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63

○南迁定都高宗建炎元年秋七月,帝以京师未可往,手诏巡幸东南。

丁未,元祐太后如扬州。帝从汪伯彦、黄潜善言,决意幸扬州避敌,诏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奉太后先行,六宫及卫士家属皆从。遣使诣汴京,奉太庙神主赴行在。

九月壬辰,以金人犯河阳、汜水,诏择日巡幸淮甸。命淮、浙沿海诸州,增修城堡,招训民兵。

冬十月丁巳朔,帝如扬州。时金兵日迫,许景衡亦言建康天险可据,帝从之,命扬州守臣吕颐浩缮修城池。至是,谍者言金人欲犯江、浙,乃诏暂驻淮甸,捍御稍定,即还京阙,有敢妄议惑众沮巡幸者,许告而罪之,不告者斩。

二年春正月丙戌朔,帝在扬州。

以叶梦得为户部尚书。梦得陈“待敌之计有三,曰形、曰势、曰气而已。形以地里山川为本,势以城池、刍粟、器械为重,气以将帅、士卒为急。形固则可恃以守,势强则可资以立,气振则可作以用。如是,则敌皆在吾度内矣。”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又请“命重臣为宣抚总使,一居泗上,总两淮及东方之师以待敌。一居金陵,总江、浙之路,以备退保。”疏入,不报。

冬十月甲子,侍御史张浚请先定六宫所居地。诏孟忠厚奉太后及六宫皇子如杭州,以苗傅、刘正彦为扈从都、副统制。

十一月庚子,朝享祖宗神主于寿宁寺。壬寅,郊祀天,配祖。敕东京起奉大乐、登歌法物等赴行在所,就扬州江都筑坛行事。凡卤簿、乐舞之类率多未备,严更警场,就取军中金鼓,权一时之用。是日,大赦。

十二月乙卯,太后至杭州,扈从统制苗傅以其军八千人驻奉国寺。

己巳,以黄潜善、汪伯彦为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入谢,帝曰:“潜善作左相,伯彦作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时金兵横行山东,群盗蜂起,潜善、伯彦既无谋略,专权自恣,东京委之御史,南京委之留台,泗州委之郡守,言事者不纳其说,请兵者不以上闻。金兵日南,而潜善等以为李成馀党,无足虑者。

戊寅,以张浚参赞御营事。浚极言金人必来,请预为备。黄潜善、汪伯彦以为过计而笑之。三年春正月,帝在扬州。

丙午,金粘没喝陷徐州,知州王复死之。时韩世忠屯淮扬,会山东兵以援濮州。粘没喝闻之,分兵万人趋扬州,自率大军迎战,世忠以众寡不敌,夜引还。粘没喝蹑之,至沭阳,世忠弃军走盐城,众遂溃。粘没喝入淮阳,以骑兵三千取彭城。间道趋发淮东,入泗州。

二月庚戌,诏听士民从便避兵。刘正彦部兵卫皇子、六宫如杭州。

壬子,金粘没喝至楚州,守臣朱琳降,遂乘胜而南,陷天长军。内侍邝询报金兵至,帝即被甲乘骑,驰至瓜州步,得小舟渡江,惟护圣军卒数人及王渊、张浚、内侍康履等从行。日暮,至镇江府。汪伯彦、黄潜善方率同列听浮图说法,罢,会食,堂吏大呼曰:“驾已行矣。”二人相顾仓皇,乃戎服策马南驰,居民争门而出,死者相枕籍,无不怨愤。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以为黄潜善,骂之曰:“误国误民,皆尔之罪。”谔方辨其非是,而首已断矣。金将马五率五百骑先驰至扬州城下,闻帝已南行,乃追至杨子桥。时,事起仓卒,朝廷仪物皆弃,太常少卿季陵亟取九庙神主以行,出城未数里,城中已烟焰烛天矣。陵为金人所追,亡太祖神主于道。

帝至镇江,宿于府治。翼日,召从臣问去留,吕颐浩乞留跸,以为江北声援。群臣皆以为然,王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自通州渡江以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帝意遂决。张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蜀、汉、闽、广之资,以图恢复。”不报。

是夕,帝发镇江。越四日,次平江。命朱胜非节制平江、秀州军马,张浚副之。又命胜非兼御营副使,留王渊守平江。又二日,次崇德。时,吕颐浩从行,即拜同佥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以兵二千还屯京口。又命张浚以兵八千守吴江。

用朱胜非计,诏录用张邦昌亲属,遣阁门祇候刘俊民使金军,仍命俊民持邦昌贻金人“约和书稿。”以行。

壬戌,帝驻跸杭州,即州治为行宫。下诏罪己,求言,赦死罪以下,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也。

和州防御使马扩应诏上书,言:“前日之事,其误有四,其失有六。今愿陛下西幸巴蜀,用陕右之兵,留重臣使镇江南,抚淮甸,破金人之计,回天下之心,是为上策。都守武昌,襟带荆湖,控引川、广,招集义兵,屯布上流,扼据形势,密约河南诸路豪杰,许以得地世守,是为中策。驻跸金陵,备御江口,通达漕运,精习水军,厚激将士,以幸一胜,观敌事势,预备迁徙,是为下策。若倚长江为可恃,幸金贼之不来,犹豫迁延,候至秋终,金贼再举,驱掳舟楫,江、淮千里,数道并进,方当此时,然后又悔,是谓无策。”扩累数千言,皆中事机。

戊辰,金人焚扬州而去。吕颐浩遣陈彦渡江,袭金馀兵,复扬州。

己巳,黄潜善、汪伯彦罢。中丞张征论二人大罪二十致陛下蒙尘,天下怨怼,乞加罪斥。乃罢潜善知江宁府,伯彦知洪州。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逐李纲,沮宗泽,台谏、内侍言者,随陷以奇祸,中外为之切齿,而帝不悟。

夏四月丁卯,帝发杭州,留郑瑴卫太后。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辛巳,帝次镇江。乙酉,帝至江宁府,改府名建康。

六月戊午,命江、淮引塘泺,开畎浍,以阻金兵。庚申,皇太后至建康府。

乙亥,谕中外“以迫近防秋,请太后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庶府非军旅之事者,并令从行。朕与辅臣宿将,备御寇敌。士民家属南迁者,有司毋禁。”

八月己未,太后发建康。

帝闻金兵迫,求可使缓师者,乃遣京东转运判官杜时亮及修武郎宋汝为使金军以请和,致书于粘没喝曰:“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

猜你喜欢
  卷三十·志第十一·礼三·脱脱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河渠一·张廷玉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七·汪楫
  卷十三本章经手次第·刘若愚
  ●卷七·陈康祺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一百八十八 内务府奏请将曹(兆页)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江宁织造摺·佚名
  第二九○移光绪八年四月十一日一一七○七--一·佚名
  唐纪六十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乾符四年(丁酉、877)·司马光
  宋纪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471)·司马光
  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乱·黄鸿寿
  治浙成规卷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胡诒谷·周诒春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四十一·魏徵

    ○文学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曰:“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故尧曰则天,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着焕乎之美。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张廷玉

        ◎后妃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

  • 卷二百五十三 熙寧七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戊戌朔,曲赦熙河路,雜犯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釋之。本路馬步軍并今年二月已後運糧草、材木修築堡寨等廂軍、義勇、弓箭手、蕃兵、寨戶、彊人,及自京至本路急腳、馬遞鋪兵士,諸路差在熙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天顺二年十二月乙卯朔上省郊祀牲○升狭西西安后卫指挥使张瑛西安前卫挥指佥事马澐俱署都指挥佥事事分守鄜州庆阳地方命守备靖虏卫都指挥佥事黄玉掌都司事○广西贼数流劫广东德庆守备都指挥使徐宁坐罪当杖而充军 上特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弘治四年四月丙午朔孟夏享 大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丁未○河南彰德府地震有声○戊申○升湖广岳州府知府李镜为狭西布政司右参政南京刑部郎中陈以忠为河南右参议监察御史俞俊为贵州按察司副使浙江佥事林浚渊山西佥事胡

  • 清宣宗实录选辑三·佚名

    道光二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三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五年道光二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道光二十八年道光二十九年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辛丑)秋七月十六日(戊辰),赏前任宁夏将军特依顺都统衔,为参赞大臣

  • ●甲、记·佚名

    关帝庙碑记重修邑学碑记武庙碑记敬义园碑记敕建天后宫碑记天后宫田产碑记太极亭碑记重修关帝庙碑记古月并记重修天后宫碑记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制圣庙礼乐器碑记建明伦堂碑记重修仁和宫碑记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彰化县城

  • 原序·楼昉

    两汉诏令原序自典谟训诰誓命之书不作两汉之制最为近古一曰防书其文曰维某年月日二曰制书其文曰制诏三公三曰诏书其文曰告某官如故事四曰诫勅其文曰有诏勅某官此其凡也防有制策诏策亲防勅有诏勅玺勅宻勅书有防书玺书手

  • 汉纪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125)·司马光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 [1]春,二月,乙亥,下邳惠王衍薨。 [1]春季,二月乙亥(疑误),下邳惠王刘衍去世。 [2]甲辰,车驾南巡。 [2]甲辰(十七日),安帝去南方巡视。 [3]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3]三月戊午朔(初一),出现日

  • 卷四十·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生徒六甄用各途贡监生在监贡监生肄业三年期满有经明行修者得应荐举留监三年奏请考试引见以知县擢用其余满洲防古恩防副贡生咨部以七品笔帖式用例免

  • 卷十四·高诱

    [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淮南鸿烈解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十四汉 高诱 注诠言训【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徵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故曰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元神总万物者】同出於一所为各

  • 卷二百三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一军制蕙田案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居其首葢先王以礼治神人和上下将合斯世于大同而四方邦国不能无变礼易乐自悖于王章者礼之

  • 卷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十四北山之什二之六陟彼北山言采其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赋也偕偕壮貌士子诗人自谓也陟山采望父母也偕偕从事不得养父母也以王事靡盬之故不得养其父母而且使父母思己故曰忧我父

  • 卷第十一·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一怀让禅师第四世上八十九人潭州沩山灵祐禅师法嗣四十三人袁州仰山慧寂禅师邓州香严寺智闲禅师襄州延庆法端禅师(十二卷又收在香严下何也)杭州径山洪諲禅师福州灵云志勤禅师益州

  •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太虚

    ──三十年七月作──前 言自芦沟桥七七抗战军兴,忽焉将满四年,其实则日本开始侵略甲午之年,而中国亦同肇端其抵抗,迄今已阅五十年矣。虽甲午之后,中国屡经屈辱,然就整个中国民族以言,固无时不在图强御侮之准备中。待临抗战

  •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答曰。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 七修类稿·郎瑛

    明郎瑛撰。五十一卷,续稿七卷。瑛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博综文艺,积其见闻杂考成编。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类,正续稿皆然,即取“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之义名书,凡一千二百五十七条,约四十九万

  • 天玉经内传·杨筠松

    《天玉经内传》三卷、《外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考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解题》,杨、曾二家书无《天玉经》之名。相传杨氏师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吴见诚遇真人,始授以此经,其子景发乃鸾明其义。然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