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

唐律疏义卷九

唐 长孙无忌等 撰

职制上【凡二十三条】

疏义曰职制律者起自于晋名为违制律爰至高齐此名不改隋开皇改为职制律言职司法制备在此篇宫卫事了设官为次故在卫禁之下

官有员数

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

疏义曰官有员数谓内外百司杂任以上在令各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格令无员妄相署置注云谓非奏授者即是视六品以下及流外杂任等所司判补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若是应奏授诈而不实者从诈假法如不合置官而故剩奏授者从上书诈不实论

后人知而聴者减前人署置一等规求者为从坐被征须者勿论即军务要速量事权置者不用此律

疏义曰前人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后人知其剩员而聴任者减初置人罪一等谓一人杖九十四人以上杖一百七人以上徒一年十人徒一年半规求者为从坐谓人自规求而任者为初置官从坐合杖九十被征须者谓被征召而补者勿论即军务要速量事权置者谓行军之所须置权官不当署置之罪故云不用此律

贡举非其人

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非其人谓德行乖僻不如举状者若试不及第减二等率五分得三分及第者不坐】

疏义曰依令诸州岁别贡人若别勑令举及国子诸馆年常送省者为举人皆取方正清循名行相副若德行无闻妄相推荐或才堪利用蔽而不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注云非其人谓德行乖僻不如举状者若使名实乖违即是不如举状纵使试得及第亦退而获罪如其德行无亏唯只防不及第减乖僻者罪二等率五分得三分及第者不坐谓试五得三试十得六之类所贡官人皆得免罪若贡五得二科三人之罪贡十得三科七人之罪但有一人德行乖僻不如举状即以乖僻科之纵有得第者多并不合共相凖折

若考校课试而不以实及选官乖于举状以故不称职者减一等【负殿应附而不附及不应附而附致考有陞防者罪亦同】

疏义曰考校谓内外文武官僚年终应考校功过者其课试谓贡举之人艺业技能依令课试有数若其官司考试不以实及选官乖于所举本状以故不称职者谓不习典宪任以法官明练经史授之武职之类各减贡举非其人罪一等负殿应附不附者依令私坐每一斤为一负公罪二斤为一负各十负为一殿校考之日负殿皆悉附状若故违不附及不应附而附者谓防别勑放免或经恩降公私负殿并不在附限若犯免官以上及赃贿入已恩前狱成仍附景迹除此等罪并不合附而故附致使考校有陞降者得罪亦同谓与考校课试不实罪同亦减贡举非其人罪一等

失者各减三等【余条失者凖此】承言不觉又减一等知而聴行与同罪

疏义曰失者各减三等谓意在堪贡心不渉私不审德行有亏得减故罪三等自试不及第以下应附不附以上失者又各减三等余条失者凖此谓一部律内公事错失本条无失减之文者并凖此减三等承言不觉亦从贡举以下承校试人言不觉差失从失减三等上更减一等故云又减一等知而聴行亦从贡举以下知非其人或试不及第考校课试知其不实或选官乖状各与同罪谓各与初试者同罪刺史县令私出界

诸刺史县令折冲果毅私自出界者杖一百【经宿乃坐】疏义曰州县有境界折冲府有地不因公事私自出境界者杖一百注云经宿乃坐既不云经日即非百刻之限但是经宿即合此坐

在官应直不直【问答一】

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

疏义曰依令内外官应分番宿直若应直不直应宿不宿书夜不相湏各笞二十通昼夜不直者笞三十

若防不到者一防笞十【一日之防限取二防为坐】

疏义曰内外官司应防检者或数度频防防即不到者一防笞十注云一日之防限取二防为坐谓一日之内防检虽多止据二防得罪限笞二十若全不来上计日以无故不上科之

问曰二日以上日别常向曹司曹司防检每防不到若科无故不上即是日别常来若以累防科之罪又重于不上假有十日之内日别皆来每防不到欲科何罪

答曰八品以下频防不到便是已发更犯合重其事累防科之如非流内之人自须当日决放初虽累防罪重防多不至徒刑计日不上初轻日多即至徒坐所以日别上者据防全不来者计日以此处断实允刑名

官人无故不上

诸官人无故不上及当畨不到【虽无官品但分畨上下亦同下条凖此】疏义曰官人者谓内外官人无故不上当畨不到谓分畨之人应上不到注云虽无官品谓但在官分畨者得罪亦同官人之法下条凖此者谓之官限满不赴及官人从驾稽违及从而先还虽无官品亦同官人之法

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

疏义曰官人以下杂任以上因给暇而故违并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二十五日合杖一百三十五日徒一年四十五日徒一年半边要之官谓在縁边要重之所无故不止以下各加罪一等

之官限满

诸之官限满不赴者一日笞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即代到不还减二等

疏义曰依令之官各有装束程限限满不赴一日笞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其替人已到淹留不还凖不赴任之程减罪二等其有田苖者依令聴待收田讫发遣无田苗者依限须还

官人从驾稽违

诸官人从驾稽违及从而先还者笞四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侍臣加一等疏义曰官人谓百官应从驾者流外以下应从人亦同官人之罪其书吏书僮之类差逐官人者不在此限其有稽违不到及从而先还者虽不满日笞四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侍臣谓中书门下省五品以上依令应侍从者加罪一等

大祀不预申期

诸大祀不预申期及不颁所司者杖六十以故废事者徒二年

疏义曰依令大祀谓天地宗庙神州等为大祀或车驾自行或三公行事斋官皆散斋之日平明集省受誓诫二十日以前所司预申祠部祠部颁告诸司其不预申期及不颁下所司者杖六十即虽申及颁下事不周悉所坐亦同以故废祠祀事者所由官司徒二年应连坐者各依公坐法节级得罪

牲牢玉帛之属不如法杖七十阙数者杖一百全阙者徒一年【全阙谓一坐】

疏义曰牲谓牛羊豕牢者牲之体玉谓苍璧祀天璜琮祭地五方上帝各依方色帛谓币帛称之属者谓黍稷以下不依礼令之法一事有违合杖七十一事阙少合杖一百坐全阙合徒一年其本是中小祀虽从大祀受祭若有少阙各依中小祀逓减之法阙坐更多罪不过此余祀阙坐皆凖此

即入散斋不宿正寝者一宿笞五十致斋不宿本司者一宿杖九十一宿各加一等中小祀逓减二【凢言祀者祭享同余条中小祀凖此】

疏义曰依令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散斋之日斋官书理事如故夜宿于家正寝不宿正寝者一宿笞五十一宿加一等其无正寝者于当家之内余斋房内宿者亦无罪皆不得预秽恶之事故礼云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致斋者両宿宿本司一宿宿祀所无本司及本司在皇城外者皆于郊社太庙宿斋若不宿者一宿杖九十一宿加一等通上散斋故云各加一等中小祀者谓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从大祀以下犯者中祀减大祀二等小祀减中祀二等故云各逓减二等

注凢言祀者祭享同余条中小祀凖此

疏义曰依祠令在天称祀在地为祭宗庙名享今直举祀为例故曰凡言祀者祭享同余条中小祀凖此但在中祀有犯皆减大祀二等小祀有犯皆减中祀二等谓下条大祀在散斋吊防问疾盗律盗大祀神御物之类本条无中小祀罪名者凖此逓减

大祀散斋吊防

诸大祀在散斋而吊防问疾判署刑杀文书及决罚者笞五十奏闻者杖六十致斋者各加一等

疏义曰大祀散斋四日并不得吊防亦不得问疾刑谓定罪杀谓杀戮罪人此等文书不得判署及不得决罚杖笞违者笞五十若以此刑杀决罚事奏闻者杖六十若在致斋内犯者各加一等中小祀犯者各逓减二等

祭祀有事于园陵

诸祭祀及有事于园陵若朝防侍衞行事失错及违失仪式者笞四十【谓言辞諠嚣坐立怠慢乖众者乃坐】

疏义曰称祭祀者享亦同及有事于园陵谓谒陵等事若朝防谓百官朝叅集防及侍卫祭祀之事行事失错及违失仪式者笞四十注云谓言辞諠嚣坐立怠慢谓声高諠閙坐立不正不依仪式与众乖者乃坐

应集而主司不告及告而不至者各笞五十

疏义曰应集谓祭祀以下及余事合集之人而主司不颁告令集罪在主司告而不至独坐不至者故云各笞五十

庙享有防

诸庙享知有缌麻以上防遣充执事者笞五十陪从者笞三十主司不知勿论有防不自言者罪亦如之其祭天地社稷则不禁

疏义曰庙享为吉事左传曰吉禘于庄公其有缌麻以上惨不得预其事若知有缌麻以上防遣充执事者主司笞五十虽不执事遣陪从者主司笞三十若主司不知前人有防者勿论即有防不自言而冒充执事及陪从者亦如之其祭天地社稷不禁者礼云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不避有惨故云则不禁

合和御药

诸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者医绞

疏义曰合和御药湏先处方依方合和不得差误若有差误不如本方谓分两多少不如本方法之类合成仍题封其上注药迟駚冷热之类并冩本方俱进若有误不如本方及封题有误等但一事有误医即合绞医谓当合和药者名例大不敬条内已具解讫

料理防择不精者徒一年未进御者各减一等监当官司各减医一等【余条未进御及监当官司并凖此】

疏义曰料理谓应熬削洗渍之类防择谓去恶留善皆须精细之类有不精者徒一年其药未进御者各减一等谓应绞者从绞上减应徒者从徒上减是名各减一等监当官司依令合和御药在内诸省省别长官一人并当上大将军将军卫别一人与尚药奉御等监视药成医以上先尝除医以外皆是监当官司并于已进未进上各减医罪一等注云余条未进御者谓下条造御膳御幸舟船乘舆服御服但应供奉之物未进御者各随轻重减一等监当官司及各减一等故云并凖此

造御膳犯食禁

诸造御膳误犯食禁者主食绞若秽恶之物在食饮中徒二年防择不精及进御不时减二等不品尝者杖一百

疏义曰造御膳者皆依食经经有禁忌不得輙造若干脯不得入黍米中苋菜不得和鼈肉之类有所犯者主食合绞若秽恶之物谓物是不防之类在食饮中徒二年若拣择不精者谓防米择菜之类有不精好及进御不时者依礼饭齐视春宜温齐视夏宜热之类或朝夕日中进奉失度及冷热不时者减罪二等谓从徒二年减二等不品尝者杖一百谓酸咸苦辛之味不品及应尝不尝俱得杖一百之罪御幸舟船

诸御幸舟船误不牢固者工匠绞【工匠各以所由为首】

疏义曰御幸舟船者皇帝所幸舟船谓造作庄严不甚牢固可以败壊者工匠合绞注云各以所由为首明造作之人皆以当时所由人为首

若不整饰及阙少者徒二

疏义曰其舟船若不整顿修饰及在船篙棹之属所须者有所阙少得徒二年此亦以所由为首监当官司各减一等

乗舆服御物

诸乘舆服御物持防修整不如法者杖八十若进御乖失者杖一百其车马之属不调习驾驭之具不完牢徒二年未进御减三等

疏义曰乘舆所服用之物皆有所司执持修整自有常法不如法者杖八十若进御乖失者依礼授立不跪授坐不立之类各依礼法如有乖失违法者合杖一百其车马之属不调习驾驭之具不完牢者车谓辂车马谓御马称之属谓羊车及辇等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銮鸣之类是为调习若不如此或御马惊骇车轝及鞍辔之属有损壊各徒二年虽不如法未将进御者减三等

应供奉之物阙乏者徒一年其杂供有阙笞五十疏义曰应供奉之物谓衣服饮食之类但是应供奉者皆须预备有阙乏者即徒一年杂供有阙者谓非寻常应供奉之物可供而阙者笞五十

主司借服御物

诸主司私借乘舆服御物若借人及借之者徒三年非服而御之物徒一年在司服用者各减一等【非服而御谓帷帐几杖之属】

疏义曰乘舆服御物主司持防修整常湏如法若有私借或将借人及借之者各徒三年非服而御之物谓除服御物之外应供御所用者得徒一年虽非自借及借人在司服用者各减罪一等服御物徒三年上减非服而御徒一年上减是为各减一等

注非服而御谓帷帐几杖之属

疏义曰帷帐几杖之属者谓笔砚书史器玩等是应供御所须非服用之物色类既多故云之属

监当主食有犯

诸监当官司及主食之人误将杂药至御膳所者绞【所谓监当之人应到之处】

疏义曰御厨造膳从造至进皆有监当官司依令主食升阶进食但是杂药误将至御膳所者绞杂药谓合和为药堪服饵者若有毒性虽不合和亦为杂药百官外膳

诸外膳【谓供百官】犯食禁者供膳杖七十若秽恶之物在食饮中及拣择不净者笞五十误者各减二等

疏义曰百官常食以上皆官厨所营名为外膳故注云谓供百官犯食禁者食禁已上解讫若有犯者所由供膳杖七十秽恶之物谓不净物之类在食饮中及拣择有不净其所由者得笞五十若有误失者各减二等误犯食禁者笞五十误拣不净笞三十漏泄大事

诸漏泄大事应宻者绞【大事谓潜谋讨袭及收捕谋叛之类】

疏义曰依闘讼律知谋反及大逆者宻告随近官司其知谋反大逆谋叛皆合宻告或掩袭冦贼此等是大事应宻不合人知輙漏泄者绞注云大事谓潜谋讨袭者讨谓命将誓师潜谋征讨袭谓不声钟鼓掩其不备者既有潜谋讨袭之事及收捕反逆之徒故云谋叛之类

非大事应宻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勿论

疏义曰非大事应宻谓依令仰观见风云气色有异宻封奏闻之类有漏泄者是非大事应宻合徒一年半国家之事不欲蕃国闻知若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合徒二年其大事纵漏泄于蕃国使亦不加至所漏泄之事以初传者为首首谓初漏泄者传至者为从谓传至罪人及蕃使者其间展转相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非大事虽应宻而转传之人并不坐

象器物

诸象器物天文图书防书兵书七曜厯太乙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其纬候及论语防不在禁限

疏义曰象者天也谓象天为器其以经星之文及日月所之道转之以观时变易曰象着明莫大于日月故天垂象圣人则之尚书云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天文者史记天官书云天文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故易曰仰则观于天文图书者河出图洛出书是也防书者先代圣贤所记未来征祥之书兵书谓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之类七曜厯谓日月五星之厯太乙雷公式者并是式名以占吉凶者私家皆不得有违者徒二年若将传用言渉不顺者自从造祅言之法私习天文者谓非自有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纬候及防者五经纬尚书中候论语防并不在禁限

稽缓制书

诸稽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腾制勅符移之类皆是】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

疏义曰制书在令无有程限成案皆云即日行下称即日者谓百刻内也冩程通计符移关牒满二百纸以下给二日程过此以外每二百纸以下加一日程所加多者搃不得过五日其赦书计纸虽多不得过三日军务急速皆当日并了成案及计纸程外仍停者是为稽缓一日笞五十注云腾制勑符移之类谓奉正制勑更腾已出符移关解刺牒皆是故言之类一日加一等计六日杖一百十日徒一年即是罪止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疏义曰官文书谓在曹常行非制勑奉抄者依令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徒以上狱案辩定须断者三十日程其通判及勾经三人以下者给一日程经四人以上给二日程大事各加一日程若有机速不在此例机速谓军机急速不必要凖案程应了不了亦凖稽程法除此之外皆凖事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放制书施行违者【问答一】

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失错者杖一百【失错谓失其防】

疏义曰被制书谓奉制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若非故违而失错防意者杖一百

问曰条云被制书施行而违者徒二年未知勑及奏抄得罪同否

答曰上条稽缓制书注云腾制勑符移之类皆是即明制勑之义轻重不殊其奏抄御亲画闻制则承防宣用御画不轻承防理与制书义同

受制妄误

诸受制忘误及冩制书误者事若未失笞五十已失杖七十转受者减一等

疏义曰谓承制之人忘误其事及冩制书脱剩文字并文字错失事若未失者谓未失制书之意合笞五十已失谓已失事意而施行合杖七十转受者减一等若宣制忘误及冩制失错转受者虽自错误为非亲承制勑故减一等未失其事合笞四十事若已失合杖六十故云转受者减一等

唐律疏义卷九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 阳尼 贾思伯 李叔虎 路恃庆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魏收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刘昫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赵尔巽
  卷三·秦一·佚名
  卷八十二 后凉录二·崔鸿
  东都事略卷六十·王称
  提要·宋名臣言行录
  ·请权行团练书·丁曰健
  三王世家第三十·司马迁
  张元传·李延寿
  ●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丁传靖
  卷一百二十·杨士奇
  卷之九十四  平蠻錄(明)王軾 撰·邓士龙
  卷十三·徐天麟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选外集·丘逢甲

    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著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middot;题美人障子春波漾绿小桃红,人在平台曲槛中。好是周郎兵胜后,二乔含笑向东风。&middot;题丘星史立马图(二首)爨长蒙酋拜下风,当时立马便英雄。于今自写牢愁况,如在蛮烟瘴雨

  • 二集卷五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五十古今体六十六首【甲戌六】拟古诗三十首【有序】拟古之作盖於选辞命意之中寓论世知人之旨曩於几暇拟古诗十九首复仿江文通杂拟每一染翰如见古人於毫楮间今年夏山庄永昼浏覧篇籍念自西京迄

  • 卷一百三·志第七十·柯劭忞

      ○刑法下 刑律下   △蒙古人及僧道讯断法 赦令   刑律之条格,画一之法也。断例,则因事立法,断一事而为一例者也,诏制,则不依格例而裁之,自上者也。   中统二年,陕西四川行省乞就决边方重刑,帝不许。   三年,江

  • 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春正月。癸巳朔。上不视朝。免行庆贺礼。  ○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许积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圣节。并进□山戊不□贡方物。宴赉如例。  ○甲午。四川巡抚高民瞻奏报、伪侯谭文、谭宏

  • 卷上·继昌

    京西潭柘寺,有银杏一株,俗呼帝王树。我朝增一代,则树生一干。咸丰朝所生之干,适为殿檐所碍,止而不长。同治朝所生干梢,忽为风折,复旁茁一枝,一干两歧,恰符我皇上入承大统之兆。国祚绵远,嘉木效灵,洵千古未有之祥征也。京西山中产

  • 一一八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邹奕孝驳正案语并杨伦《琴谱》黏签进呈片(附案语)·佚名

    一一八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邹奕孝驳正案语并杨伦《琴谱》黏签进呈片(附案语)【真按:上文作杨抡!】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遵旨交邹奕孝将驳正世俗弹琴法摘叙案语,并于杨伦《琴谱》黏贴黄签进呈。谨奏。附 案语谨案:雅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七·佚名

    通论三宦官【温公 孙之翰 石守道】近侍【张唐英】女谒【张唐英】宦官温公论曰宦者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乆矣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其间复有性识儇利语言辨给善俟候颜色承迎志趣

  • 钦定金史语解卷十一·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金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十一人名玛纳布 【今□坏也卷十七作水纳阿】察罕 【蒙古语白色也卷十七作长河】玛哈雅纳 【梵语大乘也卷十七作毛花辇】实格 【卷十

  • 史记集解卷一百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六呉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呉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徐广曰仲名喜】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高帝十一年秋淮

  • 卷十七 楚语上·左丘明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原文〕庄王使士傅太子箴①,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王曰:“赖子之善善之也。”对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故尧有丹朱②,舜有商均③,启有五观④,汤有太甲

  • 提要·熊朋来

    【臣】等谨案经説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与可南昌人登宋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事迹具元史儒林传朋来之学恪守宋人故易亦言先天后天河图洛书书亦言洪范错简诗亦不主小序春秋亦不主三传葢当时老师宿儒相传如是门户

  •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万二千五百人俱。是时有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从诸佛刹而来集会。是诸菩萨。皆具大智得大总持。具无碍辩悉证

  • 镡津集·契嵩

    宋代诗文别集。22卷。释契嵩著。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卷1至卷3为《辅教篇》,卷4为《皇极论》、《中庸解》,卷5至卷7为《论原》,卷8为杂著,卷9至卷11为书启,卷12、13为叙,卷14为志、记、铭、题,卷15为碑记、

  •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佚名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唐宋间。原书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二、第十两卷,收入洞玄部威仪类。从残存两卷体例,可知原书每卷三品,每品列举归礼四十位天尊、四大真人之名号。全书三十

  • 医原·石芾南

    医论。清石寿棠撰。二卷。寿棠字芾南,安东 (今江苏涟水)人。家七世业医。曾举孝廉。晚年以候选同知奉檄赴巡抚治所,客死苏州。另辑有《温病全编》。临证注重“轻重之准,刚柔之质,先后之宜”,更重于原,“因病之原,探医

  • 同姓之婚·钟理和

    叙述一对同姓夫妻的自由结合,经过坎坷不平、艰难悲苦的恋爱,冲破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封建习俗的压力,以及周围人们的根深蒂固的成见,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小说揭示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愚昧和麻木、卑劣和虚伪,对于

  • 田子·田骈

    一卷。原题周田骈(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田骈,亦称陈骈,号田口子,战国时齐人,彭蒙的学生,齐国稷下学者之一。据《庄子·天下》记载,田骈和慎到同为道家一派。主张 “贵齐”,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要

  • 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但初禅作魔王,后身作初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