣通赞者立香案左右引礼生立百官班位左右皆东西靣

诏及郊守土官备龙亭旗仗出迎使者承

诏书以架奉陈龙亭内乘马后随鼓乐前导总督暨同城文武大僚率所属文武官朝服出迎道右跪候过兴先至公门外序立绅士耆老军民毕会

诏至门跪迎如初礼使者下马从龙亭入众随入使者

诏书陈于案退立案东西面引礼生引羣官就位北靣立通赞赞跪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赞宣

诏使者奉

诏授宣诏官复位立宣诏官跪接登台展诏官二人从

升均西靣展

诏书宣读讫复于案皆降众聼赞复行三跪九叩礼如

初退使者以

诏授督抚恭镌誊黄颁学政盐政织造管闗两司道府转颁所属州县卫将军提镇协将转颁所属营汛至日宣布军民均与省防仪同

右颁诏直省

诏下朝鲜国之礼礼部豫列内大臣侍卫礼部满侍郎

内阁满学士衔名奏请

命正副使各一人启程有日使者赴礼部领

诏书工部给御仗旗繖使者乘以行至朝鲜国境其国守土吏治馆所经地文武官跪接候过如直省之仪将及国王遣其重臣出郊迎接

诏书前期于国门外治馆舍供张备龙亭香亭仪仗鼔乐只候于馆设屏于王殿上正中前列

诏案香案设国王拜位于殿阶上设众官拜位于庭内东西重行异等皆北靣宣读官一人立

诏案之东展诏官二人立宣读官南均西靣司礼二人位国王拜位之北皆东西靣使者旣及国迎接官迎

诏书至馆恭设龙亭内驰报国王王率其国陪臣朝服郊迎迎接官以龙亭行香亭仪仗鼓乐前导使者乗马从国王以下咸跪候过兴随行入国门至殿内使者于殿门外下马从入龙亭设于殿中使者立于龙亭东西面仪仗陈于阶下乐悬陈于门内引礼引国王升阶就拜位北靣引班引众官均就拜位北面立司礼赞跪王率众官皆跪赞叩兴乐作国王以下行三跪九叩礼兴乐止使者进于龙亭奉

诏书授宣诏官复位宣诏官跪受诣开读案展诏官进

立左右展

诏宣诏官西面宣读讫跪授使者复于龙亭执事者退使者复位立司礼赞叩兴国王率陪臣行三跪九叩礼如初使者奉

诏书授国王国王跪受付所司颁行使者与国王揖让行礼辞出国王拜送于大门外适馆国王诣馆飨燕致饔饩如礼及归拜送于国门外使归至京以事竣复

命于朝

右朝鲜国迎接诏书

钦定大清通礼卷二十八

猜你喜欢
  原序·浦起龙
  东都事略卷八十二·王称
  ◎祥异(上)·徐天麟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九十六·佚名
  卷之十三·佚名
  卷五十三·苏辙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纪昀
  卷九十一·司马迁
  ·复吕抚军论生番书·丁曰健
  翟守素传·脱脱
  蒋琮传·张廷玉
  贾诩下·苏辙
  汉光武下·苏辙
  卷第十六·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389_1 【走笔追王内丘】卢仝   自识夫子面,便获夫子心。夫子一启颜,义重千黄金。   平原孟尝骨已土,始有夫子堪知音。忽然夫子不语,   带席帽,骑驴去。余对醁醽不能斟,君且来,   余之瞻望心悠哉。零雨其

  • 述古斋集·许恕

    江山县一首九日宴景星山薄宦三年近重阳半日闲得陪文翰友且上景星山时菊簮华髪天风醒醉顔不知従此防何地复跻攀五开五首思母父母劬劳日门庭喜气新承家知有后学语望成人白髪亲垂老青云志未伸谪居荒徼外有泪但沾巾忆兄瞻

  • 唐风集跋·杜荀鹤

    杜荀鹤池州人纪事云牧之微子也会昌末牧之自齐安移守秌浦时妾有姙出嫁长林鄕杜筠而生荀鹤自号九华山人少有诗名年四十六始擢第殷文圭贺诗云一战平酬五字劳昼归乡去锦为袍大鹏出海翎犹湿骏马辞天气正豪九子旧山增秀絶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六月丁丑朔以宣大二镇兵荒暂免居庸关商税○宣大山西督抚官杨博等条议备虏事宜宣府四事一分布士马令总兵李贤以正兵驻劄镇城五路参将各守信地巡抚标下及东路游击驻怀来新旧游兵驻左卫东城以防蔚州等处南下

  • ●宰惠紀略卷五·柳堂

    光緒二十六年春、余以宣講聖諭勸民息訟赴東南鄉各集鎮連日狂風黃塵蔽野春麥垂萎秋禾未布農夫懸?翹首望澤、欲歸而禱恐鄰於凟 【 去歲四月旱甚求雨於城隍廟靈應無比有文記其事嗣秋七八月麥已布種十之七八定太尊以省中

  • 学史卷十三·邵宝

    (明)邵寳 撰○闰【凡二十九章】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君与父孰重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韩诗外传田过】日格子

  • 景龙·周绍良

    №景龙001【盖】失。【志文】残(上残)公姓宗(下残)(上残)都今为王屋人(下残)(上残)监监。祖贵,栖遁不仕,(下残)(上残)降灵凰翮不□□驹(下残)(上残)谓积善无徵,刑随□□□魂(下残)(上残)人扶风马氏,道著母仪,德(下残)(上残)阃韫令□於阑

  • 高宗文成帝纪·魏收

    高宗文成皇帝,讳称..,恭宗景穆皇帝的长子,母亲叫闾氏,真君元年(440)六月在东宫出生。高宗少而聪明敏达,世祖十分疼爱他,常让他跟随自己左右,称他是世嫡皇孙。五岁时,世祖北巡,高宗跟在其后,恰逢酋帅枷住一名奴隶要施以刑罚。高

  • 石熙载传·脱脱

    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后周显德年间,考中进士。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宋朝初期,太宗以殿前都虞候兼任泰宁军节制,征召他为掌书记。太宗任开封府尹时,上表推荐他为开封府推官。授任他为右拾遗,升任左补阙。遭父

  • 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司马光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庚甲,公元360年) [1]春,正月,癸巳,燕主俊大阅于邺,欲使大司马恪、司空阳鹜将之入寇;会疾笃,乃召恪、鹜及司徒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受遗诏辅政。甲午,卒。戊子,太子即皇帝位。年十一;大赦,改元建熙。 [1]

  •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集解】:文颖曰:“六国时,卫但称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索隐】:按:庄者,严也,谓严威也。按:自汉明帝讳庄,故已後“庄”皆云“严”。孝景

  • 十、居室与庭园·林语堂

    中国建筑的要领,前面"建筑"的一节中已略有所论列。至中国式的居室与庭园,示人以更奥妙的神态,值得特别加以注意。这个与自然相调和的原则,更进一步,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居室与庭园不当作两个分立的个体,却视为整个

  • 任用官史[任官第五]·王夫之

    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事其事,难其选举,易其防闲,公其心,去其危,尽中区之智力,治轩辕之天下,族类疆植,仁勇竞命,虽历百世而弱丧之祸消也。董子(仲舒)说:&ldquo;仁指的是对待别人,义指的是对待自己。&rdquo;就是以仁心爱别人,以大义来约

  •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初分无相无得品第六十六之六不执著无忘失法。不执著恒住舍性。不执著一切智。不执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执著预流果。不执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执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执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

  • 华盖集·鲁迅

    192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该书收集作者在1925年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当时,工农群众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封建复古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右翼胡适、陈源等人,则充当封建军阀的帮凶。他们宣扬

  • 周易集说·俞琰

    元俞琰撰。四十卷。《通志堂经解》本。亦称《俞氏易集说》。俞氏曾裒集历代《易》家之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前后历三十多年而四易其稿。其初宗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于程、朱之外自出新义,颇有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标点本]·佚名

    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前十一卷,著录明季殉节臣民;后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四库全书提要”略云:‘大扺以钦定“明史”为主,而参以官修“大清一统志”、各省“通志”诸书,皆胪列姓名,考证事迹,勒为一编。凡立身

  • 现报当受经·佚名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