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柳中庸诗鉴赏

生平简介

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曾授洪府户曹,不就。和李端为诗友。今存诗仅十三首。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诗鉴赏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碌”,“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2241·《唐诗鉴赏大典》

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诗鉴赏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边地征人的怨情。全诗围绕一个“怨”字铺叙,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在“征人”的形象中。

前两句因时记事,意谓:年复一年,奔波劳碌,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遥远,但都属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都是军人物品,用来表现军旅生活,很有典型性。很容易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透出。

句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无休止的时间中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三、四句则从征人目中所见的景象中抒写征人的怨苦无处不有。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值暮春,但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到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这两幅图景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怨”,但蕴含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令人柔肠百结。

这首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三·钱仲联
  ◆张助教天英(石渠居士集)·顾嗣立
  楔子·贾仲明
  江州司马青衫泪·臧懋循
  第四折·关汉卿
  卷376 ·佚名
  御制题仇逺金渊集·仇远
  静·刘半农
  题词·佚名
  目录上·康熙
  卷一·佚名
  卷七·范成大
  司空曙诗鉴赏·佚名
  提要·朱朴
  第三十六出 途遇小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品彚叙目·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叙目五言古诗一正始【上】太宗皇帝  虞世南   魏徴王绩    许敬宗   岑文本杨师道   刘孝孙   凌敬赵中虚   董思恭   王绍宗上官仪   张文琮   章怀太子王勃  

  • 卷二·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玉楮集卷二       宋 岳珂 撰兴唐寺闻钟兴唐钟刻无文字久欲摩挲与细论归棹未容酬此志一声烟霭又黄昏至鄂期年以饟事不给於诗已亥夏五廿有八日始解维雪锦夜宿兴唐寺繁星满天四鼓遂行日初上已抵浒

  •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赵尔巽

      ◎河渠二   △运河   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馀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馀里,通谓之运河。   明代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清自康熙中靳辅开中河,避黄流之险,

  • 卷九十五 北凉録二·崔鸿

    沮渠茂虔[一作牧犍] 沮渠茂虔蒙逊之第三子也初为酒泉太守后迁炖煌蒙逊病甚国人共议以世子菩提幼弱而菩提之兄茂虔聪颕好学和雅有度量乃立为世子加中外大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及蒙逊卒遂僭即河西

  • 卷之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周厚堉呈献家藏书籍折·佚名

    一○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周厚堉呈献家藏书籍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初四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恭陈续购书目,仰祈睿鉴事。窃臣钦遵圣训,督属采访遗书,并宣播恩旨,剀切晓谕,务使山陬海澨,尽献所藏。所有臣前此购得各书,业经开列目

  • 卷一百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二歌颂四十二【教习进士馆诸臣三】万寿诗【七言律四首】教   习  进  士【臣】张秉亮厚泽涵濡徧万方太平天子庆当阳东皇气协春台暖北斗文增帝座光建极无疆天久大膺图有道日舒长

  • 第九章 男女听立交好之约,量定限期,不得为夫妇·梁启超

      一、男女婚姻,皆由本人自择,情志相合,乃立合约,名曰交好之约,不得有夫妇旧名。盖男女既皆平等独立,则其好约如两国之和约,无轻重高下之殊。若稍有高下,即为半主,即为附庸,不得以合约名矣;既违天赋人权平等独立之义,将渐趋于

  • 卷三十·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三十明 孙防 编孝经钩命诀纬书以命言者莫如元包以钩言者莫如春秋之文燿钩河圗之稽燿钩兹撰孝经纬则直言诀矣殆即元命钩耀之命而其奥以示人也故以诀名天子爵称也三皇歩五帝趋三王驰五覇骛【又

  • 卷十之中·何楷

    <经部,诗类,诗经世本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之中 明 何楷 撰 生民郊祀后稷以祈谷也礼启蛰之月上辛之日祈谷於上帝以后稷配为田功所自始也【夏小正云正月啓蛰月令云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左

  • 禅关策进序·祩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

  • 凡例七条·永觉元贤

    凡例七条宗派旧有五,今惟临济、曹洞二宗。临济宗《会元》终於十七世,故兹录即始於十八世。曹洞宗《会元》终於十五世,故兹录即始於十六世。诸师法语不存,而出处可考者,必载之。或一行之可传、或临终之有异者,亦载之。使人毋

  • 东岩禅师黄连语录·佚名

    侍者机琇记录顺治乙未年师受星源黄连寺众护法请于十月初二日进院至山门云八字门打开了也诸人一出一入还知么喝一喝卓拄杖便入。佛殿云巍巍堂堂炜炜煌煌令人可瞻可仰新长老到这里弗施三拜要且不甘遂展坐具。伽蓝云秉正

  • 姓氏急就篇·王应麟

    姓氏著作。南宋王应麟撰。2卷。此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例,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其书文辞古雅,所据之书一一标出,甚为详密。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罗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

  • 道乡集·邹浩

    宋代诗文别集。40卷。邹浩撰。本集系邹浩之子邹柄、邹栩所辑。凡诗14卷,其中包括2篇赋;文26卷,辑入制、表、状、书、疏、启、记、序、策问、杂著、墓志铭、祭文、行状、传等各体文章。李纲曾为此书作序,但集中失载。据《

  • 泰山道里记·聂鈫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

  • 春秋占筮书·毛奇龄

    三卷,清毛奇龄著。此书取《春秋》内、外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代《易》学。实为《易》作,不为《春秋》作。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可验者,莫早于《春秋》。故从《春秋》推求古代筮法,实能探本溯源。《

  • 金液还丹印证图·佚名

    金液还丹印证图,南宋道士龙眉子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卷首有嘉定戊寅岁(1218)作者自叙,内称:「因叙师旨,绘作图章。著外法象九章,所以尽造丹之微妙,著内法象九章,所以条养丹之详细。……前〈警悟〉及后〈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