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六十八·列女

    ◎列女

  ○阿邻妻 李宝信妻 韩庆民妻 雷妇师氏 康住住 李文妻 李英妻 相琪妻 阿鲁真 撒合辇妻 许古妻 冯妙真 蒲察氏 乌古论氏 素兰妻 忙哥妻 尹氏 白氏 聂孝女 仲德妻 宝符李氏(张凤奴附)

  汉成帝时,刘向始述三代贤妃淑女,及淫泆奢僣、兴亡盛衰之所由,汇分类别,号《列女传》,因以讽谏。范晔始载之汉史。古者女子生十年有女师,渐长,有麻枲丝茧之事,有祭祀助奠之事;既嫁,职在中馈而已,故以无非无仪为贤。若乃嫠居寡处,患难颠沛,是皆妇人之不幸也。一遇不幸,卓然能自树立,有烈丈夫之风,是以君子异之。

  阿邻妻沙里质者,金源郡王银术可之妹。天辅六年,黄龙府叛卒攻钞旁近部族。是时,阿邻从军,沙里质纠集附近居民得男女五百人,树营栅为保守计。贼千余来攻,沙里质以毡为甲,以裳为旗,男夫授甲,妇女鼓噪,沙里质仗剑督战,凡三日贼去。皇统二年,论功封金源郡夫人。大定间,以其孙药师为谋克。

  李宝信妻王氏。宝信为义丰县令,张觉以平州叛,王氏陷贼中。贼欲逼室之,王氏骂贼,贼怒遂支解之。大定十二年,赠“贞烈县君”。

  韩庆民妻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姓氏。庆民事辽为宜州节度使。天会中,攻破宜州,庆民不屈而死,以其妻配将士,其妻誓死不从,遂自杀。世宗读《太宗实录》,见庆民夫妇事,叹曰:“如此节操,可谓难矣。”

  雷妇师氏,夫亡,孝养舅姑。姑病,刲臂肉饲之,姑即愈。舅姑既殁。兄师逵与夫侄规其财产,乃伪立谋证致之官,欲必嫁之。县官不能辨曲直,师氏畏逼,乃投县署井中死。诏有司祭其墓,赐谥曰“节”。

  康住住,鄜州人。夫早亡,服阕,父取之归家,许严沂为妻。康氏誓死弗听,欲还夫家不可得,乃投崖而死。诏有司致祭其墓。

  李文妻史氏,同州白水人。夫亡,服阕,誓死弗嫁。父强取之归,许邑人姚乙为妻。史氏不听,姚诉之官,被逮,遂自缢死。诏有司致祭其墓。

  李英妻张氏。英初为监察御史,在中都,张居潍州。贞祐元年冬,大元兵取潍州,入其家,张氏尽以所有财物与之。既而,令张氏上马,张曰:“我尽以物与汝,犹不见赎邪?”答曰“汝品官妻,当复为夫人。”张曰:“我死则为李氏鬼。顿坐不起,遂见杀。追封陇西郡夫人,谥“庄洁”。英仕至御史中丞,有传。

  相琪妻栾氏,有姿色。琪为莱州掖县司吏。贞祐三年八月,红袄贼陷掖县,琪与栾氏及子俱为所得。贼见栾悦之,杀琪及其子而诱栾。栾奋起以头触贼而仆,骂曰:“我岂为犬彘所污者哉。”贼怒,杀之。追封西河县君,谥“庄洁”。

  阿鲁真,宗室承充之女,胡里改猛安夹谷胡山之妻。夫亡寡居,有众千余。兴定元年,承充为上京元帅,上京行省太平执承充应蒲鲜万奴。阿鲁真治废垒,修器械,积刍粮以自守。万奴遣人招之,不从,乃射承充书入城,阿鲁真得而碎之,曰:“此诈也。”万奴兵急攻之,阿鲁真衣男子服,与其子蒲带督众力战,杀数百人,生擒十余人,万奴兵乃解去。后复遣将击万奴兵,获其将一人。诏封郡公夫人,子蒲带视功迁赏。承充已被执,乘间谓其二子女胡、蒲速乃曰:“吾起身宿卫,致位一品,死无恨矣。若辈亦皆通显,未尝一日报国家,当思自处,以为后图。”二子乃冒险自拔南走,是年四月至南京。

  独吉氏,平章政事千家奴之女,护卫银术可妹也。自幼动有礼法,及适内族撒合辇。闺门肃如。撒合辇为中京留守,大兵围之,撒合辇疽发背不能军,独吉氏度城必破,谓撒合辇曰:“公本无功能,徒以宗室故尝在禁近,以至提点近侍局,同判睦亲府,今又为留守外路第一等官,受国家恩最厚。今大兵临城,公不幸病,不能战御,设若城破,公当率精锐夺门而出,携一子走京师。不能则独赴京师,又不能,战而死犹可报国,幸无以我为虑。”撒合辇出巡城,独吉氏乃取平日衣服妆具玩好布之卧榻,资货悉散之家人,艳妆盛服过于平日,且戒女使曰:“我死则扶置榻上,以衾覆面,四围举火焚之。无使兵见吾面。”言讫,闭门自经而死。家人如言,卧尸榻上,以衾覆之。撒合辇从外室,家人告以夫人之死,撒合辇拊榻曰:“夫人不辱我,我肯辱朝廷乎!”因命焚之。年三十有六。少顷,城破,撒合辇率死士欲夺门出,不果,投壕水死,有传。

  许古妻刘氏,定海军节度使仲洙之女也。贞祐初,古挈家侨居蒲城,从留刘氏母子于蒲,仕于朝。既而,兵围蒲,刘谓二女曰:“汝父在朝,而兵势如此,事不可保。若城破被驱,一为所污奈何?不若俱死以自全。”已而,攻城益急,于是刘氏与二女相继自尽。有司以闻于朝,四年五月,追封刘氏为郡君,谥曰“贞洁”,其长女谥曰“定姜”,次“肃姜”,以其事付史馆。

  冯妙真,刑部尚书延登之女也。生十有八年,适进士张綎。兴定五年,綎为洛川主簿。大元兵破葭州、绥德,遂入鄜延。鄜人震恐具守备,守臣以西路输刍粟不时至,檄慥诣平凉督之。时延登为平凉行省员外郎,綎欲偕妙真以往,妙真辞曰:“舅姑老矣。虽有叔姒,妾能安乎。子行,妾留奉养。”十一月,洛川破,妙真从舅姑匿窟室,兵索得之。妙真泣与舅姑诀曰:“妇生不辰,不得终执箕帚,义不从辱。”即携三子赴井死。县人从而死者数十人。明年春,綎发井得尸,殡于县之东郭外。死时年二十四。

  蒲察氏,字明秀,鄜州帅讷申之女,完颜长乐之妻也。哀宗迁归德,以长乐为总领,将兵扈从。将行,属蒲察氏曰:“无他言,夫人慎毋辱此身。”明秀曰:“君第致身事上,无以妾为念。妾必不辱。”长乐一子在幼,出妻柴氏所生也,明秀抚育如己出。崔立之变,驱从官妻子于省中,人自阅之。蒲察氏闻,以幼子付婢仆,且与之金币,亲具衣棺祭物,与家人诀曰:“崔立不道,强人妻女,兵在城下,吾何所逃,惟一死不负吾夫耳。汝等惟善养幼子。”遂自缢而死,欣然若不以死为难者。时年二十七。

  乌古论氏,伯祥之妹,临洮总管陀满胡土门之妻也。伯祥朝贵中声誉藉甚,胡土门死王事。崔立之变,衣冠家妇女多为所污,乌古论氏谓家人曰:“吾夫不辱朝廷,我敢辱吾兄及吾夫乎。”即自缢。一婢从死。

  参政完颜素兰妻,亡其姓氏。当崔立之变,谓所亲曰:“吾夫有天下重名,吾岂肯随众陷身以辱吾夫乎。今日一死固当,但不可无名而死,亦不可离吾家而死。”即自缢于室。

  温特罕氏,夫完颜忙哥,五朵山宣差提控回里不之子也,系出萧王。忙哥叔父益都,节度秦州,为大元兵所攻,适病不能军,忙哥为提控,独当一面。兵退而益都死,忙哥以城守功世袭谋克,收充奉御。及崔立之变,忙哥义不受辱,与其妻诀。妻曰:“君能为国家死,我不能为君死乎。”一婢曰:“主死,婢将安归。”是日,夫妇以一绳同缢,婢从之。

  尹氏,完颜猪儿之妻也。猪儿系出萧王,天兴二年正月从哀宗为南面元帅,战死黄陵冈。其妻金源郡夫人闻猪儿死,聚家资焚之,遂自缢,年三十一。猪儿赠官,弟长住即日诏补护卫。

  白氏,苏嗣之之母,许州人,宋尚书右丞子由五世孙妇也。初,东坡、颍滨、叔党俱葬郏城之小峨嵋山,故五世皆居许昌。白氏年二十余即寡居,服除,外家迎归,兄嫂窃议改醮。白氏微闻之,牵车径归,曰:“我为苏学士家妇,又有子,乃欲使我失身乎。”自是,外家非有大故不往也。尝于宅东北为祭室,画两先生像,图黄州、龙川故事壁间,香火严洁,躬自洒扫,士大夫求瞻拜者往往过其家奠之。天兴元年正月庚戌,许州被兵,嗣之为汴京厢官,白拜辞两先生前曰:“儿子往京师,老妇死无恨矣,敢以告。”即自缢于室侧。家人并屋焚之。年七十余。嗣之本名宗之,避讳改焉。

  聂孝女,字舜英,尚书左右司员外郎天骥之长女也。年二十三,适进士张伯豪。伯豪卒,归父母家。及哀宗迁归德,天骥留汴。崔立劫杀宰相,天骥被创甚,日夜悲泣,恨不即死。舜英谒医救疗百方,至刲其股杂他肉以进,而天骥竟死。时京城围久食尽,闾巷间有嫁妻易一饱者,重以崔立之变,剽夺暴凌,无复人理。舜英颇读书知义理,自以年尚少艾,夫既亡,父又死非命,比为兵所污,何若从吾父于地下乎。葬其父之明日,绝脰而死。一时士女贤之,有为泣下者。其家以舜英合葬张伯豪之墓。

  完颜仲德妻,不知其族氏。崔立之变,妻自毁其容服,携妾及二子绐以采蔬,自汴走蔡。蔡被围,丁男皆乘城拒守,谓仲德曰:“事势若此,丈夫能为国出力,妇人独不能耶!”率诸命妇自作一军,亲运矢石于城下,城中妇女争出继之。城破自尽。

  哀宗宝符李氏,国亡从后妃北迁,至宣德州,居摩诃院,日夕寝处佛殿中,作幡旆。会当赴龙庭,将发,即于佛像前自缢死,且自书门纸曰:“宝符御侍此处身故。”后人至其处,见其遗迹,怜而哀之。

  天兴元年,北兵攻城,矢石之际忽见一女子呼于城下曰:“我倡女张凤奴也,许州破被俘至此。彼军不日去矣,诸君努力为国坚守,无为所欺也。”言竟,投濠而死。朝廷遣使驰祭于西门。

  正大、天兴之际,妇人节义可知者特数人耳。凤奴之事别史录之。盖亦有所激云。

猜你喜欢
  卷六·本纪第六·柯劭忞
  卷二十三·沈德符
  附录·陈蝶仙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纪昀
  四八三 贵州巡抚图思德奏查获应禁奉禁各书情形折·佚名
  萧孝忠传·脱脱
  卷四十八·阿桂
  卷二百二·佚名
  目录·佚名
  卷十五·王溥
  思念亲人及家书选录·梁漱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出 胜敌·姚茂良

    【花心动】〔生上〕统兵出戍振边庭。杀气腾腾神鬼惊。〔小生小外〕恢复锦州城。拯拔涂炭生灵。〔生〕孩儿。军马完备未曾。〔小生〕完备多时了。〔生〕旣如此。唤将士过来。听吾号令。〔众应跪介生〕大小三军。听吾

  • 三集 三卷·钱德苍

    琵琶记赏荷(小生上)【一枝花】闲庭槐影转,深院荷香满。帘垂清昼永,怎消遣?十二栏杆无事闲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方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翠竹影摇金,冰殿帘栊映碧阴。人静昼长无个事,独沉吟,美酒金樽懒去斟。幽恨苦相寻,谁知

  • 卷五十二 后燕录十·崔鸿

    光祚 光祚清河人本宦者仕苻坚为冗从仆射初垂在长安坚尝与之交手语垂出祚言于坚曰陛下颇疑慕容垂乎垂非久为人下者也坚以告垂及坚败苻丕自邺奔晋阳祚遂奔晋晋以祚为河北郡守营于济北之濮阳羁属

  • 附刻臣諡类钞后序·鲍应鳌

    国朝用汉制帝諡皆称孝又袭唐故以字繁为贵要不离于天道文武间有惜孝字及武字者坤仪冠孝而聨称奉慈逊嫡而均字或益之过而青宫之号羡于诸王或损之深而兴宗之名几于追废意者礼时为大古人所以贵阙疑也洪武诸王不避荒厉之属

  • 卷三十五·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五 【起壬辰陈宣帝太建四年齐後主武平三年周武帝建德元年 尽癸卯陈後主至德元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凡十二年 【壬陈太建四

  • 卷一百十六·杨士奇

    永乐九年六月庚寅朔鞑靼太师阿鲁台遣国公忽鲁秃等随指挥岳山等来贡马赐宴劳之○癸巳 命故山西都指挥佥事周旺子宽袭父旧职为羽林前卫指挥使羽林前卫指挥同知王咬住子胜金吾左卫指挥同知邢贵子原孙忠第得府军后卫指挥

  • 儒林宗派卷十四·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明宋濓【景濓潜溪浦江学士文宪】宋氏学派王绅【仲缙祎子义乌】楼琏【士琏义乌】郑渊【仲涵浦江】郑湜【仲持】郑棠【叔美】郑楷【叔度】郑柏【叔瑞】吕荣【慎明永康】陈子晟【仲昭连江】右宋氏门人薛瑄【

  • 戴法兴传·李延寿

    戴法兴是会稽山陰人。家贫,父亲戴硕子以贩卖纟宁麻为业。法兴的两个哥哥延寿、延兴都学有所成,延寿字写得好,法兴好读书。山陰有个陈戴,家境富裕,有钱三千万,当地有人说:“戴硕子三个儿子抵得上陈戴三千万钱。”法兴年少时在

  • 赵繴传·欧阳修

    赵韜,先世是青州人。世代当陈州牙将。年幼时与一群儿童在路上游戏,组成行伍,指挥时像将帅一样,虽然有一些大儿也都听他指挥,他的父亲叔文见了,吃惊的说:“将来有出息的是此儿呀!”长大后善用弓剑,为人勇敢果决,重义气,刺史听说他

  • ●岭海焚余卷上(隆武乙酉十月止丙戌八月)·澹归

    仁和金堡道隐父着●中兴大计疏为倡义以靖微忠、迎驾以襄大计,敬进危言,仰祈圣断,速定亲征之期并列分道出师之势,以佐中兴事。臣草土余生,遭犬羊洊食,誓死不屈,与原任都督同知姚志卓等起兵余杭,复城擒伪。志卓日夜抗战,孤军无援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四追加諡号下大定三年增上睿宗尊諡大定十九年奉上孝成皇帝諡号杂录天德二年兴圣宫上諡仪与统五同兼封辽王事节故并入杂录大定三年增上睿宗尊諡大定元年十一月十五日以追尊皇考妣告于太祖庙十六

  • 卷七 礼二(言礼 )·龙文彬

    ◎亲郊太祖祀上帝于圜丘九。(洪武元年十一月庚子,二年十一月乙巳,三年十一月庚戌,四年十一月丙辰,五年十一月辛酉,六年十一月丙寅,冬至,改卜郊壬午,七年十一月辛未,八年十一月丁丑,九年十一月壬午。 )合祀天地于奉天殿一。(十年

  • 元年·佚名

    (乙卯)元年清康熙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申,上受仁宣大妃承重服於敬思殿,仍行正朝祭後,詣孝敬殿展謁。○兩司連啓請賓廳議禮諸臣罷職不敍,不從。1月2日○辛酉,流星出。翌日亦然。○御晝講,侍讀官權愈請令許穆、尹鑴出入經席

  • 卷二·聂崇义

    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二宋 聂崇义 撰袆衣【音翚】     揄狄【音摇翟】阙狄【音翟】     鞠衣展衣【展又作襢】    褖衣纯衣【纁衻】     宵衣【音绡】墨车      厌翟车【金饰诸末】笲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設利羅品第五   [一]復次憍尸迦.假使充滿此贍部洲佛設利羅以爲一分.有書般若波羅蜜多深妙法門   復爲一分.於斯二分汝取何者。天帝釋言.我意寧取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

  • 增壹阿含经序·佚名

    晋沙门释道安撰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外国岩岫之士.江

  •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

    诗话著作。宋刘克庄撰。该书一卷,十九则。前十八则分别论述被吕本中列入《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韩子苍(驹)、徐师川(俯)、潘邠老(大临)、三洪(朋、刍、炎)、夏均父(倪)、二谢(逸、薖)、二

  • 慧印三昧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与大乘智印经及如来智印经同本。为佛如来入智印三昧而说之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