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汉诗总说

[清] 费锡璜

费锡璜,字滋衡,四川新繁人,寓居江苏江都。康熙三十五年随父作《江舫唱和》诗。登之罘,投其诗于海中,痛哭而返,伤其才之不遇。着有《道贯堂文集》四卷、《掣鲸堂诗集》十三卷。  

 一 《三百篇》后,汉人创为五言,自是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故古人论曰:苏、李天成,曹、刘自得。天成者,如天生花草,岂人翦裁点缀所能仿佛;如铸就钟镛,一丝增减不得。解此方可看汉诗。

 二 诗惟汉诗最难学最难读。极顶才人,到汉人辄不能措手,辄不能解只字;有强解者,多属皮里膜外,止堪捧腹。汉诗即赞叹亦难尽,高古雄浑等语,俱赞不着也。然则将置之乎?曰:正于此要着一明眼。读汉诗不可看作三代衣冠,望而畏之;须看得极轻妙,极灵活,极风艳,极悲壮,极典雅,凡后人所谓妙处,无不具之。即如〈阳关〉一曲,唐人送别绝调,读李陵三诗,知从此化出;〈陌上桑〉、〈董娇娆〉,即张、王、李、韩轻艳之祖也;『红尘蔽天地』、『十五从军征』,李、杜悲壮之祖也;『冉冉岁云暮』,骆宾王、白乐天皆祖之;〈郊祀〉诸诗,颜、谢、昌黎皆祖之。大抵六朝、唐、宋名家,多祖汉诗,不能尽述也。

 三 屈原将投汨罗而作《离骚》,李陵降胡不归而赋别苏武诗,蔡琰被掠失身而赋〈悲愤〉诸诗,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诗。惟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下此则嵇康临终,杜甫遭乱,李白投荒,皆能继响前贤。外此则吾未之见也。

 四 乐府有三等:〈房中〉、〈郊祀〉,典雅宏奥,中学难窥,为最上品;〈陌上桑〉、〈羽林郎〉、〈东门行〉、〈西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诗,有情有致,学者有径路可寻,的是诗家正宗,才人鼻祖,为第二品;谣谚等作,词气虽古,未免俚质,为第三品。

 五 学诗须从一义着脚,如立泰、华之巅,一切培塿,皆在目中。何谓第一义?自具手眼,熟读楚骚、汉诗;透过此关,然后浸淫于六朝、三唐,旁及宋、元近代。此据上流法,单从唐人入手,犹属第二义,况入手于苏、陆乎?齐、梁间人喜言音调,平仄互用,不可紊乱,赀前贤未睹此理;然以沉约、谢朓诗与《十九首》并读,勿问其它,端言音调,相去已远。盖元气全则元音足,古诗惟《十九首》音调最圆,子建、嗣宗犹近之,宋、齐则远矣;律诗惟沈、宋音调最圆,钱、刘犹近之,中唐则远矣;词家秦、柳最圆,南宋则远矣。且《国风》惟《二南》最圆,十三国似微有不同,味之自见。

 六 读书到不能解处,正须沉思;读书到不可学处,正要追步,方有出人头地。今人见汉诗辄畏阻,见人称汉诗、乐府,辄以为不必尔;此终无进境。吾为世人指出长安大路,江湖源头,一片苦心,欲有志之士,努力追步;不惟古诗得力,即律诗绝句亦得力也。

 七 吾尝论两汉之文,皆有六经气味,浸溢乎其中。唐、宋诸名家,不过引经文为证据耳,其实气味远甚。汉诗典质朴奥,与《雅》、《颂》相近,岂晋、宋以下所能?况在近代乎?

 八 四言长短有兮字歌,是汉人古体;五言是汉人近体。诗到约以五言,便整齐许多,此语可为知者道。

 九 古诗有箴有戒,皆警惕之词。汉诗结处多用之,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箴戒之词也。古诗有祝,皆颂祷之意。汉诗末句多用祝辞,古谚古铭,可训可戒,与经表里,惟汉诗尚存此意。吾故曰汉人善学古人。

 一O 西汉自〈大风〉以下诸歌,古奥远过东汉;若以燕王旦、广陵王胥与东漠赵壹、郦炎较,便有河汉之隔。文章关乎时代,岂不信然?

 一一 读汉诗须读汉文汉赋,会通其意,始渐有解处。《淮南》、《史》、《汉》、《太玄》、《易林》诸书,不可不读,而《楚辞》尤为汉诗祖祢。

 一二 诗至宋、齐,渐以句求;唐贤乃明下字之法。汉人高古天成,意旨方且难窥,何况字句?故一切圈点,概不敢用,亦不必用。

 一三 汉诗有绝不可解者,如〈圣人制礼乐〉篇之类;惟〈铙歌〉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似不纯是声词杂写?偶思得近似者附注于下,非敢云必是也。曹子建云:『汉曲讹不可辨。』在魏且然,况今日哉?

 一四 圣贤学问,极敛约缜栗而万物不能过。周诗敛约之至,缜栗之至;惟汉诗尚存此气味,所以百世不逮;晋、宋渐入于文,渐取清雅,言之文,实诗之衰也。后世有志复古,不深入汉人壁垒,犹入室而不由门也。

 一五 〈羽林郎〉、〈董娇娆〉、〈日出东南隅行〉诸诗,情词并丽,意旨殊工,皆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摹。唐之卢、骆、王、岑、钱、刘,皆于此数诗中得力。

 一六 汉诗有前后绝不相蒙者,如:『东城高且长』、『天上何所有』、『青青河畔草』,未可强合,亦不必以后人贯串法曲为古人斡旋。疑此等诗有前解后解之别,可分可合。如『十五从军征』在《古诗三首》内,则至『泪落沾我衣』为一首,在乐府则分为数解;《十九首》内分入乐府散为解者甚多。他如〈白头吟〉、〈塘上行〉,或增或减,多读古诗自得之。今小曲每割诸曲合唱,亦是此意。

 一七 乐府之有解何也?自是歌调中节奏。如竹之有节,合之则为一竿,分之则为数节,实是一竹。『十五从军征』本一诗也,分四语为一解。谓四语为一解则可;谓四语为一首则不可也。如〈子夜〉等歌,读四语为一首则可;谓四语为一解则不可也。

 一八 〈鸡鸣〉、〈相逢行〉、『青青陵上柏』诸诗,读之见太平景象,人民熙皞,上至王侯第宅,下至平康、北里,皆优游宴乐,为盛世之音。迄〈五噫〉、〈于忽操〉等诗作,遂多衰世之感;汉诗至此,不可读矣。

 一九 〈铙歌〉今人多拟〈君马黄〉、〈将进酒〉、〈战城南〉,殊不知〈上邪〉、〈上陵〉皆绝妙好词,所当着眼。

 二O 颜、谢好蹇涩雅丽,昌黎好捃摭奇字险韵为诗,然汉〈郊祀〉、〈铙歌〉,奥衍宏博,已开其先。司马子长所谓『今上即位作十九章,通一经之士,不能知其词,皆会集五经家乃能讲习,读之多尔雅之文』是也。

 二一 乐府如〈铙歌〉、〈饮马长城窟〉诸诗,皆极顿挫,工部于此最得手。后之拟者,多直说去,便鲜意味。

 二二 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然诗亦有言道者,陆机云:『我静如镜,民动如烟。』陶潜云:『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杜甫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各有怀抱。至于宋人则益多,如:『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流入卑俗。惟汉人二韦诗及『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为典则也。

 二三 三代而后,惟汉家风俗犹为近古。三代礼乐,庶几未衰,吾于读汉诗见之。如〈陌上桑〉、〈羽林郎〉、〈陇西行〉,始皆艳羡,终止于礼;〈艳歌行〉流宕他乡,而卒守之以正;〈东门行〉盎无斗储,而夫妇相勉自爱不为非。好色而不淫,怨而不怒,惟汉诗有焉。

 二四 〈练时日〉、〈华煜煜〉、〈天门开〉多原于楚《骚》;〈房中曲〉多原于《雅》、《颂》。

 二五 〈落叶哀蝉曲〉、〈招商〉等歌,见拾遗记;与『皇娥』、『白帝子』诸诗皆王子年伪撰,非汉诗也。

 二六 『枣下何攒攒』、『苦哉边地人』、『凤凰呜高冈』,诸诗虽仅六句四句,而意已足。《诗乘》疑为有阙,殆非也?

 二七 乐府所歌,多属汉人,识者自辨其气味。如『气出唱精列』,今作魏武帝,然已见〈长笛赋〉;〈艳歌何尝行〉,《宋书》作古辞,乐府作文帝;〈碧玉歌〉,《乐苑》以为宋汝南王,而晋孙绰已有『情人碧玉歌』之语,然按其文,自是汉辞。

 二八 汉诗如先秦文,不可段落;诗中所称君子,汝我妾等字,皆不必一人口气。

 二九 汉诗韵最奇,〈焦仲卿妻〉诗多至二十余韵,有隔句用韵;至『江南可采莲』,〈上陵〉、〈蜀国刺〉乃无韵,不可不知。

 三O 汉人诗未有无所为而作者,如〈垓下歌〉、〈舂歌〉、〈幽歌〉、〈悲愁歌〉、〈白头吟〉,皆到发愤处为诗,所以成绝调;亦不论其词之工拙,而自足感人。后人绝命多不工,何也?只为杀身成仁等语误耳。

 三一 《十九首》、《五首》、《三首》诸诗,多非为一人一事而作,读之久自能感人。有能解此语者,吾当与天下共推之。

 三二 世之说汉诗者,好取其诗,牵合本传,曲勘隐微。虽古人托辞写怀,固当以意逆志;然执词指事,多流穿凿。又好举一诗,以为此为君臣而作,此为朋友而作,此被谗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拟度,失本诗面目。余说汉诗先去此二病。

 三三 诗文家不可重复说。此最为俗论。如『行行重行行』,下云『与君生别离』,又云『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又云『道路阻且长』,又云『相去日以远』,在今人必讶其重复。『昭昭素明月,光辉烛我床』,曰『昭昭』,又曰『素』,又曰『明』,又曰『光辉』。〈满歌行〉亦重叠言之;他诗不可枚举。汉人皆不以为病。自叠床架屋之说兴,诗文二道皆单薄寡味矣。

 三四 有谓:『东风摇百草』、『秋草凄以绿』已逗六朝门径;又有端取『古欢』、『新心』等字以为生别。不知古诗浑浑浩浩,纯是元气结成,若以字句求之,真是呓语。

 三五 汉诗有参看法,如『乘元四龙』与『入紫深宫』中,若以时俗法言之,当作『乘四元龙』、『深入紫宫』,古法殊不尔,参看自见。

 三六 《易林》奇古,亦汉四言韵语,因有端书,故不录。

 三七 魏、晋乐府中多汉诗,论之已详。汉诗中亦时杂周诗,如今有人纯歌《楚词》。〈短歌行〉直歌「呦鹿」。〈薤露〉之曲,见于宋玉。〈饮马长城窟〉中有秦诗一段。此其尤著者也。大抵庞厚永长,周诗又在汉人上,以汉五言诗与周诗并读,则如以唐律与古诗并读耳。常疑〈箜篌引〉高出汉人,或周诗之遗乎?

 三八 前辈称曹子建、谢朓、李白工于发端,然皆出于汉人。试举数句,请学者观之。『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鸡呜高树巅,狗吠深宫中』,『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红尘蔽天地,白日何冥冥』,『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来日大难,口燥唇干』,『日出入安穷』,『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岂六朝、唐人所及?太白辈将此等诗千回百折读之,然后工于发端耳。

 三九 诗句之奇,至颜延之、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李贺、卢仝至矣;然不若汉人之奇。试拈数句:『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河水中之马』,『必有陆地之船』,『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虫来囓桃根,李树代桃僵』,『垂露承帷,张霄成幄』,『腐肉安能去子逃』,奇绝奇绝。至〈郊祀〉、〈铙歌〉中,奇语不可枚举。此非以奇语求汉人,见汉人无所不有也,不可忽略而读过。

 四O 读汉诗只如见前辈人,恪恭不敢置一语,唯唯而退,不敢议之,亦未尝乐与之亲。作如是观者,此其人未尝读汉诗也。

 四一 读汉诗若有所解,仅存数章,以为拟体之首。作如是观者,此其人亦未尝读汉诗也。

 四二 读汉诗须手舞足蹈,触得妙境,更不忍释。作如是观者,方谓之善读汉诗。

 四三 读汉诗如登山造极,溯水得源,见众山皆培塿,江河皆支派,一切唐、宋皆属云礽,觉语近而味薄,体卑而格俚。作如是观者,方谓之善读汉诗。

 四四 读汉诗要见苏、李、班、张辈皆如在目前,为我兄事师事之人。作如是观者,方谓之善读汉诗。

 四五 余说汉诗,要在示人以法门,使学者有入路,有依据,令其欲喜欲惊,俾天下俱向此中寻味。至所不能解者,余不敢强解之。非寻章摘句,一味赞美,作宽冒语也。

〈跋〉

  《汉诗说》十卷,新繁费滋衡与钱塘沉方舟同撰。前列总说数十条,自抒心得,直凑单微,洵能发前人所未发。滋衡为燕峰山人之子,燕峰以蜀人流寓吴陵,擅诗名于江左。家学渊源,良不愧也。乙亥仲夏,震泽杨复吉识。

猜你喜欢
  纳兰词卷四·纳兰性德
  卷六百九十·彭定求
  卷二百四十五·彭定求
  赵抃·唐圭璋
  田间诗学卷一·钱澄之
  第二折·郑光祖
  昼 梦·林徽因
  提要·曹贞吉
  五集卷六十三·乾隆
  卷198 ·佚名
  卷十三·梅鼎祚
  唐僧弘秀集原序·李龏
  御选明诗卷六十一·康熙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异伶传》·张次溪
  第十三回 二姐初承御面欢 丫头再定金蝉计·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希明·唐圭璋

      希明,宗室,燕王德昭九世孙。嘉定元年(1208),处州守。   霜天晓角   空山木落。月淡阑干角。相与羊裘披上,方知道、宦情薄。   老来须自觉。酒尊行处乐。疑到碧湾无路,滩声小、橹声薄。

  • 四·钱仲联

    一五一、《白香亭诗》凝炼万象,出语高华,与王壬秋齐名,壬秋自谓不及。《鸿雁篇》三章,为集中最胜之作,沈痛入骨,少陵下笔,不能过也。有序曰:“道光己酉,湖湘大水,以闻以见,述为诗篇。”诗云:“巷昏阴气多,哭声风里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陈汝元

    第十一齣 湖赏【破齐阵】〔衆拥坡上〕萍剑龙呼风雨。琼林兎点虹霓。千里奔驰。一官牢落。翻觉烟霞远滞。高风未掣飞鸿翅。宿雨空淹瘦马蹄。苍山一望迷。五马嘶风夜入吴。天涯望断半行书。西湖西畔北山北。一片晴光照

  • 卷十四·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四      宋 韩淲 撰七言律诗 至日夜坐怀伯臯 故人何在在乾封想见书灯焰吐虹节物正随云物转君心应与我心同梅花未有水边蘃枫叶已无山外丛何日持杯相劳苦夜长霜重听鸣鸿 有怀尹贤良玉

  • 卷十四·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汉第四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 述昏诗【二章】 羣祥既集二姓交欢敬兹新昏六礼不愆羔鴈总备玉帛戋戋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矣其言纷彼

  • 山谷外集诗注卷七·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外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七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林为之送笔戏赠 阎生作三副规摹宣城葛【三副栗尾枣核散卓皆笔名宣州诸葛氏能作笔柳公权求之不能用惟王右军能

  •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欧阳修

    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世客颍川。由进士第,擢累起居郎、史馆修撰。以劳迁司封员外郎,凡再岁,以吏部郎中为翰林学士。庄恪太子在东宫,夷行兼侍读,五日一谒,为太子讲说。数迁至工部侍郎。开成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

  • 卷二百三十六·表第二十七·脱脱

        宗室世系二十二      《宋史》 元·脱脱等

  • 第三章荆公之时代(下)·梁启超

    荆公所处之时势,虽极艰钜,然以其不世出之才,遭遇大有为之主,其于拨乱世反诸正也,宜若反手然。顾其成就不能如其所期者,何也?则朋党累之也。宋之党祸,盛于荆公以后,而实远滥觞于荆公以前,是不可不追论之。政党之为物,产于政治进化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弘治十八年秋七月甲申朔享 太庙乐设而不作○遣内官祭司门之神○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刘大夏奏奉敕简阅十二营见操官军得精锐者六万五百七十四人分为五营营各领以把总指挥二十人别操听用其坐营官五人仍以武定侯郭良怀宁

  • 卷之二十·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十月。己卯。谕内阁、御史邓庆麟奏、京控案关承袭王职。亟宜迅速讯办一摺。据称蒙古已故郡王达达巴札木苏之母继福晋诺尔斯德玛氏。呈控盟长欺孀冒袭王职一案。该案告福晋等。均已来京候质迄今一年

  • 李建及传·薛居正

    李建及,许州人。原姓王,父亲叫王质。李建及年轻时在李罕之手下做奴仆,光启年中,李罕之到晋阳拜见武皇,挑选了一百名骁勇的部下献给武皇,李建及在其中。后来因立功任武职,主管义儿军,并赐给姓名。天..七年(910),改任匡卫军都校

  • 梅思祖传·张廷玉

    梅思祖,夏邑人。当初为元义兵元帅,后投靠了刘福通。扩廓于是残酷地杀害了他的父亲。不久他背弃了刘福通归附张士诚,担任中书左丞,镇守淮安。徐达的军队打来,梅思祖迎降,并献上泗州。张士诚杀了他兄弟几人。太祖提拔梅思祖为

  • 卷一百七十四之五·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五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五年九月十九日浙江巡抚【臣】李卫谨 奏为奏 闻瑞谷双岐恭呈 御览事钦惟我 皇上御极以来太和翔洽嘉禾瑞麦

  • 卷十六·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十六    宋 赵鹏飞 撰哀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正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天下之事势倚势以有立者不若治内以自保蔡蕞尔小邦世服於楚以一朝之忿絶楚而与吴倚其方张之势以败楚於柏举一战入郢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rdquo;&ldquo;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rdquo;&ldquo;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成实论 第十二卷·佚名

    成实论 第十二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问曰。行者观

  • 墓畔回忆录·夏多布里昂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