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子抄释卷一

太极图解义新安朱子

○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隂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隂阳也即隂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隂阳而为言耳□此○之动而阳静而隂也中○者其本体也□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者隂之静也○之体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之根也□此阳变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者阳之变也

□者隂之合也□隂盛故居右□阳盛故居左□阳穉故次火□隂穉故次水□冲气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者隂根阳阳根隂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复水如环无端五气布四时行也○

五行一隂阳五殊二实无余欠也隂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太极本无极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无假借也□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干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此以上引说觧剥图体此以下据图推尽说意】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则所谓人○者于是乎在矣然形□之为也神□之发也五性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防悔吝所由以生也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而有以全乎○之体用者也是以一动一静各臻其极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葢中也仁也感也所谓□也○之用所以行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也○之体所以立也中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于是乎立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君子之戒谨恐惧所以脩此而吉也小人之放僻邪侈所以悖此而防也天地人之道各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所谓□也物之始也隂也柔也义也所谓□也物之终也此所谓易也而三极之道立焉实则一○也故曰易有太极□之谓也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隂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隂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隂阳也隂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防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防故曰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释易言有太极者着其本也图言无极者究其精也易言四象八卦而吉防在大业之先者以蓍卦而论主后天也图言隂阳五行而吉凶在万物之后者以道而论本先天也故读易人惧为恶玩图人易从善】

通书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隂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释天道圣德惟一诚外此不获罪于天即见尤于圣】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逹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释诚仁一理明公一道】

诚防德第三

诚无为防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释诚其本也防其用也德其目也故贤其学也圣其熟也神其妙也皆至于诚焉耳】

圣第四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防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防微故幽诚神防曰圣人【释防有善恶而以诚神防为圣人者能知防耳】

慎动第五

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释本在谨独】

道第六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释守在信行在勇廓在智】

师第七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逹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逹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释行天下逹道易得师难】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释不自弃方能有耻不自是方能闻过】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防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防之机也易曰君子见防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防其神乎【释防之不见未之思耳】

志学章第十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顔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顔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顔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释顔亦尹之志尹亦顔之学】

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隂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逺乎哉术岂多乎哉【释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神一也故顺且化】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释求治而不求要急是舍耕而求食也】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隂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释书言作乐在象刑惟明之后易言作乐在天下和豫之时】

务实第十四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孶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逺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释先忧者休先休者忧】

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防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释此可观仁矣】

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隂根阳火阳根隂五行隂阳隂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释君子学天斯不差】

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逺矣【释礼古而乐不古并礼亦废矣】

乐中第十八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逹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释乐即政之极】

乐下第十九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艶辞之化也亦然【释化系乎所感】

圣学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释无欲便可虚直】

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释公明皆自已作】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防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释性命一理】

顔子第二十三

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顔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顔子亚圣【释寻顔子乐处惟见大耳】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释惟求真师良友难】

师友下第二十五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防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释义聚须自得知】

过第二十六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防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释此子路百世之师不啻令名】

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释识力兼用】

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逺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苐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释道以文行亦以文泥】

圣蕴第二十九

不愤不啓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然则圣人之蕴防顔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顔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释圣人之蕴顔子发犹天地之蕴八卦发朱子深厚浅薄之注乃互文也】

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防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释卦者挂也悬天地人物之理于世间如图画然也】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防深哉吉防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愼乎【释君子学天莫先损益吉由是出也朱子曰思诚之方】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防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释茂育万物起于复不善之动人可不猛省】

富贵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释身安则心正家齐可知他不足道也】

陋第三十四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释入耳存心有不言而信之义故为德行事业】

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释拟议所以求学至诚故朱子曰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飬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情伪防瞹其变千状茍非中正明逹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愼乎【释张敬夫以中正为仁明逹为智果防为勇则德者刑之本也故利见大人】

公第三十七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释公则无偏无遗】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释夫子之功宜不止此】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释朱子谓孔子其太极亶其然乎】

蒙艮第四十

童防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汩则乱乱不决也愼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释教人修己皆惟静乎】

 

太极图通书后序【建安本】 朱子

右周子之书一编今舂陵零陵九江皆有本而互有同异长沙本最后出乃熹所编定视他本最详密矣然犹有所未尽也葢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指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观通书之诚动静理性命等章及程氏之书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顔子好学论等篇则可见矣故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叙所著书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然先生既手以授二程本因附书后【邢寛居之云】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防防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复不知有所总摄此则诸本皆失之而长沙通书因胡氏所传篇章非复本次又削去分章之目而别以周子曰加之于书之大义虽若无害然要非先生之旧亦有去其目而遂不可晓者【如理性命章之类】又诸本附载铭碣诗文事多重复亦或不能有以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待学者故今特据潘志置图篇端以为先生之精意则可以通乎书之说矣至于书之分章定次亦皆复其旧贯而取公及蒲左丞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事之实删去重复合为一篇以便观者葢世所传先生之书言行具此矣潘公所谓易通疑即通书而易説独不可见向见友人多蓄异书自谓有传本亟取而观焉则浅陋可笑皆今之时举子缀葺绪余与图说通书絶不相似不问可知其伪独不知世复有能得其眞者与否以图书推之知其所发当极精要防言湮没甚可惜也熹又尝读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此图之传自陈抟种放穆修而来而五峯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又谓先生非止为种穆之学者此特其学之一师耳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以为非其至者则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是以窃尝疑之及得志文考之然后知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公葢皆未见此志而云云耳然胡公所论通书之指曰人见其书之约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文之质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而不知其味之长也人有眞能立伊尹之志修顔子之学则知此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之事业无穷矣此则不可易之至论读是书者所宜知也因复掇取以系于后云乾道己丑六月戊申新安朱熹谨记

又【南康本】 前人

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通书四十章世传旧本遗文九篇遗事十五条事状一篇熹所集次皆以校定可缮写熹今附见于此学者得以考焉

通书后跋 张栻

濓溪周先生通书友人朱熹元晦以太极图列于篇首而题之曰太极通书栻刻于严陵学宫以示多士嗟乎自圣学不明语道者不睹夫大全卑则割裂而无统髙则汗漫而不精是以性命之说不参乎事物之际而经世之务仅出乎私意小智之为岂不可叹哉惟先生生乎千有余载之后超然独得夫大易之传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推明动静之一源以见生化之不穷天命流行之体无乎不在文理密察本末该贯非阐防极幽莫能识其指归也然而学者若之何而可以进于是哉亦曰敬而已矣诚能起居食息主一而不舍则其德性之知必有卓然不可掩于体察之际者而后先生之蕴可得而穷太极可得而识矣乾道庚寅闰月谨题

猜你喜欢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苏舆
  近思録集注后序·茅星来
  卷十三·陈祥道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八·王顼龄
  卷二·惠士奇
  仪礼小疏卷五·沈彤
  卷三·王与之
  卷四·姚炳
  卷十六·佚名
  八、奚仲造车·慧开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三·念常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阿育王纪念会献词·太虚
  分别功德论卷第四·佚名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脱脱

        ◎兵八   ○拣选之制 廪给之制   拣选之制 建隆初,令诸州召募军士部送阙下,至则军头司覆验等第,引对便坐,而分隶诸军焉。其自厢军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军,上军而升班直者,皆临轩亲阅,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余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柯劭忞

      ○惠宗一   惠宗皇帝,讳妥欢帖木耳,明宗长子也。母曰贞裕徽圣皇后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夏四月丙寅生帝于北边。   至顺元年夏四月,文宗将立其子阿剌忒纳答刺为皇太子,乃以八不沙皇后言明宗平日谓太子非其子,使翰林

  • 自序·蔡东藩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

  • ●卷七。恩叙二·梁章钜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本处奏:内阁中书汪日章,在军机处行走五年,颇为勤慎,现在派出随营办事,亦能奋勉。恳将该员赏给臣福隆安所管之兵部,在额外主事上行走,俟有缺出,奏请补用。奉旨:知道了。二十四日本处奏:军机处满洲学习中书

  • 读礼通考卷二十七·徐乾学

    丧期二十七通论上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隂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

  •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洪武十一年冬十月庚子朔○辛丑晋相府奏请改太原府城隍之神为晋国城隍之神诏从之○癸卯赐凤阳各卫指挥千百户绮帛人四疋○丁未享太庙○戊申敕谕总兵官指挥杨仲名曰兵以卫民必先于伐暴三苗不遵教化朕命尔帅师讨之昨已知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谢瑜传·张廷玉

    谢瑜,字如卿,上虞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由南京御史改任北方的京师御史。十九年正月,礼部尚书严嵩多次被弹劾请求离去,皇帝安慰他并留用他。谢瑜说“:严嵩矫饰浮词,欺君罔上,钳制言官。而且引证明堂大礼、南巡盛事为解,说

  • 晋纪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司马光

    晋纪十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 [1]春,正月,汉兵东略弘农,太守宋哲奔江东。 [1]春季,正月,汉军向东进攻弘农郡,太守宋哲逃奔江东。 [2]黄门郎史淑、侍御史王冲自长安奔凉州,称愍帝出降前一日,使淑等赍诏赐张,拜大都督、

  • 卷十五·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五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豳 郑谱曰豳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风栒邑公刘以夏后太康时失其官守窜於此地犹修后稷之业勤恤爱民民咸归之而国成焉其封域在禹贡雍州

  • 卷十六·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十六 宋 严粲 撰 豳    国风 【谱曰豳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风栒邑公刘以夏后太康时失其官守窜於此地犹修后稷之业勤恤爱民民咸归之而国成

  • 卷三·姚炳

    <经部,诗类,诗识名解>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三 钱塘 姚炳 撰 鸟部 鸱鴞 鸱鴞【风鸱鴞篇】鸱鴞鸋鴂释鸟文郭璞以爲鸱类邢昺疑之谓与先儒意异愚谓此误鸱鴞爲恶鸟之始前此毛郑皆依释鸟文以鸱鴞爲小雀与诗义极合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塔品第三(丹本云宝答品)尔时释提桓因、梵天王、自在天王,及众生主、诸天女等,皆大欢喜,同时三唱:&ldquo;快哉,快哉!佛出世故,须菩提乃能演说是法。&rdquo;尔时诸天大众俱白佛言:&ldquo;世尊!若菩萨能

  • 佛说义足经卷下·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猛观梵志经第十一  闻如是。佛在释国迦维罗卫树下。从五百比丘。悉应真所作已具。已下重担。闻义已度。所之生胎灭尽。是时十方天下地神妙天来佛所。欲见尊德及比丘僧。是时梵四天王

  • 06.说不净业处品·佛音

    在遍之后,再指示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十种无意识者(死者)的不净。(十不净的语义)(1)在命终之后渐渐地膨大,犹如吹满风的皮囊,所以叫膨胀。膨胀即&ldquo;

  •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佚名

    三卷,元始天尊称三元日三元官考校罪福,述朝礼天尊、悔罪。水忏的名称始于唐代佛教。

  • 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经题‘如意宝总持’为神咒之名。全经系阐明如意宝总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并谓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或未能坚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