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九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

附录诸师著述

释怀悟述

昔贤首菩萨。于华严会中。以偈答文殊大士。赞菩萨能示同世间云。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信乎文之能显道济物也。岂独今之然乎。自往古他方佛世。无不然耳。始余年少时。走四方丛林寻访师友务道专学。有效古高世僧万里求师之志。于稠人中沉沉自策其气志。若上将军负所欲建立邦家之意。前迈敌国而且战且行。不遑食息也。闻所谓东山明教禅师之高文卓行道迈识远。凡获见其所著文画莫不录叙而秘藏之。及于钱唐灵隐山。得嘉禾陈令举所撰师之行业记石刻。末云。师自定祖图而下谓之治平集。又有嘉祐集。总六十万余言。而其甥沙门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继闻其广本。除已入藏正宗记辅教编外。余皆在姑苏吴山诸僧室藏之。余固累遣人至彼山诸僧居历访之。而寂然无知其所在者。往往所委不得其人失于护藏。而为好事者窃移他所也。大观初。余居仪真长芦之慈杭室。于广众中得湖南僧景纯上人者。入予室一日投一大集于席间曰。此老嵩之全集也。秘之久矣。闻师切慕其遗文。愿以献师。余获之且惊且喜。念兹或天所相而授我耶。若获至珍重宝。自皇极中庸而下总五十余论。及书启叙记辩述铭赞武林山志与诸杂著等。约一十六万余言。皆旧所闻名而未及见者。虽文理少有差误。皆比较选练诠次。几始成集。庶可观焉。更冀善本较详。莫由得也。后又遇周格非出守虔州。回得其非韩文三十篇三万余言。又缘兵火失之。遂未能就其集。近又得本于御溪东蓝彦上人。乃与余昔于匡山所得别本较之。文字亦甚疏谬。乃以韩文条理而正之。然师之著述不得其传而散落多矣。如天竺慈云法师行状曲记。长水暹勤二师碑志。行道舍利述。匡山暹道者碑。定祖图序。皆余自获石刻而模传之。今总以入藏正宗记定祖图与今文集等会计之。才得三十有余万。其余则蔑然无闻矣。如令举所记谓有六十万余言者。今则失其半矣。吁嗟惜哉。今以令举所撰行业记标之为卷首。贵在见乎师之世系嗣祖出世去留之迹。奇节伟行高才胜德迈世之风焉。乃以辅教编上中下为前三卷。以师所著之文。志在通会儒释以诱士夫。镜本识心穷理见性。而寂其妒谤是非之声也。又以真谛无圣论。缀于辅教编内坛经赞后。以显师之志在乎弘赞吾佛大圣人无上胜妙幽远渊旷之道。不存乎文字语言。其所谓教外别传之旨殆见乎斯作矣。故其赞末云。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传也。又曰。圣人如春陶陶而发之也。至人如秋濯濯而成之也。此谓终归乎静默焉。故真谛无圣论结云。凡圣知觉者真谛之影响。妄心之攀缘耳。然有志于外文字之学者。览此二说。岂不少警于中乎。其辅教集旧本以累经镂板。故虽盛传于世。而文义脱谬约六十有余处。今皆以经书考正之。览者可以古本参读之。则其疏谬可审矣。今自论原而下至于赞辞。约为十二卷。次前成一十五卷。昔题名嘉祐集者是也。其非韩文昔自分三十章。今约为三卷。次前成一十八卷。又得古律及山游唱酬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分之为二。总成二十卷。命题镡津文集。示不忘其本也。然师尝自谓。人生世间闲为第一。盖其自得闲中之趣。故其所为之诗。虽不甚丰浓华丽。而其风调高古雅谈。至其写志舒怀。有迈世凌云之风。亦可想见其人也。观师与月公晦书。自言余志在原教而行存孝论。余详考其书。则功在于原教非韩。行在于书僧(即僧也者)孝论。德在于志尚远公。而题其影堂文道在于坛经赞真谛无圣论。其文之高拔胜迈绝出古今。则见乎武林山志。故后叙谓因风俗山川之胜。欲抛掷其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然求世之知言审音者。不亦难其人哉。师自携书谒天子宰相而下。凡所见则止以正宗记辅教编而投之。至于文忠公则特献之新撰武林山志焉。呜呼。文忠公谓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辄可以口舌轻重之也。其重读徂徕集云。待彼谤焰熄。放此光芒悬。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无穷在其后。万世在其前。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谗诬不须辩。亦止百年间。百年后来者。憎爱不相缘。公议然后出。自然见媸妍。故师之于庆历间。始以文鸣道于天下。然当是时也。宗儒束教辈。是非之锋谤骂之焰纷然。而师终以是道发而著之。为高文至论乘风而殄之蔑如也。故后世学者。有闻其风务其道而瞩其文者。若脱冥游望北辰仰昭回也。然兹姑以师之经世文章。恢弘辅赞吾如来至圣之教之道。涉人间世而然也。若其自所履蕴操守。则莹然若珠光玉采日精月华。而不足以方其温润高洁明净也。故令举记其行业云。师之所以自得而乐诸己者。盖不与于此中间。虽以护法遭难。然其所谓珠光玉采日精月华者。世虽见其有烟云水火焚溺蔽亏之患。而其光采精华固莹如也。故师之自携书西上献之 天子。事毕将东归山林。而大觉琏禅师。赋白云谣以将师之行云。白云人间来。不染飞埃色。遥烁太阳辉。万态情何极。嗟嗟轻肥子。见拟垂天翼。图南诚有机。去当六月息。宁知絪缊采。无心任吾适。天宇一何辽。舒卷非留迹。然则师之风貌声容。其所以出处断可见也矣。绍兴改元之四年甲寅重阳后一日。书于御溪东郊草堂之北轩。

又序

师自东来。始居处无常。晚居余杭之佛日山。退老于灵峰永安精舍。默视其迹。虽或出处不定。然其所履之道高妙幽远。而末路学者器近不能晓悟。而师终亦不肯少低其韵。以抚循其机。因而叹曰。吾安能圆凿以就方柄哉。闻圣贤所谓得志则行其道。否则行其言而已。言之行犹足为万世法。使天下后世学者。识度修明远邪见而游正途。则奚必目击而授之谓从己出耶。因却关著书。以考正其祖宗所以来之之迹。为十二卷。辅教编三卷。又列定祖图一面。书成携之京师。因内翰王公素献之 仁宗皇帝。又为书以先之。上读其书。至臣固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叹爱久之。旌以明教大师之号。赐其书入藏。书既送中书时。魏国韩公琦览之。以示欧阳文忠公。修公以文章自任以师表天下。又以护宗不喜吾教。及见其文。乃谓魏公曰。不意僧中有此郎也。黎明当一识之。师闻因往见之。文忠与语终日。遂大称赏其学瞻道明。由是师之声德益振寰宇。事竟遂买舟东下。终老于山林。师虽古今内外之书无所不读。至于所著书。乃广明外教皇极中庸之道。安危治乱之略。王霸刑名赏罚之权。而终导之归于无为寂默之道。当世闻人少见其比肩焉。而痛以内教自律其身。端以俭素诚德为宿归之地。而慕梁惠约之为人也。其所蕴至道渊密。然以其所学较其所为。而未见少差焉。所著书观当世士大夫。不顾名实而是己非他也(谓以儒而嫉佛)乃作辅教编。学者亡孝背义。循养其所欲也。乃作孝论。尚绮饰辞章而不知道本也。乃作坛经赞。苟合自轻而不自上以德也。乃题远公影堂文。志其所慕。以风末世之华侈也。乃作山茨堂序。因风俗山川之胜欲抛掷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其明圣贤出处之际。性命道德之原。典雅详正。汪洋浩渺。尤为博赡。总号之为论原。其如诗书序赞记传表启铭志题述评辩。是是非非。所谓太山之毫芒耳。及后终于湖山而火化。不坏者六物。天下闻其风莫不东首而长想。呜呼师云行鸟飞于天地之间。视万乘之尊。其势霄壤之辽也。顾王公贵人云泥之异也。一旦以其所为之书。献之天子。为之动容。天下靡然向风。而使其乃宗乃祖吾佛无上妙道。明白于万世。而卒酬其抱道辅教之志。非其自信修诚之效欤。后之学者读其书。必有掩卷而三叹者也呜呼。

师之道誉声德。既其超迈。故后世学者或当时在位道赞人主师表于天下后世者。皆仰而慕之。若天云日星焉。故有寻遗风想遐迹。瞻颂称赞不已。有若前所记。净因大觉琏禅师将师之白云谣。若江西洪觉范之礼师之骨塔诗。若南海楞伽山端介然吊师之古诗凡百韵者。西蜀住龙舒天柱山静禅师遥慕诗而序赞者。若灵源惟清禅师之跋诗二手帖而伸赞之者。今皆笔之于此。或详或略。以备研览。而发季世学佛者之志操焉。其净因大觉琏禅师送师之白云谣者。已见前之后序中。此不烦录矣。

(今既以陈令举所著之记为前叙旧得一叙。不书名。不知何人所作。或云。莹道温观其 文藻美丽。或近似之他辈不能为也。而中间叙其为文之所以。而不甚流类。不免随为。葺正之。仍旧缀于集末云)。

礼嵩禅师塔诗(三十乙韵)

石门释惠洪作

吾道比孔子。譬如掌与拳。展握故有异。要之手则然。晚世苦陵夷。讲习失渊源。君看投迹者。纷纷等狂颠。韩子亦儒衣。倔强称时贤。凭陵作诟语。到死不少悛。后世师韩辈。冗长犹可怜。趋名不自信。泛逐工词言。哗然皇祐初。飞声闹喧阗。田衣动成群。怒瘿空自悬。缩首不暇息。兀坐如蹲猿。堂堂东山公。才大德亦全。齿牙生风雷。笔阵森戈鋋。隐然湖海上。长庚横晓天。作书肆豪猛。挥斥莫敢前。群儿虽貌敬。臆论已不专。书成谒天子。一日万口传。坐令天下士。欲见嗟无缘。功成还山中。笑语答云烟。我来不及见。山水自明鲜。入门寂无声。修竹空满轩。永怀翛然姿。骨目耸清坚。僮奴岂知此。住兹亦弥年。指余以石塔。草棘北峰巅。再拜不忍去。听此绕涧泉。吁嗟末运中。那复斯人焉。文章亦细事。清苦非所便。但爱公所守。远拍诸祖肩。迟迟哦公诗。落日满晴川。愿持折脚铛。结茅西涧边。岁时逻松桧。来此扫颓砖。

吊嵩禅师诗(并引)

南海楞伽山守端述

建中靖国改元辛已冬十一月既望。余抱远公文集。自庐岳而东。图入木钱唐布流天下。乃特诣师故居永安精舍之后。岭端蒙雪霜排榛莽。于所藏阇维不坏之五相舍利小石塔前。恭备香羞茗烛等。作礼以供焉。因抽鄙思为五言古诗。凡一百韵。长跪端想诚百其心。粲若有对。遂作南音。稽然以讽之。庶不忘其本而聊为攀慕悼之之诚也。禅师平日有诗云。异乡风俗客不恶。但欲南音来耳边。余连与藤东西交徼。最为密迩。禅师迁寂在于熙宁五年之夏。余才八岁。其实忝师里中之晚生。所作南音不得不尔。苟不离正受。庶其裁择焉。

觉城否复隍。慧日书有食。苟无明哲士。曷以救颠仄。缅惟东山师。降灵自天德。申甫宁加诸。奋身若葡卜。吾法倾不纲。苍黄莫之测。诜诜排佛徒。岩岩侍君侧。适操权衡者。兼领辞翰职。率意务品藻。庶形在埏埴。唐书预之修。韩语例增饰。窃自比丘轲。拒我过杨墨。惜彼述至言。曾之通皇极。废道专以人。讦恶肆其力。坑焚必有待。伐削岂容刻。愚俗初易欺。圣主终难惑。当时禅讲辈。动类百千亿。独谁敢枝梧。缩手俟徽缠。唯师奋然作。感愤形诸色。一言涂脑肝。万卷罗胸臆。人爵犹唾遗。冥鸿讵笼得。蠢蠢嗟东人。迟迟别南国。历楚仍骋吴。百城慕知识。义龙云之天。禅虎角而翼。诛茆灵峰西。杀简仙源北。著书效龙猛。护法掌司直。正宗序昭穆。原教辩离即(谓儒释二教虽殊皆相资而化物也)笔峰回崷[山*(〦/(坐-土+十))]。词海弥湢[泳-永+仄]。纷葩若辉散。宏丽尚典实。匠娲补穹旻。效禹导沟洫。动或几百卷。经世为模则。斯文千古雄。斯义万夫特。据理从所征。处战无弗克。吾皇遇唐虞。吾相遭禹稷。抱书乃西献。乘时辟凶塞。喜览明光殿。抚念加叹息。赏其系表才。郁为天下式。谓尝猎英隽。忽此遗彀弋。小避三公位。高凭四依轼。慧日昏复明。禅经乱还緎。智林久宜茂。福田广须植。大信过豚鱼。至仁周动植。良可班诸藏。寻即遵所敕(略去五韵)飞章类席卷。横议同镜拭。舂喉那补爨。树口拑拱默。始知猛陵翁(即师里名。彼多狝猛陵男子故)原筮无遗慝。金汤义存存。泾渭情湜湜(略去二韵)既而谓东归。湖山梦还忆。列户翠可染。当窗秀堪织。风尚清散为。僧年白驹逼。孰贵秉烛游。鼓缶欹吴日。林远争追随。宗雷苦凄恻。禅诵心稍隙。骚雅兴仍亟。道行愈峻卓。德声转辉赩(略去七韵)宴坐君无何。遗偈见敦饰。大梅鼯鼠声。匪我相囚福(师临终偈云。不似大梅老。贪随鼯鼠声。云)奄然遂长往。休征难具仂。明发鹫峰下。阇维火初熄。五相坚不化。鲜柔光耀翌。灿若金出[金*非]。莹如玉分玏。式旌无妄犯。奉法刚而[塞-土+心]。灵山众咸睹。望林加渴醷。克奇冠前籍。景仰动殊域。王公竞嗟骇。士庶增悃愊(略去二韵)共收鹤林骨。合葬鹫山肋(略去三韵)涧猿徒自号。书鱼蠹谁蚀。僧史半十料。工歌全九罭(略去六韵)致我来吴楚。慕师自岐嶷。获记楞伽游。诵味逾鲙职(师有游吾湟川燕嘉亭。及楞伽山寺记也)。哲人既云殂。至道亦将踣。已乎三十年。临吊徒深克。妙峰高为塔。梵天广成国(国或作异)万物备蒸尝。五云争辅翊。乾坤或几息。海山有时泐。师其道与名。勃然长觺觺。

(命研味其诗。虽风调气韵高爽酋劲。而中间凡用事缀韵过于迂辟。今略取其辞意简雅超迈之句。次成七十三韵。亦可见其才志向慕之诚至焉)。

赞明教大师(并叙)

龙舒天柱山修静述

始余读嵩禅师辅教编。爱其文落落有奇伟气。而能发挥释氏之道。以谕夫当世名儒释子之不知教本者。俾之达性命之奥。见圣贤所以施教敷化之心。而不沦于是非相战之地(中间叙繁处。皆略之)若夫统之有宗而穷深及微。则尚恐二家之学者或未易晓其边徼。况能究其道而见其全乎。及其示寂后阇维而五物不灰。然此虽师之糠秕而以殁故已方见信于其徒。则其所蕴精粹要妙。而不获见知于人者多矣。呜呼道之难传也若是乎。予甚悲之。其道虽能化当世名儒。而不能尽化其徒。故师殁后其真风胜轨不甚章章绚烂于世。兹或希世之才黄钟之音不投于里耳。小器哉。予晚路末学不遑洒扫于庭宇而觇望余光。徒临风挥涕有胡不万年之叹也。今采其遗芳稽首长想。系之以赞云。

藤山之东。紫云浮空。爰有僧龙。名配维嵩。自脱襁褓。居仁由孝。冰雪其躬。律仪是效。远览高翔。游吴暨梁。道继佛祖。欲隐弥彰。适丁祇园。谤焰四起。纵笔成书。盖不得已。既而扑灭。昙花重荣。嘉祐之间。独飞英声。帝泽屡沾。公卿折节。咄嗟吾徒。反肆駃舌。遂赋归欤。安于覆盂。少林食毒。异轨同途。小智自贤。所在成市。颀然谁俦。理固宜尔。太阿出匣。斩蛟戮螭。用之补履。曾不如锥。答焉云逝。遗迹莫继。凛乎真风。永蠲氛翳。嗟乎鲰生。不克只承。每一念至。气填于膺。竟何能为。只益惭怍。聊笔清芬。式告来学。

题明教禅师手帖后(二首)

灵源叟

吾佛大法。盖世出世间千圣万灵道德性命之本源。源深本妙非思议可及。其应缘扬化也。当必资开士因王臣之力启物信而御外魔。开士出。盖视法运之通塞。决与世致益。不苟然也。藤州明教大师嵩和尚其人欤。妙达玄宗博极世解。出皇祐至和间。见外党有致吾法之疮疣者。则曰。予窃菩萨权。为如来使。辩而明之。以度彼惑。俾归正趣。实所任职矣。于是著书闻奏蒙

仁宗皇帝嘉赏。敕入经藏。班行天下。于是魔云廓而佛日辉也。和尚既建功德于教门。其英声茂实壮饰其曹。稍蕴知识举知钦慕。而比年法值下衰。人根鄙劣。喜剃染之便。争变形服。窃入吾家。纷情世尘。滥厕僧伦者。皆是见闻思虑不脱俚俗。何高德胜义之能讲慕哉。宝因择言上人当此时能竦所闻而矜所慕其贤于滥厕之流者故可称也。虽久游禅林服业祖道。而于弘教大士知开导耳目起睎[目*冀]之志也。故在京师。闻律僧有上世与明教相厚善者。乃访问之。彼为道前事。且出此帖示之。择言苦求得之。珍收南来以示余。若有异获。因语之曰。汝企其人而重其遗迹。以彼名耶实耶。以名则于彼外矣。徒可资于谈柄。无益乎己。以实则明教之至论可考。以发覆致远者甚多。汝宜寻而究之。且想彼标致以自勉激。则终有益也矣。年月日。

又帖

明教大师嵩和尚。自称藤州东山沙门。乘夙悲誓出于皇朝。始以天下缙绅先生。或未究我法大道之源。而域守所习迹佛教为夷狄之法而篾视之。至加毁灭谓无使混害中国周孔之道。和尚惜彼循枝而遗根背源而向派。非徒谓暗乎此。其学周孔之道也。可得谓能自其明而极其诚。由其诚而尽其道。以成天下大本大公。包博无外纯全之妙神者耶。由于不自知。所以不知人矣。和尚博极古今儒释教道之本。会通圣贤理事论议之迹。若振纲张网举领提裘。目分毛敛。见者皆明。义贯理融感会神府。乃知凡圣人所出之方所示之言。特其教之迹矣。使知识之明者。由此自返所以迹所以言者。以内照之则灵于廓然。无内外无彼此。岂华夷儒释之可辩耶。乃著之书号辅教编。以开谕缙绅先生之徒。奏之 天子。上嘉叹之。敕与班行。而名卿钜儒至如欧阳文忠公诸豪。览其书莫不叹服敬而礼之。复缘浅识讲解辈毁其宗门。故撰正宗记定祖图以辩其说。亦奏上行之。既而还东吴示灭。灵迹甚异。具如传记。其墙岸法门启迪信路。虽古高僧之雄者。不过尔耳。禅人宝智得其遗帖求跋。故援毫信手。愧不能述其万一也。灵源叟书。

至圣至言。回偏树正。皇天皇觉。决浅赜深。大哉善哉。福沾诸后。重刊所疏。续继斯云。

镡津集重刊疏

夫明教大师。乃是大乘菩萨。知佛法有难。于是乘大愿轮复生世间。著书辅教者也。昔宋之钜儒缙绅先生尝评其文曰。不惟空宗通。亦乃文格高。斯言是矣。欧阳子云。不意僧中有此郎耶。当时排佛之心。已廓然熄灭而无余矣。古今僧中之为文者多。而未尝有出其右者。所谓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自昔兵变已来。书板磨灭。后之学者无所见闻。为可忧也。兹欲重刻吴中。所费繁伙。于是缀疏仰谒群贤同道学者。睹兹胜事得无慨然赞助者乎。

为因缘而出现世间。咸宗鹫岭。以文章而黼黻圣谛。惟尚镡津。深穷万法之原。同入三乘之藏。读之可以开人天之眼目。统之可以扫儒释之藩篱。好书而不好此书。孰谓好学。明道而不明斯道。岂曰明心。欲重刻云间益广传于天下。致永叔黎明之见。名重一时。遭仁宗天纵之资。功垂万古。群贤既遇。胜事当成。

洪武甲子春天台松雨斋沙门原旭撰

右松雨老和尚为琦首座制疏。重刊宋明教大师文集于云间。既以化行开至二十余版矣。适琦公疾作。不克成其事。兹以天全睿首座愍邪法增盛。发坚固志继其芳猷。一日持此卷过余坚密精舍。命题于后。余虽不敏。睹此胜因。不觉踊跃而喜。此集湮没久矣。若使竭力成就。大行于世。正所谓揭慧日于中天。耀昏衢于叔世者也。天全其勉之。

永乐三年冬嘉兴府僧纲司都纲天宁弘宗书

重刻镡津文集后序

学有及物之功。文为载道之器。学而不能利乎物。徒学也。文而不能衍乎道。空文也。若夫推其道发于文章。肆其学以援斯人。宋明教嵩禅师其人欤。嗟夫吾佛之教法心法也。生灵同而有焉。但为虚妄所蔽。不能显现。汩四生沦六趣。何由得已哉。而吾佛愍之。以此心法随器而谕。俾各得乎本有。或者不仰恩怀德反生讥毁。是则自毁其心非毁其教法也。教中所谓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且不信而毁。又非虚妄所蔽。若虚妄所蔽。或能了妄即真。不信而毁则自昧其心。自昧其心犹种之败芽之焦。不复有发生之日矣。得不尤可愍哉。而明教性禀生知。能体佛意。学则必欲援世。非徒学也。文则必在明道。非空文也。况是时天下学士。宗韩氏以拒我。故劝书原教诸文不得不作焉。学者总稡号镡津文集。斯文行世。真救世明道之要术也。可一日而无哉。旧版湮没。人皆痛惜。嘉禾天宁首座天全献公。乃东海慧眼弘辩禅师之弟子。施衣资重梓流行。其亦明教之心也欤。板既成。请叙其后。蒙晚生。读其文集有不得执笔从游之叹。今获厕名于后。不亦大幸乎。不亦大幸乎。

永乐八年岁在庚寅夏四月初吉

淅江杭州府径山禅寺住持沙门文琇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终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三·佚名
  解脱道论 第三卷·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七卷·安慧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圆晖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五·希叟绍昙
  明 纲 宗·太虚
  隱元禪師語錄目次·隐元
  卷第九·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安慧
  卷第十二·佚名
  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昙噩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佚名
  第五十六章 六王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逊(溪云集)·顾嗣立

    逊字仲敏,号溪云,其先南阳人,寓居吴。博学善属文,精书画。初从黄冠,与息斋李衎同画墨竹,一旦自以为不及,即弃墨竹而用勾勒法,妙绝当世。郭羲仲赠诗云:「好竹每怀张仲敏,泠泠风骨水为神。」钱宗伯牧斋《列朝诗集小传》云:吴郡又有

  • 卷五十一·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五十一明 梅鼎祚 编僊歌曲辞【謡谚附】【霞唱云謡丹图绿字列仙真诰具有其文即不无後世依托而其指缘秘检语率玄超亦被筦弦是名天乐今?其为歌吟者附录于斯若彼神仙步虚凤箫龙笛之属代多作者前已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三七言絶句五王予可宫词水曲朱门漪漾漫一帘花雨月波寒金闺背衬鸳鸯冷春困秋千立画干南园湖石翠雀衔云堕翠芜砥峰倒影卧平湖飞花不到穿帘月高倚晴天一劒孤驯鹤图【张伯玉家画帧宫人徐行以手

  • 齐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齐高祖神武皇帝姓高氏,讳欢,字贺六浑,勃海蓚人也。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宝败,国乱。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湖生四子。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谧生皇考树生,性通率,不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欧阳修

    丙部子录,其类十七:一曰儒家类,二曰道家类,三曰法家类,四曰名家类,五曰墨家类,六曰纵横家类,七曰杂家类,八曰农家类,九曰小说类,十曰天文类,十一曰历算类,十二曰兵书类,十三曰五行类,十四曰杂艺术类,十五曰类书类,十六曰明堂经脉类,十七

  • 卷四 本纪四·赵尔巽

      ◎世祖本纪一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太宗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二·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七月辛亥朔享 太庙遣官恭代○宗人府掌府事驸马都尉侯拱宸捧 皇太后神主进大明门 上悉撤仪盖跪候移时中外臣民一时颂声啧啧如雷○甲寅 仁孝文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长陵○诏百户苏应诰等侵欺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万历十七年正月己酉朔日食○元旦节免群臣朝贺○赐三辅臣上尊珍馔○庚戌大学士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上言恭遇元旦礼当庆贺 皇上克勤天戒特免常仪臣等备员辅弼与在廷诸臣不同谨诣会极门行五拜三叩头礼○辛亥 宣宗章皇帝忌

  • 中兴小纪卷十五·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三年秋七月丙辰左仆射吕颐浩辞提举国史不允上曰朕观歴代史后人皆不及前人迁固虽下于左氏辞犹竒伟范蔚宗以还不足观也至唐史尤不及前人逺甚颐浩曰陈寿三国志亦佳上曰寿颇简略事实多在注中又诸家互相矛

  • 四五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于江浙迅速购访遗书·佚名

    四五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于江浙迅速购访遗书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大学士兼管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萨〈载〉、浙江巡抚三〈宝〉,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昨以各省采访遗书,奏到者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一·佚名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五月二十日七月初八日十二日二十八日八月初六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三十日十二月二十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二月初八日二十二日闰三月十一日五月初七日七月二十八日

  • 吴贞毓传·张廷玉

    吴贞毓,字元声,宜兴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服侍唐王时担任吏部文选主事。事败,拥立永明王,升任郎中。永明王驻全州时,提升他为太常少卿,仍然掌管考选官员的事务。后来提升为吏部右侍郎。又随驾到肇庆,升为户部尚书。广州

  • 卷五·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五典礼我朝家法相承内政肃清有典有则凡所以定位号辨等威服御器饰之末趋走使令之常莫不厘然各当若夫嘉辰令序欢宴式其仪祀事斋期肃将致其敬夙兴裁览勅毖以时法天

  • 卷二百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四裔考西北夷威喇特【臣】等谨按威喇特即准噶尔四威喇特之地明史列於朶顔福余泰宁之前今依其地考之故别为西北夷而以辽西北诸夷附於其後云明成祖永乐元年遣使往谕威喇特部酋威喇

  • 经济文衡前集卷六·佚名

    宋 滕珙 撰隂阳类论隂阳始生之气答袁侍郎此段谓坤之上六干之上九方是隂阳之生未可为隂阳之限来喻谓坤之上六阳气已生【其位在亥】干之上九隂气已生【其位在己】以剥上九硕果不食十月为阳月之义推之则剥卦上九之阳方

  • 偈颂品第十·佚名

    之初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中诸广义故。而说偈言:诸法不坚固,皆从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习气常增长,槃根坚固依。心随境界流,如铁於礠石。众生所依性,远离诸计度。

  • 卷四十九·性音

    宗鉴法林卷四十九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七世 云门因僧问如何是道。师曰透出一字。 天宁琦云。天宁作么生。拈拄杖击禅床云。洎合停囚长智。 透出一字。却不相似。急转头来。张三李四。(径山杲) 云门因僧问如何是吹毛剑

  • 佛说菩萨内戒经·佚名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佛以十五日说戒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一归依忏悔,誓行六度,发三愿,及行十法则。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缘。四受二十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