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晖传
元悝的弟弟元晖,字景袭。他从小深沉机敏,博读文史典籍。宣武帝即位,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
  起初,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旧权贵们都不想迁移,当时为了缓和大家的情绪,便允许他们冬天住在南面,夏天住在北方。宣武帝被他身边的人也说得心动,外边便有人询问是不是要搬回北方去,甚至有人已张榜出卖田地房屋,人心惶惶不安。元晖便请求给他奏事的时间,详细陈述了自己听到的传闻,并说:“先皇迁都,因为百姓留恋故土,所以才发布了冬夏两地居住的诏书,无非权且安定情绪罢了。这不过是当时说的话,实在不是先皇真实想法。况且从那里迁移来的人,已经在这里安居多年,不论从公家和私人打算,决没有重回北方的道理。恭请陛下最终完成高祖既定大业,不要听信邪臣的不负责的胡言乱语。”皇帝采纳了。
  他再晋升为侍中,领右卫将军。虽然并没有做多少有益的事情,却深受皇帝的宠信。凡是宫中重要的机密大事,元晖另外奉旨,收藏在柜里,只有元晖入内才能打开,其余的侍中、黄门没有人能知道。侍中卢昶也是受到恩宠的人,所以当时人们给他们取绰号为“饿彪将军、饥鹰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他根据送来的财物多少任用官员,都有定价,大郡帛两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的官职也多少有别,天下号称为市场。出任冀州刺史,下州的时候,运送物品的车辆接连不断,从信都出发直到汤阴之间,首尾相连,络绎不绝。他的车子上少了脂角,就在路上拦住牛,硬从头上砍断牛角,补充使用。元晖检括丁户时,听由他们归回原来的地方,查出应交的调绢五万匹。可是他贪得无厌,四处搜括钱财,百姓们都觉得很头痛。
  明帝初年,被召回任尚书左仆射,负责吏部选用官员的事情。后来又下诏让元晖和任城王澄、京兆尹愉、东平王匡共同处置门下省的大事。
  元晖又上书皇帝,论述为政要务:
  其一是:御史一职,务用贤人。必得贤人,不拘品级爵禄,让他长久用事,督责他务必成功。
  其二是:稳定人心,安定边疆,观时而动。近来边将胸无大略,贪图侥幸之功,楚梁未能交好,而闺妇屡结愁怨,此乃庸人所为,急功近利所致。平吴之计,自有良谋,不在于一城一戍之得失。又河北数州,国之根本,饥荒多年,户口流散,如今边境,又再征兵,如同今日,何易有所举动?我以为几年之间,惟应力保边境安宁,停止征召服役,安定民心,致力农耕,以利中夏。请严令边将,从今以后,如有边塞敌方请求归附的,不得派兵支援,接纳都须上表请示。违令者即使立功,也应以违背诏令论处。
  三是:国家资财积累,依赖河北。饥荒连年,户口逃散,滋生奸诈,任意隐瞒,生小减老,乱注死失,收人租调,为己私吞。官员贪损于上,民众困乏于下。如不另立制度,善加核实,损耗之途,方兴未艾。请求朝议,明宣条例。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元晖爱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人撰写和收录了百家要事,以类别相同的收在一起,取名为《科录》,共有二百七十卷,上起自伏羲,下至晋朝,共十四代。元晖病重时,仍将书表奏皇帝。去世以后,赐给东园制作的棺材,赠封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谥号为“文宪”。临埋葬时,又赐给羽葆班剑鼓吹二十人,羽林军一百二十人送葬。
猜你喜欢 卷三·欧大任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蔡东藩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一三六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着海宁全德承办文宗等三阁全书装潢庋架谕旨进呈片·佚名 明儒言行録卷九·沈佳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司马迁 卷七十八·佚名 总目·佚名 卷一百三·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邓植仪·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