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四卷 贡举则例

会试分省定额,始於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兹将江苏省历科中额,列之如次: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南三十名。五十四年乙未科,江南三十名。 五十七年戊戌科,江南二十三名。六十年辛丑科,江南十九名。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江南二十二名。二年甲辰科,江南二十七名。五年丁未科,江南二十六名。八年庚戌科,江南四十六名。十一年癸丑科,江南四十名。

乾隆元年丙辰科,江南三十八名。二年丁巳恩科,江南三十八名。四年己未科,江南三十五名。七年壬 戌科,江南三十五名。十_年乙丑科,江南三十六名。十三年戊辰科,江南三十二二名。十六年辛未科,江南三十名。十七年壬申恩科,江南三十一名。十九年甲戌科,江南三十二名。二十二年丁丑科,江南三十三名。二十五年庚辰科,江南三十三名。二十六年辛巳恩科,江南三十四名。二十八年癸未科,江南三十二名。 三十一年丙戌科,江南三十二名。三十四年己丑科,江南二十八名。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江南二十九名。三十七年壬辰科,江南三十名。 四十年乙未科,江南二十八名。 四十三年戊戌科,江南二十八名。四十五年庚子恩科,江南二十八名。四十六年辛丑科,江南二十九名。四十九年甲辰科,江南二十名。五十二年丁未科,江南三十一名。 五十四年己酉豫行正科,江南二十七名。五十五年庚戌恩科,江南二十八名。五十八年癸丑科,江南二十一名。六十年乙卯恩科,江苏十三名(按江苏安徽分省取中,自是科始)。

嘉庆元年丙辰恩科,江苏十五名。四年己未科,江苏十八名。六年辛酉恩科,江苏二十二名。七年壬戌科,江苏二十名。十年乙丑科,江苏二十名。十三年戊辰科,江苏二十二名。十四年己巳恩科,江苏二十名。十六年辛未科,江苏二十名。十九年甲戌科,江苏二十名。二十二年丁丑科,江苏二十名。二十四年己卯恩科,江苏十九名。二十五年庚辰科,江苏二十一名。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江苏十八名。三年癸未科,江苏十九名。六年丙戌科,江苏二十名。九年己丑科,江苏十八名。十二年壬辰恩科,江苏十七名。十三年癸巳科,江苏十八名。十五年乙未科,江苏十九名。十六年丙申恩科,江苏十五名。十八年戊戌科,江苏十七名。二十年庚子科,江苏十七名。二十一年辛丑恩科,江苏十八名。二十四年甲辰科,江苏二十名。二十五年乙巳恩科,江苏十六名。二十七年丁未科,江苏十七名。三十年庚戌科,江苏十四名。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江苏十七名。三年癸丑科,江苏十二名。六年丙辰科,江苏十三名。九年己未科,江苏十三名。十年庚申恩科,江苏十二名。

同治元年壬戌科,江苏十三名。二年癸亥恩科,江苏十四名。四年乙丑科,江苏二十二名。七年戊辰科,江苏二十四名。十年辛未科,江苏二十六名。十三年甲戌科,江苏二十七名。

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江苏二十六名。三年丁丑科,江苏二十六名。六年庚辰科,江苏二十六名。九年癸未科,江苏二十五名。十二年丙戌科,江苏二十五名。

顺治元年,加本年直省廪生贡额,并令提学官荐举廪增附学生。京府并直省各府、州、县廪生贡额年分不等。今正贡准改恩贡,次贡准改正贡,每处贡二名者,止行一年,后不为例。

凡生员食饩久者,各以其岁之额而贡于太学,曰岁贡。凡直省、府学一年一贡,州学三年二贡,县学二年—贡。江苏海门厅沙学,长洲、元和、吴县、吴江、震泽、常熟、新阳、 昭文、昆山、华亭、上海、奉贤、金山、南汇、武进、阳湖、金匮、无锡、荆溪、宜兴、江都、甘泉、嘉定、宝山二十四县,皆四年一贡。

恩诏则加贡焉,曰愚贡。十有二岁,乃各拔其学之尤者而贡之,曰拔贡,府学二名,县学一名。

清光绪会典,凡乡试中式曰举人,江南一百十四名,内江苏六十九名。又顺天举人中额,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贡、监生为南监,三十六名。合北监(奉天、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及奉天)生员考取左右翼教习者,共加五经遗额四名。各省捐输,永远加广中额,江苏十八名。副于正榜 曰副贡生。每举人五名,取中副榜一名。顺天南、北监共七名。

江 苏 乡 试 中 额

顺治二年,题准江南中式一百六十三名。又定:南国子监既经裁汰,增江南中额二十名。又定:各经中额,江南易经五十四名,诗经五十三名,书经三十五名,春秋十一名,礼记十名。又定:乡试卷有文理优长限於额数者,取作副榜,与正榜同发。

八年恩诏:江南加中十五名。内易经四名,诗经五名,书经三名,春秋二名,礼记一名。裁江南续增中额二十名。

十一年恩诏:江南加中七名。内易经、诗经各二名,书经、礼记、春秋各一名。又设江南商学。

十三年题准,乡试副榜生员,照各省大小量加名数,送监充监生。江南十二名。

十七年题准,乡试照旧额减半。江南六十名。

康熙元年题准,乡试停止取中副榜。

八年恩诏:江南加中十名。

十一年议准,乡试仍取副榜。又议准,每正榜中额五名,设副榜中额一名。

二十年恩诏:二十三年乡试中额,江南加中十名。

三十五年议准,乡试广额,江南增中二十名。其副榜并分经取中之处,均照例计算取中。

四十一年议定,乡试作五经文字者,额外取中三名。

四十二年恩诏:四十四年乡试,江南增中十名。

五十年谕:“读书士子日盛,乡试中额,酌量加增”。钦此。遵旨议定,直省中额,均於五分内增船一分。江南增中十六名。其副榜并分经取中之处,均照名数计算。又复准,习五经者,於额中三名外,增中一名。

五十六年,停止五经应试。

六十一年恩诏:於雍正元年特行乡试,江南广额三十名。

雍正二年议准,乡试解额,加中五经。每额中十九名,加中五经一名。其零数过十名者,亦准加一名,不及十名者,不准加增。若人多文佳,额外量取副榜三四名,准其作贡。

七年谕:壬子科乡试,每正额十名,加中一名。其十名之外,有零数者,亦加中一名。

十三年恩诏:江南加中三十名。

乾隆元年议准,江南分上、下江字号取中:下江照中省之二等,取中七十二名;上江照小省之二等,取中四十八名,共增额二十二名。其五经卷并副榜,亦各照定例计算取中。又奏准,本年八月特开恩科,乡试江南加中三十名。

九年议准,江南省上江额中五十名,酌减五名;下江额中七十六名,酌减七名。以乾隆丁卯科为始。

三十八年,江南商籍:照从前设立卤字号之例,於该省定额内,五十名取中一名,不得过二名之额。又议准,江苏两淮商学,应行裁汰,乡试不必另编卤字号取中。

嘉庆元年恩诏:乡试广额,江苏加十八名。

道光元年恩诏:特开乡试,江苏广中额十八名。

咸丰元年恩诏:乡试江苏加中十八名。

同治元年恩诏:乡试江苏加中十八名。

十一年奏准,癸酉科乡试,恩诏广额,江苏加中十八名。

光绪元年恩诏:乡试江苏加中十八名。

附奏疏

林则徐请试定乡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摺

(道光十二年)

奏为乡试届期,请定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雷同之弊,恭摺奏祈圣鉴事:

窃臣钦奉上谕:“本年壬辰科江南乡试,著派林则徐入闱监临。”钦此。臣到苏接篆,已近闱期,当即遵照科场条例,将监临应办事宜预为布置。

伏查本年四月内钦奉上谕:“三载宾兴,为抡才大典,各直省主试,经朕特加简任,宜何如涤虑洗心,认真校阅,务求为国得人。顺天同考官及会试同考官,俱系翰詹科道部属,该员等甲第本高,又经朕亲加校试,尚无荒谬之人充选,所以得人较盛。各直省同考官,则年老举人居多,势不能振作精神,悉心阅卷。即有近科进士,亦不免经手簿书钱谷,文理日就荒芜。各省督抚虽照例考试帘官,仍恐视为具文,全恃主试搜阅落卷,庶可严去取而拔真才。嗣后各直省督抚务将帘官认真考校,不得以年老荒谬之员滥行充数”等因。钦此。又,上年十月内钦奉上谕:“著各直省督抚将书肆小本板片,概行销毁。其贡院左右,如有公然售卖小本文策者,枷 责严办。倘士子尚有不知检束,怀挟徼幸者,即著斥革。其恃众逞强不服约束者,枷号示众,治以应得之咎。士子中试后,除策学援引经史语句相同毋庸议外,其四书经文有全篇剿袭旧文者,一经磨勘官签出,立即斥革,务期永绝此弊,以端士习”等因。钦此。仰见我皇上慎重抡才清厘积弊之至意。

窃查江南为人文渊薮,入闱士子多至一万四五千人,额设同考官十八房,每房约须校阅八百余卷。稍有草率,即恐遗滥交讥。臣闻近科房官每有争先荐卷之弊,以为荐早则获隽者多,荐迟则中额已满,难於入彀。故於头场分卷到手,辄将首艺中幅略观大概,谓之望气,其合意者汇为一束,以备加圈呈荐。稍不称意,即置落卷之列,不为下笔。原其初心,仍欲俟佳卷荐完,再将落卷复加细看,以决去取。乃头场荐卷未毕,而二三场试卷已陆续送入内帘,因又赶觅已荐之字号,连经文策问一并加圈,亟随头场呈荐。盖恐别房之荐卷三场均已齐全,而该房仅有头场,不能早供考官比校,则所中即不及别房之多。是以相率效尤,总以赶早荐完为分房之捷诀。直至三场荐卷俱已毕事,然后将先前略观大意之落卷,批点塞责。彼时中卷已定,意兴阑珊,纵或见为佳文,亦诿诸其人之命。於是误分段落者有之,误读破句者有之,并有文非荒疏,仅点首艺开讲数句而即摈弃者。其批驳之词,不曰欠精警,即 曰少出色。此等批语,竟可豫先书就,不论何等文字,皆得以此贬之。似此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沈于恍惚之际,诚如圣谕:“回思未第之先,与多士何异,乃于落卷漠不关情,设身处地,于心何忍?”

臣前任京职,曾充乡试考官二次,会试同考官一次,自揣学疏识浅,惟有细心勤阅,庶少屈抑人才。历在闱中,刊刻批语板片,刷成批纸,分别首艺、次艺、三艺及诗。凡头场四篇,逐篇皆有批语,被黜之卷,必将如何疵之处分篇批出,自录底本,不使有一篇批语相 同者。此次臣职任监临,除考试帘官,必择文理优长精神振作之员,不敢以年老荒庸滥行充数外,窃拟将臣逐篇分批之章程,责令该帘官循照办理。除二三场批语不拘外,首场四篇必使逐一批出。凡泛而不切字样,如欠精警、少出色之类,概不许用。盖三艺统批,往往借口赅括,转不切当;逐篇分批,则于此一篇之得失利病,非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目。该帘官受此绳束,不敢草率了事,于衡才似有裨益。至揭晓之后,臣仍将落卷复加查核,如首场文艺非有大疵,仅点数行而止者,据实参奏,予以处分,尤足以儆惰心丽免物议。

惟思首场三文一诗,每卷约有二千余字,如果认真校阅,则穷日之力只能以四十本为度,每房卷帙八百余本,约须兼旬,始可了一首场。查例载:“大省于九月十五日内揭晓,不得匆促趱办”等语。近科揭晓之期,往往赶早。此次钦遵新奉谕旨,主考官须将落卷全行校阅,江南卷帙最繁,则揭晓之期自应照例以九月十五日为断。如临时尚虞匆促,或再仰恳圣恩宽展数日,总不出九月中旬之期。庶主考房官均得悉心细阅,真才自不致有遗矣。

至士子敦品自爱者固多,而希图幸获者亦复不少,科场搜检自当从严,惟人数至一万数千之多,难保全无遗漏。且往往因搜检而愈形拥挤,因拥挤而不免稽迟。查嘉庆癸酉科江南乡试, 因首场封门太迟,奏请议处。是于认真搜检之中,又须不误日时方为得体。臣查夹带之弊,约有三端:一则专带文中典故,以及经解策料,虽有所取资,而尚须运用。一则坊刻小本成文之类,明知不可剿袭,只图采掇成篇。一则分倩多人,将四书题文全行制就,携带入场,见题即钞,不费思索;闻近科以此幸获者,颇不乏人。是以平时言馆地者,教读之外,别有作文席面,每撰一篇,自二三百文至洋钱一圆不等。文名愈著之士,揽作愈多。且众人争托其名以售,文艺大半脱胎录旧,并非独出心裁。而一篇或售卖两家,一稿又传钞数手,如斯之类,必犯雷同。但帘官眼力不齐,雷同者未必均在一房,故有通篇一样之文,此中而彼黜者。臣前在江西典试,取中之文已经发刻,及搜阅落卷,竟查出许多雷同,将已刻者复经黜去。虽彼时未被幸获,而事后无所示惩,究恐不知自爱之徒,仍存侥幸万一之想。查录旧幸中,例有斥革之条。但闱墨祗刻前魁,其通榜中式之文,榜后即已解部,未必人人得见,即间有录旧雷同之卷,而事无左证,孰肯坏其已成之名。是以剿袭幸售,仍无忌惮。惟于场内阅卷之际,对出雷同即记档册,于撤闱后加以惩儆 。庶可杜其恶习。且本科钦遵谕旨,将落卷通行校阅,雷同剿袭者更无所逃。臣请移行主考帘官,记其字号,揭晓之后移臣查办。除策学援引语句毋庸议外,其四书经文雷同至三行以上者,正途贡监生员,照考案事例以次降等,罚令对读;若系俊秀监生,以后不许应试。至全篇雷同剿袭者,毋论正途俊秀,概行斥革,永不准考。如此则士子皆有畏惮之心,不敢录旧,而倩人作文者恐其无益有害,则怀挟之弊似可立除,而真才愈以辈出矣。

臣职在监临,意存杜弊,不揣冒昧,敬陈管见。是否可行,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翟伯恒请整顿江南科场疏

(光绪十年)

奏为江南科场,功令渐弛,办理无方,请饬及时整顿,以清弊窦而顺舆情,恭摺具陈,仰祈圣鉴事:

窃维三载宾兴,为抡才大典。欲得真才,必清弊窦;欲清弊窦,必严关防;而关防之严,则莫先于点名入场之际。苟纵令出入不为之闲,斯枪冒传递之弊,必由此炽。查科场条例,士子入场之时,未经接卷,不准抢入二门。既入龙门,不准复出。良以点名之地,有教官门斗,在彼识认。即同邑士子,亦可互相稽查。是以枪冒之徒,无从混入。立法本自周详。江南科场,两省合试,人数极多,办理不易。经前督臣林则徐任监临时,酌立条规,整齐完密,其于点名一节,尤为尽善。盖点名既分三路,复将人数多寡,配搭均匀。每路分四起,每起约四百人,一起限四刻点竣。先期刊单给示,临时升炮换旗,士子按候应点,绝无参差不齐之事。是以人皆率循,毫未逾越。军兴以后,完善之区,学额广而应试者多。被兵之方,流亡久而应试者少。每起人数,多者千余人,少者仅百余人。当事株守旧法,不为变通,遂至入场有拥挤之苦,封门有迟误之忧。至上届壬午正科,承办大员为苟且之计,纵令士子于点名时先将考具送入龙门,再出至二门接卷,虽一时称便,而流弊则已立见。臣闻当时已接卷者,仍复呼朋引类,出院 嬉游。三场开门后,竟有出至书坊,购买策本,复行入场完卷者。如此恣肆,实骇听闻。夫南方风气柔弱,士子素循规矩,此等人谅必无多,亦未必即能幸中。然甫弛关防,弊已如此,将来习为纵恣,枪冒传递之事,人亦何惮不为 ?即如上届壬午科,四川科场滋事,办罪多人。涓滴不塞,遂成江河,目前近事,可为炯戒。

伏读嘉庆十三年上谕,凡事当弊端初起之时,有人执法揭奏,鲜不以为苛刻,不知因此杜绝奸宄,所保全者甚众;若相率因循,使作奸犯科者肆无忌惮,日久必致酿成巨案。祖训煌煌,允宜格守。今江南科场之弊,往者不追矣。然当时博宽大之名,士子幸出入之便,成法既废,贻害无穷。既为国典所不容,亦岂多士所深愿乎 ?则与其痛惩于已甚,何如弭患于方萌。明年又值乙酉正科,相应请旨,饬下该督抚,申明定例,不准擅行出入,以肃关防;并查明上届应试人数,重为配搭均匀,仍于投卷时刊单给示;更请仿照顺天乡会试点名章程,于每起中分五十人为一牌,排列墙外,先后次第,令士子一目了然。临时随牌鱼贯而进,既不至于拥挤,自不患其迟误,又何用废法取悦,徒滋弊累哉 ?臣为慎重人才,保金士类起见,谨奏。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欧阳修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一·佚名
  绥冦纪略卷八·吴伟业
  卷六·汪越
  卷九十六·司马迁
  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司马光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二·允禄
  卷五十二·徐一夔
  卷四十四·佚名
  卷四·佚名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164_1 【门有车马客行】李白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

  • 第一折·朱凯

    (冲末诸葛亮领卒子上,云)前次春花桃喷火,今日东篱菊绽金。谁似豫州存大志,求贤用尽岁寒心。贫道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人也,在于卧龙冈办道修行。自玄德公请贫道下山,拜为军师,头一阵博望烧屯,杀夏侯惇十万

  • 五集目录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三卷之十九丙午元旦元旦试笔咏白玉如意题金廷标岁朝图大学士嵇璜每有致仕之意作此什示之降旨加赈湖北去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降旨加赈去岁安徽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

  • 卷173 ·佚名

    李仲光 赠弈棋蓝氏子 古人制此文楸枰,要下黑白知死生。 闲中借此消永日,未必能取人心争。 后人不识古人意,致使方寸生纵横。 烂柯人去弈秋死,通国善弈谁知名。 东南地胜人最杰,下至百技今咸精。

  • 后叙·顾炎武

      呜呼!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君臣、父子之大常也。是故物我交引、随世迁谢者其幻,而几希独存、亘古不磨者其常;大官大邑印累累、绶若若者其幻,而穷理尽性、慊屋漏而质鬼神者其常。甚者喝叱风云、威福任意、喜加膝而怒加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八·陈厚耀

    赵史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防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増孟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臯狼臯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乗匹与

  • ◎赵啸澜秽声四播·佚名

    旧剧盛行的北平,沦陷后仍然歌舞升平,在营业上讲,当然逊色多多,可是浑水摸鱼,利用机会之剧妖之类,却应运而生。除了梅兰芳息影上海,程砚秋弃歌务农,郝寿臣急流勇退,而保持其坚贞外,其余如马连良辈亦不足道,何况一群甫出茅庐的坤伶

  • 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四百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二月。丙辰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外记注  ○丁巳。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张之洞。电悉。五条尚合机宜。此时教案将结未结。俟结案退兵后划开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三·佚名

    宋武帝武帝之志【子由 何去非】谢灵运惠连玄晖【乐天 子西】谢灵运陶渊明庾义城【鲁直】文帝谢晦徐羡之傅亮【子由】文帝诛刘湛等彭城王义康逊位出镇豫章【温公】诏豫章三妃四时祀二帝于青溪故宅用家人礼【温公】刘

  • 翰苑羣书卷四·洪遵

    宋 洪遵 编韦执谊翰林院故事翰林院者在银台门内麟徳殿西重廊之后盖天下以艺能伎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户东向考视前代即无旧名贞观中秘书监虞世南等十八人或秦府故寮或当时才彦

  • 卷六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五郊社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郊社考以叙古今天神地只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次雩次五帝次日月星辰寒暑次六宗四方次社稷山川次封禅次高禖次八蜡

  • 狄仁杰·苏辙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

  • 卷第卅二·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卅二〈起寶龜三年正月、盡四年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天宗高紹天皇〈光仁天皇〉三年春正月壬午朔。天皇御大極殿。受朝。文武百官。渤海蕃客。陸奥出羽蝦

  • 春秋辨义卷二十六·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定公一壬辰○敬王十一年元年○晋定三齐景三十九衞灵二十六蔡昭十郑献五曹隐公通元年陈惠二十一杞悼九宋景八秦哀二十八楚昭七吴阖庐六春王三月汪氏曰秦以前皆逾年即位汉惠已后即位于先君即世之年然犹逾

  • 卷一百八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一观象授时孟子天之高也星辰之逺也茍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注天虽高星辰虽逺诚能推求其故常千岁日至之日可坐而致也星

  • 俱舍论记 第十二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二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世品第三之五如是已约至三极少量者。此下大文第三明三分齐。一明三极少。二明前二量此下第一明三极少如是已约踰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此约色明量约年等辨寿量有殊。此约时

  • 了明篇·佚名

    南宋宋先生述,毛日新编。毛日新序称其遇宋先生,将其亲授诗词编为《了明篇》。序撰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包括《遇真歌》、《解迷歌》、《和朗然子进道诗三十首》以及词22首。述修炼身中汞铅。论述气功甚简明,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