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西伯戡黎第十六

殷始咎周,咎,恶。○咎,其九反,马云:“咎周者,为周所咎。周人乘黎。乘,胜也。所以见恶。○黎,力兮反,国名,《尚书大传》作耆。祖伊恐,祖己后贤臣。奔告于受,受,纣也,音相乱。帝乙之子,嗣立,暴虐无道。○受如字,传云:“受,纣也。音相乱。”马云:“受读曰纣。或曰受妇人之言,故号曰受也。”作《西伯戡黎》。戡亦胜也。○伯亦作柏。戡音堪,《说文》作<令戈>,云“杀也”。以此戡训刺,音竹甚反。胜,诗证反。

[疏]“殷始”至“戡黎”○正义曰:文王功业稍高,王兆渐着,殷之朝廷之臣始畏恶周家。所以畏恶之者,以周人伐而胜黎邑故也。殷臣祖伊见周克黎国之易,恐其终必伐殷,奔走告受,言殷将灭。史叙其事,作《西伯戡黎》。○传“咎恶”,又云“乘胜”至“见恶”○正义曰:《易·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则“咎”是过之别名,以彼过而憎恶之,故“咎”为恶也。以其胜黎,所以见恶,释其见恶之由,是周人胜黎之后始恶之。《诗毛传》云:“乘,陵也。”乘驾是加陵之意,故“乘”为胜也。郑玄云:“纣闻文王断虞芮之讼,又三伐皆胜,而始畏恶之。”所言据《书传》为说,伏生《书传》云“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耆即黎也。乘黎之前始言恶周,故郑以伐邘、伐密须、伐犬夷三伐皆胜,始畏恶之。《武成》篇文王“诞膺天命”,九年乃崩,则伐国之年不得如《书传》所说,未必见三伐皆胜始畏之。○传“祖己后贤臣”○正义曰:此无所出,正以同为祖氏,知是其后,明能先觉,故知贤臣。○传“受纣”至“无道”○正义曰:经云“奔告于王”,王无谥号,故序言“受”以明之。此及《泰誓》、《武成》皆呼此君为“受”,自外书传皆呼为“纣”。“受”即“纣”也,音相乱,故字改易耳。《殷本纪》云:“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郑玄云:“纣,帝乙之少子,名辛。帝乙爱而欲立焉,号曰受德,时人传声转作纣也。”史掌书,知其本,故曰“受”,与孔大同。《谥法》云:“残义损善曰纣。”殷时未有谥法,后人见其恶,为作恶义耳。○传“戡亦胜也”○正义曰:“戡,胜”,《释诂》文。孙炎曰:“戡,强之胜也。”

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近,附近之近。圻,巨依反。

[疏]“西伯戡黎”○正义曰:郑玄云:“西伯,周文王也。时国于岐,封为雍州伯也。国在西,故曰西伯。”王肃云:“王者中分天下,为二公总治之,谓之二伯,得专行征伐,文王为西伯。黎侯无道,文王伐而胜之。”两说不同,孔无明解。下传云“文王率诸侯以事纣”,非独率一州之诸侯也。《论语》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谓文王也。终乃三分有二,岂独一州牧乎?且言“西伯”对东为名,不得以国在西而称“西伯”也,盖同王肃之说。○传“近王”至“东北”○正义曰: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纣都朝歌,王圻千里,黎在朝歌之西,故为“近王圻之诸侯”也。郑云:“入纣圻内。”文王犹尚事纣,不可伐其圻内。所言“圻内”,亦无文也。

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文王率诸侯以事纣,内秉王心,纣不能制,今又克有黎国,迫近王圻,故知天已毕讫殷之王命。言将化为周。○王心,于况反,下注“宜王者”同。

[疏]传“文王”至“为周”○正义曰:襄四年《左传》云:“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是率诸侯共事纣也。貌虽事纣,内秉王心,布德行威,有将王之意。而纣不能制,日益强大,今复克有黎国,迫近王圻,似有天助之力,故云“天已毕讫殷之王命”,言殷祚至此而毕,将欲化为周也。

格人元龟,罔敢知吉。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

[疏]传“至人”至“知吉”○正义曰:“格”训为至,“至人”谓至道之人,有所识解者也。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有神灵逆知来物,故“大龟以神灵考之”。二者皆无知殷有吉者,言必凶也。祖伊未必问至人,亲灼龟,但假之以为言耳。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非先祖不助子孙,以王淫过戏怠,用自绝于先王。○相,息亮反。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以纣自绝于先王,故天亦弃之,宗庙不有安食于天下。而王不度知天性命所在,而所行不蹈循常法。言多罪。○度,待洛反。

[疏]传“以纣”至“多罪”○正义曰:《礼记》称“万物本于天,人本于祖”,则天与先王俱是人君之本。纣既自绝于先王,亦自绝于天。上经言纣自绝先王,此言天弃纣,互明纣自绝,然后天与先王弃绝之。故传申通其意,“以纣自绝先王,故天亦弃之”。“亦”者,亦先王,言先王与天俱弃之也。《孝经》言天子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然后祭则鬼享之。今纣既自绝于先王,先王不有安食于天下,言纣虽以天子之尊事宗庙,宗庙之神不得安食也。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不知已之性命当尽也,而所行不蹈循常法,动悉违法,言多罪。

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挚,至也。民无不欲王之亡,言:“天何不下罪诛之?有大命宜王者,何以不至?”王之凶害,其如我所言。○挚音至,本又作{执女}。

[疏]传“挚至也”至“所言”○正义曰:挚”、“至”同音,故“挚”为至也。“言天何不下罪诛之”,恨其久行虐政,欲得早杀之也。“有大命宜王者,何以不至”,向望大圣之君,欲令早伐纣也。“王之凶祸,其如我之所言”,以王不信,故审告之也。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言我生有寿命在天,民之所言,岂能害我。遂恶之辞。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反,报纣也,言汝罪恶众多,参列于上天,天诛罚汝,汝能责命于天,拒天诛乎?○参,七南反,马云:“参字累在上。”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言殷之就亡,指汝功事所致,汝不得无死戮于殷国,必将灭亡,立可待。

猜你喜欢
  卷一上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孙奭
  春秋纂言卷五·吴澄
  卷一·范家相
  卷二十四·秦蕙田
  春秋传卷十三·胡安国
  卷十九·魏了翁
  隐公·隐公二年·左丘明
  重云晖禅师·惠洪
  分别法言品第三·佚名
  卷三·僧祐
  卷二百·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二·延寿
  还重吗?·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出 痴盼·李渔

    〖绕凤台〗〖绕地游〗(旦上)招愁惹怨,搅的魂儿战。〖凤凰阁〗硬把相思揽上肩,不待那人情愿。〖高阳台〗仗心坚,纵少前缘,也缔今缘。奴家系念华郎,死生不舍,多蒙邓家姐姐许我代觅机缘,极是好事。怎奈他去了几日,并不见有音信过来

  • 第三十一出 吐衷·陆采

    【满江红前】〔小生上〕一点雄心。拏不定。老来偏热。向林下。浩歌起舞。剑光如雪。功业难描麟阁像。隐居且卧靑山月。猛思量世上不平人。牙关折。太行岭上三尺雪。壮士怀中三尺铁。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

  • 列传第五十五 崔光·魏收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祖旷,从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之时水。慕容氏灭,仕刘义隆为乐陵太守。父灵延,刘骏龙骧将军、长广太守,与刘彧冀州刺史崔道固共拒国军。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

  • 列传第四十一·刘昫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张柬之 袁恕己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也。祖法嗣,雍王府谘议参军、弘文馆学士。彦范慷慨俊爽,少以门廕调补右翊卫。圣历初,累除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

  • 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张廷玉

        ◎成祖三   十二年春正月庚寅,思州苗平。辛丑,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二月己酉,大阅。庚戌,亲征瓦剌,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

  • 卷九·沈德符

      ○内阁【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江陵张公为首揆,进阁中所藏世宗御笔圣谕六十三道、御制四十四道、圣制票帖七十道,又纂修馆中,得亲批本章,共六十三本,进之于上。时,张公新被御史刘台纠劾,说者谓怒刘入骨,恨其未置极典,因

  • 赵良嗣传·脱脱

    赵良嗣,本是燕人马植,世代为辽国大族,官至光禄卿。他行为污浊且乱伦,人们极端鄙视他。政和初年,童贯出使辽国,走到卢沟,马植晚上见到他的侍史,自称有灭燕的办法,于是才得以拜见童贯。童贯和他交谈,认为他是奇人,就带着他一起回来

  • 卷第五十五·佚名

    宰相五进拜五文彦博进昭文相制皇祐元年八月壬戌国家钦遇宰衡。登进髦杰。上则顺导时令。以代虖天工。下则绥和政纲。以经虖王业。畴克用乂。我得其人。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 经济文衡续集卷七·佚名

    宋 滕珙 撰新政类谓讲学脩攘任贤今日急务孝宗皇帝即位诏求直言先生应诏言事故有是防余见后叚此叚首荅圣诏次论讲学脩攘任贤三事以新政之初天下非常之望在于今日所宜端本正始以应有爲之防臣伏读诏书有曰朕躬有过失朝

  • 第二十章 2·辜鸿铭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

  • 第十一章 6·辜鸿铭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辜讲孔子祖国一位掌权的贵族部长(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位真正学识渊博。孔子回答:“原来有颜回;他是个真正学识渊博的人。但是他风华正茂

  • 卷一·马骕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前集卷一    灵璧知县马骕撰晋杜预春秋左传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逺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礼有史官

  • 第1章 引言·胡适

    人生有何意义答某君书我细读来书,终觉得你不免作茧自缚。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ldquo;人生有何意义?&rdquo;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

  • 白云端禅师·惠洪

    禅师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处俗。依茶陵郁公剃发。年二十余。参颙禅师(或鹏禅师)。颙殁。会公嗣居焉。一见端奇之。每与语终夕。一日忽问。上人受业师。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菩萨八十亿。摩竭国中众优婆塞六百万。临灭度时最后末年至罗阅只初首新岁。于时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庄严于斯三千大千世界。悬缯幡彩

  • 卷第一百三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缘纳息第二之二问若坚不坚物转相作者。诸法云何不舍自相。云何相作。如水性软至冬凝结。斧斫犹难金等性坚。若置炎炉便销如水。如

  • 帝京景物略·刘侗

    明刘侗、于奕正撰。八卷。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外放南直隶(今江苏)吴县知县,未到任,卒于途中。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崇祯初年秀才,喜结交,好游名山。七年至九年(1634—16

  • 普陀列祖录·潮音通旭

    全一卷。清代僧潮音通旭编,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辑录宋、元、明、清历代于普陀山阐法住持者之机缘略传,自真歇清了、自得慧晖,至潮音通旭、古心明固,计四十三人。然多数禅师仅列名号而已。卷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