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五年

(壬午)十五年大明萬曆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庚申,司憲府、司諫院合啓曰:「開極聖后,配乾極而主中壼,倫紀至嚴,名號截然。其在祖宗朝,固無裁削貶降之擧,而祇奉之禮,一視齊陵,節序之享,旣戴於祀典,香祀之傳,必至於親行,而其於《龍飛御天歌》,與神懿王后竝稱列書,而小無差等,則天經地義,名正言順,豈有一毫他議於其間?而當時任事之臣,不能據經論禮,因循掩置,寢遠寢忘,因山荒廢,陟降無所,將至於二百年之久,國家之不幸,孰有大於此乎?自古有國者,於前代帝王之陵,名臣之墓,尙且封植致祭。至如今日所載,大而山、川、嶽、瀆之靈,小而丘陵賁衍之神,微而折瘥無祀之鬼,莫不有澆賽之奠,肸蠁之感。蓋人君爲廟社、百神之所主,凡天地之內幽顯之間,苟有一氣不得其平者,則皆人君所當惻念者也。然則無故而廢萬世之廟享,棄一抔而不修,使先后之靈,冤鬱彷徨,而不知所托,是獨安於殿下之心乎?嗚呼!節序遷改,雨露興哀,牛醫夏畦之丘隴,香火遍滿,而聖后園陵,埋沒莫問。思之至此,肝膈摧裂,雖知今日啓事之未安,而一日,急於一日,不然退默,敢此籲呼?伏願更加惕念亟賜兪允。」答曰:「不允。」

1月7日

○丙寅,司憲府、司諫院合啓曰:「神德王后之事,關天理之存亡,係人紀之廢興,其義之重且大,可謂明矣。臣等待罪言地,適當公議之沸騰,伏閤叫號,佇竢聖心之一悟,而自上聽之落落,牢拒日深,至有未安之敎,前後沓出,臣等聚首相顧,不勝鬱悒焉。竊念國家之不幸,莫重於倫紀之墮缺,臣子痛悶莫甚於君親之幽冤,則今日之所不言所可爲者,果孰有大於追奉神德之一事者乎?名位堂堂,昭如日星,固宜竝享太廟,血食千秋,而講禮不審,遂致湮沒,使廟主飄零,抔土荒涼,因循掩置,以迄于今。人紀一缺,天理喪盡,殿下之明聖,非不洞燭乎此,而每諉諸先朝留難至此者,何哉?嗚呼?殿下重難之意,臣等亦知之矣。第事體之重難者,又有大於殿下之所重難者,則臣等其忍坐視恝然,而不爲反覆諍論於殿下乎?理無不復,事必有待,克盡繼述之道,用光前烈之責,皆萃於今日。伏願殿下,無憚逆耳,反求諸道更加三思,亟賜兪音。」答曰:「不允。」答再啓曰:「不允。」答三啓曰:「可從之事,則其不從乎?今不可追論之事,更勿煩論。」

1月11日

○庚午,司憲府、司諫院合啓曰:「惟我神德,毋臨於開國之初,徽名美稱,炳然於記簿。聖子神孫,無非太祖之後,嗣孰敢有異議於其間哉?議禮之臣,不體太宗之本意,杜撰一時非禮之禮,以貽臣民數百年之痛,國家之不幸,孰有大於此耶太宗之本意,則已著於間關奉御之日,親傳香祝之時,顯顯明明,焉可誣也?而乃以一時議禮者之失,歸之於太宗,而不究其本意,留難於公論,則是小嫌反勝於大義,而民彝物則,由是而大泯亂也。伏願亟從公論」答曰:「不允。」

夏四月

4月21日

○戊申,禮曹參判金繼輝入侍夕講,猝得病扶出,初更卒逝。

4月24日

○辛亥,知事朴素立卒。

六月

6月5日

○辛卯,右參贊李文馨卒。

○司諫院啓曰:「大司憲崔滉名論素輕,請改正。」答曰:「不允。」

6月8日

○甲午,司諫院啓曰:「慶尙監司尹卓然,行己處事,多有物議。及爲本職,多不謹;仁川府使李瓘,不治官事,請竝命罷職。」答曰:「尹卓然、李瓘等,何事耶?城上所回啓曰:」尹卓然,以年少宰相,昧戒在得,廣占宅舍,喜使氣焰,隣里之人,怨詈者多。及爲本職,亦不謹,有贖木監司之譏;李瓘則玩揭度日,不事其事,民多怨咨,故敢啓。「答曰:」尹卓然有才,任職居官,是以能察之人,風聞之劾,不必爲實,而所謂贖木,安有自取之理?此尤不近之言,不允。李瓘罪目不明,亦不可輕遞,不允。「

6月13日

○己亥,司憲府啓曰:「洪州牧使林樞庸劣,請遞;昌寧縣監金鍵泛濫,請罷;井浦萬戶朴枝華貪鄙,請罷;注書鄭賜湖輕妄,請遞。」答曰:「依啓。」

○三司追論貞陵事,乞與齊陵竝祔太廟。直提學金宇顒,獨引《春秋》以爲諸候無二嫡,不可竝祔,只宜封植園陵,酌殺儀節,建閣置官,略倣厚陵之制。事竟不行。

秋七月

7月16日

○辛未,靖陵丁字閣前,地勢卑下,每遇霖潦,江水泛溢,入于階下,自齋室乘舟以通往來,去年大臣、六卿等晉去,相其地勢,以玄宮所安之處,則地勢高峻,水氣不及,可於丁字閣前,以土石塡築隆高,使不侵於水,設都監,大發人丁赴役。今年雨水,所築處多頹落,因兩司所啓,都廳郞廳鄭熙績、兪大脩,監役官朴宜、洪翼英等罷職,提調黃琳、洪淵等推考。

7月19日

○甲戌,慶尙監司尹卓然以病再度呈辭,命調理行公。

○司諫院啓曰:「司宰主簿尹景祉,險譎鄙詐,請罷;監察崔應虎庸劣,請遞。」答曰:「依啓。」

7月20日

○乙亥,全羅監司鄭澈書狀:

新除南原府使權大德,距本家六十里,其二妹一子婚娶府地,必多牽制,請改差事。

○司憲府啓曰:「判尹任說,久據詞訟之地,不謹請遞;宗廟令尹希慶,居官處家,不謹悖戾,請罷;上土僉使朴希亮,踐歷不多,聲績未著,請堂上加改正;龜城府使崔閏湖,到處淫奸官婢,有麤娶之譏,請罷職不敍。新及第至四朔之久,而承文院諉以位不齊,不爲分館,請前後行首掌務官罷職,以見在官急速揀擇。」答曰:「判尹不須遞,林布亮有武才,陞堂上,未爲不可;崔閏湖可遞;尹希慶、承文院事,依啓。」

八月

8月3日

○戊子,司憲府啓曰:「近來廉恥道喪,士大夫不知代耕之義,不可不隨現痛治。前日因傳敎,推閱各道交案,其中已爲身死及沈銓、申秀經等,已爲罷散,或名秩卑微者外,如河原君、河陵君、韓景祿、宋寅、朴好元、崔滉、鄭昌瑞、李增、高景虛、權擘、南彦經、成壽益、金澥、黃廷式、尹興信、李成憲等,竝命罷職。」答曰:「可推。」

8月4日

○己丑,儀仗庫上銀交倚二坐,銀踏掌二坐,色吏中間洗濯文書,代以鑞交倚踏掌事覺,曾經官員等,皆罷推,下吏囚推。

○以趙穆除刑曹佐郞,不赴。又除工曹佐郞,不赴。

九月

9月7日

○壬戌,聖節使李海壽馳啓:「皇太子,去八月十一日誕生,頒詔天下。本國詔使,翰林編修黃洪憲,工科給事中王敬民點差,九月望時當起程事。」傳曰:「招大臣,本前例,凡事急速措置。」大臣啓曰:「支待諸事,該司當照例察爲矣。都司迎慰使,必以能文之人爲之,光州牧使辛應時,差都司迎慰使,令乘馹上來;以鄭惟吉爲館伴,李珥爲遠接使。」

9月13日

○戊辰,有政。傳曰:「贊成有闕,正二品中擬望。」李珥拜右贊成,全羅監司鄭澈,特加嘉善,拜都承旨。

○遠接使李珥啓曰:「左通禮黃廷彧、應敎詐篈,瑞山郡守高敬命,請以從事官帶行。」傳曰:「依啓。」

○司憲府啓曰:「都承旨鄭澈,酬酒狂妄,請遞。遠接使從事官,不但取其才華,必極一時之選。高敬命前日趨附權奸,請改差」答曰:「不允。」連日啓之,終不允。黃廷彧以災傷敬差官,下去慶尙道未還,以吏曹佐郞金瞻代之。「

冬十月

10月6日

○庚寅,遠接使李珥發行。上引見,賜虎皮。

10月7日

○辛卯,都承旨鄭澈辭狀,不爲上來,遞之。特拜柳成龍都承旨。

10月22日

○丙午,詔使,九月十九日,自北京起程。是日越江入義州。

十一月

11月7日

○辛酉,詔使入京。

11月16日

○庚午,詔使發行,初九日,詔使往成均館,謁聖,後坐明倫堂,因入尊經閣,披見《五禮儀》。上以館官等不能周旋,使詔使至見我國《五禮儀》,命下司成以下于詔獄推之,以大臣啓止之。因諫院啓,同知事洪聖民以下皆罷職。詔使發行後,冊色官司藝韓孝友、典籍徐進德,下詔獄推之。詔使到京日,上詣大平館,行下馬宴。動駕到大門外,其正門堅閉不開,上由俠門而入。

○司憲府論啓:「迎接都監郞廳金瓘、洪仁傑等、及誤爲導引通禮黃廷彧、權純等皆罷職。」

11月25日

○己卯,司憲府啓曰:「竹山縣監李潤,詔使依憑,徵斂無藝,請罷。依啓。

11月26日

○庚辰,司諫院啓曰:「陰竹縣監安琠,委諸下吏;根楊郡守姜晟,賦役不均,請罷。」依啓。「高嶺僉使閔士俊,性本驕傲,自萬戶陞六品,未五年而遽陞堂上,物情駭怪,請改正;兵曹敢爲啓請擬望,蔑公市恩之罪,大矣。請閔士俊改正,堂上、色郞廳罷職。」答曰:「改正事依啓,罷職事不允。」

11月27日

○辛巳,傳曰:「在喪前領府事洪暹、左議政盧守愼處,各米太幷十五賜給。洪暹則大祥臨迫,米加十石賜給。前判書李山海守廬於外方,祭祀之資,亦豈有之?今本道,米太磨鍊題給事,下書可也。」

十二月

12月8日

○壬辰,都承旨柳成龍,特旨拜大司憲,李潑爲副提學,金應南爲同副承旨。

12月26日

○庚戌,爲都目政。咸鏡監司兪泓,特加爲判尹,鄭澈爲咸鏡監司。

猜你喜欢
  志一 天文志·薛居正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蔡东藩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三·陈厚耀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卷之八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佚名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上·袁枢
  第77章 一心一意要做袁世凯的蒋介石·冯玉祥
  卷三百四十九·杨士奇
  ●皇朝通典卷八十一·佚名
  卷一百二·宋敏求
  卷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赌棋山庄词话卷九·谢章铤

    竹垞论词 竹垞曰:“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此为当时孟浪言词者,发其实,北宋如晏、柳、苏、秦,可谓之不工乎。且竹垞之与李十九论词也,亦曰“慢词宜师南宋,而小令宜师北

  • 夜坐·戴望舒

    思吗?思也无聊!梦吗?梦又魂消!如此中秋月夜,在我当作可怜宵。独自对银灯,

  • 卷五十五·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五赵志集敬赠 张(日告)兄昔我背准时,淄庭叨筮仕。及君飞盖夕,梁墀擅诗史。联文日华上,接绚阳台里 【此字原残】 。东阁奉宾游,西园追宴喜。谬此梁松筠,相彼历冬春。连璧交逾密,断金情更亲。林中浮渌虮,濠际

  • 卷六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五罗隐【补遗】秋虫赋【并序】秋虫蜘蛛也致身网罗闲实腹亦网罗闲愚感其理有得丧因以言赋之物之小兮迎网而毙物之大兮兼网而逝网也者绳其小而不绳其大吾不知尔身之危兮腹之馁兮吁蟋蟀

  • 葛立方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葛立方(?-1164)字常之,江阴(今属江苏)人,随父徙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进士。历任左奉议郎、太常博士,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为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权吏部侍郎,出知袁州。隆兴元年(1163),命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万历十三年三月壬申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广宁伯刘嗣德祭 裕陵新除给事中三人卢逵吏科王问卿兵科吴岳秀南京吏科试监察御史七人蔡系周浙江道杨有仁河南道刘元霖山东道孙愈贤山西道黄正色南京山东道○有事于 寿宫工部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六九四 谕陆费墀着从宽开复仍交部议处购觅赔补所失各书·佚名

    六九四 谕陆费墀着从宽开复仍交部议处购觅赔补所失各书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奉旨:前因陆费墀经王杰参奏遗失四库全书底本及令誊录捐书缮写各情节,恐其中有私捐情弊,是以将陆费墀解任,交英廉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上·袁枢

    宋 袁枢 撰梁氏乱亡【陈霸先簒梁】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昭明太子统卒 五月丙申立太子母弟晋安王纲为皇太子朝野多以为不顺司议侍郎周正尝为晋安王主簿乃奏记曰谦让道废多厯年所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四海

  •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尹绍宗[*(尹)会宗]。○尹绍宗字宪叔赞成事致仕泽之孙。 恭愍朝擢魁科选补史官累转为正言草* 陈时事曰: "皇天生民而不能使之各得其所必命圣

  • 第34章 鼓励贪污·冯玉祥

    到了重庆,许多军官都在人里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说,蒋介石的至亲浙江人姓竺的,在军事委员会当交通处处长,他偷着卖了一千七百万的汽油,一千八百万的军米,都变为他自己的财产。经人告发之后,蒋介石派人去查,一查完全查实在了,一点

  •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陈寿

    (桓阶传、陈群传、陈群传、陈矫传、徐宣传、卫臻传、卢毓传)桓阶传,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曾当过郡守的功曹史。太守孙坚推荐他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桓阶因父亲去世返乡奔丧,正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桓

  • 卷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八诣学二临雍顺治九年秋九月辛夘世祖章皇帝诣国子监释奠先师御彛伦堂命祭酒【臣】固尔嘉浑【臣】李奭棠进讲用易司业【臣】傅达礼【臣】冯杰进讲尚书礼成翼日衍圣公【臣】孔兴燮祭酒【臣】

  • 同治五年四月十五日·曾国藩

    黎明,早饭后启行,约五十五里至夏张打尖,巳正中饭。又行四十五里至泰安府,在考棚作公馆。清理文件,兼阅本日文件,围棋二局。剃头一次。酉正至岱庙。头门凡五门:正中曰正阳门,左右曰掖门,又左曰仰高门,又右曰见大门、余人仰高门,院

  • 卷二十一·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二十一元 汪克寛 撰襄公上【公名午成公妾定姒之子四即位在位三十一年】【已簡王十丑四年崩】元年【晉悼公周元年齊靈十年衛獻五年蔡景二十年鄭成十

  • 卷八·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八檀弓上曾子吊於负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於牖下小敛於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佚名

    又名《素问遗篇》《素问佚篇》、《素问亡篇》。医经类著作。佚名撰,一作北宋刘温舒撰。一卷。温舒有《素问入式运气问奥》已著录。通常认为此系唐后之人因 《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