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他的官运比王昌龄更差。《唐才子传》说他“大历中,授盱眙尉。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于当时。”他的生平,可知者只有这一段记载。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昭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可见在天宝末年,常建已为县尉,可能就是《唐才子传》所谓盱眙尉。大约安禄山乱后,就失去官职,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是他的晚年生活。

常建与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也同样都是潦倒不得意的诗人。他的诗现在只存五十多首,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著名作品,几乎各个选本都选入的。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上,遗址犹存,因常建此诗而成为古迹。此诗可能是常建任盱眙尉时所作,因为在他的诗集里,这首诗之后就有《泊舟盱眙》一首,也是五言律诗,可能是同时所作。

这首诗只是从正面描写一所冷落岑寂的山中古寺,没有寓意,因而只是赋体,没有比兴。自从南朝的鲍照、谢灵运创始了山水诗以来,直到唐代,诗的领域里形成了山水风景诗一派,甚至影响到艺术领域里,从王维起产生了山水画派。

这一派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同。陶渊明作田园诗是表现了他的人格的。他对农民,对田园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同情,有欣羡,也有怜悯。而鲍、谢诸人的山水诗大多是客观的描绘,不反映与人民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说,这些诗没有主题思想。诗人在写作时,注意的只是如何用精美的词句来刻划自然风景。尽管诗的结尾有时也抒发一点感慨,但从全诗的写作态度来看,却并不是重点,不过借此来做结束而已。因此,这一派的诗,往往只有好的句子,少有好的全篇。鲍、谢等人所作,都是五言古体诗,描写的句子较多,但也不能句句都突出地好。锺嵘《诗品》称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称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称谢眺的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这些都是指出他们的优点是有美善的章句。所以谢灵运的诗最为人传诵的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的名句是“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类。在全篇中虽是警句,而全篇却并不都好。刘彦和总论宋齐间的诗风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所竞也。”(见《文心雕龙·明诗》)也说这些山水诗的创作倾向在于刻意雕琢新奇的对句。初、盛唐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个传统,几乎每人都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不过已不用古诗体的五言,而改用律诗体的五言了。五言古诗篇幅较长,可以“俪采百字之偶”,五律则工夫都得放在中间二联二十个字上。随着诗人们的争奇斗胜,五言律诗在唐诗中成为艺术标准最高的一种诗体。

山水诗既以创造秀句为工,这一风气在文学批评上导致了一种极不好的倾向。即评论诗篇,不谈思想内容,不谈全篇的完整统一,而只摘取其一二“奇章秀句”。《世说新语》记录了一件谢安石的秩事:他问子弟们:《诗经》里那一句最好?他的儿子回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句最好。谢安石说:我以为“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一句最好,因为有雅人深致。这是摘句论诗的开始。其后锺蝾作《诗品》,常常举出各个诗人的秀句。到唐代,殷璠作《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他们评论当时诗人.都举出其传诵一时的名句。宋元以后,许多人作诗话,经常举出某诗人的一二联诗句,致其赞赏,绝不论及全篇的思想内容,似乎诗的好坏,关系全在有无佳妙的联句。这样的文学批评,就犯了纯艺术观点的错误。

对于诗人自己的用力于锻炼句子,我们的看法应当一分为二。大诗人也讲究做精警的句子。杜甫就说他自己作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又说他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还说李白的诗很多佳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寄高适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又答岑参诗云:“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这些特别强调“佳句”的资料,反映出盛唐时期诗人极重视锻炼句法,而这所谓“佳句”,往往是律诗中的二联。有人说做诗不宜苦思,苦思则丧失自然风韵。但诗僧皎然却在他的《诗式》中说:“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一段话,大可注意。皎然以为:作诗取境,必须经过苦思,方能炼得奇句。但在全诗完成以后,要使这个奇句,并不显得突出,好象是随便写来,不见苦思的痕迹,这才是高手。由此可见,他是要求奇句与全篇面貌一致的。锻炼奇句,不是作诗的目的,而是作好诗的手段。所以,象杜甫那样的耽于创造惊人的佳句,我们应当肯定的。

中、晚唐诗人渐渐无视句与篇的关系。他们作律诗,往往先有中间二联,然后配上头尾。他们并不是先有一种思想感情,而后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先有佳句,然后配上合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虚伪的文学。尽管象贾岛那样“二句三年得”,而不能使人“一吟双泪流”,也就等于纸扎花果,徒费精神,无补实用。这样的追求佳句,就不足为法了。

我们每读一首诗,第一总得研求它的主题思想。纯用赋体的叙事或写景小诗,就以它的诗意为主题。如果是一首用比兴方法写的诗,尤其应当研求它所寄托的意义,即所谓言外之意。其次才赏鉴它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的艺术手法。宋元以后的诗话,很多的是摘句论诗,所以很少有高明的见解。

现在,我们回头来解释常建这首诗。第一联是很好的流水对,初读时不觉得它是对句。“初日”照应上句的“清晨”,“高林”照应下文的“竹径”和“花木”。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平列的,用几个具体形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第一联不必对,作者却做了对句;第二联必须对,作者却不对。这种形式,称为移柱对,又名偷春对,是律诗的变格,一般都出现在五言律诗中,七言律诗中如此者极少见。第三联说清晓的山光使鸟雀都感到喜悦,澄沏的池塘使人心也同样空虚。“山光、潭影”都是描写一个“清晨,初日”。在朝阳临照之处,亮的地方是光,暗的地方是影。“悦”与“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这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虽然说一、三、五不拘,但连用三个仄声字,毕竟音节太硬。因此,下句就不能连用三个平声字。作者用“潭影空人心”,这个“空”字不能作平声读,才可以挽救上句“悦”字的拗口。从前有许多人不了解,以为作者用的是平声的“空”字,引起过一些辩论。沈德潜说;“空字平声,此入古句法。”吴昌祺也说:“空字只作平声读,自佳。”他们都以为这是古诗句法,不知其他七句都是律诗音节,怎么可以在此插入一句古诗?

沈德潜解释这一联云:“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他只知道“悦”和“空”都是状词,因此他把“悦鸟性”解作“鸟性悦”,把“空人心”解作“人心空”,所以说这两句是倒装句。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空”字在诗律上必须读作仄声,那么它肯定是一个作动词用的字。“空人心”,意为使人心地空虚。王昌龄诗云:“萧条郡城闭,旅舍空寒烟。”也是应读去声的。同样,“悦”字也是一个动词。

第四联结尾。大意说:这个地方除了寺里钟磬声音之外,一切都是寂静的。“此”字用在这里,可以省去下面的名词。不论此事、此物、此地、此时、此人,都可以单用一个“此”字,反正看上文总可明白。“寂”字是全诗的中心,因为整首诗写的只是一种寂静气分。“但馀钟磬音”的“馀”字,一般都讲作“剩馀”。“但馀”就是“只剩”。但锺伯敬却强调这个“馀”字,解作

“多馀”。他说:这里一切都是非常寂静,只有寺里的钟磬音是多馀的。我以为这样讲法,没有摸清作者的思路。作者并不以为寺里的钟磬音是破坏寂静境界的多馀之物,反之,他以为寺里的钟磬音加强了此地的寂静。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亦即此意。

诗就这样讲过,诗意也就这样表白无遗。你如果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一个文艺作品,不可能没有主题。否则,作者为什么写它出来呢?但这首诗是纯客观的描写,对读者既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也没有什么启发。甚至一点不用夸张手法,说它的创作方法是赋,也似乎说不上。这首诗只是冷冷地勾勒几笔,描绘出一个山中古寺的幽寂境界。这就算是它的主题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盛唐诗人,都有这样的诗。历代评论家对这些诗都非常赞赏,说它们清秀、古淡、闲雅、朴素。“竹径通幽处”一联,更是欧阳修十分欣赏的,他自己说,竭力摹仿,也写不出这样好的句子。

这一派的诗,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许多诗人把精神浪费在雕琢字句,铸造两副精工的对联。艺术成就可能不坏,而全篇意义空虚,终于只是一种消极的文学。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

猜你喜欢
  卷六百二十四·彭定求
  戴复古·唐圭璋
  徐伸·唐圭璋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二齣·谢谠
  第十出 送愁·陆采
  五、宋官本杂剧段数·王国维
  北郭集卷一·徐贲
  花儿开过了·闻一多
  卷一九·郭则沄
  四集卷二十七·乾隆
  卷一·沈德潜
  卷一百二十七·曹学佺
  卷六十七·高棅
  野谷诗稿卷六·赵汝鐩
  琵琶行原文·白居易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吕左丞思诚(仲实集)·顾嗣立

    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母冯氏,梦一丈夫乌巾白襕衫红鞓束带,趋而揖曰:我文昌星也。及悟,思诚生,目有神光,见者异之。及长,从萧■〈奭斗〉学治经,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景州县尹,累擢翰林国史院编修,进国子司业,拜监察御史,出佥广西

  • 卷三十·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兵部主事陈焯编彭汝砺【字器资鄱阳人治平二年进士第一授保信军推官历武安彰州书记推官王安石嘉其诗义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神宗用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力争中人典兵

  • 渔父·屈原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 潭,行吟泽畔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渔父见而问之,曰:&ldquo;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rdquo;屈原曰:&ldquo;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rdquo;渔父曰:&ldquo;圣人不凝滞于物,而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张廷玉

        ◎乐三   ○乐章二   洪武三年定朝贺乐章。   升殿,奏《飞龙引之曲》。百官行礼,奏《风云会之曲》。丞相致词,奏《庆皇都之曲》。复位,百官行礼,奏《喜升平之曲》。还宫,奏《贺圣朝之曲》。俱见后宴飨

  • 卷七·王夫之

    ◎何、堵、章列传(郑古爱杨锡亿附)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人。中天启辛酉乡举。崇祯间,授南阳知县,吏治精敏,以最闻。南阳,思文皇帝封邑也。思文皇帝英锐喜事,推官万元吉颇规裁之,腾蛟特相周旋,元吉以遏抑亲藩见逮,腾蛟得不与,擢

  • 七国考卷九·董说

    ○秦杂祀西畤史记秦襄公以兵定周周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通诸侯聘享之礼乃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封禅书云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年表云立西畤祠白帝索隠曰襄公始列为诸侯自以居西畤西畤县名故作西畤畤止也汉书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佚名

    弘治七年五月戊子朔○辛卯命定西侯蒋骥岁禄一千五百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壬辰端午节免百官宴○癸巳赐沈府沁水王嫡第四子名曰勋湝鲁府辅国将军当氵□简嫡长子曰健桨辽世子宠涭嫡第二子曰致格沈王长子勋溱嫡第二子曰胤

  •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秋。七月。戊申朔。享太庙。遣都统宗室延信行礼。  ○庚戌。吏部题、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佟维藩故。应销去恩诏所得三拖沙喇哈番、余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子佟桂、承袭。从

  • 卷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五十五 【起甲寅梁武帝中火通六年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夫平元年○止己巳梁武帝太清三年魏文帝大统十五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凡十六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自宋暨梁代已三易俱

  • 隋纪五 炀皇帝上之下大业四年(戊辰、608)·司马光

    隋纪五 隋炀帝大业四年(戊辰,公元608年) [1] 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1] 春季,正月,乙巳(初一),炀帝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军一百多万人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向南到黄河

  •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佚名

    職官十 ○職官十 宗室封爵 世爵世職 △宗室封爵 【 王府官屬 公主府官附】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

  • 沈韫石·佚名

    沈韫石先生小传沈先生名宝昌字韫石浙江绍兴人绍兴沈氏世为名族先生伯兄讳铭昌仕至山东巡按使国史有传仲兄其昌回翔法界蜚然有声介弟尔昌亦屡膺繁剧英英俊彦萃于一门先生年二十有三即举孝廉时清廷厉行新政乃入京师大学

  • 卷一百六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一乡饮酒礼汉书成帝本纪鸿嘉二年三月博士行饮酒礼续汉书礼仪志明帝永平二年郡国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 第8章&nbsp;文王世子·戴圣

    文王当太子的时候,每天三次到他父亲王季那里去请安。第一次是鸡叫头遍就穿好了衣服,来到父王的寝门外,问值班的内竖:“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内竖回答:“一切平安。”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就满脸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

  • 佛遗教经解·智旭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述曰。天亲菩萨。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释此经义。推征精密。开诱殷勤。万古以下。无能更赞一辞。观其言曰。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

  • 卷三·彭绍升

    居士传三二张王宗周雷传张莱民名野。寻阳人也。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甘苦与九族共之。州郡屡辟不应。朝命拜散骑常侍亦不就。入庐山白莲社。称远公门人。义熈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东林传)。张秀实

  •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十八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三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南三南泉愿嗣) 问南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祖曰不往来者如何。泉曰亦是藏。祖曰如何是珠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佚名

    元魏菩提流支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之异译。同《思益梵天所问经》。而不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