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杜伏威传

杜伏威,齐州章丘县人。少时豪爽放荡,不治产业,和同乡辅公礻石约为生死之交。辅公礻石多次偷窃姑家牧羊,以馈赠杜伏威,因州县捕捉急切,以故一起逃亡江湖为盗,时年仅十六岁。杜伏威狡猾而多谋略,每次抢劫,群盗采用其策总是见效。常常营护众盗,出为向导,入为殿后,因而得到其党羽的爱戴信服,共同推举他为首领。

隋大业九年(614),进入长白山,投靠贼帅左君行,不得其志,因而舍弃而走,转而劫掠淮南地区,自称为将军。下邳贼寇苗海潮聚众打家劫舍,杜伏威派辅公礻石威胁说:“天下之人共苦隋朝政令,英雄豪杰各举大义,然而力弱势分不相统属,不如合兵以加强力量,那就不怕隋军威胁了。如你能为头领,我们必定服从,不然的话,就以一战来决雄雌。”苗海潮感到害怕,随即率其众归服于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兵讨捕,杜伏威与他交战,假装败退,引诱宋颢陷入芦苇泽中,从上风放火逼迫,其步兵骑兵烧死殆尽。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兵少,轻视他,派人招他合并。杜伏威率亲将十人携带牛酒拜见,命辅公礻石严整兵马以待事变。赵破阵引杜伏威进入帐幕,布置酒席,尽招其头目会面。杜伏威突然斩杀赵破阵,众人惊骇而救助不及,接着又杀了数十人,其部下全都畏服,辅公礻石兵马也赶到,于是吞并其众,达到数万之多。进攻安宜,大开杀戒。

隋派虎牙郎将来整战于黄花轮,杜伏威大败,身受重伤,与辅公礻石仅剩部下数百人,逃离而走,后收编散兵满八千人,与隋军虎牙郎将公孙上哲战于盐城,歼灭其军。

隋炀帝派遣右御卫将军陈眣统率精兵前往讨伐,陈眣不敢交战,杜伏威送以妇人之服,并在信中称陈姥,以激怒其军。陈眣果然全军到来,杜伏威自出挑战,陈眣部将射中其额头,杜伏威发怒说“:不杀你,我就不拔出箭来!”于是冲进陈眣阵中,大呼冲击,所向披靡,擒获射箭之人,让他拔出箭来,然后斩杀,携带其首级冲入陈眣军中夸示,又杀掉数十人,隋军于是大败而逃,陈眣逃脱而免难。

接着攻破高邮县,率兵渡过淮河,进攻历阳,占据之后自称总管。分兵巡略属县,所至皆下,江淮地区群盗纷纷归附。杜伏威选拔敢死勇士五千人,号为“上募”,待遇优厚,和他们同甘共苦,每逢攻战,必定先登。既战之后,检视伤在背后者杀死。有所缴获,必定分赏部下,战士阵亡,将其妻妾殉葬,所以人自奋战,所向无敌。宇文化及任命他为历阳太守,他不接受。后来移治丹阳郡,自称大行台。开始进用士人,修造兵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之法,民犯奸盗之罪及官员贪赃枉法者,不分情节轻重,一律处决。上表于越王杨侗,杨侗任命他为东南道大总管,封为楚王。

那时,秦王正在讨伐王世充,派遣使者招谕杜伏威,伏威献款归降,高祖任命他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封为吴王,赐姓李氏,录入宗正属籍,封其子杜德俊为山阳公,赐予帛五千段,马三百匹。杜伏威派遣其将陈正通、徐绍宗率兵相会,攻取王世充所占据的梁郡。还派遣部将王雄诞讨伐李子通于杭州,擒获以献。攻破汪华于歙州。

尽据江东、淮南地区,南接五岭,东至于海。秦王平定刘黑闼后,驻军于曹州、兖州一带地方,杜伏威因害怕而入朝。下诏授职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留居京师,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示宠异。

杜伏威喜好神仙长年之术,服食云母中毒,武德七年(624)二月,突然去世。

起初,辅公礻石造反,假托杜伏威号令以欺骗属下,赵郡王孝恭平定辅公礻石之后,得其反书奏闻朝廷。高祖追夺其官爵,削去宗正属籍、籍没其家产。贞观元年(627),太宗知其冤枉,下诏恢复官爵,以国公礼节重新安葬,照旧例归还其子封爵。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七 胡颖 徐度 杜棱 周铁武 程灵洗 沈恪 陆子隆 钱道戢 骆文牙 孙瑒 徐世谱 周敷 荀朗 周炅 鲁悉达 萧摩诃 任忠 樊毅·李延寿
  列传第三十七·刘昫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脱脱
  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刘若愚
  卷上·钱澄之
  元明事类钞卷七·姚之骃
  卷之上·川口长孺
  卷一百八十七·杨士奇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三十三·叶盛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佚名
  甲申传信录卷八·钱士馨
  孙睠传·姚思廉
  白奉进传·薛居正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8 ·佚名

    蔡襄 谢阮评事 手授新书荷至情,何时仙诀得真精。 高年转觉面颜少,细字全由眼力明。 药籾谩劳分上下,丹炉终费修亏盈。 争如一语醒然悟,独葆天光不外营。 蔡襄 谢宋评事 斋馆从容接燕申,每临佳

  • 卷十二·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十二     宋 陈起 编毛珝吾竹小藁 唐乾元中元结序箧中集有风雅不作几及千年之叹盖为沈千运独挺於流俗而发柯山毛元白诗人之秀者也通今逹古蓍蔡後生采诗之家得

  •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崔鸿

    佛图澄 佛国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一作白]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妙通玄术善解文义与诸学生论辨疑滞暗若符契无能屈者晋永嘉四年适洛阳自云四百有余岁志弘大法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

  • 平定三逆方略卷六十·佚名

    卷六十 平定三逆方略提要   臣等谨案: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康熙二十一年奉诏修纂,恭纪平定逆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事。敬考实录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黄机、吴正治为总裁官,内阁学士阿兰泰、达岱

  • 东林列传卷十四·陈鼎

    ○明孙鑨传孙鑨字文中余姚人忠烈燧孙也父升为礼部尚书鑨兄弟以进士髙第先后列大僚而鑨独恂恂若寒素初授武库司主事提督京师武学学中贵戚子弟都城游侠射猎者皆系籍于中鑨宿知其弊当六年会举之日一以文义为去留比奏将上

  • 第四六保结状光绪七年八月一一二○六-三·佚名

    皂、快总役洪忠、许来,保结三皂头役姚景具保结状,台下皂快总役洪忠、许来等,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姚景一名,为人诚实,兼有家室,公事可靠,所有钱粮正供及红白契各款公项,按卯填缴,不敢侵渔、玩误等情。如有

  • 通志卷一百七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上后汉卓茂 鲁恭【弟丕】魏霸 刘寛 伏湛【子隆】侯霸【韩歆】宋【则】蔡茂【郭贺】冯勤 赵熹 牟融 韦彪【族子义义兄豹】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郭

  • 一九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柯瑾所请刷印藏书扣俸承买毋庸议折·佚名

    一九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柯瑾所请刷印藏书扣俸承买毋庸议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掌广东道监察御史柯瑾条奏,请刷印藏书扣俸承买一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五日奉旨:着交办理四库

  • 谢玄传·房玄龄

    谢玄,字幼度。年少时便聪慧过人,与堂兄谢朗皆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训诫约束子侄们,说:“你们怎样参与世事,而且做得让人满意?”众子侄都不知如何回答。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我会尽力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堂前阶下。”谢

  • 提要·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经解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经解十二卷宋崔子方撰子方涪陵人字彦直号西畴居士晁说之集又称其字伯直葢有二字也朱尊经义考称其尝知滁州曽子开为作茶仙亭记经解诸

  • 天请问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国。住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颜容殊妙。过于夜分。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曜誓多园林。尔时彼天。以妙伽他。而

  • 天台菩萨戒疏上·明旷

    天台沙门明旷删补(草书灭法传者须真)佛性常住教起从缘缘宜不同故义有广略。或引众释以显异。或破今古验非圆。或以绮饰引文才。或存肤质成深致。莫非为彰教旨四悉适时也。今随所欲直笔销文取舍有凭不违先见。则以天台

  •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下·佚名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 制译分别道分品第十复次苏婆呼童子。我今为念诵人。说八圣道法为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定正念。此是诸佛所行之道。念诵之人行此道者。真言乃成。于此报尽。复生人天胜上妙处。过去诸佛

  • 吏皖存牍·姚锡光

    《吏皖存牍》是姚锡光1899—1901年任职安徽时期的治政文书汇编,主要以官府的日常公牍为主。公牍类型主要有禀、示、函、判等,内容涉及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等多个方面。从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姚锡光面临政务问题时,

  • 磻溪集·丘处机

    六卷。元丘处机撰。道教经书。简称《磻溪集》。作者道号长春子,居磻溪学道,故以此名书。书前有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胡光谦序,大定二十七年(1187)毛麾序,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移刺霖序,泰和八年(1208)陈大任序。考丘处

  • 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佚名

    题“太清真人述”。首有阙文。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即《黄帝九鼎神丹经》,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经中之解,乃西汉至隋代人所解。述外丹术,与《周易参同契》等相一致。

  • 鞞摩肃经·佚名

    巴利名Vekhan!asa-sutta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卷五十七鞞摩那修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一外道鞞摩肃(巴Vekhan!asa )因听闻佛陀说法,遂从佛陀出家学道,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 净土警语·行策截流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