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禅解】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

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

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禅解】

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

  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禅解】

“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禅解】

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禅解】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支从敬止功夫得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禅解】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禅解】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於圣  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禅解】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  业惕厉,而暂觉远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

“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禅解】

“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禅解】

此可与“美玉章”参看。子贡以“沽”与“藏”为问,夫子再言“沽”之,只是“待价”二字,便与寻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与”为问,子贡亦言“求”之,只是说出“温、良、恭、俭、让”五字,便与寻常求法不同。

若竟说不求不沽,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合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禅解】

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禅解】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禅解】

欲慎终者,全在谋始,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禅解】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切。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禅解】

子贡之病,在愿息,文在悦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之,“告往”“知来”,全是策进他处。道旷无涯,那有尽极,若向乐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禅解】

自利则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

猜你喜欢
  哀公(元年~十四年)·公羊高
  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孔颖达
  世范卷下·袁采
  卷八十一·陈祥道
  大学集编卷上·真德秀
  卷八十九·卫湜
  卷二十四·冯复京
  卷一百三十八·秦蕙田
  卷一·朱朝瑛
  法观经全文·佚名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佚名
  致王一亭居士书·太虚
  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
  卷第八十·佚名
  卷第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352_1 【登柳州峨山】柳宗元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卷352_2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   牂牁南下水如汤。

  •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七·杨慎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七第七段 说隋唐二代 临江仙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鬬龙争。秦宫汉苑晋家营,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 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诗曰:九

  • 唐诗镜卷三十五·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三十五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七 于鹄【隐居於汉阳大历间应荐起历诸府从事有集一卷】 【于鹄气局浅狭然语有实际】 五言古诗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下看如尖高上有十里泉

  • 李约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约( 751—810 ?)唐诗人。字存博,号萧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唐宗室,国公李勉之子。德宗时,曾为润州刺史李琦幕僚。元和(806—820)中,任兵部员外郎。后弃官隐居。 工诗。诗歌有的豪放,有的恬淡。同时,又是唐代著名

  • 通鉴释文辩误·胡三省

      通鉴释文行于世有史炤本有公休本史炤本冯时行为之序公休本刻于海陵郡斋前无序后无防直寘公休官位姓名于卷首而已又有成都府广都县费氏进修堂板行通鉴于正文下附注多本之史炤间以己意附见世人以其有注遂谓之善本号

  • 卷二·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二 有虞氏帝舜 舜典粤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放勲以成功言重华即重放勲之华

  • 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上·佚名

    宋孝宗一癸未隆兴元年春正月壬辰朔,诏改元。诏:『观察使以上各举所知之士三人,三省、枢密院详议,立定荐举格式,谋略沈雄可任大事、宽猛适宜可使御众、临阵骁勇可鼓士气、威信有闻可守边郡、思智精巧可治器械,已上五等,令曾立

  • ●嘉慶東巡紀事卷三·佚名

    雜記 祭北鎮廟儀注 盛京陞殿儀注 欽定進本不進本日期單 行營條例 扈從諸臣姓名錄 ○祭北鎮廟儀注 禮部謹奏恭查乾隆十九年臣寺具奏親詣北鎮廟是日 皇帝御龍袍袞服行二跪六拜禮祝文內不填寫御名不閱視祝版隨駕之王公

  • 第三节消费借贷·佚名

    第一出借银字立出借银字人,下横后街允了号,即林雍,今有向过谢春记借来银贰百大元,平壹佰参拾陆两足,即日经已取过,面议每月愿贴利息银四元。其银言约为暂借,不拘年月,听春不日讨用,雍自当随即备足该项清还,赎回原单,决不敢言缓。

  • 二、孔子为委吏乘田考·钱穆

    孟子曰:&ldquo;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rdquo;《史记 孔子世家》作&ldquo;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畜息蕃。&rdquo;司职者,毛大可《四书改错》云:&ldquo;《周礼》牛人有职人,主刍

  • 律吕阐微卷七·江永

    婺源江永撰旋宫按礼运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爲宫也谓十二律皆迭爲宫宫者一钧之主也毎一律爲主则商角徴羽变宫变徴或用倍或用半或在后或在前各有当用之律与之相比而成钧调也欲眀旋宫之理当先知清浊高下有倍有半之理朱载

  • 卷二百五十八·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八刑部尚书秦?田撰凶礼十三丧礼仪礼丧服缌麻三月者【注缌麻布衰裳而麻绖带也不言衰绖略轻服省文 疏此章五服之内轻之极者故以缌如丝者为衰裳又以澡治莩垢之麻为绖带故曰缌麻也三月者

  • 周书·酒诰·佚名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

  •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譬马调能软,随意如所行。信戒及精进,定法要具足。获法第一义,利用故无穷。一心行和忍,得免轮回苦。忍和意得定,能断诸苦恼。从是得住定,如马善调御。断恚获无漏,如马能自调。弃恶至平坦,後受生天乐。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觉悟。如

  • 华严游心法界记·法藏

      唐 法藏撰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亦非一也。盖世间之性贤与不肖也。贤无事。而不肖凿也。出世之性三衍。定性局。不定通。而进者性如。尽者性藏已。若夫出出世之性谓七大焉。三千焉。

  •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此经乃禳除火灾之文。内称炎燎灾变乃上天警告愚民,凡不敬天地三光,不忠不孝,欺压小民,暴积横取之为,皆有神明「奏行天罚,遣火部临之」。作恶者若能改

  • 中华民国解·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 白国因由·佚名

    清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圣元寺僧寂裕刊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一卷。通篇内容为宗教神话,主要记唐南诏时佛教观音菩萨十八化,开辟大理地区之事。材料源于《自古通记》(白文,已佚)、《纪古滇说集》、《南诏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