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恒传

李恒,字德卿,其祖先姓于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世代代为西夏国王。李恒的父亲名李唯忠,太祖征河西时为蒙古军所俘,从此归附于蒙古,在经略中原中有功,授淄川达鲁花赤。

中统三年(1262),李王..反叛,李恒与父亲报告了朝廷,世祖嘉奖,授李恒为淄莱路奥鲁总管,佩金符。至元七年(1270),升李恒为宣武将军、益都淄莱新军万户,随大军伐宋。在襄阳围攻战斗中,恒率本军筑堡于万山以控扼城西,断绝宋军从陆路的支援。襄阳守将吕文焕等乘渔船渡汉水以窥伺蒙军形势,被李恒设伏兵击败,并断其水路。十年春,蒙军攻樊城,李恒率精兵渡汉水,自南面首先攻入樊城,随后襄阳降,世祖因功升李恒为明威将军,佩金虎符。十一年,丞相伯颜大会师于襄阳,进攻郢州,未下,转攻沙洋、新城,留李恒断后,打败宋之追兵。元军进至阳逻堡,宋制置夏贵派其子夏松来迎战,李恒首先冲入敌阵中,虽受箭伤,还是愈战愈猛,直至射杀夏松。元军渡江后,李恒与宋军大战,从寅时一直战斗到申刻,打败夏贵,攻克鄂州、汉阳。因功迁升为宣威将军,赐白金五百两。十二年春,宋将高世杰乘元大军东下,再次进犯汉、沔,伯颜命李恒守鄂州。十二年,随右丞阿里海牙至洞庭,擒高世杰,攻克岳州、沙市,宋制置高达开江陵城门降元。李恒留守江陵,归、峡、辰、沅、靖、漕、常德诸州相继投降。调李恒镇守常德以扼湖南之要冲。

朝廷有旨,命元军分三路东进。李恒为左副都元帅随都元帅逊都台出江西。十二年九月,设元帅府于江州。江西元军一路攻克建昌州、瑞州、抚州、建昌路、吉州、赣州、南安。与此同时,宋朝之广东经略徐直谅将所领十四郡献降,前江西制置黄万石也将邵武献降。宋丞相陈宜中及大将张世杰在福建立益王赵曰正为帝,各郡县豪杰起兵响应,李恒击败吴浚军于南丰。张世杰遣都统张文虎与吴浚合兵十万,力图收复建昌,李恒又败宋军于兜港。吴浚与文天祥退至瑞金,又被李恒击败,天祥退往汀州。李恒遣镇抚孔遵追击,大败赵孟氵营军,攻克汀州。元帅府撤销后,授恒为昭勇大将军、同知江西宣慰司事,加镇国上将军。后调任福建宣慰使,又改为江西宣慰使。文天祥又克复汀州,进攻兴国,连破诸县,围攻赣州尤急。李恒一面遣兵援赣州,一面自率精兵至兴国,文天祥退走,李恒追击至空坑,俘文天祥妻女,又擒宋招讨使赵时赏等将校二十余人,收纳降兵二十万。接着奉旨与右丞阿里罕、左丞董文炳合兵追击益王。元军采纳李恒的建议,由福建、广东两路夹攻。李恒军至梅岭,大败宋军。十四年,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至元十五年,宋益王死,枢密张世杰、陆秀夫等立卫王赵籨为帝,固守广东诸郡。李恒奉旨进军广东,攻取英德府、清远县,击败宋制置凌震、转运使王道夫,进入广州,张世杰移驻崖山。十六年二月,都元帅张弘范率水军从漳州直指崖山,李恒也率所部与之会师。张世杰集海舰千余艘抗战。李恒与张弘范南北合击,大败宋军。陆秀夫抱卫王籨投海而死,随之投海死者十余万人。宋将翟国秀、凌震皆降。张世杰溺死于海陵港。广东平定。

十七年,拜李恒为资善大夫、湖广行中书省左丞。李恒在湖广禁止军士掳掠平民为奴婢;发粮赈济常德、漕、辰、沅、靖五郡饥民;官府所管猎户除留一千户外,其余释为民。

至元十九年,元军征讨占城,恒奉旨供给粮饷器械、海船百艘。不久,诏命李恒随皇子镇南王征交趾,乘船渡海,夺取了天长府。交趾国王航海而逃。恒封闭其宫廷府库,追击交趾国王,夺得船二百艘。因盛夏时节,南方多雨,军中疾病流行,元军班师回国。交趾军追击,恒奉命殿后,膝中毒箭,行至思明州毒发而卒,终年五十岁。后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愍”;再赠推思靖远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滕国公。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司马迁
  卷一百二·列传第三十二·脱脱
  卷一百四·列传第四十二·脱脱
  卷一百十七 景祐二年(乙亥,1035)·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九·杨仲良
  ●东征集卷四·蓝鼎元
  绎史卷一百三上·马骕
  卷四十八·张守节
  卷十五上·沈枢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钱穆
  卷八十·佚名
  236.葛贤痛打税监·林汉达
  215.文天祥起兵·林汉达
  57.大风歌·林汉达
  卷62·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十一佛日类五言古四月八日赞佛诗     【晋】支 遁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祥祥令日泰朗朗元夕清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飞天鼓弱罗腾擢散芝英緑澜颓龙首缥蕊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脱脱

        ◎章宗四   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谕外方使人不得佩刀入宫。庚午,幸豫王永成第视疾。辛未,如光春宫春水。壬申,阴雾,木冰。丁丑,行尚书省奏,宋贺正使还至庆都卒。诏遣防御使女奚烈元

  • 卷九十四 北凉录一·崔鸿

    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本张掖临松卢水胡人也匈奴有左沮渠右沮渠之官蒙逊之先世曾为此职故遂以官为氏世居卢水为酋豪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力祖祁复延封北地王[北一作狄又作乞]父法弘袭爵苻坚

  •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弑孝武·蔡东藩

      却说孝武帝防备道子,特分任王恭殷仲堪王珣王雅等,使居内外要津,分道子权。道子也窥透孝武帝心思,用王国宝为心腹,并引国宝从弟琅琊内史王绪,作为爪牙,彼此各分党派,视同仇雠。就是孝武帝待遇道子,也与从前大不相同,还亏李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佚名

    正德二年春正月乙亥朔日食 上不御殿免文武群臣贺视朝如常仪○丁丑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游泰祭 景陵○太监李荣传旨以内官监太监黄准往凤阳奉侍 皇陵兼守备地方倪文调南京司礼监太监以御马监左监丞

  • 卷之九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纪昀

    刑法畧 【四】厯代刑制 【元】○厯代刑制四元△元元五刑之目凡七下至五十七谓之笞刑凡五等六十七至一百七谓之杖刑凡五等其徒法自一年至三年凡五等杖数与年数相附丽 为加减盐徒盗贼既决而又镣之流则南人迁于辽阳迤北

  • 通志卷七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校雠略第一秦不絶儒学论二篇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嵗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

  • 三六六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查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折·佚名

    三六六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查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折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三日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奏明事。本年正月二十一日准江苏巡抚杨魁咨称,钦奉上谕:前因沈德潜选辑《国朝诗别裁〔集〕》进呈求序,朕偶

  • 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班固

    【原文】《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

  • 卷八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十五雍正七年八月上谕二十八道初一日奉上谕朕常令奉差在外之臣工有所见闻据实陈奏昨有人奏称江南吏治平常即如徵收漕粮多加使费耗米又如税银之侵蚀石塘之倾圮该上司悉置之不问凡为

  • 职官二六·徐松

    司农寺【宋会要】司农寺掌供籍田九种,及诸祀〔供〕豕及蔬果、明房油、平籴之事,止以常参官二人判寺事。熙宁三年,上以常平新法付寺,始重其任焉。《两朝国史志》:司农寺判寺事二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主簿一人,以选人充。官制

  • 礼三七·徐松

    〔帝陵〕宋宣祖安陵太祖干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改卜安陵,命枢密承旨、内客省使王仁赡为按行使。仁赡与司天监赵修己言,得河南府巩县西南四十里訾乡邓村地吉,从之。 二年正月七日,以宰臣范质为改卜安陵使,翰林学士窦仪为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五卷·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五卷复次句身者如足迹(至)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世间诸法不出五阴。此又约五阴以明名句文身也。句身如足迹者。谓如世人失象马者。寻迹以得之。故昧实相者亦因言而悟。是名句身。色阴相显故

  • 居士分灯录叙·朱时恩

    原夫祖祖递传。灯灯相续。觉照均融乎惠炬。灵光徧瞩於昏衢。故古德高缁向上参求者息无明之业影。亦有夙根利器精心学佛者出生死之火轮。其派本师承重来应化。往往妙臻圣解默契禅宗。凡七十二人。历几千百载。谁为拈取

  • 卷第二·朝宗通忍

    嘉兴大藏经 朝宗禅师语录朝宗禅师语录卷第二侍者 行导 编上堂大悲诞日解制章弢方居士为祝严寿请上堂云百日禅期圆满日大悲示现受生时就中一着无穷量用祝檀那寿算齐诸大德莫迟疑二月山禽处处啼圆通门大启何事隔云

  • 终成眷属·莎士比亚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写于1603年。海丽娜是一位名医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一直由罗西昂伯爵夫人监护。后来,她爱上了伯爵夫人势利的儿子勃特拉姆。适逢国王患病,许下诺言,谁能治好他的病就给予重赏。于是海丽娜呈献了一副

  • 便宜十六策·诸葛亮

    一卷。旧题汉诸葛亮撰。考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著述详列于传后,无是书之名。故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疑附托者所为,甚为有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此书名作《武侯十六策》,引晁氏之言曰十六策者,一治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