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丁文江先生死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五日。他死后,《独立评论》给他出了一本纪念专刊(《独立》一八八期,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十六日出版),收了十八篇纪念文字。以后还有几位朋友写了纪念文字寄给我们,从二月到七月,又收了九篇(《独立》一八九期,一九三期,一九六期,二○八期,二一一期)。这二十多篇纪念文字里有不少传记资料。可惜傅斯年先生已宣布的三个题目,——《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丁文江与苏联之试验》、《我在长沙所见》——都没有写出来。于今傅先生也成了古人了!
傅先生在他的《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里,曾说:
我以为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者。这样的一个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希望胡适之先生将来为他作一部传记。他若不作,我就要有点自告奋勇的意思。
我自己在《丁在君这个人》一篇文字里,也曾说,“孟真和我都有将来作丁在君传记的野心。”我又说:
丁在君一生最被人误会的是他在民国十五年的政治生活。孟真在他的长文里,叙述他在淞沪总办任内的功绩,立论最公平(适按,孟真在第二篇长文《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里,论述这段故事更详细,见《独立》一八九期)。他那个时期的文电,现在都还保存在一个好朋友的家里,将来作他传记的人必定可以有详细而公道的记载给世人看。
二十年很快的过去了。当时有作在君传记的野心的两个朋友,于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二十年的天翻地覆大变动,更使我追念这一个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这一个天生的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孟真说的不错:“这样的一个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决心要实践二十年前许下的私愿,要写这篇《丁文江的传记》。
在这二十年中,传记材料很难收拾。例如上文说的关于民国十五年的文电,至今我没有见到。收藏那箱文件的好朋友居然写了一篇《丁文江传记初稿》,在五年前寄给我。可惜他始终没有利用那箱里的任何文电。他自己说:“文江之死已逾十四年,我已老得不成样子,若再蹉跎,不免辜负死友了。”这篇传稿是他追忆的一点纪录,也成了我的材料的一部分。
此外,我的材料只限我在海外能收集的在君遗著,和那二十多篇纪念文字。遗著也很不完全,例如在君在《努力周报》上写的文字,在天津《庸报》上写的文字,我在海外都看不到。因为材料太不完全,所以我只能写一篇简略的传记。
猜你喜欢 志第五 天文下·萧子显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世纪补·脱脱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柯劭忞 卷二百二 治平元年(甲辰,1064)·李焘 卷五十八·宋·蒋一葵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二。·金富轼 周奉叔传·李延寿 王褒传·李延寿 李建及传·薛居正 姚内斌传·脱脱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八三·吴楚材 二十七年·佚名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