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种莲集

莲归居士辑净土圣贤录续编。采访往生事实。共有百数十条。而续得於书成之后者。正复不少。余为另列一编。不分门类。不序先后。随闻见而记之。名曰种莲集。取思齐大师句。与君同作种莲人之意。以俟后之辑三编者采取焉。

道光三十年秋九月。净业学人陈本仁识。

善隆

善隆。台州临海县人。年十六。出家於苏州白龙寺。参念佛是谁话。有省。夜坐不卧。过午不食。茹淡斋三年。刺舌血。书华严法华二经。日持佛名六万。莲华经一部。礼佛一千六百拜。准为定课。冬夏一衲。不妄谈。力行致疾。益加精进。一夕於禅观中。闻空中报曰。汝当得中品生。慎勿退息。遂屏诸药石。一心西迈。至四月六日。端坐而逝。时在道光二年。年二十六。

达禅

达禅。姓狄。嘉善人。出家於本邑景德寺。尝两修般舟三昧。后住北港荻秋庵。佛声常彻户外。见人即警策生死。一日谓其徒净玉曰。我明年定去矣。汝等勿忘净土法门也。次年。诣清净庵。主念佛期。至第三日。示疾。仍入堂念佛。逾时。端坐化去。

王君荣

王君荣。太仓人。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后修净土。日课佛号万声。康熙五十六年。八月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令作证明。日方午。乾师曰。归期盍於后日。答曰。吾决定今日矣。遂索笔作偈。合掌而逝。遗命以龛敛。其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年八十一。

唐景垣

唐景垣。字筠谷。元和国学生。勤修净业。每持名时。以指代珠。年七十四。无疾而卒。气绝逾时。犹指动作屈数状。

沈载元

沈载元。字桂萼。自号可僧。吴江人。中年业贾。六旬余。辍业潜心净土。长斋课佛。日满万余。性慈恕。有所余。辄济贫放生。嘉庆十六年秋。有僧贸然而来。直趣卧所。略谈数语。洞彻元微。并属他日临终。戒眷属勿哭。言讫而去。载元感之。炷香门外。遥申敬礼。其年冬。示疾。佛声不绝口。绝粒饮水者七日。至十二月六日清晨。令然烛四十八对。堂中设香案。洗体易衣。端坐合掌。朗诵佛名。呼眷属同声助之。顷之鼻气如烟。声渐微而绝。年七十二。及殓。貌如生。

王际良

王际良。金山县人。年五旬。归依三宝。念佛放生。笃志不倦。其年二月初。有疾。屏诸医药。日夜持名。绝口不言家事。唯曰。日望。我其行矣。至期果然。死二日。索取数珠。殁后。犹紧捻不脱。

夏耀文

夏耀文。华亭人。持斋念佛。一心净土。四十余年。举家不茹荤酒。道光四年十月。微疾。至十四日。命掖起。合掌念佛而逝。遗命龛殓。入龛时。体软项温。颜色不变。年七十五。

曹居士

曹居士。不详其人。持斋念佛。精进有年。而虚怀汲汲。若恐临终之不获效者。道光二十年冬。微疾。一日其子晨省。见其面色有异。指空中曰。汝见佛及众菩萨乎。吾不图持名功德之至於斯也。汝作证明。吾随佛西归矣。言讫而化。

邵媪

邵媪。常熟邵子寅。茂才之母也。素奉佛。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微疾。忽谓子寅曰。尔於明日。迎妹归。子寅从之。而莫测其所谓。次日。妹归。媪曰。吾今日欲逝。以了母女因缘耳。女闻而哭。媪笑曰。死生一幻相也。遂与言他事。至午。曰。时至矣。子寅问何往。媪以手指空曰。佛来。遂逝。

张氏

张氏。金山县人。归王生。其伯姑王氏。修净业往生。事见净土圣贤录续编。张氏自幼即信净土。为人淡朴。素善病。而念佛不辍。受三归五戒。不愿有家缘。幼已许字。遂於嘉庆二十年于归。年余归宁母氏。适病剧。延道俗行人同声念佛。亡何。喘急。属扶起。面西坐。诵弥陀经及佛名。目荧荧上瞩。面含笑容。顷之。乃瞑。

丁氏

丁氏。金山人。即张氏姒也。其伯姑王氏。劝之念佛。同日秉受归戒。王先逝。丁氏见其临终正念。愈自感奋。克时课诵。回向西方。居常作诸功德。并戒杀放生。一师王氏遗法。有女适太原。病瘵。教之念佛。安然化去。逾年。丁氏病中满。转侧维艰。临终。力疾起。面西坐。呼家人诵弥陀经及佛号。甫百余声。观其若有注视。问见佛菩萨否。首微颔之。顷之声息俱灭。时在道光八年五月九日。

高士桢

高士桢。字延三。钱唐人。其先世居山阴梅里。故自号梅溪道人。年五十一。病入冥中。游视地狱。有冥官属云。尔今回去。要一心念佛。一心行善。定能出苦。士桢识之。三日而苏。病良已。发心念佛。行诸善法。回向西方。并转以教人。如是二十五年。至年七十五。临终三日前。自知时至。曰。今离苦恼矣。奉劝世人。及早修持。无诒后悔。泊然而逝。时在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丁世济

丁世济。字子沂。元和庠生。年五十。归依杯渡海公。法名广如。精修净业。历十载不倦。道光二十五年冬。有疾。每夜必念佛千声。弥陀经三卷。发愿文一徧。一夕诵至净光照我之句。忽微笑曰。我今见佛净光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将半。诸眷属环坐榻前。忽闻异香浮空而至。渐满一室。共异之。次日世济索笔作偈。礼似七绝二首。而字迹模糊。但识其末后句。有我便回家见佛六字而已。至夜合掌。念佛而逝。年六十一。

陆孺人

陆孺人。苏州人。归太学生包心愚。事姑孝。尝侍疾。不解带者。累月。心愚故勇於为善。凡造桥修路。施衣放生诸事。恒戚然於心。孺人必尽力赞成。幼尝浮海参普陀。中年后。足不踰阈。晨起诵经咒。及佛号。四十年中。无一日闲。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初。感微疾。告子妇曰。夜梦古衣冠三人相招。谓我念佛。至诚。即日令我见佛矣。初八日凌晨。西向念佛而逝。年八十五。

邱逢泰

邱逢泰。字星阶。长洲廪生。少有咯血疾。其年夏。疾大作。忽信佛乘。延在经茂公。床前诵佛号。疾有间。杜门不出。徧阅净土诸书。道光二十九年夏。疾复作。念佛不辍。趺坐合掌而逝。父维洛副贡生。素行善。修净业。未几亦念佛而逝。

钱氏

钱氏。名兰贞。苏州人。幼即居止端庄。适顾淦为妻。后因怀孕。遘疾甚危。半体皆冷。神识瞀乱。有至戚省之。劝其夫。立誓戒杀。诵观音圣号。从之。三日。汗下。其疾若失。自是钱氏归心净业。每夜焚香。诵大士号。虽严寒酷暑勿间也。道光二十八年冬。染咯血疾。渐增剧。延至二十九年。十月八日。忽曰。苦海茫茫。三日可出矣。初十日。清晨。令设香案於床右。曰。今日决定往矣。口中仍诵大士号。顷之。忽称阿弥陀佛。至申刻。声渐微。向西吉祥而逝。翌日天明。顶相犹温。年二十九。

钱文彬

钱文彬。字养愚。苏州长洲县人。每日晨起。默修十念法。作善事。皆隐行。尝出千金。放诸鱼鸟。素患咯血疾。年四十一。病剧。请在经茂公。归依。病中喜听诵佛声。临殁前一日。延灵鹫福海和尚至。床前。供佛设座。受菩萨戒。留僧数人。轮流念佛。次日晡时。亟命扶掖起坐。谛视佛像而逝。时在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钱文灿

钱文灿。法名空相。字安轩。即文彬弟也。弱冠时。遇吴宗魏指示净业。归依见心和尚。从灵鹫义公受菩萨戒。长斋念佛。二十余年。尝刊念佛警策。广为施送。灵鹫募建丈六三圣像。绌於赀。文灿赞成之。虞山有古剎。亦募建三圣。则独任之。天台国清寺铸铜钟。亦半赖其力也。放生济贫。岁以为常。道光三十年夏。下痢令人往虞山。延道友张元祺至。曰。吾与君系生死交。病亟矣。请君一助。元祺曰。诺。日与念佛。每昏沈欲睡即策励之。已而元祺欲返家。文灿曰。吾四日中。可无恙。过此不能待矣。元祺如其言。及四日后复至。则昏沈益甚。元祺以闻启初传。与之细论(传见净土圣贤录前编)。文灿涕泪并下。遂猛力念佛。自未至亥。神识顿清。彻夜无倦。天将旦。手作莲华状示张。遂右胁而逝。时七月初四日也。遗言丧中不用荤酒。年四十三。

定意

定意。未详其所出。中岁出家。精持戒律。主锡丹阳嘉山隆庆寺。同治纪元。避地楚水宝严。提倡莲宗。率众念佛。精纯靡间。日诵佛名五万。净忏二时。虽寒暑不逾。四众归心。咸以嘉山老人尊之。乙丑元日。豫刻逝期。日饮清水两盏。至初七日平明。礼净土忏毕。趺跏西向。端坐而逝。邻人闻莲华香。经时不散。

明舟

明舟。秦邮毛氏子。幼从观音净全剃染。年十八。受具临泽安乐寺。以赴应为业。后遇永清主人。授以净土法门。遂发心念佛。嗣往来秦塘。日研深义。信心益固。常率众持名。虽烛跋香销。犹自哀吁佛前。愿速生安乐。利济有情。故遐迩倾心。虽阐提辈。亦稽首归依也。同治乙丑三月。返别知交。五月朔示疾。至十二日平明。礼佛入龛。同众念佛名者。定香四炷。至午声渐微。视之逝矣。秦邮僻处湖滨。二十年来。莲宗之振。至家弦户诵。盖舟有以启之也。

汪善庆

汪善庆。字阆仙。号法如。淛之仁和人。少孤。随母氏庄。就傅外家。性至孝。极聪慧。年方舞勺。即入頖宫。及母卒。丧葬尽礼。聘朱氏未娶。遭粤匪之乱。孑然一身。逃至江北吕泗场。值同里清修之许灵虚者。延为西宾。居恒尝作出世想。会西来徐居士。授以持诵法门。由是精心内典。一切经义。过目无遗。迨许返淛。移住扬州藏经院。茹素十余年。每静坐。寡交游。凡来问道者。无不倾心开导。体素瘠。经禅劳惫。輙头眩咳[口*敕]。然犹念佛不懈。同治九年闰月疾笃。聚诸友告曰。西方境界好。吾於二十三日长往矣。至期果逝。神色不变。越日将殓。抚其顶。气尚温。时年四十有二。所着藏龙集。见珠集。台宗四教。断证图颂。及病中吟百首。行世。

静波

静波。草堰场人。年二十。剃染於义阡寺。专心净土。受戒后。往来常州天宁。扬州高旻藏经等寺。性情淡定。终身无异。兼能念佛不懈。常礼佛七。屏心息虑。人罕能企。嗣往金山。数载楼居。足不踰桄。忽一日沐浴更衣。亲诣丈室拜辞。曰。七日后。吾西归矣。果於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毫无疾苦。念佛趺跏而逝。斯诚无有去住者。年八十有二。

易特墨太夫人

易特墨太夫人。法名莲如。满洲正红旗人。勤俭仁慈。睦族情殷。惠周姻党相夫教子。孜孜不倦。故依太守勒通阿札分转拉芬阿。二公出仕。卓着政声。秉母训也。太夫人。中年茹素。潜心净业。每日定课。诵佛号两万数。无间寒暑者。二十余年。光绪元年。寿六十二岁。忽於冬月望后。神气不爽。告家人曰。我见佛像数尊。泉童男女。手执幡幢均来接我。已自定期於二十七日午时。往生西土。因将存储衣饰。表散媳女诸人。并嘱持身处世。俱以方便为本。余无他言。届期趣令阖宅眷属。环跪诵佛。遂即合掌趺坐。朗宣佛号而逝。

余慎行

余慎行。法名净阿。扬州甘泉人。夙精骨董学。遂业以谋生。眷属缘尽。孑然独处。同治乙丑。闻藏经院开念佛道场善知识云集焉。聆音仰慕持念茹素。皈依入院。护持道场。以放生物。礼佛七为事。终岁无惰容。光绪乙亥冬。忽染微疾。念佛倍切。除夕对众曰。速具香花供佛。吾将逝矣。迨力微细。坚令侍者。暨诸善众。助念而寂时年六十九岁。

玉峰法师

古昆字玉峰一号恋西。志净土也。江西广信人。年十余龄。投普宁寺出家。灵根宿具。初读诸大乘经。即了大意。继受具戒。於天台国清。志遵梵网。随众参禅。力究宗旨。忽闻钟声。恍然有省。后阅幽溪圆中钞。密符自心。增益法喜。遂立坚固誓愿。严持戒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惟诚惟恳。僧俗从而化者甚众。开示后学生死之苦。其言痛切。闻者流泪。教人念佛。日有定课。持名计数。或一万二万。乃至十万。随人心力。中无间断。毕命为期。如此不退。命终之后定生净土。此是前人已验之法。可信无疑。又复着书多种。阐扬净土法门。易行易成。功超众行。若肯遵行。决不相赚。仍复刊印大乘经律。石刻弥陀宝典。流通正法。用报佛恩。及余种种胜行。难以尽述。光绪十五年。明州西方寺僧净果。请居西方寺。以寺名合於本愿。遂定居焉。师自发心直至临终。日持佛名六万。二时回向。寒暑无间。永为定课。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六。午饭后觉腹微胀。次日净果延医诊视。医云脉已全无。不须用药。而师面西趺坐念佛。并无他语。精神爽健。过於平时。医生叹为希有。净果云。请众师念佛相助可否。师应诺。於是请僧八人。向西长跪。称念弥陀圣号。约一枝香。甫至申刻。见师合掌。猛力念佛数百声。怡然而叙。初九日入龛。面色津润。顶上犹温。次年二月望日茶毗。僧俗送者数百人。火既发龛门先脱。见师趺坐俨然如生。猛焰既炽。众见顶上现佛十尊。两手各现佛像一尊。盖师生前。尝於顶上燃香十炷。供养十方诸佛。两手各燃一指。一供释尊。一供弥陀。故於阇维之际。顶手现佛。实为真诚所致。希有之瑞。於戏生为净土领袖。殁后胜品往生。无可疑者。前有沈朱吴三太史。就师问道。极赞师之道行。实为末世津梁云云。

愿登师

思岸字愿登。杭州钱塘谢氏子。少业儒为诸生。觉世无常。皈心三宝。宗教知识参扣略徧。后听玉峰法师开示。欲求脱苦。惟有念佛一法。最易成就。遂乃发心日持佛名六万为定课。平生所作功德。悉皆回向净土。同治壬申。受五戒於海潮寺。复深厌尘劳。早求解脱。於光绪九年。乃将家务付嘱二子。径往郡西护国寺。礼僧敬峰出家。是冬受具戒於萧山祇园寺。仍回护国。专精净业。积劳既久。忽染病魔。虽经医治。旋愈旋发。二子思慕迎养於家。别除一室。以为修净之所。迨至光绪十五年秋。忽患痢疾。医药罔效。然饮食虽减。而念佛愈切。至九月初十日。忽谓其子曰。吾往生期至。可请僧於家。起佛七助我西归。自定十二日起一。谓僧朗峰曰。还有七日。至十五日。执僧廷山手曰。止有三日。吾当去也。至十七日四更问何时。其子答云。丑时也。曰丑时是十八日。子是我往生之期。可请诸师念佛相助。遂随众念佛。约香一枝半。忽瞑目无声。良久忽开眼合掌。向众人称谢云。我已亲到西方。亲见阿弥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赐我净衣。观音大士水洒我顶。又见莲池大师。为众说法。又睹七宝池中。众宝莲中有我生处。承佛慈悲。命我回来告知众人。我已得生净土。奉劝诸位。专精念佛。他日净土相见可也。复索净水三饮。吉祥而卧。念佛数十声。泊然长往。次日入棺。顶犹温手。

杭城数十年来。专勤念佛。往生净土者。固不乏人。昭明显着。征信无疑。惟愿登师一人而已。於戏若非夙具灵根。焉能有如是哉。书此以为修净业者劝。

谢春华

谢春华。杭州钱塘人。习卖衣业。禀性和直。与人无争。事亲至孝。未尝忤颜。凡遇善举。竭力相助。所谓茹素念佛。则未能行。光绪十年忽染虫胀之疾。医祷无效。呻吟待尽而已。有表弟朱居士金伯者。久亲佛法。参叩知识。禅宗旨趣。多所发明。一日来谓春华曰。观兄所患病苦。实是宿世业障。若不立大善愿。念佛忏悔。恐难消除。春华首肯。遂立愿。终身戒杀放生。志心念佛。既立愿已。朱居士教之。共念阿弥陀佛四十九日为期。是晚梦僧与一药丸令吞之。既寤觉腹中响动。连下数次。当即身安。不三日病尽痊愈。自此信心恳切。念佛靡间。凡有佛会。无不身预。迨至光绪十五年。夏初偶染微疾。饮食少进。而念佛益切。至四月二十六日。梦中亲见西方三圣。知是往生之兆。遍告亲友。将生净土。谓姚居士明斋云。二十八日。我当西去。可来念佛相助。曰二十八日不暇不能来。又云二十九可否。曰二十九亦不暇。复云若如此。定於五月初一去如何。曰初一当来送行可也。至期澡沐更衣。面西端坐。谓诸子曰。汝等若有孝心者。念佛助我。慎勿哭泣。既而善友俱集。同称佛号约半枝香。举手合掌。谢众助道。仰目视空。若有所见。合掌向空。含笑而逝。殁后众闻异香。数日不散。实为希有者也。

种莲集(终)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九卷·世亲
  释氏护教编后记·朱时恩
  卷二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五·别庵性统
  增壹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九·法云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一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玄奘
  卷二十六(上)·佚名
  卷第五十七·霁仑超永
  大智度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九·祖琇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佚名
  第十二章 各地方之信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中·钟嵘

      ◇汉上计秦嘉嘉妻徐淑  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於《团扇》矣。  ◇魏文帝  其源出於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rdqu

  • 第四十六回 一棹渡长江只为着渔香猎艳 千金买小妾空费了巧语花言·萧晶玉

    却说伏夫人至合和堡吊奠,不意毛如花不肯尽礼,众女眷一齐劝解。这个说:“高夫人来了,你应该早早出去迎接才是。”那个说:“有钱难买灵前吊,别人到来还得以礼相见,何况是你婆婆?”毛氏说:“他是我婆婆?

  • 卷八十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七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四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隂人初为齐竟陵王府主簿历始兴内史迁广州刺史免官少与梁武帝友善及武帝平建业以云为黄门郎与约同心翊赞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卒諡曰文

  • 卷八十一·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一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庆成宴【静志居诗话明高皇帝渡江丙午十二月命立郊社吴元年丁未圜丘方丘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洪武元年戊中

  • 卷二百九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四木瓜类七言古瓜洲谢李德载寄蜂儿木瓜笔【宋】张 耒瓜洲萧索秋江渚西风江岸残红舞津亭永夜守青灯客睡朦胧听江雨清樽暁酌遣怀抱但恨郁郁将谁语敲门忽得故人书洗手开缄见

  • 卷四·张宪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四       元 张宪 撰歌吟桃花马歌房星下饮瑶池清神光夜化花龙精东风满背骑不得水痕浄洗黄鱼腥斑斑朱英点晴雪滴滴真珠汗凝血高蹄蹴踏花雨香仰面嘶春春正热周家穆满游玄圃万里西驰觐王

  • 第四十八回 丧君有君强臣谢罪 因敌攻敌叛王入都·蔡东藩

      却说尔朱世隆,赍着魏廷诏敕,行至晋阳,适与尔朱荣相遇。兄弟叙谈,当然有一番情话。荣览敕后,语世隆道:“这事我不便依从,弟亦无须回朝。”世隆道:“朝廷疑兄,故遣世隆到此,今留世隆,反使朝廷得以预防,亦属非计。”荣乃遣还世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九·乾隆

      明  世宗皇帝  【乙未】嘉靖十四年春正月罢督理仓场中官  初孙交为户部尚书以监督仓场中官为数太多【初止数人正徳中增至五十五人】请尽去之并临清准徐诸仓一切勿遣帝罢撤其半余仍如故至是监督中官王奉季慎

  • 十二、中文电子字码机·林语堂

    今夏我在旅行中,收到波士顿城爱德公司(Itekcor-poration)发明中文电子字码机的消息,非常快慰。这部机器名为(Chicoder(即Chineseencoder之意),意思是一部电子机器,能将华文各字用打字机方法,打出电子号码的鉴孔纸带(punchedtape),也

  • 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

    战国策校注序 国策史家者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汉称为战国策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初无所决择楚曰檮杌书恶也鲁曰春秋善

  • 七二、老子杂辨·钱穆

    《史记 老子传》:“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儋见秦献公,《周本纪》在烈王二年,上距孔子之死百有六年,此误。)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汪中《老子考异》谓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 尚书考异卷三·梅鷟

    明 梅鷟 撰仲虺之诰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襄二十二年公孙侨对晋人曰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楚语王孙圉曰使无以寡君为口实殖有礼覆昏暴闵元年齐仲孙湫曰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

  • 卷九·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九宋 王昭禹 撰地官司徒【天贱生覆而为万物之所资始者主乎道地职形载而为万物之所资生者主乎化治无所不覆而以道为本故掌治者谓之天官教无所不载而以化为本故掌教者谓之地官天覆则无为而尊父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梵行品第二十之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

  • 大乘玄论 第四卷·吉藏

    大乘玄论 第四卷胡吉藏撰二智义十二门一翻名门 二释名门 三释道门 四境智门 五同异门 六长短门 七六智门 八开合门 九断伏门 十摄智门 十一常无常门 十二得失门然昔在江南着法花玄论。已略明二智。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六·从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三辨谬立二顿修成有异之失文为三初问次答三喻又复不识见思先落似位之意等者释伏疑也既破清凉空观先成复恐清凉执於见思先落之说何者彼应救云空观若乃不先成者冶铁作器见思前去如何消之故今斥云

  •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佚名

    沙门道液撰集天台云。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指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明宗。第四辩力用。第五判教相。此名不思议

  • 民国趣闻·吴虞公

    1919年,吴虞公的逸谈笔记《民国趣闻》由“襟霞图书馆”印行。平襟亚就是“襟霞主人”。这是吴的第一本书,此后又有《民国奇闻》、《民国骇闻》等笔记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