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資也。其為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脅窮失國,搶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人之德,莫美於恕。”故予先言《春秋》詳己而異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於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於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子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台,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猜你喜欢
 
  卷二 曲礼上第一·郑玄
  毁学第十八·桓宽
  有司篇第十三·张载
  榕村语録卷八·李光地
  第七章 35·辜鸿铭
  卷五·陈则通
  卷三·孔颖达
  卷二十七下·朱熹
  士容论第六 士容·吕不韦
  教学品第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五·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一·唐慧琳
  光赞经卷第四·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佚名
  君子之交·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