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己未)五年大明弘治十二年
春正月
1月2日
○壬戌,上大行大妃諡安順。
1月3日
○癸亥,禮曹啓:「前日政丞等議或云:『從三年之制而易月。』若從期年之制而易月,則喪制至於三變,甚不可。大抵喪制不可無據而行之。臣等歷考古今喪制,宋朝雖以日易月,留喪服,待再期而除,略存三年之制。我朝恭靖之喪,亦行易月之制,自薨逝之日,至十三日而練,二十五日而祥,二十七日而禫,猶留喪服,至再朞而除。今大行之喪,若以三年之制而易月,自葬後至十三日而練,二十五日而祥,二十七日而禫,留喪服,待再期而除似當。但今則內喪也。百官則從本服期年而殺,至十三日而從吉,殿下則猶未免練服,吉凶有異。且以期年而易日,則自葬後至十一日而練,十三日而祥,十五日而禫矣,然古無是制,臣等於此兩制,未敢擅便敢稟。」參議李昌臣獨啓:「三年之制,天下之通喪。自三代以來,三年喪則十三月而祥,二十五月而祥,二十七月而禫,期年喪則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當時無以日易月之制,至漢文帝,遺詔以日易月,自後有此易月之制,然皆從本服,擬議易月而已。今以本服三年之喪,旣行期喪,其禮已殺。又從易月之制,則祥禫之期尤促,在聖朝斷此大禮,不可率意爲之,貽笑後代。」傳曰:「期年易月之制,大臣已議定,略無更改之理。」
1月7日
○丁卯,傳曰:「十五日卽吉後,留衰服者,欲着於親祭時也。予意以爲,留而服之,則無短喪之意。且祭新陵時,當幷祭舊陵,其時當以何服?其問禮官。」
1月8日
○戊辰,禮曹啓:「今大行大妃旣上謚,而徽號則時未加上。議者或云:『生時尊號,不可書於主,別上徽號爲可。』或云:『生時有尊號,不宜追上。』臣等未敢擅便敢稟。」傳曰:「別上徽號爲可。」世佐更啓:「請令前日議諡宰相議之。且議昨敎留衰服事。禮文云:『應干喪事,以衰服行事,而至再期而除。』故前日所啓如此。舊昌陵親祭時,以淺淡服行事,似合於禮。」
○日本國五島宇久字源勝遣人來獻土宜。
1月9日
○己巳,傳曰:「下玄宮後,十一日而百官從吉,予則至十一日而練,十三日而祥,十五日而禫。獨內侍於百官從吉之後,着白衣,至十五日而卽吉者何耶?其問禮官。」承旨鄭眉壽啓:「臣意以謂,百官則在外,故十一日而卽吉,內侍則近侍者,殿下雖釋衰服,未卽純吉,而內侍等吉服未便,故禮官如是議啓也。」
1月10日
○庚午,上大行大妃徽號昭徽齊淑。
○持平權世衡、正言尹殷輔啓:「柳子光奉使咸鏡時,侵督各官,採取生鰒、石花,又擅發上等驛馬,駄來獻之。人臣無私進之禮,且任土作貢,各道進上,絡繹不絶,何必待子光私進,然後供上乎?子光所爲,必有其情,請鞫之。」傳曰:「子光豈有他情?見美物欲進耳。」殷輔又啓:「前者沈澮當隆冬赴京,得竹筍十箇以獻,貞熹王后見而還給曰:『予已見矣。』貞熹王后必慮將來之弊而然也。且鄭蘭宗於成宗朝私進筆墨。此是文房之物,非生鰒、石花之比,而尙被臺駁。子光欲要結君上,希望恩數,而敢私進,其漸不可長,請鞫之。」不聽。
○日本國壹歧州守護代官眞弓、兵部少輔源武遣人來獻土宜。
1月11日
○辛未,傳曰:「大抵刑訊之際,死者必多。爲官吏者,曾不恤視,務欲得情,恣行濫刑。下民皆歸怨於上,豈予恤刑之意哉?其諭中外。」
○持平權世衡、正言尹殷輔啓:「子光私獻生鰒、石花,欲固結君上,而希望恩數,其罪深重,不可不鞫。子光不足數,成希顔稍識事理,而將順子光獻諛之心,不之禁焉,請鞫之。」傳曰:「子光有何他情,希顔何能禁上官所爲?亦不可鞫也。」世衡等更啓:「殿下已知子光之失,而不治其罪,無乃以子光位高宰相,而不罪乎?若以位高而不懲,則後日之漸,將不可制,請須鞫之,以快人心。」不聽。仍啓:「今方國恤未卒哭,承旨等俱年少無疾病,皆令開素,於大體何如?」傳曰:「人病無老少之異,鄭眉壽雖年少,其身有病。」諭各道觀察使曰:「卿以方面重任,奔馳不暇。予念久素,或生疾病,特命開素。」
○日本國肥前州少城千葉介平朝臣元胤遣人來獻土宜。
○命書舊時東宮僚屬以啓。王之在東宮,已不喜講學,愎諫自用之漸,見於言貌,見僚屬剛正自持,遇事規諷者輒嚬慼。常不悅趙之瑞、黃啓沃、李琚、鄭汝昌,而深悅金壽童之爲人。及卽位,嘗侍書筵者有云:「王雅悅壽童,異諸僚,不久當超擢。」已而果然。
1月12日
○壬申,武靈君柳子光啓:「臣以司饔提調,見美味而獻上之心,不能自已,故未及計較而來獻。今臺諫駁之,惶恐待罪。」傳曰:「勿避嫌。」
○傳曰:「神道尙靜,存亡豈異?今於殯殿朝夕哭泣,喧擾不靜,此禮似未穩,其問禮官。」禮曹判書李世佐啓:「禮文如是。不如此則哀毁之情絶矣,請依禮文。」傳曰:「知道。」
○持平權世衡、正言尹殷輔請鞫子光、希顔,不聽。
○傳旨議政府曰:「蓋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庶獄庶愼,所係深重,故典獄之官必哀敬折獄,然後庶無冤枉。予觀囚徒之病,皆因杖毒,至於殞命者亦多,而官吏視爲尋常,恬不動慮,雖非死罪,務要得情,率意濫刑,以至於此。且懶於聽斷,不卽疏決,桎梏械繫,久於犴獄之中者,其爲苦楚,可勝道哉?夫冬祁寒、夏暑雨,必然之理,而民猶怨咨,況死於棰楚之下者哉?小民不解官吏失刑,歸怨於上,豈予哀矜惻怛之意乎?言念至此,良用惻然。其令中外官吏,體予至懷,務存欽恤。」
○日本國薩摩州日向太守藤原朝臣盛久遣人來獻土宜。
1月13日
○癸酉,正言尹殷輔啓:「子光私獻生鰒、石花,不可不罪。且錄事非三公則雖政府堂上,不得帶行,子光敢帶行,請鞫之。」仍上箚論之,不聽。
○御書曰: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政煩、賦重,民不堪其苦,嘆其草木之無知、無憂也。聞,今者外方民間役事大重,各司奴婢殘弊尤甚,將何以救之?其下議政府,令廣曉此意。
○對馬州太守平朝臣宗杙盛遣人來新土宜。
1月14日
○甲戌,持平權世衡、正言尹殷輔請鞫柳子光、成希顔,不聽。
○對馬州仁位郡平朝臣宗民部少輔職家遣人來獻土宜。
1月15日
○乙亥,司諫院上疏,請鞫柳子光、成希顔,不聽。持平權世衡論啓子光,不聽。
○國葬都監提調成俊等啓:「禮曹於大行哀冊,旣稱仁惠昭懿,幷書韓氏,臣等謂不宜稱氏。前例元敬王后、昭憲王后、恭惠王后竝稱氏者,以大王壓尊,而賜號故也。貞熹王后竝稱姓氏者亦誤,依元敬、昭憲之例也。今大行於殿下祖妣也,恐不當稱姓氏。」傳曰:「卿等之言爲當。」
○傳于政丞等曰:「銅鐵貿易者,國家立法禁之,則宜有罪矣。若無科禁,則不可治罪也。其銅鐵之價,已給倭人,而今又沒其銅鐵,從而科罪,無乃曖昧乎?其議之。」韓致亨、成俊、洪貴達、申浚等議:「《大典》禁制條:『潛貿禁物者,杖一百,徒三年。』註:『兩界浦所及客館賣者亦禁。』《續錄》禁制條:『倭人齎來大狼皮及雜物,浦所潛相貿易人及知情通事,依《大典》潛賣禁物者例,杖一百,徒三年。』今此倭銅鑞貿易人等,刑曹以杖一百,徒三年照律,正用《大典續錄》禁制條也。但此犯人等,非貿易於客人,庫直受於客人,出置其房。各人等貿易於庫直,則其與面對客人貿易者有間。且犯物旣已入官,一從禁制條,杖一百,徒三年全科罪之似重,除徒何如?」李克均議:「《大典》禁制條:『潛貿禁物者杖一百,徒三年。』註:『闊細布、綵紋席、厚紙、貂皮、土豹皮、海獺皮之類,兩界浦所及客館賣者亦禁。』《續錄》禁制條:『倭人齎來大狼皮雜物,潛相貿易人及知情通事,依《大典》潛賣禁物者例,杖一百,徒三年,而不言客館同。』臣意,《續錄》只謂浦所而設法也。若倭人等齎來京中雜物,則戶曹分公私許貿故也。《續錄》所云:『杖一百,徒三年。』之律,似不合於客館買賣之例。今觀刑曹各人取招,非與客人潛相對面買賣也,因庫直出置而賣之。且銅鐵之價,客人旣已受去,而其布物,刑曹又沒官,罪律末減何如?」朴楗議:「小民慢法,莫甚於此時。況於客館,犯法如是,則不可不懲,此法小弛,則後弊難禁。其中或有曖昧者,則當分揀末減也,若潛相買賣明白,則依刑曹所啓何如?」從致亨等議。刑曹參判李季男等啓:「今此銅鐵私買者,汎濫莫甚。且有已決罪者,不可追赦,何以處之?」傳曰:「日月之照,豈間於平地丘壑哉?汎人君寬典,不如是之狹也。」
○銅鐵貿易人等,命勿決罪。
1月16日
○丙子,議政府啓:「命入葉兒金十斤于內。國庫所儲無幾,恐用度太過,未識用諸何處。」傳曰:「欲用於吉禮耳。」
○正言尹殷輔啓:「昔唐玄宗責貢龍眼、荔支,五里一堠,十里一置。其時李林甫爲相,不能諫止,時人疾之,欲食其肉,千載之下莫不譏責。不能諫止,其譏尙如此,況子光侵督民間,以爲固寵之計乎?其罪甚於林甫,請須鞫之。」
1月17日
○丁丑,命議柳子光事于政丞等。尹弼商、魚世謙、鄭文炯、韓致亨、成俊議:「自祖宗朝禁私進上,欲防後弊也。今子光別進海物,至發驛騎,臺諫論駁宜矣。然子光以司饔提調,到咸鏡道,見生鰒、石花之新,異於常時進上之味欲別進而已,恐無他情。」議入,御書其尾曰:
是議與我之意,恰合無間。其以此意,言諸臺諫。
○議政府啓:「命入金十三兩于內。聞,尙衣院已無餘儲,工曹所在只二百餘兩,請減數量入。且銅鐵私買者,不可與倭人面對相貿例論,故臣等已議減徒年。今又特命減杖,甚不可也。今若如此輕論,則後弊難遏,請收成命。」傳曰:「金我土所産,多入何妨?銅鐵事已知冤抑,而猶依律罪之,無乃不可乎?」
○弘文館上疏曰:
臣等伏聞,柳子光使還咸鏡道,取海錯數駄,擅發驛騎,輸載以進,不勝驚駭。及聞臺諫彈論其不可,而請治其罪,臣等以謂,殿下必窮鞫其情,以置於法,使子光陰計中君之術,無得而售,數日以來,殿下固拒臺諫之論,臣等未知殿下謂子光爲何如人,而今日之事又爲何如也。子光本一憸邪無狀,初無過人才智,幸因際會,得參勳盟。其遇事喋喋者,非憂國而愛君也,不過欲取譽朝廷,而與其政也;欲要媚君上,而竊其寵也,其詭秘奸慝之狀,有不可勝言者矣。曩在成宗朝與一二凶險之徒,陰結黨授,幾誤朝廷,賴成宗明斷,洞察奸罔,削名勳籍,竄逐遐裔。其後成宗尙記勳勞,不忍永廢,使復齒朝列,恩至渥也。猶不安分守職,紛紛論建,僥倖一中,而終成宗之世,未嘗任一國事者,成宗豈無所慮而然耶?及殿下卽政之後,包藏狡計,投間抵隙,欲試其術者,蓋亦有日矣。其出使而還也,必區區曲有私獻者,其用心可知矣。昔漢臣張騫使西域,以枸醬、葡萄來獻武帝,後之論者不獨鄙騫以飮食中人主之慾,武帝亦不免多慾之譏。今此生鰒、石花,旣有諸道之貢,天廚供膳未有不給,而子光之急發驛騎,馳獻於上者,不過欲窺殿下之淺深,而希恩寵耳。且臣子之出使郡縣也,得諸鮮味,誰不有芹曝之誠?誠以王者之奉,自有萬民惟正之供,不可人人而私獻也。自古險人之欲得其君者,或以飮食、或以土木、或以兵革、或以玩好,以至神仙祥瑞,千慮萬計,以冀其一中。非徒庸暗之君陷於其術,明智之主往往亦不免爲其所誤。未必不以其人爲誠於我也,忠於我也,終至於亂亡,而不自覺。不知殿下亦以子光爲忠爲誠,而不之罪耶?不特此也,其往使也,又帶錄事以行。國制唯三公出使帶錄事,餘雖崇品,亦不得爲。子光不自揆分,蔑國家之法,竊三公之儀,其驕僭極矣。子光之爲此,豈無所自也?近來殿下稍開信任之端,獲從卿相之後,訊獄重事,亦得參斷,其陵限越分之心,蓋兆於此矣。臣等又聞,其初採取海錯也,擅差其道察訪,督輸諸邑,騷振一道,其玩法、擾民之罪,在所當懲,而殿下猶不懲之者,豈不以爲小過,而不足責也?大抵憸人之誤人國家者,豈遽爲悖逆之行,以危動其君哉?必陽爲忠讜,陰濟詐譎,使其君見其過而不知怒,然後其志得,而國家之事誤矣。在《易》明夷之六四,繫陰暗傷明之義曰:「入于左腹,出于門庭。」以其進結左腹者深,故及出門庭也,猶不見過,而責怒也。今子光之擅發驛騎、僭帶錄事,其出門庭也顯矣,豈非有得於左腹,而傷殿下之明乎?若勳舊之臣不可以一失而輒責,則將無所懲艾,必至於罪積惡極矣,殿下其終能保全之乎?伏願殿下,勉從臺諫之言,以正子光之罪,以爲要君僭法者之戒,國家幸甚。
不聽。
1月18日
○戊寅,議政府啓:「前日銅鐵私貿人等減徒年,今又減杖,甚不可。況已決者多,恐罪同而罰異。」傳曰:「當初不知之時則已矣,今已知曖昧之狀,不可加罪。」
○禮曹啓:「前因政丞等之啓,大行之諡勿書姓氏。諡冊書姓氏,恐或然也,然不可率意爲之。請與宗廟提調奉審宗廟,考諸王后玉冊。」傳曰:「可。」
○正言尹殷輔啓:「今觀政丞議子光之事,始云:『臺諫之論宜矣。』是則不掩朝廷之公論也。終云:『恐無他情。』此則欲殿下斟酌處斷,而殿下不察正論,不罪子光甚不可。」傳曰:爾等云:『不察正論。』非矣。予意與政丞之議甚合,故如此云耳。「殷輔更啓:」殿下每敎云:『爾等之言是也。』而不許推鞫,臣竊痛焉。大夫出境,凡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則當爲之,然於境內則不可。孟子亦曰:『左右皆曰不可,勿聽。』今侍從之臣抗疏爭之,則是左右皆曰不可也。朝廷、臺諫論執不已,則是諸大夫皆曰不可也。侵督於民,私獻於上,則是國人必皆曰不可也。且殿下屢敎曰:『子光非也。』則是殿下亦知其不可也。左右、諸大夫、國人皆以爲不可,而殿下亦知其不可,其不痛治何也?子光當待之如李揚生、趙得琳而已,不當以大臣待之,參與國事也。請從臣等之言,以快朝廷之憤。且經歷達官也,而愼敦義無來歷而遽授。司藝師表也,而李仁佑性本庸愚,且有酒病而授之。申從洽前爲富平府使,罪犯贓汚,只令罷職,上恩至重,今爲司贍寺正。司贍有錢財之地,正乃一司之長,非貪汚者所當處也,請竝改正。「傳曰:」弘文館自以謂論思之地,而遇事輒言。臺諫亦以謂,諫止人主之過失,職分所在,迭相論諫,此今時之弊也。今子光事,不甚貽弊於民間,何必鞫之?從洽豈可以一時之失,終身廢棄乎?愼敦義已令該司考之,仁佑果有酒病,則改之可也。「
1月19日
○己卯,議政府啓銅鐵私貿人不可減杖事,傳曰:『小民之冤,如未及知則已,旣知而置之於法不可,故特令減杖耳。「傳于政院曰:」其令刑曹,考私貿人等所犯年月及已決罪、未決罪書啓。「
○承旨鄭眉壽啓:「《海東諸國紀》申叔舟所撰也。日本國道路遠近,風土族系,接待等事,備悉圖畫,幷序以文,故凡接待之禮,國家賴之。北方野人之地,則雖鎭帥相繼出入,皆武人,未知族系、風土等事。獨李克均、李季仝知之,請依《海東諸國紀》例,纂輯何如?」傳曰:「可。」
○持平權世衡、正言尹殷輔請鞫柳子光,不聽。
1月20日
○庚辰,正言尹殷輔啓:「愼敦義以內禁衛,無諸將取才,而特授宣傳官,且不試吏任,而超授四品之職。祖宗朝設試才之法者,欲用有學解者也。爲一敦義,毁祖宗之法可乎?不可不改正。」持平權世衡啓:「大司諫金係行以年滿七十,請致仕。係行年老氣衰,不宜於諫院。」世衡、殷輔合辭請鞫柳子光,又啓:「敦義無賢能,遽授四品,爵賞之濫,莫此爲甚。從洽當其初,若錄贓案,則法當永不敍用,不錄贓案,故得齒于仕路。以功臣之裔,使之不失其祿,斯亦足矣,豈可超陞一官之長乎?」不聽。
○禮曹考宗廟玉冊啓曰:「國葬都監所啓是矣,宜不稱姓氏。」傳曰:「知道。」
1月21日
○辛巳,大司諫金係行啓:「昨日憲府請遞臣本職。臺諫一體,旣被其駁,不可安然就職,請遞臣職。」傳曰:「君上已命就職,何嫌憲府妄量之說,以辭其職乎?宜勿辭避。」係行仍上致仕狀,承政院啓:「憲府以係行不合於臺諫之任,勢不得相容,遞之爲可。」傳曰:「然則遞大司諫,敍于軍職。」
1月22日
○壬午,臺諫書徐居正守職論以上,論曰:
凡物各有其職,牛之職職耕,馬之職職服乘,鷄職晨,犬職夜,能職其職,謂之守職;不職其職,而代他職,謂之越職。越職則悖理,悖理則受禍。今以一物譬之,雞不晨而夜,則人皆驚怪之,磔攘之,得非禍於越職乎?吾見士大夫居家,奴職耕、婢職織而家事理。若奴而織,婢而耕則人皆驚怪之矣,焉知不有磔攘之禍乎?至於治國,公卿宰執職公卿宰執,近侍臺諫職近侍臺諫,暬御僕從職暬御僕從,府史胥徒職府史胥徒,各職其職,則官事理,而國治矣。若暬御僕從職公卿宰執之職,府史胥徒而職近侍臺諫之職,公卿宰執,近侍臺諫不職其職,而思出其位,是越職而悖理,不祥莫大焉。南華老仙有言曰:「庖丁雖不治庖,尸祝不越尊俎而代之。」此至論也。近有一甲,起自微賤,因緣僥倖,得參盟府,官躋一品。職非臺諫,而職臺諫之職,好爲章奏,彈擊人物。嘗上疏論一大臣,極口詆毁,比之霍光、梁冀,章三、四上,殊不知怠,又上疏歷毁三公、六卿,朝無全人。陵轢朝廷,鞭撻縉紳,自以爲得計。又上疏論一近侍,極言其無狀小人,比之李林甫、盧杞、賈似道、韓侂冑。伏閶闔,抗天顔而固爭之,甚於臺諫。居正聞之笑曰:「某甲賢則賢矣,才則才矣,文則文矣,然好越職論事,吾恐有雞夜磔攘之禍矣。」居無何,朝中士大夫以朋黨亂政受辜,坐黨附權要,羅織人罪,誣妄上疏,削勳籍,編配遠方。人皆曰:「越職之禍也。」是故,君子貴守職。
蓋指子光而著也。
○淸川君韓懽卒。安順王后之弟,荒淫狂悖,行同夷髳。其居與宗室鈴原君家隣,鈴原愚騃,不解人道。其妻乃靑城尉沈安義之妹,懽相潛通焉。沈氏性本淫穢,常托言事佛,造塑像于家,請比丘尼同寢處,或於昏夜引入僧徒奸之。有名克仁者,最聞於人,懽亦往來恣淫。懽死,其弟恂又通懽妾,至於生子,其門風如是。
○山陵都監提調柳子光、姜龜孫、尹孝孫啓:「伏覩傳旨:『昌陵三年竝祭,一依光陵舊例。』此制出於鄭昌孫等議,其議曰:『婦人從夫。』今大行新陵,雖與光陵異穴,同一洞內,不可別稱陵號,但丁字閣所宜別設。世人母附葬父之塋內則三年內,竝祭其父。雖非禮文所載,亦人情之不得不爾也。禮緣人情,求之神道,豈相遠哉?依文昭殿例,宗親輪次入番,以吉禮竝祭光陵。臣等竊惟,三年內竝祭其父之議,體神人之情,果合於禮。其曰以吉禮別祭舊陵之議,臣等未解。若曰吉凶異道,不得相干,別設兩閣,以分吉凶,則臣等之惑滋甚。今移設丁字閣與假丁字閣,其間不能咫尺,而同時上食,哭聲徹於大王神所,則設兩閣,分吉凶之意安在?禮曰:『竝有喪父在殯,孝子不得爲母伸哀。』然則敢爲王后伸哀,以衰哭於其傍乎?又曰:『禮非從天降也,從地出也,人情而已。』推之以情,則大行王后晏駕之時,必欲與大王同享,斷無須臾別處之情,大王之情,豈異於王后乎?大王、王后之情,苟安於同享,則又何疑其合祭乎?臣等以謂,下玄宮之日,祔王后神位大王之閣竝祭,正合神人之情。且攷獻陵、英陵喪葬儀軌,三年內皆合祭一閣,必以大王居尊,而喪亦在後,以凶禮竝祭王后。今於昌陵,王后之喪雖曰在後,亦大王居尊,酌吉凶之間,守陵官以下以淡服,竝祭大王,實合情禮。此禮所謂:『順人情,以爲隆殺也。』若曰:『練祥之祭,不可無衰服行事。』則別設幄帳,以衰服行事,於情禮何妨?恭惠王后之於永思殿,遇忌晨,別設幄帳以祭,此亦有所據矣。臣等職非禮官,不宜議禮,董役山陵,仰瞻神閣,建于中央,合而祭之,情禮當然。不敢含默,仰瀆天聽。」命議于議政府、禮曹。尹弼商、鄭文炯、韓致亨、成俊、李克均、朴楗、洪貴達、申浚議:「伏見柳子光等所啓:『大行大妃三年內合祭於丁字閣。』以常情揆之,其言亦宜矣。然大王與王后,尊卑有間。守王后之喪者,不可以衰服,幷禮於先王之位。其曰宜以淡服,竝祭大王之言,亦不可施行。祭大王當用吉服,雖用淡服,亦非吉也。其曰練祥宜別設幄帳,以衰服行事者,亦難施行。常時合祭,而遇練祥,輒設別殿,以衰服行事,事體未穩。大抵守侍陵官代行三年之哀於陵寢,若用淡服,只於練祥服衰行事,則可謂行三年之哀乎?若獻陵、英陵則內喪在先,雖以衰服合祭可也,未可援以爲例。臣等意以爲,一依光陵例施行,似合體例。」李世佐、金壽童、李昌臣議:「臣等觀山陵都監提調所啓,竊以爲不然。今竝祭舊陵,固非禮文所載,然特爲緣情之擧,依光陵舊例行之。旣求之禮文而不得,則當用祖宗故事,不可輕改。其曰:『父在殯,孝子不得爲母伸哀於所次之處。』此特論其柩車不暫停耳,非謂不得哭泣於父殯之側也。若以爲王后衰絰,哭於其傍,爲不可則父在遭母喪,將不得擗踊哭泣耶?其曰:『獻陵、英陵則王后喪在先,大王喪在後,以凶禮竝祭。』禮則然矣,昌陵則王后喪在後,不可以王后喪,用凶禮祭大王也。且喪制從先祖,自開國以來,大王、王后之喪,守陵、侍陵內侍無有以淡服從事者,此斷不可施行。但移設丁字閣,在新舊兩陵之間,非惟舊陵神路迂曲,亦與新陵假丁字閣甚近。若於至近之地,維用吉凶之禮爲嫌,則兩陵各設假丁字閣,用吉祭舊陵,用凶禮祭新陵,待三年後,合祭爲便。」從弼商等議。
○禮曹判書李世佐等啓:「神懿王后初諡神懿,至太宗朝加上尊號曰:『承仁順聖。』元敬王后初諡元敬,世宗朝祔廟時,加上尊號曰:『彰德昭烈。』昭憲王后初諡曰:『昭憲,文宗朝祔廟之時,加上尊號曰:『宣仁齊聖。』貞熹王后因平時尊號慈聖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元淑徽愼惠懿神憲,只上諡貞熹。章順王后初諡章順,成宗朝祔廟時,加上尊號曰:『徽仁昭德。』恭惠王后初諡恭惠,祔廟時加上尊號曰:『徽懿愼肅。』王后尊號四字,諡二字例也。太祖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太宗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世宗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文宗恭順欽明仁肅光文聖孝,世祖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德宗懷簡宣肅恭顯溫文懿敬,睿宗襄悼欽文聖武懿仁昭孝,成宗康靖仁文憲武欽聖恭孝大王。賜諡二字,本朝稱上八字例也。通考大王、王后諡冊,王后則只以尊諡二字,書諡冊而後,以尊號四字加上。大王則本朝稱上八字,似是尊號,而於諡冊內:『謹上諡。』云云。今大行王妃諡號,以安順稱上,尊號以昭徽齊淑稱上,而諡冊內,謹上尊諡曰:『昭徽齊淑安順王后。』不別稱上尊號、尊諡,若以大王諡冊之例考之,則似或無妨。然王后諡冊之例不同,恐後世未知孰爲尊號,孰爲尊諡,而至有疑以六字上諡者。臣等不敢擅便施行,謹稟。且宋制,王后諡只稱二字,至臨朝稱制王后稱四字,此古例也。」傳曰:「謚號事,其議之。」尹弼商、鄭文炯、韓致亨、成俊、李克均、朴楗、洪貴達、申浚議:「大行王妃諡曰安順,若『昭徽齊淑』則尊號也,非諡也。今於玉冊書謹上尊諡曰:『昭徽齊淑安順。』則六字似皆諡號,不無後人之疑,宜於玉冊只書安順。謹按,貞熹王后諡號,只貞熹二字,其餘則皆平時尊號,亦存之不廢,此近代大例也。今大行王妃尊號未稱上,依貞熹王后例,勿稱上新號,仍稱仁惠明懿四字何如?」傳曰:「可。」
1月24日
○甲申,傳于鄭眉壽曰:「李宗準不可長受訊杖,其速決之。」
○前此昭格署令韓訓辭連馹孫之獄付處。卒參判李陸亦以實錄廳堂上,見馹孫史草,不卽啓達,身死之後,奪其告身。至是其母等上言訴冤,令議于政丞等。
○上見具賢輝推案,傳曰:「此必因妬忌而起,若以此爲信,加重罪於賢輝,無乃曖昧乎?姑勿鞫事干,其杖訊德恩監。近者風俗不美,以妬忌害人者多矣,將何以救之?收議于政丞以啓。且申從洽事,臺諫論執不已,竝議之。」臺諫啓:「臣等聞,從洽上言事,是亦前日貪汚之心未已而然也。古人云:」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患得之,旣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且敦義無取才來歷,而超授四品之職。尹湯老正科出身,而椒房切親,終成宗之世,其職不過副正。慈順王妃族親,時未免南行者頗多。古人云:『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請一遵成宗之法。「傳曰:」將不可聽之事,期於必聽而言之可乎?「
○以宋軼爲平安道觀察使,李均司諫院大司諫,李蓀弘文館副提學,李孝敦司諫院正言。
○尹弼商等議:「李陸之罪,見其史草而不卽啓耳。其時罷職堂上皆已復職,陸之職牒,亦宜還給。」從之。
○尹弼商等議:「韓訓儒生時,金馹孫說復昭陵事,訓以後生不知答之。及馹孫爲獻納上疏時,訓以正言,同僚李宜茂、李冑等參焉。鞫問時逃避後現,決杖配外,然初不起議,其情似可恕也。」留內不下。
○前此豐山君沈膺以僞造文記被推,永不敍用。其妻上言,命議于政丞。尹弼商等議:「沈膺罪犯,似非士類所爲,雖終身廢棄可也。但功臣子孫,不失其祿,況膺親功臣也,與凡人作罪者有間。」留內不下。
○尹弼商、鄭文炯、韓致亨、成俊、李克均、朴楗議:「從洽之事,若如臺諫所論,不可謂無罪。」洪貴達議:「從洽當初見覈節目未詳,然無身犯贓汚,不可終身廢其前途。」從貴達議。
○傳于政丞等曰:「聞同知事金克儉之卒。喪具無乃不贍耶?其議例賻外別賻以啓。」弼商等啓:「克儉慶尙道人也。其屍必歸於本土,令所在官,給米豆十碩何如?」傳曰:「可。」克儉拙直淸儉,位至二品,無家無儲,人以此多之。
1月25日
○乙酉,傳旨議政府曰:「朝廷命令,固當畫一,不可紛更。比觀,人人偏執己見,不要其所終,不慮其所蔽,容易獻議,紛紜輕擧,廟算雖定,而猶不知止,是無幾於朝無紀綱,而政出多門乎?又如庶司之官,爭相務勝,甲可乙否,各自陳啓,致使朝令夕改,是非相奪,吏不知所守,民不知所從。若此不已,終底亂法。其令百僚,詳會此意,毋踵前弊。」
1月26日
○丙戌,以柳洵爲刑曹判書,尹孝孫漢城府判尹,成世純弘文館校理。
1月27日
○丁亥,召尹弼商、鄭文炯、韓致亨、成俊,傳曰:「元子得痘證,不可不忌諱。今者柩方在殯,朝夕哭泣,於忌諱之時恐未穩,卿等意何如?喪事雖大,此亦大矣,當如何處之?」弼商等啓:「今所敎兩事,難以輕重,然常人之家,則止於所在忌諱而已。今元子雖寓鄭眉壽家,然闕內事,異於外間。臣等意以爲,祭奠則不可廢也,朝夕哭臨則姑停。且禁人往來似當。」傳曰:「可。其閉建陽門,使不相通。」
1月28日
○己丑,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啓:「申從洽貪汚無比,愼敦義無取才來歷,而或爲一官之長,或授四品之職,朝議皆以爲不當,故臣等反覆論啓耳。」不聽。
1月29日
○庚寅,觀象監奏:「太白星晝見巳地,至于午地。」傳曰:「此星當在何地,而今見於此也?問京畿監司金應箕。」應箕啓:「木火水金土五星之行,有遲速順逆,太白金星也。從日而入曰:『長庚。』先日而出曰:『啓明。』當伏而晝見。星陰類也,午正陽位也。自巳地晝見,過午至于未地,卽經天也。此陰盛陽微之證,災變之大者,當克謹天戒,以消其變。謹按《文獻通》考曰:『太白晝見,或以謂:「主兵喪也。」或以謂:「外戚專權。」或以謂:「女主昌。」』」傳曰:「日沒後見於西方者,此星耶?卿所啓克謹之語,固當遵行,然或有謹天戒,而此星恒見何也?」應箕啓:「昏見西方者是矣。午正陽位也。是星不當見而見,此正恐懼修省之時也。古有主兵喪之語,而國家今有喪恤,西方又有事變,是星殆非虛應。」傳曰:「知道。」
二月
2月1日
○朔辛卯,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啓:「申從洽身犯贓汚,不可爲司之長。其身不正,亦安能糾擧其下乎?愼敦義無學術,無來歷,而超授經歷。《大典》之法,從此壞矣。」世衡又啓:「柳子光方被劾,而命行公,甚不可。言官被罪左遷例也,而前正言尹殷輔以公罪笞五十,降授軍職,是律外之法,亦不可。銅鐵貿易人旣除徒年,又贖杖可乎?請依律決杖。」傳曰:「子光雖行公,其終有罪,則當依律科斷。銅鐵人事甚細碎,何足煩啓乎?殷輔於君前論事,不詳察而言,故特令送西,非下人所知也。」世衡啓:「子光本恣行無忌者,請勿行公。且市井之人本嗜利忘身,今觸法禁,而全釋不治,則後無所懲艾矣,請以全科罪之。殷輔之罪,與律文有異,故臣專以律文與公議論啓耳。」不聽。
○議政府啓:「近者太白晝見,又有地震之變。此臣等燮理無狀之所致,然殿下亦當恐懼修省,以應天變也。且聞,賊變啓本晝夜交奏,而臣等一不聞知。祖宗朝少有聲息,則議政與知,請依祖宗朝故事。」傳曰:「災變之應,《春秋》言之詳矣。地震星變及邊圉之變,皆陰盛陽微所致也。然不可以指言其某事之應也,固當恐懼修省,使民無怨而已。且聲息啓本,則事出急遽,故卽下該曹,使爲備禦之方,玆未及示諸卿等耳。」傳于承政院曰:「聲息啓本,示之政府及知邊事宰相。」
○傳曰:「大行王妣之喪,從百官例,則齊安大君宜於卒哭後卽吉矣。然齊安於大行親子,何以爲之?其問政丞及禮官。」
2月2日
○壬辰,平安道節度使李朝陽馳啓:「前者賊兵圍仇寧鎭,雖解圍,而猶聚屯不退,因火其靑水堡民家二十餘戶,又火官舍,掠物而去。請要害處築城設柵。」命議之。韓致亨、成俊議:「今觀事變啓本,賊人逗留不退,必有所窺,請諭節度使,令更加措置,隨機應變,毋或違失。其請築城設柵諸堡,必皆緊處,然臣等未曾目覩,令兵曹賊變緊緩及民力有裕與否,詳議啓聞後,更議何如?」愼承善、呂自新、卞宗仁議:「楸仇非、大小夫號里、廟洞、云豆里等處,賊來初口,以木柵難禦,請依所啓,農務前抄三浦船軍,與隣邑烟戶軍,趁時築城。牛仇里、登公仇非,則歇處也,待秋築城。甲巖則與本鎭隔遠,依所啓設木柵,擇壯勇軍,守護耕作何如?且賊人逗留不退,請令益加措置。」鄭文炯議:「彼人等成群絡繹,彼此見形,作賊之計顯然,然已日暖,江心已破,越涉爲難,彼必不得久留,無足患矣。但農作時逼,鼠竊狗偸,是可慮也。請令各鎭謹候望,嚴守備以待變。且築城等事,令兵曹擬議何如?」尹弼商議:「今觀啓本,彼人等迄今不散,諸鎭越邊,互相恣行,如今雖不得觀其刑勢,似難從之。」從致亨等議。
○韓致亨、成俊議:「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王子短喪,禮文所無。今齊安大君於大行王妃親子也,宜服三年喪。但前此國喪,諸王子同於百官,卒哭後脫衰事,臣未知何據而行也。令禮曹詳考古例何如?」鄭文炯議:「齊安大君乃是親子,不得與百官同。依《五禮儀》,諸王子行父母喪禮,卒哭後素服,至祥禫,亦依禮行之何如?」尹弼商議:「大君旣是親子,與百官喪制不同,宜行三年之喪,以盡孝誠。」禮曹議:「齊安大君、顯肅公主於王妃,天屬之親,不可以君臣之例行之,許令依《五禮儀》,卒哭後以白衣終制何如?」從弼商議。
○正言李孝敦啓:「山陵雖無子光,可以襄事,不必使得罪朝廷者往莅。」傳曰:「子光初亦無罪,而爾等强言,故勉從耳。」
○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論啓銅鐵私貿人、申從洽、愼敦義事,不聽。
○日本國肥前州上松浦那護野寶泉寺源祐位遣人來獻土宜。
2月3日
○癸巳,傳曰:「成宗之喪,王子君於卒哭後,着白衣、烏紗帽、烏角帶,其禮何據?其問禮官。」禮曹判書李世佐等啓:「《五禮儀》云:『王子君齊衰三年。』其下又云:『卒哭後權着白衣、烏紗帽、烏角帶。』我朝自祖宗以來,皆行此制。尹弼商之議,恐未穩也。」傳曰:「問諸政丞及李克均、愼守勤等。」尹弼商、韓致亨、成俊啓:「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自天子達於庶人皆然。臣未知《五禮儀》何據而然也,臣等意以謂,《五禮儀》之制,恐未穩也。人主一身,萬幾所係,不得已從權短喪,王子君有何職事,而亦行短喪之制乎?雖庶人,皆行三年之制,而王子君爲所生母,亦行三年,獨於君父母短喪可乎?」俊又啓:「成宗之喪,王子君於卒哭後,脫衰食肉,外人皆以爲不可。臣雖未能措議於其間,私竊痛焉。今齊安大君行三年之制,何可疑也?」鄭文炯、李克均、愼守勤議:「《五禮儀》先王所參酌之制,而祖宗皆行此禮。臣等意以謂,不可更變。今齊安大君於卒哭後,雖着白衣,已與百官之禮有異,而凡干吉事,皆不得與焉,是亦不違於禮也。」從尹弼商等所啓。仍傳曰:「宜行三年之制。」
○禮曹判書李世佐啓:「王子君於卒哭後,着白衣、黑帽,帶之制,非特載於《五禮儀》而已,自元敬王后之喪,皆行此制。臣意以謂,如此定制者,必有不得已之故而然也。今旣從政丞之議,而行三年之喪,則當改《五禮儀》,以爲永式。」傳曰:「可。」
○尹弼商、鄭文炯、韓致亨、成俊議:「德恩監種罪律相當,不可加減。許瑭則聽種請辭,草其上言,欲陷具賢輝於死,其不應爲律似輕,與種論首從科罪何如?且觀賢輝招辭,別無慢罵致辱之語。假使賢輝實爲慢罵,種賢輝之妹夫,賢輝種之妻兄,律文只有罵尊長條,無嫡庶之分,竝罪賢輝,似爲無據。」傳曰:「政丞之議,與予意甚合。賢輝則專釋勿治,德恩監、許瑭首從抵罪可也。」承政院啓:「德恩監之罪雖如此,賢輝宣得無罪?我朝嚴嫡庶之分,而賢輝平日所行,若至巽順,則何至於此乎?全釋不治,恐未穩也。」傳曰:「德恩監以猜忌,謀害賢輝,猜忌之風,在所當懲。」不聽。
○命賞朴元成田五結,家舍一坐,超二資,敍軍職,牛馬各二頭。
○傳旨議政府曰:「近來輕薄之徒,妄議時事,至爲悖逆之言。聞者不得不告,告則不得不鞫,鞫而得實,亦不得不治罪。然愚惑之人,不知法律,自陷刑辟,予甚憫焉。其令中外,具悉予欽恤好生之意,各安其分,毋或妄議,毋犯有司。」
○持平權世衡論啓申從洽、愼敦義事,不聽。
○司諫院上箚曰:
近以從洽不宜司贍正,愼敦義不宜經歷等事,彌月上瀆,尙靳兪音,未審上意。從洽一贓吏,而超授一官之長;敦義一庸夫,而濫授四品之秩,用人之失當,官爵之猥濫,孰大於此?國家設官分職,將待賢能熙庶績,而其所任用,私昵惡德,則臺諫之論執,不得不爾,而殿下反敎云:『爾等何以與君上相爭乎?』臺諫之任,繩君之違,糾政之失。人主曰是,臺諫曰非,與人主爭是非,使政當其可,官得其人,固其職也。從洽別無才能,特以勛餘,早躡膴仕。其試富平也,科斂無藝,貪酷莫甚,朝廷所共知也。一時推官,不克窮詰,止罷其職,於從洽幸矣。及爲漢城庶尹,臺諫歷敍貪汚巓末,駁奏改正,朝議少快,豈意今日復其職,俾與錢幣乎?夫錢幣之司,決不可使貪吏一日冒處也。敦義不學無術,欲試吏才,則句讀不解;欲試將才,則弓馬技短,徒有皮肉,而無其實,殿下何取焉,而特授宣傳之任乎?宣傳之任,猶以爲不可,銓曹不考試才,不考來歷,以無取才、無來歷之人,驟擬四品之職。夫經歷達官,近有以正科出身,都事箇滿者授之。政府猶以無來歷論啓卽改,況如敦義者乎?蓋從洽之貪一也,而前爲庶尹則改之,今乃超職而不改;經歷之職一也,而在他人則改之,在敦義則不改,非徒官職輕賤,殿下大公至正之德,恐或虧損而有以窺殿下之淺深也。《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又曰:『瑣瑣姻婭,則無膴仕。「貪人之不可用,膴仕之不可濫如是,伏望殿下,俯循公議,亟收成命,勿令貪汚庸劣之輩,濫居尊顯之秩,朝廷幸甚,公道幸甚。
傳曰:」前言已悉。「
○日本國肥前州下松浦山城太守源吉遣人來獻土宜。
2月4日
○甲午,傳于政院曰:「先王後宮所在慈壽宮、壽成宮、昌壽宮,令內官分侍。大抵內官之任,守宮門,掃庭除而已。後宮生時,則固當侍御於前,至於死後,以內官守喪三年,於大體何如?後宮有子則子當守之,無子則奴當守之,不可以內官代之也,卿等斟酌議啓。」承旨李世英等啓:「臣等考古例,貴人及諸嬪以內官侍墓。雖若未穩,然爲先王也,仍舊何如?」傳曰:「爾等所云嬪及貴人,乃一時人君所賜之號,其實皆後宮也。大抵內官侍衛而已,不可服喪而守墓也,可令奴守之。」
○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論啓申從洽、愼敦義事,不聽。
○賜天安人朴元成米三碩。
○以宋軼爲平安道觀察使。
○日本國關西路肥、筑二州太守菊池藤原朝臣重朝遣人來獻土宜。
2月5日
○乙未,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論啓申從洽、愼敦義事,不聽。
2月6日
○丙申,傳曰:「六曹參判以上,其更會議沈膺事。」李克均議:「膺罪犯,非士大夫所爲,法當不敍。但功在敵愾,此爲可議。」朴崇質議:「膺僞造文記之罪,至於永不敍用,固難更敍。但功臣而年老,不失其祿,亦國家待功臣之義。」愼守勤、李諿、李世佐、金壽童、李季仝、權健議:「膺親功臣也。所犯雖重,與凡人有間。」柳洵、李季男議:「僞造文記者,雖經赦宥,永不敍用,所以重治之也。膺以宰相,犯此科,雖終身廢棄,於分宜也。」卞宗仁金諶議:「膺以宰相,身犯僞造文記之罪,當廢棄。」申浚議:「膺之罪雖重,非關係國家之事。膺年老而名在盟籍矣。」從宗仁等議。
○持平權世衡、正言李孝敦論啓申從洽、愼敦義等事,不聽。
2月7日
○丁酉,持平鄭光國、正言李孝敦論啓申從洽、愼敦義等事,不聽。
○對馬州太守平朝臣宗杙盛遣人來獻土宜。
2月8日
○戊戌,西陵府院君韓致禮卒。致禮仁粹大王大妃母弟也。爲人貪吝奢泰,人有好田莊臧獲,必百計取之。
2月9日
○己亥,持平鄭光國、正言李孝敦論啓申從洽、愼敦義等事,不聽。
○日本國肥前州上松浦九沙島主藤源朝臣筑後守義永遣人來獻土宜。
2月11日
○辛丑,正言崔瀣論啓申從洽、愼敦義事及銅鐵私貿人,依律治罪事,不聽。司憲府上箚曰:
臣等將從洽陞司贍寺正,敦義陞中樞府經歷未便事,連旬論啓,迄未蒙允,不勝缺望。謹按,《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釋之者曰:「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蓋聚斂之臣,浚民膏血、剝民肌膚,其害有甚於盜也。從洽倅於富平也,假托天使支供,陰懷聚斂之計,縱吏侵民,橫斂布物,無慮數百餘匹。事干贓汚,不容貰,直一貪黷之人耳。據律文則錄案廢錮可也,而僥倖苟免。以爲元勛之裔,復玷朝班,而不失其祿,上恩固已重矣。豈可不次超敍,爲一司之長耶?司贍乃錢幣出納之地,尤不可使貪黷冒處也。從洽前爲漢城庶尹,臺諫駁之而遞。庶尹四品官也,尙且遞差,況此司贍寺正乎?司馬光獻議於英宗曰:「治國,莫先於公,其庸下無補於世者,雖親昵姻婭,勿取也。」敦義之爲人一庸瑣之品耳。學不識魯魚之卞,才不適弓馬之試,無一長可取者,豈徒以戚里之故,而驟陞四品之職乎?前此蔡允文正科出身者也,以都事秩滿,陞授經歷,政府猶以謂無來歷,論啓而遞。況敦義旣無取才,又無歷揚乎?且今之從洽,前日之從洽也,然而前爲庶尹則改之,今爲正則不改。允文、敦義同一王臣,而前於允文則改之,今於敦義則不改,此豈帝王公平正大之道乎?用人顚倒,莫此爲甚,臣等不勝痛惜。昔傅說告高宗曰:「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自古爲國者,未有用賢能而不治,亦未有用私昵惡德而不亂也,豈不深可畏哉?《詩》曰:「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此戒汚吏之不可使在位也。又曰:「瑣之姻婭,則無膴仕。」此則戒庸戚不可爲膴仕也。古人垂戒如是,其可忽諸?伏望殿下,亟遞二人,以快公議。
不聽。
2月13日
○癸卯,持平權世衡、正言崔瀣論啓申從洽、愼敦義、銅鐵私貿人事,不聽。
2月14日
○甲辰,葬大行王妃于昌陵。
2月15日
○乙巳,平安道節度使李朝陽馳啓曰:「今觀賊勢漸盛,留此累朔。非徒有作耗之心,必欲報前怨,而又不欲刷還末應山,況今江界府拘留彼人族黨,豈無含怨釁端?以此不絶,今年防禦最緊。臣以庸劣,當此邊患,不能措置。脫有大變,則恐遺國家之恥,請擇遣良將,措置得宜,俾安邊民。」命議于政丞等。尹弼商議:「李朝陽受方面重任,遇有賊變,固當盡心措置,斃而後已。今見賊勢熾張,遽稱庸劣,請遣良將,甚爲無禮。法當治罪,然事變極緊,不宜易將。今姑容忍,下諭責之何如?」愼承善議:「今觀啓本,賊勢若此,請擇遣助防將,率京中精兵,分道防禦。」韓致亨議:「彼人雖作耗,不久解氷。令節度使,防禦諸事,倍加措置,臨機應變。」成俊議:「平安道江邊,臣未曾目見,然聞,軍士不實,防禦處多虛踈,彼賊入侵甚易。且無城底野人,賊變無由預知,眞邊圉極緊處。且今年邊患,近古所未有,而無大侵害,節度使措置,不可爲不用心。雖李朝陽自謂庸劣,然在朝之人,可任邊將如朝陽者無幾,安可易將?況兩界每二月望時解氷。想今必已解氷矣,然乘者皮船,潛入作賊,亦可畏也。防禦諸事,益謹措置,常如見敵事下諭何如?」從俊議。
○諭平安道節度使李朝陽曰:「卿受方面重寄,前遇賊變,盡心措置,備禦之策,不可謂不得其宜也。予念,授閫鉞之任者,世不多得,臨機易將,非兵家之利,卿何謙退爲也?想今江氷已解,賊勢將退,然潛乘小船,投間竊發,甚可慮也。卿其益謹隄備,毋失事機,使邊塵永淸,以副予委任之意。」
2月16日
○丙午,慶尙道榮川郡民嚴孫詣政院,出囊中書告之,其書云:
申上、安剛,吏曹嚴自謙、兵曹嚴自京、刑曹全自倫、戶曹金仁世、禮曹安世、工曹李貴同、軍器監嚴有成、都通府嚴孝禮,孝智、申直、嚴興,都掌務全自倫
其下又書云:
丁巳正月二十九日,明文成置言約事。
命問之。嚴孫云:「全自倫佩持此書,臣見申上及兵曹、戶曹等列書之意,心甚疑之,詣闕密啓。」傳曰:「嚴孫所告人等皆相訟元隻,不可信也。且辭連者十餘人,遠路拿來,其弊不貲。所告事似重,不可虛棄,何以處之?其問政丞等以啓。」
2月18日
○戊申,前此崔明智以銅鐵私貿,當被罪,明智之女,王妃侍女,典正崔氏上言申訴,傳曰:「爲父申訴,明智其勿治罪。且明智所犯,乃赦前事,其銅鐵之價,幷令勿徵。」
○尹弼商議:「柳子光之罪,恐是錯料所致,別無他情。假令有情,非刑訊,難以得情。子光功在社稷,以非干重事,刑訊亦難。今次被鞫,亦足自省。」愼承善、鄭文炯議:「子光私自進上,固爲不可,只是錯料耳。臺諫屢次論請,今又依法推鞫,布揚非違,足以自省知過,豈不悛心?況名載功籍乎?」韓致亨議:「子光所犯,別無其情。且親功臣,與凡人有間。」成俊議:「子光初得新鮮之味,卽生奉進之心。其間豈暇他計乎?要君固寵之論,恐或過情。況子光功臣而未免過誤之罪,則於國家待功臣之意何如?」御書以下曰:
當初不鞫之意,正似致亨別無其情之議也。何可以小錯,而遽加重罪於功臣乎?今其宥之,似合待功臣之義。
○命驛召權景祐,賜紫紬帖裏、黑斜皮靴各一件,仍問在江陵時艱苦之狀。景祐以其弟景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 萧颖达 夏侯详 蔡道恭 杨公则 邓元起·姚思廉 隐帝纪上·薛居正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宋濂 卷十八 浮屠契丹高丽列传第十五·陆游 卷第四十·胡三省 卷之三百十九·佚名 卷之二十七·佚名 胤祯外传·佚名 七十一 曹寅奏报粜米已完恭进麦样摺·佚名 卷八十三·佚名 卷九十·阿桂 卷十·黄佐 卷之六十二 前聞記(明)祝允明 撰·邓士龙 枣林杂俎提要·谈迁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