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一年

(乙酉)四十一年清乾隆三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丁未,停正朝賀。

○上行歲初展謁于太廟,歷謁璿源殿、毓祥宮,王世孫亦隨之。夕還宮,命召入流丐給糧,以遣問其居住。又命諸道守令之不能安集流民者,施以決杖之律,道臣緘辭問備。

1月2日

○戊申,上行晝講,講《詩傳》。引見大臣備堂,領議政洪鳳漢,請授太祖朝已行之禮,設宴獻壽,上曰:「不孝冥然,皇兄之大恩莫報,慈聖之孝養未遂。悲弓劍之已邈,誦《蓼莪》之遺詩。其於今日,何忍獨受也?況四紀臨御,無一惠政,其民塡壑,其君受宴其可乎?噫!祖依於孫,孫依於祖。顧今朝著,無寅協之效,國勢有綴旒之危。雖豐年猶不可,況歉歲乎?不可以張大之事,示世孫也。」辭敎縷縷,不啻千百。大臣等力請之,終不許。

○命開政,推恩侍從臣父,賚食物于卿宰婦之年八十九十者。遞義州府尹洪樂純,以親老也。

○諫院申前啓,不允。

○以南泰會爲大司憲、玄光宇爲執義、尹錫烈爲持平。

1月4日

○庚戌,上祗迎祈穀香于崇賢門,命王世孫隨之,以重農也。命召鄕民,問穡事豐歉,賑政勤慢。以不卽抄饑,罷安城郡守金斗秋,擇其代以送。夜詣紫極門,望社壇。行禮畢,始還內。

○以閔百興、金華鎭、張志豐、沈鑧爲承旨。

○獻納黃最彦上疏,略曰:

「臣聞伏節死義之士,當求於犯顔諫諍之中。我朝立國以來,專尙節義,四百年扶植培養,逈出千古。夫何數十年來,氣節消亡,駸駸然入於骫骳不振之域。試以近事言之,向來申璟之疏誠妄矣,而累延四人,罰及多士,疑怒層激,處分過當,至於自示貶損,放倒威重,尤非物來順應不大聲色之道。在廷諸臣,孰不曰無前過擧?而寧爲屋下私談,不肯出一言匡救。是何祖宗朝累百年培養之功,一朝掃盡,至此之極也。臣與被罪諸臣,影響不相及,臣非愛其人也,愛其抄選之名也。抄選列朝之所禮遇,士林之所宗仰,而今因一句語妄發,幷與許多人譴罰。書之史冊,謂殿下賤薄經術之士,則其於累聖德何?試於淸燕之暇,平心舒氣,幡然改悟,幷施曠蕩之恩,則豈不大有光於日月之更乎?」疏入,上震怒,先問其疏於翰注,注書金載人,翰林李亨元,俱以爲最彦甚非矣。上以不卽對,有逡巡意,竄載人于鍾城,亨元于大靜,最彦于三水。屢下嚴敎,以最彦掇拾山林之餘意,換面趨附,眞亂臣。當嚴問而惜其官名,姑赦之。削最彦名于搢紳疏錄,罷捧入承旨職,以袖手傍觀,非逐雀之義,罷行公諸臺職。翰林李東遇請與亨元同被罪罰,上曰:「始旣曰無狀,終又請同罪,必欲入其黨乎?」命竄東遇于鐵原,仍特補檢擬銓官申晦平安監司,參判朴相德永興府使,參議權噵平海郡守,特旨以沈鏽爲吏曹判書、徐命膺、洪樂命爲參判參議。又召左右相于便殿,多下嚴敎,蓋宋明欽事也。右議政金相福曰:「山野之人,本無干涉朝政者,殿下召而優待之,明欽安得無言乎?詩人赤芾之譏云者,亦在於故相臣南九萬之疏中。九萬亦是讀書之人,豈以不當用之文字,告於君乎?臣於筵席,輒以政令施措,動爲後法仰勉矣。殿下無馳騁弋獵之失,而臨御四十餘年,閱歷旣多。調劑苦心,或至過激,故如臣之職忝大官者,亦不敢一言,況小官乎?近來何嘗有一人逆殿下之志,殿下亦何嘗因臣下一言而幡然改悟者乎?臣等皆謟諛承順而爲小人,則聖上豈獨爲聖主乎?將此道以遺世孫,則世孫必將以爲爲人臣者,固當如此,國家有事,誰肯有忘身而報國者乎?」其爲言,反復懇切,上甚可之,怒始少霽。

1月5日

○辛亥,上御延和門,行朝參。罷不進臺官大司憲黃景源、司諫李堉等職,黜持平鄭昌順爲金泉察訪,邊得讓爲參禮察訪。領議政洪鳳漢、宗臣長溪君棅等,請援國朝典禮,設宴陳賀,上不許。

○以安允行爲大司諫、朴盛源爲司諫、金致讓爲正言、朴師訥爲承旨、金鍾正爲義州府尹。

○憲府申前啓,不允。

○命弘文館,議嗣服後故大臣重臣之未及受節惠之典者,以示追念舊臣之意。

○前判書元景淳卒。上親爲文以祭,以湖南賑勞,褒諭之。景淳無他能,頗以確實,爲上所知,且與鰲興府夫人,爲同母兄弟故也。

1月6日

○壬子,上行晝講,講《詩》《雨無正章》,以凡百君子,各敬爾身爲文,以飭群工。大臣禮判,又請宴賀,上曰:「古者歲饑不擧樂,況諸道有設賑處乎?」終不許。

1月7日

○癸丑,上行晝講。領議政洪鳳漢等,又率禮堂,請設宴陳賀。上顧謂知經筵事金陽澤曰:「卿父立異於丙戌進宴之請,而卿則請之甚力,豈固執不如卿父而然乎?」陽澤曰:「慶無前後之別,而時有古今之異也。」上哂之。蓋故重臣金鎭圭乃陽澤之父,而肅宗丙戌年諸臣請宴之時,鎭圭獨抗疏陳其豐豫。故上敎及之。

1月8日

○甲寅,王世孫親製上疏,手寫以進,疏曰:

「伏以聖上春秋望八,古牒稀有。以此之故,朝臣萬民,莫不歡忭。臣民猶然,況小臣乎?臣年雖幼,亦有知識。聖上若許朝臣之請,則臣先執爵獻壽,以伸愛日之忱。願我聖上,少察小臣之情。小臣之心如此,內外大小臣民之心,亦皆如此,聖上豈忍不從乎?伏願聖明,俯垂諒察,特允所請,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無任懽欣顒望之至。謹拜疏以聞。」上手書批曰:「省爾陳懇,諒爾陳情。噫!望八暮年,何見爾陳章?吁嗟!爾今夙成,卽此擧措,文理能成,海東其庶幾。海東其庶幾,予無憂矣。噫!一隅靑丘,祖依於孫,孫依於祖,今覽爾章,豈忍邁邁?而今予意,一則飮泣慕先,一則深爲沖子。今者此章,可代數爵。爾旣手草,予亦手答,雖垂千百載,豈不愈於循例稱觴乎?今日大小臣庶,見此答而可知固心。噫!四百年宗國,惟依於爾,勤學修德,不墜先烈,鞏固磐石,使爾祖之心,有辭於後世。其孝之大,豈不美哉?宜體此意。」仍使都承旨,往諭之。

○領議政洪鳳漢等,率二品諸宰于賓廳啓陳:「聖上臨御光于四紀,寶齡踰乎八耋,洪功盛烈,符大德必得之慶,飾喜燕獻之禮。邦典之所已行,輿情之所難遏云。」上以頃日筵中十條下敎,敷衍而申諭之,且以歲饑民困,何心燕樂爲敎。追慕之聖孝,撝謙之聖意,藹然於辭旨之間,至再籲,終不許。奉朝賀兪拓基等,及宗臣等,各陳箚疏以請,亦不許。

○上祗迎太廟春享大祭香于崇賢門。

1月9日

○乙卯,賓廳又再啓陳請,上不許。王世孫陳疏,未蒙允許,以不得伸誠禮,至於憫菀廢食者爲四時。諸臣聞者皆感泣,上亦憂念不已,勉從群情。命以十五日行賀禮,布告如儀,停諸道方物,只許封箋。仍敎曰:「世孫誠孝如此,宗國之慶也。予無憂矣。」

○太學儒生金俰等,又上疏請稱慶,上優答之。

1月10日

○丙辰,上行晝夕講,王世孫侍坐。講《書》《武成篇》。上問曰:「何以則爲堯舜垂拱之治也?」世孫對曰:「在爲與不爲耳。」上曰:「何以則可爲也?」對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上稱善。

○以沈益聖爲執義、鄭煥猷爲持平、李壽勛爲獻納。

○京畿監司,以各邑抄饑聞,上以廣州府飢民最多,特遣安集御史李宅鎭,宣諭德意,仍令安集流民。

1月11日

○丁巳,上行晝夕講,講《詩》《楚茨》、《信南山章》。上曰:「此詩見享禮之盡其誠。而顧今千乘之國,祭禮多不如儀,予心愧之。此章所云孝孫有慶,介以景福云者,非予所自當也,爲世孫可作歲首之祝矣。」命玉堂官,書揭兩章于太廟齋室及社壇,以飭禋享之不如儀者。又命以初夏,行親禴于太廟。

○是日,又親臨建明門,犒饋闕內入直軍兵,敎曰:「此昔年愛恤之民也。」命取其所饋羹,親嘗之,蓋同其甘苦之聖意也。擢承旨張志恒階嘉善,特授副摠管,追念其祖鵬翼也。又命敍前兵使李邦佐。邦佐以廉白稱,爲江界府使數年,苞苴不及於權門,由是見忤,在北閫爲洪述海所捃摭,至被錮律,至是始敍,因領議政洪鳳漢請也。

○以金相翊爲承旨。

1月13日

○己未,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上曰:「昔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叔母。而康子往見,䦱門而與之語,皆不踰閾,夫子稱之,此嚴男女之別也。今翁主及郡主,行吉禮,覲舅禮也,只許舅家三四寸之入見,以示重王姬嚴內外之意。」諫院申前啓,不允。

○以尹泰淵爲統制使。

1月15日

○辛酉,上御景賢堂,受王世孫及群臣賀。以同寅協恭之意,戒飭在廷諸臣,以講究懷保之策,戒飭八道兩都。仍頒敎于中外:「王若曰。八千歲爲春爲秋,群情之蘄向雖切,九五福曰康曰壽,縟儀之勉副何安?專由貳極之深誠,詎無八方之誕示?永惟寡德,忝受洪基。淵氷臨履之懷,歷四紀如一日,祖宗陟降所佑,添二籌於七旬。擧靈閣尙齒之儀,敢云兩聖之追配?邁宣尼從心之歲,尙愧一治之未成。夫何賓啓之合辭,乃引燕禮而爲請?斷斷血忱,豈曰非爾當言?昧昧我思,實亦有所不忍。長樂之古殿寥落,泣桮棬於終天,西郊之暮雲杳冥,奏鍾皷於何地?況玆告歉於魯野,奚暇頌嘏於周詩?念予一心之執謙,雖百牘而難許,冀彼群公之無困,以十條而用敷。咨!我弱齡之文孫,罄爾愛日之純孝。琅凾寫一腔之懇,藹然秉彝之良,匙筯停四時之供,允矣積誠之篤。祖依孫而孫依祖,不瑕有傷,情則禮而禮則情,豈忍終咈?於焉黽勉,送費商量。匪予樂之攸存,焉用進爵?顧至誠之莫遏,强許呼嵩。貽燕謨而軫經用之憂,寧或爲豫大之擧?許陳箋而却方物之獻,聊以示巽挹之心。告淸廟而薦苾芬,臨大庭而會簪佩。盈成是撫,若爲祈永之圖,慈孝竝伸,可想率普之聳。舊堂今日,攬盛儀而興懷,明歲何年?念往事而成說。於戲!三陽載屆,屬天地交泰之機,一德克昭,政君臣相勉之會。故玆敎示,想宜知悉。」〈藝文提學蔡濟恭製進。〉仍命推恩逮事先朝者,勿論文蔭武,竝加其資,年最老者,賜食物有差。

○罷執義沈益聖職。益聖以節喜怒愼節宣,陳所懷而語甚糢糊,上怒其不白直也。

○以尹東暹爲大司憲、宋瑩中爲大司諫、李興宗爲司諫、安宅仁、李亨俊爲掌令、高裕爲持平、申思運爲獻納、李行源爲正言、具庠爲校理、金載順爲修撰、李在協、洪檍爲副修撰。

1月16日

○壬戌,上御崇賢門,命惠堂,率入潛邸近坊民人及京中流丐,饋粥給米有差,而其中最寒者,命給襦衣。還御景賢堂,行夕講。

○諫院申前啓,不允。

○咸鏡道北靑府女人,一胎生三女。

1月18日

○甲子,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以告慶差倭歸順,命放東萊前府使宋文載,接慰官尹弘烈之謫,從領議政洪鳳漢之言也。以金華鎭、鄭尙淳爲承旨。

1月19日

○乙丑,月入太微垣。

1月20日

○丙寅,上行晝夕講。

○諫院申前啓,不允。

○命罷慶尙道暗行御史李徽中職。初徽中以疑獄按覈,往南海,路經全羅道求禮縣,以不治封罷該縣監池道涵。而道涵卽雲觀卑微者也,且執贓不明白。又啓論全羅左水使金光白,南海縣監鄭宅洙等罪,請以重勘。領議政洪鳳漢,以御史之復命書啓例也,而未及復命,先論守令之罪,旣非封庫,則有關後弊。且金光白則旣在兵閫,歲饋朝貴,不必深責。況贓物不多,徑先論啓,宜有譴罰也。上可其奏,命罷其職,旋因冒法乘轎,又竄于北塞。

○宗臣安川君烓疏請進宴,且以大德之壽,請擧應行之典,上嚴批不許。且敎曰:「此諛予也,不罪之,無以息謟說。」遂罷其職。

1月21日

○丁卯,上行晝夕講。以秋曹文案之不卽修整以待,罷前刑曹判書沈鏽,鏽纔移吏曹。以金致仁爲吏曹判書,特陞南泰會爲漢城府判尹,以黃仁儉爲刑曹判書、李宜哲爲大司諫、李碩載爲執義、李東泰爲司諫、趙鼎耉、崔鳴玉爲掌令、朴取源爲獻納、金容爲正言。

1月22日

○戊辰,上行晝講。召見萬頃縣令任濟遠,濟遠適以差員上京也。以臨歲催科,不體停捧之朝令,命罷其職。

1月23日

○己巳,上御景賢堂,行常參,兼行朝講。大司諫李宜哲申前啓,不允。以保嗇典學之要,陳所懷,上納之。憲府申前啓,不允。侍讀官具庠等曰:「掌令崔鳴玉傳啓之際,多損臺體。請罷職。」上許之,旋命改正。領議政洪鳳漢曰:「近來臺通甚濫,鳴玉則雖改正,至於韓宗纉,則乃韓孝純之後孫也。他職雖不必爲拘,若其言議之任,固不可輕議。而見通於大政,宜不容仍置也。」上命罷主通銓官徐命膺職。

○以洪麟漢爲都承旨、李瀰爲承旨。

1月24日

○庚午,上命駕于懿昭墓,歷臨義烈墓,夕還宮。

1月25日

○辛未,上行晝講,王世孫侍坐。召大司成金尙重,率入泮學講生進,講其所習者,賜筆紙墨有差。

○忠淸道丹陽郡女人,一胎生二男一女。

1月27日

○癸酉,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召輪對官,各詢其職掌。且敎曰:「唐之貞觀,鵲巢囹圄。今予暮政,刑者滿獄,思之惻傷。春氣始生,幽鬱未暢,使夏禹見之,其心如何?其飭該署,雖當加刑,凈掃囹圄,以示矜惻之意。」

○上行晝夕講。

○憲府申前啓,不允。

○以李聖圭爲承旨、元仁孫爲吏曹參判、李海重爲大司諫、李顯祚爲司諫、南雲老爲掌令、徐命善爲獻納、尹師國、李東顯爲正言、金汴光爲工曹參議。汴光居湖西,曾任龍崗,有廉名。及歸陞資,數年未擬通政職。至是吏曹判書金致仁始擬之,上召致仁,敎曰:「近政每先京人,而卿以如汴光之在鄕者,先擬佐貳,可見其公心也。繼此而然,則予無憂也。」

○喬桐督運御史李碩載復命,陳通津、金浦兩邑還穀不敷狀,上命廟堂區劃以給。

1月30日

○丙子,上祗迎太廟朔祭香于崇賢門外,仍引見大臣備堂于景賢堂。命配水原殺獄罪人劉德三,從領議政洪鳳漢議也。

○以鄭運維爲承旨,申暐爲大司憲、李仁培爲大司諫、鄭述祚爲執義、李憲默爲司諫、任希孝爲正言。

二月

2月2日

○戊寅,上行三講。上曰:「檢驗雖不實,詞證俱備,則不必追檢。且瘞而不卽告者,乃私和也。每聞檢狀,心有不忍。況已埋而復檢者乎?昔周文,其猶掩髂,今則甚至於白骨檢驗,予則曰當之者無異再被殺也,事甚殘忍。此後殺人而匿埋者,雖或檢驗,自官埋置,已瘞者勿檢。私和者罪關倫彝,繩以重律,載之受敎,著爲令。」

○諫院申前啓,不允。憲府申前啓,不允。

○上御建明門,親試堂下武臣射,命五衛將金聖器守令調用。聖器卽關西之郭山人,而其祖英俊,四世同爨,爲繡衣褒聞,故上召見有是命。

○以李蓍建爲執義、李崇祜、宋載經爲正言、李在簡爲副校理、南有容爲右賓客。

2月4日

○庚辰,以李獻慶爲執義。

○上行晝夕講。執義李獻慶引詩之菁莪樂育之義,仰勉壽考作人之方,仍曰:「太學掌議,以四祖無顯官者差出,非所以擇士望作人才之道也。宜還寢前命也。」上曰:「商之伊尹,周之呂望,亦豈有顯官也?昔之賢良,起自巖穴,今之用人,只在輦轂,豈其理也?以此之故,銓郞翰選,作爲傾軋,司馬壯元,亦窺秘封。予雖否德,豈循謬習?四祖雖無顯官,溯其本則亦名臣哲輔也。京之士子,口不讀書,鄕之靑衿,徒抱其才,正古人沃土瘠土之喩者。三代損益,亦因其勢,旣知其弊,何不規正?憲臣之有此請爲國乎,爲京華士子乎?若然則銓郞翰薦,亦將復舊乎?」多下嚴旨責之,獻慶惶恐引避,命遞之。

○平安道价川郡女人,一胎生三男。

2月5日

○辛巳,上引見大臣備堂。特補大司憲尹得養遂安郡守,大司諫李仁培歙谷縣令,以兩人俱違牌,不進賓對也。吏曹判書金致仁曰:「說書通淸之人,過翰試三次,則宜陞六而疏滯也。」上曰:「若開此路,則有勢者,必將以說書爲準。自今以說書陞六,其禁之。」領議政洪鳳漢曰:「今當壽域,廣施恩典,或有以壽職而超躐至輔國者。然輔國峻秩也,不宜苟授。無踐歷而冥升至此,則屑名器亦大矣。醫譯固無論,雖從一品,而資窮爲輔國者,宜有防限,無至濫越矣。」上曰:「以此而杜壽職之階,非老老之意。自今非曾經正卿者,勿許輔國,永爲式。」

○親臨文臣吏文製述,施居魁前佐郞睦萬中賜馬之典。

○以趙榮進爲大司憲、李命植爲大司諫、金魯鎭爲執義、洪鑰爲正言。

2月7日

○癸未,上行召對。

2月8日

○甲申,上行晝夕講。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2月9日

○乙酉,上行夕講。

2月10日

○丙戌,上行夕講。是日畢講《詩傳》。引見大臣備堂。領議政洪鳳漢,以南海按覈御史李徽中別單覆奏曰:「御史所請三條,一則南海地踔,遠邑殘弊,人不樂赴,赴多受病。無論文蔭武,極擇以送也。一則晋州牧官,逐年造船,其弊不貲,依他漕船,定以年限也。一則彌助項、平山浦、蛇梁鎭防軍布,各取便近,以本邑軍換定事也。第一第二條則所請甚好,依其請施之,第三條則一道防案,便成魚鱗,不宜改之容易。」上可之。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持平高裕在鄕上疏,略曰:

「我聖上,以帝堯倦勤之年,所周公《無逸》之訓,蕫飭群工,深戒恬憘,凡所以憂勤不遑,總攬權綱者,此誠帝王之盛節也。第念聖人志氣,無時或衰,而至於血氣,則中晩衰旺,固自不同。當其向衰之時,盡夫調養之方,勿傷其所受之厚者,乃所以體天地之無疆也。今聖壽已高矣,天顔非昔矣。正宜端拱九重,愛惜一氣,使吾昭曠之原,得以活轉流動於涓蠖之中。而乃反益思奮發,倍勞心慮,徒恃不衰者常存,而專不念及於或衰之難免。淸蹕頻戒,或不避於寒暑,庶務躬親,殆未遑於昕夕。至於事係微細,容可付之百執事者,亦多留在聖念,以損沖和靜密之氣像。固知聖上之樂此,不爲疲然,不知不覺,烏得無不瑕之慮乎?凡天下之事,過則失中,失中則非和。願殿下,體乾坤簡易之工,收穆淸寧謐之效,以慰臣民之望也。諫官,人主所以寄耳目者也。爲人主者,必須虛而受之,奬而勸之,寧其言之或激,不取其苟同,寧其實之或爽,不許其掩護。或有狂妄而言不暇擇者,亦必優容假借之,使居是職者,曉然知吾君之所好,在於盡言,而不在於不盡言,然後謇諤之風可見,媕婀之習可祛矣。惟我聖上,聰明睿知,逈出百王,猷爲措舍,動引前聖,猶慮夫四目之明,或未遍照,一事之微,或有壅蔽,時下求言之敎,曾無訑色之拒,宜其各思振發,競持風稜,谹論讜議日進於紸纊之前。而竊瞷近者,言路不通,噤默日甚。規避之端,視作奇會,旅進之計,遂爲良策。循例隨牌,只是行呼唱於道路,隨行登筵,不過傳古紙而退出。語及乘輿,已無可望,而一名官論劾,一守令駁擊,亦且寥寥無聞,此眞無可言而然耶?或有可言而姑不言耶?且陳勉之章,論事之言,略不能有摡於聖心,而其中或有稍欠白直,則恐被挾雜之罪,欲憑聞見,則慮有指嗾之嫌,峭峻者因是而挫抑,巽弱者由此而恇怯,臺體不重,臺端無言,孰能補袞闕而振朝綱哉?願殿下,懋開容諫之路,以致盡言之風焉。太學,首善之地,而所以資右文之治者也。古規漸壞,士趨愈下,三善觀感之地,便成傾軋之場,六藝肄習之所,未見涵養之美。雖切有識之歎,在朝家扶植之道,則宜示假借。而得聞道路之傳,曩歲靑衿,至被府隷之曳出,前冬多士,又見暮夜之奔逬。使儒生誠有可罪之端,則自有應施之罰。以聖上愛養士氣之盛德,乃有此過中之擧,縱儒生不足惜,其奈太學之重何哉?願殿下,特思以寧之休,益懋培養之化焉。」上取覽之,敎曰:「此近來疏章之最開眼者也。」仍優批褒嘉之。裕,嶺南人,十九魁泮製以文名者也。

○正言洪鑰上疏,略曰:

「畿邑糶穀,移轉裒益之命,有以見聖上稱物一視之惠。而不獨畿邑爲然,雖他道,穀少則種糧不敷,穀盡則繼給無路。有餘與不足,俱爲民害,夫子所謂患不均者此也。臣謂幷與三南,量其民戶,平其糶糴,嚴禁元會之停捧,勿許山郡之儲積,以爲均平損益之政焉。」上命備局稟處。

○上於夕講,命書畢講《詩傳》後小序,歷敍臨御以後輪回進講冊名及年條,且將繼講《書經》之意也。蓋明年三月,卽聖上就傅之周甲也,聖心興感故也。

2月12日

○戊子,上召見藥院諸臣。都提調洪鳳漢,請宣廟朝相臣李陽元贈謚,上許之,仍命宣謚日賜祭。又追念野史所記丘從直事,命問其子孫存否,隨聞錄用。

2月13日

○己丑,召儒臣,講《心鑑》。

2月14日

○庚寅,引見大臣備堂。上曰:「安平大君復爵,卽仰體昔年也。復爵之後,乃不祧位也,豈可闕祀?噫!安平、錦城,卽同氣也,今有錦城血孫奉祀者,令同祭安平,該曹調用。」

○以李潭爲承旨。

○慶尙道大丘府女人,一胎生三男。

2月18日

○甲午,上引見大臣備堂。以京畿監營,無手下親兵,且無前排,緩急無可恃,因監司李景祜筵請,各邑散在旗手保,換作巡牙兵五哨,團束成隊,無事則歸于農,有事則得其力。詢于入侍諸備堂,皆無異辭,遂許之。

○憲府〈大司憲趙榮進。〉申前啓,不允。又啓:「守門將圖末仕爭,入直閽卒,披靡至不能禁。請査汰其守門將,罷伊日不飭之騎曹入直堂郞,宗臣之勒買懸房家基,濫捧垈稅者,査出罷職。」上幷允之。

○以洪樂純爲承旨。

2月19日

○乙未,上命廣州府尹尹得雨,倣古之流民圖畫,進本府賑民之圖,幷圖西將臺地形以進。

2月20日

○丙申,上御金商門,試堂下文臣堂上武臣射,頒賞有差。因領議政洪鳳漢所奏,特許永興府使朴相德,往來省覲。相德有老母,而前以銓堂黜補。黜補者,法不敢受由省親,上特許之,仍命自今雖黜補者,如情理切急,則許其來省,以敦孝理之治,永爲式。

2月21日

○丁酉,上御隆武堂,行晝夕講,講《心經》。親製隆武堂感舊小識,命以《洪武正韻》書進,刊揭其堂。孝廟朝嘗臨御是堂,講論修攘之策,故聖心興感,蓋風泉之思也。

2月22日

○戊戌,上行晝夕講。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上引見大臣備堂。因黃海監司趙榮順狀請,命廟堂覆奏,許劃本道管餉穀耗七千斛,以除本營放債殖利之弊,劃給關西小米五千斛,木五十同于松都,俾補支勑之用。時營藩蠱壞,狀請者相續,而隨許隨竭,徒爲糜財之歸,識者歎之。

○特旨以尹得養爲兵曹參判、李仁培爲禮曹參議。二人前以兩司長官,出補外邑,至是倂命召還。

2月24日

○庚子,上以春雨頻,仍慮有旱災,命備局,預飭修堤揠貯新水。

2月25日

○辛丑,上御崇政門,行朝參,又行夕講于資政殿。上曰:「朝參雖大朝會,不必只行於歲首。一朔三次,旣有定式。予旣望八復政,不自勤勵,則他日謟諛之臣,必將以日候寒煖,公然頉稟,予之所慮在是也。今以後雖隆冬盛暑,視事則其勿煩稟,載之政院故事。且昔於二十時,以侍衛參此門朝參,雖忠義有所懷則輒陳。近以默默爲時體,甚可慨也。其飭東西班。」

○命預飭海邑漕運臭載之弊,諸道陳田勸耕之方,俾有實效,因戶曹判書金尙喆所奏也。

○憲府〈大司憲趙榮進。〉等申前啓,不允。又啓:「科場主試之人,必以文任之時任與曾經者擬差者,法意甚重,近來則或捨文任,殊非嚴考試之道。會試在卽,請令該曹,申飭備擬。」依啓。

○以李瀰爲大司諫、申思運爲獻納、李性遂爲正言、金魯鎭爲副校理、尹承烈爲副修撰。

○獻納徐命善上疏,略曰:

「政院以臺諫闕啓,輒請問備,此非古規也。臺閣之責,固在於言,而言亦有時。卽其踈數之機,惟在乎言之者也。多日闕啓,始乃請牌,未嘗察推,使董百僚,待臺閣之意,幷行而不悖,今也不然,院吏鎭日催督推緘,每煩啓稟,非徒事體屑越,雖有可言之事,豈能逐日盈匭?決知其無是理也。事近彌文,有損實效。臣謂參考舊規,更定新式,使優遊不迫之意,流行於導言之際,則苟有不言,言之必可行,庶復見於盛世也。」上以意在規免而强附所懷,怒責之,遂削其職。

2月26日

○壬寅,上行晝講于興政堂,仍行常參。各司郞官,皆以職掌,陳所懷而退。上曰:「昨日朝參,其雖含默,今日常參,不無所奏。其言未必可用,而亦不無飭勵之效也。」

○憲府〈大司憲趙榮進。〉申前啓,不允。又啓:「海營錢穀不正名色,旣巳釐正,此後若有更犯,道臣宜重繩。三南儲置米,不無虛留之弊,請令廟堂遣郞廳摘奸,若有犯者,依律勘斷。」幷依啓。

○命大司成率入泮儒,各講其所講,其善講者,賞《庸》《學》各一部,其餘賞紙筆。

2月28日

○甲辰,上祗迎毓祥宮春享祭香于崇政門。

○上行晝講,引見大臣備堂。

○大司憲趙榮進疏論:「南原府擅以地部所載火田,劃給賞賜田結於前使臣長溪君棅爲勢家徵稅貽弊之端,宜罷該府使職。」允之。

○時設行生進覆試,一所上試官洪啓禧所出詩題,卽明亡後事也。承旨鄭運維謂當諱於淸人,筵請依朝宗門銘例,洗其試草,上雖許之,士論嗤之。

2月29日

○乙巳,夜流星出軫星下,入坤方,色赤。

○上祗迎太廟朔祭香于崇政殿庭。

閏二月

閏2月1日

○朔丙午,生進覆試出榜。上命試官持入參榜試券,親坼之。

○憲府申前啓,不允。

閏2月2日

○丁未,定淸衍郡主婚於金斗性,號光恩副尉,斗性卽參議相翊之子也。

○憲府申前啓,不允。

○上召見生進入格人。時鄭厚謙赴一所,俱中兩場。厚謙卽和緩翁主之養子也。

○以李福源爲大司諫、金敎材爲獻納。

閏2月3日

○戊申,上行晝夕講。

○憲府〈掌令南雲老。〉申前啓,不允。又啓:「槐院國子參下文臣,十年積滯,未霑一命。請加設陵別檢十窠,以爲疏通之地。」上以事係官制,非臺臣所可請也,不許。

○諫院申前啓,不允。

○持平李祉承上疏辭職,略曰:

「臣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王者以公出治。而第念人之一心,至危至微,乍有偏係,卽流於私。少自盈足,便成其矜。況人主履至尊之位,居宴安之地,一念易肆,百工崇奉,則夸溢之戒可念,謙虛之德宜尙也。必使私意克去,天理流行。發諸政者漙博而周遍,見於辭者雍容而沖遜,親踈遠近,咸囿於博愛之內,忠讜狂妄,皆容於虛受之中。則擧措大服於人心,膏澤普及於生民,願聖上,留之意焉,毋主偏見,無自滿暇,以昭至謙之德,以爲貽燕之謨焉。」優批。

閏2月4日

○己酉,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命給牒前校理李明煥,前正言尹蓍東。明煥、蓍東,俱以言事被罪,明煥身故已數年,蓍東不調殆十歲,至是幷收敍。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全羅監司沈履之,以臨陂縣田政紊亂,狀啓請改量,上許之。

閏2月5日

○庚戌,上行晝講,講《書傳》。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閏2月6日

○辛亥,上御景賢堂,親試泮儒圓點殿講,命居首趙夢濂直赴殿試,餘皆給分。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閏2月8日

○癸丑,上御崇政殿,臨視生進唱榜。

閏2月9日

○甲寅,親受生進謝恩。仍引見大臣備堂。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命駕南郊,省春耕,令畿伯,白給農民種糧。分遣入直玉堂官具庠、金載順,往察東西郊耕播,夕還宮。

閏2月11日

○丙辰,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閏2月12日

○丁巳,上行夕講。又親試圓點儒生,先講後製,命居首權坪直赴殿試,泮儒李奎應參榜,而時年七十,命銓部調用。

○憲府申前啓,不允。

○親臨建明門.觀入直武臣之射。

閏2月13日

○戊午,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王世孫侍坐。命講《微子之命》,上曰:「祖孫同講《書經》,亦稀有也。」仍下問文義曰:「蕃王室之蕃字,何義也?」世孫曰:「如人家之有藩籬也。」上曰:「汝旣主鬯,何以蕃朝鮮乎?」對曰:「崇德象賢,則庶可以蕃吾國也。」上曰:「一人享德,子孫亦世世享之否乎?」對曰:「子孫不能善繼,則何以享其德也?」上稱善。又敎曰:「旅獒一微物也,而召公戒之何也?」對曰:「大舜亦大聖,而禹以毋若丹朱戒之,爲臣之道,豈可以君之聖而不益加勉乎?」上曰:「文義則已與世孫相問難,講官不必更陳也。」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以南泰著爲大司憲、崔台衡爲司諫、朴志源爲掌令、安兼濟爲持平、李在簡爲獻納、金魯淳、金尙集爲正言、鄭實爲副提學、黃仁儉爲弘文提學。

閏2月14日

○己未,以李潭爲吏曹參議、尹蓍東爲副校理、沈鑧爲承旨。

閏2月15日

○庚申,上詣永禧殿,行展謁禮親祭如儀。是日卽泠節也,王世孫亦隨之。上御齋室,敎曰:「太廟齋室,不以綾花塗之,而今室壁所塗者,乃白綾花也,豈夏禹卑宮之義哉?自今其以草注紙代之。且陵享之不以肉而以素饌者,此國初故相臣黃喜爲萬世。慮者也殿宮何間諸宮?與徽寧殿仲朔祭及五享外名節朔望,則雖親祭,勿用肉饌。」命太常爲式。

閏2月16日

○辛酉,上自永禧殿還宮,歷拜儲慶宮。

○時八道道臣及守令,製進《民隱詩》,上命粧䌙以進,親製小序,弁于帖,卽重稼穡祈永命之意也。

閏2月17日

○壬戌,雨雹。

○上御建明門,觀堂上武臣射。

○上御景賢堂,臨試文臣漢學殿講,仍行夕講。

○以元景濂爲承旨。

○始命戶曹判書兼長生殿提調。長生殿例以領議政爲都提調,工曹判書禮曹參判爲提調,至是領議政洪鳳漢,以東園事體尊重,不可以亞堂爲提調,禮曹判書及戶曹判書同爲句管,地部郞官,亦令輪直,上允之。

閏2月20日

○乙丑,上行晝夕講,仍引見大臣備堂。又召見講經入格人。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閏2月21日

○丙寅,上御景賢堂,行晝夕講,仍臨試堂下武臣講。

○以李聖圭爲承旨。

閏2月22日

○丁卯,上御建明門,試勸武人及西北付料軍官射,又試文臣製述。

○以鄭昌順爲持平、邊得讓爲正言。

閏2月23日

○戊辰,上行晝夕講,講《湯誓》之《舍我穡事章》。上曰:「征伐之時,民猶以舍我穡事爲怨,況農時用民,其於使民以時之義何如也?其飭諸道。」

○竄持平鄭昌順于金泉驛。昌順以臺閣出補金泉,纔內擬,又違召不膺,故有是命。

○上夜御興化門,親問前都正沈廷最,前僉正尹熙復,以兩家訟山也。初高麗侍中尹瓘墓在坡州,失其傳。故相臣沈之源墓下,有一大塚,流傳謂尹瓘之墓,而爲沈氏所壓葬。尹之後孫,得墓碣數片,疏請移沈之葬,而沈亦尹之外裔故也。上以兩家各護其墓,毋相爭犯,兩諭而幷鎭之。及是尹之諸孫,聚毁沈墓之階砌,沈又募人摶逐。相繼擊皷以聞,上以尹。沈,世之大族,而不體朝家德意,互相爭奪,繼以煩籲,不嚴處之,無以鎭頹綱勵風化也,遂有親問之命。入直玉堂官金魯鎭等,以事係私訟,宜付有司,不宜深夜臨門,致損國體求對,而不許,命先遞其職,下之吏。仍徹宵親問兩人,刑準次遠配。廷最。熙復年各七十餘,熙復受刑未踰日而死于道。後因領議政洪鳳漢奏,命還其職牒,又寢玉堂官遞職之命。以入侍臺官李普觀、尹承烈等,奏語有左右周遮之意,幷罷其職。又敎曰:「予之深惡者,卽浮夸張大,而沈尹事,亦浮夸而然也。雖已嚴處,凡我臣工宜以爲戒,各思懲毖。此正朱文公所謂此雖一事,作戒數端者也。」

閏2月25日

○庚午,以徐命臣爲大司憲、洪樂純爲大司諫、李基德爲執義、柳脩爲司諫、金敎材爲掌令、任希曾、姜趾煥爲持平、李迪輔爲獻納、洪景顔爲正言、鄭履煥爲副應敎、洪秀輔爲副修撰、洪啓禧爲判義禁、金魯鎭爲應敎。

○上引見大臣備堂。憲府申前啓,不允。

閏2月26日

○辛未,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命京外東堂初會試設場,無間日連日試取,以省應辦之弊。

閏2月27日

○壬申,諫院申前啓,不允。憲府申前啓,不允。

○上行晝夕講,夜親臨皇壇大祭,受誓戒。

閏2月28日

○癸酉,上行晝夕講。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戒,不允。

○以邊得讓爲獻納、徐命善、李性源爲副校理、李晋圭爲修撰。

閏2月29日

○甲戌,上御崇政殿,親臨儒生三日製,賜京鄕居首李命勳、崔命麟兩人直赴殿試。

閏2月30日

○乙亥,上御建明門,行大報壇肄儀。

○上行晝夕講,引見大臣備堂。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三月

3月3日

○戊寅,上詣璿源殿,行展謁禮。仍詣大報壇,將行親祭也。

3月4日

○己卯,曉上具冕服,行皇壇祭,王世孫亞獻。仍詣毓祥宮展拜,歷入孝章廟。

3月5日

○庚辰,上行晝講夕講,引見大臣備堂。上曰:「我朝之乙酉設科,合爲七式年,而予見二乙酉,亦異事。」領議政洪鳳漢曰:「我朝享國三百七十餘年,而先朝曁當宁御寶位,爲九十二年,此乃三代以後所未有也。」上命特進官鄭纉述,仰瞻天顔。纉述曰:「天顔勝昔矣。」上命內侍,扶掖而出。纉述以宿將,病蟄殆十年,而時年又八耋也。

○全羅道珍島郡,有松田而居民誤放火延燒,水使李泓馳啓以聞。上命首犯吳匡一等三人直令本道,梟示警衆,校理李性源曰:「人命至重,而令帥臣結案,恐有後弊。宜令道臣,詳覈用法,爲審愼之道矣。」上可之。蓋松田無延燒事,而該水使誤聞而驟啓,幾致枉殺人命云。

○憲府申前啓,不允。諫院申前啓,不允。

○刑曹判書黃仁儉奏:「雲峰守杺以推奴,受他人囑,私刑良女二人,至於致命。」上命王府覈之,得其實,配于洪原。

3月6日

○辛巳,上御崇政殿,親臨文武殿試,文科取徐浩修等五十三人,武科取金弘逸等二百二十八人。濟州直赴七十二歲者金衡重,命單付典籍,年五十者陞六。仍命芸閣,刊進榜目,蓋追慕去乙酉之聖意也。

○以李獻慶爲司諫、金載祿爲持平、柳義養爲正言、尹汲爲禮曹判書。

3月7日

○壬午,憲府〈掌令朱烱質。〉申前啓,不允。又啓:「魚川察訪陳漢輔,以芸閣冒赴德源府使,李尙直濫捧藿稅,政多征利,請竝罷之。」依啓。

○兵曹判書具允明病免,特旨以南泰齊代之。

3月8日

○癸未,上親傳昭寧園忌辰香于崇政殿庭。

3月9日

○甲申,兵曹判書南泰齊,違召不膺,上罷其職,以沈鏽代之。

○以閔百興爲承旨。

○始命耆社守直官,以槐院國子參下各一人,輪日直宿,計仕遷轉,以靈壽閣奉御帖,事體尊重也。

3月10日

○乙酉,上駕臨勤政殿舊基,親行文武放榜,頒給榜目。又命太僕,給新恩馬,分東西隨駕,夕還宮。故事非卽日唱榜,則無給馬之例,今乃特恩也。

○上御崇賢門,親受文武科謝恩。

○上引見大臣備堂。始命全羅道靑嚴驛,忠淸道連源驛兩察訪,陞六品窠,爲文臣參上疏滯之地,從領議政洪鳳漢請也。鳳漢又奏曰:「故相臣崔興源,際遇穆陵,勳勞茂著,被選淸白,而至與故相臣李浚慶幷擧,其廉操已可知。而同時名碩,許以獨超於標榜,則其立朝本末,又可知其公平矣。子孫零替,今始欲爲請謚,宜令弘文館擧行。」上可之,後賜謚忠貞。

○以金善行爲都承旨、趙曮爲大司憲、趙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班固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欧阳修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六·宋濂
  卷三百二十八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卷二百四 治平二年(乙巳,1065)·李焘
  ●卷七·叶梦珠
  卷之八十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纪昀
  九八四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将《河源图》黏签进呈片·佚名
  续集卷四·宋名臣言行录
  十国春秋卷一百七·吴任臣
  卷五·佚名
  卷七十五·赵汝愚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钱穆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董康

      ○蝴蝶夢   此近時人據小說莊子休鼓盆思大道而作。又有元人蝴蝶夢。則記包拯事。【另載。】   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喩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歟

  • 卷87 ·佚名

    方回 七十翁五言十首 瘴疠金蚕毒,干戈铁马群。 一生逃万死,百岁仅三分。 遑恤恒饥子,姑留自祭文。 醺醺人笑我,方寸不醺醺。 方回 七十翁五言十首 七堠长亭路,前程已不多。 最欺吾老者,绝奈

  • 卷八十三·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 沈约【二】 诗 侍皇太子释奠宴【以下四言】 尊学尚矣道亦遐哉启图观秘辟苑兴才事高东序义迈云台峩峩德傅灼灼英台复礼曲台反乐宣榭阙文内举輶轩外驾结朋

  • 序·陈岩

    九华池阳胜境也山有九峯若兄弟班列古以九子名之唐李太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峯天河挂緑水秀出九芙蓉之句及来是邦与髙霁軰聨句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由是九华之名彰彰于世得非地以山川重山川以人重与范至能云余生东

  • 列传第七十二·刘昫

    ○张献诚 弟献恭 献甫 献恭子煦 路嗣恭 子恕 曲环 崔汉衡杨朝晟 樊泽 李叔明 裴胄 张献诚,陕州平陆人,幽州节度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守珪之子也。天宝末,陷逆贼安禄山,受伪官;连陷史思明,为思明守汴州,统逆兵数万。

  • 梁本纪第三·欧阳修

    末帝,太祖第三子友贞也。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太祖即位,封均王,为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弑,友珪自立,杀博王友文,以弑帝之罪归之。以王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敬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 法喜志目錄·夏树芳

    卷一東方曼倩  劉更生  曹子建  羊叔子  王茂弘  劉真常  陶士行  謝安石  王右軍  王武岡  剎嘉賓  王喬之  殷中軍  袁彥伯  王坦之  何次道  何幼則  謝仁祖  羅君章  孫興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九·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九【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阏逄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徳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熈四年春正月己巳朔帝朝重华宫 癸未金尚书省奏大兴府推官苏徳秀为礼部主事金主曰朕尝语卿百官当使乆于其职

  • 卷之九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范晔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禅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笔人知之至于念想,犹豺獭之自然也,顾古质略而后文饰耳。自古以来王公所为群祀,至于王莽,《汉书·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

  • 樊山政书卷一·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凤翔县武生严桂芳控词(陕臬任内稾)批华州里民局绅刘殿魁禀词。批临潼县民孙世定等控词批发遣人犯李从模呈词批醴泉县贡生罗经权等禀词批咸宁县生员刘德浚控词批定远厅民萧登清控词批白河县民张肇忻控族

  • 102.七擒孟获·林汉达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

  • 前言·佚名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

  • 高僧傳卷第九·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神異上竺佛圖澄一單道開二竺佛調三耆域四   竺佛圖澄一   竺佛圖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

  • 万善同归集卷下·延寿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不断之断。岂阂圆修。极恶违境。尚为助发知识。美德嘉

  • 卷第十八·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八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大历五年。大广智三藏不空示疾。诫门人曰。普贤行愿出无边法门。汝等勤而行之。宜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无生证大觉身。又命弟子赵迁执笔授所撰涅盘

  • 本草图经·苏颂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

  • 读通鉴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