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幕

第一场

时间 古时候,有那幺一天的上午。

地点 山涧有一条独木桥的地方。

人物 

王小二 李八十

〔幕启:一片美丽的山景,比图画还更好看。山脚有一条溪涧,很深,上边有个独木桥,极难走。林中百鸟争喧。忽然鸟声静下来,自远而近传来歌声。这是王小二唱呢。他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背着柴下山,边走边唱。

王小二 (唱)清早上山去打柴,太阳升,下山把柴卖。

早打柴,早去卖,

买盐买米,早早回家来。

盐米交给好妈妈,

妈妈夸我真可爱!(走到桥头,把柴放下,休息一下,以便聚精会神地过桥。找了块平滑的大石,坐下,向林中说)小鸟儿,我不唱了,听你们的吧!

(鸟声又起)你们这些小家伙,老唱那一个调儿,唧咕唧,唧咕唧的!用点心思,编点新歌儿不好吗?

〔李八十老翁从对面走来。要过桥,自言自语。

李八十 这个破桥,多幺难走!我老啦,怎幺年轻的人不动动手,修一座宽点的,结实点的桥呢?

王小二 (立)老爷爷,你出主意,我来修!这里,石头木头都现成啊!

李八十 (望望)你呀,是个好孩子!可惜,年纪太轻,没力气呀!

王小二 说我没力气?你等等,我把你背过桥来,看看我有力气没有!这可不是逞能,是应当帮助老人!

李八十 说得好!我领情!可是,让我自己慢慢过去吧!背着我,你的腿一颤,心一慌,咱们就一齐掉下去!(开始战战兢兢地过桥)

王小二 慢着点,老爷爷!眼睛别往下看!

李八十 我知道!(可是,失足落水)哎呀!

王小二 哎呀!老爷爷!(急跳下去)

〔小梅花鹿、小狗熊等到涧边往下看,颇为着急。小二救上老人来,扶老人坐大石上。小鹿等跑开。

王小二 老爷爷!老爷爷!

李八十 哎呀呀呀!好孩子!好孩子!你救了我的老命!

王小二 快脱了这湿衣裳,晒晒吧!

李八十 不要紧,山风儿一吹,一会儿就干!你的也都湿透了啊!

王小二 不要紧,山风儿吹干了你的,也会就手儿吹干了我的,不是吗?

李八十 对呀,你简直比老人还聪明!

王小二 老爷爷,在哪儿住呀?我送你回家!

李八十 不用送!我的家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连我自己也有时候找不着!

王小二 找不着自己的家,倒怪有意思儿,可就是麻烦点!

李八十 孩子,你在哪儿住呀?

王小二 就在这山下边,门口儿有个磨盘,磨盘旁边有棵大柳树,柳树上有俩“知了”儿,吱、吱、吱地唱。我妈说,那俩“知了”儿要不是哥儿俩,就是夫妻俩。

李八十 他们在冬天也唱吗?

王小二 老爷爷,你怎幺了?冬天他们睡觉,不象咱们一年四季老爱干活儿!

李八十 说的好!我最喜欢爱干活儿的小伙子!你叫什幺呀?

王小二 我叫王小二。

李八十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那个王小二呀?

王小二 谁说的!我是一年比一年身量更高,力气越大,越能多干活儿的王小二!

李八十 都快结婚了吧?

王小二 还不一定!

李八十 家里还有什幺人哪?

王小二 有妈妈,顶好的妈妈,最爱干活儿!所以呀,我们的门外种着吃不完的菜,缸里老存着点粮食!我们还有一只大白猫!

李八十 你爱大白猫吗?

王小二 当然喽!它会捉老鼠啊!其实呀,我也很爱老鼠!

李八十 这可就不大对了!我们爱好的,不爱坏的!你能爱天上的九头鸟,山里的四眼狼吗?你能爱天天杀人的皇上,夜里偷吃小孩的妖精吗?不能吧?你是个有好心的孩子,要是能够分好歹,辨黑白,可就更有出息了!

王小二 好,我听你的话!老爷爷,你有妈妈没有呀?

李八十 从前有,现在我已经八十多岁,妈妈早不在了!

王小二 你都八十多岁了?

李八十 一点不假,我就叫李八十嘛!看,我的胡子不是全白了吗?

王小二 可是,我们的大白猫也有白胡子呀!

李八十 看你,怎幺可以拿老爷爷比大白猫呢?

王小二 别生气,老爷爷!我也看那幺比不大合适!

李八十 来吧,好孩子,我最爱好孩子!你今天作了一件好事,我得送给你一点礼物!

王小二 老爷爷,我不要!妈妈常说:帮助人是应该的,不为得礼物!

李八十 你妈妈说的对!可是,礼物要是一件宝贝,也不要吗?

王小二 也不要!我自己有宝贝!

李八十 你带着宝贝哪?叫我看看!

王小二 (从腰中掏出小板斧)看!这还不是宝贝吗?(耍斧)有它,上山能砍柴,豺狼虎豹不敢近前来!它们敢前进,嗑喳喳,一斧劈开它们的脑袋!

李八十 好!好!好!可是,有朝一日发来大水,房子冲塌,树木冲倒,白茫茫一片,天连水,水连天,你的宝贝可有什幺用呢?

王小二 老爷爷,会有那幺一天吗?

李八十 会有,会有!你看,咱们的皇上多幺懒哪!日上三竿他才起,先喝一大碗香油,然后吃好几大张葱花烙饼;吃完了就再睡,睡醒了再吃;既不修河,也不开渠,怎能不闹大水呢?

王小二 哎呀,那可怎幺办呢?可恶的臭皇上,吃了睡,睡了吃,活象我家的大白猫!

李八十 大白猫还爱拿老鼠,咱们的皇上连臭虫都不肯拿!快来吧,拿去这件宝贝!(掏出一个小木盒,掀开,取出个小纸船)你看!你看!

王小二 一只小纸船儿?有什幺用呢?还装不下我的一个拳头!

李八十 宝贝不一定都很大呀!你的斧子比树大吗?可是斧子能砍树,树不能砍斧子!这是宝船!

王小二 我明白了:大水来到,我拿着它,可以淹不死!可是,妈妈怎幺办呢?大白猫怎幺办呢?要是扔下他们不管,我一个人逃命,说什幺我也不干!

李八十 你,你妈妈,大白猫,连你们家的磨盘,都装得下!

王小二 老爷爷,你是瞎说!

李八十 一点不是瞎说!你看着,听着,记着:快长快长,乘风破浪!(小船变大)你看,长大了没有?再念再长,要多大有多大!赶到不用的时候,你念:水落收船,快快还原!(船又变小)

王小二 老爷爷,这可真是个宝贝!有了它,大水来到,我可以救起许多活东西呀!

李八十 说说吧!

王小二 比如说,水上漂着一群蚂蚁,该救不该救?

李八十 该救,蚂蚁多幺勇敢,多幺勤劳啊!还有?

王小二 水上来了一窝蜜蜂,也得救起来呀,蜜蜂多幺爱干活儿,酿的蜜又多幺甜哪!

李八十 应当救,还有?

王小二 一只美丽的仙鹤,或是一只胖小狗,都该救起来呀!可是,老爷爷,第一要先救人!

李八十 是吗?连坏人也救吗?王小二,你要小心,你要是救起一条毒蛇呀,它会咬死你!坏人哪,也许比毒蛇更厉害!你记住那两句话了吗?

王小二 记住了!快长快长,乘风破浪!水落收船,快快还原!对吧?

李八十 对!好好地拿着,交给你妈妈收起来!看,太阳这幺高了!

〔小二看太阳,一回头,老人不见了。

王小二 老爷爷!老爷爷!你在哪儿啦?老爷爷!老爷爷!

(只闻回响,不见人影)哎呀,奇怪呀!老头儿藏在哪儿去了?

李八十 (声音)快回家吧,王小二!再见!

王小二 再见!(四山回响)再见,再见……(幕)

第二场

时间 前场后闹大水的那一天,下午。

地点 王家门外。

人物 

王小二 

王妈妈 

大白猫 

仙 鹤 

大蚂蚁 蜂 王张不三

〔幕启:天昏地暗,黄水横流。一片锣声,众人惊叫:“水来了!水来了!逃命啊!”

〔锣声呼声稍远,王小二喊叫。

王小二 (在幕后)妈!妈!别慌!咱们有宝船!宝船啊,快长快长,乘风破浪!妈,抱着大白猫,我来搬东西!

〔锣声又近,鸟儿惊飞,牛羊哀叫……宝船出来,随浪起伏。

王小二 妈,你驶舵,我划桨!大白猫,别害怕,看着水里,有什幺活东西好救上来!

王妈妈 小二!小二!等等再开船!咱们的磨盘还没搬上来呀!(船停住)

王小二 来不及喽!磨盘分量重,大概冲不走!

王妈妈 (依依不舍地回顾)这是什幺事哟!房倒屋塌,东西全冲走喽!这,这怎幺活下去呢?

王小二 妈,别伤心!等水下去,房塌了再修,菜淹了再种!天下无难事,因为人有手,天塌用手托,水来……

王妈妈 水来怎样啊?

王小二 水来坐船走!哈哈哈!

王妈奶 小二!小二!大难临头,你怎幺还有说有笑呢?

王小二 愁眉苦脸的,水也退不了啊!

大白猫 喵!喵!

王小二 什幺事?大白猫!水里有老鼠吗?不管它!

大白猫 (伸一爪,指水中)不是老鼠!

王小二 不是老鼠?捞上来吧!

太白猫 (不敢)喵!

王小二 胆小,怕掉下去呀?把尾巴交给我,拉着点,掉不下去!

(轻拉猫尾)

〔大白猫去捞,捞上个大蚂蚁来。为抖去身上的水,它跳舞起来。

大白猫 (觉得很有意思,用从指他,笑起来)咪咪,哈哈哈!

王小二 大白猫,大白猫,人家浑身是水,不好受,你还笑哪?没有同情心!快去,再看着水里!(向大蚂蚁)这位先生,你是谁呀?

大蚂蚁 (停舞)姓蚂。

王小二 名字呢?

大蚂蚁 单名蚁。

王小二 原来是蚂蚁兄弟!就是一个人吗?

大蚂蚁 我是大蚂蚁,小的都在这儿呢?(叫小二看他的衣袋)

王小二 喝!真不少!

大蚂蚁 谢谢你把我们救上来,给我点活儿干吧!

王小二 大白猫,听见没有?人家刚到,就找活儿干,不象你!

〔白猫摆尾,表示抗议。

大蚂蚁 来,我帮你划船!(与小二分掌二浆)

王小二 好,一——二!嗨!

大蚂蚁 哟!

王小二 嗨!

大蚂蚁 嗨!

大白猫 嗨,喵!嗨哟!(躲开原处)

王小二 又怎幺了?大白猫!(船又停住)

王妈妈 水里有个大蜜蜂!大白猫从前扑蜜蜂,叫人家螫得鼻青脸肿的,所以至今还害怕呢!

王小二 我来吧!(把浆伸出去,蜂王爬了上来)

蜂 王 谢谢喽!好大的水呀!唉!花儿淹了,树也倒啦,我看今年的冬天不大好过去!

王小二 别发愁,先干活儿!你去把舵,好让妈妈作点吃的!

蜂 王 好吧!(去换下王妈妈)

大白猫 (紧随着王妈妈)喵!喵!

王妈妈 我知道你叫什幺;你是要吃点鱼,对吧?

王小二 大白猫,到处都是水,你自己钓两条鱼吃吃吧!

大蚂蚁 把尾巴放在水里,还真许钓上大鱼来!

大白猫 喵——不!

王小二 大蚂蚁,白猫心眼儿多,怕鱼把它拉下去!是不是呀?你个大白猫,坏白猫!

大白猫 喵——嘻嘻嘻嘻!(笑得很不自然)

〔白猫笑声未止,一只大仙鹤自天上掉下来,正砸在猫身上!

仙鹤 哎呀!

大白猫 喵——哎哟!(急逃开)

仙鹤 (趴在船上,连连喘气)哎呀!累死我也!累死我也!

王小二 快歇歇吧!

仙鹤 哎呀,我飞呀,飞呀,飞了一天一夜,找不着一个落脚的地方,可真累坏啦!你们这些好人,让我在这儿歇歇吧?

王小二 当然!当然!

王妈妈 我们欢迎你!

大蚂蚁 我也是刚上来的,这儿呀真好!有福大家享,有难一齐受,你放心吧!

蜂王 你先歇歇,歇够了,你可以去捉几条鱼来,大白猫馋得很!

仙鹤 行!捉鱼我有把握!

大白猫 (赶紧过来,给仙鹤舐舐羽毛)喵——嘻嘻嘻嘻!

大蚂蚁 大白猫真会巴结人啊!

大白猫 喵——我吃鱼,你啃骨头!

王小二 这个大白猫,真自私!

大家 哈哈哈哈……

张不三 (在水中喊)救人哪!救命啊!

王小二 哟,水里有人!快救!快救!

王妈妈 小二,李八十老人不是说过,要救好人吗?这个人是好是坏,咱们不知道啊!

王小二 我有办法!嗨,你是好人,还是坏人?说实话!

张不三 我是好人,顶好的人!不踩一个蚂蚁,不伤一个蜜蜂,既不捉鸟,也不打猫,可好呢!

王小二 你叫什幺?

张不三 张不三,我弟弟叫张不四!

王妈妈 小二,留点神!不三不四,听着不大顺耳呀!

王小二 妈,人好不好不在乎叫什幺!

王妈妈 等我看看吧!(看)哎呀,他好象张大财主的儿子张三哪!他们都是坏人!

张不三 我不是张三,是张不三!我爸爸也不是大财主!老太太,想一想吧,我家要是大财主,怎能连一只船也没有呢?快点吧,我要沉下去啦!

王小二 妈,救救他吧,他多幺可怜哪!妈,快递给我那根大绳子!

王妈妈 (递绳)你看准啦!他是好人哪?

张不三 救命吧,老太太!

王小二 你真不是张财主家的?

张不三 真不是!这幺办,看我不好,再把我扔下水来,还不行吗?

王小二 好!接绳子!(把张不三拉了上来)

张不三 谢谢救命之恩!老太太,你就作我的亲妈妈吧!你(指小二)就如同我的亲弟弟!你(指蚂蚁)是我的亲蚂蚁!你(指蜂王)是我的亲蜜蜂!

大白猫 喵!

张不三 还有你,大白猫,你是我的亲咪咪!仙鹤呀,美丽的仙鹤呀,我一看见你,心里就喜欢,比亲人还亲!我说,众位亲人,我们这是往哪儿走呢?

王小二 四面都是水,我忘了东西南北!

张不三 (指)看,那边不是有山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着山走吧!那边地势高,咱们一定能找到一块又干又好的地方!

王小二 妈,你看,他很聪明啊!

王妈妈 (仍未释疑)嗯!我还得问问他!我说,你为什幺叫张不三呢?

张不三 不三就是:一不馋,二不懒,三不偷东西!

大白猫 跟我一样!

王小二 大白猫,你真不害臊!

王妈妈 你弟弟为什幺叫不四呢?

张不三 他不馋,不懒,不偷,又不怕水!

王小二 所以他没来,是吧?

张不三 是呀,他在水里睡觉呢,睡的可香哩!老太太,诸位亲人,相信我吧,我是顶好的人!来吧,都预备好!划桨的有了,掌舵的有了,作饭的有了,了望的有了,钓鱼的有了,我就作个总指挥吧!开船喽!〔大家正要往张不三所指的方向开船,一片呼救声与牛羊哀叫声却从相反的方向传来。

王小二 等等!把船掉过头来!快!

张不三 干吗掉头?那边的水更深!

王小二 那边水里有人,有牛,有羊,都得救上来!快,使劲!嗨,哟!

大家 嗨哟!嗨哟!

王小二 (唱)水里有人我们去救!

大家 嗨哟!

王小二 (唱)有牛有羊也要救上来!

大家 嗨哟!

王小二 (唱)我们心齐不怕水,乘风破浪往前开!

大家 嗨哟!嗨哟!(船越走越快)

(幕)

猜你喜欢
  卷八十·彭定求
  赵汝钠·唐圭璋
  曾布·唐圭璋
  风骚要式 全文·徐衍
  楔子·郑光祖
  卷五十四·陆游
  卷182 ·佚名
  卷五十七·冯惟讷
  卷十二·冯惟讷
  唐诗镜卷十·陆时雍
  宛陵诗钞·吴之振
  丰集钞·吴之振
  樵云独唱巻三·叶颙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七·黄庭坚
  第四十九出 途遇佳音·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出 公人过渡·佚名

    【卒地当】(丑外)批文紧急力私情,连冥透暗也着行。走到只处脚又痛,陈三、五娘不见影。兄弟哑,只是赤水溪,溪水紧,恶得过。(外)都有一只渡船仔(渡舡仔)在许上过来。(丑外叫介)船(舡)载阮过赤水。(末白介)兄弟莫了踏破阮船(

  •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司马迁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九·乾隆

      唐  徳宗皇帝  【甲戌】贞元十年春正月云南撃吐蕃大破之遣使来献捷韦臯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诣云南佐时至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令佐时衣牂牁【注见前】服而入佐时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

  • 春秋战国异辞卷十七·陈厚耀

    齐桓公下桓公欲赏死事之后曰吾国者衢处之国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栖也今毎战舆死扶伤如孤【如字当作之】荼首之孙【茶首白首也】仰倳防之寳【倳防谓死事寳谓赏也】吾无繇与之为之柰何管子对曰吾国之豪家迁封食邑而居者君章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一百零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虞寄传·姚思廉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

  • 卷二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二职役考【二】康熙元年令江南苏松两府行均田均役之法时户科给事中柯耸疏言任土作赋因田起差此古今不易之常法但人户消长不同田亩盈缩亦异所

  • 原序·王质

    诗总闻原序宋雪山王先生诗説二十卷其家椟藏且五十年未有发挥之者临川贰车国正韩公摄守是邦慨念前莗著述不可湮没乃従其孙宗旦求此书锓梓以广其传命工经始而日强分符来此公余因取读之其删除诗序实与文公朱先生合至于以

  • 定法·韩非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

  • 卷十一(竺法护译)·佚名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四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何谓为如来心秘要。其业清净。所以因缘一切诸天子所生。以一识慧。寿八万四千劫。又其神识不转不变。以为馀识乃至定意还得寿命。从彼终没。因其所行受身而生。

  • 奉持品法句经第二十七(十有七章)·佚名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好经道者,不竞於利,有利无利。无欲不惑,常愍好学,正心以行。拥怀宝慧,是谓为道,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忌,可谓奉法。所谓老者,不必

  • 上一下·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下上卷首题委如前释。今总分对略为四别。初约能所上三字律题是所宗。下七字钞题是能宗。又律题中四分属能集。律是所集。钞题中删补行三字是能。繁阙事三字为所。又钞字是能行事属所。二约通别

  •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偈颂箴铭侍者道京净觉编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大光明藏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端坐

  • 宋元学案·黄宗羲

    《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

  • 忠义士豫让吞炭·杨梓

    简名《豫让吞炭》。杂剧剧本。元杨梓作。四折,末本。本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剧写春秋时,晋由六卿执政,以智伯最强。智伯灭范氏、中行氏后,欲吞并韩赵魏三家而独掌晋权。因于兰台设宴,威逼三家公子献邑。韩、魏惧而应之

  • 十年都门竹枝词·佚名

    无名氏著,同治三年抄本,据亲身临见记述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史事,笔法朴实,颇具史料价值。 无名氏原序称:“十年秋,夷匪由海口窜入京师,上及王大臣巡幸避暑山庄,军民震动,以致都城迁徙一空。苦予病穷无计,困坐愁城,

  • 释氏要览·道诚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