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续集卷一

宋 滕珙 撰

圣学类

论古今帝王务学之要

是年夏五月先生祠满复请六月孝宗皇帝即位诏求直言先生应诏上书论讲学脩攘任贤二事此居其首书上是月得祠明年癸未召赴行在

此段首论尧舜禹务学之本次论帝王格物致知之要末谓大学孔氏之遗书宜延访真儒以备顾问

臣闻尧舜禹之相授也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夫尧舜禹皆大圣人也生而知之宜无事于学矣而犹曰精犹曰一犹曰执者明虽生而知之亦资学以成之也陛下圣徳纯茂同符古圣生而知之臣所不得而窥也然窃闻之陛下毓徳之初亲御简防衡石之程不过讽诵文辞吟咏情性而已比年以来圣心独诣欲求大道之要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疎远传闻未知信否然私独以为若果如此则非所以奉承天锡神圣之资而跻之尧舜之盛者也盖记诵华藻非所以探渊泉而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是以古者圣帝明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事物之过乎前者义理所存纎微毕照了然心目之间不容毫发之隠则自然意诚心正而所以应天下之务者若数一二辨黑白矣茍惟不学与学焉而不主乎此则内外本末颠倒缪戾虽有聪明睿智之资孝友恭俭之徳而智不足以明善识不足以穷理终亦无补乎天下之治乱矣然则人君之学与不学所学之正与不正在乎方寸之间而天下国家之治不治见乎彼者如此其大所系岂浅浅哉易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此类之谓也盖致知格物者尧舜所谓精一也正心诚意者尧舜所谓执中也自古圣人口授心传而见于行事者惟此而已至于孔子集厥大成然进而不得其位以施之天下故退而笔之以为六经以示后进之为天下国家者于其间语其本末终始先后之序尤详且明者则今见于戴氏之记所谓大学篇者是也故承议郎程颢与其弟崇政殿説书颐近世大儒实得孔孟以来不传之学皆以为此篇乃孔氏遗书学者所当先务诚至论也臣愚伏愿陛下捐去旧习无用浮华之文攘斥似是而非邪诐之説少留圣意于此遗经延访真儒深明厥防者置诸左右以备顾问研究充广务于至精至一之地而知天下国家之所以治者不出乎此然后知体用之一原显微之无间而独得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传矣于是考之以六经之文监之以歴代之迹防之于心以应当世无穷之变以陛下之明圣而所以浚其源辅其志者如此其备则其所至岂臣愚昧所能量哉【壬午应诏封事孝宗新政】

谓人主当讲学以正心

先是戊申嵗除先生主管太乙宫兼崇政殿説书时夀皇已有倦勤之意欲以为燕翼之谋先生尝草疏凡十事此其一也会执政有不合者先生遂力辞新命除秘阁修撰仍奉外祠疏不果上

此段专论人主当以讲学正心为本而学又有邪正之别

臣闻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如表端而影直源浊而流污其理有必然者是以古先哲王欲明其徳于天下者莫不壹以正心为本然本心之善其体至微而利欲之攻不胜其众尝试验之一日之间声色臭味游衍驰驱土木之华货财之殖杂进于前日新月盛其间心体湛然善端呈露之时盖絶无而仅有也茍非讲学之功有以开明其心而不迷于是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之在我而不可以须臾离焉则亦何以得此心之正胜利欲之私而应事物无穷之变乎然所谓学则又有邪正之别焉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察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几而必反之身以践其实者学之正也涉猎记诵而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而以华靡相胜反之身则无实措之事则无当者学之邪也学之正而心有不正者鲜矣学之邪而心有不邪者亦鲜矣故讲学虽所以为正心之要而学之邪正其系于所行之得失而不可不审者又如此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惟圣明之留意焉【己酉拟上封事光宗初政】

论圣贤为学先后之道

是年秋七月甲子宁宗即位八月己未除先生焕章阁待制侍讲冬十月戊子朔至自长沙乞且带旧职奏事己丑入国门辛卯入对延和殿此第一劄也初上在藩邸闻先生名每恨不得为本宫讲官至是首加召用皆出圣意

此篇论圣贤为学之道必先穷理穷理之要在于读书而读书之本又在乎循序致精居敬持志

臣尝闻之人之有是生也天固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而序其君臣父子之伦制其事物当然之则矣以其气质之有偏物欲之有蔽也是以或昧其性以乱其伦败其则而不知反必其学以开之然后有以正心脩身而为齐家治国之本此人之所以不可不学而其所以学者初非记问词章之谓而亦非有圣愚贵贱之殊也以是而言则臣之所尝用力固有可为陛下言者请遂陈之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纎芥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此为学所以莫先于穷理也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其余则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吉之大者则能保四海而可以为法凶之甚者则不能保其身而可以为戒是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无不具于经训史册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尔此穷理所以必在乎读书也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忽忽常若有所奔趍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忽间断而无所成者哉孔子所谓欲速则不达孟子所谓进鋭者退速正谓此也诚能鉴此而有以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通贯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防而善之为劝者深恶之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为读书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则在于心而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殻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盻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覆圣言参考事物以求义理至当之归乎孔子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谓此也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此数语者皆臣平生为学艰难辛苦已试之效窃意圣贤复生所以教人不过如此不独布衣韦带之士所当从事盖虽帝王之学殆亦无以易之特以近年以来风俗薄陋士大夫间闻此等语例皆指为道学必排去之而后己是以食芹之美无路自通每抱遗经徒切慨叹今者乃遇皇帝陛下始初清明无他嗜好独于问学孜孜不倦而臣当此之时特蒙引对故敢防其固陋而辄以为献伏惟圣明深赐省览试以其説验之于身蚤寤晨兴无防今日之志而自强不息以缉熙于光明使异时嘉靖邦国如商高宗兴衰拨乱如周宣王以着人主讲学之效卓然为万世帝王之标准则臣虽退伏田野与世长辞与有荣矣【甲寅行宫便殿奏劄二宁宗初政】

先生是行至上饶闻首相以批逐有忧色曰大臣进退亦当存其体貌岂宜如此或谓此盖庙堂之意先生曰主上新立岂可导之轻逐大臣耶及至六和塔永嘉诸贤俱集各陈所欲施行之策纷纷不决先生曰彼方为几我方为肉何暇议及此哉是时近习用事御笔指挥皆亦有端故先生忧之

论古人为学次序之道

先生奏事便殿旣毕庚子内引辛丑受诏进讲大学兼实録院修撰遂编次成帙以进此其首序也此篇论古人为学具有次序故治日多乱日少后世不知有学故乱日多治日少我朝二程讲明大学之训后之修已治人以及于平天下者断不外此

臣尝窃谓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赋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叙之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则天下之理固已无不具于一人之身矣但以人自有生而有血气之身则不能无气质之偏以拘之于前而又有物欲之私以蔽之于后所以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也是以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嵗而入小学十有五嵗而入大学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此先王之世所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而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及周之衰圣贤不作于是小学之教废而人之行艺不修大学之教废而世之道徳不明其书虽有存者皆不过为世儒讲説口耳之资而已未有能因其文以旣其实必求其理而责之于身者也是以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为君者不知君之道为臣者不知臣之道为父者不知父之道为子者不知子之道所以天下之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皆由此学不讲之故也至于我朝天运开泰于是河南程颢及其弟颐始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绪而其所以开示学者则于此篇之旨深致意焉若其言曰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又曰大学乃初学入徳之门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序者赖有此篇尚存其他则莫如论孟其可谓知言之要矣后之君子欲修己以治人而及于天下国家者岂可以舍是而求哉【经筵大学讲义宁宗初政】

论人主之学在于敬

事目同上

此篇论治古之世天下无不学后世教化不脩例不知学而尊且贵者尤甚然而尚幸有可为者曰敬而已若能从事于此以求放心犹可以为穷理之本

抑臣闻之治古之世天下无不学之人而王者之子弟其教之为尤密盖自其为赤子之时而教化行矣及其出就外傅则又有小学之学及其齿于胄子则又有大学之学凡所以涵养其本原开导其知识之具已先熟于为臣为子之时故其内外凝肃思虑通明之效有以见于君临天下之日所以能秉本执要酬酢从容取是舍非赏善罚恶而奸言邪説无足以乱其心术也降及后世教化不脩天下之人例不知学而尊且贵者为尤甚盖幼而不知小学之教故其长也无以进乎大学之道凡平日所以涵养其本原开导其知识者旣已一切卤莾而无法则其一旦居尊而临下决无所恃以应事物之变而制其可否之命至此而后始欲学其小学以为大学之基则已过时而不暇矣夫手握天下之图身据兆民之上可谓安且荣矣而其思乃茫然不知所以御之之术使中外小大之臣皆得以肆其欺蔽惑于前骋其拟议窥觎于后是则岂不反为大危大累而深可畏哉然而尚幸有可为者亦曰敬而已矣若能于此深思猛省痛自策励兼取孟子程氏之言便从今日从事于敬以求放心则犹可以涵养本原而致其精明以为穷理之本伏惟陛下深留圣意实下工夫不可但从空言以应故事而已也【同上】

乞不以假故逐日进讲

先生旣受诏进讲大学壬寅覃恩授朝请郎甲辰例赐紫衣章服乙巳晚讲故事讲筵假故住讲日分多日惟一讲先生乞除驾出旬休国忌节假住讲外余双只日并早晩讲从之

此篇专务进益圣徳使藏修游息无非与学之时

伏见近制每遇只日蚤晩进讲及至当日或值假故即行权罢又按故事将来大寒大暑亦系罢讲月分恭惟陛下天性好学晨夕孜孜虽处深宫必不暇逸但臣误蒙选择以经入侍固当日有献纳以辅圣志今乃淹旬累月不能脩其职业素餐之刺实不自安故尝面奏暇日无事正宜进讲已蒙圣慈俯赐嘉纳今已两日未见施行因省昨来所陈似亦未详悉今别具奏欲乞圣明特降睿防今后除朔望旬休及过宫日外不以寒暑双只月日诸色假故并令逐日蚤晩进讲内有朝殿日分伏恐圣躬久坐不无少劳却乞权住当日蚤讲一次庶几藏修游息无非典学之时圣徳日跻天下幸甚【进讲劄子宁宗初政】

论人君当务学以进徳

先生旣居讲学每讲务积诚意感悟上意讲毕有可以开益圣徳罄竭无隠上亦虚心嘉纳因复进疏勉上进徳

此篇专论人君之学当求放心以为进徳之本

臣窃闻周武王之言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而孟子又曰尧舜性之汤武反之盖尝因此二説而深思之天地之大无不生育固为万物之父母矣人于其间又独得其气之正而能保其性之全故为万物之灵若元后者则于人类之中又独得其正气之盛而能保其全性之尤者是以能极天下之聪明而出于人类之上以覆冒而子蓄之是则所谓作民父母者也然以自古圣贤观之惟帝尧大舜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为能履此位当此责而无愧若成汤武王则其聪明之质固已不能如尧舜之全矣惟其能学而知能利而行能择善而固执能克己而复礼是以有以复其徳性聪明之全体而卒亦造乎尧舜之域以为亿兆之父母盖其生质虽若不及而其反之之至则未尝不同孔子所谓及其成功一也正此之谓也恭惟皇帝聪明之质性之于天固非常情所能窥度然而生长深宫春秋方富臣恐稼穑艰难容有未尽知人之情伪容有未尽察国家宪度容有未尽习至于学道脩身立志揆事之本制世御俗发号施令之要亦容有未能无待于讲而后明者故窃以为陛下诚能于此深留圣意日用之间语嘿动静必求放心以为之本而于玩经观史亲近儒学已用力处益用力焉数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陈今日要急之务畧如仁祖开天章阁故事至于羣臣进对亦赐温顔反覆询访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人材之邪正短长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经歴详尽浃洽贯通聪明日开志气日强徳声日闻治效日着四海之内瞻仰畏爱如亲父母则是反之之至而尧舜汤武之盛不过如此不宜妄自菲薄因循茍且而不复以古之贤圣自期也臣本迂儒加以老病自知无用分甘穷寂今者徒以趣召之峻冒昧而来耳目筋骸皆难勉强然而未敢遽以告归为请者诚感眷遇之厚犹欲少忍须臾以俟陛下圣志之立圣学之成决知异日奸言邪説不能侵乱果如前所期者然后乞身以去则为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而臣主俱荣矣顾以此事在臣但能言之而其用力则在陛下万一暮景迫人不容宿留则抱此耿耿私恨无穷伏望圣慈怜臣此志察臣此言策励身心勉进徳业使臣蚤得遂其所愿则虽夕死瞑目无憾矣【乞进徳劄子宁宗初政】

论为学能变化气质

事目同上

此篇论变化气质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所以勉进君徳用力之要尽在于此

臣闻中庸有言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元祐馆职吕大临为之説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徳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强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昬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而求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臣少时读书偶于此语深有省焉奋厉感慨不能自己自此为学方有寸进食芹而美敢以为献【贴黄】

猜你喜欢
  近思録集注卷十·江永
  卷五十八·陈祥道
  第十章 14·辜鸿铭
   八 保守性·林语堂
  卷之四十九·邵经邦
  第十六章 知常道·林语堂
  四 詹姆士论实验主义·胡适
  卷十六·赞宁
  开化品第十四·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四十一、达磨安心·慧开
  怎样平世界两个不平·太虚
  佛说长者子制经·佚名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少康
  禅关策进序·祩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佚名

    第十一齣 求美结欢【西地锦】〔小生上〕塞外英雄自许。朝中富贵谁伦。肘悬金印令严明。颇牧还期相并。自家阿鲁台是也。自幼在伯颜丞相门下往来。累立奇功。陞我爲都统制之职。鎭守苏松等处地方。前者琉球等国作乱。

  • 爱山·隋树森

    爱山,姓氏、生平均不详。曲家有李爱山、王爱山,此人或为其一。 小令 【南吕】四块玉 美色 杨柳腰,芙蓉貌。袅娜东风弄春娇,庞儿旖旎心儿俏。挽乌云叆叇盘,扫春山浅淡描,斜簪着金凤翘。 知足 两鬓秋,今年

  • 本纪第十一 代宗·刘昫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肃宗长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吴氏。以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初名俶,年十五封广平王。玄宗诸孙百余,上为嫡皇孙。宇量弘深 ,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洪武二十年五月庚戌朔革四川成都府之保宁县以其地属威州○癸丑置龙山千户所○庚申遣使赍敕谕西平侯沐英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安侯俞通源四川都指挥使甯正楚雄卫指挥袁义大理卫指挥郑祥品甸卫指挥赖镇金齿卫指挥李

  • 清经世文编选录·佚名

    请开台湾米禁疏条陈台湾事宜状治台湾私议台湾设官庄议上福节相论台事书台湾城工可缓议与程梓庭制府书上杨中丞书上某兵备论治台书议复水师李提督台湾治略筹防之策(二条)乞总署代奏下忱书论日人经营台湾论台湾亟宜变法种

  • 卷二百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宋哲宗时右正言朱光庭上奏曰臣窃以自古以来甚盛德之朝必兼天下之智以为聪明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有

  • 卷三十三 河决之患·李有棠

    世宗大定八年夏六月,河决李固渡,入曹州。黄河当克宋之初,两河悉畀刘豫。豫亡,河遂尽入国境。数十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因设官置属以其事。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六在河南,十九在河北。埽设散巡河官一员,而置都巡河官六员。后又特

  •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一舆地考【三】盛京【臣】等谨按古帝王膺籙受图天人协应必有王气特锺之地缔造鸿基而後四海宅心大统茂集故居岐百堵致美於周诗过沛三侯流徽於

  • 卷下·王诩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朱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一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一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悉地出现品第六尔时世尊复观诸大众会。为欲满足一切愿故。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者。观察大众非无因缘。先以佛心。而观察彼众生种相体性。堪受何法应何种

  • 铁崖古乐府·杨维桢

    诗别集。元杨维桢(号铁 崖)著,门人吴复所编,每卷加以评识。十卷。杨以乐府擅名,此其全帙。元季乐府, 多效温庭筠体,柔媚旖旎,全类小词。维桢 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故其文采照映一时。今存《诵芬室丛刊》、《四部

  • 朱生豪小言集·朱生豪

    “小言”是朱生豪先生1939年至1941年间所写的时政随笔,也是作者除莎士比亚戏剧译著外留存的最浓重的文学遗著。作品以浓重多彩的笔触评点二战期间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张扬正义,揭斥邪恶,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浩然正气。“小言

  • 高峰文集·廖刚

    诗文别集。宋廖刚(号高峰)著。乾道七年(1171),邵武军军学教授葛元骘序云,尝请于刚子史君,刊刚文集。(十七卷明抄本卷首)咸淳七年(1271),有修补本,吴邦杰为之跋(《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均不明卷数。《宋史·艺文

  • 女科折衷纂要·凌德

    妇产科著作。清凌德撰,凌晓五鉴定,凌永言校。不分卷。德字嘉六,号蛰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以妇科名于时。著有《麻痧专治初编》、《蛰庵医话》、《麻痘初编》、《温热类编》 等书。本书博采诸家之说,论述妇科诸症,

  • 阴符经三皇玉诀·佚名

    三卷。原题轩辕黄帝制。此书卷首有《序》,称轩辕黄帝于大山石匣中得“元始天尊《混元三皇玉诀阴符经》”,取出开看,尽为天文篆书,三百余字,分为三卷:上卷天皇、中卷地皇、下卷人皇。黄帝与百官议此经,皆不明经义,乃问

  • 归雁·庐隐

    中篇小说。庐隐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6月初版。作品为日记体裁,描写了女主人公纫青重返北京半年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有与朋友间往返宴饮的情景,有对亡夫的思念痛悼、也有再次陷入恋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感受,更多的是抒

  • 嵩山野竹禅师录·野竹福慧

    清福慧说,宗宏录,宗上,宗坚同编。十四卷。收上堂、法语、书问。记、历代祖图真赞、杂偈、补遗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