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83.“党锢”事件

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把持朝政,卖官卖爵,从朝廷到全国郡县,都有他们的亲信,搞得社会黑暗不堪。

当时有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员,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还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因为社会腐败,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恶痛绝。

公元165年,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这两个人都是不满宦官的。太学生都拥护他们,把他们看作是模范人物。

李膺当了司隶校尉后,有人告发宦官张让的兄弟、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县令张朔贪污勒索。李膺要查办张朔。张朔逃到洛阳,躲进他哥哥家里。李膺亲自带领公差到张让家搜查,在张家的夹墙里搜出张朔,把他逮走。张让赶快托人去求情,李膺已经把案子审理清楚,把张朔杀了。

张让气得什么似的,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确实有罪,也没有难为李膺。

这一来,李膺的名气就更大了。一些读书人都希望能见见李膺,要是受到李膺的接见,就被看作很光彩的事,称做“登龙门”。

第二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搞迷信活动的人)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马上要颁布大赦令,就纵容他的儿子杀人。李膺马上把杀人凶手逮捕起来,准备法办。

第二天,大赦令下来,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诏书下来了,不怕司隶校尉不把我儿子放出来。”

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更加冒火。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儿子杀人,大赦就不该轮到他儿子身上。”

说完,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砍了头。

张成哪儿肯罢休,他要宦官侯览、张让替他报仇。他们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状,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就下命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寔和范滂等二百多人,都被他们写进党人的黑名单。朝廷出了赏格,通令各地,非要把这些人抓到不可。

杜密像李膺一样,也是敢于跟掌权的宦官作对的官员。两个人的名望差不多,人们把他们联在一起,称为“李、杜”。

李膺下了监狱,杜密当然也逃不了。

陈寔本来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也被划到党人名单里去。有人劝他逃走。陈寔并不害怕,说:“我逃了,别人怎么办?我进了狱,也可以壮壮别人的胆。”他说着,就上京城,自己投案,进了监狱。

范滂也跟陈寔一样,挺着腰板进了监狱。

捉拿党人的诏书到了各郡,各郡的官员都把跟党人有牵连的人报上去,多的有几百个。只有青州平原相(相,相当于郡的太守)史弼没报。

朝廷的诏书接连下来催逼他,青州还派了一个官员亲自到平原去查问。

那个官员把史弼找去,责问他为什么不报党人的名单。史弼说:“我们这里没有党人,叫我报什么?”

那官员把脸一沉说:“青州下面有六个郡,五个郡都有党人,怎么平原偏偏会没有?”

史弼回答说:“各地的水土风俗不一样。别的地方有党人,为什么平原就一定也有党人呢?”

那官员被他反驳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史弼又说:“你一定要冤枉好人,那么,平原家家户户都有党人。我情愿死,要我报党人,我可一个也说不上来。”

那官员拿他没有办法,就胡乱把平原的官员收在监狱里,回报朝廷。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宦官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个地拷打,就这样关了一年多。

第二年,有一个颍川人贾彪,自告奋勇到洛阳替党人申冤。汉桓帝的皇后窦氏的父亲窦武也上书要求释放党人。

李膺在狱中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他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这才害怕了,对汉桓帝说:

“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大赦天下了。”

汉桓帝对宦官是唯命是听的,就宣布大赦,把两百多名党人全部释放。

这批党人虽然释放,但是宦官不许他们留在京城,打发他们一律回老家,并且把他们的名字通报各地,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历史上叫做“党锢”(“锢”就是禁锢的意思)事件。

不久,汉桓帝死了。窦皇后和父亲窦武商量,从皇族中找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刘宏继承皇位,就是后来腐败出了名的汉灵帝。

猜你喜欢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班固
  卷九 開寶元年(戊辰,968)·李焘
  ●卷六·徐梦莘
  ●卷十二·魏泰
  第七十四回 僧亲王中计丧躯 曾大帅设谋制敌·蔡东藩
  ●卷第二十三·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佚名
  二百六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江南蝗灾情形并报米价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纪昀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目録·允秘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六·阿桂
  卷七十一·佚名
  仪制二·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71 ·佚名

    袁说友 大风雷雨 雷风一息到山西,欹侧村花不自持。 际晚甘霖如倒峡,今年香雪可翻匙。 绿秧蘸脚元非揠,白水齐腰不恨迟。 浪说随车夸故事,但知忧国愿无饥。 袁说友 大石 困卧篮舆中,醒视人影直

  • 卷一 古體詩·王士祯

    【對酒】對酒歌慨慷,自我屬有生。共得睹太平,皇帝陛下惟樂康。宮府治,丞相無私人。諸諫官彈射奸慝,咸有直聲。自中丞刺史良二千石,各各有廉名。日南交趾皆我郡縣,蠻夷君長以時稽首殿庭。屬國具為令,文笥生翠來王京。幸太學,三

  •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魏收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太祖初以南秀容川原沃衍

  • 卷九·李心传

     时事二  赵子直丘宗卿杨嗣勋不欲吴氏世袭虞丞相既没朝廷复命吴挺为兴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充和西安抚使凡十九年矣绍熙五年夏卒于军于是杨嗣勋总领财赋先事白朝廷乞择重臣镇蜀乃以丘宗卿为制置使宗卿未入蜀而

  • 卷十二·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二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四汉魏相魏相字弱翁济隂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客有奸捕

  •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崔有 。○崔有 平章事滋之子。 性恬退不求名仕宦十年不迁。 忠烈久闻其名卽位除监察杂端。 迁侍丞上* 直言时事 旨流大靑岛。 承旨赵仁

  • 卷之四  國初事蹟(明)劉辰 撰·邓士龙

    (國初事蹟,一卷,明劉辰撰。原題國朝事蹟,本卷卷首有「臣劉辰今將太祖高皇帝國初事蹟開寫」一行,故改今名。辰,字伯靜,浙江金華人。曾從太祖下婺州,累官至北京刑部侍郎。永樂初,預修太祖實碌。明史卷一五0有傳。) 北京刑部左侍郎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七·佚名

    通謚節愍諸臣(中)兵部尚書長興伯吳昜,吳江人;初為史可法監軍,徵餉江南。後募兵屯長白蕩,師敗被獲,死。父承緒,投水死,妻沈氏及女亦殉(見明史及輯覽)。監紀推官江天一,歙縣人;金聲門人。與聲舉兵,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江山知縣方

  • 卷八二·邱濬

    ▲广教化以变俗 《周书君陈》篇: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吕祖谦曰:“周公之训大矣,犹欲弘之者,继前人之政苟止以持循因袭为心,其所成必降前人数等,惟奋然开

  • 卷七·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七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秦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评]未见一章。寺人之令。通韵。○赋也。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评]既见二章。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本韵。○兴也。下同。阪有桑,隰

  • 卷四·僧祐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佑总集众经,遍阅群录,新撰失译,犹多卷部,声实纷糅,尤难铨品。或一本数名;或一名数本;或妄加游字,以辞繁致殊;或撮半立题,以文省成异。至于书误益惑,乱甚棼丝,故知必也正名,于斯为急矣。是以雠校历年,因而后

  •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初言顿者。从部得名即华严也。佛垂迹化尘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复次四种下料简也。初文略判行异理同。以随自意对三辨别。何者以明所发动障不同。而理观不别。问。常坐观于三道等。常行观佛三十二相等。方等观于摩诃袒持尊容道具等。

  • 卷第二·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二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七佛 世尊因文殊一日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 五云逢云。什么处是二铁围山。还会么。如今有人起佛见法见。五云与烹茶两碗。且道是赏伊罚伊。 白

  •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佚名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系摘咏《真语》、《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等书改编而成。有《西王母宝神起居经》、《西王母宝生无死玉经》、《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经》等篇。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 笔札华梁·上官仪

    诗论著作。唐上官仪撰。上官仪(约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幼出家为僧,尤精《三论》。工于文辞,博涉经史。贞观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作诗,每命继和。永徽初,为高宗草诏得罪武后,坐事下狱

  • 佛本行经·佚名

    一名佛本行赞传,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七卷。偈赞佛一代行状之偈文也。因缘品第一。阿育王时,密迹金刚,为诸天颂佛始末。称叹如来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来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决疑品第六。入誉论品第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