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四 萧奉先误国

〔塔喇台附〕

天祚帝天庆二年春二月丁酉,帝幸混同江钩鱼,枢密使萧奉先扈从。奉先,元妃兄也。外宽内忌。因元妃为帝眷倚,历官枢密使,封兰陵郡王。故事,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皆朝行在。值“头鱼宴”。帝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至阿固达,辞不能;再三谕,弗从。帝密谓奉先曰:“阿固达跋扈若此,可托以边事诛之。”奉先曰:“彼粗人,不知礼义,且无大过,杀之恐伤向化心。设有异志,蕞尔小国,何能为?”帝乃止。

秋九月,阿固达起兵,女直卓克算、阿古齐拒之,阿固达掠其家属。二人走诉咸州,详衮司转送北密院。奉先作常事以闻,只令仍送咸州诘责,使自新。自是屡召不至。

四年冬十月壬寅,以萧嗣先为东北路都统,率诸将往讨女直。嗣先,奉先弟也。将番、汉军屯出河店,女直潜渡混同江,乘国兵未备,击之,嗣先军溃,获免者十有七人。奉先惧弟得罪,奏东征溃军所至劫掠,不赦,必为边患。许之,嗣先但免官。由是士无斗志,遇敌即溃,郡县所失日多。

五年秋八月丙寅,以萧奉先为御营都统,率诸军分道而进,誓必灭金。寻以耶律章努之乱,止不行。

六年春正月丙寅朔,东京军乱,杀其留守萧保先。保先亦奉先之弟。为政严酷,渤海苦之,故有是变。裨将高永昌因据城僭号,寻为金兵所破,伏诛。

保大元年春正月,萧奉先使人诬告耶律伊都结驸马萧昱等谋立其甥晋王。昱等坐诛。初,帝有四子:长,赵王锡里,母赵昭容;弟晋王,小字额鲁温,母文妃;次秦王定、许王甯,皆元妃生。晋王幼,驰马善射,出为耶律隆运后。及长,积有人望,内外归心。喜扬人善,劝其不能,中外称其长者。元妃兄奉先恐其甥秦王不得立,潜图之。文妃姊妹三:长适耶律达哈拉;次文妃;次适伊都。一日,其姊若妹均会军前,奉先使人诬驸马昱及伊都等谋立晋王。昱与达哈拉坐诛,赐文妃死。伊都在军中,闻之,即率众叛入金。遣知奚王府事萧锡默、北府宰相萧德恭、大常衮耶律谛里姑、归州观察使萧和尚努四军,太师萧斡将所部兵追之,不及,还。奉先恐诸校继叛,遂劝骤加爵赏,以结众心;封锡默为奚王,德恭试平章事兼判上京留守,余为诸卫上将军。

二年春正月乙亥,帝出居庸关,至鸳鸯泺。闻伊都引金兵至,萧奉先曰:“伊都乃王子班之苗裔,此来欲立甥晋王耳。诛晋王,可不战而退。”遂赐王死。帝素服三日,杀耶律萨巴等。王素得人心,诸军闻其死,无不流涕,由是益解体。伊都引金兵逼行宫。

三月,帝入夹山,始悟奉先之不忠。当金兵之未至也,奉先逢迎主意,言金虽能攻我上京,终不能远离巢穴;迨一旦越三千里,直指云中,计无所出,惟请播迁夹山,帝乃召而责之曰:“汝父子误我至此,杀之何益!无从我行,恐军心愤怒,祸必及我。”奉先父子恸哭而去。行未数里,左右缚之送金军。金斩其长子昂,以其次子昱及奉先械送金主,道遇国兵,夺以归,并赐死。

当是时,与奉先同用事者曰萧塔喇台。

乾统四年秋七月癸未,以西北招讨使萧塔喇台知北院枢密使事。塔喇台,晋王孝先孙,使相萨木子,奉先之叔也。短而偻,外谨内倨。初治伊逊党与,多所纵舍,至是由招讨使改北密院。

六年春正月辛丑,遣萧塔喇台等使宋,讽归所侵夏地。

天庆三年,加萧塔喇台守司徒,封兰陵郡王。女直初起兵,廷臣请乘其未备,举兵往讨,塔喇台独阻之,以至败衄。寻出为西南招讨使。

八年夏四月辛酉,复以萧塔喇台为北院枢密使。时再入密院,宠任益笃。值诸路大乱,飞章告急者络绎而至,不即上闻,有功不录,将校怨怒,军无斗志。

保大二年春正月,金兵至岭东,会耶律萨巴谋立晋王,事觉,帝召萧塔喇台与议,不为申理。王死,人心益离。金兵踰领,帝西遁,其侄元妃责之曰:“尔任国政,致君如此,何以生为?”塔喇台不能答。明日,帝怒,并其子茂萨逐之。寻为耶律高善努执送金师,得脱归,复为耶律纠坚所得,送之燕王。适王僭号,托以不事僭窃,不食,数日死。子茂萨为金兵所杀。

猜你喜欢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范晔
  列传第三十五 高逸·萧子显
  卷下·郑文宝
  卷五·辛文房
  卷一·欧大任
  凡例·连横
  卷三十·张守节
  仇钺传·张廷玉
  卷一下·沈枢
  第四节 玛志尼、加里波的之亡命·梁启超
  卷四·佚名
  卷十·允禄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五·佚名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张荫麟
  立宪法议·梁启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耆孙·唐圭璋

      远朝归   金谷先春,见乍开江梅,晶明玉腻。珠帘院落,人静雨疏烟细。横斜带月,又别是、一般风味。金尊里。任遗英乱点,残粉低坠。   惆怅杜陇当年,念水远天长,故人难寄。山城倦眼,无绪更看桃李。当时醉魄,算依旧、裴回花

  • 卷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六五言律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韩愈教其为文遂举进士诗思人僻当其苦吟虽逢公卿不之觉也】忆江上吴处士【荀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着是者也晋书天文志少微四

  •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九·刘恕

    周纪七逢困敦凡十五年起上章阉茂尽阏敬王下二十九年春蔡昭侯将朝于吴大夫恐其复迁令贼利杀昭侯诛贼利以解过昭侯子成侯朔立夏楚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冬十一月齐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是岁滕顷公薨子隠公

  • 皇王大纪卷二·胡宏

    宋 胡宏 撰五帝纪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氏少典之后曰公孙氏母曰附宝有蟜氏女也感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之祥生轩辕于夀丘长于姬水为姬姓生而龙顔防而徇齐学于大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风后老天五圣知命规纪地典力牧【

  • 一○一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办理江浙三分全书亟需校对请于生监中召募分校折·佚名

    一○一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办理江浙三分全书亟需校对请于生监中召募分校折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初一日*质郡王永瑢等谨奏,为奏闻请旨事。臣等恭办江浙三分四库全书,蒙皇上嘉惠南人士子,大发帑金,雇募缮写,臣等仰体圣意,务期功以

  • 七十六、还乡一二事·包天笑

      我自从在上海定居以后,即思往苏州一行,游子不忘故乡,也是自然之理。况且现在苏沪铁路,早已通车,自沪到苏,不过两三小时,便利极了。这回到苏州去,也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扫墓:在前年冬天,办理了祖母及双亲葬事以来,便接连两年,到

  • 食货九·徐松

    受纳原书注云:「缺淳熙至嘉定一卷」。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九 赋税杂录 赋税杂录绍兴三年正月二十三日,江东西路宣谕刘大中言:「信州并诸县从来受纳人户,秋苒粳米等于正耗外,别收名色非一,据合纳正数不啻一倍以上。乞申严

  • 第五节 吐蕃衰乱·吕思勉

    自尚结赞死后,吐蕃无大侵寇。宪宗时尝通朝贡。《新书·李吉甫传》曰: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帝辞其使。复请献边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 洪武二十三年秋七月辛卯朔,享太庙。 壬辰,上御谨身殿,观《大学》之书,谓侍臣曰:“治道必本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大学》一书,其要在于脩身。身者,教化之本也,人君身脩而人化之,好仁

  • 上经随传卷三·孔颖达

    震下兑上。随:元亨,利贞,无咎。[疏]“随元亨利贞无咎”。○正义曰:“元亨”者,于相随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则无以相随,逆于时也。“利贞”者,相随之体,须利在得正。随而不正,则邪僻之道,必须利贞也。“无咎”者,有此四德

  • 卷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国法闲道场普光讲堂莲华藏师子座。觉了真谛。无有二行。度无想法。如佛游居。以致平等。一切诸佛。进退游行。无所罣碍。亦无荫蔽。法无退还。行无等伦。所见奉敬。不可思议。现等三世。其身所显。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太虚

      ──二十八年三月在昆明西山云栖寺讲──   悬论    一 提教纲      甲 不判时教      乙 教理略判       1 内证离言法       2 应机巧说教       (一) 五乘共教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十·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复从摩醯首罗天王宫下。至南阎浮提。来往说法。在舍卫国中祇园精舍大道场会。如来在于百宝莲华台。于宝座上入师子奋迅金刚三昧从三昧。起光明遍照千百亿微

  • 卷第十一·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一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一 天竺式法师法嗣   ·(二世)妙果文昌法师   ·明智祖韶法师   ·法喜清鉴法师   ·真净思永忏主   ·保庆法润法

  • 卷之六·佚名

    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六 荐亡偈赞门 荐亡通用 人生薤露固难延  去若孤舟逐逝川  百岁光阴今已矣  九泉冥路太茫然  筵堆玉馔天厨供  香爇金炉海岸烟  好听良因功德力  迢迢直造率陀天 又 积功累

  •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六·牧云通门

    姑蘇西華山秀峰寺門人(行瑋)等編偈(下)偈拈五公案洞山寒暑一番熱了一番寒,開眼何人識定盤?將謂洞山多伎倆,元來一問坐頭乾。仰山明珠山寺相逢打葛藤,明珠傾出可憐生。羅紋結角難收拾,賓主雙雙放手行。香嚴擊竹多虛少實喜開

  • 神秘岛·凡尔纳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

  • 仪礼经传通解·朱熹

    经学著作。南宋朱熹撰,黄榦、杨复续撰。37卷,续29卷。宋人多简称为《礼书》。此书初名《仪礼集传集注》,后改今名。为彻底搞清古礼并以为后世之鉴,朱熹对古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法: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