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上

    失译人名附三秦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只阇崛山。与大比丘僧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无碍辩才。得无生法忍。降伏魔怨。一切法中快得自在。善能种种神通变化。善知一切禅定三昧入出自在。为诸众生作不请友。永离盖缠。善能了知诸众生根。善知依止于了义法。净修六度到于彼岸。游戏五通教化众生心无厌倦。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久修诸行。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善为诸佛之所护持。护正法城不断佛种。常以圣德悦乐一切。转妙法轮。善能往来无边佛土。奉觐诸佛。大师子吼。治大法船。击大法鼓。吹大法蠡。善集一切福德庄严。相好严身。念慧坚进。善知惭愧。法喜自娱。具足成就大慈大悲。隐蔽日月所有光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世八法所不能污。不高不下。善断爱恚。常与方便智慧相应。随众生根善开化之。救无救者。有所为作善观察之。身口意业无诸过患。善能集于定慧庄严。其心调柔犹如大龙。如大师子降伏外道。善能进趣大丈夫行离诸怖畏。善能决断诸众生疑。善能劝请无量诸佛转于法轮。善住大愿永离二见。常勤度脱一切众生。善知垢净所起因缘。善修正念。不起声闻缘觉之念。不舍一切智宝之心。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其身柔软。心无染污志意无坏。随所至处心无染著。妙音和软。有所言说显露易解。其言清白说无染法句。常观他德。勇猛无侣。志欲道场。其名曰山刚菩萨。大山菩萨。持山岩菩萨。山积王菩萨。石山王菩萨。大进菩萨。信进菩萨。极进菩萨。喜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宝手菩萨。德手菩萨。灯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喜根菩萨。常思念菩萨。常勤菩萨。常观菩萨。法勇王菩萨。净宝光明威德王菩萨。摩尼光王菩萨。过诸盖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发心转法轮菩萨。法勇菩萨。净众生宝勇菩萨。道分味菩萨。捷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动足进菩萨。金刚足进菩萨。金刚志菩萨。虚空藏菩萨。相好积严菩萨。坏魔网菩萨。胜志菩萨。导师菩萨。喜见菩萨。贤护等十六大士。弥勒等贤劫菩萨。兜率陀天曼陀罗华香等而为上首。他化自在天王等三万二千。如是天子。及余趣向于大乘者。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释梵护世。欲界色界净居诸天。一切来集。恭敬供养礼拜如来。尔时世尊为于无量百千大众恭敬围绕而演说法。是时东方去此佛土七十二亿刹。彼有佛土。名曰常出大法之音。其国有佛。号曰宝杖如来应供正遍知觉。今者现在。如是常出大法音国。一切江河池泉诸水。一切树林一切众华。一切诸叶一切华果。一切台观。常出法宝无上法音。彼土众生。常闻如是胜妙法音。是宝杖佛常出大法音国。有菩萨名无量志庄严王。是菩萨观宝杖佛已。犹如壮士屈伸臂顷。没是常出大法音国。一念之顷。而来至此娑婆世界。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化作八万四千宝台。妙宝所成。四方四柱纵广正等庄严极妙。一一宝台化作八万四千宝树。华果茂盛。一一树下皆悉化作宝师子座。众宝厕填。皆悉敷置百千妙衣。是诸座上皆见佛坐。形色相貌如释迦牟尼。是无量志庄严王菩萨。现是化已。化虚空中化作宝盖。纵广正等百千由旬。垂悬缯彩铃网庄饰。风吹铃网。出柔和微妙可爱软音。其音遍告三千大千佛之世界。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平坦如掌。生宝莲华供养如来。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以八万四千宝台。而自围绕来诣佛所。是时大众。见是化已得未曾有。而作是言。如今所见。此大士来庄严事相。必说大法。及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庄严事。又上空中垂悬宝盖于如来上。一切天宫悉皆隐蔽。是时大德摩诃迦叶。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说偈言。

  无垢净光从空出  隐蔽释梵诸光明

  及蔽日月珠火光  唯愿人尊说此相

  此空中现妙宝盖  遍覆百千由旬地

  幢幡铃网以庄严  世尊今将雨法雨

  铃网所出妙声音  其音遍告此佛界

  有闻音者烦恼息  为何利益说此事

  三千世界平等掌  百千莲华从地出

  华香适意悦身心  是何威德之所为

  东方遍放金色光  八万四千妙宝台

  台内宝树师子座  见如导师释师子

  导师此是何利事  见此事者何增益

  此是何种欲佛知  现此无量诸神变

 

  尔时佛告摩诃迦叶。东方去此七十二亿佛土。有国名常出大法音。彼中有佛号曰宝杖。今者现在。彼有菩萨。名无量志庄严王。来至此土。见我礼拜咨受听法。为诸菩萨。生大法欲。生大法力。集大法智。欲显常出大法音国所有功德及宝杖佛所有功德。以此缘故。是无量志庄严王菩萨。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所利众生。多于汝等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大声闻法利众生。假令汝等数如稻麻竹苇甘蔗丛林。寿命一劫所利众生。犹尚不等。大德迦叶白言。世尊。阎浮提人。若得闻是善丈夫名。尚得大利。况有信心复闻说法。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及诸宝台。住如来前顶礼佛足。当礼佛时。令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伎乐不鼓自鸣。一切大众礼如来足。尔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绕佛三匝。及与八万四千宝台亦绕三匝。绕三匝已。向佛合掌。以偈赞佛。

  善能柔软微妙语  无错无杂净无垢

  善名威德慧中胜  我今稽首最胜仙

  多百千亿功德满  施安隐乐灭百苦

  仁大悲喜等三界  而演说法除尘垢

  十方诸佛叹仁德  善逝恶时得菩提

  度恶众生无疲倦  度一众生尚为难

  一切诸佛悉平等  智慧通等号人尊

  成佛无等白净法  示现卑劣调众生

  尊若悉示佛境界  一切众生心迷乱

  大悲为利是等故  修彼所行演说法

  人尊智胜众所乐  常先和颜柔软语

  算数人天德无等  是故欢喜顶礼尊

  一切智等诸众生  尽诸法降降外道

  一切智见伏魔怨  稽首百力降诸力

  常乐真实诚谛语  善知如说如所行

  苦乐不动如山王  我今稽首施世乐

 

  尔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偈赞佛已。而白佛言。世尊。宝杖如来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世尊。我今欲少请问如来应供正遍觉。若佛听者。乃敢咨启。佛告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善男子。如来常听。随所有疑。恣汝所问。吾当随汝所问演说悦可汝心。如是世尊愿乐欲闻。时无量志庄严王菩萨白言。世尊。我从先佛如来应供正遍觉闻。有法名如来秘密藏。若有菩萨住是秘藏。得无尽法。得无尽辩。见佛无尽。善能获得无尽神通。为诸众生作实依止。善哉世尊。愿为演说如来秘密藏法。尔时佛告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问佛如是之法。善男子。汝已曾于恒河沙佛所。殖诸善根咨受请问。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少说如来密藏法。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即白佛言。如是世尊受教而听。佛言。善男子。如来密藏法。谓一切智心。发是心已坚固守护。不退不舍无有娆乱。善好忆念。炽然劝导。显示教诲。善根先首。喜乐守护。常恒坚造应作之业。为是布施。为是持戒。为是忍辱。为是精进。为是禅定。为是方便。是心为柱。不怯不弱。不羸不坏。无有懒惰。不背不舍。顺向是心而觉了之。善业为首。质直无曲。正住端直。无幻无伪。作已无疑。未作者作。如所应作勤修行之。舍不正行勤修正行。善男子。是名如来秘密藏法所入法门。所谓坚固一切智心。好坚守护不弃舍之。善男子。何等一切智心坚固。善男子。一切智心坚固有四。何等四。不念余乘。不礼余天。不发余心。志意无转。是为四。而说颂曰。

  不生念余乘  礼佛不礼天

  不生余欲心  不礼外凡夫

  修行是法时  一切智心坚

  非魔及外道  得便如毛发

 

  善男子。复有四法。护一切智心。何等四。不为色醉。及财封醉。非眷属醉。及自在醉。是为四。而说颂曰。

  非色财封醉  眷属及自在

  色财封自在  眷属不放逸

  观诸有为法  皆悉是无常

  不放逸离慢  守护菩提心

  斯行法功德  趣菩提不退

 

  (初偈是行半)。

  善男子。复有四法。不退菩提心。何等四。集诸波罗蜜。亲近实菩萨。修集大悲心。以四摄法摄诸众生。是为四。而说颂曰。

  常修六度无满足  生闻闻已心柔软

  生于大欲离恶友  亲近善友随所欲

  常修胜道近向者  常修悲心住四摄

  常好坚住菩提心  佛功德聚不难得

 

  善男子。菩萨具足四法。不舍一切智心。何等四。信佛功德。修集佛智。见佛神通。不断佛种。是名为四。而说颂曰。

  信解佛德已  勤修集佛智

  见佛神通已  勤守护佛种

  修行如是法  不舍菩提心

  随所见诸佛  倍生精进力

 

  善男子。菩萨具足四法。终不娆乱菩提之心。何等四。给侍诸佛面前。从于如来闻法。常叹佛德。依止寂静缘念于佛。是为四。而说颂曰。

  给侍于如来  好尊重恭敬

  若有所闻法  闻已如说行

  常赞叹如来  信敬爱乐之

  面闻胜法已  智者依于义

  常赞叹功德  调御世所有

  彼常勤依止  正念于诸佛

  数数赞佛德  常勤观己行

  常乐独静处  思念于如来

  善摄如是法  修行心不乱

  斯人有三昧  不忘菩提心

 

  善男子。菩萨具足四法。忆菩提心。何等四。我要当为一切众生良福田。我当说道。我当随趣如来所趣。我当实知诸众生行。是为四。而说偈曰。

  我当为世胜福田  趣邪道者示正路

  善逝所趣我当趣  我当常知众生行

  菩萨大士念此德  常念菩提胜道心

  彼当速疾成法王  得神通智世无等

 

  善男子。菩萨具足四法。念一切智心。何等四。专志念意是诸法本。当念法本。发一切智心是世宝塔。当念宝塔。是为四。而说颂曰。

  当专志念意  极好专念意

  此是诸法本  一切世间塔

  常念菩提心  住意好善住

  此是十力本  当为天世塔

 

  善男子。菩萨具足四法。然一切智心。何等四。势力通集不失本行。满五根力。身心精进而无有我。勤行精进为利益他。是为四。而说颂曰。

  所演说四法  炽然菩提心

  若炽然智慧  得止息烦恼

  势力及通达  如是勤精进

  安住服是已  庄严无懈怠

  斯不失本誓  善安住根力

  身心无疲倦  勤进求实身

  住如是炽然  增长菩提心

  彼智慧如是  犹日月增长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劝菩提心。何等四。在大众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令其开解菩提之心。善受教诲随顺师长发清净心。一切烦恼不得自在。是为四。而说颂曰。

  劝导唱道心  先住此为本

  当有一切智  是名知因者

  是一切智心  清净常照明

  常住于是中  世间所顶礼

  常出柔软语  速疾受教诲

  咨问诸师长  一切智胜心

  本性常清净  守护菩提心

  白净离烦恼  最胜不相违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显示菩提心。何等四。此是我住处。住是处已开示显说。知于是心有无量德。亦为他说如是之事。是为四。而说颂曰。

  善住于所住  菩萨住是已

  称扬如是法  菩提之妙心

  道心德无量  发及称扬等

  称扬已便行  称扬者所得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教修菩提心。何等四。谓不粗穬。言说柔软。无有粗涩。颜色和悦。是为四。而说偈言。

  柔软解说义  常无有粗穬

  和颜住是法  彼教菩提心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菩提之心善根为首。何等四。成满相好开门大施。修净佛土行种种施。净于智慧常伏憍慢。满足智慧修集多闻。是名为四。而说颂曰。

  常开门大施  彼到相好岸

  善好种种施  斯当有净土

  常无有憍慢  恒求集佛智

  集闻无满足  斯有利智慧

  如是胜妙相  方便起道根

  是巧心所转  集先诸功德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常喜乐。何等四。喜乐见佛。见余菩萨胜精进者生于喜乐。作如是言。我当何时满足受记。受于无上菩提道记。我当何时诸众生前作诸佛事。于佛智慧生喜乐心。是为四。而说颂曰。

  我当何时现见佛  彼生喜乐欲见佛

  见余菩萨胜进者  生喜欲修是精进

  我当何时满德聚  得授胜记证菩提

  胜智某方作法王  菩萨常生是喜欲

  我何时世作佛事  得神通智到彼岸

  名闻普遍十方供  菩萨常生此喜欲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不喜。何等四。不喜称誉不实功德得诸利养。不喜得诸释梵护世人天富乐。不喜一切声闻缘觉。不喜一切外道所得胜供养事。是为四法不喜。而说颂曰。

  不喜名称大利养  于身命财亦如是

  不喜释梵及护世  是诸邪有悉无常

  不喜声闻及缘觉  唯除起何胜乘心

  不喜世禅及外道  不喜身见及边见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护一切智心。何等四。如说如住如作而说。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生极欲心。谓于善法。是为四。而说颂曰。

  如说如住如作说  等心众生极欲道

  善住于是四胜法  常护道心不忘失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是所应作。何等四。修集多闻。思念多闻。说于所闻。不退寂静。是为四。而说颂曰。

  斯常勤集于未闻  是常修念思多闻

  是常勤说于多闻  是常勤修为得禅

 

  善男子。菩萨有二法。定一切智心而行布施。何等二。专意念定。舍不望果报。是为二。而说颂曰。

  以欢喜心而施与  施已生喜不望报

  一切悉舍向菩提  定心施已证菩提

 

  善男子。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持净戒。何等二。于诸众生无侵害心。毁戒者所生大悲心。是为二。而说颂曰。

  不生毁害心  等施上中下

  倍增生悲心  于恶逆众生

 

  善男子。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乐。施与他乐。是为二。而说颂曰。

  不求于自乐  常为利乐他

  斯有如是忍  佛菩提为道

 

  善男子。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精进。何等二。菩提心为首。不舍诸众生。是为二。而说颂曰。

  行一切白净  上道心为首

  不见我众生  精进无毁减

 

  善男子。菩萨成就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禅定。何等二。方便入禅。本愿力出。是为二。而说颂曰。

  勇健者常起  智者行禅定

  降伏诸结使  恒常欲得禅

  本愿力持出  当为世导师

  斯有如是德  获得于禅定

 

  善男子。菩萨成就二法。一切智为首有于智慧。何等二。自离诸见。为断一切众生见故修行智慧。是为二。而说颂曰。

  彼离于诸见  修利为众生

  有胜智现前  智安隐行道

 

  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有于方便。何等四。慈愍众生而为作救。大悲真实无有疲倦。喜乐于法生欢喜故。舍离烦恼无有怯弱。是为四。而说颂曰。

  修慈无嗔恚  起悲无疲倦

  以法生欢喜  舍烦恼无难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无厌。何等四。多闻无厌。集德无满。阿练儿处无满。回向无满足。是为四。而说颂曰。

  求闻无满集福尔  阿练儿处无满足

  福德回向无满足  菩萨如是四无厌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无足。何等四。是菩萨念过去佛作如是念。是诸佛等皆悉修集最胜菩提。我今云何而不修集。念未来佛我亦入在是等数中。念现在佛。念是佛时而作是念。此诸佛等现悉了知一切诸法。是诸念中无有怯弱。是为四。而说颂曰。

  忆念过去佛  无怯心增长

  彼佛得胜道  我云何不得

  念未来善逝  我在是数中

  无怯倍精进  我定在是数

  念现在导师  本行菩萨时

  我当除诸结  证寂灭菩提

  解了一切法  所住如所欲

  终不生怯心  倍生好胜进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不退大乘。何等四。其心如地。其心如水。其心如火。其心如风。是为四。而说颂曰。

  其心如地水  心亦如风火

  作不作同等  不得道不退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解知无我。何等四。而是菩萨作如是念。诸众生界我当悉知是等心行。诸众生界我当悉知是等诸根而为说法。诸众生界我当除断一切烦恼而为说法。无量佛智我等觉了。实非我身能觉此法。亦非我心。我诸善根能觉此法。无有我者名为菩萨。是为四。而说颂曰。

  众生界诸心  所行叵思议

  烦恼妄分别  妄想生是非

  佛智亦如是  无量叵思议

  非我之所能  解了于佛智

  诸结使相违  无色不可见

  我应悉除断  显示解脱道

 

  善男子。菩萨有四法。无有怯弱。何等四。愿诸善根。修方便慧。修信进念力。信无上道。是为四。而说颂曰。

  善喜悦充润  慧方便众香

  信精进念力  斯有解脱道

  如是四慧法  持法无有厌

  为厌倦者依  亦为世作救

猜你喜欢
  卷八·水鉴慧海
  止观坐禅法要记·智顗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一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玄奘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佚名
  寒松操禅师拈来草(原版藏礼庵今收入全录卷第二十)·寒松智操
  悉昙字记(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智广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二·唐慧琳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七卷·灌顶
  浮石禪師諸會語錄序·通贤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六卷·佚名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之二·佚名
  和合粉与蔬食·太虚
  汾阳无德禅师颂古代别卷中·楚圆
  阴持入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复古诗集巻五·杨维桢

    元 杨维桢 撰香奁集【并序】云间诗社香奁八题无春坊才情者多为题所困纵有篇什正如三家村妇学宫妆院体终带鄙状可丑也晚得玉楼子八作众推为甲而长短句乐府絶无可拈出者云庵老先生寄示踏莎行八阕读之惊喜先生葢松雪翁

  • 笑·闻一多

    朝日里的秋忍不住笑了——笑出金子来了——黄金笑在槐树上,赤金笑在橡树上,白金笑在白皮树上。硕健的杨树,裹着件拼金的绿衫,一只手叉着腰,守在池边微笑:矮小的丁香躲在墙脚下微笑。白杨笑完了,只孤零零地:竖在石青色的天空里

  • 御选明诗卷三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四五言古诗十九陶汝鼐金正希招集练江醉宿清净寺冬霜万壑阴江永日将夕画舫泛容与川暝光愈白急风吹烛花谷响合歌拍小榼僧厨来蔬笋界方格语笑酒易倾如以桐扣石柱史如枯禅城市无一宅酒深思啜茗

  • 第六十二回 侍宴乞封两姨争宠 轻装观剧万目评花·蔡东藩

      却说滇、黔两军,联络北伐,黔军司令官戴戡,由遵义直趋重庆,驻师松坎,并遣第一团长王文华,第三团长吴哕鸾,分攻湘境,牵制袁军。滇军总司令蔡锷,自威宁通道毕节,直达永宁。永宁为川南要塞,系四川第二师长刘存厚驻守地,刘原驻泸

  • 卷二十子二·何良俊

    自三皇降而为帝,天下不复有皇矣。五帝降而为王,天下不复有帝矣。三王降而为霸,天下不复有王矣。然霸之后岂复有霸哉?仲尼之门,羞称五霸。盖以其疑于王,故严为之辨耳。自王而降即称霸,则霸亦岂可以易言哉?今世开口便说纯王之政

  • 卷之六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文秉

    丙子,清骑阑入,洪承畴、卢象昇俱率师入援。事平,即命承畴总督蓟保,象升总督宣大。至是,上念流贼交讧,从廷臣议,以承畴专任关外,升蓟抚,吴阿衡总督蓟保,象升专任剿贼,起升陈新甲总督宣大。新甲亦守制家居,武陵欲援以自解,会推时,即奉

  • 卷二十一·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一励将士雍正元年癸卯正月辛巳上谕提督国家武功赫濯绥靖区夏用资专阃统率全省将士俾黎庶諴和疆圉宁谧提督之任綦重矣当兹海宇承平士卒狃于宴安不以

  • 同治五年四月十七日·曾国藩

    因昨夕阴云微雨,廿五鼓断不能观览日出,遂高卧不起,而幕友黎纯斋及薛叔芸、王鼎丞、叶亭甥等四人登玉是顶东轩。五更,严风微雨过后,竟得一睹日出之胜。乃知天下事末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卯初二刻,起行下山

  • 第十一章 24·辜鸿铭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辜讲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有一次指派一位非常年轻的人(子羔)做一个重镇(费城)的最高行政官。“你在毁掉

  • 卷三十四·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三十四宋 王昭禹 撰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媺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传张恋反遽其庶反使色吏反难乃旦反焉故书作夷郑司农读夷使为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游行经第二后尔时。佛告阿难。时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

  • 评大乘起信论考证·太虚

      ──十一年十二月作──  梁任公先生此文未发表前,予尝略闻其绪论,且微与评订焉。乃不图梁先生爱国心殷,以若能否认此论非马鸣所作,实为中国先民假托马鸣之名而作,则中国于世界学术界中当陡增无限光荣,故遂旋发表于东

  • 宗镜录卷第六·延寿

    夫宗镜本怀。但论其道。设备陈文义。为广。被群机。同此指南。终无别旨。窃不可依文失其宗趣。若悟其道。则可以承绍。可以传衣。如有人问南泉和尚云。黄梅门下有五百人。为甚么。卢行者独得衣钵。师云。只为四百九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九·澄观

    疏。故毗卢下。第二明引遮那。又上义证今即文证。不可得言即般若相。故般若中广说无得为般若故。疏又文殊下。第三引五字证为般若门。疏然初五字下。第二释别列中合为四十二段。今疏有三初别释五字。二释所余。三总结

  • 卷第十九(第三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十九(第三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四波罗提舍尼法佛在舍卫国。时世饥俭。华色比丘尼有德。多知多识能多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所须物。是比丘尼晨朝早起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见诸比丘众舍卫城乞

  • 坤舆图说·南怀仁

    中国古代地图的说明书。二卷。清南怀仁撰。南怀仁,西洋人,康熙中,宫钦天监监正。本书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十五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记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洲,最后是西洋七奇图说。与艾儒略的

  • 三官经·佚名

    《三官经》的篇名大同小异,流通较广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官经》是其简称。也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约出於明代。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三官经是入道第一步所要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