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七章 六王章

[大]地之主,彼摩诃世那已与不良者交往,如是终生止行善事恶事随业而去。(五一)然,智者与不良(者)亲密,如远避毒牙之蛇,应果得己利。(五二)由彼之后,彼子有西利梅伽万那王,如曼陀多与世所有之福利者,(五三)摩诃世那[王]为邪恶之徒所服,于被毁大精舍[中]集诸比丘,(五四)[王]近而礼拜,坐而恭问:“父与僧伽密陀[比丘]为友而毁者(五五)为何耶?”比丘等告彼人主:“汝父[王]虽努力撒去结界,(五六)但结界内之住比丘者,[此]已不能。此于彼处地中之室隐住七人比丘。(五七)名苏那大臣恶徒僧伽密陀唆彼王令行不善。(五八)破坏七阶之殊胜青铜殿,由此样样之屋舍持运往无畏山[精舍],(五九)邪恶之辈于四佛所住之塔庭种植摩沙伽豆。言且见愚人之群。”(六〇)彼[王]闻父此所业,彼[王]恶愚人之群,于此,父所毁者总使复旧。(六一)先[改]造青铜殿摩诃波罗那陀王之殊胜宫殿如现在之师子国,(六二)总缮被毁之房舍,彼又对园丁等之受用品于各处备之。(六三)邪智者之父为断[比丘]要品[之供养],住者稀少之精舍[彼]智者住丰盛[精舍]。(六四)彼人主又父所建于周提那精舍所残留事业亦皆使终结,(六五)其次,[佛]子由初无余闻沙门摩哂陀长老之因缘,彼王人间之主,(六六)以其信德照岛国,思惟:“长老实本岛之主。”(六七)对彼罩发敬意造黄金之像于前迦剌底迦月之前分第七日,(六八)其知长老之庵摩罗树运来安波达陀罗塔,第八日恭置于同处,于第九日(六九)彼[王]于比天军之大军兵,后宫与都民,除护家者外伴,(七〇)又措住城内狱中人人及引带楞伽岛中一切比丘,(七一)此[王]对无邪障之人人供大施,以所有之供物行无比类之供养,(七二)如彼天王[出迎][大]师[世尊],出迎此岛师,大师之优儿[摩哂陀长老],(七三)由安波达陀罗塔至都城间之道路如由毗舍离至舍卫城间,善修理[路],(七四)彼[王]如父[阿育]王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时之所作],其处皆供长老之受用物,(七五)此处[又对]贫民、浮浪人乞丐之徒亦行大施,使饱比丘等四种之资具,(七六)谓:“大众等应见长老之来。”大名声之[王]以大恭敬,取其[像],(七七)由彼[石坛]降下,自为先导,比丘等亦由四方围绕,(七八)长老之黄金像,立于乳海中央浓暮色所包如雪须弥山之美。(七九)说:“如经典所说,世间导师亦如是而来毗舍离城。”亦使大众见此。(八〇)彼人牛表如斯恭敬尊崇之意,日暮其都之东门傍向自建元苏提耶伽罗[幸福之源]精舍来,此处亦恭置其胜者儿[摩哂陀长老]之像三日间。(八一、八二)善修理都城,由于第十二日,恰如师[释尊]初入王舍城时,(八三)其像由苏提耶伽罗精舍请出,于城中行如大海之大祭中,(八四)向大精舍持来,三个月间停留于菩提树园,由此仪式引入都城之内,(八五)近于王宫[都]之东南隅,为其像使构善住之屋。(八六)堪能之大贤者[王]亦令造意提耶其他之像,与长老之像安置同处。(八七)如斯令建立守护应定年年行供养之费,(八八)于此[国]彼统治之诸王随彼之命,无害此仪式,守至今日。(八九)其后于自恣日,由都城迁来精舍,令十三日行年年供养,(九〇)为阿婆耶精舍之提沙瓦沙婆菩提树,造石栏杆与可爱之栅。(九一)

于此[王]之第九年,某婆罗门妇携大仙之齿舍利由迦陵伽国来。(九二)由齿舍利史话中所说仪式,彼[王]以大恭敬心受取之,行最大之尊敬(九三)纳入净玻璃样之笼,天爱帝须[王]于王邨内(九四)设达摩奢伽[法轮]之屋舍,王奉迁此,由此以来此屋舍为齿舍利堂。(九五)王心[喜]满,其后投九十万金行大祭齿舍利,(九六)每年[齿舍利]迁至阿婆优陀罗精舍,令应如斯行供养之仪式。(九七)[大]地之主又为慈愍生类,十八之精舍无水涸而使设储水池,(九八)开始供养菩提树,行无数之善业,第二十八年彼[王]彼出生于所往之处。(九九)

由此其弟为巧于雕牙术之少年捷达提沙于楞伽国以翳[王]伞。(一〇〇)彼大贤者以果种种苦难之行,此术方教与诸多人。(一〇一)由父之命,彼如以化作神通力,等于菩萨自身之像而造极美之像。(一〇二)以卧床、座榻、伞、宝珠之假堂、象牙,造样样之作品。(一〇三)彼[王]九年间行楞伽岛之教回,[行]种种之善业,如业[所引]而往生。(一〇四)

其后彼儿,有[大]地之主普达达萨(佛使)为诸德之源,如所有宝珠之海。(一〇五)用所有方便图岛民之安乐,如有财者毗沙门[天守]阿罗伽曼多都,(一〇六)具智慧善业之德,清净慈悲之库,同有王者之十德,(一〇七)排除四种之不[应]趣而行裁判,又以四种之摄法摄取人人,(一〇八)以诸菩萨行示友爱生类,恰如父之愍子等,彼王愍生类。(一〇九)贫者施财,[摄取]心之所愿满,得安乐者,[为]守所财物与生命,(一一〇)又善人由摄取,不善人由统御,病者由医业而彼大贤者则已摄取[一切]。(一一一)

时一日王跨优象之背,于提沙池为水浴而行于大道,(一一二)普陀婆伽[儿分]精舍之侧有蚁冢之顶,一只大蛇恼于腹病,为示腹部有肿物之病,见仰向而卧。时彼思惟,[得]判断“蛇有病”,(一一三、一一四)于此由下大象而往大蛇之侧,无害意大勇士如斯语大蛇:(一一五)“大蛇!余知汝来之所以。汝等大威光者诚是速怒之性,(一一六)然余不能触汝行治疗之业,又不能不触[汝],如是为奈何。”(一一七)如是云后彼蜷局之主言将己之蜷局完全差入[蚁冢]穴中静卧,(一一八)由此[王]接近于彼,彼蜷局者之腹已在己膝上,执刀割除,(一一九)取去彼毒物,施良药之疗,彼[大]蛇其时,其刹那快愈,(一二〇)自赞叹[思]:“余有大慈悲心,虽畜生亦知此,余为良王国。”(一二一)见己之快愈彼大蛇为供养王,己[有]大价之摩尼珠奉敬于彼,(一二二)王以彼摩尼珠于阿婆优达罗精舍作正觉者石制像之眼。(一二三)

一比丘于多沙瓦提伽村托钵,得无水气之食物,更为欲乞乳而巡行,(一二四)得虫入乳已饮彼,腹中虫伙,食彼之胃。(一二五)于是来彼王处,报告此事,王言:“食何耶,起此之痛。如何耶?”(一二六)彼云:“于多沙瓦提村摄食乳。”王知虫入乳。(一二七)偶然彼时有一匹马须要刺血管之治疗者,王刺彼血管取血液,(一二八)使沙门饮此,曰:“暂且忍耐,此是马血。”沙门闻此而呕吐。(一二九)虫与血同出来,比丘得安乐,而王述己之喜曰:(一三〇)“由刀一打虫、沙门、马[共]皆无病。实余医术之正确。”(一三一)

一人因无知饮水,咽下水蛇之卵,由此生出水蛇,(一三二)有[蛇]口中咬,彼受此苦所压,来于王[之处]。王问其事由,(一三三)知“其中有蛇”,使七日间断食,入念沐浴,入念涂油,善整卧而(一三四)卧。由此彼疲劳开己之口,更由眠,在彼口中,(一三五)附肉片于纽而差入。彼[腹中]不运[之蛇]臭而咬此,始入其中。(一三六)由此以纽捕引落入钵中之水,[王]为此语:(一三七)“传闻正等觉者有耆婆医师,世间有[医]事,亦如何成果难事。以所有之敬意行此事,彼亦作如斯事而无疑,然实[不可思议]余善业之兴隆。”(一三八、一三九)

同于或罗利村有旃陀罗种女之难产妇与胎儿七次[王]始令安乐。(一四〇)一人之比丘又为风疾所累,彼体如甚疲倦,智者之[王]使彼得脱苦痛。(一四一)[有]急饮含蛙种之水者,种由彼鼻孔行上头,(一四二)破而成蛙,彼生长行于其处,雨来之时,彼青年甚为蛙所咬。(一四三)彼王剖头取出蛙,接合头盖,即时使回复。(一四四)为岛民之利益,大地之主于村村造设医院,于其处已配还医生。(一四五)集所有医道之精髓,王于五个村二倍[十个村]命一人当医生,(一四六)医生之生活费与二十半之田地,给与医生象、马、军力,(一四七)处处亦设置跛者盲者之[疗]院,于大道又与受用物设立[疗]院。(一四八)敬说法师而常听闻正法,处处供说法师之施食,(一四九)而此之大慈悲者[常]隐忍刀鞘于衣服中,每见出苦恼之人人而令脱出苦恼。(一五〇)

时,一日王饰王者之璎珞如瓦沙瓦[帝释天]与天子等同[行],与军兵同行,(一五一)达荣耀与好运之绝顶,由王者之权威光辉,见此王结前生之敌意,(一五二)一人癞患者怒而以手打地,又叩地,以杖叩地面,(一五三)以种种之骂言又已骂[王]。王由远见此异状,(一五四)[思考]:“余对任何人亦未思起曾构怨心,彼应是前生之怨敌,令消解此。”(一五五)近立[谓]:“令前行,[而]知彼处癞者之心动。”彼去,(一五六)如友人,近坐癞者而问:“君何故怒耶?”彼语一切:(一五七)“此之普达达沙王由善业是余之奴仆,侮余而骑象行于余之前。(一五八)彼若来余之手中,会对下仆行一切之制裁,数日之间,自为了解。(一五九)若不来余手中,杀而啜彼之颈血。无疑汝不久即见[此]。”(一六〇)彼往向人间护者[王]报告此之事,大贤者悟:“此余前生之怨敌。”(一六一)彼[思量]:“善以方便拂敌之怨。”而[谓]:“汝善宥彼。”以遣其人。(一六二)彼近癞者,如友语彼:“此之[长]间彼王欲将逃亡,(一六三)余不得友,不能屠彼,[今]得汝余果将所愿。(一六四)汝来!住余家为余伙伴。余于数日中将亡彼命。”(一六五)斯言而伴彼癞者来己家,善沐浴,善涂油,着柔之毛衣,(一六六)摄十分甘味食,受年少妇女子之恭敬,使[彼]已卧于美丽善整卧床之上。(一六七)由此之方法住数日间,彼起信赖心而安乐,得知诸根之满悦,(一六八)言:“[此]国王之所赐。”赠坚软之食物及其他,而虽二三度相拒,彼所荐者皆受取。(一六九)渐次对国王信赖加甚,闻“地之护者殁”,彼心割为二。(一七〇)如是王愈身心之疾病,为未来岛民之疗养,令立医生。(一七一)

由二十五肘之殿楼,美化名摩罗[孔雀]房舍令造于大精舍中,(一七二)施彼沙摩那、构罗波努二个村,于法音声之比丘等与受用物及寺男,(一七三)沙门四要具备之精舍,亦造房舍、储水池、布施堂、[佛]像。(一七四)此王之治世,有[名]摩诃丹摩伽提行者,转译经典为新哈罗语(一七五)彼儿有八十人,勇敢而有英雄之肢相,爱容貌而取八十[佛]弟子之名。(一七六)沙利普陀名其他之儿等所围绕,彼普达达沙如正觉王之光辉。(一七七)如斯为岛民果行利益,人间之主普达达沙第二十九年已往生三十三天。(一七八)

由此其长子乌波提沙,具王者所有之美德,常[守]戒,有大慈悲心,(一七九)王舍十种之不善业,取王者之法十善业,充满十波罗蜜,(一八〇)由四种摄法而摄取四方,王于摩诃波利[食堂]布施王食事之余物,(一八一)为跋者、产儿妇、盲者、病者建立广大之食堂与布施堂,(一八二)在曼伽罗[吉祥]灵祠之北方向,造塔、佛像堂、佛像。(一八三)造此彼王言:“不令大人烦恼。”给童子等糖果而造[此],(一八四)称为罗救波罗[王青莲][储水池]吉奢古陀[鹫峰],普伽罗婆沙耶瓦罗哈沙[云马],安普提,昆提村之储水池、(一八五)堪达罗奢精舍,水不涸之储水池,处处起无数之善业(一八六)彼于卧床虽然漏雨,坐上以过终夜,[言]:“此人民之劳苦。”(一八七)大臣知此,伴来[王]苑,修理殿屋。如斯[王]为己者不为生类受苦之事。(一八八)

彼时代岛有饥馑恶疫之苦而被责[事]喻拂罪恶黑闇之灯明彼善意之王,(一八九)以问比丘等:“诸大德!世为饥馑及其他怖畏所恼,大仙[世尊]缘何不作世间利益。”(一九〇)[比丘等]于此处教示甘伽罗哈那经之起源,[王]闻此造正觉者舍利纯金之模造品,(一九一)将[大]师之石钵盛水置于掌上,彼模造载于大车,(一九二)自守戒法,大众亦守[此]起大施,与所有生类无畏,(一九三)[如]天界以善心饰都,伴住岛之诸比丘,(一九四)下行大道。集此比丘等诵宝经,同时洒水,(一九五)彼等行右绕礼,[夜]三分之间于王宫之傍、街路、城壁之附近巡行,(一九六)破晓则大雨降注[全]地上,病恼者亦快愈而行祭。(一九七)人王命令云:“在本岛饥馑、恶疫其他之难时可为如斯。”(一九八)

登塔[王]见[蚁类之虫],以孔雀之尾羽拂扫,[谓]:“静去于森床。”(一九九)用砗磲容水洗座巡行。于王宫之西南隅巡回布萨堂、佛像堂之栅造美丽之林苑,(二〇〇、二〇一)[白黑]分之十四日十五日,至八日为止,于神变月分亦善具八支分,(二〇二)与训诫布萨戒同守住其处,彼又终生于摩诃波利[食堂]进食。(二〇三)为栗鼠巡行王苑,以己食施舍为其食,今日尚行。(二〇四)见应行死刑之盗贼伴来而心被动,由墓所运死尸来投于铜釜之中(二〇五)向盗贼施财使之逃去。[后]夜太阳之升起时,如怒盗贼已使荼毗彼之死尸。(二〇六)为塔中所有之塔举行大祭,在塔波园精舍[造]塔黄金之头卷与胴衣,(二〇七)四十二年之间彼王虽一瞬时亦不徒过,行善业成为天王之伴身。(二〇八)

此王弟摩诃那摩乃王之宠妃于不适之处,以落刀弑王。(二〇九)兄[王]存命之时,此弟已出家,王殁而还俗为王,(二一〇)弑兄之首妃为己首妃。构筑病者堂,增筑摩诃波利[食堂],(二一一)建立名为罗哈多瓦罗、罗罗伽摩、寇提波沙瓦那之三精舍[王]与阿婆优陀罗[精舍之]比丘等。(二一二)于多摩罗伽山上构筑精舍,由首妃之计略施与长老部之比丘等。(二一三)彼[王]对朽古之精舍,加以修理,常乐布施[持]戒,行物品之供养。(二一四)

近于菩提道场出现一婆罗门青年,[彼]通学艺技术,达三吠陀之彼岸。(二一五)熟知[诸种]意见,通晓所有之部说,为求论议者之论议巡行阎浮洲,(二一六)来至一精舍夜时,波丹奢利之教,语句具足,令[一切]充实,(二一七)此处[有]一人名雷瓦陀大长老,彼知“此者有大智慧!应须抑御”(二一八)谓:“为驴鸣之声者谁耶?”如问[长老]曰:“知驴马之鸣声有意义否?”(二一九)彼长老谓:“余不知此。”彼解说己教,长老随说而答,亦指示其反对说。以言迫:(二二〇)“然汝说明己之部说。”诵论藏之本文,彼不解彼意义。(二二一)[彼]问:“此何人之神咒耶?”答:“佛之神咒。”言:“余于授此。”并[答]“出家而受”(二二二)彼欲神咒而出家,学三藏,后彼“达此一点之道”而开悟。(二二三)似佛之声音深厚,彼称为佛陀构沙[佛音]如佛之音声于地上。(二二四)于此之际彼造论名“上智论”,谈“法集论”,造“胜义说”(二二五)[更]彼智者着手“护经义解”之制作,雷瓦陀长老见此如次言:(二二六)“在此所传者唯圣典,义解此处没有,分裂之阿阇梨说亦无有此。(二二七)由智者摩哂陀[长老之手]清洗锡兰语之义解,所行三回之结集与正等觉者之所说与舍利弗其他所唱之谈加以思考,译为锡兰语流布于锡兰人间。(二二八、二二九)汝赴彼处闻此,请转译摩羯陀人之语法,此持所有世界之利益。”(二三〇)如斯言已,净信心之彼大智者由去彼处,而来此岛,此王之时,(二三一)着一切善人精舍之大精舍,赴摩诃哈达那[大精勤]庵僧伽波罗[众护]之处(二三二)以锡兰语之义解与长老说之取听无余,悟“只此是法王之本意”(二三三)于彼处集僧伽,言:“令造义解,话书与余作。”彼之僧伽,为试彼与二偈言:“汝之能力示此,见彼吾等与诸书。”(二三四、二三五)彼简约包括三藏与义解造“论”名为“清净道论”(二三六)彼由此熟知正等觉者之旨意,集比丘众于大菩提树侧,开始诵此。(二三七)天人为示大众彼之智能,隐于书籍,彼再三度而造此,(二三八)为第三次诵[此],揭书之时,诸天人他之二书亦差出。(二三九)彼之时,比丘等诵一为三书,无论于文章意义,前后(二四〇)三书均与上座部之本文语句文字无异。(二四一)由此僧伽殊外欢喜踊跃而称谓:“彼是弥勒[尊]无疑。”如斯再三而言,(二四二)与义解同三藏之书,彼离[世]而幸多住于甘陀伽罗[文源]之精舍,(二四三)其时所有译成锡兰语之义解,为一切人之根本言语摩羯陀语。(二四四)在生类所有言语中,如此[语]持来利益,所有之长老阿阇梨而见为如圣典。(二四五)由彼总终达耶!彼[佛音]为礼大菩提树,而去阎浮洲。(二四六)摩诃那摩统治二十二年,行种种之善业,随彼业所引而往生。(二四七)受[他]敬,有余力,能具丰裕财富此等大地主,终不能超死,如是常知有情一切为死之虏,贤者于财于命皆善抑欲。(二四八)

以上为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起]造大王统史

名六王章第三十七章[毕]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五·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智顗
  行品第二·佚名
  释迦方志序·道宣
  十三、德山托钵·慧开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上·远门净柱
  卷第二·佚名
  卷三百六十五·佚名
  参禅法器·佚名
  敦煌坛经全文·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道宣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地狱名号·佚名
  卷十·晁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臧懋循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元)岳伯川撰●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韩魏公断借尸还魂 正名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第一折〔旦扮李氏上诗

  • 卷三十五·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五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五【律诗凡七十五首】 寄献北都留守裵令公【并序 从英华增今本遗此一行误以序为题】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

  • 附录留庵文选·卢若腾

    序书疏露布传序骆亦至诗序许而鉴诗序林子濩诗序君常弟诗序喜达集序曾二云(名樱)师奏章序纪南书尚华集序望山义盟序白业自序焚余小引骆亦至诗序自兴义师以来,吾乡志节之士,咸集海上。其中贫困弥甚而耿介不渝者,莫如骆子亦至

  • 吴渊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渊(1190-1257)字道夫,号退庵,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一说德清(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起拜参知政事。有《退庵集》

  •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袁宏

      建初元年(丙子、七六)  春正月,敦煌太守王遵、酒泉太守殷彭将兵五千人破车师〔一〕。耿恭遣吏范羌迎军资于敦煌,羌还与大军俱西。 及车师破,诸将欲还,羌请迎恭,诸将不肯,羌固请之,乃分兵二千人至疏勒城。城中夜闻兵声,以

  • 卷之三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三二七 军机大臣奏《左光斗集》《经世挈要》等书应营销毁片·佚名

    一三二七 军机大臣奏《左光斗集》《经世挈要》等书应营销毁片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蒙发下《左光斗集》一册、曹飞所撰《经世挈要》二册,臣等详加阅看。谨将书内空字酌拟填写,其违碍字句酌量删改,黏签呈览。查《

  • 三四 入学考试·周作人

    等考学堂,平常必须暂住客栈,而且时间久暂不能预定,花费也就不小,幸而我有本家的叔祖在学堂里当管轮堂的监督,可以寄寓在他那里,只要每月贴三块钱的饭钱给厨房就行了。我于八月初六日到来,初九日即考试额外生,据当日旧日记说是

  • ●台湾纪事卷二·吴子光

    淡水吴子光芸阁撰淡水义渡记岸社文祠学舍记沪尾红毛楼记竹堑建城后记重建新埔街文昌祠记游大隘诸山记金广福大隘记双峰草堂记(一)双峰草堂记(二)淡水义渡记义渡者,山阴娄公治淡时所建置者也。先是,淡、彰之交有瓯脱地曰大甲

  • 第七章 4·辜鸿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天如也。辜讲但是尽管孔子上面说过那些话,他在闲暇的时候,总能保持平静安详、高高兴兴。

  • 春秋谷梁传谳卷四·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谷梁传谳卷四   宋 叶梦得 撰闵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盟纳季子也非也说已见左氏冬齐仲孙来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非也説已见公羊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不地故

  • 礼记析疑卷三十三·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缁衣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人君不仁则不能厚生以正民徳彰志以明其教礼俗并败则闺门之内男女少长相乖相怨而不能和亲族姻乡党之中强弱知愚相胁相欺而不能和顺百姓虽有仁心而不能自遂矣遂者通达也必王

  • 卷八·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八   元 赵汸 撰昭公上元年告於庄共之庙而来【孔氏曰文王世子曰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取妻必告郑玄云告於君也亦既告君必须告庙君尊不主臣昏故围自告也】其敢爱丰氏之祧【孔氏曰

  • 卷第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二于正法内。有作是言。身及山等。久住不灭。故契经说。或有一类。身住十年。乃至广说。又说七日羯剌蓝住。又说持地住经一劫。由此知身可得久

  • 众经目录卷第五·彦琮

    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阙本(旧录有目而无经本) 合三百七十八部六百十卷·闲居经十卷 晋世沙门竺法护译·海意经七卷·宝顶经五卷·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右三经宋明帝世沙门法眷于广州译。&m

  • 投子青和尚语录目录·投子义青

    卷上  序  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  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  师答同霖十问  偈颂真赞卷下  颂古(一百则)  行状  跋

  • 番社采风图考·六十七

    风俗志。六十七编撰。辑入孙殿起、雷梦水辑,叶祖孚编《台湾风土杂咏》,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本集原作者署为“白麓六十七居鲁甫”。“白麓”是作者籍贯。六十七,字居鲁,清代满族人,乾隆时官至给事中,曾任巡台御

  • 秘本通玄鬼灵经·陵罗子

    通玄鬼灵经序原名入门断入坟断之书,向系抄本,世所罕见,大抵自宋人皆不可得为憾,曩余历涉山川路出铺中,案置一帙,偶为翻阅果属此书,心窃喜甚,乃形然询价,以重金购之而归,细加玩视,具理参断,效验非常,诚足为救世金针,堪舆妙街者矣,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