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折

(李逊扮增福神上,云)中和直正烈英才,玉帝亲临圣敕差。休道空中无神道,霹雳雷声那里来。吾神乃上界增福神是也,生前乃是汴梁李逊,字克让是也。在生之日,广览诗书,一举状元及第,新除钱塘为理。至望京店,不幸染其疾病,不能动止。临命终时,奈娇妻幼子,无处归着。闻知洛阳刘弘,恤孤念寡,救困扶危。故修书一封,明则是托妻寄子。小圣辞世,他子母二人,到于洛阳,见了刘弘。此人见其书,解其意,将他子母收留,如亲相待,教春郎读书成人,又配兰孙女为妻。春郎一举登科,皆刘弘员外之大德也。小圣在生之日,与人水米无交,死归冥路,今以正直为神。上帝点检人间善恶文簿,洛阳刘弘,有两桩缺欠,夭寿乏嗣。小圣在玉帝前展脚舒腰,叩头出血,言刘弘每事皆善,出无倚之丧,嫁贫寒之女,乞告一子,见今十三岁,乃刘奇童是也。恐防员外不知详细之因,故托梦说知就里。驾起云端,直至洛阳刘弘宅上托一梦境,走一遭去。(裴使君扮城隍上,云)霹雳响亮震山川,苍生拱手告青天。有朝雨过云收敛,凶徒恶党又依然。小圣乃西川五十四州城隍都土地,生前乃襄阳裴使君是也。吾神在襄阳为理时,所行事有法,治百姓无虞,不与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君子行正,不容小人,被群寇所勒身亡,无钱埋殡。奈阳间别无甚得力儿男,止有一女,小字兰孙。直至洛阳,寻亲不遇,行其孝敬之心,插一草标,自己卖身于市。谁想刘弘员外,闻知官宦之家,不忍以贵为贱,倒赔奁房断送,配合与李春郎为妻。今春郎为官,我女受五花官诰,驷马高车,为夫人县君之职,光显裴氏门庭,皆赖恩人刘弘之德也。小圣死归冥路,皇天不负吾德,正直为神。因朝玉帝,点检善恶文簿,观见洛阳刘弘,有二事缺欠,一者夭寿,二者乏嗣。夭寿者小圣在玉帝前展腰舒脚,叩头出血,诉奏刘弘每事皆善,上帝敕赐二纪之寿,一纪十二年,二纪二十四年。员外本合该命不过五旬而亡,着员外直活到七十有四,方尽天年。恐防员外不知详细,今夜晚间,驾起祥云,直至刘弘宅上,报恩答意,走一遭去。(李逊云)云头起处,何方圣者?(裴使君云)那壁是甚处灵神?(李逊云)吾神乃上界增福神是也。(裴使君云)生前何人?(李逊云)生前乃汴梁李逊李克让是也。那壁尊神,何方圣者,甚处灵神?(裴使君云)吾神乃西川五十四州城隍是也。(李逊云)生前何人?(裴使君云)生前襄阳裴使君是也。(李逊云)莫不是兰孙之父么?(裴使君云)然也,然也。那壁尊神,莫不是春郎之令尊么?(二神同跪科)(李逊云)然也,然也。亲家请起,生前不能相会。(裴使君云)死后彼各为神。(李逊云)尊神何往?(裴使君云)吾神乃为刘弘嫁婢之恩,未能答报。尊神何往?(李逊云)小圣为刘弘员外托妻寄子之恩,未能答报。俺二神驾起祥云,同到刘弘宅上,报恩答义那,走一遭去。(同裴使君下)(正末同卜儿、俫儿上)(正末云)自从他娘儿两个去后,我这婆婆,跟前所生一子,唤做奇童,长年十三岁也。天生识字,我着他七岁上攻书,指万物为题课赋,一个好聪明儿也。儿也,我是你谁?(俫儿云)你是我爹爹。(正末云)兀的不欢喜杀老夫也。(唱)

【越调】【斗鹌鹑】则俺这顽子奇童,学儒人的秀士。他从那乳龀里胎龆,敢则是朝经暮史。他可便受辛苦十年,望功名也则半纸。这个小厮,是个好儿,他可便广览群书,多知故事。

【紫花儿序】是他望空里取句,走笔成章,课赋吟诗。看名人书传,习礼仪文字,他生而知之。一壁厢诵《周易》说着《论语》讲着《孟子》,这孩儿聪明天赐。他从那七岁攻书,多不到十载过师。

(云)婆婆,天色晚了也,引的孩儿后堂中歇息去。老夫闲看几行书者。(卜见云)理会的。孩儿也,俺后堂中歇息去来。(卜儿同俫儿下)(正末唱)

【凭栏人】今夜观书不待孜,忽的神魂好着我难动止。比及到更深宿睡时,我权且曲肱而枕之。

(做睡科)(李逊同裴使君上)(李逊云)按落云头,可早来到也。尊神请。(裴使君云)尊神请。(李逊云)刘弘刘元溥。(正末唱)

【鬼三台】咱亲自,凝眸视,恰才觉一阵香风过耳,见二神立在阶址,都一般腰金衣紫。(李逊云)你休惊莫怕也。(正末唱)唬的我兢兢战战软了四肢,慌慌乱乱自三思。何方圣者离祠?您是甚处神灵至此?

(云)那壁是何方圣者?甚处神灵?刘弘一误二错,触犯着上圣,望上圣宽恕。何不通名显姓者?(李逊云)恩人请起、请起。小圣非外道邪魔,吾神乃上界增福神是也。(正末云)生前何人?(李逊云)生前乃汴梁李逊李克让是也。(正末云)莫非是春郎之父么?(李逊云)然也,然也。春郎子母,多蒙恩人垂顾。想员外有山海之恩,小圣无毫毛之报。我与你叮咛的说破着,员外备细的皆知。小圣在生之日,萤窗雪案,暮史朝经。坐守的棘闱暖,步折的桂枝芳。才得琼林酬素志,岂期旅邸染沉疴。病在膏盲,命垂顷刻。怕甚么禄尽衣绝,赤紧的撇不下妻娇子幼。我之命以听于天,他子母安身何处?小圣囊无调药之资,居无锥扎之地。使小圣展转彷徨,无计可施。闻足下海量宽洪,奈素日不为交友。欲修尺素,款拂花笺,浓磨香翰,深蘸紫毫。往常时作词赋扫千言,当日个叙寒温了无一字。与长者又不曾相会在酒社诗坛,着小圣写甚么平安动止。闻长者开东阁好士尊贤,所以将空书托妻寄子。小圣命掩黄泉,他子母便践程途。到于宅上,长者你那高明远见,博学广文。见其书,解其意。施恻隐之心,恤孤念寡。识认下子母,另置宅安居。如骨肉五服之亲,待衣食四时足备。更与裴兰孙万贯妆奁,成就了李春郎百年缱绻。今春郎奋身辞白屋,平步上青霄。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小圣死归冥路,乃至天庭,为生前秉性忠直,主东岳增福之案,掌人间生死轮回。上帝因检善恶文簿,因见洛阳刘弘,夭寿乏嗣。上帝问其故,小圣回言:鉴面色本合绝嗣覆宗,论心地理当有儿继祖。上帝敕赐一子奇童是也。此子生的形容典雅,骨格清奇,久后若凭他冠世文才,觑富贵有如拾芥。待到开春,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恁时节乘肥马,农轻裘,居馆阁,坐琴堂。长者,则为你施婚姻死葬之恩,着你享子女玉帛之美。你去那冥冥中积下阴德,今日个朗朗的填还你那阳报。说兀的做甚。都则为李春郎无处安身,谢长者赍发的列鼎重裀。赐一子奇童养老,这的是穷李逊知恩报恩。(正末云)这位尊神,何方圣者?甚处灵神?何不通名显姓者?(裴使君云)吾神非外道邪魔,乃西川五十四州城隍是也。(正末云)生前何人?(裴使君云)生前乃襄阳裴使君是也。(正末云)莫非是裴兰孙之令尊么?(裴使君云)然也,然也。恩人请起!兰孙女子,多蒙垂顾,听吾神慢慢的说一遍:小圣坚持节操镇襄川,专与黎民解倒悬。居官清正空囊客,可怜也死无招魂一陌钱。女子卖身为葬殓,深蒙长者痛衰怜。衣衾棺椁皆俱备,残躯以得葬高原。长者道宦门孝女难为婢,配合春郎夙世缘。小圣生前正直无私曲,死后复承上帝宣。典祀城隍西蜀郡,血食香火至心虔。长者之德高如华岳三峰顶,深如沧海万波渊。英灵每念恩人德,在心不忘意悬悬。一生荣贵多财禄,嗟乎二事不周全。乏嗣者那壁尊神乞赐奇童子,夭寿者小圣特拜青词玉殿前。言长者你不欺暗室遵天律,不由邪径仿先贤。恤孤念寡由心造,救困扶危出自然。孔子道富而好礼人之本,贫而乐道德之源。俛首俯不怍于地,举头仰不愧于天。上帝特降丹书字,敕赐二纪寿绵绵。我说兀的做甚。休言秉性皆由命,祸福从心太上传。婢妾却如亲女嫁,今日个方知元溥得延年。(正末云)多谢了二位尊神也。(唱)

【调笑令】裴使君便是兰孙是你女孩儿,(裴使君云)俺一径的来报恩答义也。(正末唱)您两个为报恩临来到此。(李逊云)则为你夭寿乏嗣也。(正末唱)为咱家夭寿乏其嗣,(裴使君云)俺天庭上奏准明白了也。(正末唱)您去那天宫上保奏青词。从昨宵亲奉玉帝旨,(云)一个是增福神。(唱)这个为土地判断阴司。

(李逊做推正末科,云)休推睡里梦里。疾!(李逊同裴使君下)(正末云)尊神,尊神勿罪也。原来是南柯一梦。天色明了也,后堂中请将他娘儿两个来者。(卜儿同俫儿上)(卜儿做见科,云)老的也,为甚么大惊小怪的?(正末云)您娘儿每后堂中歇息去了,我身子有些困倦,略睡些儿。我则见灯烛下披袍秉笏,立于我面前。我道何方圣者?甚处灵神?通名显姓。一个是春郎的父,一个是兰孙的父,他都为了神。我本当五十岁上身亡,他去上帝行奏过,赐与我二纪之寿,一纪十二年,二纪二十四年,我直活到七十四岁上死。我本当乏嗣无儿,赐与我一子,乃是奇童。临去时又说着孩儿上朝求官应举去,必然为官。若是孩儿得了官呵,俺家里妻财子禄,都完完全全的也。王秀才,(净王秀才上,云)来了,来了。姑夫,唤我做甚么?

(正末云)王秀才,你领着孩儿上朝应举去,比及你回来时,我好亲事踏下一门与你。(净王秀才云)老儿,你哄我好两遭儿了。姑夫放心,我领将孩儿去。(正末唱)

【尾声】若是你为官称了平生志,有一日大限临头那时。若你个小解元得为官,将你这双老爷娘放心死。(同众下)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十八·彭定求
  卷三·唐圭璋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徐复祚
  ●卷一·葛立方
  白莲集卷六·齐己
  初寮词·王安中
  深 笑·林徽因
  卷五·汤右曾
  卷十七·李攀龙
  卷三十五·朱彝尊
  卷九十七·吴之振
  卷十二·佚名
  巻十·元好问
  南曲入声客问·毛先舒
  提要·王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六出 赴试·孟称舜

    【醉落魄】〔末、净同上〕〔末〕蛟龙久在池中隐,一声雷震,满川桃浪红生晕。〔净〕竞跃天门,方显旧精神。【前腔】〔生、小生同上〕〔小生〕十年窗下无人问,喜逢佳运,同趋帝阙探花信。〔生〕回首妆楼,暗里自伤神。三年一度选

  • 第三折·秦简夫

    (陶侃上,云)小生陶侃,多亏母亲指头上讨了些针线钱,今日着我请范老先生。已着人请去了,这早晚怎生不见来?(末扮范先生上,云)满腹文章七步才,绮罗衫袖拂香埃。今生坐享清平福,不是读书那里来?小官范逵是也。五南路采访贤良,来到此

  • 叙·杜文澜

    词律校勘记  (清)杜文澜 撰『词律校勘记』 上册 咸丰十一年序刊本词学始于唐,盛于宋,更唱迭和,有一定不移之律,亦有通行共习之书。南宋时,修内司所刊《乐府混成集》,巨帙百余;周艹窗《齐东野语》称其

  • 忏悔·闻一多

    啊!浪漫的生活啊!是写在水面上的个“爱”字,一壁写着,一壁没了;自搅动些痛苦的波轮。(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卷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四溟集> 钦定四库全书 四溟集卷七 明 谢榛 撰 五言排律 送赵兵宪絅夫之宣府 晓发居庸道征袍霜露侵扬旌度寥廓吹角动萧森残月楼中啸青山马上吟风云占气候亭障足登临狐岭寒城断龙沙秋草深

  • 列传第十三 高干弟慎 弟昂 弟季式 封隆之子子绘 从子孝琬 孝琰·李百药

    高乾,字乾邕,渤海蓚人也。父翼,字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孝昌末,葛荣作乱于燕、赵,朝廷以翼山东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至郡未几,贼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居河、济之间。魏因置东冀州,以翼为刺史,加镇东将军、乐城县侯。及尔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脱脱

        圣宗五   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如长泺。二月庚子,夏国遣使来贡。丙午,以监门卫上将军耶律喜罗为中台省左相。三月甲子,女直遣使来贡。乙亥,鼻骨德酋长来贡。夏四月癸卯,振崇德宫所隶州县民之被水者。丁未,罢民

  • 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光绪十七年。辛卯。二月。乙未朔。  ○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甲子皆如之。  ○谕军机大臣等、沈秉成奏、江北东漕遵办河运。请饬疏通河道一摺。据称大泛口、十字河、济甯、新店

  • 二七七 陕西学政嵇承谦奏随棚查出应禁书籍折·佚名

    二七七 陕西学政嵇承谦奏随棚查出应禁书籍折乾隆四十年七月十九日陕西学政臣嵇承谦跪奏,为随棚查出应禁书籍,恭折奏明事。窃臣于上年十二月内承准礼部札开,钦奉上谕:如有收藏明末国初悖谬之书,急宜及早交出,槩置不究,并不追

  • 卷三·邹漪

    南都(下)十月朔,命铸弘光钱。时庙门灾,户科吴适疏陈昭事之实:『一曰日讲宜行。请敕定期,俾传闻有道之臣,朝夕左右,稽询经史,虚衷延纳。更取祖训、大诰诸书,时时省览,以为蓍鉴。一曰午朝宜举。阁部大臣以及台垣散秩,咸得躬膺清问。

  • 卷四 文帝纪 第四·班固

    (汉文帝刘恒)【原文】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高祖十一年,诛陈-,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语在《高后纪》、《高五王传》。大臣

  • 史记言传·张廷玉

    史记言,字司直,当涂人。崇祯年间中举,由长沙知县升陕州知州。陕西为农民起义发源之地,陕州为攻击目标。记言用自己的财产招募士兵,聘请少室僧人来训练。崇祯八年(1635)十一月,义军进攻陕州,记言进行抵抗,斩数十人,生擒二十余人

  • 卷二十九·陆九渊

    卷二十九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庸言之必信,庸用之必谨,是知所以成己矣。知所以成己,则诚岂有外乎此哉?又惧乎邪之为吾害而闲之也严,使无一毫非僻之习以侵之,则诚日益至,而在己者不期存而自存矣。 成己成物

  • 提要·郑伯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太平经国书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太平经国书十一卷宋郑伯谦撰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王与之周礼订义首列宋代説周礼者四十五家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

  • 存韩·韩非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 侯必灭宗庙,欲西面

  • 太虚法师在欧洲·太虚

    本报──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去年曾刊有佛学专号,这佛学专号,原是佛教哲学家太虚法师在叻时的产物。照此说来,这位佛学家与此报和南洋的侨胞们,都有很亲切的关系。现在太虚游欧,先到英、法,刻已来比。本月休战纪念日晚,记者

  • 山海经广注·吴任臣

    地理文献考证。清吴任臣撰。十八卷。图五卷。任臣名志伊,号讬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诸生。康熙中举博学鸿辞,授检讨。著有《周礼大义》、 《十国春秋》等。是书因郭璞《山海经注》而补之,故曰“广注”。康熙六年(1667)

  • 春秋正旨·高拱

    一卷,明高拱著。高拱以为自宋以来,说《春秋》者穿凿附会,欲尊圣人而不知其所以尊,欲明书法而不知其所以明,因作此书,推原经意,以订其谬。首论《春秋》天子之义,非以天子赏罚之权自居;次论孔子必不敢改周正朔,而用夏时;次论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