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第七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六门

欲超三界轮回  是假三乘修证

四众品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二众。比丘僧比丘尼)。

(附八部并外道五十八则)。

尘劳迫迮犹牢狱  法门宽廓若虚空

要集举涅槃云。在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帐字函第四卷)。

法苑举婆沙云。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车马等物。唯增贪求。无有猒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无足。如火焚薪。家是无息。觉观相续。家是苦性。如冤诈亲。家是障碍。能妨圣道。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瞋。呵责好丑。家是无常。虽久失坏。家是众苦。驰求守护。家是颠倒。贪着假名。家是伎人。种种妄饰。家是变异。贪必离散。家是假借。无有实事。家如眼梦。富贵则失。家如朝露。须臾变灭。家如蜜滴。其味甚少。家如棘藂。欲刺伤人。如是等患。不可具载。是故在家菩萨。当如是观。知其家过。妻子眷属。一切财物。不能作救作归。非我善友。宜当舍之。(书字函第二卷)。

一朝暂挂福田衣  多劫不经诸苦趣

要集举大缘经云。以一日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出家偈曰。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帐字函第四卷)。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除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辞字函第七卷)。

要览举五德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委弃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三千威仪经云。出家人所作务业。一者坐禅。二者诵经。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楹字函十七卷)。

若乃为僧若受戒  不事神天不拜亲

要览举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亦不敬事鬼神。

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至尊。亦不求比丘礼拜。惧损福德。及寿命故。(帐字函第二卷)。

要览云。父母返拜者。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也。本起经云。父王净饭礼佛足者。又摩耶经云(摩耶佛母)。长跪佛前。五体投地。而说偈言。稽首头面礼无上大法王。

能受出家并劝首  超于造塔与余功

出家功德经云。佛说自出家。受人出家。劝人出家。所得功德。胜布施等一切功德。以诸功德中。此功德为上。又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又如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甚字函)。

爱道出家初不听  阿难再请乃方容

大爱道白佛。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佛言。且止。无乐(去声)以女人入我法中。服我法衣者。当尽寿命。清净洁己。究畅梵行。无邪念心。空寂为乐。时大爱道。即复哀求。愿佛见度。如是至三。佛不听之。退于门外。泪出如雨。自悔恶态。有八十四迷乱丈夫使失道德。天下男子。无不为女人所惑者。佛知深谛。故不度尔。阿难即为白佛。我从佛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今大爱道。居家有信。晓知无常。自审欲态。深知己谛。今欲出家。愿佛许之。佛言。止止。所以者何。必危清高之士故。譬如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者。当知其家。欲微不盛。今使女人入我法律。必令佛法清净梵行不得久住。佛言。阿难。是大爱道。多有善意。于我有大恩。我生七日。母亡育我。我今成佛。念彼恩重。假使女人作沙门者。有八敬法。当尽形持。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当从受正法。不得轻慢调戏故。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当礼事之。无乱新学之意。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并居同止。四者自相检校。若有邪语受而不报。闻若不闻。见若不见。五者自省过恶。不得高声大语。现其欲态。六者得问比丘经律之事。不得共说世间不急之事。七者若犯法律。当于半月请众忏悔。八者比丘尼。虽百岁持大戒。当处新受大戒。比丘下坐谦敬作礼。是八敬法。尽寿行之。听为沙门。

吾佛正法千年久  尼母为徒减半长

又云。佛之正法。当住千岁。兴盛流布广度一切。今以女人为沙门故。减五百岁。法稍衰微。所以者何。女人有五处不得作沙门。何等五处。不得作佛。不得作转轮王。不得作梵天王。不得作天帝释。不得作魔天王。如是五处。丈夫得作。复次女人。譬若毒蛇。人虽杀之。是蛇已死。复有人见。心中惊怖。如此女人虽作沙门。恶露故存。一切男子为之回转。令不得道。(奉字函第一卷)。

毗尼母经云。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应住千年。今减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坚固解脱。一百年中得坚固定。一百年中得坚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坚固多闻。一百年中得坚固布施(初百岁中有解脱坚固法)。○(犹字函第三卷)。

女虽五碍知本空  佛记多生成正觉

超日明经下云。有慧施等五百女。白佛。我今女身。愿发无上道意。欲转女像疾成正觉。度脱十方。时上度比丘谓慧施曰。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所以者何。女有三事隔。五事碍。何谓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长大难子。是为三。何谓五碍。一曰。女人不得作天帝释。所以者何。勇猛少欲乃得为男。杂恶多态。故为女人。不得作天帝释。二曰。不得作梵天。所以者何。奉清净行。无有垢污。修四等心。若遵四禅。乃升梵天。淫恣无节。故为女人。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乃得魔天。轻慢不顺。毁失正教。故为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转轮王。所以者何。行菩萨道。慈愍群萌。乃得作轮王。无有净行故为女人。不得作圣帝。五曰。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萨心愍念一切。解无我人。乃得成佛。而着色欲。身口意业。故为女人。不得作佛。时慧施女报上度曰。各植诸本用获果实。本有男女及报应耶。本有五处释梵轮王。小道大道乎。上度答曰。无也。尚无造者。何所成立。以是之故。吾取佛者。有何难乎。取无所取。成无所成。觉无所觉。无取无舍。乃号为佛。亦无名号。假有字耳。佛言。善哉。诚如所云。一切无处随行而成。不合不散。不兴不衰。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言无说。乃成正觉。于时慧施及五百女。当如所愿转成男身。佛授彼决。却后十劫。作佛名慧见如来。世界曰除冥。劫曰光明。(罔字函)。

○本无女相如何转  ○岂是女流当是观

维摩诘经云。室中有一天女说法。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竹字函)。

宝积经云。阿阇世王女名无畏德。与诸大声闻辩论。皆不能及。尔时舍利弗白佛。此女奇哉。佛言。此女已于过去九十亿佛发菩提心。舍利弗言。能转女身不耶。佛言。汝见彼女。岂是女耶。汝今不应作如是见。何以故。以是菩萨发愿力故。示现女身。为度众生。于是无畏德。作是誓言。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现丈夫身。说此语已。即灭女身。现丈夫身。佛为授记。复过七千阿僧祗。得成正觉。号曰离垢。如垢如来。世界名曰光明。(制字函第九卷)。

○不知佛性男成女  ○识得家珍女即男

涅槃经云。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涅槃经。常应诃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何以故。是大乘经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以是男子。不能自知有佛性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我说是等。即为男子。(迩字函第九卷)。

沙门故以道为号  长老良由德乃称

要览举宝积云。沙门者寂灭故。调伏故。受教故。身净故。如实义故。得解脱故。离世八法故。坚心不动如地故。护彼我意故。于诸形相无染着。如空中动手无所碍故。成就多法。故名沙门。又婆耆尊者偈曰。

若能反本源。乃名曰沙门。

梵语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涅槃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梵语苾刍。乃西天之草名。能具五德。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故。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断烦恼毒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梵语具云。僧伽。唐言众。今略称僧。以和合故。有其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以和为上。亦云和上梵语阇梨。唐言轨范。

大庄严经云。长老者不在发白面皱。所贵能修福德灭去众恶。净修梵行。是名长老。(君字函第一卷)。

念他粒饭非容易  忖己无功作么当

要览引教云。佛弟子受食时。先存五观(去声)。端想自警。然后方食。一计工多少。量彼来处(智度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用工甚多。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食少汗多。僧祗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缺则不宜。全则可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形枯者。即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药用扶持之。若食粥可云不正良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增一偈云。

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饮食时非时听不听。已收入第三卷十善品。可参照)。

有德万金何足道  不求四事自然随

永嘉云。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宗镜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抟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若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驾字函第四卷)。

○苟若度人身未度  ○不独沉他和我沉

智度云。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

○休求师者长中短  ○但取泥龙假上真

又云。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立字函第九卷)。

古德云。供养泥龙。必有真龙降雨。供养凡僧。必有真僧降福。

○比丘听与二亲供  ○分卫宜知五处遮

五分律云。陵伽婆蹉比丘。父母贫穷。欲以衣物供养。而不敢也。以是白佛。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服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上字函第十卷)。

要览举善见律云。分卫此云乞食。

○僧祗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

○根本毗柰耶云。佛说比丘乞食。但遮五处。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旃茶罗家。五王家。

○多事苦求无厌足  ○诸禽因以亦相离

僧祗律云。佛告营事比丘。汝莫复为房舍恼乱世人。钱财难得。布施亦难。过去世时。有跋处比丘。止住林中。时有释军多鸟。亦集此林。晨夕鸣乱恼彼比丘。不得入定。佛告比丘。欲令此鸟不来耶。答言。愿尔。佛告比丘。汝于日暮众鸟归时各乞一毛。晨朝去时。亦如是乞。比丘依教。早晚就乞。各惠一毛。尔时众鸟。作是念言。今此沙门常乞。恐我等不久毛衣都尽。不能复飞。当如之何。即别求栖。佛告比丘。鸟兽尚恶多求。况复世人。汝等比丘莫为劳事。多欲多求。令彼信心居士。苦舍财物。(优字函第六卷)。

○僧痴俗吝俱无识  ○生恼成冤自取殃

法苑举大集云。有盲龙女而白佛言。我于因地曾作农夫。有一比丘。来从我乞求五十钱。我时报言。听待谷熟。当与汝食。比丘复言。愿乞十文。我于尔时。瞋彼比丘。乃至十文。亦不相与。时彼比丘。心生懊恼。然我后时。因往寺林。盗取十庵罗果食之。彼业因缘地狱受苦。恶业未尽。作饿龙身。常为诸虫食啖脓血苦恼。又彼比丘以瞋忿心。恶业缘故。作小毒龙。生我腋下。 于我血。不可堪忍。投佛解脱。佛为说法。小龙即出。同白佛言。久近脱此。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汤药。床蓐敷具。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持乞亲知。此罪重于阿鼻果报(漆字函第六卷)。

○无欲分上恚瞋风  ○清冷云中霹雳火

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而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堂字函)。

○持戒辛菜尤成厌  ○在道邪偷岂可为

(附不拾遗等)。

楞严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五辛(谓葱韭蒜薤)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福德日销。魔为眷属。

○复告阿难。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此是先佛第一决定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终不能得。复次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神道。上品为大力鬼。中品飞行夜叉。下品地行罗刹。是佛第二决定明诲。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复次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是佛第三决定明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终无平复。阿难。如是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言我已得声闻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沉三苦海。我灭度后。敕菩萨等。应身末世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唯除命终。阴有遗付。是佛第四决定明诲。若不断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染字函第六卷)。

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楞严经云。比丘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如正法念处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唱是谁者。若有人言。此是我物。问其相实乃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唱之。又无主认。悬高显处。令人见之。若言他物。问何处失。相应者与。终无识者。停至三月。若塔园中得。即作塔用。僧园中得四方僧用(楹字函第十四卷)。

如戒品经云。菩萨当净法与人。况起人淫(后四则对治前之妄杀盗淫也)。

○眠狂入定遭行染  ○初中后乐罪何逃

摩诃僧祗律云。若比丘尼共三种淫。人与非人畜生复有三种。若觉。若眠。若死。皆波罗夷罪。比丘尼若眠若心狂。若入定。有人就上行淫。比丘尼觉。若初中后受乐者。波罗夷罪。若眠狂定被淫觉已。初不受乐。中后乐者。若初中不乐。于后乐者。皆波罗夷。若初中后俱不受乐。无罪。云何受乐。不受乐者。譬如人饥得种种美食。彼以食为乐。受欲乐者。亦复如是。不受乐者。譬如好净之人。以种种尸系其颈上。不受乐者。亦复如是。(摄字函第六卷)。

狂病行欲那为犯  散乱无心亦复然

五分律云。有一比丘。狂病行淫。狂差生疑。问佛。佛言。狂者不犯。若散乱心。病坏心。亦如是(和字函第八卷)。

常住护持犹眼目  衷私辄取失人身

要集。问云。何故盗用僧物。罪偏重耶。答曰。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鼓钟一响。遐迩同闻。圣凡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痴众生。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或受用花果。或以僧畜乘骑。或将僧奴随逐。或私借贷僧物不还。或以官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护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盖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将与者。非直损俗。亦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

又举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贸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

罪福决疑经云。或施主本拟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皆违反施主。计钱多少。满五成重。减五得兰。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准此文检校。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故不得互用。乃可作余庄严具。还将供养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铺佛像。任意庄严。通作无罪。

五百问事律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供养不犯。问曰。今时斋上有佛钱。未审此钱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造像。只得造像。不得别用。(楹字函十四卷)。

庄椿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厘利。第二日夜利上又长利(同前三分七厘算之)。来世作牛马偿之(牛日还八文马日还七文)。所以云。作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难。若舍一文钱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亦尔(第九篇)。

○莫谓僧财欺可取  ○须知阎老不相饶

法苑举十诵律云。官吏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开知事。出僧物看待。并得无犯。此非俗人合消。但开知事不看待者。于佛僧有损。(壁字函第二卷)。

僧祗律云。若比丘知僧物。有应与不应与。云何应与。若损者。若益者。云何损者。有贼来寺索种种食。若不与之。则起烧劫。虽不应与。畏作损事。随多少与。云何益者。若治众僧房等。泥木画工。应与前食后食。非时浆等。若势力者。应与饮食。是名益者应与。(优字函第三卷)。○(此二段节略。本经备详)。

○僧离能合生天乐  ○僧合令离陷狱忧

五分律云。调达作是念言。我既不能害佛。唯当破其和合僧耳。佛语调达。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一劫受乐。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堕地狱中。一劫受苦。(卑字函第三卷)。

○护僧不许加刑谴  ○治者从而获罪殃

要集举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罚闭系。刖其手足。乃至夺命。若有破戒比丘。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王大臣谪罚系闭。加诸鞭杖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应轻蔑谪罚夺命。佛说偈言。

薝卜华虽萎。胜于诸余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又举萨遮尼犍经云。若破塔寺。若取佛物。若有沙门持戒破戒。或系闭打。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土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水旱不调。劫贼纵横。人民饥饿。疫疠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帐字函第二卷)。

○为僧虽听二亲许  ○作母曾违累世贫

五分律云。净饭王闻佛已度罗睺罗出家。便大懊恼。白佛言。佛昔出家。尚有难阤。不能令我如今懊恼。难陀已复出家。余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复出家。家国大计。永为断绝。情何可忍。王又推己而白佛言。子孙之爱。彻过骨髓。何诸比丘。诱以为道。愿佛从今敕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佛为王说种种妙法。示教喜利。仍戒比丘。从今父母不听。不得度。(上字函第七卷)。

老女人经云。时有贫穷老女人问佛。生老病死因缘。闻之开解。阿难白佛。是老女人。何以智慧乃尔。佛答。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阿难问。是母何贫乃尔。佛言。拘留秦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听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世贫。今者寿尽。当生弥陀佛国。后六十八亿劫。当作佛。号波犍。国名化华。(毁字函)。

○舍后为尼由证果  ○障爷在俗罚为乌

举杂宝藏经云。昔优阤羡王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王甚爱敬。国法王者不自弹琴。尔时夫人恃于王宠。遣王弹琴。自起为舞。王素善相。观其夫人。死相已现。不过七日。王即抚琴长叹。夫人求问。王不肯答。殷勤不已。王以实告。夫人忧惧。即白王言。我闻石室比丘尼说。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愿王听许。王爱情重言。至六日。当听汝去。至六日已。语夫人曰。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乃听去。作是誓已。便得出家。受八戒斋。其日命终。乘是善缘。得生天上。故来见王。王问。何天。答云。王妇。王命就坐。天答。观王臭秽叵近。但以先誓。故来一见。王即叹言。彼本我妇。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远。而见鄙贱。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闻说。天一爪甲直阎浮地。我此一国何足可贪。舍位与子。出家修道。得罗汉果(帐字函第四卷)。

付法藏经云。阇夜多尊者。将诸弟子诣德叉尸罗城。惨然不悦。次见一乌。欣然微笑。弟子问之。尊者答之曰。我初至城。见一鬼子。称母入城。为我求食。经五百岁尚自未出。饥虚不济。若见我母。愿语早来。果见彼母。直说子意。母言。入城七反成坏。未尝得人一唾。今遇少唾。欲得出城。共子分食。城门多有大力鬼神。畏不敢出。我即将他同出。见子先食。我闻鬼言。受苦长远。是以惨然。时彼乌者。过去劫中。我欲出家父母不听。强为娉妻。得子已年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抱住我脚。啼哭而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由彼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一劫流转五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处生死。是以微笑。若复障人出家。罪报恶道。后生人中。生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出家。方便成就。勿作留难。(帐字函第四卷)。

儿孙反谤吾家法  此辈无惭真阐提

涅槃经云。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迩字函第十卷)。

出家虽胜在家者  在家修胜出家儿

优婆塞戒经云。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克字函第一卷)。

身披缁服心犹俗  头带乌巾念乃僧

法蕴足论云。一。有一类补特伽罗。正信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所爱诸欲。是名身出家。心不出家。二。有一类补特伽罗。虽畜妻子。受用上妙衣食珍宝。而于诸欲不生耽染。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三。有一类补特伽罗。正信出家。身参法侣。于诸欲境。心无顾恋。是名身心俱能出家。四。有一类补特伽罗。畜养妻子。上妙受用。深生耽染。是名身心俱不出家。(白字函第六卷)。

白佛出家何得果  今渠断结自成功

杂阿含经云。释摩男白佛。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言。断除身见戒盗。及疑网等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言。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言。若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释摩男等五百人。闻斯法已。而白佛言。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渊字函第六卷)。

○但发修行正果心  ○便是出家苾刍性

无垢称经云。诸童子言。我闻佛说。父母不听。不得出家。无垢称言。汝等童子。但发无上正等觉心。勤修正行。是即出家。是即受具。成苾刍性(白字函第二卷)。

○菩提苟易红尘证  ○如来应不雪山修

长庆注楞严云。在家菩萨。又不得错会经旨。将谓不劳诸佛戒法。但悟无功用道。也。且看如来为太子时。须往雪山修行。身心寂静。方得悟道。若是在家作得佛者。如来终不雪山去也。所以如来为汝众生起个样子。今人若总似无垢称庞居士。则不劳出家。其或未然。也须转身始得(第四卷)。

○由作二因善不善  ○乃为八部人非人

舍利弗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佛言。亦可得耳。

○天神者。先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

○虚空龙神者。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闼婆者。好施有瞋。献伎乐故。

○阿修罗神者。志强。喜施。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

○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

○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瞋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受函八卷)。

○外道妄立从兹始  ○调达仇酬自尔端

央掘魔罗经云。佛告文殊。世间建立外道因缘。往劫有佛。名拘孙陀跋陀罗。出世。无外道名。唯一大乘法欲灭。时。有一比丘。名曰佛慧。时有善人施无价衣。猎师见之。生劫盗心。夜将比丘至深山中。坏身裸形。悬手系树。有采花婆罗门。见彼比丘。先着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因。自悬苦行。是真学道。彼人即舍衣拔发。作裸形沙门从是而起。尔时比丘自得解缚。即取树皮。赤石涂染。以自鄣蔽。结草作拂。用拂蚊虫。又有婆罗门。见已念言。是比丘。舍先好衣。着如是衣。捉如是拂。当知是解脱道。即学彼法。出家婆罗门从是而起。时彼比丘。暮入水浴。因洗头疮。即取水衣。以覆疮上。取牧牛人所弃弊衣。以覆其身。时有樵者。见已念言。是比丘。先着袈裟。而今悉舍。必知袈裟非解脱因。被发弊衣。日夜三浴。修习苦行。当知是解脱道。即学彼法。苦行婆罗门从是而起。比丘浴已。身体多疮。蝇蜂唼食。即以白灰处。处涂疮。水衣覆身。时有见者。谓言是道。即学彼法。灰涂婆罗门从是而起。时彼比丘。然火炙疮。疮转苦痛不能堪忍。投岩自害。时有见者。作是念言。是比丘先着好衣。今乃如是。当知然火投岩。是解脱道。投崖事火从是而起。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犹如鹿渴于炎水想。追逐乏死。正法灭时。因彼比丘。非法法想。亦复如是。(量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外道派出枝流。至佛出时。有六大师。谓富兰那。迦叶姓也。计不生不灭。末伽梨拘赊梨子。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删阇夜毗罗胝子。计众生时熟得道。八万劫苦尽自解脱。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粗衣也。计罪报之苦。以投崖拔发代之。迦罗鸠驮。迦旃延。计亦有亦无。犍阤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犊子计色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合二十身见(驾字函第六卷)。

○华严会上。第二十一位知识遍行外道。告善财言。阎浮提内九十六众。各起异见。而生执着。我悉于中。方便调伏。令其舍离所有诸见。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首字函第七卷)。

经律异相云。诸比丘启佛。调达有何重嫌。怀结乃尔。佛云。不但今生。世世如是。往世有梵志女。端正姝妙。诸梵志法。凡欲处女与明经者。请诸同学。五百之众。供养三月。察其所知。时五百中一人。博达而年朽耄。面丑眼青。父母忧愁。女亦怀恼。于时远方有一梵志。少俊姝好。闻彼欲处于女。寻往难问。五百梵志。皆穷无词。父母与女。喜纳为婿。年尊梵志曰。伤我年高。勿夺其妇。但我所得施遗之物。悉回与卿。年少答曰。不可越法以从人情。我应纳之。其年老者心怀毒恶。即相毁辱。世世所在。与卿作冤。佛告诸比丘。尔时老梵志。今调达是。少梵志。我是。女瞿夷是。

○又云。昔有比丘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复意转退。渐生恶念。着世利养。至世尊所。礼足白言。愿说神足之道。佛告。神足且置。何不学四非常义。调达次往舍利弗。及目连所求神足道。亦皆语曰。止止。始行之人。先学四非常。复修四禅。乃得神足道耳。调达怒不见教。问弟阿难。乃与说之。调达闻已专心一意。以粗入微。复从微起。还至于粗。以心举身。以身举心。身心俱合。渐渐离地。初如胡麻。转如胡桃。渐离地际。从地至床。从床至屋。从屋至空。在虚空中。作十八变。涌没自由。化作婴儿。在阿阇世太子膝上。作诸变化。日给五百釜食。时诸比丘。以此白佛。佛答。汝等勿贪调达供养。调达自陷。亦陷他人。二俱堕罪。如芭蕉树。愚人求实。不能克获。(舍字函第一卷)。

○调达害佛而反伤  ○暴志加佛而自败

举法句经云。调达与阿阇世王。共议毁佛。即敕国人不得奉佛。调达白王。明日请佛入城。饮五百象醉。令蹋杀之。吾当作佛。教化世间。王往请佛。佛知其谋。答言大善。明日食时。佛领众入城。是时醉象搪揬墙壁。折败树木。一城战栗。象齐趣佛。佛举五指。为五师子。同声俱吼。震动天地。醉象伏地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谗言。兴逆造恶。愿垂大慈。佛告王民。世有八事。兴长诽谤。皆由名誉。以致大罪。何等为八。利。衰。毁。誉。讥。称。苦。乐。自古及今。鲜不为惑(同上卷)。

举出生经云。佛游舍卫国。波斯匿王。请佛及僧。有比丘尼。名曰暴志。木魁系腹。犹似怀妊。乃牵佛衣。汝为我夫。从得有娠。不给衣食。天人四众莫不惊惶。三界之尊。降伏诸邪。明超日月。不可污染。时天帝释。化作一鼠。啮彼魁绳堕地。众会睹之。瞋喜交集。怪其所以。王瞋此尼。谤于大圣。掘地倒埋。佛喻勿尔。是吾宿罪。过去世时。有客卖珠。大而且明。一女就买欲成。有一男子倍价争之。女复从求。毕竟不与。心怀瞋恨。愿我在在所生。当报汝冤。时男子则我是。女者暴志是。此自往缘。非特今也(同上函第三卷)。

○调达虽逆陷泥犁  ○如来复赞为知识

智度论云。提婆达多(调达异名)种种变态。动王子心。立大精舍。得大供养。而徒众鲜少。提婆达多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弟子未集。若大众围绕。与佛何异。如是思惟。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后舍利弗。说法教化。僧还和合。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杵遥掷。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华色比丘尼呵之。复拳于尼。尼即眼出而死。作三逆罪。复与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为亲厚。断诸善根。复以恶毒。着指抓中。欲因礼拜。以中伤佛。往而未到。于王舍城。地自然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德字函第四卷)。

大乘十法经云。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菩萨白佛言。云何可取提婆达多是善知识。复是如来久远亲近。是怨家者。佛告。善男子。若无提婆达多善知识者。不显如来诸佛功德。(服字函)。

○波旬几处作威来  ○伎俩尽时归向去

因果经云。菩萨将成道时。魔王恐诸众生皆归。空我境界。持箭以射。菩萨不动。箭化成花。复令三女供给。以乱定意。菩萨不纳。三女忽然咸变陋形。不能自复。魔王前白菩萨。汝若不乐人间受乐。我舍天位。及五欲具。悉持与汝。菩萨答言。汝于先世修少施因。今故得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还下生。沉溺三涂。非我所须。我昔曾以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而用布施。不可称计。求无上道。汝今不应恼乱于我。魔王惭怖还宫(辞字函第三卷)。

月藏经云。佛在大集会上说法。魔王波旬。亦作神变。复无能为。即说偈曰。

我今归依佛世尊。从是终不起恶心。瞿昙心定容恕我。我当守护佛正法。

(陶字函第二卷)。

婆沙论。问。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魔秦言杀)何故名波旬。答曰。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故名波旬(波旬。秦言恶也)。○(规字函第二卷)。

入道品

○分别善根三等异  ○良由种子尔多差

婆沙论云。善根有三种。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福分者。能作人天种子。若在人中。生豪贵家作轮王等。若在天中。作帝释魔王。梵王等。解脱分者。能作解脱种子。决定不退。因必至涅槃。达分者。谓暖法至世第一法(分字函第五卷)。

○创能一植解脱因  ○极速三生方入道

顺正理论云。诸有创植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植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雅字函第一卷)。

○随信行人从闻入  ○随法行人乃慧修

毗婆沙论云。若信他言入圣道者。名坚信。若自思惟入圣道者。名坚法。以定入圣道者。名坚信。以慧入圣道者。名坚法。(规字函第二卷)。

毗昙心论云。随信行非利。是信他法得行义也。随法行利根。是智慧。不信于他义也。未离欲界。欲趣向于初果。名向须陀洹果。(都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随信随法行人。超越异生地。未得预流果。问何故名异生地。答。一切圣者。皆名同生。此异于彼。故名异生。(离字函第五卷)。

○少善为何能解脱  ○一心回向证菩提

婆沙云。有人以一抟食施。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能作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一大会也)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持一日斋。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终身持戒。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诵持一偈。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何以故。若以此事回向解脱涅槃。永离生死。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解脱善根。若不如是回向。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学多闻。而不能种解脱善根。有近有远。近者前身中种。此身成熟。来身解脱。远者曾种。经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达分善根。声闻所得解脱分善根。可回向趣辟支佛。辟支佛所得解脱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分字函第五卷)。

○戒定慧初离缚结  ○闻思修后观门开

解脱道论云。戒定慧。谓解脱道。戒者威仪义。定者不乱义。慧者知觉义。解脱者离缚义。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云何戒为初善者。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猒患。以猒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又以戒除恶趣。以定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背字函第一卷)。

发菩提心论云。修习禅观。由三法生。谓闻思修慧。云何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猒足。云何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猒离趣佛智慧。云何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命字函)。

○一贯显宗之全章  ○备见历修之有序

(自此入修不净息念二观渐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之功也)。

显宗论云。已先安住清净尸罗。及闻思修。将趣见谛。由何门入。于是即说颂曰。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论曰。修行多种。依二门入。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且不净观治贪。息念治寻。先辩不净观相。颂曰。

为通治四贪  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对治四贪。依二思择。一观内尸。二观外尸。利根者。先于内身皮为边际。足上顶下。周遍观察。令心厌患。若钝根者。烦恼猛利。难可摧伏。藉外缘力。方能制治。故先明了观察外尸。渐令自心烦恼摧伏。谓彼初观外尸时。先起慈心。往施身处。观外尸相。以况内身。彼相既然。此应亦尔。应修八想。伏治四贪。为治显色贪。故修青瘀想。及黑赤想。为治形色贪。故修被食想。及分离想。为治妙触贪。故修破坏想。及骸骨想。为治供奉贪。故修胖胀想。及脓烂想。惟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伏治如是四贪。约所修行。说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且修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于眉间。或鼻额中。随所乐处。专注不移。最初系心。假想自身足指等处。下至能见锁裹白骨。由胜解力。渐广渐增。乃至具见全身骨锁。观行未成。但由想力。观行成已。便由慧力。此位未成。故由想转。见全身已。复方便入缘外白骨不净观门。谓为渐令胜解增故观外骨锁在己身边。渐遍一床。一房一寺。一园一里。一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惟观自身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初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渐增。于自骨中。复除足骨。渐次上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超作意位。应知至此。不净观成。以无贪为性。诸所应为皆究竟故。次辩持息念者。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论曰。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又说。阿那者。能持来。阿波那者。能持去。出入息念。能持身风。谓胎卵位。先于脐处。业生风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最初有风。来入身内。乘兹口鼻。余风续入。此初及后。名入息风。内续风出。名出息风。如锻金师。开橐囊口。自然风入。入已按之。其风还出。风性法尔。实无入出。如是因显风义。正明二息。持息念故。定慧得成。此念所依。惟通五地。谓依欲界静虑。中间及初二三静虑。近分由此。但与舍根相应。为对治寻修此念。具有其六。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且数谓系心数。入出息。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心于境。极聚散故。中有三失。一数减失。二数增失。三杂乱失。复有三失。一太缓失。二太急失。三散乱失。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凡数息时。应先数入。以初生位。入息在先。乃至死时。出息最后。如是觉察死生位故。于非常想渐能修习。随谓系心。随入出息。念入出息。为短为长。为远至何。复还旋返。随彼息入。行至喉。心脐。髋髀膝。胫腂足指。念恒随逐。止谓系念。惟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缘息风觉。安置后后胜善根中。谓念住为初。至世第一法。净谓升进八见道等。为后名转尽智等。方名净息相(自字函第九卷)。

○修入二门。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论曰。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专心一趣。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有差别义。名观自相。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复次观自相者。谓观察身诸处别相。观共相者。谓观诸处同是身相。如是观身不净。治于不净。谓净颠倒。观受是苦。能治于苦。谓乐颠倒。观心非常。能治非常。谓常颠倒。观法非我。能治非我。谓我颠倒。如人已观粪体不净。亦不欣乐从粪所生。是故已观身体不净。于五取蕴。皆不欣乐。便能总伏后三念住。如是能顺决择思所成摄善根。说已。即修所成生何善根。而说颂曰。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顶第一亦然

论曰。从修所成。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若有还无故谓非常)二苦(随逐相恼故谓之苦)三空(观察本无故谓之空)四非我(不自在故谓之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生相似果故谓之因)二集(能生流转故谓之集)三生(能牵生死故谓之生)四缘(能相和合故谓之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生死相违故谓之灭)二静(除烦恼火故谓之静)三妙(胜一切法故谓之妙)四离(能舍生死故谓之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能至非品故谓之道)二如(不颠不倒故谓之如)三行(圣足所履故谓之行)四出(永超生死故谓之出。○注文参用毗昙心论)。

是故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于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相。渐近见谛。缘欲苦谛。修一行相。惟一刹那。谓无间。入离生位。决定无相续理。从斯后边复生何道。即说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生此忍故。名为法智(谓所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忍可现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忍生。名为类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为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是后随前而证境义)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即缘一一有四心义。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是名现观。(同字函第十卷)。

声闻品

○自利修持心狭劣  ○由他开悟声闻乘

华严经。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声闻乘。

○四向四果解脱僧  ○有学无学贤圣辈

达磨论下云。四果中间。所有诸道。及前见道。名为四向。随在彼果前。即名彼果向。如是有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东字函)。

般若经云。断三结名预流果(三结者。一身见。谓执有我故。二戒禁取。谓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三疑。谓不了谛)。薄贪瞋痴。名一来果(于施无著。是名贪薄。于乞者生慈。是名瞋薄。施已回向菩提。是名痴薄)。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五结者。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贪欲。五瞋恚)。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上五结者。一色爱。谓色界爱。二无色爱。谓无色界爱。三无明。谓心不了。四掉。谓心躁动。五慢。谓心自高)。令所有集法。皆成灭法。名独觉菩提。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名无上菩提。(为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学人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无学人者。阿罗汉。辟支佛。(仁字函第八卷)。

显宗论云。何名有学。谓学意未满故学。何名无学。谓阿罗汉诸自利行。修学已成。惟应作他利益事故。

○复次尽智未生。前七圣者。皆名有学。尽智已生便成无学阿罗汉。(縻字函第二卷)。

○初二三结虽难解  ○九十八使尚应除

婆沙论云。顺下分结。下有二种。谓界下。有情下。由初二结过患重故不超欲界。由后三结过患重故不越异生。乃立此五为下分结。初之二结。犹如狱卒。后之三结。如防逻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狱。有二狱卒。恒守御之。不令辄出。复有三人常为防逻。彼人设以亲友财力伤害狱卒走出。三防逻者。还执将来闭置牢狱。牢狱即喻欲界。罪人即喻异生。二狱卒者。喻初二结。三防逻人。喻后三结。若有异生以不净观。伤害贪欲。复以慈观。害于瞋恚。离欲乃至。无所有处。生初静虑乃至有顶。彼有身见。戒禁取疑。还执将来置欲界。复次预流一来。所起诸结。顺生下故。犹复现起。似异生业。谓着杂彩涂饰香花。受畜金银珍玩宝物。亦与男女同处一床。行非梵行。名为似异生业。复次五顺上分结。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惟不还者。所起诸结顺上分故。(离字函第九卷)。

法数云。十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禁戒取。十邪见。如是十使。能遍三界之中。分于四谛之下。变成九十八使。摄入见谛思惟二门。

○见谛惑八十八使(欲界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灭谛下各有七使。并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共三十二使。○色界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谛灭下各有六使。除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除瞋及身见边见。共二十八使。○无色界四谛下皆如色界除。亦共二十八使。都计有八十八使)思惟惑十使(欲界四使。谓贪瞋痴慢。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色界三使。贪瞋痴。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无色界三使。贪痴慢。此思惟三界合有十使。并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使亦是罗汉向断。至果方尽)。

六欲且非定修地  八智可除烦恼根

婆沙论云。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欲地。色无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不可以缘不定界智。断定界结。

○又问。云何八智。谓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复次法智猛利。不多用功。能断不善无记烦恼。譬如利刀能断于铁。何况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利。多用功力。乃能断无记烦恼。何能断不善烦恼。譬如钝刀。虽多用功。能断草木。何能断铁耶。(隐字函第十卷)。

大婆沙。问云。何为智。答。五识相应慧有三种。一善。二染。三无覆无记。善者谓惟生得善。染污者谓惟修所断。贪瞋痴相应。无覆无记者。谓异熟生。意识相应。善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思修。闻所成慧。谓于文义。如理决择。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边世俗智(以世俗智为自性故)。无量解脱胜处等。离染得者。谓净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等。生得者。谓生彼地。法尔所得善。无漏有二种。一学。二无学。学谓学八智。无学谓尽智(诸烦恼尽故名尽智)无生智(我已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是名无生智)。○(颠字函第五卷)。

初果七生方罗汉  复劫八万入菩提

婆沙论云。须陀洹。初入圣流。故名为预流(惟受七有七生天上人中得尽苦际)。须陀含。名为一来(虽断欲界修惑六品。有余三品未断。尚更一度来生欲界中)。阿那含。名为不还(虽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上生色界更不还来。受生欲界)。阿罗汉(有四义。一者应供。二者杀贼。三者远恶。四者不生。谓三界惑尽更不生也)。○(正文箴函六卷注文弁函三卷)。

毗昙心论。二乘圣人所断烦恼。分别九种。下品三种。下下。下中。下上。中品三种。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种。上下。上中。上上。(都字函第三卷)。

涅槃经云。须陀洹果。经八万劫。得阿耨菩提心。须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道。经十千劫。得阿耨菩提心。(体字函第二卷)。

良为众生根器异  所以如来广略谈

毗婆沙论中问。如阿毗昙说。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以何等故说。若断三结。名须陀洹。答曰。为受化者。智有深浅。说对治法。譬如医师观病投药。亦不少投。其病不愈。若多投者。唐捐其功。佛亦如是。为利根者。说断三结。为钝根者。说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如跋耆子。于佛法中出家。制二百五十戒。生忧虑心。而白佛言。我今不堪守护诸戒。佛言。汝能善学三戒耶。谓戒心慧。彼人欢喜。答言。我能学此三戒。次第能学一切诸戒。若如来说断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则受化者。心生忧虑。何能拔此八十八烦恼之树。度八十八烦恼大河。竭八十八烦恼大海。摧八十八烦恼之山。修此八十八对治之道。若说断三结。名须陀洹。此受化者。喜以为易。若断三结则断见道一切诸使。所以者何。此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身见是六十二见诸烦恼之根本。戒取。是种种邪苦之行。疑(是犹豫不)了。(箴字函第六卷)。

○四静虑并四无量  ○八解脱并八胜处

大乘相论下云。四静虑者。离生喜乐。名初静虑。定生喜乐。名第二静虑。离喜妙乐。名第三静虑。舍念清净。名第四静虑。如是等四。皆寂止相。欲界等贪心不流动。是名静虑。(孰字函)。

禅法要解经云。佛法微妙。未得修定智慧。云何筹量诸法实相。是以离欲恶不善法。除舍五盖。集诸善法。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问曰。得初禅相云何。答曰。先以正念呵止五欲。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转复增胜。身轻心定。瞋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至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着。但以诸善功德为贵。得初禅已进求二禅。

若有漏道于二禅地边。猒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问曰。如初禅结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答曰。觉观灭结使亦灭。复次本末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破定心。以破定故。应当除舍。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问曰。云何是二禅相。答曰。经中说言。灭诸觉观。若善若无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水澄清。无有风波。星月诸像。悉皆照见。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如是二禅定。有烦恼覆心。所谓爱慢邪见疑等。坏破定心。当求断灭以进三禅。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离喜行舍得入三禅。答曰。得二禅大喜。一心过差。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喜故。为烦恼本。问曰。五欲不净。则应当舍。是喜净妙。众生所乐。云何言舍。答曰。先已曾答。生着因缘。则是罪门。喜为粗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以求妙乐。

○云何第三禅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此三禅中有其三过。一者心转细没。二者心大发动。三者心生迷闷。常应一心念此三过。若心没时。以精进智慧力。还令心起。若大发动。则应摄心。若心迷闷。应念佛法微妙。还令心喜。常当守护。治此三心。是名巧念慧行乐。入第三禅。粗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极热。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清凉池。举身沐浴。是名受乐。既得三禅之乐。一心守护。常恐退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之无猒。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行者患乐亦复如是。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问曰。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若舍禅乐得何利益。答曰。依涅槃乐。能舍禅乐。而得三利。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三禅定。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清净涅槃。

○问曰。云何第四禅相。答曰。如佛说四禅相。若断乐断苦。无忧无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以灭忧苦喜乐四事。故念清净。问曰。上三禅中。不说清净。此何独说。答曰。初禅觉观未定。二禅喜大发动。三禅乐心多乱。并皆念不清净。复次下地。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四禅念清净故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四禅相。譬如善御良马。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图字函)。

显宗论。九地。谓四净虑。未至。中间。及三无色。(摩字函第二卷)。

婆沙论。净虑地未至。及净虑中间。此二俱名未至地。问曰。此地何故名未至耶。答。未入根本。能现在前。断诸烦恼。故名未至。(节字函第十卷)。

智度论云。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立字函第八卷)。

问曰。觉观有何差别。答曰。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建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惟欲界及初净虑。未至定中。有寻有伺。净虑中间。无寻唯伺。第二净虑。乃至有顶。无寻无伺。(退字函第十卷)。

法蕴足论云。寻。谓寻求离欲恶不善法。伺。谓伺察离欲恶不善法。问。寻与伺。有何差别。答曰。心粗是寻。心细是伺。此复如何。如打钟时。粗声喻寻。细声喻伺。(弟字函第七卷)。

○(寻伺与觉观。禅定与净虑。皆名异而义同)。

般若经云。四无量者。依诸净虑。复能引发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岗字函第六卷)。

大集法门经上云。佛说。若有苾刍发起慈心。遍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种类。广大行慈而无边际。名慈无量。悲喜舍三。亦复如是。(旦字函)。

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问曰。如何是小慈小悲。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为大。余人心中为小。问曰。菩萨何言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心悯其苦。(建字函第七卷)。

般若经云。八解脱者。谓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胜解身作证。是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是第四解脱。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是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处定。具足住。是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是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是第八解脱。(出字函第九卷)。

婆沙论云。解脱是何义。答曰。背弃义。问曰。若背弃是解脱义者。何处解脱。背何处心。答曰。初解脱。第二解脱。背弃色爱心。第三解脱。背弃不净心。空处解脱。背弃下地法。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解脱。非背弃下地法。灭受想解脱。背弃一切有缘心。(慈字函第六卷)。

法集经云。八胜处者。有色见色。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初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好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二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无量若好若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三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少若好若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四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青。譬如优摩歌华青色青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五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黄。譬如伽尼歌罗华。黄色黄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六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赤。譬如胜头视婆华赤色赤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七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白。譬如优沙私多罗华。白色白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八胜处。(欲字函第二卷)。

○第九次第非想定  ○灭尽及从无想修

般若云。九次第定。谓四静虑。四无色定。灭想受定。(出字函第九卷)。

宗镜。问。住灭定者。于八识中。灭何等识。答。灭六识。以第八识持身。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全无识。应如瓦砾。岂得说为住灭定者。(驾字函第十卷)。

大毗婆沙论云。无记心者。其性羸劣。腐败萎歇。要住强势坚胜之心。方能修故。在无想定灭尽定者。谓彼无心。要有心者。方能修故。生无想者。有说。生彼于一切时。善心不起。有说。虽起而非修所依。以不能修未来法故。(动字函第九卷)。

○为甚一禅分四种  ○由生异见许多般

宗镜云。禅有四种。一作异计。忻上猒下而修者。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忻猒而修者。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道而修者。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者。是大乘禅。(富字函第九卷)。

○坐禅念起魔乘隙  ○斫柱看来体自伤

宗镜云。心灵万变。或坐禅。或在定。魔境千差。茫然不识。昔有禅师。在山间坐。见一孝子。擎一死尸来。向师前哭云。何故杀我阿母。师知是魔境。便于柱上取斧一斫。孝子走去。后觉股上湿。乃看见血。不期自斫。

○又有禅师。坐时。见一猪来。即把猪鼻一拽。叫把火来。乃是把自鼻孔。斯乃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感外魔来入。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富字函第九卷)。

○罗汉无生犹有退  ○醯迦七返自残伤

婆沙论云。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忆法。三护法。四等住。五能进。六不动。然退法者退。忆法者。心生猒忆。持刀而欲自害。护法者。于己解脱。心生爱乐。善能守护。等住者不退不进。能进者进至不动。不动者住本根不动故。(规字函第七卷)。

云何阿罗汉有九种。答曰。退法阿罗汉成就二种根。下下。下中。忆法。成就下上根。护法。成就中下根。等住。成就中中根。能进成就中上根。不动成就上下根。辟支成就上中根。佛成就上上根。复次佛说。瞿醯迦阿罗汉六返退耶猒患退故。以刀自害而死。(第八卷)。

○凡夫致罪刑犹重  ○圣种同愆责且轻

婆沙云。如二人犯王法。一是凡庶。便致重刑。一是王子。但遭诃责。如是异生。及预流者。俱作恶业。而诸异生。非圣种故。所造恶业招恶趣苦。一切预流。是圣种故。恶业但招人天轻苦。(鸟字函第五卷)。

○止观明于生灭相  ○三摩元是等持心

起信论。止观二门。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心一境性)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观。(如实观察诸法自性)。○(尽字函第九卷)。

宗镜。问。如何行于止观。得契真修。但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境。各各性离。即妄心自息。此名为止。常作此观。不失其照。故名为观。斯则即止即观。即观即止。无能所观。是名止观。如先德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有其二事。(侈字函第十卷)。

般若音释云。三摩地门。亦云三昧。此云等持。谓等正持心也。亦云正定。(收字函)。

○入圣已离五恐怖  ○修心能伏四魔怨

婆沙云。四果圣人。已离五恐怖。一不活怖(尚不爱身。何况资财)。二恶名怖(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三大众怖(一切世间无等者。何况有)。四死怖(远离我见无有我想)。五恶道怖(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正文仁字函第八卷。注出华严三十四卷)。

净印法门经云。以无所为心即能降诸魔。当知有四。一者蕴魔。二者烦恼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无生无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时依止。一切意法趣向灭道。能降天魔。复次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之魔。证灭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密字函第五卷)。

○傥知入流无所入  ○便荐一来无所来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缘觉品

○直能自悟甚深法  ○不从他教独觉乘

华严经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爱字函第五卷)。

婆沙论。问曰。辟支佛复云何。答曰。辟支佛独出世者。当知如佛。如渴伽兽独生一角。彼亦如是。(分字函第五卷)。

○(辟支佛即独觉之异名)。○(无明生故诸缘生。无明灭故诸缘灭)。

般若经云。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复以无所得。为方便思惟。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死灭。(为字函第四卷)。

婆沙论云。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于可爱境。由无知故。起贪着时。此中无知。即是无明。有贪著者。是行了别境者是识。识俱诸蕴是名色。名色所依诸根是六处。六处和合是触。能领触者是受。欣所受者爱。爱增广是取。引后有业是有。诸蕴起是生。诸蕴熟变是老。诸蕴灭坏是死。内热是愁。哀泣是悲。五识相应不平等受是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是忧。心憔是恼。(火字函第三卷)。

观彼草木荣还枯  悟自形骸亦复尔

婆沙论。问曰。有生灭观。彼以何为方便耶。答曰。彼行者见春时草木。青色如绀琉璃。见河駃流浮沫着岸。作是思惟。此诸外法。今已复生。若入聚落。见诸男女。歌舞戏笑。问之。何尔。答曰。此中生男生女。复思内法。今已复生。后于秋时。又见草木。风霜凋零。河水枯涸。彼复思惟。如此外法。今已复灭。若入聚落。见诸男女。死亡啼哭。内法亦灭。行者见如此相。自观己身。壮老无常。谁能免者。(分字函第五卷)。

菩萨品

自他兼利悲心重  福慧齐修菩萨乘

华严经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爱字函第五卷)。

菩提一体成三种  菩萨初心胜二乘

破诸魔经上云。佛告迦叶婆罗门。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若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以求解脱。故名声闻菩提。又复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行。故名缘觉菩提。又复有人。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皆令解脱。以己善利普施一切。故名为无上菩提。(微字函)。

智度论。问曰。罗汉辟支。是离欲人。或有凡夫尚未离欲。但发心者。云何得胜。答曰。发心菩萨有其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二者但密发心。行菩萨道。虽事未成。能胜二乘。何以故。譬如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如一六通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沙弥念言。当以佛乘于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逊彼前行。沙弥后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钵囊还沙弥。担令在后行。沙弥白师。师年老耄。如小儿戏。师即答曰。汝初发心作佛。是心贵重。位是我师。是故推汝前行。汝心还悔。欲取小乘。去我悬远。故令在后。沙弥惊悟。住大乘法。(表字函第八卷)。

○大小乘分五种异  ○广狭道中有速迟

大乘庄严论释云。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大乘不尔。发心教授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时节亦多。经三祗劫故。如是相违。不应以小乘行得大乘果。(事字函第一卷)。

婆沙云。依狭小道。而得解脱。名时解脱。若极速。第一生种善根。第二生令成熟。第三生得解脱。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独觉乘经百劫而得解脱。佛乘经三祗劫而得解脱。(沛字函第一卷)。

○菩萨辨成如日耀  ○声闻所作类萤光

般若经云。满慈子白佛。观何义故。赞诸菩萨。所有功德。不赞声闻。佛告满慈子。日轮与赡部洲人。作光明事。萤能作不。满慈子曰。不也。佛言。如汝所说。菩萨成办。如日轮光。普照赡部诸有情类。声闻所作。如萤之光。唯照自身。于是菩萨调伏自身烦恼。亦度有情。令离烦恼。证入菩提。声闻乘人。唯调自身。不能调伏诸有情故。(柰字函第二卷)。

○佛乘究竟唯秪一  ○如来方便说为三

法华经偈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竹字函第一卷)。

○庄严佛土有多方  ○譬入大城非一路

圆觉经云。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同流同事与相亲  ○入水入泥而启悟

又云。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复次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四念住处四正断  四如意足五种根

诸法无行经。云。何观四念处。观身不净。是身念处。观乐皆苦。是受念处。观心生灭。是心念处。观坏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处。(常字函)。

般若经云。四正勤(亦云正断)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于已生恶不善法。为永断故。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已生善法。令安住故。(生字函第四卷)。

般若经云。四如意足者。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一一地中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三摩地者。即欲定也。断行成就者。即断身见等行。及断色受等行。得成就故)。依止厌(对治不取恶法)。依止离(性无著故)。依止灭(灭诸恶法)。回向于舍(至无依处)。○(正文岗字函第六卷。注文合论五十九卷)。

无尽意经云。四如意分。慈悲喜舍。而为根本。心调柔故得入初禅。乃至四禅。身得轻软。成就如是身轻心柔。入如意分。入如意已。即生神通。心得自在。随意所往。如风行空。无所挂碍。(周字函第一卷)。

般若经云。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何信根。行世正见。信于业报。消除疑网故。云何进根。摄修是法故。云何念根。所修不忘故。云何定根。修心不乱故。云何慧根。以慧照了故。(周字函第一卷)。

○五力七觉八道支  ○总三十七菩提分

(从四念处至此)。

般若经云。五力者。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何信力。如是信向。魔不能坏故。进力。精进坚固。天人不能坏故。念力。住诸善法。烦恼不能坏故。定力。远离愦闹。虽有所说。不碍诸禅。不舍于定。亦不随定。而能自在。慧力。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有一法。能坏是智。世间外道。苦行难行。是菩萨为教化故。亦悉现受。同其所行。是出世法能过世者。(周字函第一卷)。

婆沙论云。问曰。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服他。名力。(静字函第一卷)。

般若经云。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念觉分。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择法觉分。能分别了义不了义。进觉分。勤修不退。喜觉分。所修法喜故。除觉分。除诸烦恼故。定觉分。如所入定。觉了诸法。舍觉分。不为世法所牵。无著无碍故。(周字函第一卷)。

般若经云。八圣道支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正见。不起断常见。正思惟。若思起于贪等。是名不正思惟。若思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正思惟。正语。凡所演说。不令烦恼故。正业。修顺理业故。正命。威仪不动。无诸奸谄故。正进。入正谛圣道故。正念。进向涅槃。系心不忘故。正定。决定不乱故。(周字函第一卷)。

婆沙论。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为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

○何故此八。名为道支。答。所履通达。故名为道。八是彼分。故名为支。正见亦道亦支。余七是支非道。(静字函第一卷)。

○次第五位以圆修  ○由历三祗之数劫

楞严云。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纯是智慧。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圆妙。妄想灭尽。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十信)一信心。真信明了。二念心。夙念无忘。三精进心。精明进趣。四慧心。智慧现前。五定心。寂妙常凝。六不退心。明性深入。七护法心。保持不失。八回向心。回光向佛。九戒心。安住无为。十愿心。所往随愿。

○(十住)一发心住。心精发辉。二治地住。履心如地。三修行住。游履无碍。四生贵住。入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觉胤不缺。六正心住。心相如佛。七不退住。身心增长。八童真住。灵相具足。九法王子住。出为佛子。十灌顶住。灌顶受职。

○(十行)一欢喜行。具佛妙德。二饶益行。利益众生。三无瞋恨行。利物无拒。四无尽行。通达十方。五离痴乱行。得无差误。六善现行。异中现同。七无著行。尘刹不碍。八尊重行。皆第一义。九善法行。圆佛轨则。十真实行。一真无伪。

○(十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度无所度。二不坏回向。坏其可坏。三等一切佛回向。觉齐佛觉。四至一切处回向。发明如地。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身土涉入。六平等善根回向。同于佛因。七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性同众生。八真如相回向。不即不离。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方无碍。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性得圆成。如是四十一心。次加四种妙行。谓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十地)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二离垢地。同异性灭。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四焰慧地。明极觉满。五难胜地。同异不至。六现前地。性净明露。七远行地。尽真如际。八不动地。一真如心。九善慧地。发真如用。十法云地。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交入。名为等觉。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染字函第八卷)。

(长庆注。复训重也。五位中各具十。又等妙二觉为二。或单举一位亦名十二。或举大数乃名重重。此表无尽也)。

唯识论。五位者。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菩提。(则字函第九卷)。

大乘释论。三阿僧秪者。于中信行人。初僧祗满。已净心地通达真如。六地已还。证有相行。七地无相。有功用行得。第二僧祗满。若入八地。得无功用行。然未成就彼无功用行。九地十地。满无功用行。是第三僧祗劫。(敬字函第六卷)。

○余乘至佛定三祗  ○圆教初心成正觉

长者论。如三乘中。十住菩萨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十行菩萨。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对治声闻自利障。十回向菩萨。作法空观。成起悲愿力。垂形六道教化众生。对治独觉自度障。此三十心菩萨。谓之三贤。名资粮加行位。对治地前三种障。但除正使。未除习气。十地菩萨。断其余习。初地菩萨。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从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三十二卷)。十一地等觉住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四十卷)。如是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以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位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祗劫。方始成佛。(第二卷)。

举胜鬘经云。菩萨成佛定满三祗也。(三十五卷)。如圆教。十住初首便即见性成正等觉。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为觉行圆满之佛。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正等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第三卷)。举法华经。龙女刹那成佛。又华严经云。善财一生取果。初从文殊发菩提心。次第见德云五十三知识。一一皆云。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第二卷)。

虽则初心成正觉  宛然似佛始相应

又论。阿罗汉。辟支佛。及净土菩萨。空观菩萨。但忻出世行六波罗蜜。总是折伏现行无明。使令不起不得。名为永断烦恼。得成佛道。一乘佛果。初发心时。便达根本无明。是根本智。成差别智。大用法门。初心之上。圆满诸佛共所乘门。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况住佛所住。为佛真子。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境界不异。过去未来劫。与一念不异。定慧照之可见。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三十四卷)。

○等觉品

十定超于十地上  等觉邻于妙觉中

华严经云。佛告普贤。为普眼等说十三昧(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令得善入满普贤行。

○一普光明三昧。此菩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花。坐此花上。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现尔许菩萨。修行。乃至根性圆满。然所现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无所错乱(长者论。此明身土重重相入。遍周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此菩萨。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于一一世界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乃至调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种种秽净不同。菩萨悉知悉入。是诸世界。亦悉来入菩萨之身。无有杂乱。亦不坏灭(此明自他境界身心无碍)。

○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此菩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刹那入。或一日入。乃至不可说劫入。从三昧起。于一切法。不忘不失。至于究竟(此明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来往。复此延促十余三昧至文自明。更不释)。四清净。深心行三昧。此菩萨过阿僧祗世界。诸如来所。一一以种种上妙香华。诸庄严具而作供养。勤求妙法。然于诸佛出世涅槃。终不分别。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此菩萨。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次第。乃至调伏众生寿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劫中所有诸佛已未说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此菩萨能遍十方世界。见一切佛。以至教化庄严。悉皆尽见。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此菩萨。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龙身起。乃至自身入佛身起。刹那入三世起。

○九法界自在三昧。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及诸世间法。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故。

○十无碍轮三昧。此菩萨。住无碍身语意业。住无碍佛国土。得无碍成就众生智。转无碍清净法轮。作佛所作。绍诸佛种。(爱字函四十卷至育字函四十三卷)。

何觅普贤身不见  良由普眼位差殊

华严经云。普眼菩萨白佛。普贤菩萨。今何所在。佛言。普贤今现在此。是时普眼求觅不见。佛言。普贤今此众会亲近我住。初无移动。如是普贤。若有得见。若得闻名。思惟忆念。皆获利益。尔时普眼与菩萨众。殷勤三请。于是普贤即为应身。令菩萨众皆见普贤。近如来座。众皆欢喜。莫不顶礼。(爱字函第十卷)。

长者论。何故普眼不见普贤者。为明普眼。十地菩萨。皆是出世智慈。普贤是十一地行门。常在世间。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应故。以是不见。佛云现此众会亲近我住。初无移动者。为明。总别同异。普光明智。与十方佛。大用体同。名为众会故。以差别智。不移根本智体。名为亲近我住。初无移动故。普眼殷勤三请。普贤如应现身者。为明智体无所住故。若有想念。即现应身。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求处所。了不可得(合论六十七卷)。

犹迷相数二般愚  未尽无明一分障

长者论。一佛相随好无尽。二僧祗数量广大。佛乃自说。菩萨智所不及。谓之二愚。(七十六卷)。

宗镜云。等觉未尽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或云。如隔罗縠。(二十三卷)。

○前虽微障尚为碍  ○此有金刚可破除

庄严论偈云。

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者。二僧祗谓第二。第三僧祗最后谓究竟。于此修位方得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以金刚喻。(事字函第七卷)。

○普贤何故不名佛  ○老婆安得便休心

华严云。普眼白普贤言。此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不名一切智。乃至何故修普贤行。犹未休息。普贤答言。此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说名菩萨。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虽成十力。行普贤行。而无休息。说名菩萨。知一切法而能演说。名一切智。虽能演说一切诸法。于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尝止息。说名菩萨。乃至此等分别。皆悉永息。是则说名休息愿者。广大修习。圆满未退。则名未息普贤愿者。(育字函第三卷)。

智度论云。何故名摩诃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何等为必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是为必定众。又摩诃萨。秦言大。(立字函第五卷)。

又萨埵。秦言众生。是众生为无上道。故发心修行。名为大心。以求菩提未得。故名为菩提萨埵。(形字函第三卷)。○(此方好略即名菩萨)。

○稽首文殊七佛师  ○为我众生不取道

普超三昧经云。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之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是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惟字函第四卷)。

宝积云。文殊愿我成佛之时。以恒沙诸佛世界为一佛刹。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刹。与弥陀佛刹等不。世尊告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刹庄严。复过于是。(官字函第十卷)。

菩萨受记经云。德藏菩萨。白佛言。观世音得大势二大士。于何国土成等正觉。佛答。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号曰众宝善集庄严。般涅槃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改字函第十卷)。

大藏一览卷第七(终)

猜你喜欢
  序·吹万广真
  [第八品]心双论·佚名
  第五十五章 劫掠楞伽岛·佚名
  卷三百一十二·佚名
  卷第二十四·祖琇
  卷第三十二·佚名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佚名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六·通奇
  沙门品第十一·佚名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玄奘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窥基
  中国禅学之发展·胡适
  卷上·佚名
  转法轮品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波外乐章卷四·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内家娇雁早辞南,鱼迟到海,书短恨长谁寄。随风絮转,因雨菭生,误却年年花事。到处玉觞断酒,经时钿筝移字。任画屏、螙损香桃更瘦,重写无自。 病里。春寒妨午睡。梦醒也忘归计。沮孤帆天际。闹古社神雅,乱

  • 卷七·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目录【四十二字】浣溪沙【下】范成大【五首】陈三聘【四首】黄公度张孝祥【二首】程垓【二首】朱熹洪适曹冠吴儆【四首】管监陆游杨炎刘镇郑域韩

  • 卷十六·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十六明 李攀龙 编唐七言律诗古意【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鳯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兴庆池侍宴应制【沈佺期】

  • 卷二十八·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八明 梅鼎祚 编舞曲歌辞【杂舞】杂舞【杂舞者公莫巴渝盘舞鞞舞铎舞拂舞白紵之类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後寖陈於殿庭盖自周有缦乐散乐秦汉因之增广宴会所奏率非雅舞汉魏巳後并以鞞铎巾拂四舞用之

  • 卷六·吕诚

    ●钦定四库全书来鹤亭集卷六(明)吕诚 撰寄怀乡友浩然戍横州分袂每怜秋未半开帆犹记月初圆客程千里又千里老鬓一年衰一年令弟喜沾新雨露故乡不改旧山川悬知献捷归来日重理琵琶第四弦寄乡友福州别驾乌石山前听讼稀石榴洞

  • 巻五·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五宋 邵浩 编东坡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隂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甞栾城次韵二首扫地开门松桧香僧家长夏

  •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九乾隆二十七年冬十月乙巳命设总管伊犂等处将军以领侍卫内大臣公明瑞补授上谕大学士曰伊犂为新疆都防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着授为总管伊犂等处将

  • 卷二百五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五十五人物志一百三十五列女传十五八旗满洲列女传十三镶黄旗满洲防尉皂保之妻富察氏镶黄旗满洲文举人庆云之妻白氏镶黄旗满洲前锋花沙布之妻纳喇

  • 礼一八·徐松

    祈谷景佑上辛祈谷仁宗御制二首太宗配位奠币《仁安》:天祚有开,文德来远。祈谷日辛,侑神礼展。 酌献《绍安》:于穆神宗,惟皇永命。荐醴六尊,声歌十咏。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一八 祈谷 绍兴祈谷三/百//首/ 绍兴祈谷三(百)[首]降

  • 卷第八·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卷第八文德紀八文德天皇起齊衡三年正月,盡天安元年正月右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基經等,奉敕撰一、遷山城國葛野郡月讀社于松尾南山文德天皇三年春正月,乙巳朔 ,停朝賀。以陰雨也。帝御南殿,賜宴侍臣如舊

  • 五年·佚名

    (癸卯)五年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癸未朔,上吉服,率百官行望闕禮,除三舞蹈,樂部陳而不作,停本朝賀禮。議政府率百官,進鞍馬、表裏,諸道進賀箋,無方物。○命饋諸道進箋官及各官進奉吏于禮曹。○九州摠管源義俊使人進土物

  • 卷五·范家相

    <经部,诗类,三家诗拾遗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五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淇奥緑竹猗猗【韩作菉】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咺韩诗作宣】有匪君子【匪韩诗作邲】韩诗内传菉篇筑也邲美也僴美貌宣显也【正义】毛传緑

  • 卷二·马骕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前集卷二    灵璧知县马骕撰左氏辨例上年月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传曰元年春王周正月鲁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按隐公元年即平王之四十九年作春秋者胡不书曰平王四十九年而言隐公元年乎春秋鲁史非

  • 阿吽·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仅有的长篇小说,对人心本质的洞彻之作。阿吽(音hōng)是神社前的一对狛犬石像,张嘴的是阿,闭嘴的是吽,“阿吽”意味着呼吸相连的至交情谊。门仓修造长相俊美,走在街上几乎每个女人都会回头看他;水田仙吉则恰好相反,是

  • 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佚名

    神号与《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同一系统,盖亦出自元明。天尊述五显灵观大帝宝号、咒、符,劝人受持真形睿号,诵经祝咒,以祈霑福佑。

  • 宣宗御制诗·朱瞻基

    明宣宗皇帝所做。有赐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元吉、过史馆、花朝诗、重阳歌、招隐歌 (有序)、城楼春望、上林春色、春雪歌 (有序)、祖德诗 (有序)、赏菊诗、除夕玉楼春、猗兰操、山水图歌 (有序)、玉簪花赋 (有序)

  • 涅槃论·佚名

    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达磨菩提译。译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