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通考卷九     元 黄镇成 撰

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蔡氏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七庙亲尽则迁必有德之主则不祧毁故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颖达曰王者祖有功宗有德虽七世之外其庙不毁汉世以来论七庙者多矣其文见于记传者礼器家语荀卿书谷梁传皆曰天子立七庙以为天子常法不辨其庙之名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逺庙为祧有二祧享甞乃止汉书韦成议曰周之所以七庙者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也郑用此为故王制注云此周制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良由不见古文故为此谬説此篇乃商书已云七世之庙则天子七庙王者常礼非独周人始有七庙也所言二祧者王肃以为高祖之父及祖也并高祖已下共为三昭三穆耳通典曰昔在先王感时代谢思亲立庙曰宗庙【庙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因新物而荐享以重孝敬逺祖非一不可徧追故亲尽而止唐虞立五庙【郑按礼纬元命包云天子五庙二昭二穆与始祖而五】夏氏因之【夏太祖无功而不立自禹与二昭二穆也】殷制七庙【王制云天子七庙郑复云殷制六庙自契及汤二昭二穆】

周制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库门内雉门内之左】王立七庙郑云周制七庙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并而七王肃云尊统于上故天子七庙其有殊功异德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庙之数其礼与太祖同则文武之庙是【按郑注王制据礼纬元命包云唐虞五庙殷六庙周七庙又注祭法云天子迁庙之主以昭穆合蔵于二祧之中王肃非之曰周之文武受命之主不迁之庙殷之三宗宗其德而存其庙佥不以为常数也孙卿子曰有天下者事七庙有一国者事五代所以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祭法曰逺庙为祧亲尽之上犹存二庙也文武百代不迁者祭法不得云去祧为坛又云迁主所蔵曰祧先公迁主蔵后稷之庙先王迁主蔵文武之庙是为三祧而祭法云有二祧焉祭法又曰王祭下殇五嫡子嫡孙此为下祭五代来孙则无亲之孙而上祭何不及无亲之祖乎马昭非王曰丧服小记王者立四庙王制曰天子七庙是则立庙之止以为亲限不过四也亲尽之外有大功德可祖宗者也有其人则备无其人则少故夏则五殷则六周则七礼器云周旅酬六尸一人发爵则周十尸七庙明矣肃言文武不得称逺庙不得为二祧者凡别逺近以亲为限亲内为近亲外为逺文武适在亲外当毁故言逺庙自非文武亲外无不毁者】

评曰礼有以多为贵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祭法云逺庙为祧有二祧焉享甞乃止而郑以文武之庙曰祧不亦疎乎若天子之祖无功德则不立二祧二祧不庙数与诸侯同何以为降杀哉成王六年制礼七庙已有见数文王为祖武王为祢非逺庙也不可于成王之代以文武逆云为迁主所藏矣

汉元帝丞相韦成奏议礼王者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诸庙皆迭毁毁庙之祖藏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今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世世不毁余则五庙迭毁景帝为昭武帝为穆昭帝与宣帝俱为昭皇考庙亲未尽【陈礼书曰汉宣以从孙继昭帝患昭穆之体一也于是立悼皇庙以当一代之穆固不合礼若特立庙乃庶子王子之所当立者 悼皇即史皇孙也】于是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衞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罢郡国庙时成等曰臣闻惟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臣等以为宗庙在郡国宜勿复修奏可

唐贞观九年高祖崩增修太庙中书侍郎岑文本议曰祖郑者则陈四庙之制述王肃者则引七庙之文贵贱混而莫辨是非纷而不定春秋谷梁传及礼记王制祭法礼器孔子家语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尚书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至于孙卿孔安国刘歆班彪父子孔昆虞喜干寳之徒商较今古咸以为然故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是以晋宋齐梁皆依斯义立亲庙六岂有国之茂典不刋之休烈乎然若使违羣经之正从累代之疑议背子雍之笃论述康成之旧学则天子之礼下逼于人臣诸侯之制上僭于王者非所谓尊卑有序名位不同者也臣等叅详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七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制从之

朱子语録曰古庙制自太祖以下各是一室陆农师礼象图可考西汉时高祖庙文帝顾成庙犹各在一处但无法度不同一处至东汉明帝谦贬不敢自当立庙祔于光武庙其后以为例至唐太庙及羣臣家庙悉如今制以西为上也至祢处谓之东庙只作一列今太庙之制亦然

或问逺庙为祧如何曰天子七庙如周文武庙不祧文为穆则凡后之属乎穆者皆归于文之庙武为昭则凡后之属乎昭者皆归乎武之庙也

又曰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室寝而墙宇四周焉太祖之庙百世不迁自余四庙则六世之后每一易世而一迁其迁之也新主祔于其班之南庙南庙之主迁于北庙北庙亲尽则迁其主于太庙之西夹室而谓之祧庙主在本庙之室中皆东向至其祫于太庙之室则惟太祖东向自如而为最尊之位羣昭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北牖之下而南向羣穆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南牖之下而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逺故谓之穆盖羣庙之列则左为昭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按此中庸或问以诸侯之五庙言之】

又曰宗庙之制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左右为尊卑故五庙同为都宫则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自为一庙则昭不见穆穆不见昭而内有以各全其尊必大祫而防于一室然后序其尊卑之次则凡已毁未毁之主又毕陈而无所易惟四时之祫不陈毁庙之主则高祖有时而在穆

又荅吴晦叔曰古人庙堂南向室在其北东户西牖【皆南向】室西南为奥尊者居之故神主在焉诗所谓宗室牖下是也主既在西壁下即须东向故行事之际主人入户西向致敬取仪礼特牲少牢馈食等篇读之即可见矣【今通典开元礼释奠仪犹于堂上西壁下设先圣东向之位故三献官皆西向彷佛古制今神位南向而献官犹西向失之矣】凡庙皆南向而主皆东向惟祫祭之时羣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庙则太祖之主仍旧东向而羣昭南向羣穆北向列于太祖之前此前代礼官所谓太祖正东向之位者为祫祭时言也非祫时则羣庙之主在其庙中无不东向矣庙则初不东向也

又祫禘议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大夫士降杀而两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大抵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其制在中门外之左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二昭二穆为四亲庙高祖以上亲尽则毁而递迁昭常为昭穆常为穆诸侯则无二宗大夫又无二庙其迁毁之次则与天子同仪礼所谓以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者也三代之制其详不得闻然其大略不过如此汉承秦弊不能深考古制诸帝之庙各在一处不容合为都宫以序昭穆贡禹韦成匡衡之徒虽欲正之而不能尽合古制旋亦废罢后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俱藏其主于光武庙中更衣别室其后章帝亦复如之后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之制

尔雅曰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盈之切】东南隅谓之防【一吊切】东西墙谓之序牖户之间谓之扆宫中之门谓之闱门侧之堂谓之塾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陈【唐与陈皆堂下至门之径特庙堂异其名耳】

又曰柣谓之阈【柣于结切】枨谓之楔【革辖先结二切】橛谓之闑【鱼列反】盖界于门者柣也亦谓之阈旁于门者枨也亦谓之楔中于门者橛也【橛巨月切】亦谓之闑士丧疏云房户之外由半以南谓之堂士昏疏云其内由半以北亦谓之堂堂中北墙谓之墉士昏尊于室中北牖下是也堂下之墙曰壁士虞饎防在东壁是也坫有东坫西坫士丧疏云堂隅有坫以土为之是也塾有内外士冠注云西塾门外西堂是也

月令曰其祀中霤古者复穴以居是以名室为中霤 又有东霤燕礼设篚当东霤此言诸侯四注屋之东霤又有门内霤燕礼賔执脯以赐钟人于门内霤是也玉藻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东疏云闑谓门之中央所竪短木也

<经部,书类,尚书通考,卷九

朱子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室寝而墙宇四周焉太祖之庙百世不迁自余四庙则六世之后每一易世而一迁

又曰天子之庙其制若何曰唐之文祖虞之神宗商之七世三宗其详今不可考独周制犹有可言然而汉儒之记又已有不同矣谓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故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者诸儒之也谓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文武为宗不在中者刘歆之也虽其数之不同然其位置迁次宜亦与诸侯之庙无甚异者但如诸儒之则武王初有天下之时后稷为太祖而组绀居昭之北庙太王居穆之北庙王季居昭之南庙文王居穆之南庙犹为五庙而已至成王时则组绀祧王季迁而武王祔至康王时则太王祧文王迁而成王祔至昭王时则王季祧武王迁而康王祔自此以上亦皆立为五庙而祧者藏于太祖之庙至穆王时则文王亲尽当祧而以有功当宗故别立一庙于西北而谓之文世室于是成王迁昭王祔而为六庙矣至共王时则武王亲尽当祧而亦以有功当宗故别立一庙于东北谓之武世室于是康王迁穆王祔而为七庙矣自是以后则穆之祧者藏于文世室昭之祧者藏于武世室而不复于太庙矣如刘歆之则周自武王克商即增立二庙于二昭二穆之上以祀高圉亚圉如前逓迁至于懿王而始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至孝王时始立武世室于三昭之上此为少不同耳曰然则诸儒与刘歆之孰为是曰前代者多是刘歆愚亦意其或然

又曰大夫士之制奈何曰大夫三庙则视诸侯而杀其二然其太祖昭穆之位犹诸侯也适士二庙则视大夫而杀其一官师一庙则视大夫而杀其二然其门堂室寝之备犹大夫也曰庙之为降杀以两而其制不降何也曰降也天子之山节藻棁复庙重檐诸侯固有所不得为者矣诸侯之黝垩斵砻大夫有不得为矣大夫之仓楹斵桷士又有不得为矣曷为而不降哉独门堂室寝之合然后可名于宫则其制有不得而杀耳盖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生也异宫而死不得异庙则有不得尽其事生事存之心者是以不得而降也【以上并见中庸或问】

<经部,书类,尚书通考,卷九

愚按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礼之定分也故天子七庙诸侯以下降杀以两示民有尊也如诸儒之则周必待传至共王而后始全天子之制伊尹时自汤至太甲方四传言七庙则已立可知且为天子有天下者凡都城宫室冕服车舆即有等威以别于诸侯何于奉先致孝之地乃迟之于数世之后哉圣人制礼必不其然

生明生魄望朏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厥四月哉生明

既生魄

召诰

二月既望

三月丙午朏

顾命

四月哉生魄

蔡氏曰死魄朔也二日故曰旁死魄○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生魄望后也○日月相望谓之望既望十六日也○朏孟康曰月出也三日明生之名○始生魄十六日

朱子曰日为魂月为魄魄是黯处魄死则明生书所谓哉生明是也老子所谓载营魄载如车载人之载月受日之光魂加于魄魄载魂也明生之时大尽则初二小尽则初三月受日之光常全人望在下却在侧邉了故见其盈亏不同或云月形如饼非也笔谈云月形如弹丸其受光如粉涂一半月去日近则光露一眉渐逺则光渐大且如月在午日在酉则是近一逺三谓之至日月相望则日在西月在东人在中得以望见其光之全月之中有影者盖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在地下则月在天中日光甚大从地四面冲上其影则地影也地碍日之光世所谓山河大地影是也如星亦受日光凡天地之光皆受日光也自十六日生魄之后其光之逺近如前之谓之下至晦则日与月相沓月在日后光尽体伏矣

东汉志略曰日月相推当其同谓之合朔近一逺三谓之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月及日光尽体伏谓之晦

朔【蘓也】

浑仪曰晦而复蘓明于是乎生焉是之谓朔

上

律歴志日先月后近一逺三谓之浑仪曰月行渐逺于日以周天言之其近日也九十一度有奇其逺日也二百七十四度有奇是近一逺三上在八日其常也或退在九日其变也

律歴志相与衡分天之中谓之望浑仪曰月行甚逺而与日对相去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有奇谓衡分天之中为望望在十五日其常也或进在十四日或退在十六日其变也頴达曰望者于月之半月当日冲光照月光圆满靣向相当犹人之相望故名望也望之在月十六日为多大率十六日四分之三十五日者四分之一耳

下

浑仪曰月行过中逺于日也二百七十四度有奇其近日也九十一度有奇亦近一逺三下在二十二日其常也下或进则在二十一日或退则在二十三日其变也

尚书通考卷九

猜你喜欢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晏婴
  第三篇 积善之方·袁黄
  必仁且智第三十·苏舆
  补遗·陈淳
  官弈经原文译文·张居正
  读孟子劄记卷下·李光地
  卷十·沈棐
  附録卷上·江永
  补卷下·朱鹤龄
  分别法言品第三·佚名
  佛藏经往古品第七·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宗喀巴
  甲一 教起因缘分·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一十六·彭定求

        卷616_1 【苦雨杂言寄鲁望】皮日休   吴中十日涔涔雨,歊蒸庳下豪家苦。可怜临顿陆先生,   独自翛然守环堵。儿饥仆病漏空厨,无人肯典破衣裾。   eQ蠃时时上几案,蛙黾往往跳琴书。桃花米斗半百钱,   枯荒

  • 卷三百三十七·彭定求

        卷337_1 【北极赠李观】韩愈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

  • 静山·唐圭璋

      刘辰翁须溪词中有陈静山。宋末又有汪静山,名会龙,咸淳四年进士。未知孰是。   摸鱼儿   黄时中入郡幕   晓峰高、飞泉如瀑,潜虬鞭驾轩翥。为他一片韩山石,直到红云天尺五。想应道、公皆安在来何暮。金川小渚。

  • 琵琶记原文·高则诚

    第一出 副末开场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

  • 词苑丛谈卷一·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体制梁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曜彩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此絶玅好词巳在清平调菩萨蛮之先矣沈约六忆诗其三云忆眠时人眠独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

  • 提要·袁华

    臣等谨案可传集一巻明袁华撰华有耕学斋诗集已着録此本为至正癸卯杨维桢所删定华维桢弟子也前有维桢序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袁华者不能十人其集名亦维桢所题盖推奬之甚至而维桢与李五举论诗又称梅一于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三·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选天因记◆天因记郭子兴韩林儿○郭子兴郭子兴故曹州人父曰郭公善星历壮无妻自曹望见帝星烛临濠遂入濠伏观□□定远之定远邑有富翁女瞽翁就郭公筭命惊巳□女也翁曰恨瞽耳莫适聘郭公曰不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崔有 。○崔有 平章事滋之子。 性恬退不求名仕宦十年不迁。 忠烈久闻其名卽位除监察杂端。 迁侍丞上* 直言时事 旨流大靑岛。 承旨赵仁

  •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王连升译注【说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珪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376)魏、韩、赵三家

  • 第三章 5·辜鸿铭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辜讲孔子说:“北方和东方的异教游牧民族,尚且知道维护他们首领的权力,然而现在的中国,却到处不再尊重当权者。”(中国的骑士精神标榜“尊王攘夷”〈维护君王荣誉,但打击异教徒〉。当今

  • 卷九·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九  元 俞臯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在位三十一年子野立居喪過毁而卒庶子稠立是為昭公謚法因事有功辟土有德曰襄】【己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雍也篇第六·钱穆

    (一)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筒。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人君听政之位。言冉雍之才德,可使任诸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桑伯子,鲁人,疑即《庄子》书

  •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公老母。两目既冥。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供养父母。得好果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八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八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四法品第五之三 以若造有损害无损害身语意行。则积集增长有损害无损害法。若不造有损害无损害身语意行。则不积集增长有损害无损害法。若积集增长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四十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四十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明见发中有标。有双释两因。有开释两缘。有譬有合。初双譬两因。决却下双譬两缘。浚者深也。暗障下合。不合两因但合两缘。如是下明见发之由。次明见发之势举譬。次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三卷·宗赜慈觉

    监院监院一职总领院门诸事。如官中应副及参辞谢贺。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庆吊。借贷往还。院门岁计钱谷有无。与收出入准备。逐年受用斋料米麦等及时收买。并造酱醋须依时节。及打油变磨等亦当经心。众僧斋粥常运胜

  • 菩萨本缘经·佚名

    亦称《菩萨本缘集经》。佛教经典。古印度僧伽斯那撰,三国吴支谦译。共分八品,记叙本生故事八个。不少故事已为其他本生经所收。见载于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