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九

○元史

元起朔漠,本无文字,开国以后,又无有如金之完颜宗翰等能访求先朝事迹,是以记载寥寥。本纪赞所谓太祖奇勋伟绩甚多,惜当时史官不备,失于记述也。直至世祖中统三年,始诏王鹗集廷臣商议史事,鹗请以先朝事付史馆。(《鹗传》)至元十年,又敕翰林院采集累朝事迹,以备纂辑。其后撒里蛮等进累朝实录,帝曰:“太宗事则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给,宪宗事独不能记忆耶?尚当询之故老。”又成宗时,兀都带等进《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皇后所生,何为亦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记月日亦先后差误。”(本纪)此可见事后追述之舛漏也。其时内廷记载,又有所谓《脱必赤颜)者,仁宗常命译出,名曰《圣武开天记》。其后虞集总裁《辽》、《金》、《宋》三史,因累朝故事有未备者,请以国书《脱卜赤颜》(即《脱必赤颜》。)所修太祖以来事迹,付出参订,或谓《脱卜赤颜》非可令外人传者,遂止。是此本并未尝传出矣。今案《金史 世纪》叙先世事至盈一卷,而《元史》叙孛端义儿以下十世不过千余字,可见国史院已无可征。世祖以来,始有实录。(至元二年,敕儒士编修国史。五年,以和礼霍孙等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以记政事。灭宋后,诏作《平金》、《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命耶律铸监修。成宗即位,诏完泽监修《世祖实录》。元贞七年,国史院进《太祖》、《太宗》、《定宗》、《睿宗》、《宪宗》五朝实录。武宗时,诏国史院纂修《顺宗》、《成宗实录》。仁宗时,纂修《武宗实录》及累朝后妃、功臣传,俾百工各上事迹。英宗时,诏修《仁宗实录》及后妃、功臣传。泰定帝诏修《英宗》、《显宗实录》。文宗时,又诏修《英宗实录》并具书倒剌沙款伏状。顺帝时,诏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传。以上皆见本纪。)明初得元十三朝实录,即据以修辑,此《元史》底本也。然是时徐一夔致书王曰:“史莫过于日历及起居注。元朝不置日历,不设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易一朝,则国史院键遁以修实录而已。”《元史 奸臣传序》亦云,旧史往往详于记善,略于惩恶,盖史官有所忌讳而不敢直书故也。是元之实录已不足为信史,修《元史》者键遁以成书,毋怪乎不协公论。史成后,即有朱右作《拾遗》,解缙作《正误》,而缙致董伦书并有“元史舛误,承命改修”之语,则明祖亦已知《元史》之未善,而有改修之命。今《拾遗》、《正误》及缙所改修者皆不传,殊可惜也。然《元史》大概亦尚完整,则以旧时纂修实录者多有熟于掌故之人,如董文用修国史,于祖宗功德、近戚将相家世勋伐,皆记忆贯串,史馆有所考究,悉应之无遗。(《文用传》)又拜住监修国史,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哈剌哈孙定策功,但书越王秃剌擒阿忽台事,拜住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立命书之。(《拜住传》)可见实录亦自矜慎。其执笔撰述者又多老于文学,如姚燧为一代宗工,当时子孙欲叙述先德者,必得燧文,始可传信,不得者每以为耻。(《燧传》)袁桷在词林,凡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桷传》)欧阳玄擅古文,凡王公大臣墓隧之碑,得玄文以为荣,片言只字,人皆宝重。(《玄传》)而皆与纂修实录之列。(《世祖实录》,李之绍、马绍、李谦、姚燧、张九思、张升所修。《裕宗实录》,张九思所修。《成宗实录》,元明善、程钜夫、邓文原所修。《顺宗实录》,元明善所修。《武宗实录》,元明善、苏天爵所修。《仁宗实录》,元明善、廉惠山、海牙、曹元用所修。《英宗实录》,曹元用、马祖常、廉惠山、海牙所修。《泰定帝实录》,成遵、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所修。《明宗实录》,成遵、谢端所修。《文宗实录》,王结、张起岩、欧阳玄、苏天爵、成遵所修。《宁宗实录》,谢端所修。累朝后妃、功臣传,张起岩、杨宗瑞、揭斯、吕思诚、贡师泰、周伯琦等所修。以上俱见各本传。)明初修史诸臣即抄撮成书,故诸列传尚多老笔而无酿词。其《天文》、《五行》诸志,则有郭守敬所创简仪、仰仪诸说。《职官》、《兵》、《刑》诸志,又有虞集等所修《经世大典》。水利《河渠》诸志,则有郭守敬成法及欧阳玄《河防记》以为据依,故一朝制度亦颇详赡。顺帝一朝虽无实录,而事皆明初修史诸人所目击,睹记较切,故《伯颜》、《太平》、《脱脱》、《哈麻》、《孛罗》、《察罕》、《扩廓》等传,功罪更为分明。末造殉节诸人,则又有张翥所集《忠义录》以资记载。故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议之也。惟中叶以后,大都详于文人而略于种人,则以文人各有传志之类存于世,而种人无之,故无从搜括耳。

案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实录,命修《元史》,宋濂、王为总裁,二月开局,八月成书。而顺帝一朝史犹未备,乃命儒士往北采遗事。明年二月,重开史局,六月书成。今案《元史》列传三十一二卷,已载元末死事诸臣《泰不华》、《余阙》等传矣,乃三十三卷以后,又以开国时《耶律楚材》、《刘秉忠》、《史天倪》、《张柔》、《张弘范》等传编入,几于前后倒置。盖三十二卷以前系初次进呈,三十三卷以后则第二次进呈者,诸臣以太祖威严,恐干烦渎,遂不敢请将前后两书重加编订耳。时日迫促,舛漏自多。如孟珙《蒙达备录》谓,先有蒙古斯国,雄于北边,后绝衰灭。(《辽史》有磨古斯国,盖即珙所称蒙古斯,磨、蒙声相近也。又《辽史》有阻卜酋长磨古斯来侵,则磨古斯乃阻卜酋长之名。)成吉思起事,慕蒙为雄国,乃改称大蒙古国。此为建国号之由,而本纪并不载。又顾宁人指出《元史》列传第八之速不台,即第九之雪不台。第十八之完者都,即二十卷之完者拔都。三十七之石抹也先,即三十九卷之石抹阿辛。益可见修史诸臣但据各家志录家传之类,随得随抄,不复彼此互对,则当日之草率致误可知矣。至贾良伯《死节记》谓余阙妻蒋氏从死,而《元史 阙传》作耶律卜氏,据张毅所记,耶律卜氏乃阙之妾,则《元史》竟以其妾当其妻。又《翦胜野闻》谓,元江浙行省左丞周伯琦被张士诚留于平江数年,士诚败,明太祖以伯琦身为大臣而仕于张氏,遂诛之。今《元史 伯琦传》则谓,士诚既灭,伯琦归鄱阳卒,又与野史互异。此则未可据野史以驳正史者。盖一代修史时,凡稗官丛说,无不搜集,其所弃而不取者,必其无所据依,今反拾其所弃者以驳正史之讹,多见其不知量也。濂等修史必进呈御览,如果周伯琦为明祖所杀,岂敢讳之以为善终哉!阅《元史》者,不得概以舛误疑之也。

○金元二史不符处

《金史》,蒙古使唐庆至汴,飞虎军申福、蔡元擅杀之。是唐庆之死由军士擅杀,如宋独松关守将张濡之杀廉希贤也。《元史》则谓,太宗命庆往谕金主黜帝号称臣,金主不听,庆以语侵之,金君臣遂谋害庆,夜半令人入馆杀之。则庆之死又是金主所使矣。案是时哀宗方以曹王讹可出质求退兵,岂复敢杀使招衅,此必元人藉口以为兵端也。《元史 李守贤传》,攻河南,其渠魁强元帅者,以众出奔,守贤追及降之。案《金史》,洛阳既破,强伸复立军府,与元兵力战,此即所谓强元帅也。然伸力战被擒后,北兵语之曰:“汝能一屈膝,即贷汝命。”伸不从,持使北向,伸仍拗头南向受刃,事见《忠义传》。是其殉节最烈,而《元史》谓追及降之,实属曲笔。又《元史 石抹阿辛传》,阿辛将黑军长驱捣汴州,入自仁和门,收图籍,振旅而归。案《金史》《完颜赛不》等传,汴京之围,哀宗以讹可出质,蒙古主即还,使碎不<角┦>等(即速不台。)围守,未尝攻破汴城。塔察儿与金人战南薰门,亦未尝破门而入。直至哀宗出走,明年崔立以汴城降,蒙古兵始入,其先未尝有攻破城门之事也,《阿辛传》亦误。又《元史 塔察儿传》,与金合达战三峰山,败之。明年壬辰三月,太宗班师,命偕速不台(传又作唆伯台。)围汴。案《金史》《合达》、《蒲阿》二传及《元史 睿宗图类(旧名拖雷。)传》,三峰山之战在壬辰正月,今叙于壬辰之前,作辛卯冬之事,《塔察儿传》亦误。《金本纪》,蔡州破,哀宗传位于宗室承麟,自缢于幽兰堂,承麟为乱兵所杀,《宋史》亦同。《元本纪》则谓获承麟杀之,所谓乱兵者,盖即蒙古兵也。

○宋元二史不符处

《元史》本纪,至元十三年,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诸郡降,惟镇巢军复叛。贵遣使招之,守将洪福杀其使,贵亲至城下,福始降,阿术斩之。案《宋史》,洪福附《姜才传》后,福本夏贵家僮,积功为镇巢军统制,贵招之降,不听。元兵攻城,贵亲往,语福欲单骑入城,福信之,门发而伏兵起,遂执福。福大骂贵不忠,以身南向受戮。是福之殉节,凛凛有生气,而《元史》谓其降而又斩,实属曲笔。又本纪,至元十四年,攻重庆,都统赵安以城降,制置使张珏走涪。元帅张德润以舟师邀之,珏遂降。案《宋史 珏传》,重庆陷,珏乘小舟走涪,中道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又欲赴水死,家人挽持不得死。为铁木儿追及,执送京,至西安,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今纵得不死,欲何为哉!”珏乃解弓弦自经死。是珏亦未尝降也,而《元史》竟书曰降,亦属曲笔。(案《元史》本纪,梅应春本宋重庆制置使,为张珏所杀,至是应春子国宾诣阙诉冤,诏以珏付国宾,使复父仇。珏时在京兆,闻之自经死。此另是一说,然亦可见珏之未降也,如已降,则已为元臣,梅国宾敢请得而甘心乎?案《宋史 张珏传》,珏遣赵安破泸州神臂门,执梅应春杀之,盖本宋将降元守泸州而为珏所杀者。)

○金史当参观元史

《金史》虽简净,然亦有不明晰处。其叙蒙古兵,或曰大元兵,或曰北兵,或曰大兵,其将帅则曰北帅,或曰大帅,或曰北大帅,皆不著何人。盖元人修《金史》,不便屡以本朝祖宗及将相行文,故多隐括其词,然亦有不可通者。如《讹可传》云:“初大兵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军攻汴梁,故自将攻河中。”所云大兵者谓蒙古兵也,所云自将者指何人耶?及观《元史》,始知即太宗自将也。其自南而北来会者,则睿宗图类也。(太宗弟,旧名拖雷,后追谥睿宗。)是时图类先入蜀,由宋武休关绕出唐邓以趋汴,而太宗在北,攻破河中,从白坡渡河会之,故有禹山、大峰山等战。(《金史》亦不著拖雷名。)既胜,遂趋汴。金哀宗以曹王讹可出质,太宗及图类北归,留大将速不台、塔察儿等围守。(《金史》围汴之将但有碎不<角┦>,而塔察儿等俱不著。)是冬哀宗出走,明年正月至归德,旋有蒲察官奴斫营之捷。《金史 官奴传》谓,官奴伪与蒙古将忒木碍相约,欲劫帝出降,因知其大将在王家寺,乃乘夜斫营,北军大溃,溺死者三千人。所谓大将者亦不著氏名,以《元史 槊直盾鲁华传》证之,则大将乃撒吉思卜华也。撒吉思卜华追金主于归德,驻营城北,左右皆水,金将官奴来斫营,腹背受敌,一军皆没。《史天泽传》亦云,撒吉思卜华背水而营,天泽谓非驻兵之地,撒吉思卜华不听,果全军皆没。是《金史》不明晰处,必参观于《元史》也。

○元史自相歧互处

《史天泽传》谓,太宗三峰山战胜后即北还,留睿宗(图类)总兵图汴。案《塔察儿传》,太宗围汴,金主以曹王讹可出质,太宗与睿宗还河北。《睿宗传》亦云,太宗北还,住夏于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图类祷于天地,太宗疾愈,图类从之北还。是图类与太宗同北归,未尝留围汴京也,《天泽传》误。

《郑鼎传》,鼎从宪宗征大理,由六盘山起行,山路险恶,尝负宪宗以行。既至大理,擒其主,遂平之。案本纪,宪宗二年,命皇弟呼必赉(即世祖,旧名忽必烈。)征大理。三年,平之。四年,还朝。是征大理者世祖,而非宪宗亲行也。八年,宪宗自将伐宋,由西蜀入。九年,崩于钓鱼山。是宪宗亲征者蜀地,而非大理也,《鼎传》何以云从宪宗征大理耶?案《鼎传》,宪宗征大理在庾戌岁,是时尚未登极,而世祖征大理在壬子、癸丑、甲寅三年,岂世祖未征之前,宪宗先已征之,即位后又命世祖往征耶?然《宪宗本纪》所叙,未即位之前,如征钦察征俄罗斯(旧名斡罗思。)等,战功甚多,如果征大理擒其主,岂不叙及?乃《宪纪》并无一字,而《定宗纪》后庾戌之岁,亦无遣莽赉叩(即宪宗,旧名蒙哥。)征大理之事,则《鼎传》所云,或是从世祖征大理,而以为宪宗者误。

《薛塔剌海传》,宪宗八年,从世祖攻钓鱼山苦竹崖。明年,宪宗崩于钓鱼山。案宪宗亲攻钓鱼山时,世祖以皇弟别将兵攻鄂,未尝在钓鱼山也,《薛塔刺海传》误。

《按塔哈传》,(旧名阿塔海。)宋殿帅张彦与都统刘师勇袭吕城,按塔哈、辉图(旧名怀都。)击之,斩彦。案《辉图传》谓,殿帅张彦、安抚刘师勇攻吕城,辉图与战,擒张殿帅。《呼喇珠传》,(旧史忽剌出。)亦谓张殿帅攻吕城,呼喇珠与辉图生擒之。《宋史》,张彦被擒后,元人令其至常州城下招降。是张彦未尝被杀也。《按塔哈传》误。

《托欢传》,(旧名脱欢。)进兵苏州,与宋军战,擒柳奉使。案《伯颜传》,(今名巴延。)既克常州,师至无锡,宋将作监柳岳奉其国书乞班师,请修岁币,是岳本奉使来也。且兵至平江,都统王邦杰、通判王矩之即以城降,并无交战之事。《托欢传》误。

《董文炳传》,宋将张世杰焦山战败,走入海,文炳舟小,不能入海,乃还。案世杰战败,奔据山,后由海道追二王于浙东,事见《世杰》及《刘国杰》等传,非由焦山即入海也。文炳战胜,率舟师由江阴沿海趋澉浦、华亭,亦未因舟小而罢行。《董文炳传》误。

《唆都传》,至元十二年,建康降,唆都为建康安抚使,攻平江、嘉兴,皆下之,帅舟师会伯颜于皋亭山。案《伯颜传》,是时兵分三道,阿剌罕由广德进,董文炳以舟师沿海进,伯颜为中道,由镇江进,先屠常州,以次下平江、嘉兴,方至杭州。今乃云唆都先攻下平江、嘉兴,再以舟师会伯颜于皋亭山,亦误。

又《唆都传》,至元二十三年,征交趾,唆都力战死之。而《亦黑迷失传》云,从阿尔哈雅、(旧名阿里海牙。)唆都征占城,战失利,唆都死焉,则唆都又似死于占城者。考之《占城传》,二十一年三月,唆都已自占城领兵回,则其死在交趾无疑,《亦黑迷失传》误。

《囊加歹传》伯颜大军至建康,帝召囊加歹赴阙,面陈形势,遣还谕旨于伯颜,谓北边吸陡,勿轻入敌境,而大军已入平江矣。案《伯颜传》,军至建康,有诏时方暑,且缓进兵。伯颜以机不可失,亲赴阙面陈。八月还军,十一月进兵,屠常州。十二月次平江,都统王邦杰等出降,乃遣囊加歹同宋使柳岳至临安谕降。是伯颜赴阙面奏,已定进兵之计,南还即率兵直进,囊加歹久在军中,何得至平江时,尚有旨遣之来止兵耶?《囊加歹传》误。

又《图类传》,图类攻金,欲假道于宋,由蜀渡汉江,绕出唐、邓以趋汴。先遣搠不罕使宋,宋人杀之,图类怒,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陷阆州,过南郑,遂由金入房,乘骑浮渡汉水而北。是图类之经宋境,由力战而入也。而《按竺迩传》,图类由山南入金境,按竺迩为先锋,趣散关,宋人已烧绝栈道,宋制置使桂如渊守兴元。按竺迩假道于如渊曰:“宋、金世仇,今欲假道南郑,由唐、邓以灭金,岂独吾之利,亦宋之利也。”如渊度我兵压境,势不徒还,遂遣人导我师,由武休关东抵邓州而去。是蒙古假道,宋即使人导之,未尝战也,二传殊不相合。今案《金史 内族讹可传》,元兵谋取宋武休关,先破凤翔,图类分兵入散关,屠洋州,开生山,截焦崖,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分军而西,西军由别路入沔州,开鱼鳖山,作筏渡嘉陵江,趋葭萌,至西水县而还。东军屯兴元、洋州之间,遂趋饶峰,宋人弃关不守,大兵乃得入。据此则图类兵原分两路,其力战于沔州等处者西军也,其过关径入不事争斗者东军也。两传各记所记,所以不同欤!

○元史列传详记月日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此本纪体也。至列传则往往视其事之大小繁简以为详略,不必拘拘于时日之细。惟《元史》则不然,中统以前,未有年号,则以甲乙纪岁。如《张荣传》,乙未,金亡;戊戌,授怀远将军之类是也。中统以后,则以年号纪岁。如《来阿八赤传》,至元十八年,开运河;二十一年,调征东招讨使;二十二年,授征东宣慰使之类是也。他如《阿剌罕传》、《土土哈传》、《苫彻八都鲁传》、《忽兰吉传》、《贾塔剌浑传》、《也蒲卜绀传》、《赵阿哥潘传》、《纯只海传》、《塔不已而传》、《直脱而传》、《忽剌赤传》、《达理麻达识传》、《耶律铸传》、《畅师文传》、《张传》,莫不皆然。并有以月记者,如《张荣传》,癸卯三月,升辅国大将军;甲辰二月,领蒙古、汉军;戊申九月,拒宋师于均州。《阿塔海传》,至元九年五月,霖雨,宋夏贵乘淮涨来争正阳;十二年十二月,师次建康之类是也。更有以日记者,如《伯颜(即巴延。)传》,叙至元十一年取鄂州之事,十月戊午,斩郢将赵文义,擒范兴;甲子,次沙洋;乙丑,遣官招降守将王虎臣等,不应,遂攻获之;丙寅,次新城;丁丑,吕文焕至城下招降,中飞矢奔还;戊辰,黄顺降;己巳,任宁降;十一月丙戌,次复州;乙未,次蔡店;丁酉,往汉口观形势;十二月丙戌,次汉口;辛亥,自汉口开坝入沦河;壬子,战舰毕至;癸丑,遣人招阳逻堡,不应;乙卯,遣阿里海牙攻之,潜令阿术从上流渡江;丙辰,阿术遣人报捷;丁巳,登武矶山;己未,次鄂州;庾申,张晏然等降是也。叙十三年取临安降宋主之事,正月己巳,次嘉兴;癸酉,宋以宰臣陈宜中书来;乙亥,宜中又遣使来;辛巳,军至崇德;壬午,次长安镇;癸未,进军临平;甲申,次皋亭山;乙酉,至临安,闻二王南走,遣兵邀之;丙戌,禁军士毋入城;丁亥,遣人慰谕谢太后;戊子,文天祥等来见;己丑,驻湖州市;庾寅,观潮于浙江;辛卯,张弘范等以宋降表至;二月丁酉,遣人徇未下州郡;辛丑,宋主率百官拜表降是也。又《燕铁木儿传》叙其拒战上都兵之事,亦以日记。此虽近于记功簿籍,如李孟所谓誊写吏牍者,(李孟见揭斯所撰功臣传曰:“是方可名史笔,他人直誊写吏牍耳。”)然记事详赡,使后世有所考,究属史裁之正,固不必以文笔驰骋见长也。

《元史》又有不以甲乙记日,而但以一二数记者。如《日本传》,至元十八年征日本,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壶岛。八月一日,风破舟。五日,文虎等择舟之坚好者遁归,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七日,日本人来,尽杀之,不杀者虏为奴。《占城传》,至元二十年征占城,正月十五日夜,发舟。十七日,整兵进。十九日,国主遣使来降。二十日,兵至大洲。二十一日,入其城。二十二日,国主伪归款而遁。以及《瓜哇》等传皆然。此虽非古法,亦较直捷。(此篇人名俱照旧史,缘四库书新改本不易借观也。)

○元史回护处

元史亦多回护处,非明初修史诸人为之著其善而讳其恶也,盖元时所纂功臣等传本已如此,而修史者遂抄录成篇耳。如《阿尔哈雅传》,(旧名阿里海牙。)历叙其戡定湖广之功,而占降民为私户及征占城失利等事则概不叙入。其破潭州也,则曰诸将请屠之,阿尔哈雅以数百万生炅,若杀之,非主上谕以曹彬不妄杀人之意,乃止。及其破静江,则曰阿尔哈雅以静江民易叛,不重刑之,广西诸州不服,乃悉坑之。是不屠既见其好生之德,坑之又见其止杀之威,真所谓曲为之说者。又崔奏,阿尔哈雅掌兵民之权,子孙姻党分列权要,官吏出其门者十七八,其威权不在阿哈玛特下,(旧名阿合马。)宜罢职,《阿尔哈雅传》亦不载。《博果密传》,(旧名不忽木。)土土哈求钦察之为人奴者增其军,而多取良民,中书佥省王遇改正之,土土哈遂诬奏,遇几得罪,赖博果密救之。而《土土哈传》但云,钦察之自叛所来归者及散处安西郡王部下者,俱令土土哈统之,而不言扰及平民之事。张柔从攻金蔡州,中流矢,宋将孟珙救之,挟柔以出,事见《宋史 孟珙传》,而《柔传》不载。严实自请攻卫州,与金伊喇富阿(旧名移剌蒲阿。)遇于南门,适合达自北奄至,实兵败,竟为所执。史天倪率壮士伏于延津,截其归路,实乃得脱归。事见《史天倪传》,而《严实传》竟不载。泰定帝既崩,文宗以雅克特穆尔(旧名燕铁木儿。)之力,入京即位,仿武宗、仁宗故事,遣使迎兄明宗于漠北,来继大统,明宗遂称帝于途,而立文宗为皇太子。皇太子出迎明宗于翁果察图(旧名王察尔。)之地,越三日明宗崩。此固文宗及雅克特穆尔之弑逆也。(《续纲目》引胡粹中曰:“闻之故老,雅克特穆尔奉上玺绶,而明宗左右不为礼,雅克特穆尔怒且惧。既而帝暴崩,雅克特穆尔闻哭声,奔入帐中,取宝玺,挂文宗上马南驰。”此盖当时实事。)乃《明宗》、《文宗本纪》仅书“暴崩”二字,并不著被害之迹,并称皇太子入哭尽哀,雅克特穆尔以皇后命,奉皇帝宝授皇太子登极,竟似授受得其正者。直至《雅克特尔传》,宁宗崩后,皇太后召明宗长子托欢特穆尔(即顺帝,旧名妥欢帖穆尔。)于广西,雅克特穆尔以明宗之崩,实与逆谋,恐帝追理前事,故迟留数月不立,于是明宗被害之实,至此始一见。全部《元史》只此一二语,此外纪传并无有错见其事者。顺帝至元六年,追废文宗庙主之诏谓,文宗躬迓之际,与伊鲁布哈、(旧名月鲁不花。)阿哩雅、(旧名也里牙。)呼栋阿(旧名明里董阿。)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是虽著明宗被害之迹,又不以坐雅克特穆尔之罪,非本传中“实与谋逆”一语,雅克特穆尔不且漏网乎!《北魏书》体例,凡弑逆之事,虽本纪只书“暴崩”二字,而散见于各传者必详,兹何以讳之太深乎?许有壬因诏罢科举,力争以为不当罢,不听,明日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之,侍御史普化谓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矣。”有壬以为大耻。此事详于《彻里帖木儿传》,而《有壬传》不载。《苏天爵传》,后至元二年,朝廷庶务,多所更张,天子图治之意甚切,天爵知无不言。案顺帝在位,惟耽乐之从,何曾有求治之意,亦谰语也。凡此盖皆旧史原文,所谓详于纪善,略于惩恶者。惟《叶李传》,叙其立朝建白,居然一代正人,而传末特载李淦劾其党附桑哥一疏,谓人皆知桑哥用小人之罪,而不知叶李荐用桑哥之罪,此则善恶两不相掩,所谓存是非之公者。又《舒穆鲁宜孙传》(旧名石抹宜孙。)以儒学副提举刘基为经历,又辟胡深、叶琛、章溢参其军谋。案宋濂等修史时,刘基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于元之处,直书不讳,此亦为直笔。

又金与蒙古拒战二十余年,惟完颜陈和尚太昌原、倒回谷诸战以大捷著,其余则每战辄败。哀宗正大八年,蒙古拖雷入饶风关,渡汉江而北,金完颜合达与移剌蒲阿御之于邓州之禹山。《金史 合达传》谓,北兵小却,二相(合达、蒲阿)辄以大捷告,其实虚张捷报,并非实事云。然据《蒲阿传》叙此事,谓战三交,北兵少退,向蒲阿后突之,为蒲察定住所却。北兵又拥高英军,军动,合达欲斩英,英复督兵力战,北兵却。又拥樊泽军,合达斩一千夫长,军殊死斗,乃却之,北兵即回阵南向来路。是此战亦实有却敌之功,不得谓全虚也。《元史 拖雷传》亦谓,十二月,及金人战禹山,徉北以诱之。徉北者,盖即《金史》所谓北兵小却也。《拖雷传》又云,攻邓州不下,遂引而北,别以三千骑命扎剌率之为殿。大雾迷失道,为金人所袭,杀伤相当,拖雷以扎剌失律,罢之。是蒙古军亦未尝无败衄之处,而《金史》所谓合达等虚张捷报,此则元人修《金史》为本朝回护也。及明修《元史》,则记载具在,是以据实书之耳。

○元史附传有得失

《按竺迩传》,先世居云中。父题公为金群牧使,驱马归太祖,终其官。按竺迩幼孤,育于外祖术要甲家,讹言为赵,因姓赵氏。是既详其家世矣,则其孙《赵世延传》可不必再叙,乃又云,曾祖<黑旦>公为金群牧使,太祖得其所牧马,<黑旦>公死之。(是<黑旦>公之死系殉节,又与《按竺迩传》异。)按竺迩幼育于外大父术要甲,讹为赵家,因氏为赵焉。盖祖孙二人本各有一传,修史者并收之,而不及删其复处也。《月乃合传》,其曾祖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为氏,因姓马氏。其传末云,曾孙祖常,博学能文,乡、会试皆举首,由翰林拜监察御史,直言忤上官去。数年,起为翰林待制,迁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祖常全传已附于其祖传内,乃马祖常又另有传,则《月乃合传》后此段文字即应删却,而又仍之。又《直脱儿传》,既详载其从子忽剌出,而忽剌出又有传。《杭忽思传》,既详载其子阿塔出矣,而阿塔出又有传。床兀儿封句容郡王,《武宗纪》既以此事系于至大三年,《仁宗纪》延三年又载此事。可见修史者之不暇彼此订正也。惟《兀良合台传》,详载其子阿术从征云南、交趾等功,而阿术又另有传,则专叙其灭宋勋绩,一则代父立功,一则为国出力,固不嫌其两传也。又《察罕帖木儿传》后附其子《扩廓帖木儿传》,扩廓在《明史》入群雄中,而其人究为元季一大关系之人,不得因其应入《明史》遂不为立传,而系察罕之子,又不必另立一传,故以其元季事迹附传于父之后,而他日与明争战之事则不书,此最为位置得宜也。

○元史补见夏金宋殉节诸臣

夏、金、宋皆灭于蒙古。夏无史,《金》、《宋》二史皆有《忠义传》,载末造抗节死事之臣。然以《元史》核对,尚有未备者,今为摘出,观者可以览焉。

《李恒传》,元太祖攻西夏,有守兀纳剌城者,夏主之子也,城陷不屈死。(李恒即其孙。)

《郭宝玉传》,从攻西夏,斩夏将佐里。

《穆呼哩传》,(旧名术华黎。)石天应擒送金骁将张铁枪至,穆呼哩欲降之,张厉声曰:“我受金朝恩二十余年,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义之,诸将怒其不屈,竟杀之。(《史枢传》,铁枪者名资禄。)

《黑马传》,金武仙据真定,黑马从孛罗讨之。金将忽察虎以兵来援,为黑马所杀。

《德海传》,攻金郑州,杀金将左崇。

《按竺迩传》,金亡后,金将郭斌尚保金、兰、定、会四州。按竺迩围之,食尽城陷,兵入城,斌手剑驱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儿出,授人曰:“将军止此一儿,幸哀而收之。”言毕,复赴火死。

《史天倪传》,金完颜合达陷于蒙古,遂降之,已而与监军王守约连谋,越海归金,天倪来追,杀守约。

《张荣传》,荣攻金沛县,将唆蛾夜来捣营,荣追杀之。

《赵宏伟传》,宋亡,有总管王昌、张云又起兵,宏伟夜袭云,斩其首。

《纽传》,宋将蒲择之来攻成都,纽败之于炅泉山,擒宋将韩师勇,斩之。(亦见《石抹按只传》。)

《宪宗本纪》,帝攻蜀苦竹隘,守将杨立出战,兵败被杀。先渡马湖,获宋将张实,实遁,既克苦竹隘,获实,支解之。进攻鹅顶堡,守将王佐死之,并诛佐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张德润攻拔礼义城,杀宋宣抚使张资。

《杨大渊》、《杨文安》二传记擒杀宋将尤多。《大渊传》,攻礼义城,获总管黄文才、路钤高坦之。攻通川,获统制白继源。战巴渠,获知军范燮、统制魏兴、路分黄迪、节干陈子润。后谍知宋总统祁昌由间道运粮来,乃率兵袭之,擒祁昌。

《杨文安传》,得汉城之战,擒宋将陈亮。攻开、达,擒统制张刚、总管伏林、方富。攻金川,擒路钤赵贵等。略开州,获统制陈德、副将刘安仁。掠达州,擒其将蒲德、范伸、王德、解明、周德新、王迁、王仁、袁宜、何世贤、杨普、时仲、陈俊、蒲桂、王顺、王道、张俊、杨桂、蔡云龙、李、李德、孙聪、张顺、李贵、雍德、吴金、王元、阎国宝、张应庾、秦兴祖、谭友孙、叶胜、郑桂、庄俊、严贵、窦世忠、赵兴、孙德、柳荣、赵威、赵章、韩明、王庆。攻梁山,擒部辖景福。攻小江口,擒总管李皋、花茂实。略施州,擒薛忠。攻绍庆,擒守将鲜龙。以上诸被擒者,其生死尚无明文。至如文安之攻夺金州,杀其将梁富。袭开州,宋将庞彦海投崖死。宋兵傈度,又杀其将张德。攻梁山,杀守将王智。攻万州,杀守将何威。又万州守将上官夔拒守甚力,文安谕降不听。逾月,拔其外城,夔犹不屈,文安尽锐攻城,破之,夔巷战而死。宋六郡镇抚使马守咸,文安与之同乡,谕降不从,乃力攻斩关入,巷战死。此十数将则皆显然尽力战守被杀者。(《宋史》无传,以上皆蜀将。)

《按竺迩传》,攻文州,守将刘禄,数月不下。谍知城中无井,乃夺其汲道,攻陷其城,禄死之。(案《宋史 忠义传》,有文州守刘锐,当即是此人,传闻而误其名耳。)

《张庭瑞传》,宋兵围虎啸山,庭瑞出击,杀其统制栾俊、雍贵、胡世雄等。

《伯颜传》,元兵自郢顺流而下,郢将赵文义、范兴来追,伯颜手杀文义,又擒兴杀之。至沙洋,以文义首招降王虎臣、王大用,不应,攻获之,并杀二将。又破阳逻堡,斩其将王达。既克临安,以独松关张濡杀奉使廉希贤,斩之。

《李恒传》,攻阳逻堡,宋夏贵遣其子松傈盾,恒射杀松。《阿塔赤传》,宋冯都统自真州率兵二千,船百艘,来袭瓜州,为阿塔赤所败,冯都统赴水死。

《阿剌罕传》,追袭宋嗣秀王赵与Э,斩其步帅观察使高世达,生擒与Э,斩之。(《宋史》与Э有传,余缺。)

《阿里海牙传》,破琼州,执安抚使赵与珞、冉安国、黄之纪,皆裂杀之。(《宋史》与珞有传,余缺。)

《唆都传》,攻兴化,获宋将陈瓒,支解之。

《怀都传》,攻樊城,斩宋将韩拨发、蔡路钤。(不著其名。)

《昂吉儿传》,文天祥起兵,舒民张德兴应之,昂吉儿讨杀德兴,又赵孟氵荣亦同起兵,兵败被杀。

《乌古孙泽传》,文天祥开府南剑,守臣张清同起事,泽八战,杀清。

《赵宏伟传》,天祥使罗开礼、叶良臣谋复临江,宏伟斩良臣,俘开礼。

《高兴传》,取婺州,擒宋将章育,斩之。

《朱国宝传》,宋亡,惟辰、沅、靖州未下,宋将李信、李发据险固守,国宝击擒之。张世杰挟二王入广,南恩、新州人何华、张翼起兵兴复,国宝击杀二将。

《世祖纪》至元十五年,秃满答儿等攻克泸州,斩宋将王世昌、李都统。东川副元帅张德润攻涪州,斩宋将王明及其子忠训,总辖韩文广、张遇春。又湖南制置使张烈良、提刑刘应龙与周隆、贺十二起兵,行省调兵往讨,周隆、贺十二被杀,烈良等逃入蛮洞,元兵袭之,二人皆战死。

○元人译诏旨雅俗不同

《忙哥撒儿传》,宪宗以其生前多所杀,及卒,人多腾谤言,特降诏于其子。今载传中,乃全用《尚书》体,竟与宇文周诏书相似,此当时翻译者之有意润色,以为典册高文也。及泰定帝登极一诏,则所译全是俗语,无异村妇里老之言,而《元史》亦遂不加改润。或有意存之,以见当时政体之陋耶?

○元史人名不画一

《宋史》兀良合<角┦>,《元史》本纪作兀良合带,本传作兀良合台,《阿海传》又作兀良合歹。《金史》完颜合达,《元史 雪不台传》作合鞑鞑,《郭德海传》作哈达,《李冶传》又作合答。《金史》移剌蒲阿,《元史 塔思传》作蒲瓦,《德海传》又作蒲兀。《金史》完颜讹可,获贼辄以火烧之,人呼为草火讹可,《元史 塔思传》作完颜火燎。《金史》白撒,《元史 郭侃传》作伯撒。《金史》完颜承晖,《元史》本纪作完颜福兴,以承晖本名福兴也,《耶律楚材》及《石抹明安传》又作复兴。此以《金》、《宋》二史核对而不相符者也。修《元史》时,《宋》、《辽》、《金》三史已行世,竟不一互订,已见草率,而《元史》中又自有岐互者。速不台已作雪不台,分为两传,而《按扎儿传》又作唆伯台。帝师八思巴有本传,而本纪及《阿尼哥传》作八合思八,《萨理传》又作八哈思巴。和礼霍孙有本传,而《刘正传》作火鲁霍孙,《昂吉儿传》又作和鲁火孙。塔察儿有本传,而《苫彻传》作塔塔儿。肖乃台有本传,而《史天泽传》作笑乃<角┦>,《王玉传》又作笑乃带。宗王拔都罕见本纪,而《忙哥撒儿传》作八都罕。一班珠尼河也,(见本纪。)《雪不台》传作班朱泥河《速哥传》又作班术居河,《麦里传》又作班真河,《耶律阿海传》又作辨屯河。一笃列河也。(见《雪不台传》。)《速不台传》又作秃剌河。又拔都者,勇士之称,即今所谓巴图鲁也,而《史天泽》、《赵阿哥潘传》作拔都,《拜延传》作八都鲁,《苫彻》及《阿术鲁传》作拔都儿,《刘国杰传》又作霸都。又罗鬼女子蛇节反,见《刘国杰传》,而《杨赛因不花传》又作折节。虽蒙古语本无正字,亦何至一书之中歧互若此?盖当时各家碑志之类各译汉字入文,为国史院所收录,明初修史时,键遁其成文编入,不复彼此互订,以归划一,亦可见其草率从事也。

○蒙古官名

《金史》有《国语解》一卷,译出女真语,令人易解。《元史》无之。且金官制纯用汉名,元则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难识别。今就纪传所载,可以注释者列之。

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听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县,皆设此官。太祖时,授扎八儿黄河以北、铁门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木华黎以谷里夹打为元帅达鲁花赤,又帖木儿补化为巩昌都总帅达鲁花赤。世祖以别的因为屯田府达鲁花赤,木海为随路炮手达鲁花赤。多蒙古人为之,汉人亦有官此者。刘好礼为永熙路达鲁花赤,张为镇江路达鲁花赤,张君佐为黄州达鲁花赤,张贲亨为处州达鲁花赤。)探马赤,(军名,谓兵之矫捷者。太祖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为五部,合置将一人,见《阔阔不花传》。)扎鲁忽赤,(本纪太祖开创之初置此官,位在百司三公上,犹汉之大将军也,亦名断事官。得专生杀,故最尊,见《忙哥撒儿》及《布鲁海牙传》。亦作扎鲁火赤,见《亦力撒合》及《唐仁祖传》。宗人府又有也可撒鲁火赤,见《朵尔直班传》。又布智儿为大都行天下也可扎鲁忽赤。亦作扎鲁花赤,见《昔班传》。)火儿赤,(佩侍左右者,见《塔察儿》及《彻里传》。又《察罕传》谓掌服御事者,《阿剌罕传》作火而赤。)宝儿赤,(者燕不花在英宗时为进酒宝儿赤,见本传。而《阿剌罕传》作博而赤,《阔里吉思传》作博儿赤。)必赤,(知书通文义者,见《立智理威传》。)赛典赤,(贵族也,见《赡思丁传》。)默尔杰,(善射之尤者,见《忙歌撒儿传》。)秃鲁花,(太祖立质子军,号秃鲁花,见《拜延传》。)哈剌赤,(世祖以哈班察善扌同马乳,色清味美,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后其子土土哈请以所统哈剌赤屯田畿内,遂成军名。又塔海当世祖时充哈剌赤。)奥鲁赤,(察罕为奥鲁千户奥鲁赤,见本传。)合必赤,(军名,完者拔都领丞相伯颜帐前合必赤军。)扎剌儿台,(《脱脱传》,世祖曰,扎剌儿台如脱脱者无几,盖亦贵族如怯薛之类。)速古儿赤,(掌服御事者,见《亦力撒合传》,博罗普化为宿卫速古儿赤。又野仙入宿卫,掌速古儿赤。)舍儿别赤,(《伯都传》佥枢密院事,领舍儿别赤,盖亦军名。)温都赤,(《斡罗思传》,其孙直宿卫为温都赤。)怯里马赤,(见《星吉传》,其祖、父世事太祖、宪宗、世祖,为此官。)昔宝赤,(亦军名,《阿沙不花传》,以千户帅昔宝赤军从征乃颜,又请以帷台岭隙地为昔宝赤牧地。)玉典赤,(盖执役之贱者,许有壬言,今玉典赤、太医、控鹤皆入流品,何独于举子吝之。口儿吉之父,由玉典赤改为千户,领阿速军。见《彻里帖木儿传》。又见《百官志》,系中书省掾吏。)贵赤,(世祖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不当差徭者万余人充贵赤,见《明安传》。)怯里马赤,(中书省掾属,见《百官志》。)

○金义宗

金主守绪在蔡州,城破自缢。群臣哭临毕,即谥曰哀宗。是日金亡,并未别加谥号。而《元史 雪不台传》,大兵攻汴,金义宗走卫州,又走归德,走蔡州。又《槊直盾鲁华传》,金义宗在汴,势力穷蹙,出奔。撒吉思卜华追蹑之,遂据卫州。金义宗自黄陵冈谋复卫,不克,义宗奔归德。又《阔阔不花传》,攻寿州,以书喻城中,城中人感其意,以彩舆舁金公主送款。公主者,义宗之姑也云云。是金哀宗又有义宗之谥矣。考《宋史》亦无此说,岂金亡后元初追赠耶?

○元建国号始用文义

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孙述建号成家,亦以据成都起事也。ク人李雄建号大成,盖亦袭述旧称也。金太祖始取义于金之坚固,遂不以国邑而以金为号,(案《金志》,太祖以国产金,且有金水源,故称大金。)然犹未用文义也。金末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始有以文义为号者。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如辽之称契丹也。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其诏有曰,“诞膺景命,必有美名。唐之为言荡也,虞之为言乐也。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称秦称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即因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今特建国号曰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云。命世之君,创制显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袭前代。此其一端也。然如唐之为荡,虞之为乐,则五帝以来原以文义建号,其说见《尚书》传注及《史记正义》。

○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

元世祖立皇太子珍戬,(旧名真金。)诏曰:“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能继统者,豫选定之,是用立太宗为帝。自后因不显立冢嫡,遂启争端。今以尔为皇太子,特赐册命。”是太宗以嫡子嗣服,本太祖有命。故太祖崩后,太宗虽统兵在万里外,而母弟图类(旧名拖雷。)监国几及一年,俟太宗归即位,宗亲将相皆无异言。及太宗崩,皇后尼玛察氏(旧名乃马真氏。)称制,立己子库裕克(旧名贵由。)为帝,是为定宗。定宗崩,无君者且三年,大臣乌兰哈达(旧名兀良合台。)等定议,立太宗从子莽赉扣(旧名蒙哥。)为帝,是为宪宗。是宪宗之立,由乌兰哈达等之力也。(本纪,诸王巴图穆格等议立莽赉扣,定宗后遣人来言曰:“昔太宗欲以皇孙赛勒们为嗣,诸王百官皆与闻之,今欲议他属,置实勒们何地?”穆格曰:“太宗崩,尼玛察皇后立定宗,已违太宗命矣。今尚谁咎?”乌兰哈达曰:“巴图之言是也。莽赉扣聪明睿智,宜为君。”议遂定。又《孟克萨喇传》,先是太宗在帐殿,莽赉扣侍侧,太宗抚之曰:“是可为君。”又一日,以按豹,皇孙实勒们曰:“犊将安养?”太宗以为有仁心,亦曰:“是可为君。”至是诸王议立宪宗,或以实勒们为言,孟克萨剌曰:“汝言诚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时,何以不言?今诸王等亦遵先帝遗言也。”由是宪宗之位遂定。案巴图穆格旧名拔都木哥,实勒们旧名失烈门,孟克萨剌旧名忙哥撒儿。)此已启大臣拥立之端。世祖有鉴于此,故预立珍戬为皇太子。其后珍戬早薨,未及即位。世祖崩后,成宗(珍戬子特穆尔,旧史名铁木耳。)方抚军北边,以长幼而论,则母兄晋王噶玛拉(旧名甘麻剌。)当立,而伊实特穆尔(旧名玉昔帖木儿。)以成宗在军时,世祖曾以皇太子旧玺付之,遂告晋王曰:“昔储闱之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长,奚俟而不言?”晋王乃曰:“皇帝践阼,愿北面事之。”于是成宗遂即位。是成宗之立,由伊实特穆尔之力也。成宗崩,太子德寿先卒,丞相阿固岱(旧名阿忽台。)等欲奉皇后称制,以诸王阿南达(旧名阿难答。)辅之。丞相哈剌哈斯(旧名哈剌哈孙。)则以武宗、仁宗皆珍戬之孙,理宜继统,而武宗方抚军北边,仁宗亦在怀州,乃先迎仁宗入京,诛阿固岱等,而趣武宗入即位。是武宗、仁宗之相继御极,皆哈剌哈斯之力也。仁宗既为帝,立子英宗为皇太子,故英宗继立之际,朝臣亦无异言,迨英宗为特克实(旧名铁失。)所弑,特克实即遣使迎泰定帝入即位。是泰定帝之立,由特克实之力也。泰定帝崩于上都,丞相都尔苏(旧名倒剌沙。)立其皇太子喇实晋巴(旧名阿速吉八。)为皇帝,固亦父子相传之正理,而枢密使雅克特穆尔(旧名燕铁木儿。)私念武宗旧恩,欲立其子明宗、文宗。时明宗远在沙漠,文宗亦在江陵,乃先迎文宗入即位。其时上都诸王方举兵入讨,雅克特穆尔力战胜之,而文宗之立遂定。及明宗归,雅克特穆尔又害之于途,文宗旋复为帝。是文宗之立,由雅克特穆尔之力也。厥后文宗、宁宗相继崩。皇后布达实哩(旧名卜答失里。)已遣人迎明宗长子托欢特穆尔(即顺帝。)入京,欲付以位,而雅克特穆尔不愿,遂不得立。迨雅克特穆尔死,始立焉。倘不死,则顺帝之立不立尚未可知也。是则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皆大臣所立,此有元一代之大事也。案太祖崩后无君者凡一年,定宗崩后无君者且三年,成宗崩后,武宗、仁宗皆在远方,亦年余始得立。凡此新旧绝续之际,未尝无疏属庶孽如额布格、(旧名阿里不哥。)阿南达等从旁窥伺,然一二大臣定议,卒归于应立之人,盖开国之初,风气古,宗亲将帅推戴,咸出于至公,故无悖常乱纪之事。迨特克实之弑立,雅克特穆尔之废立,则全是权臣肆意妄行,大柄在手,莫敢谁何?遂任意易置,此可为后世鉴也。昔唐代宦官权重,故穆宗以后,立君多由宦寺。元则大臣权重,故立君多由权臣。《元史 宦官传序》谓,太祖选贵臣子弟给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窃权。此固一代良法,而岂知大臣权力过甚,又足为乱阶,其祸较宦官更烈哉!

○元宫中称皇后者不一

《西峰谈话》谓,历朝止一后,元时始有三宫之制。正后必鸿吉哩氏,(旧作弘吉剌氏。)太祖时以其佐命功多,约世世为婚姻,犹辽代之于萧氏也。其余两宫则采之他族,亦曰二宫皇后,三宫皇后。明朝仿之,虽不并称皇后,而选一后必并立三宫,异日虽或别立皇贵妃,而初选之东、西二宫其尊如故云。案元代每朝称皇后者实不止三宫,有至七八人数十人者。今据《元史 后妃表》,太祖朝称皇后者共二十三人,曰布尔特格勒津,(旧名孛儿台旭真。)曰和拉衮,(旧名忽鲁浑。)曰果勒济雅坦,(旧名阔里桀坦。)曰托果斯,(旧名脱忽思。)曰特默伦,(旧名帖木伦。)曰额琳沁巴勒,(旧名亦怜真八剌。)曰巴延呼图克,(旧名不颜浑秃。)此七位为大鄂尔多。(旧作斡耳朵,言大行帐所在也。辽制,天子所居置宫卫,崩则徙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曰斡鲁朵。元之斡耳朵,盖即辽之遗制也。)曰呼兰,(旧名忽兰。)曰哈勒巴津,(旧名哈儿八真。)曰伊实琳沁,(旧名亦乞剌真。)曰托欢彻尔,(旧名脱忽茶儿。)此四位为第二鄂尔多。曰伊苏,(旧名也速。)曰和拉哈剌,(旧名忽鲁哈喇。)曰阿齐兰,(旧名阿失伦。)曰图勒古尔,(旧名秃儿哈剌。)曰彻尔,(旧名察儿。)曰阿实克默色,(旧名阿昔迷失。)曰鄂勒哲呼图克,(旧名完者忽都。)此七位为第三鄂尔多。曰伊苏肯,(旧名也速干。)曰珲塔噶,(旧名忽答罕。)曰哈达,(旧名哈答。)曰鄂勒哲和斯,(旧名斡者忽思。)曰雅尔,(旧名燕里。)此五位为第四鄂尔多。金宣宗请和,以卫绍王公主归于太祖,是为公主皇后。(见《金史》。)此又一后也。太宗朝称皇后者,有巴喇噶沁皇后,(旧名孛剌合真。)昂辉二皇后,(旧名昂灰。)克勒奇库塔纳三皇后,(旧名乞里吉忽帖尼。)又有塔纳奇纳六皇后,(旧名秃纳奇纳。)定宗皇后惟乌拉海额实(旧名斡兀立海迷失。)一人。宪宗朝称皇后者五人,曰呼尔察,(旧名火里差。)曰呼图克,(旧名忽台。)曰约索尔,(旧名也速儿。)曰楚巴,(旧名出卑。)曰莽赉呼图克。(旧名明里忽都鲁。)世祖朝称皇后者八人,曰图古哩克大皇后,(旧名帖古伦。)为大鄂尔多。次曰彻伯尔,(旧名察必。)曰诺尔布,(旧名南必。)为第二鄂尔多。曰塔喇海,(旧名塔剌海。)曰诺术欢,(旧名奴罕。)为第三鄂尔多。曰巴延乌真,(旧名伯要兀真。)曰库库伦,(旧名阔阔伦。)为第四鄂尔多。又有苏哈达实皇后,(旧名速歌答思。)后常世守世祖之鄂尔多者。成宗朝称皇后者,曰布尔罕,(旧名卜鲁罕。)曰克勒奇库塔纳,(旧名乞里吉忽帖尼。)其元妃实里达赖(旧名失怜答里。)以早薨故不称后,至大中始追谥。武宗朝称皇后者三人,曰珍格,(旧名真哥。)曰苏喀实哩,(旧名速哥失里。)曰鄂勒哲。(旧名完者歹。)其明宗母伊奇哩氏,(旧作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古氏,(旧作唐兀氏。)本皆妃子不称后,后因子为帝,始追谥。仁宗朝称皇后者二人,曰阿南达实哩,曰达尔玛实哩。(旧名答里麻失里。)英宗朝称皇后者三人,曰苏喀巴拉,(旧名速哥八剌。)曰雅本呼图克鲁,(旧名牙八忽都鲁。)曰多尔济巴勒。(旧名朵儿只班。)泰定帝朝称皇后者十人,曰巴拜哈斯,(旧名八不罕。)曰额琳沁巴勒,(旧名亦怜真八剌。)曰呼喇,(旧名忽剌。)曰伊苏,(旧名也速。)曰萨都巴拉,(旧名撒答八剌。)曰布延库哩页额实,(旧名卜颜怯里迷失。)曰实喇特穆尔,(旧名失烈帖木儿。)曰塔纳,(旧名铁你。)曰巴罕,(旧名必罕。)曰苏喀达喇。(旧名速哥答里。)明宗朝称皇后者七人,曰温绰欢,(旧名按出罕。)曰伊埒实克,(旧名月鲁沙。)曰布颜呼图,(旧名不颜忽都。)曰班布尔实,(旧名八不沙。)曰伊苏,(旧名野苏。)曰托果斯。(旧名脱忽思。)文宗朝皇后惟布达实哩(旧名卜答失里。)一人。宁宗皇后惟塔哩雅图默色。(旧名答里也忒迷失。)顺帝朝称皇后者,曰喇特纳实哩,(旧名答纳失里。)曰巴延呼图克,(旧名伯颜忽都。)曰鄂勒哲呼图克。(旧名完者忽都,高丽人奇氏。)可见元代每帝皇后本无定数,西峰所云三宫之制犹未为得实也。然细考《元史》及《经世大典》诸书,则并称皇后中,嫡庶仍自有别。如太祖之布尔特格勒津则称大皇后,太宗之巴喇噶沁则称正宫皇后,世祖之图古哩克亦称大皇后,顺帝之巴颜呼图克皇后死,奇皇后见其衣服敝陋,笑曰:“正宫皇后何至服御如此!”又至正二十五年,诏立次皇后奇氏为皇后,改奇氏为肃良合氏。又《别的因传》,幼从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是同称皇后,又有正宫及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之分也。正宫皇后必有册宝,其余则无,《元史》表、志、《后妃传》可证。

○元帝子称太子者不一

古来储君始称太子,元制则帝子多以太子称,不必继体也。《元史 宗室世系表》,太祖六子,长卓沁太子,(旧名术赤。)次察罕台太子,(旧名察罕。)次太宗皇帝,次图类,(旧名拖雷,即睿宗也。)次五乌拉齐,(旧名兀鲁赤。)无嗣,次六科尔戬太子。(旧名阔烈坚。)太宗七子,长定宗,次库腾太子,(旧名阔端。)次库春太子,(旧名阔出。)其余俱称大王。定宗三子,惟诺果(旧名脑忽。)称太子,余称大王。世祖立珍戬(旧名真金。)为皇太子,余俱称王。泰定帝四子,皇太子阿尔济雅巴(旧名阿里吉八。)之外,又有锡锡太子,(旧名小薛。)允丹藏布太子。(旧名允丹藏卜。)文宗三子,皇太子喇特纳达喇之外,(旧名阿剌忒答剌。)余为雅克特古斯太子,(旧名燕帖古思。)太平讷太子。更以诸传考之,《艾穆传》,从四太子南伐,谓图类也。《按扎儿传》,帝率皇弟四太子征潞州,亦谓图类也。《高诺尔传》,(旧名高闹儿。)从库春(旧名阔出。)太子出征,其子元长又从太子托欢(旧名脱欢。)征交趾。《苏克(旧名速哥。)传》,其子长罕、玉吕从兀鲁赤太子出征。《脱忽怜传》,从噶玛拉太子(旧名甘麻剌。)征海都。诸所谓太子者,皆非储君也。可见是时皇子通称太子,更以表传参证之。大概国初时,正宫皇后所生,虽非冢嫡,亦称太子,其余则称王。中叶以后,则非正宫所生亦称太子,而命为继体者,则称皇太子。

○元帝后皆不讳名

元代帝后生前皆无徽称,臣下得直呼其名,盖国俗朴,无中国繁文也。莽赉扣殂于蜀,(旧名蒙哥。)郝经上世祖书,谓蒙哥罕无故进兵于蜀,今已崩逝,大正宜迎蒙哥罕炅舆,收皇帝玺。蒙哥即宪宗也,其时尚未有谥号,故臣下皆以名呼。《曹元用传》,累朝皇后既崩者,未有谥号,犹各以名呼之,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名呼?又《逯鲁曾传》,时以武宗皇后珍格(旧名真哥。)无子,欲以明宗母、文宗母配享,鲁曾曰:“珍格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册,安得不为立主配食。”是臣下称皇后亦呼其名也。又世祖太子珍戬,(旧名真金。)顺帝忽都皇后生子亦名珍戬,尤觉太无忌讳。(案北俗本无讳名之例。辽兴宗时,萧罕嘉努疏言,太祖之考夷离堇,至今犹以名呼,于是始追尊玄、德二祖。盖北俗朴,本不讳名也。)

○元封子弟驸马于各部

元太祖、太宗征讨诸国,得一地即封子弟一人镇之,亦有封及驸马者。如太祖子卓沁(术赤。)分封西北,其地极远,去京师数万里,驿骑急行二百余日方至。又赐按陈以可木儿、温都儿等地,赐火忽以哈老温等地。宪宗之立,诸王来会者,西方有伯尔克托、噶特穆尔儿哥、脱哈帖木儿等,(旧作别儿哥、脱哈帖木儿。)东方有伊克、托欢、伊逊克、阿齐台、塔齐尔、伯勒格台等,(旧作也古、脱忽、亦孙哥、按只带、塔察儿、别里古带。)皆太祖、太宗子孙分封于外者也。宪宗又分迁诸王于各部,如格丹(旧名合丹。)分于巴实伯里,(旧名别石八里。)蔑里(旧名默埒。)分于雅尔达实河,(旧作叶儿的实河。)海都分于哈里雅尔,(旧作海押立。)伯尔克(旧名别儿哥。)分于库尔哲,(旧作曲儿只。)托克托(旧名脱脱。)分于额密埒,(旧作密立。)此皆见于《元史》者。而《明史 外国传》又记哈密则威武王纳忽里封地也,西宁则驸马章古封地也,哈梅里则诸王纳失里封地也,撒马儿罕则驸马帖木儿封地也,别失八里则诸王合丹封地也。盖其宗亲已遍于朔漠矣。及取中原后,诸王之分封于外者,又各予以内地分邑,如汉、唐食邑之制,所收之赋曰五户丝,每五户出丝一斤,以供其俸。先是太祖欲以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耶律楚材以为不便,乃命各位下止设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谓掌印官也。)而朝廷置官吏,收其租税以给之。其后世祖平宋后,亦仿此例以给诸王。如安远王分邑,隶建宁者七县,隶汀州者三县,听其自置达鲁噶齐是也。(成宗赐晋王也孙铁木儿南郑县六万五千户,世祖诸王子也先铁木儿诏安县,脱欢之子不答失里宁德县,忽都鲁之子南安县,爱牙赤之子光泽县,各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又赐湘宁王迭里哥儿湘乡县六万五千户。而诸王分地则以流官为达鲁噶齐,各位所置者为副。)海都封于哈里雅尔,而内地亦有食邑,海都叛后不复给。海都死,其子察八儿穷蹙来降,世祖先有旨,诸王皆太祖子孙,其分地应得之五户丝,藏之,俟彼来降赐之,至是仍以赐察八儿。元之待宗可谓厚矣。《明史》谓元太祖平西域,封子弟为王,元亡,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然其子孙散布于西北者甚多,故中原虽失,而塞外苗裔仍不绝。此一代封建之制,所以为后嗣计者,至深远也。

○元代叛王

元封诸王于西北,固收宗支蕃衍之效,然多有据地叛乱者。其见于本纪者,世祖时,诸王乃颜反,帝自将讨擒之。已而其党哈丹、秃鲁又叛,再出师败之。而诸王中有海都者尤强盛,屡称兵内犯,诏以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木罕镇北边。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拘安童,胁宗王以叛。帝命伯颜讨之,虽败其兵而海都仍逸去。故常命皇子镇北边以备之,成宗及晋王、武宗为皇子时,皆守边十余年,未尝帖服也。此外见于各列传者,《土土哈传》,有叛王脱脱木、失烈吉及铁哥,皆为土土哈所败。又擒叛王哈儿鲁,诛叛王兀塔海。又败叛王火鲁哈孙于兀鲁灰之地。夜渡贵烈河,败叛王哈丹。又《阿沙不花传》,有叛王纳牙等,为阿沙不花所败。《伯颜传》,有诸王明里铁木儿,从海都叛,伯颜以书喻之,明里铁木儿感泣来归。《阿术传》,有叛王昔剌木,为阿术所败。《阿剌罕传》,有世祖母弟阿里不哥构兵。《塔出传》,有叛王曲迭儿,为塔出所败。《暗伯传》,有叛王哈鲁,为暗伯所擒。《昔班传》,有火和大王叛,为昔班所败。《玉哇失传》,有诸王和林及失剌等叛。《麦里传》,有诸王霍忽叛,掠河西,麦里击败之。《忽林出传》,有叛王斡罗斯等,为忽林出所败。《失剌拔都儿传》,有叛王脱脱,为失剌拔都儿所擒。《洪重喜传》,有叛王八剌哈赤,为重喜所败。《刘国杰传》,有诸王脱脱木反,国杰袭败之。《孔元传》,有叛王失里木等,元出兵败之于兀速洋。《刘哈剌八都鲁传》,有叛王昔里吉及脱忽,皆战败被擒。(盖即劫北平王者。)《汪惟正传》,有叛王土鲁,叛据六盘山,为惟正所擒。《忙哥撒儿传》,有叛王察哈台,为忙哥撒儿所诛。《铁哥传》,有叛王塔不台。《月赤察传》,有叛王灭里铁木儿,屯于金山,武宗为皇子镇北边时,出其不意,以师压之,灭里乃降。成宗元贞二年,犹有诸王都哇、彻彻秃潜师袭火儿哈秃之地,又叛王秃麦、干鲁思等犯边。直至元贞九年,海都子察八儿及都哇明里帖木儿等相聚谋曰:“昔我太祖,艰难以成帝业。我子孙乃自相残杀,是隳祖宗之业也。今镇边者皆吾世祖之孙,吾与谁争哉!不若遣使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乃遣使来,帝许之,于是诸王皆罢兵入朝。(《床兀儿传》)诸王入朝,大宴时,脱脱即席陈西北诸王始终离合之迹,去逆效顺之义,听者倾服。(《脱脱传》)此元一代分封诸王得失之林也。《王思廉传》,帝亲征乃颜时,思廉谓段贞曰:“诸王反,由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议,实为良图。”贞以闻,帝嘉之。其时博罗欢亦谓,太祖分封诸王,其地与户以二十分为率,忙兀、兀鲁、扎剌儿、弘吉剌、亦其列思五部共得十一,乃颜独得其九,故最强。然则众建而分其势,又析圭分土时所当早计欤!

○各朝国书

后魏太武帝造新书千余,诏曰:“在昔帝轩辕,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天兴四年,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是皆因书籍文字传写讹谬,特为刊正,以昭划一,使天下通行,而非另创一体,以便其国俗所用也。自辽太祖始造契丹字,而夏、金、元以来遂仿之,各有国书,今摘叙于后。《辽史》,神册五年春,始制契丹大字。案陶宗仪《书史会要》云,辽太祖用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制契丹字数千,以代刻木。又《永乐大典》引《纪异录》云,渤海既平,乃制契丹大字三千余言。则制字应在天显元年也。

赵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又绎《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完颜希尹传》,女直初无文字,及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金主遂命古绅(旧史名谷神。)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行之。后又制女直小字,谓古绅所制为大字云。(《缔达传》,是时女直字设学校,命讹离剌等教之,其后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皆由此致相位,而温罕缔达最号精深。)《元史》,世祖始命西僧帕克斯巴(旧史名八巴思。)制蒙古新字,诏曰:“我国家肇基朔方,制用文字,皆取汉楷及辉和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命国师帕克斯巴创蒙古新字,颁行诸路,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号帕克斯巴为大宝法王。其字凡千余,大要以谐声为主。(世祖以国师西番人,言语不通,命迦鲁纳答思从国师习其法及言与字,期年皆通,以畏吾字译西天西番经论。此盖未制蒙古字以前,犹借用畏吾字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魏收
  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李延寿
  卷八十二·毕沅
  卷六十九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李焘
  东都事略卷六十五·王称
  卷二十·商辂
  弁言·黄宗羲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七·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四·佚名
  第六十九册 天命十年·佚名
  一三四九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陆锡熊奏办理文溯阁书函排架情形片·佚名
  史记集解卷九·裴骃
  卷三百四十六·杨士奇
  郑桓·周诒春
  冯庆桂·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跋 钱陈羣·乾隆

    钦惟我皇上文思光被久道化成宵旰时几寄情篇什焕然蔚炳与岁俱增要皆本至诚无息之一心发为大圣多能之余事而卷帙之富亦遂超轶古今盖自御极以来丙辰至丁卯一纪所作四千有奇订为初集戊辰至己卯一纪所作八千有奇编为二集以

  • 卷164 ·佚名

    李弥逊 再用硕夫韵二首 一丘一壑半生中,旁舍小儿见老翁。 归来赋就晚迳绿,醉时歌罢春灯红。 壮心欲尽孤云薄,昨梦不留寒月空。 茗碗粥盂能事毕,四三朝暮付狙公。 李弥逊 再用硕夫韵二首 北窗

  • 卷三·乾隆

    卷三陇西李白诗三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原选者评。朗如行玉山。可作。白自道

  • 班马异同卷二十八·倪思

    淮南衡山列第五十八 史记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第十四 汉书四十四伍被第十五 汉书四十五淮南厉王长者高袓帝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帝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也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不敢内宫为筑

  • 卷之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八辑·佚名

     杨淮震投献霹雳神策案  山东学政谢溶生折奏 军机处档  山东学政臣谢溶生谨奏为据实奏明事窃东省士习强悍久在圣明洞鉴之中臣出京时跪耹圣训精详固密抵任以来时刻凛遵凡考试各府赴学讲书点名发落接见教官士子之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安砚方译【说明】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

  • 杜审言传·欧阳修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晋朝征南将军杜预的后裔。考中进士,任隰城县尉,自恃才高,处世高傲而被人妒忌。苏味道为天官侍郎,杜审言参加考判,出来对别人说:“味道必死。”人们惊问原因,审言答说:“他见了我的判文,将要羞死。”又

  • 李馥荪·佚名

    李馥荪先生小传李先生名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早岁肄业于绍兴中学及杭州蕙兰中学旋东渡日本求学以期深造返国时适值辛亥鼎革先生被聘为浙江财政厅顾问未几改任浙江银行上海支行经理先生出其所学从事改组更名为浙江实业银

  •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有术客与医俱言曰:‘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病犹可为乎?”晏子曰:“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

  • 卷五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三经解名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皇氏侃曰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録入於礼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

  • 第二十一章谈人类心理发展史·梁漱溟

    此章为吾书临末结束之文,非有前此未曾道出之新义,要在汇合前后各章有关论点而重温之,从而读者可得一非新而似新之概括观念:人类心理时时在发展中,其发展趋向所在若有可睹。 为行文方便分条来进行如下。 1.吾书第一章即揭出

  • 卷一·僧伽斯那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瞋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

  •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佛告阿难陀。若诸世间所有灾祸逼恼。刀兵饥馑亢旱疾疫。四百四病忧恼斗诤。及八万四千鬼魅娆恼有情。所求世间出世

  • 有产业的人·高尔斯华绥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06年。福尔赛一家祖上是农民,到第三代老乔里恩及6个兄弟4个姐妹时,已积聚了100万财富。一天,长房老乔里恩的孙女琼与工程师波辛尼举行订婚

  • 绘宗十二忌·饶自然

    中国画论著。又称《画家十二忌》。元代饶自然撰。一卷。成书于至正庚辰(1350)年。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八年罗周旦《古今画鉴》刻本、《绘事微言》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及人民美术出版社邓以蛰、马采标

  • 青城十九侠·还珠楼主

    《青城十九侠》,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未完,1935年5月起在《新北平报》连载;旋由天津励力出版社按集出版单行本,至1943年10月出版第24集;1947年11月由两利书局出版、正气书局印行第25集。小说第一

  • 白香山诗集·白居易

    唐诗别集。40卷。白居易撰。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此书是清人汪立名编纂。汪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康熙时官工部主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0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四类;后集17卷,分格、律两类;别集1卷,收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