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萍沙王五愿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与五百比丘俱。时王舍国王。号名蓱比沙。少小作太子。意常求五愿。一者愿我年少为王。二者令我国中有佛三者使我出入常往来佛所。四者常听佛说经。五者闻经心疾开解。得须陀洹道。是五愿。蓱比沙王皆得之。时王舍国北方。有异国国名德差伊罗。其国王。名弗迦沙。甚高绝妙宿命时曾更见佛。受佛经道学身中六分经。何等六分。一者身中有地。二者身中有水。三者身中有火。四者身中有风。五者身中有空。六者身中有心。身中凡有是六分。蓱比沙王。与弗迦沙王。生未曾相见。遥相爱敬如兄弟。常书记往来。相问遗不绝。蓱比沙王。意常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弗迦沙。弗迦沙王。亦常意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蓱比沙王。弗迦沙王。国中奄生一莲华。一枚有千叶。皆金色。遣使者以遗蓱比沙王蓱比沙王。见华大欢喜言。弗迦沙王。遗我物。甚奇有异。蓱比沙王。作书与弗迦沙王言我国中有金银珍宝甚多。我不用为宝。今我国中生一人华。人华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读书闻佛声。大欢喜踊跃。毛衣皆竖。宿命曾已见佛。故毛为竖。

  弗迦沙王。作书与蓱比沙王。愿具闻神佛所施行教诫。当所奉行。愿具告意。弗迦沙王。却后数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我不能复待蓱比沙报书。不如便自行见佛。弗迦沙王。主九十九小国小国王曰来朝。弗迦沙。敕诸小国王及群臣百官。诸兵皆悉严驾。发行到王舍国佛所。道逢蓱比沙王书。书上言。佛教人。弃家捐妻子断爱欲。当除须发著法衣作沙门。所以者何。人愚痴故。不当为者而为之。便为痴。从痴为行。从行为识。从识为名色。从名色为六入。何等为六入。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心。是为六。此六事皆外向。眼向色。耳向声。鼻向香。口向味。身向细软。心向欲。是为六向。从六向为合。从合为痛乐。从痛乐为爱。从爱为受。从受为有。从有为生。从生为老死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凡合此勤苦合名人。智者自去愚痴。愚痴尽众恶消除。恶消除便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合尽。合尽痛乐尽。痛乐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生尽。生尽老死尽。老死尽已。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为尽。便不复生。不生即得泥洹道无为。弗迦沙王。读书竟自思念。夜人定后。群臣百官士众皆卧出。寂然无声。窃起亡去。入丘墓间。便自剃头被法衣作沙门。无饭食应器。便取冢间久死人髑髅。净刮洒以为应器。持是髑髅应器。转行到王舍蓱比沙王国。止于城外。举头视日念。今日至佛所晚。明日乃行。弗迦沙王。前报窑家。愿寄一宿。窑家言。大善。我舍幸宽。有宿止处。弗迦沙王。于外取小草蓐。入于一屏处。布座坐其上。自思惟五内。佛以天眼。从鹞山中。遥见弗迦沙王来到王舍国止于城外窑家。佛念弗迦沙王命尽明日恐不复生相见。

  佛即飞行。就到窑家门外。佛报窑家。愿寄一宿。窑家报言。我舍幸大。可得相容属者有一沙门。来寄宿。自与相报。相便安者。便可止宿。佛即前至弗迦沙王所言。我从主人寄一宿。云当报卿。卿宁肯令我一宿耶。弗迦沙言。我适有小草蓐。裁足坐耳。此舍幸宽。卿便自在。所欲宿耳。

  佛便自左右取小草蓐。于一处坐。佛端坐过三夜。弗迦沙亦端坐。佛自念。是弗迦沙坐。安谛寂寞。不动不摇。佛意试欲前问用何等故作沙门。受何经戒。喜何等经。佛起到弗迦沙前问言。卿师受谁道。用何等故作沙门。弗迦沙报言。我闻有佛。姓瞿昙。父字悦头檀。白净王也。其子剃头须作沙门得佛道。我师事之。我用佛故作沙门。佛所说经入我心中。我甚喜之。佛问宁曾见佛不。弗迦沙言。未曾见。设使见者。宁能识是佛不。弗迦沙言。见之不能识。佛念是贤者。为用我故作沙门。续当为子说宿命时所知经。尔乃解疾耳。佛语弗迦沙言。我为卿说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为卿说身中六分事。善听之。弗迦沙言。大善。佛言。合此六事。能成为人身。人身凡六事。有所觉知。人志用十八事。转动人意。凡有四事。道人所当奉行。奉行已志不复转。志不复转者便得道。得道已不复生。不复老。不复病。不复于今世死。亦不复于后世死。亦不复愁。亦不复忧。亦不复怒。亦不复思。亦不复爱。是为度世之道。

  请解六事合名为人。熟听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五者空。六者心。何等为地。地有二品。身地外地。何等为身地者。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脾肾肝肺肠胃。身中诸坚者。皆为地。身地外地。同合为地。身地外地。非我地。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是以自解。

  何等为水。水有二品。身水外水。何等为身水者。谓泪涕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身中诸软者。皆为水。身水外水。同合为水。身水外水非我水。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火。火有二品。身火外火。何等为身火者。谓身中温热腹中主消食。中热身诸者。皆为火。身火外火。同合为火。身火外火。非我火。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风。风有二品。身风外风。何等为身风者。谓上气风。下气风。骨间风。腹中风。四支风。喘息风。身中诸起者。皆为风。身风外风。同合为风。身风外风。非我风。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空。空有二品。身空外空。何等为身空者。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喉空腹空胃空。食所出入空。是为身空。身空外空。同合为空。身空外空。非我空。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智者学道。能自别知身中五分。余一分者心。心清净无欲。自念我清洁如是。若愿欲上第二十五空慧天。恐于二十五天上。寿数千劫不得脱。若复愿上第二十六识慧天。寿复倍于二十五天上。恐复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七无所念慧天。寿复倍二十六天上。恐复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八无思想天。寿八十四千万劫。恐复不得脱。志便厌苦。寿久不得脱。便取泥洹道。

  何等为六事各合者。谓目合于色。耳合于声。鼻合于香。舌合于味。身合于细滑。心合于知。是为六合。

  何等为志十八转者。谓目为好色转。为恶色转。为中色转。耳为好声转。为悲声转。为恶声转。鼻为好香转。为恶香转。为臭香转。舌为美味转。为恶味转。为无味转。身为细软转。为粗坚转。为寒温转。心为善事转。为恶事转。为世事转。为志十八转。

  何等为四事坚制人者。一为至诚。二为等意。三为智慧。四为消灭诸恶。是为四坚志。目所贪爱得之因快乐。快乐离人自觉过去。从苦致苦能知为苦。苦已去自知为脱苦。人行苦难得乐。当思惟断诸恶事。因得不苦不乐自知远离诸苦。譬如两木相揩生火。因别两木。各著一面。火亦灭水亦冷。恩爱合便得苦。弃捐恩爱。自知为脱。譬如锻金师得好金自在欲作。何等奇物。臂环耳珰。步瑶华光及百种。皆能作之。道人持心。当如是锻金师自在欲生。不假令欲生二十五天。二十六天。二十七天。二十八天。然审皆有。是虽久会当坏。皆当过去。无有常。知当复过去。意不复向。不复念。不复思。不复爱。是名为无为。智者自思惟。如是乃为高耳。人远离诸恶。乃为智耳。目所见万物皆当过。无有常无为。亦不复去。亦不复来。道人知是者。便信于道无为。最为至诚。未得道时。所喜爱乐身心所生。得道已皆弃捐之。人弃所在恩爱。是名为无为。

  志在淫侄故不得脱。志在嗔怒。故不得脱。志在愚痴。故不得脱。道人知是者。因弃淫侄之心。弃嗔怒之心。弃愚痴之心。拔恩爱之本。断其枝条。截其根茎。不复生滋。是名无为。

  自念有我志复动。无我志复动。我端正志复动。我不端正志复动。人豫自念。如是是为病。是为剧。是为痛。是为不脱。是故不欲多念。是谓诸苦之要。

  弗迦沙。本不知是佛。得第三阿那鋡道。能知为佛耳。即起以头面著佛足言。我实愚痴无状。失于礼敬。佛便自现光景威神。弗迦沙便自悔过言。我愚痴人佛言。若能自悔过为善。令若过除。弗迦沙言。愿持我作沙门。佛问若作沙门。衣钵具不。弗迦沙言。未具。佛言沙门衣钵不具。不得作沙门。弗迦沙言。诺。请行具之。

  佛言大善。弗迦沙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弗迦沙明日即入城。入城未远。城中有少齿牸牛。奔走以角触抵弗迦沙。诸比丘展转闻之。白佛言。佛昨日可于窑家为说经。沙门辞行具衣钵。为奔牛所抵杀。如是当趣何道。佛言是大长者。我为说经。皆悉心受奉行之。即得第三道。须陀洹斯陀鋡阿那鋡。便弃五盖。一者淫侄。二者嗔怒。三者睡眠。四者戏乐。五者悔疑不正之心。今生十六天上。阿那鋡中。便自于天上。得阿罗汉度世去。今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于其上起塔。诸比丘。即共承受佛教。即为起塔。佛说经已。诸比丘。皆叉手为佛作礼。

  佛说萍沙王五愿经

猜你喜欢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念常
  卷第一百一·霁仑超永
  北磵居简禅师语录·居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玄奘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一卷·普光
  八佛名号经正文·佚名
  五百问论卷上(一百一十一问)·湛然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佚名
  答王远孝问·太虚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卷第十七·佚名
  卷第一·佚名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本)·义寂
  卷四十九·佚名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成可·唐圭璋

      待考。   洞仙歌   薰风池阁,八叶蓂初展。紫府当年侍香案。见蟠桃频着子,偷荐瑶觞,贪醉寐,谪向人间未满。   青禽传近信,催赴仙班,怪我尘缘未能断。爱吴中山色好,抹日批风,蓑共笠,纵有金章不换。待驾鹤遨访访蓬壶,问

  • 卷十五·董康

      ○五福記   作者未知何人。所演韓琦事。眞者居多。加以緣飾。以琦五福俱修。故名五福記。謂仁宗賜五福堂扁。故又名五福堂。略云。安陽韓琦、字穉圭。少年未娶。應試京師。妻父崔侍郞立留居東園。崔女奇英。婢

  • 卷八·冯琦

    钦定四库全书 海岱会集卷八 五言律诗 晓钟           冯 裕 春眠嫌夜短忽听晓钟鸣度竹来虚枕穿云响太清悠悠晨夜界脉脉古今情独起披衣望瀛洲曙色明 前题           刘澄甫 何处钟声息枫林早

  • 第二纲 对偶·刘坡公

    学诗百法之九 一字对偶法 学作律诗,以对偶工稳为最要。学习对偶之法,不外以平声字对仄声字,以仄声字对平声字,而字面则以类相从,如天类对天类,地类对地类,人类对人类,物类对物类,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其入手初步,可先任拈一

  •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 卷十五·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十五     无锡浦起龙撰外篇点烦【第五○烦或作繁文内并同○小序一正条十四】夫史之烦文已於叙事篇言之详矣【旧有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九字可厌宜削】虽七【叙事篇在六卷疑当作六】卷成言而

  • 卷一百四十九·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九 ∷起昭阳单阏七月,尽阏逢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淳熙十年金大定二十三年   秋,七月,乙丑,知广州巩湘以任帅阃,备著效劳,除龙图阁,令再任。  

  • 卷三经三·何良俊

    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成祖既修五经四书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经,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故不若但训诂其辞而由人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佚名

    天启三年三月辛卯朔孝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成安伯郭邦栋祭 裕陵○命铸礼部提督监生司官关防○大学士朱国祚以病乞归 上慰留之○四川道御史刘重庆言东奴之鸷伏其故智也来如飘风去如脱兔初闻牧马于百里之外渐近

  • 卷之六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喜同传·宋濂

    喜同,河西人。初为后宫卫士,因有才被选为承徽寺经历,再调南阳县达鲁花赤。两年后红巾军起,陷邓州,抵南阳。时南阳无城无守兵,喜同用计俘义军数人,从口供中得知大队人马将至,于是日夜亲督丁壮巡逻守备。有大司农钱木尔者,拥兵驻

  •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七刑部二宪科诸司职掌律令职制    公式    仪制人命    名例    盗贼诈伪    鬭殴    伸寃名例大明律旧以名例律附于断狱之後洪武二十二年更定寘于篇首盖以此为

  • 景公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

  • 卷十五·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十五左庶子叶酉撰定公元年凡元年必书春王正月所以正始也独此年正月不书者公即位在六月故正义公未即位元必不改未改之日必乘前君之年于时春夏当名此年为昭公三十三年而史官定策须有一统不可半年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一·陈梦雷

    周庄王九年。释迦生於天竺迦维卫国 按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释迦。即天竺迦

  •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印光

    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yú忧虑)。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

  • 般若灯论释 第二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二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缘品之二复次余僧佉言。若诸果功能缘中空故。缘不生果。如是义者。成我所成。何以故。汝谓果体不起。是则名常。汝先立义。则为

  •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佚名

    道家养生学著作。即《灵宝五符经》,一称《洞玄五符经》,简称《五符经》。所谓五符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之符命,道教相传为夏禹所受,见本书卷下。三卷。刘师培《读道藏记》 认为,此书惟上卷首段为序,今以三卷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