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一千十七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

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九月。甲申。上自避暑山庄回銮。遣额驸扎兰泰、赴两间房皇太后行宫问安。  

○军机大臣等议奏、嗣后六部主事。京察一等。奉旨允准者。以直隶州知州升用。步军统领衙门。事务亦繁。主事内每有出色之员。亦请照六部办理。其太仆寺等各衙门主事、经历、都事、寺丞、署正等官。京察保送引见。准其一等者。以六部主事调补。从之。  

○是日、驻跸喀喇河屯行宫。  

○乙酉。驻跸常山峪行宫。  

○丙戌。上御行殿。勾到广东、福建、秋审情实罪犯。停决广东斩犯七人。绞犯七人。福建斩犯十二人。余一百十四人、予勾。  

○谕曰、丰昇额回京后。着即赴本任办事。现在川省军需奏销之事未竣。英廉仍着兼署户部尚书。至户部堂官、在内廷行走者多。该部事务殷繁。不可无人坐办。袁守侗、虽在军机处行走。着每日到署。专办户部事务。遇朕至圆明园之日。不必随往。其丰昇额、福康安、梁国治、和珅、并着每日轮流一人。到署办事。  

○又谕、据永德奏、福州副都统伟善、年力衰迈。呈请代奏解任等语。伟善、着准其原品休致。  

○谕军机大臣等、昨礼部奏、据道录司陈资炎呈称、龙虎山上清宫署提点司詹资国咨称、提点娄近垣病故。所遗员缺。请将现在署协二提点。改为正副提点。换给劄付等因。查上清宫额设提点一人。本无署协之分。嗣因娄近垣在京。难以兼顾。申请拣派署理协理。经礼部给以劄付。提点系六品顶带。如果一人照料不周。亦应奏明设立。礼部遽准给劄。实属疎忽。请将原办之堂司各官、交部查议。至提点等项法官。为正一真人所属。凡遇顶充。自应报明真人。查其贤否。核实报部。乃詹资国、即以本人具文请充。并未呈明转请。殊与体制不符。未便遽准。请饬交江西巡抚、转饬正一真人、查明报部。再行办理等语。所驳甚是。已依议行矣。龙虎山上清宫额设提点法官等项。本系正一真人所属。其管理斋醮香火。亦系本山事务从前娄近垣简放四品。乃世宗宪皇帝特恩。并非定例。今娄近垣业经病故。提点法官等项。自应仍归正一真人管理。员缺应补。亦应真人拣选。报部顶充。乃詹资国并不呈请。竟自具文报部。恐不无多事擅专情弊。着传谕海成、查明詹资国、自署提点以来。是否安静守分。其办理此事。曾否告知真人张存义。其上清宫诸务。应作何归并查核之处。逐一妥议。据实覆奏。  

○又谕、前据弘晌奏、访缉高丽人、被盗银两一案。有胡国祥等、曾偷窃行路客商银两。当差捕役、在三座塔扣布特村。将胡国祥拏获。旋被周二等、纠众夺犯。并将捕役殴伤等语。当派军机司员舒濂、会同热河道明山保、驰往该处。将夺犯殴差之周二等二十五犯。并伊子胡柱儿。先后拏获。解交行在刑部、严审定拟。其未获之胡国祥。现饬各该处严缉务获。押解赴京。从重究治矣。向来各省差役。至邻省缉拏要犯。俱行文咨照所在督抚。并令捕役、于应行缉犯之处。密向该州县挂号。选差干役协缉。盖恐外省差役。越境拘拏要犯。村人不能识认。易滋事端。若见有本处公差。知系官司勾摄。自不敢于违抗。且本地差役、跟寻犯人住址。亦易于缉获。设遇大案要犯。文武员弁。并可亲身前往。不致漏网。前日盛京缉拏胡国祥之案。因该差于中途。躧知贼匪在三座塔地方。即往查拏。自不及先行禀报将军。该将军等、亦无由行文咨会直隶。尚非将军等之疎忽。但盛京各处。毗连直隶者多。缉拏人犯。亦所常有。嗣后遇应行差赴直境缉犯之事。如已查有要犯居址者。一面飞咨直隶总督。饬屡妥办。并令该差到境。迅赴地方官挂号。添差协缉。设或佥差时。未知该犯住址。经差役临时访得者。自当星即往捕。若俟禀报本官。再行移咨会缉。必致要犯远扬。又无此拘泥贻误之理。竟当于差票内。豫行注明。如该差有沿途访得犯人踪迹。在于邻境者。该差即持票迅赴所在地方官挂号。令速添差协拏务获。仍令选派兵役。护解出境。并令沿途地方官。随到随派差递送。以免疎虞。若盛京派差时。不于票内注明。及所在地方官闻知。不实力协缉。及到境不小心护解者。均难免应得之咎。将此传谕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将军、副都统、及奉天府尹、遵照办理。并就近交该督、通饬各属。一体遵行。  

○是日、驻跸两间房行宫。  

○丁亥。谕、据刘秉恬、富勒浑、鄂宝、桂林、奏称川省办理军需。蒙发帑金六千余万之多。凡例准开销者。现在随案核销。其与例不符。应行删减者。约计千百余万。除于承办各员名下追赔。及该管上司分赔外。为数尚多。拟于川省养廉内。扣半摊赔。犹恐归结无期。帑仍悬宕。请令各直省督抚以下。州县以上等官。于应得养廉。酌扣十分之三。代为赔还。不出十年。即可全数完结等语。所奏大非。无此办法。朕征剿两金川之故。因其系服属土司。敢于负恩抗拒。吞噬邻封。实为边圉之患。势不得不行翦除。五年以来。朕宵旰运筹。调兵裕饷。幸将士宣劳用命。扫穴俘酋。大功告蒇。为一劳永逸之计。即用数千万帑金。朕心原所不惜。但须核实报销。使用项悉归有着。不得谓之妄费。若贪劣之员。藉端侵冒。自为法所必诛。设其中有因军务紧急。趱办过费。致踰成额。难以按例准销者。如果核实奏开。未尝不可格外加恩宽免。即如站员冀国勋、承办粮台诸事。滥用无度。至于累万盈千。法司议以大辟。拟入秋审情实。朕犹念其讯未入己。且究因急公所致。是以勾到时、并未予勾。亦可知朕办事准情酌理。务期至当。而不肯稍有偏倚矣。今刘秉恬等、乃因军需奏销。例应删减者多。恐帑项悬宕。欲令各省将养廉酌扣摊赔。所见鄙谬。不能深体朕意。至于如是乎。夫金川军务。系四川一省之事。若因经手之人。办理不善。致多糜费。于各员名下追赔。并着落该上司分赔归款。理所宜然。或因为数过多。于通省养廉分年摊扣。尚系就川省以完川省。然朕犹以为各官养廉。扣至一半。办公不免拮据。且事属已往。后任何辜。而令其代为前人赔累。亦未平允。并恐川省各官。所得者少。不足以养其廉。致有黩货病民之事。更滋流弊。近经降旨学与刘秉恬等矣。至各直省官员。与此事尤毫无干涉。顾可从而彼及之乎。且如军行所过省分。一切皆官为资给。丝毫不扰闾阎。虽用兵而人不知兵。朕之体恤下情。若此其周且至。安肯以军需无着之项。贻累率土臣工乎。况此次军需。共发帑六千余万两。删减即至千百余万。不过十分之二。方今府军充盈。并不必急欲归还此千万之数。若刘秉恬等所奏。竟似因军需费多。而令天下官员。公同填补。成何政体乎。昔康熙年间。江西藩库、亏帑二百余万两。部臣议请赔究。皇祖谕云。此必因朕屡次南巡垫用之故。朕为太平天子。省方观民。即动帑金以供巡幸。亦无不可。毋庸追赔究治。煌煌圣训。人皆感诵。今朕因征剿叛蕃。绥靖边徼。致费帑项。岂不能效法皇祖之概行宽免乎。刘秉恬等、系朕特派会同该督文绶等、核办军需奏销大员。惟应各发天良。将用过军需各项。彻底清查。核实销算。以次题结。通计准销者若干。应删减者若干。分别明晰。勿使稍涉朦混。至于删减之项。总不离各站员经管。伊等支领收放。俱有册档可稽。其实用多寡。难掩众人耳目。刘秉恬等、在军营董办粮运年久。亦应早有见闻。若有站员于事后浮冒捏开。查无确据。即属藉端肥槖。或将官银私自花费。胆敢侵蚀军需。其罪实浮于冀国勋。即当查明参奏。必不姑宽。勿使贪劣之员。得以侵帑幸免。若有因军需紧迫。必需多费。以免贻误。查系众见确凿。实有凭据。如冀国勋之类者。虽与部定之例未符。而其急公之心可谅。不但不当治罪。并不当复向追赔。该侍郎等、即当据实奏闻。候朕施恩豁免。但不得因有此旨。辄思将劣员侵冒妄费之项。滥行混入。以图掩盖弥缝。为邀誉市恩之事。非特难逃朕之洞鉴。即伊等抚心自问。亦恐为天理所不容矣。至所奏各省摊扣养廉之说。断不可行。将此明白宣谕。使咸知朕意。刘秉恬、富勒浑、鄂宝、桂林、均着严饬行。并通谕中外知之。  

○是日、驻跸要亭行宫。  

○戊子。上御行殿。勾到奉天、陕西、秋审情实罪犯。停决奉天斩犯二人。绞犯五人。陕西斩犯二人。绞犯四人。余九十二人、予勾。  

○是日、驻跸密云县行宫。  

○己丑。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谕曰、韦谦恒、前在护贵州巡抚任内。因苏墧侵贪一案。不即揭参。尚非大过。伊系翰林出身。学问亦优。着加恩赏给编修。在四库全书处行走。  

○谕军机大臣等、据杨景素奏、东省采访遗书。两次进呈书籍内。有借钞一百余种。同拣存未解之书五十余种。遵奉前旨。赍发各州县。转饬各原主收领。取有领收附卷。并无遗漏。亦无胥役从中滋弊等语。所办甚是。前经降旨。令各督抚、将各家拣存之书。令承办书局人、逐一查验。按照所呈原单造册。先行发还。并饬该管官、严行稽查。仍将如何还给。及何日给还之处奏覆。嗣据各督抚陆续具奏、发还遗书。俱已给领完竣。惟海成、及裴宗锡摺内。有现在饬令各属。将本家领状报查。统俟报全之日。查明另行专摺奏闻等语。迄今未据奏及。该省是否全行给领。有无收字可凭。何以未经再奏。海成尚在江西。裴宗锡虽已调任贵州。闵鹗元到任后。此事曾否查及。着传谕海成、闵鹗元、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恩赏原任大学士朱轼孙监生朱世德、在四库全书誊录上行走。  

○是日、驻跸南石槽行宫。  

○庚寅。上回銮。奉皇太后居畅春园。  

○诣安佑宫行礼。  

○幸圆明园。  

○辛卯。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壬辰。谕曰、曹秀先、蔡新、现在阿哥书房行走。张若溎、年逾七旬。俱不必办理四库全书总裁事务。遇有算法等书。仍着蔡新阅看。沈初、钱汝诚、刘墉、俱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  

○谕军机大臣等、据勒尔谨奏、乾隆戊戌年、新疆各处。应需贸易备赏绸缎。开明各项色样数目。请饬江宁、苏州、织造。暨山东、山西、巡抚。照依议定丈尺织办。解甘分运等语。着传谕杨景素、巴延三、基厚、舒文、福海、即照勒尔谨单开所需各绸缎。如式妥协制办。务使质地厚重。颜色鲜明。不得稍有粗糙轻减。至滋挑驳干咎。并着遴委妥员。如期解运。以资贸易之需。至所需秦纱三十匹。着毕沅、一并照办解往。  

○癸巳。谕曰、窦瑸、现准其来京陛见。该省总兵。俱系新任。未能兼署。所有贵州提督印务。着裴宗锡、暂行署理。  

○赈恤湖南耒阳、郴州、永兴、兴宁、宜章等五州县。本年被水灾民。  

○甲午。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  

○还宫。  

○谕曰、显亲王蕴着、都统素尔讷、四格、皆年迈不能办理旗务。俱不必管理都统。四格、着以都统衔、管理内务府大臣事务。  

○吏部议覆、署浙江布政使徐恕奏称、南米关系兵糈。请酌定初参未完不及一分、及一二分以上三参处分等语。于清厘积欠之道。似有裨益。应请嗣后初参州县官。欠不及一分者。罚俸三个月。戴罪催徵。参后违限不完。加倍议处。至未完一二分以上之经徵各官。二参限满不完。亦加倍议处。再该管上司有督催之责。亦应酌议。除未完不及一分之督催各上司。例无处分。毋庸增定外。其未完一二分以上之督催各官。二参后违限不完。亦按其未完分数。照二参例加倍处分。从之。  

○乙未。孝慈高皇后忌辰。遣官祭福陵。  

○谕曰、镶白旗满洲都统。着福康安调补。镶蓝旗满洲都统。着弘旿调补。镶白旗蒙古都统。着绵恩补授。仍管左翼前锋统领事务。镶白旗汉军都统。着伍弥泰补授。正红旗汉军都统。着理郡王弘<日为>管理。努三年老。着不必管理右翼前锋统领。所遗员缺。着奎林兼管。  

○谕军机大臣等、据刑部奏、审讯周升桓不将秦廷基收禁一案。据周升桓供称、熊巡抚有要密办的意思。故此不便问。止照看守的原牌办理等语。复提讯苏尔德。供亦相同。此事殊不可解。各省设立两司。原系帮同巡抚办事之人。承审此等要件。断无不令两司无闻之理。况藩臬俱面为请示。何以熊学鹏辄云不令其管。即或审拟此案时。两司论欲从宽。与熊学鹏意见不合。原可切实教导。若教而不从。偏执如故。即当据实参奏。乃竟撇却两司。在署独办。其意何居。若云熊学鹏审拟秦廷基一案。独欲持正从严。恐两司袒护同官。阻挠争论。故不令与闻。果尔、熊学鹏竟似不顾情面者。又何以问拟斩罪以后。不即饬令收禁。仍听在寓安居。此非瞻顾宽纵而何。种种皆出情理之外。着传谕文绶、即讯取熊学鹏确实供词。先行迅速覆奏。至此事必须熊学鹏到案。三面质对。方成信谳。伊系业经革职之人。即着拏解来京。并令文绶、派委妥员。沿途小心管押。毋致稍有疎虞。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  

○又谕曰、刑部奏、审讯周升桓不将秦廷基收禁。致在寓自缢一案。仅据周升桓等一面之词。亦不足尽信。已传旨文绶、将熊学鹏拏解来京。与苏尔德、周升桓等质讯矣。况刑名案件。系臬司专责。熊学鹏不令两司干与。广德即应与之据理切言。并不妨请教巡抚。因何不令同办。或熊学鹏偏执自专。两司皆有奏事之责。即当据实奏闻。何以广德于审讯此案时。仅一禀请如何办理。及熊学鹏答以不要你们管。广德遂默无一语。直至狱成定罪。竟若置身局外。尤非情理。且广德前在福建。与总督钟音、意见不同。每致抗辞辩论。何于满洲总督。尚敢遇事争论。而于汉巡抚。转多顾忌。一经熊学鹏斥阻。辄尔缄默不言。有是理乎。着传谕广德、即速据实明白回奏。将此由五百里传谕知之。  

○丙申。谕、刑部审讯宗室穆腾额、因身有服制。未束黄带。路遇正红旗蒙古施氏之仆七儿等。错认为相识之人。欲同饮酒。穆腾额不允。七儿等遂将伊衣服撕破一案。将七儿定拟具奏。宗室觉罗。分至尊贵。束红黄带。以别常人。理宜自尊体统。若弃红黄带不束。使人无从识别。辱由自取。宜加重惩。嗣后宗室觉罗等犯罪之时。如束红黄带者。依宗室觉罗例办理。如未束者。即照常人治罪。永为例。着宗人府晓谕知之。  

○刑部议奏、嗣后杀一家四命以上。致令绝嗣者。凶犯凌迟处死。其子无论年岁。概拟斩立决。妻女发伊犁给厄鲁特为奴。若死者有子嗣。即将凶犯子拟斩监候。秋后处决。妻女给死者家为奴。如死者家不愿收领。即改发伊犁给厄鲁特为奴。从之。  

○是日起。上以孟冬享太庙。斋戒三日。  

○丁酉。孝敬宪皇后忌辰。遣官祭泰陵。  

○兵部疏请、满员补放绿营。缘事降调。除提督、总兵、带领引见。恭候钦定外。其副将参将以下。按所降之级。核明应用之缺。一并声明。带领引见。交该旗降品补用。得旨、依议。此等人员到部。改补旗员。未能一时得缺。着该部带领引见。朕视其才具。如有可用绿营者。仍着交部照例铨补。其应以旗员用者。即照部议降补。俾各及时得缺。并内外轮流间用。以示体恤。  

○戊戌。谕、昨四库全书荟要处。呈进钞录各种书籍。朕于几余披阅。见黏签考订之处。颇为详细。所有各签。向曾令其附录于每卷之末。即官版诸书。亦可附刊卷尾。惟民间藏版。及坊肆镌行之本。难以概行刊入。某原书讹舛。业经订正者。外间仍无由得知。尚未足以公好于天下也。前经降旨。令将四库全书总目。及各书提要。编刊颁行。所有诸书校订各签。并着该总裁等、另为编次。与总目提要。一体付聚珍版。排刊流传。既不虚诸臣校勘之勤。而海内承学者。得以由此研寻。凡所藏书。皆成善本。亦以示嘉惠士林至意。  

○又谕曰、两金川喇嘛。均系邪教。不便仍留其地。但番人习奉佛教。该处独无喇嘛。似非从俗从宜之道。应于噶喇依、美诺、两处。酌建庙宇。即于京城喇嘛内。派往住持。所有应派人数。着理藩院议奏。其建庙事宜。着文绶妥酌办理。  

○库尔喀喇乌苏都统西津泰降调。伊犁协领格绷额、赏给副都统衔。驻劄库尔喀喇乌苏办事。  

○是月。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江南河道总督萨载奏、遵勘丁家集引河。钦奉朱笔标记图内处所。臣等初勘时。原拟自彼施工。因计长一千八百余丈。工长费多。又彼处淤滩稍高。河头不能得势。是以在迤下开挑。近日水消。溜走中泓。外面复生嫩滩。该处更不得河头之势。现在引河虽经疏浚。因秋汛水未大长。亦未开放。查丁家集民堰外生淤滩。嗣后水势渐消。不致冲刷民堰。止须于淤滩上旧民堰处。扎木筏一架。挑溜北趋。不但保护南岸。淤滩并可渐广。而溜走中泓。霜降后、北岸河势。自有定形。再覆勘办理。得旨、览奏俱悉。  

○又奏、估计陶庄迤上引河。共长一千零六十丈。河头宽四十丈。深一丈。河身宽三十五丈。深一丈二尺五寸。河尾宽三十丈。深一丈五尺。速移扎木龙。筑挑水拦水坝。共需银八万五千六百余两。择九月十六日开工。得旨、好。知道了。  

○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陈辉祖奏、遵查湖南耒阳、永兴、宜章、郴州、兴宁等州县。一隅水灾。已分别抚恤。沙压冲缺之田。劝民挑复补种。俟确勘收成分数。区别应否赈贷妥办。湖北郧西县石滩河地方。五月水发。冲塌草房二十一间。淹毙男女三十一口。俱经给赀抚恤。至沿溪地多石坂。本少种植。其泥土处。禾稻杂粮。水过仍含苞吐实。现俱收获。并无减损。其自观音堂以下。即出大江。畅流平缓。并无淹溢。报闻。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查通省中、邹平等处常平仓谷。现在额贮。共缺谷八万三千三百二十七石零。系历年赈拨。并本年蠲免之项。应以各属溢谷粜价买补。因各属丰收谷贱。尚未全粜。除将现存粜价发买外。余于四十一年地丁银内。先动支买补足数。其各属溢谷。饬令来年青黄不接时出粜。将价解司。得旨、好。知道了。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巴里坤屯田遣犯。原额三百五十名。今有年久安静。照例编入民籍者十四名。除将不种地遣犯四名补入尚少十名。请于发遣乌噜木齐人犯。经过巴里坤时。照数截留拨补。嗣后照此办理报闻。  

○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查臣标左右两营。节次进征金川马步兵丁。有康连等八名。经将军、参赞、委署行营把总外委。彻兵回营俱即摘顶。并未戴用。得旨、览。  

○钦差吏部侍郎刘秉恬、四川总督文绶等奏、川省军兴以来。费用浩繁。一切章程。俱从严办理。但动帑至六千余万。承办各官至数百余员。难保无侵欺浮滥情弊。臣等逐案清查。除实系赔垫办公者。分别办理外。其并无实用之项。亏缺帑金者。即根究严治。将任所本籍赀财。抄没赔补。至各商领运米石。俱系零星小商。实无垄断居奇。多获重利之人。得旨、览。  

○又奏、川省此次军需。凡民间应帮贴之数。一时未能凑齐。先动官项酌借。今大功告竣。应速催缴。除已解缴归款外。统计各州县递年未完者。不下百余万。为数稍多。议将各州县欠数。自来岁为始。在三千两以下者。定限二年完缴三千两以上者。三年完缴。得旨、如所议行。  

卷之一千十七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脱脱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赵尔巽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佚名
  二九五 寄谕高晋等查缴《徧行堂集》《皇明实纪》《喜逢春传奇》书版·佚名
  一九七 谕内阁四库全书处进呈各书疵谬迭出总裁蔡新等着交部察议·佚名
  一一二 谕内阁着添派皇六子及蔡新充四库全书处正总裁·佚名
  金佗稡编卷五·岳珂
  续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卷二十一·司马迁
  徐世谱传·姚思廉
  孟珙传·脱脱
  卷四·佚名
  罗运炎·周诒春
  唐元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贞素先生舒頔(贞素斋集)·顾嗣立

    頔字道原,绩溪人。父弘,字彦洪,号白云先生。頔年十五六,与同郡朱允升、郑子美、程以文讲明经史之学。比壮,受业姑孰李青山之门,陶子敬、潘元叔并为同舍生。时马中丞伯庸、韩祭酒伯高皆器重之。至元丁丑,江东宪使燕只不花辟为

  • 御选宋诗卷七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四七言絶句十一钱选题山水卷江南北苑出奇才千里溪山笔底囘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尊且向画图开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题秋江待渡图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刘昫

    ○徐文远 陆德明 曹宪  许淹 李善 公孙罗附 欧阳询  子通硃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李玄植附 张后胤 盖文达  宗人文懿 谷那律 萧德言 许叔牙  子子儒 敬播 刘伯庄  子之宏 秦景通 罗道琮 邢文伟 

  • 卷三百十六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甲申朔,知鎮戎軍种診言:「興、靈州等處多舊漢人,皆元昊所擄致者,常有思漢之心。乞明降指揮,言梁氏殘害其主,使眾心解離,如有首領來歸,特與官爵。」詔送高遵裕,降敕牓二十道付熙河都大經

  • 第七章讨论·孙中山

    四十六节讨论之权利一动议既发,及为主座接述之后,会众便可讨论。此时主座之义务,当使之能得完满及公平之讨论,又使会员各得同等讨论权利;而一面又须有以护卫全体,毋使一二会员之讨论时间有侵及全会时间。是以欲维持一适中之

  • 卷三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八旗大臣年表九内大臣年表二<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

  • ●跋·李元弼

    是书见于直斋书录解题及明文渊阁世善堂两书目常熟陈子准依宋本传录继入于铁琴铜剑楼卷首有李元弼自序作于广陵时为政和丁酉是本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二行距成书时已六十余年是必当时重视兹书可为牧令圭臬故

  •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一日·曾国藩

    五更三点起,至城内万寿宫拜牌行礼,黎明还营。各文武员弁来贺新年,巳正始毕。清理文件,写告示一张。旋观申夫与鲁秋航下棋,余亦与尚斋围棋一局。中饭后,阅《陆放翁诗选》。七言绝句发抄,兼选七律。余在京时,曾将放翁七律选抄一

  • 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佚名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象曰:曳其轮, 义无咎也。六二:妇丧其髴,勿逐,七日得。

  • 匡君大匡第十八·管仲

    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管仲与召忽往见之曰:“何故不出?”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召忽曰:“子固辞无出,吾权

  • 卷九十九·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九    明 湛若水 撰 赈济上 易益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説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臣若水通曰此孔子以卦体释益之名义而极賛益之善也无疆无穷也自上下下犹言自君而施于民

  •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二種異譯對校。(一)陳真諦譯中邊分別論.校註略稱陳本。(二)西藏勝   友等譯辯中邊論釋.略稱藏本。   三.異譯對校凡有四事。(一)品目.陳藏二本開合立名有異者.悉爲註出曰.某本

  • 再印四十二章经讲录序·太虚

    民国十五年夏历六月十九日,北京佛学界同人,公请太虚法师讲四十二章经于中央公园社稷坛,听众签名者二千余人,其未签名者倍之,不可谓非盛会也!是会之缘起有三义焉:欧战以后,西方之学术不足以应觉悟者之要求,佛典翻译,盛于欧美,吾国

  •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甚深秘密中秘密诸佛大集会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第十六之余  尔时世尊大执金刚者大金刚无畏大毗卢遮那如来。即入金刚

  •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智顗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

  • 淳熙新安志·罗愿

    南宋地方志。孝宗淳熙二年(1175)罗愿撰。10卷。新安即宋代徽州,治今安徽歙县。是安徽省现存最早的志书。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为安徽徽州古称。宋时辖县六,治今歙县。愿博学好古,文章以先秦两汉为法,尤重地方文献

  • 懒捐·叶紫

    二月初二,好日子,土地老爷生日。 太阳刚刚露出半边面孔来,邓石桥,什么人都爬起来了。最初的是孩子,三个五个一群,攀折嫩绿的柳枝,赶牛,追着野狗,有的还提着一篮猪粪。象流星似地,散布在全村的田边,旷野,绿荫的深处。

  • 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