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七十 元祐七年(壬申,1992)

  起哲宗元祐七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丙辰,詔吴泰伯廟以「至德」為額。先是,知蘇州黃履言:「吴泰伯以禮義變夷之風,今廟貌雖崇而名號未正。」故有是詔。

  詔商賈許往外蕃,不得輒帶書物送中國官。

  丁巳,詔溫國長公主下降日,皇太妃送至第外,命婦免從。

  占城國首領表言:「應大朝討蕩交趾,乞率兵協力掩襲。」時以占城、交趾有舊怨,交趾見今入貢,不絕臣節,難議興師。令學士院候將來降占城國敕書依此回答。

  殿中侍御史楊畏言:「臣竊聞以左朝議大夫魏廣為徐王府侍講,除命既傳,人言未協。訪聞廣齒髮雖高,行治不著,碌碌無可言者。或謂其稍擅辭藻,而每有投獻,以干貴位,審如是,其無老成自重之風可見。朝廷方欲謹選厚德,而近時由王府官者又多進拔,如廣常才,遂為此官,搢紳之論所以為未協也。伏望別選清望重德之士,以輔賢王。」

  右正言姚勔言:「竊以王府侍講宜用經術文學、履行修潔之人,以充其選。今廣人材猥下,學問空疏,但以自來浪游市廛,熟諳邪徑,慣習里巷羣小之事。既無行誼可稱,亦無經術可取,所為凡惡,豈堪勸講之官?伏望特寢成命,以協公論。」廣尋改軍器少監。(改軍器少監在三月十八日,今并書之。)

  己未,禮部郎中葉祖洽知海州。先是,右正言姚勔再劾奏祖洽,而御史亦言祖洽貪鄙無狀,淫縱悍妻,薄于事父,不可令汙省闥故也。(舊錄云:「御史言祖洽貪鄙凡下,廉節不立,不可令汙省闥,故有是命。」按元祐密疏,右正言姚勔言祖洽兩章,其一乃六年十二月三日,其二乃七年正月十二日,敍祖洽貪鄙無狀,不持廉節,厚于妻妾,薄于事親等節目極詳,但辭多猥俗,不足具載,卻不見御史姓名,今別修如上。)

  詔沿邊諸路遇差總管,統制軍馬出入,許依例以走馬承受使臣一員從軍。

  樞密院言:「諸路探報多不實,緣賞輕,無以激勸。欲令陝西、河東經略司各以本司封樁或軍資賞錢物給充探事支用,其沿邊州、城、堡、寨將副舊得支用者,亦約數均給。若探報有功或報不以實,並量事輕重,隨宜賞罰,事理極重合從朝廷賞罰者,奏聽指揮。」從之。

  刑部言:「兩犯贓罪杖,各經勒停,若與一犯人同期敍用,輕重未稱。欲令兩犯正入己贓罪杖,並經勒停,于初敍用期限上展二期敍用,武臣準此。犯在今來展期已前者,聽依舊法。」從之。

  庚申,權陝西轉運使李南公言:「銅錢、鐵錢,界首輕重不同。欲乞以興州銅,商、虢州黑錫,運至陝州鑄錢監,每年鑄錢且以二萬貫為額,應副陝州及陝右兩驛支遣,及換易鐵錢使用,兼銷減得商、虢州積下黑錫。」從之。

  辛酉,太府少卿、祕閣校理王古為祕書少監,少府監晏知止知潁州【一】,右中散大夫陳紘為少府監,左中散大夫程嗣恭為太府少卿,左朝議大夫李之紀為屯田郎中,左朝請大夫劉淑為祠部郎中。

  先是,環慶路經略使章楶奏:「準元祐七年正月三十日樞密院劄子:『章楶奏,檢會樞密院元祐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降下劄子,付逐路帥臣處置邊防機要畫一事件,數內有與臣到本路後行下約束條目,大意雖同,而其間措置小異,合具奏稟。臣竊謂西賊狡獪,未敢專執施行,伏乞朝廷詳酌指揮。樞密院勘會昨降下御前劄子,大概令諸路遇賊併兵入寇,堅壁清野,俟賊氣惰,覓便掩擊。今來所奏本路已行約束事件,除係隨機應變,自繫帥臣處畫施行外,看詳西賊既舉大兵入寇,即本地分漢兵自是眾寡不敵。若令將寨官分領人馬據險觀望,竊慮西賊探知底裏,先遣輕兵散行持劫,誘致官軍向前接戰,別發重兵併力拒敵,或扼截元駐兵高險歸路。萬一官軍勢力不加,又節制不得入城,未審令出戰兵馬如何退避?或相持累日,賊勢未散,不悉兵食如何廩給?如此是與不是堅壁之計?兼一路帥府去邊面地里各有遠近,若放令賊兵粘綴,直至帥府城下會合重兵,則恐將官使臣等承此節制之後,遇賊入寇,觀望避事,不肯向前,惟務退卻。至帥府會合,不惟被寇地分闕人出戰,兼使近裏籬落必遭殘害。又有去帥府相遠地分,將副可與不可亦令至帥府會合?』劄付臣更切詳審前項事理,從長講說十全利便,措置施行,仍具已施行事,將入急遞以聞。」

  于是楶復奏:

  臣契勘近準朝旨,(十月十八日詔當考。)準擬西人恐大舉併兵前來作過,但能堅壁清野,保守城寨無虞,已為全勝。臣竊謂往年賊犯鎮戎軍,及去年侵略河外,非不堅壁清野,而民被塗炭不少,此已然之事。兼熙寧年西賊侵犯慶州,攻圍沿邊九處城寨,是時兵將束在城寨,勢不能出,致賊分遣輕騎入近裏剽略,更無忌憚。竊恐今日以後,兵將既堅壁居內,盡遭圍閉,無由得出外,復有長驅深入之患,臣遂申請上件事理。

  況本路並邊一帶山谷深阻,最得勝勢。今簡閱諸將次等兵馬,分擘在諸鎮城寨充守禦,將精銳人馬出戰,差定將官統領,如遇西賊入寇,即令出戰【二】。將官帶領人馬出城,亦不使便當賊鋒,令逐將與使臣、蕃官分領人馬,擇利駐劄高險遠望,即不聚一處。賊馬追逐,又令引避,使賊知官軍戰兵在外,豈不慮山險之處各有伏兵,欲攻城則畏腹背之患,欲鈔略則官軍隨其所向,出奇設伏,覓便稍擊,何由敢散行打劫?欲戰則或引避,或據險,而不與之爭鋒,何由得誘致扼截?此蓋正慮賊以大兵入寇,眾寡不敵,所以須合令戰兵分布在外,使彼深入吾地,戰則不能,攻則不敢,鈔掠則無獲,不過三兩日,自當引去。緣出戰人馬所齎乾糧,自可以支十日,就使未退,我為主,彼為客,我軍既在村野,固不憂食。彼合則諸將之兵得以伺隙而擊其虛,彼分則險要地利莫非官軍先據,可以坐待其老。大抵戰兵在外,則守兵乃敢堅壁,如外無戰兵而但務堅壁,則長驅深入,一路均被其患。臣之所慮,正以為近裏籬落計也。

  且將官在城寨中有畏懦之人,則可託以遭圍閉不出兵,觀望避事,若其在外,雖怯懦之人無以為辭。況今所差出戰將官,並是選閱膽略可委之人,其所以令抽那退避,直至帥府與重兵會合,止謂萬一有須至如此,令相度事勢而為之,非謂一概並合如此。兼被寇地分眾寡不敵,雖將兵在城,豈暇出戰?

  況本路環、慶州沿邊近裏城寨共約三十餘處,假令賊舉國併力入寇本路,度賊勁兵不過二十萬眾,分兵盡圍城寨,則大小相除,每城寨不滿萬人。官軍既在外,而賊兵每處雖滿萬人,豈敢公然深入,寧不慮官軍躡其後?若不敢盡圍,則諸將之兵自可互相應援。賊既見官軍散布要害,自不敢深入。就使賊敢深入,正墮我計中,據險邀擊,絕其歸路,可以鏖殺,使無緃類。彼既腹背不支,自當殲潰,何暇更肆剽略,豈非十全利便?今準前項朝旨,緣此止是約束將官大略,其餘纖悉臨機措置,臣見更從長講議施行次。黃貼言:

  堅壁清野,蓋自古良將禦戎之策。然不可以只循一軌,使賊知我無通變之路,反為賊所制。伏見元祐二年內,鎮戎軍遭圍閉,十一將兵盡在城內,蕃眾擄掠三百里以上,如行無人之境。所幸者賊不相知虛實,若更深入擄劫,則害尤大。蓋官兵盡在城內,無以制之。及其將去也,于所劄寨內,如常日燒起煙火,量以兵圍守,一夕而遁。城中比知賊退,已是第二日,出兵前去追襲,不見一人一騎。此專用堅壁而外無兵將已試之驗。去年九月內犯河外,大率不異于此。

  又慶州係帥臣所治,今契勘慶州見管土軍、客軍六千餘人,又差在諸縣巡檢下并在城窠坐諸官員當直,盡在六千人數內。邠、寧、耀州下番人兵共四千人。若除留逐州及將東兵緩急別添與沿邊城寨充守禦外,不滿五六千人,共屯在近裏籬落,豈不慮西賊長驅深入之患?若只用慶州所屯兵馬,可以差出不過三四千人,豈能捍禦西賊?所以令沿邊將分抽摘下出戰人馬,以漸退避,與帥府人馬會合應援,聊以張大聲勢爾。若按事勢,須帥府屯宿重兵,方能表裏相應。所以累奏乞添一兩將軍馬,至今未蒙朝廷施行,狀乞照會。

  又如遇西賊大舉入寇,雖將沿邊部族人口及將兵盡行收入城寨,止是邊寨為堅壁清野之計。況近裏三二百里之內,居民甚密,若預行起遣,則必須勞擾驚疑,若不起遣,又緣近裏更無重兵應援,所以將沿邊兵將分布出戰守禦。假如一寨有兵萬人,最患者無外人照望,不知賊兵進退。就使賊兵引退,亦須詳審探望,方敢出兵。又城內之兵據其城門,只可並行人馬,拽兵萬人,須及半日以上方可齊集前去追襲。賊兵過界遠矣,豈能害賊?又勘會熙寧三年內西賊侵犯本路,攻圍城寨亦如元祐二年入寇鎮戎軍之比。(七年二月八日楶奏此,今附本月日,要當刪修。)

  壬戌,樞密院言:「熙河路遇西賊于別路入寇,本路合出兵牽制。緣蘭州限隔大河,緩急濟渡有無船栰,曾與不曾豫計置以備緩急,欲下本路經略司勘會,如別無準備,即疾速計置。」從之。

  甲子,成都府路轉運司言:「簡州進士鄧宗古閭里稱孝,親歿,負土累墳,甘露頻降,生事死葬,始終一節。乞賜奨諭。」詔賜絹二十匹。

  詔武臣丁憂者見任管軍處或充路分總管、鈐轄、都監,知州縣城關使、縣尉、都監、寨主、監押、同巡檢、巡檢駐泊、巡防駐泊及管押綱運大使臣係軍班換授,小使臣非蔭補并武舉入官者及差使、借差,並不解官;內係緣邊任使并押綱者給假十五日,餘一百日,其應不解官而願解官行服者,除緣邊任使奏候朝旨外,聽之。

  乙丑,詔編修樞密院條例官就編經武要略。初,熙寧中,樞密使文彥博等言,請置局編修經武要略,自國初至熙寧四年,功未畢而罷。至是,復命官編修,俾終其事。

  詔今後府界諸縣手力本等合差戶空閑不及三年者,以助役錢募人充應,依本役年限,候滿日有空閑及三年人戶,即行差罷。

  制置發運司言:「兩浙路每年合發額斛,各準朝旨,將五千萬石折納見錢,並令收買金銀紬絹起發,候至年終,收買支錢不盡,即據剩錢起發上京。欲乞應有樁下折斛錢並不得別作借兌支使。」從之。

  丙寅,溫國長公主進封曹國長公主。

  陝西、河東六路經略司各賜錢五十萬貫。(政目十四日事,當考。)

  丁卯,權陝西轉運使李南公除直祕閣。

  引進使、嘉州防禦使、權樞密院副都承旨李綬為隰州防禦使,罷副都承旨,以忠州團練使曹誦代之。

  步軍都虞候、信州團練使、定州路副都總管劉斌權同管勾馬軍司。先是,樞密院以步軍副都指揮使劉舜卿卒,環衛闕人,欲進補,先奏知。太皇太后曰:「更有闕,皆多時,不補亦不妨否?將相非小事,豈得容易!」王巖叟言:「祖宗以來,三帥不曾闕兩人,蓋殿帥若闕,難為從下便超補。今姚麟是殿前都虞候,合陞作步軍副都指揮使,又劉斌本以不才令出,今不得已,卻欲召入,令與麟相兼管。」從之。太皇太后又言:「管軍須是有邊功,眾人所服方可。」巖叟對曰:「臣等所遷即此等人。陛下如此重名器甚善,然合用者亦須迤邐進之,令就近緩急方得使。若大段疏遠,亦難應用。」太皇太后曰:「須要擇人。」對曰:「非敢超躐,亦止欲循次稍進耳!」

  詔官軍出寨,募能發掘西賊窖穀,將官驗受,分給人馬充食,糧每斗支錢一百五十文足,馬料每斗支錢一百文足,並給係省錢。

  樞密院言:「勘會陝西緣邊見各有緊切控扼賊馬道路,以自來夏國講和,未曾修建堡寨,今既絕彼貢奉,可以乘時踏逐地基修築。奉聖旨,令詔陝西、河東諸路經略司,疾速選官帶領合用人馬,親詣漢界及並漢地生界內,選擇形勢要害堪作守禦寨基去處,先據漢、蕃地內緊要處選定兩處,約度每處城圍地步大小,并去見今城寨四至遠近著望去處,及多少日月可以畢工,仔細畫圖開說聞奏,仍先行計置一處合用樓櫓材植物料等百色名件、應干支費錢糧,候見實數具狀聞奏。所有興工下手先後月日,即聽朝廷別降指揮。」(此據章楶奏議,乃七年二月十四日指揮,當時遍下諸路,即實錄所刪取者。今具載本文,仍以實錄附注于後:「詔陝西、河東並邊:今夏賊自絕,宜乘時進築,擇形勢要害可作守禦城寨,每路先選定兩處,約具城圍大小,役工月日及所去旁近城寨四至遠近,繪圖開說;仍先計置一處合用樓櫓材植物料、應干支費錢糧實數以聞,其興工先後月日,即聽朝旨。」玉牒云:「二月,詔以夏人自絕,命陝西、河東路集築。」即此月十四日詔也。)

  後六日,樞密院言:「竊慮諸路所遣官不量事勢【三】,緣此深入賊境,卻致落彼設伏姦便。」詔:「逐路經略司除漢界寨基依前降指揮外,止作本司意度,嚴緊約束。所遣官如入生界踏逐,仰只于並漢界側近去處相度地利,按視選擇,即不得輕易深入。」(此亦據章楶奏議,乃二月二十日指揮,今并附十四日後。月末議築汝遮,五月,定遠城畢功。)

  己巳,樞密院言:「近涇原、環慶路經略司以邊事未寧,乞增置部、隊將。已降指揮,每將權各增一員,部將令經略司奏差,隊將令吏部選候,邊事息日罷。」從之。鄜延、秦鳳、熙河蘭岷路準此。(四月丁巳可考。)

  庚午,詔將來納后,令禮官將近降六禮儀制等送學士院參詳,修定合用辭語。

  辛未,殿前都虞候、威州團練使姚麟為定州觀察使、充步軍副都指揮使,從樞密院所進擬也。(見十四日。)

  壬申,詔溫國長公主進封曹國,更不行冊命之禮,令學士院降詔,從其請也。

  乙亥,曹國長公主下降駙馬都尉韓嘉彥。後二日,同知樞密院事韓忠彥奏事已,留身曲謝,因乞避嫌,遂出就私第,尋押入視事如故。

  丙子,詔以隰州為次邊。以本州言所隸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經久備禦不可緩故也。

  先是,內降付三省、樞密院,皇太妃兄西京左藏庫使、帶御器械朱伯材特除遙郡刺史,依舊帶御器械;又皇太妃姪寄班祗候、左侍禁朱孝孫特添差幹當右騏驥院,候任滿,更不補人,呂大防等皆以為不可。及進呈,大防曰:「此雖特恩,要之無名,將來納后禮畢,以非常之慶施恩于外家,差似有名,況亦不爭數月事,今先與之,至時更與則重疊,不與又不近人情。」太皇太后曰:「亦嘗語太妃以無例不可行,雖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家俱不可也。既不得已,遂降特旨。」大防曰:「不如待數月間,庶幾有名,于事體為允。」太皇太后曰:「且只外面收卻文字。」大防等皆稱善。既退,樞密院奏事,太皇太后又宣諭曰:「適已說與三省為朱伯材轉官事。將來溫國下降,所生母合轉一官,今太妃無官可轉,回授與親弟,除遙刺亦似有名。」韓忠彥、王巖叟曰:「如此尤穩便。」太皇太后又曰:「此須是邊上有功方合除。」忠彥曰:「名器當重惜。」巖叟曰:「朝廷推恩常務有名,自然人服。」退見三省曰:「太皇太后宣諭更有一意,以納后推恩外家無故事,不欲高氏亦預耳,其盛德如此。」于是伯材、孝孫二除命皆寢。(據此已云二除皆寢,而伯材于丁丑獨加榮刺,蓋伯材但以曹國下降,太妃回授恩,不用前批特旨也。)

  丁丑,西京左藏庫使、帶御器械朱伯材加榮州刺史。以曹國公主下降推恩也。(龍川別志伯材奏門客事在九年。)

  京西路轉運司言:「河陽南北岸年例修河樁木石,並是支本司見錢【四】,召人戶中賣,候科降春夫,依舊于南北路科出免夫錢撥還。」工部看詳:「河陽本造石堰以代木岸,即無二堰並設之理,若令作石堰,即當回改木岸,工費充用。」從之。

  詔都水監于稍慢地分內減罷都大兩員,卻奏差大使臣兩員,令通容提轄管勾南北兩丞地分栽種穿杌榆柳,其不係栽種穿杌月分,仍兼提舉照檢兩丞埽岸、收買物料及沿河勾當。

  己卯,詔勿受同知樞密院事韓忠彥乞外任章奏。

  庚辰,環慶路第七將折可適統兵八千九百餘人入生界,討蕩韋州監軍司賊眾,斬首七十級,生禽四人,獲馬、牛、羊、駱駝等凡二千一百三十餘口。(此據章楶奏議增入【五】。)

  辛巳,熙河蘭岷路經略安撫司言:「于闐國進奉人三番見在界首,內除打厮蠻冷移四唱厮巴一番已準朝旨特許解發外,今來兩番進奉人,緣已有間歲許發指揮,欲只令熙、秦州買賣訖,納回本番。」從之。

  詔環慶等路經略司,如遇事宜合要勾抽保甲守禦,先次以輜重人儹那應副;如尚不足,即于第四等以上戶兩丁內差,仍祇得于鄰州充役。

  先是,游師雄乞自蘭州李諾平東抵通遠軍、定西城與通渭寨之間建汝遮、納迷、結珠龍三寨及置護耕七堡,以固藩籬。(此據張舜民誌游師雄墓云奏疏不報,考范育參詳狀,則非不報也。不知舜民何故云耳。)穆衍又乞于質孤、勝如二壘之間城李諾平,以控要害,及言納迷、汝遮、淺井、隆諾皆宜起亭障,以通涇原之援。(此據穆衍墓誌及本傳。)詔以師雄所言令范育參詳。范育言:

  游師雄相度本路修築堡寨十一處,數內蘭州合修納迷寨、大柳平、汝遮峗堡共三處,通遠軍修結珠龍寨一處,係與去年十月二十三日朝旨定西城東至隆諾堡中間,及定西城西至李諾平中間,兩下各修置守禦堡寨一坐,照護小堡子二坐,共為六坐及與本路措置利害並同外,有通遠軍合修汝遮寨一處,係與朝旨于汝遮元踏地基上修一護穕堡子去處亦同,惟游師雄乞作七百步,本路乞修六百步,城圍小有不同。其游師雄相度到通遠軍合修哲圖、博錫、若蘭、贊占、蟾牟山堡等六處,即與朝旨及本路相度到結珠龍峗、花川堡兩處,地名利害委有不同。

  臣今勘會昨來本路建修築之議,蓋為自蘭州已東至定西城,自定西城已東至秦州隆諾堡三百里之間,戎馬奔衝之地,止有定西一城外,更無邊面蕃籬之固,賊可長驅深入,故極陳利害,欲漸完城壘,以捍賊衝,以固邊勢。幸蒙朝旨采納,乘去秋賊既聚復散,勢未可集之時,立詔本路趣城定遠,及令條畫諸堡寨次第。臣謂朝廷留意邊防大計,深中事機,自茲本路遂有安強之勢,足以制賊,保邊息民有日矣。是以臣累奏,欲乘今春青草未生,馬瘠,賊兵難聚之時,先修要害之城,乘時量力,不勞而集。及更遵朝命省工減費,貴于速就,至今未奉朝旨,臣已具後時,乞候今秋或來春別乘機會修築【六】,聞奏去訖。臣今再詳游師雄所奏,有與本路同者五,不同者六,推原所以同不同之由,蓋亦有說。

  竊緣本路建議之始,其說有四:其一,據要害。其二,護居民。其三,相接應。其四,守信約。如定遠之保金城,扞熙州,控大川【七】;汝遮之基石硤,固定西,扼賊路,所謂據要害者也。定遠之衛龕谷,質孤、勝如、納迷之蔽裕勒藏六族,結珠龍川之保弓箭手,所謂護居民者也。大柳平、汝遮峗、花川東西在本寨之中,所謂相接應者也。質孤、勝如常設據有城郭居室,定遠建于內,汝遮在第二寨之南,結珠龍川亦在諸巉之間,其外皆弓箭手耕種之地。以臣常建與夏人議,乞以見今耕種崖巉卓望口鋪為界,故營度諸寨皆在其中,非有涉于賊境,是本路所守,無相侵軼,信與直之道也。又去年九月八日朝旨,不得將修移立堡侵出蔡駰齎出商量畫界至之外,此又遵依朝旨。雖異日貸夏賊侵陵之罪而與之分畫,終持一定之議,所謂守信約者也。(蔡駰使陝西,在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凡此四者,足以固藩籬,保邊勢,又不失全信義以制遠人。臣之區區,實在于此。

  臣又聞:結珠龍川,西人語謂十八為「結珠」,謂谷為「龍」,蓋言諸谷共湊一川耳。故游師雄欲每于賊馬出入之路,據其要害,建為一堡,如此則結珠龍川一帶悉無寇患,然其地多在一抹取直之外。緣臣之議論遵于朝命,不踰官守,未免拘攣之失,在其中矣。若游師雄將君命圖利害,不得不為朝廷極言而究陳之,此所以有異同之論也。然異時夏賊納款,一切將循舊約,則臣之前議無時而不可用。若正其犯順干紀之罪,一新大號,則師雄之論乃邊防之至計。若又能捨區區之守,破拘攣之議,則六堡之外蓋有不勞而制賊者,此又臣之不可得而言也。

  臣觀十一堡寨之議固有緩急大小。其十姑置之則猶可已,獨汝遮之利,大言之,則雖欲掃天都,復會州,定河南,蓋不可不城者也;小言之,則守已然之信約,完一面之藩籬,亦不可不城也。臣又嘗訪汝遮之利,蓋汝遮既建,雖其西不為納迷等三堡寨,其東不為結珠龍川三堡寨,止于未相照應,然猶可制邊患。苟汝遮不建,則其西別建納迷三堡寨,可保護裕勒藏諸族,又須于閃竿灘、篤羅川一帶別建堡寨三數,以遏賊路;其東雖建結珠龍川三堡寨,止可保護耕民,又須如游師雄所議,于賊馬來路建設諸堡,以制賊衝。如此則功費益大,守禦益多,殆非據要易從之術。脫盡不為之,則幸西賊無謀即已,或姦謀一啟,彼且長驅數萬之師出石硤,過汝遮,趨閃竿灘,逕犯熟羊、渭源,則熙州危矣;據蟾牟山,襲通渭,過三岔,分兵掠永寧、來遠,直趨通遠,則一路搖矣。本路之兵分守三百里邊面,其勢不能合以禦賊,奔命則勞,守株則弊,臣恐不足以制寇,此最本路之深憂。臣所以夙夜皇皇,飢不及食,寢不敢安,經營板築之計,冀朝廷之必從。今既失其時,後日事機蓋不可必。臣為朝廷守禦,不能竭力必爭就此大計,臣恐它日熙河之患有不可勝言者。臣愚不勝憤懣,伏望朝廷深計而熟謀之。再念臣智識淺昧,才術迂疏,猥當帥任,固有不逮。伏望朝廷選能臣體究利害,圖建長久之利,庶幾不誤邊防大計。(張舜民作游師雄墓誌云:自朝廷棄四寨之後【八】,熙河與夏人分疆,至是未服。命公往視之,具利害以聞,由是形勢之地,皆為我所有。六年,夏賊寇涇原,復入熙河,殺掠甚眾。公上疏曰:「元豐以拓土為先,故進築之議略;元祐以和戎為務,故進築之議廢。今蘭州距賊境一里,而通遠軍不及百里,又非有重山複嶺為限障,夏人之勢得以潛窺而輕突,邊民不安其居者屢矣。宜自蘭州定遠城東抵通遠軍、定西城【九】,與通渭寨間建汝遮、納迷、結珠龍三寨及置護耕七堡,所以固藩籬,此邊防無窮之利也。」疏入不報。)于是王巖叟與呂大防等議進築汝遮等堡。巖叟以為自開熙河至今,籬落未全,故數遭侵掠之患,民不得安居。邊臣力以為言,數遣使按覆,又皆以為當先汝遮,次納迷等諸堡。西方來者萬口一詞,而韓忠彥以為十年不作何害,萬一版築之際為賊所梗,不能成功,則責在廟堂。大防初難之,既而卻令就汝遮之地為小堡,以問邊帥,帥曰:「為小堡無益。等為之,不若遂為守禦寨,扼其要以絕後患。」又詰:「樓櫓材植,凡一城之費有無已備?」答曰:「有。」又詰曰:「雖備,在何所?」答曰:「備于其側某城某堡耑使。」又以為言,理皆切至。巖叟請大防早降指揮付其帥,令伺便而作。忽變議曰:「俟一作過一進築,以為懲艾。」巖叟曰:「今夏賊既負恩作過,乘此可修籬落,以塞後患。萬一年歲間來請和,遂不復能作,則是自家籬落為他殘害壞卻,新籬落不曾作得。一事無能為,復與之和,受弊如故,此可恨惜耳。」大防曰:「得彼和後,不作得亦不奈何。」蘇頌、蘇轍以大防之言為然。忠彥又曰:「吾輩嘗罪王珪、蔡確勸先帝開拓,今彥霖乃亦欲開拓。」巖叟曰:「非開拓也。欲據險為自全之計耳。不作良便,但在廟堂不與了卻合了底事,恐未免譏議。」(王巖叟爭進築汝遮等堡,繫年錄在二月二十四日,今附見月末。十四日已詔諸路擇形勢進築,而巖叟二十四日猶有此言,不知何也。今并游師雄、穆衍、范育論奏附見。梁燾行狀云云或附此,然燾此時未執政,為左丞在六月九日。熙河請築汝遮等堡寨,邊臣請漢先據則勝,秦鳳帥又請為結珠龍、納迷堡。樞府請先治秦鳳,其熙河所修皆西人必爭之地,未可築也。尚書左丞梁燾曰:「治邊所以制伏夷狄,當先其所急而後其所緩。今乃先秦鳳而後熙河,是緩其所當急。制勝必據要害,以取形勢,西人犯順,數侵邊境,正當治築,非無事時也,此不可失之機會,無可疑也。」遂下諸路更不用以前畫定地界,各據要害去處,乘時修築。延安府李南公奏,保安軍申夏國請貢,眾言許之。燾以牒內不當用北界解和之語,恐懷詐不誠,未可遽聽,且使邊臣諭令退換牒文。更伺其意,如果效順誠實不詐,許之未晚。持之累日未決,會燾在告,遂如南公奏。明日燾出,至上前力陳:「自割棄要地,一失之後,羌人屢犯邊內侮,朝廷恩信不行,威勢不立,豈可今日更失處置?西賊既為納款貢奉,乃引北朝解和為端,此最害事,恐開他日生事之漸,不可不慮,況北人從來未嘗預西事也。願追止已降指揮,且令退換牒文,更使探伺誠實之意,事雖稍遲,庶無後悔。」此注當移入八年正月,去年十月七日可考。)

  是日,門下省進呈入流數。(政目二十八日事,當考。)

  壬午,鄜延路經略使范純粹奏:

  準樞密院劄子節文:「權發遣涇原路經略使謝麟等奏,相度到牽制應援備禦利害,伏乞朝廷詳酌指揮,看詳前項所奏事理,委鄜延與環慶、涇原逐路,可與不可依此互為掎角?奉聖旨,從長講究經久利害聞奏者。」

  臣近曾奏陳,諸路每遇探報緊急事勢稍大,即預將內外邊兵團結部隊,衣甲器械各經擐帶,乾糧什物一一具備,使人人自為猝行之計。西賊既聞漢界諸路點兵,各有出討之勢,賊必分兵拒守,雖犯一路,自是賊勢已分。纔遇它路橫烽報賊,令擐甲束裝引至塞上,于順便處駐兵,以俟被寇路分文檄之至。況逐路經略司須于平日探知對境有無賊馬人戶次第,既得被寇路分文檄,知賊所在,若有利可乘,則固可深入討蕩,借使無利可乘,亦當出塞大作聲勢。蓋賊之精兵大眾必在所寇路分,其別路對境所留之眾勢必不重,與之決戰,理或不難,則謝麟等所謂掎角之術在其中矣。伏乞朝廷檢會,更賜詳酌。貼黃:「昔趙元昊引兵過渭州之東,有長驅邠、雍之謀。是時先臣守環慶,總引眾兵往援涇原,賊乃退散。自後朝廷遂立應援之法,實用其策。至元豐間,因呂惠卿、徐禧等措置邊防,及朝廷議論,遂令諸路不得應援,雖有永樂之役【一○】。臣是時奉使陝西,曾具論列【一一】,蒙降朝旨,疏問不行。至臣守環慶日,元祐元年二月間再申前議,兼陳牽制之利,至于數四,方蒙朝廷再許牽援。是年賊四十萬寇鎮戎,而張之諫以十一將兵馬閉關城中,縱賊大掠環慶。臣聞報之日,即遣兵二萬出塞三百里,為擣虛制賊之計,又別以萬兵聲言五萬,往鎮戎為援,賊即解圍而去。竊謂以一環慶援鄰,尚使賊有後顧,若每于防秋或探得賊中聚兵之時,令六路嚴兵作備,纔聞一路有寇而五路皆出,則為利可知,顧誠心為與不為耳。乞朝廷深察。」(純粹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奏此,今附本月日。)

  注 釋

  【一】少府監晏知止知潁州「止」原作「正」,據閣本、活字本改。按宋史卷三一一晏殊傳,殊子名知止。

  【二】即令出戰「令」原作「將」,據閣本改。

  【三】所遣官不量事勢「勢」原作「勞」,據閣本、活字本改。

  【四】並是支本司見錢「本」原作「木」,據閣本、活字本改。

  【五】此據章楶奏議增入「增」字原脫,據閣本、活字本補。

  【六】乞候今秋或來春別乘機會修築「乞」原作「伏」,「春」原作「秋」,據閣本改。

  【七】控大川「川」原作「州」,據閣本改。

  【八】自朝廷棄四寨之後「四」原作「西」。據宋史卷四八六夏國傳,元祐四年「六月,稍歸永樂所獲人,遂以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砦與之」,此處「西」顯為「四」之誤,據改。

  【九】通遠軍定西城「通」原作「定」,「定」原作「安」,據閣本、活字本及同上書改。

  【一○】雖有永樂之役「雖」字在此費解,疑有誤。

  【一一】曾具論列「列」原作「別」,據閣本改。

猜你喜欢
  东都事略卷三十九·王称
  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佚名
  ◎愿作鸳鸯不羡官·李定夷
  清波杂志序·周煇
  卷五十二·傅恒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上·袁枢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陈寿
  宇文神举传·令狐德棻
  孙觉传·脱脱
  焦竑传·张廷玉
  晋纪十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司马光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司马光
  卷五十七·陆宗楷
  143.李世民取东都·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章泉诗集赵蕃字伯昌【又作昌父】宋宗室居玉山博学工文词以曾祖防防补官直秘阁致仕蕃性寛平乐易而刚介不可夺甞受学于朱紫阳少喜作诗读者以为有靖节

  •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脱脱

        苗授王君万张守约 王文郁 周永清 刘绍能 王光祖李浩 和斌刘仲武 曲珍 刘阒 郭成 贾岩 张整 张蕴 王恩杨应询 赵隆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

  •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文宗一·宋濂

        ◎文宗一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讳图帖睦尔,武宗之次子,明宗之弟也。母曰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大德三年,武宗总兵北边,帝以八年春正月癸亥生。   十一年,武宗入继大统。至大四年,武宗崩,传位于弟仁宗。延祐

  •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赵尔巽

      ◎地理五   △江苏   江苏:禹贡扬及徐、豫三州之域。明为南京。清顺治二年改江南省,设布政使司,置两江总督辖江南、江西,驻江宁。又设淮扬总督,寻裁。及江宁巡抚。治苏州。又设凤庐安徽巡抚,寻裁。十八年,分府九:安庆

  • 大事记解题卷十一·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景皇帝二年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解题曰顔师古曰旧法二十三今此二十更为异制也傅读曰附春三月甲寅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解题曰按五宗世家德阏皆栗姬

  • 七八一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七八一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乾隆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户部为遵旨〔察〕议事。陕西司案呈,本年三月初七日准吏部咨称:会议得内阁抄出尚书 公 额驸福<隆安>等奏称: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自十月

  • 五八一 闽浙总督杨景素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佚名

    五八一 闽浙总督杨景素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初十日闽浙总督臣杨景素跪奏,为遵旨奏覆事。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承准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十二月初九日奉上谕:前据高晋奏缴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三·佚名

    五月十一日乙丑李侍尧奏言贼人现聚马家堡适甘州提【臣】俞金鳌帯领头起兵六百名于初二日抵靖远凉州副都统图桑阿帯满洲兵四百名先于二十九日到靖远臣已令该副都统帯兵二百名防同俞金鳌所帯之兵前往接应初四日接准提【

  • 斡罗思传·宋濂

    斡罗思,康里族人。曾祖哈失伯要归附于蒙古,为庄圣太后宫牧官。祖父海都,随宪宗征四川,于钓鱼山阵亡。父明里帖木儿,世祖时为必..赤,后为太府少监。斡罗思,至元十九年(1282)为内府必..赤。二十一年拜监察御史,后调任云南行省理

  • 法言義疏附錄二 法言補釋·汪荣宝

      劉師培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學行篇。)    李注云:「駕,傳也。」案:駕說猶淮南子所謂騰詞。淮南繆稱訓云:「子產騰辭。」高注云:「騰,傳也。」而說文亦說騰為傳。騰、駕二字義同。   羿、逢蒙分其弓。(同上。)

  • 左传折诸卷六·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六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僖公陨石于宋五陨星也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 卷十六·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六  元 朱公迁 撰大雅三 说见小雅【辑録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熊去非曰文王大明绵皆天子诸侯会朝之乐皇矣追述太王王季之德业与大明绵

  • 目次·周梦颜

      原序 阴骘文全文 补阙上卷 自首句至&ldquo;上格苍穹&rdquo;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上·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诃菩萨无央数。尔时城中。师子将军。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虚空唱大音声而告之曰。童子。汝当怀抱道教思惟经典。慎莫宣说世

  • 治禅病秘要法卷上·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治阿练若乱心病七十二种法(尊者舍利弗所问出杂阿含阿练若事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夏五月十五日。五百释子比丘。在竹林下。行阿练若法。修心十二。

  • 秋堂集·柴望

    诗文别集。南宋人柴望撰。二卷。望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今浙江金华)人。嘉定间为太学上舍,除中书特奏名。淳祐六年,元旦日蚀,因上所著《丙丁龟鉴》下狱,寻放归。景炎二年,荐授迪功郎国史馆编校。宋亡不仕。与从弟随亨

  • 诗纪匡谬·冯舒

    古诗总集。一卷。清冯舒撰。这是一本匡正明冯惟讷撰《古诗纪》之谬误之作。《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所录诗上起古初,下迄陈隋,遗文佚句,一一登载,六朝以前,有韵之文,以此书为渊薮。由于时代绵长,采摭繁富,其中真伪错

  • 河东赋·扬雄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