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一

三破.七辩

明.颜茂猷(光衷)

一破安不善者之习心习见

读李登案(见性行门):课士以十年,其概也,科甲成否之大较也。使登不闻神言,则少年乡举,骄淫横佚,自以为福分止此耳。而旁观者亦莫窥其微,遂疑天道。不知有根器的人,高才绝智,实天付之以救济斯民也。其人能用之善,自然大富贵、大寿考;一造恶业,所减便多。世尚见其些小福泽,善者不如,便谓无报;岂识其生前带来分数实饶乎?薄福者之勉强为善亦然。如本应冻馁,而报以温饱;本应乏嗣,而报以单丁。夫温饱单丁,岂觉受报;讵知其生前带来分数实薄乎?惟大力量、大功德,则自有转旋手段,不落寻常格式中矣!

读喻妇案(见孝顺门):课众以三十年,其概也,人生祸福之大限也。而前业今受,随受随脱,变幻不可知如此,何怪世人之难悟乎!况人生大善恶,必自十五岁以上始造之;如是又三十年,则四十五矣。世徒见四十五年内之人,善未必福,恶未必祸,已啧啧不信果报,及其天之既定,则或不及见也。即及见之,其寻常顺逆,既谓寻常事不之察。其大迪吉、大逆凶,真耸动人者,是可信矣;又援他事不尽者以自眩自疑,犹豫不反。就使阅历既久,觉悟或生,而其人已老,习已成矣!少年后起者,豪气正炽,又复不信。此世所以多迷途也!

读冥责案:近世病危者亦谈冥报,梦魂中或受神谴,且以诫其至亲,闻之众人;而众习不解,何也?曰:此自有说。盖其过绝浩大,报绝惊心者,既不肯言;即父子兄弟闻之,亦不忍泄。间有一二人备知其详,转传数人,即有诘之者曰:「汝自听见否?」便把这话头搪塞。鸣呼!冥报安得人人而显之哉?就其信者,新犹儆省;数日之后,精神稍懈,物诱复浓,且渐放下矣!譬如士人畏考黜、爱科第,当要时如何愤发,久且忘之。又如淫妇招刑、偷盗被责、色风中病,岂不千辛万苦,羞惭刻责;数时之后,犹不禁也。故往往有显报,习久而忘之,畏谈而置之,瞒心而姑犯之,此地狱所以无虚,而济恶所以不悟也。

一破阻善者之习心习见

读公善奖善案:善何大乎?与人同最大。今世修善之士,有见一事,则攘臂争先者。然或用人而成,或用我而败,彼不解也。有逢一缘,则喋喋恐后者。然或共诱而劝,或私说而疑,彼不察也,有见人喜名,则求其忘名;见人修福,则求其忘福。而不知鼓舞之根,或随之而塞。有自入世,则厌出世法;自出世,则厌入世法。而不知接引之机,或乘之外隘。又有自家所不屑做的事,便嗤人做。彼实鄙其小也,不知见大见小随人分量,但有纤毫善根,祇可引,不可沮。又有自家所不能为的事,便破人做。不知人做我做,同归一善,我若欢欣赞叹,便是助彼为善,不关财用事也。又有善从我倡者即乐,从人倡者即不乐。此益大错!总之起于有我;有我之善,不能成大善矣!如此者,皆知为之为,而不知不为之为也。

读救济案:有泄泄为善,而驾其词曰:「善在心而已,奚论事?」不知悯人之死而不救,与救之者,孰是?若使如天好生,不以仁政,能平治乎?人有一妻一妾者,夫偕妻眠。妻恨之曰:「子身虽在此,心却在彼。」夫曰:「然则吾身在妾边,心来汝处,如何?」此可为心善不用施济者作一笑柄!又有谓「小惠未遍,焉得人人济之。」者夫限我以不得为,既谢不为矣!乃若财分得为,损我锱铢,救人当厄者,尚可曰:「吾不能遍及也,姑已之乎?」又曰:「后来值此,将难继也。」夫我之衣食奢淫等项,据现设施,不尽虑前顾后;至于救济,直计较久远,以不能继为解,是终无行善时也。又有谓「善在无心无意,偶触为之,纔作意,便不是」者,此又大错!孟子尝云:「孳孳为善矣!」武王尝言:「吉人为善,惟日不足矣!」夫子尝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矣!」今使有饿者于此,一人偶尔施之,过念即忘;一人用意照顾,日夕不倦。二者孰得?此最现前易晓者也。如是者,借口不为之为,而不知为之为也。

读口业是非案:有一等人,遇善辄沮。见人放生,则曰「人为重」;见人助丧,则曰「生者要食为重」;见人施济,则曰「穷亲戚赈之为重」。果尔,则亲亲、仁民、爱物,必一件完,而后可做一事耶?亦无时可做矣!夫施或因其当厄,时或就其易举,心或触其偏到,随在可行,随行可满。必以此难人者,其人必非实心周急可知也。又一等人,遇善事,辄求全;见做一事,必更援一事以难之曰:「这件事既做,那件事如何不做?」夫古称尧舜,不云犹病耶?又遇善人,必求疵。或做某事,必举其不足者比拟之曰:「莫那事便佳,何必尔尔?」夫人非圣人,岂能尽善?其美者自美、恶者自恶,瑕瑜各不相掩,而必以是沮其上进乎?然则必无过而后可以行善耶?又有一等人,专谓世人薄恶,不可以善化他。遇人为善,不曰:「姑息柔软,养成人恶。」则曰:「是斋公一流语。」否则又曰:「忠厚是无用表德。」彼将神圣好生处都抹过,刑杀处即取来借口,而不知其心之已化为嗜杀也。若此者,已不为而又禁人之为者也。

一破饰善、小善、善恶两挂、善恶双遗者习心习见

有一等人,明知善之当为,自家亦尽去做;及论果报,则恐人以祸福目之,抵死不肯认。此等人为名根所护,知自利而不知利他。有一等人,专习持斋施经、造像度人,而于自家德行、本来心术,殊不照管。此等人为福德所动,知利他而不知自利。又一等人,以天地为大戏场,视人世无真面目,遇方与方,遇圆与圆,徇众所趋,甘言泉涌,以自托于宛转灵妙。此等人善恶虽无定向,然总之成就一个恶德。又有一等人,张设自是,旁若无人;救人救到底,杀人杀见血,酒色财气,明翻无理之案;是非毁誉,时骋一偏之辩。此等人,名为物小我大,左袒恶业。又有等人,居高位而施乞丐,作奸宄而活虫鱼;己自煦煦,而假手杀人者不悟;善亦累累,而末流种毒者不知。此之谓顾指失头,杀牛放蚁。又有等人,懈忽超荡,专谈名理;以有为为迹,以德行为粗,以不思善恶为奇;恐慈悲之缚我,则戒行精进,不甚着力;觉玩好之亲人,则喜怒游戏,驾言自在。此之谓菩萨口、波旬心,梦游清都极乐,而自却在厕池上打盹也。

七辩(迪吉录节录)

或曰:「业报足信乎?恐皆偶然耳。孰为记忆?孰为分疏之者?」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人不可掩,而况鬼神乎!举心即觉,而况见之行事乎!响应声,影随形,惟人自召,何烦记忆?何烦分疏?且行善必自慊,造恶必不安,亦自为记忆,自为分疏。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秫之不为黍也,稗之不为稻也。此必然,非偶然也。」

或曰:吾见世人淑慝自分,而死生不异;修士或多坎坷,凶顽或终考命。是有不报之善恶,而且有差报之善恶矣!曰:世无数百年之人,而造物有未即结之案。纯善纯恶之人既少,而可善可恶之机最圆。故有种善未熟而死者矣,有积恶未稔而毙者矣;有阴德阴过,独甚独真,冥司核之,世人不解者矣。其善恶也,非人耳目前之善恶也,则以为不报也;其报也,非人耳目前之报也,则又以为不报也。栾黡之报德在书,栾盈之报汰在黡。颠之倒之,其变多矣,则以为不报也。前生后生,犹之一人;人诛鬼诛,同是一痛。而世不之知也,则又以为不报也。

或曰:王者彰善瘅恶,岂贵因循;天道亦尔,曷为不即施行,使人警惧乎?曰:王者不忍,必与矜全。天心至仁,每容悔祸。若情真理当,必不相宽。譬如贷券于人,责偿在后,其所限之岁月有异焉耳,报迟则息必倍焉。且以人视之久远。天视之旦暮耳!

或曰:子罕言利;兹之谈报,近于利矣!曰:报必有施,是由本而生,非从贪而得也。且不求利而求害,必非人情矣。盖甘穷饿以没世者,君子闇修之素心;降福禄而寖昌者,上天因材之至理。人生所享,自有分际,不能为谋。所堪自种自收者,独此方寸地耳。舍而不芸,而空言不耕获、不菑畬,宁不同卤莽灭裂之报哉?

或曰:报诚有之,然积德而至于动天,如导引而至于长生,皆非常人所能。曰:长生不死,非常也;若百岁内之寿,则常矣!大德受命,非常也;若履顺迪吉,富贵福泽,则常矣!大圣贤、大豪杰可以致非常,实修实践,独不可收庶常乎?今夫大富贵之家,其所从出,多贩佣侧陋,隐德不耀,而子孙忽食其报。非必尽圣贤也,胥靡登高,剑侠凌璧,神各有所极;当其极时,即圣人且多让焉。患心之不坚,无患报也。

或曰:然则无为而善,与有为而善,孰佳?曰:无为者佳矣!虽然;恐借言无为,而行善反不力,空言甚高,而实行不至,君子惧焉!且引人为善,不妨示以所获,勉强学问,则德日进。夫所恶于有意者,为其觊报也。觊报而不至,怠将及焉。若时时刻刻主善为师,退托不生,倦勤不作,则与行法俟命者岂异?何恶于意哉?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佚名
  卷八 伊训第四·孔颖达
  讥日篇第七十·王充
  孟子纂疏卷一·赵顺孙
  杂篇·说剑第三十·庄子
  春秋説卷十一·洪咨夔
  卷九·
   田子方第二十一·刘文典
  提要·熊节
  卷六十六·朱熹
  敬身第三·朱熹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冯友兰
  漳州罗汉琛禅师·惠洪
  宝光菩萨品第十二·佚名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二集卷七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二古今体五十八首【丁丑七】将往徐州阅河命简亲王奇通阿率衆护卫皇太后先至山东灵岩行宫驻跸减从登途八韵纪事【有序】州维禹画方见雅歌溯开国於大彭指名都於西楚聿自澶渊既徙遂当黄水最

  • 頥庵居士集原序·刘应时

    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舎此一法虽穷工极思直可欺不知者有识者一观百败并出矣四明刘良佐先生尽力于诗惟石湖范至能独深赏之每为客言客未必领也予曩时数逰四明独不识良佐近乃见其诗百篇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如颇

  • 列传第二十六·李延寿

    裴骏 从孙敬宪 庄伯 从弟安祖 裴延俊 裴佗 子让之 孙矩 皇甫和 裴果 裴宽 裴侠 子祥 肃 裴文举 裴仁基裴骏,字神驹,小名皮,河东闻喜人也。父双硕,位恆农太守、安邑子,赠东雍州刺史、闻喜侯。骏幼而聪慧。亲表称为神驹,因以

  •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赵尔巽

      赛尚阿 讷尔经额   赛尚阿,字鹤汀,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嘉庆二十一年翻译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充军机章京。宣宗命枢臣甄别所属,赛尚阿列一等,予优叙。洊迁郎中。道光十一年,擢内阁侍读学士,偕将军富俊按吉林将军福克

  • 卷四十一 志十六·赵尔巽

      ◎灾异二   洪范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则为咎徵。凡恒燠、草异、羽虫之孽、羊祸,其灾火,赤眚、赤祥皆属之于火。   顺治十三年冬,庄浪燠,无雪。十八年冬,龙门无雪。   康熙二十一年冬,西宁无雪。二十七年冬,天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二·汪楫

      崇禎四年正月   ○崇禎四年正月   四年辛未正月乙亥朔帝不御殿百官集闕下稱賀   遣官祭天壽山諸陵及景皇帝陵   丙子廵視南城試御史龔守忠上言邊備已修宜閉關以釋外憂專圖秦晉之寇帝謂閉關非計勦賊條

  • 第十七册 崇德元年六月·佚名

    第十七册 崇德元年六月初八日,分叙征瓦尔喀诸将善恶。赏戮力行间,多所俘获者:乌巴海貂皮六十五、佛头青布三十、妇女一、幼女一;多济里貂皮五十、佛头青布三十、妇女一、幼女一;扎富尼貂皮四十五、佛头青布二十、妇女一、

  • 卷之九十四·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九十四 传第七十八 杜尔伯特部总传 杜尔伯特部厄鲁特为绰罗斯种与内扎萨克之隶科尔沁右翼一旗同名异族厄鲁特旧设四卫拉特杜尔伯特其一也辉特隶之後并称卫拉特详青海厄鲁

  •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三物异考恒寒【雪霜】宋理宗宝庆元年四月辛卯雪 绍定四年二月己巳雨雪 六年三月壬子雨雪 端平元年二月癸酉雨雪 二年三月乙未雨雪 嘉熙元年三月霜 二年二月乙未雨雪 淳佑

  • 提要·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经问        五经縂义类提要【臣】等谨案经问十八卷经问补三卷国朝毛奇龄说经之语其门人録之成编皆一问一答故题曰经问其后三卷则其子逺宗所补録也其中如论褚师声子不解韈论肃容

  • 提要·苏辙

    【臣】等谨按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本中撰旧刻题吕祖谦误也本中字居仁好问之子宋史本载靖康初官祠部员外郎绍兴六年赐进士擢起居舍人八年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学者称为东莱先生故赵希弁读书附志称是书为东莱先生

  • 卷一百二·佚名

    △初分摄受品第二十九之四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自修无忘失法。教他修无忘失法。赞说无忘失法法。欢喜赞叹修无忘失法者,自修恒住舍性。教他修恒住舍性。赞说恒住舍性法。欢喜赞叹修恒住舍性者,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自修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青城山凤林寺竹浪生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如鹏等编己巳结制常明落 请上堂拈香祝圣毕乃云三十余年坐钓矶而今方得展双眉汀花水浒非他物触处元来佛祖机今朝元无结他日亦无解是为水官

  • 林忠宣公集·林熙春

    二十卷。明林熙春(约1598前后在世)撰。林熙春,字志和,别号仰普,龙溪 (今福建龙海)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 (1583)进士,授巴陵令,擢户部给事,转礼部、兵部,历太仆寺卿,晋户部左侍郎,卒谥忠宣。事迹俱详郭之奇撰传

  • 西山文集·真德秀

    一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诗文别集。宋真德秀著。五十五卷(一作五十一卷)。据《宋史》本传,真德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

  • 松窗杂录·李濬

    又名《松窗录》、《松窗小录》、《松窗杂记》、《摭异记》等。李浚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为“《松窗录》一卷”,无撰人姓名。《通志》同。《崇文总目》传记类著录为李浚撰。《郡斋读书志》杂史类作“韦睿

  • 南华真经循本·罗勉道

    南华真经循本。明期罗勉道撰。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勉道将《刻意》、《缮性》、《让王》、《盗跖》、《说剑》和《渔父》六篇刊为“黜伪”。其注结合先秦名物故训典制,融通本义。

  • 致身录·史仲彬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