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补遗

冲天观记

两浙山水之胜最东南,由浙江西杭最,由杭西余杭最,逆天目大溪上十有八里,曰洞宵宫者,是为大涤洞天.又余杭最胜处也.未至宫数里,两山翼道,折为九锁,佳气盘郁,是以得道士若晋郭许二真君,唐吴贞节暨子虚,闾丘元同辈,髙蹈其间,遗迹具在,至今探幽访古,使人飘然欲仙.介九锁外有山名仁寿,气势特伟,众山所宗,然荆棘隠翳过者莫之觌.至元壬午前知洞霄宫事,周公曰清溪翁得兹地爱甚,与其徒张公汉传命工凿三面山趾三百余丈,辟为夷壤栋宇之先,是宋咸淳间翁祖灵济孙先生,洎翁师演教,龚先生请冲天观赐额,隶钱唐者建观霅溪上,寻以难毁至是,徙而扁焉.四五年间,事未竟二公相先后遗世,今主席洞霄沈公介石,为翁法孙,竭力营缮,乃完.若殿若堂若门庑,秩秩有度,空翠入房闼,清流入庖厨,四山环匝,百木荟蔚,行道上者闻钟磬声而不见观所在,住山中者闻车马声而不见路所在.自后山益峻,则迂径以陟,莳花竹待逰观者,其稍平处间列坐石可憩,其最髙甃圆坛可眺逺.携琴咏诗,可以永日,时延方外士居之.公暇日轻车往来,与谈元理,常语众曰,地之胜也,人居之则棒莽不得荒.吾阶庭豺虎不得闯,吾藩墙岂不为天下安宅.心之安也心居之,则嗜欲不得榛莽其内,利害不得豺虎其外,岂不为山中隠仙.夫善居其心者亦若居其身尔.大涤古洞天,兹山大涤所从发凡,居斯者岂尽出晋唐人下,必有脱迹尘浑,飞神青冥,以不负祖师素愿,所营与吾中心所期然后足以符冲天之意.众曰唯.牧时过沈公法孙孟集虚,与闻于此,遂为识之.时大徳五年庚子上元日,石室隠居钱唐邓牧记.

超然馆记

岁壬寅秋,余自越西游大涤客,超然馆燕坐一室若将久焉,或曰大涤天下名山,子天下名人也,以名人客名山,固宜.然子十年间乃五六西坐,席未暖又翛然而东,白发垂耳,漫浪湖海,无宁居.今之留以岁月期乎?余笑曰,余本无名,奚以山之名不名为哉.且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而况大涤在天地之间哉.虚空本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本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岂通论耶.营宁之生人腹中精神所照,必以为日月膏液所浸,必以为江河筋骨所树,必以为山岳其周流百骸六臓而不见所穷,必以为四方万里若是逺也.而告之曰,一人之外又有若人者,彼不信也.人生于天地之间,何以异此人之生也.自非甚久,天以岁月期之,固有积矣.计岁月之在人生忽然尔,计人生之在古今亦无几尔,今以一天地所见一岁月所期,妄计去留其间乎,虽然,大涤诚名山也,前乎居此若我辈者,岂无晋郭许二君功满道备上登于天.盖世俗所甚慕,而大涤之所以为名也.由今观之,则今日去晋不犹旦暮乎,大涤去天不犹咫尺乎,我与二君方相从以游相忘以居,而又何莫焉,久亦可,速亦可,为我燕坐,亦可为二君冲举,亦可信以为超然乎哉.

清真道院碑记

余杭西十有八里,曰九鎻山,逆溪水上,左右山趾相错行者萦其间,前直百步外若断无路,为锁一也.迄九锁山势差辟直上,则为洞霄宫,左折为东天柱岭,西北泉石最胜,曰青檀山.旧志载月窟氷壶镜潭试剑岩涌翠石壁,悉在兹山尔.宋咸淳间前知洞霄宫事,凝神朱先生以先世诸墓在,作祠山阳.先生殁,至元巳丑,其徒冲逸孙法师,与其孙今静逸法师舒公,辟而广之曰清真道院,为屋凡五六十楹,而门庑殿堂斋阁庖湢,咸有法度,松杉垂阴,花卉迭芳,白昼无声,不类人境.大门内流泉所直,则发石甃址,四周若墙址,坎为方地,畜金鲫百数,叩栏槛悉至取食.山下飞玉泉悬瀑数仞,自是出也,岁庚子,余过舒公憩暑于此,相与觞咏为乐,暇日登髙,指余诸山,慨然曰,宫西南为伏虎岩,晋郭文举隠也.西升天坛,许逺游冲举也,其下石室,唐吴贞节仙去瘗书剑处也.北大涤洞,则暨子虚得道长往,与吾逺祖元同先生筑室,后入兹洞,以逹华阳也.神仙者,学虽由内炼,亦山川之灵秀发之,俯仰千岁,风气不殊,诚有作者,岂遽逊晋唐人哉.奈何留连光景,醉而生梦而死者,比比皆是.百年荣华与化俱尽,千刼流浪其忧无涯,何不运灵旗,孕火芝,回风返景于寸田尺宅之间,驭气飞神于清都紫微之上,而与数君子相视一笑.若是,则内不愧吾先生,外不愧乎大涤洞天,其可乎.余曰唯.大徳四年庚子七月钱塘邓牧记,集贤直学士赵孟俯书.

猜你喜欢
  卷四 士昏礼第二·郑玄
  卷十四·沈棐
  卷二十五·纳兰性德
  古文尚书冤词卷三·毛奇龄
  第十三章 30·辜鸿铭
  小说法法第十六·管仲
  卷二十八·王昭禹
  卷十六·姜炳璋
  亨人/兽医·佚名
  文公·文公二年·左丘明
  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净戒品之馀·佚名
  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十七腊日类五言古残腊独出        【宋】苏 轼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路逢眇道士疑是左元放我欲从之语恐复

  • 46.韦应物:自叙诗二首·施蜇存

    温泉行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韵一)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七·脱脱

        萧孝穆(撒八 孝先 孝友) 萧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萧孝穆,小字胡独堇,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父陶瑰,为国舅详稳。孝穆廉谨有礼法。统和二十八年,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

  •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佚名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奉旨:知道了。【真按:此应系节录,上应尚有文本.知道了前无所承,岂成其文?】其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

  • 二四九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二四九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年三月初九日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宪保谨奏,为遵旨奏覆事。窃照本年二月二十七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九

  • 史纠卷四·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新唐书髙祖纪突厥杀刘武周于白道欧宋新书以为在武徳之五年刘昫旧书以为在武徳之三年司马涑水弃新而取刘其必有所据矣武徳九年四月辛已废浮屠老子法按髙祖辛已诏不过沙汰僧尼禁增寺观非废法也且七年十月

  • 三屿传·宋濂

    三屿国,靠近王留求。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下令择人前往招降。平章政事伯颜等说“:臣等与了解此地情况的人商议,此国之民,不及二百户,有时还有人到泉州来经商。去年官军进入王留求,军船经过此国时,此国之人还为之提供粮食,提供

  • 卷一百八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理宗时宰相史嵩之挟边功要君植党颛国沅州教授徐霖上疏历言其奸深之状以为其先也夺陛下之心其次夺士大夫之心而

  • 卷一百八十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十四 朱批王溯维奏摺 雍正七年闰七月初十日分查松江府钱粮【臣】王溯维谨奏为谨遵 圣谕奏谢 天恩事窃【臣】至愚极陋历任州县罪过多端

  • 十八年·佚名

    (戊戌)十八年大明永樂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壬子朔,上率百官,遙賀帝正。○遣谷山君延嗣宗、同知摠制李愉如京師,謝恩也。授苧麻布百匹于嗣宗之行,蓋欲買段羅,以製朝服也。○宴使臣于勤政殿。上如太平館,請迎使臣於景福宮,贈以鞍

  • 三十三年·佚名

    (庚子)三十三年大明萬曆二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午,諫院啓曰:「右參贊沈喜壽諂附年少用事之輩,冒居銓長,凡進退除拜,一從其指揮,任他笑罵,恬不知恥。及爲貳公,物議譁然,而至參爰立之卜,貽辱淸朝,莫甚於此。請命遞差。」憲府啓曰

  •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林语堂

    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国人思想中初无“社团”这个名词的存在,不可谓非奇事……一、公共精神的缺乏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

  • 卷五·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传续说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续説卷五   宋 吕祖谦 撰文公上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元年】大扺厯法不过此三句履端于始正是立春立夏之类是四时之始举正于中是一月中气如春分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善聚品第三十二(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聚。汝等善思念之。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善聚。所谓五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  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 (别录之七)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别录中支流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三部八百十二卷支流经者。谓大部之中抄出别行。大般若第二会之类是也。夫法门浩广罕究津涯。典籍纷纶靡穷边际。故有

  • 摩诃止观·智顗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

  •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通门

    十四卷,明通门撰,毛晋编。文部七卷,卷之一论序记铭。卷之二说题跋杂着疏榜。卷之三传志铭祭文。卷之四书启(上)。卷之五书启(下)。卷之六杂牍。卷之七颂像赞偈部一卷。卷之八偈诗部六卷。卷之九铜井时古南时(上)。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