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土地

汉质帝时,中国垦田面积约达七百万顷,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伏无忌所记质帝本初元年垦田面积,「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三顷三十八亩。」 

三国时垦田面积,以户口推之,当远不及汉质帝时之广,故魏文帝时洛阳附近尚树木成林, 

魏志王昶传:「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 

晋武帝时,汲郡一郡新开荒地尚达五千馀顷, 

晋书良吏王宏传:「武帝下诏称之曰,……今司隶校尉石鉴上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督积开荒五千馀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 

而空无人居之地或至数百里,盖受乱事之影响,与人口之减耗同也。 

吴志孙韶传:「准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准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惟垦田之减少,当以北部为甚,南部次之,此就人口减少之程度可以推知者。北部中当以冀州之垦田为最广,此就冀州户口之多可以推知也。 

魏志杜畿传载畿子恕疏有云:「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 

分期言之,北部在大部耕地因乱荒废後,经当政者之努力开辟草莱,顷亩渐增。 

案:曹操之努力屯田,实同垦荒耳,王昶传谓昶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经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皆北部顷亩增加之例也。 

而南部如吴,在孙休时垦田反有减少之情形,盖由田租过重使然,亦由吴之商业渐趋发达故耳。 

吴志孙休传永安二年:「诏曰,……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 

东汉时,土地之所有权多集於豪富之手, 

魏志郑浑传往引张璠汉纪:「(郑)泰……知天下将乱,阴交豪杰,家富於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

魏志董卓传注:「典略载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

後汉书仲长统传昌言理乱篇调豪人「膏田满野」,又损益篇谓豪人「田亩连於方国」。 

迨汉末大乱,地主阶级大受打击,死散之馀,土地遂多成公有, 

魏志司马朗传:「朗……又以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合承大乱之後,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

後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损益篇:「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 

惟此种情形在北部特为显著,而在南部则因乱事较轻,地主所受之打击较小,多数当均仍保有其田业。刘备既定益州,时议欲以民田分赐将士,赵云以为不可,备卒从云之议。 

蜀志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後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知蜀对地主之土地所有权颇能尊重也。吴立国赖江东诸强豪之助力不小,自不欲对土地之分配情形有所变更, 

案:如宋张顾陆全……诸氏,皆当时之豪宗也。 

魏则对既存之地主阶级显加压迫,故仓慈之在敦煌,即割大姓田地以赋与小民, 

魏志仓慈传「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馀,而小民无立锥之士,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项。」 

盖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魏武帝夙已言之矣。 

注:参看魏志武帝纪建安九年注引魏书。 

往昔地主之田业既多因所有者之死散而荒成公有,政府乃立於大地主之地位。依魏之制,民持官牛耕公田者,年纳收获之十分之六与政府,持私牛耕公田者,年纳收获之半与政府, 

晋书慕容皝载记:「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宛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皝记室参军封裕谏日,……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於七八,特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臣犹日非明王之道,而况增乎?……」 

晋书傅玄传:「泰始四年,以为御史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复上疏日,……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有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臣愚以为宜佃兵持官牛者与四分,持私牛与官中分。……」

案:封裕所谓「持官牛田者」,应解作持官牛耕公田,盖大乱之馀,土无常主,田野荒废,土地之所有权多属政府也。又传玄所谓兵,与封裕所谓民,盖同处於政府之佃农之地位。

魏志任峻传注:「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後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双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於官便,於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

案:计牛输谷,谓依所领官牛头数,按年输谷若干与政府也。枣祗则主张民按年缴纳所分田之收获之若干成与政府,应丰年政府可多得谷,秋年民之负担亦减。枣议卒获实行,当即封裕傅玄所称述之制也。 

盖较佃农之输租於豪强,无以异矣。 

三国时土旷人稀,土地分配问题,实不严重,患在人力不充,而不在土地不广,故杨沛有田二顷,其妻子竟不免饥寒, 

魏志贾逵传注引魏略:「後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而民有群迁他郡以就沃壤者, 

魏志卢毓传:「文帝践阼,徙黄门待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上表徙民於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 

皆足证土地之供过於求也。 

猜你喜欢
  志第八 祭祀中·范晔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梁启超
  卷五百四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卷二百四十·杨士奇
  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四·佚名
  ◎王怀庆这成什么话·宣南吏隐
  稽古録卷八·司马光
  一百五十二 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寅病重代请赐药摺·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阿桂
  卷二十七上·班固
  哀帝本纪·刘昫
  卷五十五·赵汝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565_1 【春愁】韩琮   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秦娥十六语如弦,   未解贪花惜杨柳。吴鱼岭雁无消息,水誓兰情别来久。   劝君年少莫游春,暖风迟日浓于酒。   卷565_2 【牡丹(一作咏牡丹未开者)

  •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臧懋循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杂剧(元)杨景贤 撰●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北邙山倡和柳梢青 正名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第一折〔正末扮王重阳上云〕贫道姓

  • 卷九十四·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九十四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高丽【静志居诗话高丽文教逺胜他邦自元以前诗曽经大司成鸡林崔瀣彦明父选目録曰东人之文凡二十五卷度必有可观惜无从访求今之存者仅防稽吴明济子鱼朝鲜诗选而已近又有人

  • 补遗·佚名

    ◎五言古☆赵孟頫庆寿僧舍即事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客居秋寺古,心迹俱寂寞。夕虫鸣阶砌,孤萤炯丛薄。展转怀故乡,时闻风鸣铎。范梈明月几回满明月几回满,待君君未归。中庭步芳草,蝴蝶上人衣。谁念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丙辰朔礼部进祀册因请明年季秋大享期诏定于九月十一日○淮安府海洲地震有声如雷○丁巳升江西道御史刘仑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戊午 大享 上帝于 玄极宝殿先期请 皇考配及是日行礼俱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 卷之六百九十六·佚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冬。十月甲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遣官祭孝贤皇后陵。端慧皇太子园寝  ○颁乾隆二十九年时宪书  ○谕、自来内外大

  • 一三三九 兵部尚书彭元瑞等为奉旨查取陆费墀用事供事姓名事致武英殿总裁函·佚名

    一三三九 兵部尚书彭元瑞等为奉旨查取陆费墀用事供事姓名事致武英殿总裁函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前纪大人面奏,陆费墀当提调时有用事供事四名,奉旨查取姓名办理。节经片交武英殿提调,查明覆知。接据屡次覆片,仍未将确实

  • 三 树·周作人

    会馆里的住人要驱逐逃难的官僚,本来也是小事,但是这与补树书屋很有关系,所以要说一下。旧日记云:“七月六日晴,下午客来谈。傍晚闷热,菖蒲溇谢某携妾来住希贤阁下,同馆群起责难,终不肯去,久久始由甘某调停,暂住一夕。”大家反对

  • 刘祎之传·刘昫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他的祖父刘兴宗,是前朝陈鄱阳王的咨议参军。他的父亲刘子翼,善诵,有学行,隋朝大业初年(605),历任秘书监,河东柳顾言很看重他。他性不能容忍是非,朋友同事有短,他当面指责。友人李伯药常称扬他说:“刘四即使

  • 卷四十四(昭七年,尽八年)·孔颖达

    【经】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暨,与也。燕与齐平。前年冬,齐伐燕,间无异事,故不重言燕,从可知。○暨,其器反,传同。重,直用反。)[疏]“暨与”至“可知”。○正义曰:“暨,与”,《释诂》文也。此直言“暨齐平”,不知谁与齐平。《?梁传

  • 卷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諸侯祭服【玄冕三旒繅就與玉如其命之數玄端衣】祭統曰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又曰君純冕立于阼

  • 春秋集传详説卷四·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桓公下【桓王十七年】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公羊曰前既称王后则其辞成矣今复称季姜纪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愚谓自王国而逆则曰王后女虽在纪而后之名已正自纪国而往则曰纪季姜后虽在途而女之出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七一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如上说。差别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无因.无缘众生智.见。如是广说。乃至无畏王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足而去

  • 卷二十·佚名

    第十八篇五二六 那利妮伽王女本生谭[菩萨=行者]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比丘受原妻所作诱惑之谈话。言此时,佛问比丘曰:&ldquo;何故汝厌出家?&rdquo;答曰:&ldquo;为原妻之故。&rdquo;佛言:&ldquo;汝比丘!彼妇人对汝为

  • 京尘杂录·杨懋建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着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为“辛壬癸甲录”

  • 入阿毗达磨论·佚名

    凡二卷。塞建陀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本论系研究俱舍论必备之入门书。然与俱舍论稍异,俱舍论乃将诸法分为七十五法,本论则加上欣、厌二心所,总成七十七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

  • 四教义·智顗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