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节 武、宣朝局

唐自代宗以来,立君多由宦寺,而武宗之立,尤不以正。初,敬宗五子:长曰晋王普,次第二子梁王休复,次第三子襄王执中,次第四子纪王言扬,次第五子陈王成美。晋王,《旧书》云:文宗欲建为储贰,《庄恪太子传》。而以太和二年(828年)薨。年五岁。册赠悼怀太子。盖文宗之位,受之于兄,故欲还诸兄之子也。此在当日,自为大公。然文宗又不能无牵于内宠。六年十月,册长子鲁王永为太子。永母曰王昭仪。开成二年八月,与昭容杨氏同受册。昭仪为德妃,昭容为贤妃。见《旧书·本纪》。明年九月,开延英殿,议废太子。宰臣及众官皆不同,御史中丞狄兼谟言之尤切。翼日,翰林学士六人,神策六军军使十六人又进表陈论,事乃不果。是夜,太子归少阳院,杀其宫人左右数十人。十月,太子薨。谥庄恪。《旧书》本传云:初,上以太子稍长,不循法度,昵近小人,欲加废黜。迫于公卿之请,乃止。太子终不悛改。至是暴薨。语本《实录》。见《通鉴考异》。时传云:德妃晚年宠衰,贤妃惧太子他日不利于己,日加诬谮,太子终不能自辩明也。太子既薨,上意追悔。四年(839年),会宁殿宴,小儿缘橦,有一夫在下,忧其堕地,有若狂者。上问之,乃其父也。上因感泣,谓左右曰:“朕富有天下,不能全一子。”遂召乐官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责之曰:“陷吾太子,皆尔曹也。今已有太子,时已立成美。更欲踵前事邪?”立命杀之。则太子之非良死可知矣。然文宗自甘露变后,久同傀儡,能否自杀其子,尚有可疑。《郑肃传》云:会昌初,武宗思永之无罪,尽诛陷永之党,则陷永者漏网甚众可知。刘楚材、张十十等,特其小焉者耳。太子虽非良死,未必文宗杀之也。陈王成美以四年十月立为太子。文宗二子,次曰蒋王宗俭,开成二年(837年)始王,亡薨年,疑是时已薨,见下。梁、襄、纪三王,疑亦已殂谢,故及成美。五年正月二日,己卯。文宗暴卒,《旧书·武宗纪》。王鸣盛曰:卒当作疾。但据《旧纪》,文宗于四年十二月即不康,五年正月戊寅是朔日,而帝以辛巳崩,似未可以言暴。案卒盖仓卒之义?去年十二月即不康,至此疾骤甚耳。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监国。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迎颍王瀍于十六宅,立为皇太弟。成美复封陈王。四日,文

宗崩。瀍立,是为武宗。末年寝疾,更名炎。成美及穆宗第八子安王溶皆死。穆宗五子:长敬宗,次第二子文宗,次第五子武宗,次第六子怀懿太子凑,次即安王也。至是而穆宗之子尽矣。《旧书·武宗纪》云:初,杨贤妃有宠于文宗,而庄恪太子母王妃失宠怨望,为杨妃所谮,王妃死,太子废。及开成末年,帝多疾,无嗣。观此语,则蒋王是时亦已殂谢。贤妃请以安王溶嗣。帝谋于宰相李珏,珏非之,乃立陈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归功于己,乃发安王旧事,故二王与贤妃皆死。《通鉴》云:文宗疾甚,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引杨嗣复、李珏至禁中,欲奉太子监国。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更议所立。李珏曰:“太子位已定,岂得中变?”士良、弘志遂矫诏立瀍为太弟。盖宦官兵权在手,宰相无如之何也。二月,封仇士良为楚国公,鱼弘志为韩国公。八月十七日,葬文宗于章陵。刘弘逸、薛季棱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欲倒戈诛士良、弘志。卤簿使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棱当作崔郸。觉其谋,先谕卤簿诸军。是日,弘逸、季棱伏诛。贬杨嗣复为潭州刺史,潭州见第四章第二节。李珏为桂州刺史,桂州见第二章第二节。御史中丞裴夷直为杭州刺史。杭州见第六章第三节。皆坐弘逸、季棱党也。会昌元年三月,再贬嗣复湖州司马,湖州见第二章第七节。珏瑞州司马,瑞州见第四章第四节。夷直欢州司户。欢州见第二章第二节。《旧书·王起传》云:弘逸、季棱欲因山陵兵士谋废立。起与山陵使知其谋,密奏皆伏诛。《通鉴考异》引贾纬《唐年补遗录》亦云:五年八月,季棱、弘逸聚禁兵,欲议废立。赖山陵使崔郸、卤簿使王起拒而获济。遂擒弘逸、季棱杀之。《旧书·杨嗣复传》云:武宗之立,既非宰相本意,甚薄执政之臣。其年秋,李德裕自淮南入辅政。九月,出嗣复为湖南观察使。明年,诛薛季棱、刘弘逸。中人言二人顷附嗣复、李珏,不利于陛下。武宗性急,立命中使往湖南桂管杀嗣复与珏。宰相崔郸、崔珙等亟请开延英。因极言国朝故事,大臣非恶逆显著,未有诛戮者,愿陛下复思其宜。帝良久,改容曰:

“朕缵嗣之际,宰相何尝比数?李珏、季棱,志在扶册陈王,嗣复、弘逸,志在树立安王。立陈王犹是文宗遗旨,嗣复欲立安王,全是希杨妃意旨。嗣复尝与妃书云:姑姑何不效则天临朝?”珙等曰:“此事暖昧,真虚难辨。”帝曰:“杨妃曾卧疾,妃弟玄思,文宗令入内侍疾月余。此时通道意旨。朕细问内人,情状皎然。我不欲宣出于外。向使安王得志,我岂有今日?然为卿等恕之。”乃追潭、桂二中使,再贬嗣复潮州刺史。潮州见第二章第二节。《通鉴》则嗣复罢而崔珙相,在开成五年五月。李珏之罢,在是年八月。夷直之出为杭州,在是年十一月。而嗣复及李珏之出,则但于会昌元年三月追书之。云:弘逸有宠于文宗,仇士良恶之。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杨嗣复出为湖南观察使,李珏出为桂管观察使。士良屡谮弘逸等于上,劝上除之。三月乙未,赐弘逸、季棱死,遣中使就潭、桂州诛嗣复及珏。《考异》云:若去年八月已诛弘逸、季棱,不当至此月始再贬嗣复等。《旧纪·王起传》与《嗣复传》自相违,今从《实录》。案因山陵而谋变,其事不易子虚。《武宗实录》纂辑草率,不足据。《考异》引《实录》,又有时有再以其事动帝意者,帝赫然欲杀之之语。明嗣复及珏已先贬。嗣复罢相,在开成五年五月,夷直之出,在其年十一月,《通鉴》应不致误。盖又《旧纪》记事不审,嗣复之罢,至八月乃追书;夷直之出,则又逆探其事而终言之也。《旧书·李珏传》。开成五年九月,与杨嗣复俱罢,出为桂州。《新书·珏传》,则其罢相,乃以为山陵使,梓宫至安上门陷于泞,而贬江西在其后。嗣复、珏所以获全,盖由崔郸、崔珙之谏?《通鉴》叙此事兼采《献替记》,一似全由李德裕者,恐亦不足信也。裴夷直,《新书》附《张孝忠传》,云:武宗立,视册牒不肯署,乃出为杭州刺史,斥欢州司户参军。《通鉴》从《实录》,云:故事,新天子即位,两省官同署名,上之即位也,谏议大夫裴夷直漏名,由是出为杭州刺史,其说亦同。《鉴》又记文宗之崩,敕大行以十四日殡,成服。谏议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远,不听;时仇士良等追怨文宗,凡乐工及内侍,得幸于文宗者,诛贬相继,夷直复上书言之;可知其见斥之由,循常法无可立之君,则人人得申其意,古大询之法如是。后世庶人无繇议政,朝臣固当周谘。武宗乃举不援己者而悉逐之,褊矣。抑文宗之立陈王,犹是其欲树晋王之意。以自周以来久习之继嗣之法言之,亦较立弟为正,武宗乃弑而代之,流毒且及于安王,尤悖矣。

武宗之用李德裕,非知其材而用之也,亦以文宗末年,僧孺、宗闵之党在朝,恶其不援己,乃反其道而行之耳。适直是时,回纥衰乱,得以戡定朔方,此乃时会使然,初非德裕之力。至于削平昭义,则其事本不足称,读史者亦从而张之,则为往史之曲笔所欺矣。德裕既相,所引用者皆其党人。崔珙与德裕,相善者也。会昌元年三月,相陈夷行,乃专与杨嗣复立异者。二年(842年),李绅自淮南入相,尤德裕死党。陈夷行罢,李让夷继之,亦杨嗣复、李珏所恶也。三年(843年),崔珙罢,崔铉相,史云李让夷引之。铉与珙不协,发其领使时事,并谓其尝保护刘从谏,珙遭贬斥。四年(844年),杜悰自淮南入相,李绅出为淮南。明年有吴湘之狱,为后来德裕所由败,见下。是岁,杜悰、崔铉罢,李回相,德裕用兵昭义时,以御史中丞奉使河朔者也,事见下节。崔元式相,以为德裕所疾罢。牛僧孺、李宗闵,皆为所挤排以死。僧孺在淮南六年。开成二年(837年),为东都留守。三年(838年),征为左仆射。四年(839年),复出为山南东道。会昌二年(842年),秋,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石雄军吏得从谏与僧孺、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徙衡、汝二州。还为太子少师。卒。宗闵,开成三年(838年),杨嗣复辅政,欲拔用之,为郑覃、陈夷行所沮,与杭州刺史。四年(839年),冬,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覃、夷行罢,嗣复方再拔用,而文宗崩。会昌三年(843年),德裕以宗闵素与刘从谏厚,上党近东都,分司非便,乃拜湖州刺史。稹败,得交通状,贬漳州长史,流封州。宣宗即位,徙柳州司马,卒。循州见第二章第七节。衡州,今湖南衡阳县。汝州见第二章第六节。漳州见上节。封州见第五章第二节。柳州见第四章第二节。然德裕引白敏中,敏中,居易从父弟。武宗夙闻居易名,欲用之,德裕以其衰病,荐敏中。会昌二年(842年),为翰林学士。而敏中反挤排之。至宣宗立,朝局变,而德裕亦遭窜逐而死焉。其事与德裕在武宗朝所为者,如出一辙。出尔反尔,其机可谓甚巧,特蹈之者不悟耳。

武宗之立也,赐仇士良以纪功碑。会昌元年十月,见《旧书·本纪》。会昌二年四月,群臣请加尊号。有纤人告士良:“宰相作赦书,欲减削禁军衣粮马草料。”士良怒曰:“必有此,军人须至楼前作闹。”此据《旧书·本纪》。《新书·宦者传》曰:士良宣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语两军曰:“审有是,楼前可争。”宰相李德裕等知之,请开延英诉其事。帝曰:“奸人之辞也。”召两军中尉谕之曰:“赦书出自朕意,不由宰相。况未施行,公等安得此言?”士良皇恐谢。明年,士良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以疾辞。罢为内侍监,知省事。固请老。诏可。寻卒。《旧书·本纪》在六月。死之明年,有发其家藏兵数千物。诏削官爵,籍其家。《新书·宦者传》。《旧纪》在四年六月。云:中人于其家得兵仗数千件,兼发士良宿罪。会昌三年(843年),崔铉相。《通鉴》云:上夜召学士韦琮,以铉名授之,令草制。宰相、枢密,皆不之知。时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皆愿悫,不敢与事。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论者颇以是称武宗能御宦官。然武宗所倚者,一李德裕耳。德裕之入相也,《通鉴》云:初在淮南,敕召监军杨钦义,人皆言必知枢密,德裕待之无加礼。钦义心衔之。一旦,独延钦义,置酒中堂,情礼极厚。陈珍玩数床,罢酒,皆以赠之。钦义大喜过望。行至汴州,见第二章第二节。敕复还淮南。钦义尽以所饷归之。德裕曰:“此何直?”卒以与之。其后钦义竟知枢密。德裕柄用,钦义颇有力焉。然则所谓不与事者何谓也?世岂有贪乐权位,绝无公天下之心,而能屏抑近习者邪?

武宗亦好道术。信道士赵归真、刘玄靖、邓元起等,饵其药得疾。会昌六年三月,大渐。宦官立宪宗第十三子光王怡为皇太叔,权句当军国事。武宗崩,怡立,更名忱,是为宣宗。时年三十七。《旧书·本纪》云:帝外晦而内明。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及监国之日,哀毁满容,接待群僚,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盖时置君如弈棋,诸王露头角者或遭忌疾,故帝以韬晦自全也。《新书·后妃传》:武宗贤妃王氏,邯郸人。邯郸见第二章第六节。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宫中。穆宗以赐颍王。性机悟。王嗣帝位,妃阴为助画,故进号才人。遂有宠。欲立为后。李德裕曰:“才人无子,且家不素显,恐诒天下讥。”乃止。及大渐,才人悉取所常贮,散遗宫中。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通鉴考异》曰:《唐阙史》曰:武宗王夫人,燕赵倡女也。武宗为颍王,获爱幸。文宗于十六宅西别建安王溶、颍王瀍院。上数幸其中,纵酒如家人礼。及文宗晏驾,后宫无子,此亦见蒋王早殁。所立敬宗男陈王,年幼且病,未任军国事,中贵主禁掖者,以安王大行亲弟,既贤且长,遂起左右神策军及飞龙、羽林骁骑数千众,即藩邸奉迎安王。中贵遥呼曰:“迎大者,迎大者!”如是者数四。意以安王为兄,即大者也。及兵仗至二王宅首,兵士相语曰:“奉命迎大者,不知安、颍孰为大?”王夫人窃闻之,拥髻褰裙走出,矫言曰:“大者颍王也。大家左右,以王魁梧颀长,皆呼为大王。且与中尉有死生之契。汝曹或误,必赤族矣。”时安王心云其次第合立,志少疑懦,惧未敢出。颍王神气抑扬,隐于屏间,夫人自后耸出之。众惑其语,遂扶上马。戈甲霜拥,前至少阳院。诸中贵知已误,无敢出言者。遂罗拜马前,连呼万岁。寻下诏立为皇太弟,权句当军国事。《新书·后妃传》,盖亦取于《阙史》?立嗣大事,岂容缪误?今不取。案《阙史》之言,诚为东野人所难信,然武宗别有争位之计,而贤妃为之助画,则安能断其必无?谓《新书》浑括之辞必也取诸《阙史》,则太早计矣。《考异》又引《献替记》,谓王妃之死,在五年十月。云:自上临御,王妃有专房之宠。至是,以娇妒忤旨,一夕而陨。其说与诸书皆不同。王妃以殉死为名,附葬陵墓,其死期,似不容移至数月之前。岂武宗危笃之际,王妃亦与于立嗣之谋,为拥立宣宗者所败,以至不得其死,乃移其死期,以塞人疑欤?此说诚近億度。然文宗事懿安后甚谨,宣宗顾贼杀之。谓追讨宪宗之陨欤?则腐心于此者乃文宗,非宣宗也。而其所为相反若此,何哉?岂文宗以懿安与于立己而感之,宣宗则以宫闱之中,别有异图而怨之欤?《新书·宦者·严遵美传》:父季实,为掖庭局博士。大中时,有宫人谋弑宣宗。是夜,季实直咸宁门下,闻变入,射杀之。此事也,隐见当日宫闱之内,亦有兴废之谋。懿安即不欲与其事,而身历五朝母天下,安知不有欲假藉之者?况于才人有专房之宠,危立为后,或主内政者欤?要之上下交争,不夺不餍,宫禁之中,即陷阱所在也。得国恒于斯,陨命亦于斯,人亦何乐而生帝王家欤?《新书·马植传》:会昌中,为李德裕所抑。宣宗嗣位,白敏中当国,凡德裕所不善,悉不次用之,故植以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迁户部。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初左军中尉马元贽,最为帝宠信,赐通天犀带,而植素与元贽善,至通昭穆,元贽以赐带遗之。他日,对便殿。帝识其带,以诘植。植震恐,具言状。于是罢为天平军节度使。既行,诏捕亲吏下御史狱。尽得交私状,贬常州刺史。见第四章第二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事在大中四年(850年)。

《通鉴》云:上之立也,元贽有力焉,由是恩遇冠诸宦者。《新书·武宗纪》,则迳书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当时拥戴宣宗者,徒党未知几何?然元贽实为之魁,则无疑也。

宣宗之立,李德裕盖未与其谋?而德裕在武宗时,得君颇专,易为同列所忌。《旧书·本纪》:会昌五年十二月,给事中韦弘质上疏论中书权重,三司钱谷,不合相府兼领。宰相奏论之曰:管子曰:令行于上,而下论可不可,是上失其威,下系于人也。自太和已来,其风大弊。令出于上,非之于下。此弊不除,无以理国。《传》曰:下轻其上,贱人图柄,则国家摇动而人不静。弘质受人教导,辄献封章,是则贱人图柄矣。萧望之汉朝名儒重德,为御史大夫,奏云:今首岁日月少光,罪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御史诘问。贞观中,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书云: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兼总数职。太宗曰:此人妄有毁谤,欲离间我君臣。师合流于岭外。古者朝廷之上,各守其官,思不出位。弘质贱人,岂得以非所宜言,上渎明主?此是轻宰相,挠时政也。昔东汉处士横议,遂有党锢事起。此事深要惩绝。伏望陛下,详其奸诈,去其朋徒。弘质坐贬官。又奏曰:天宝已前,中书除机密、迁授之外,其他政事,皆与中书舍人同商量。自艰难已来,务从权便。政颇去于台阁,事多系于军期。决遣万机,不暇博议。臣等商量:今后除机密公事外,诸侯表疏,百寮奏事,钱谷、刑狱等事,望令中书舍人六人,依故事先密详可否,臣等议而奏闻。从之。李德裕在相位日久,朝臣为其所抑者皆怨之。自崔铉、杜悰罢相后,中贵人上前言德裕太专,上意不悦,而白敏中之徒教弘质论之,故有此奏。德裕结怨之深,由此言也。德裕之为人,诚不足取,然其论事权当集于中书及朋党之当去则是也,而卒以此败,可见朋党根抵蟠结之深。宣宗本猜忌之主,自不能容。故即位未几,即罢为荆南节度使,而白敏中相。九月,德裕又解平章事,为东都留守。大中元年二月,以太子少保分司。至九月而吴湘之狱起,《新书·李绅传》:始澧人吴汝纳者,韶州刺史武陵兄子也。武陵坐赃贬潘州司户参军死,汝纳家被逐,久不调。时李吉甫任宰相,汝纳怨之,后遂附宗闵党中。会昌时,为永宁尉。弟湘为江都尉。部人讼湘受赃狼籍,身娶民颜悦女。绅时节度淮南,使观察判官魏铏鞫湘罪明白,论报杀之。议者谓吴氏世与宰相有嫌,疑绅内顾望,织成其罪,谏官屡论列。诏遣御史崔元藻覆按。元藻言湘盗用程粮钱有状,娶部人女不实。按悦尝为青州衙推,而妻王故衣冠女,不应坐。德裕恶元藻持两端,奏贬崖州司户参军。宣宗立,德裕去位,绅已卒,崔铉等久不得志,导汝纳使为湘讼。言湘素直,为人诬蔑。大校重牢,五木被体。吏至以娶妻资媵结赃。且言颜悦故士族,湘罪皆不当死,绅枉杀之。又言湘死绅令即瘗,不得归葬。按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凡戮有罪,犹待秋分,湘无辜,盛夏被杀。崔元藻衔德裕斥已,即翻其辞。因言御史覆狱还,皆对天子别白是非。德裕权轧天下,使不得对。具狱不付有司,但用绅奏而寘湘死。是时德裕已失权,而宗闵故党令狐绹、崔铉、白敏中皆当路。因是逞憾,以利诱元藻等,使三司结绅杖钺作藩,虐杀良平。准神龙诏书,酷吏殁者,官爵皆夺,子孙不得进宦。绅虽亡,请从春秋戮死者之比。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贬德裕等。擢汝纳左拾遗,元藻武功令。《十七史商榷》云:新旧《书》皆言湘之坐赃,乃群小欲倾绅以及李德裕,而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六卷,则谓绅镇淮南,湘为江都尉。有零落衣冠颜氏女,寄寓广陵,有容色,绅欲纳之。湘强委禽焉。绅大怒。因其婚娶聘财甚丰,乃罗织执勘,准其俸料之外,有陈设之具,皆以为赃,奏而杀之。绅本狂暴,此说恐当得情。程粮钱,《通鉴注》云:《新书·百官志》:主客郎中,主蕃客。东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粮,西北蕃使还者,给度碛程粮,至于官吏以公事有远行,则须计程以给粮,而粮重不可远致,则以钱准估,故有程粮钱。澧州见第六章第三节。韶州见第四章第五节。潘州见第五章第一节。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武功见第三章第二节。德裕贬为潮州司马。二年正月,李回左迁湖南观察使。三年(849年),《旧传》误为二年(848年),据《李

卫公集》当作三年(849年),见《十七史商榷》。九月,德裕又以湘狱及改《元和实录》,再贬崖州司户。李回亦贬贺州。见第七章第三节。四年(850年),《旧传》亦误为三年(849年)。十二月,德裕卒于贬所。德裕为人,狠愎阴贼,贬谪而死,固其宜也。宣宗时,宰相见信任者:始为白敏中,后为令狐绹。敏中,宣宗即位时相,至大中三年三月罢,绹以其明年十月相,终宣宗之世。魏征五世孙谟,以敢言称,文宗时累加拔擢,亦相宣宗五年余。大中五年十月至十一年二月。史云:终以刚直,为令狐绹所忌,故罢。谟初为李固言、李珏、杨嗣复所引,故武宗时外出。宣宗时,白敏中引之。他相则充位而已。

旧史亟称宣宗之美,此乃阿私所好之言。《旧书·本纪》赞: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已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御,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嗛然。《新书》谓其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亦《本纪》赞语。则颇近于实耳。《旧纪》谓帝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亦近小察。《通鉴》云:上聪察强记。宫中厮役给洒扫者,皆能识其姓名、才性所任,呼召使令,无差误者。天下奏狱吏卒姓名,一览皆记之。度支奏渍污帛,误书渍为清,枢密承旨孙隐中谓上不之见,辄足成之,及中书覆入,上怒,推按擅改者,罚谪之。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纂次诸州境土、风物,及诸利害为一书,自写而上之,虽子弟不知也。号曰《处分语》。他日,邓州刺史薛弘宗入谢,出谓澳曰:“上处分本州事惊人。”澳询之,皆《处分语》中事也。大中九年(855年)。又云:上诏刺史毋得外徙,必令至京师,面察其能否,然后除之。令狐绹尝徙其故人为邻州刺史,便道之官。上见其谢上表,以问绹。对曰:“以其道近,省送迎耳。”上曰:“朕以刺史多非其人,为百姓害,故欲一一见之,访问其所施设,知其优劣,以行黜陟,而诏命既行,直废格不用,宰相可畏有权。”时方寒,绹汗透重裘。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十二年(858年)。虽善参验擿发,然不能推诚相与,得人之欢心,将谁与共济艰难乎?《通鉴》又云:上以甘露之变,惟李训、郑注当死,自余王涯、贾等无罪,诏皆雪其冤。此视武宗,似差强人意。然又云:上召韦澳,托以论诗,屏左右与之语,曰:“近日外间谓内侍权势何如?”对曰:“陛下威断,非前朝之比。”上闭目摇首曰:“全未全未,尚畏之在。卿谓策将安出?”对曰:“若与外廷议之,恐有太和之变,不若就其中择有才识者与之谋。”上曰:“此乃末策。自衣黄、衣绿至衣绯皆感恩,才衣紫,则相与为一矣。”《注》:唐自上元已后,三品已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内侍是长官,阶四品,其职但在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至玄宗,宦者至三品将军,门施棨戟,得衣紫矣。上又尝与令狐绹谋尽诛宦官。绹恐滥及无辜,密奏曰:“但有罪勿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宦者窃见其奏,由是益与朝士相恶,南北司如水火矣。八年(854年)。蔓草非寻烈火,宁可徐图?当时宦官窃

大权者,罪久不容于死矣,尚何待?此辈有阙,能勿补乎?绹之此言,盖以卸责,亦以避祸也。帝之所行,盖即此策?故《旧书·宦者传》谓其诛太甚者,而阍寺仍握兵权之重,则其效可睹矣。然不能推赤心置人腹中,亦安得如王叔文、王伾、李训、郑注之臣而用之哉?而顺宗与文宗远矣。

然宣宗时庶政确颇修饰,此可于财政见之。王播死太和四年(830年),王涯代之。后亦常任元臣,以集其务,《旧书·食货志》语。然成效殊鲜。至宣宗乃用裴休。《旧书·传》曰:自太和已来,重臣领使者,岁漕江淮米不过四十万石,能至渭河仓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蠢,败溺百端。官舟沉溺者,岁七十余只。缘河奸吏,大紊刘晏之法。洎休领使,分命僚佐,深按其弊。所过地里,悉令县令兼董漕事,能者奖之。自江津达渭口,以四十万之佣,岁计缗钱二十八万贯,悉使归诸漕吏,巡院无得侵牟。举新法凡十条,又立税茶法二十条,奏行之。物议是之。初休典使三岁,漕米至渭河仓者一百二十万斛,更无沉舟之弊。《食货志》略同。《新书·南蛮传》:高骈说僖宗,言宣宗皇帝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至大中十四年(860年),内库赀积如山,户部延资充满,故宰相敏中领西川,库钱至三百万缗,诸道亦然。此决非幸致。帝之才,盖不减汉宣帝?唐人之亟称之,亦有由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张廷玉
  卷三百九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一百五十六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孙冯翼集本《世本》·佚名
  武宗外纪译文·毛奇龄
  卷二十七书·何良俊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聪明创制立法·黄士衡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杨士奇
  卷之五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浦阳人物记卷上·宋濂
  卷三十八·朱轼
  郑羲传·魏收
  第四章 空位期:中国三头执政·辜鸿铭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杜蘂娘智赏金线池·臧懋循

    杜蘂娘智赏金线池杂剧(元)关汉卿撰●杜蘂娘智赏金线池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韩解元轻负花月约老虔婆故阻燕莺期 正名 石好问复任济南府杜蘂

  • 嵗时杂咏巻三十八·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初冬【立冬附】十月一日初冬杜 甫有瘴非全歇为冬不亦难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蒸裹如千室燋糟幸一柈兹辰南国去旧俗自相欢初冬垂老戎衣窄归休塞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空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干戈未偃息

  • 卷八 词学文本整理·施蛰存

    一 渔父拨棹子 (唐)释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三十年来江上游。水清鱼见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夫得便休。三十馀年坐钓台。竿头往往得黄能。锦鳞不遇空劳力。收

  • 唐本纪第五·欧阳修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

  • 卷三百十三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丙辰朔,荊湖北路轉運使孫頎【一】等言,乞於辰州【二】會溪城量益戍兵五七百人,漸招納上溪諸蠻,仍差知辰州張鄰臣、通判柳概措置。從之。   夔州路轉運司言;南平軍播州夷界巡檢楊光

  •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洪武十七年春正月己亥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群臣于华盖殿○琉球国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暹罗斛国王参烈宝毗牙思哩哆罗禄及云南四川湖广诸蛮夷酋长俱遣使进表贡方物赐文绮衣服有差○辛丑 上谕礼部臣曰

  • 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八四禀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佚名

    户粮税总书陈荣,禀举郑镜清等三人为庄书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陈荣,为选举妥充,恳恩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注)。缘蒙前宪方遵照宪饬,原设有庄书额缺,以便稽查逃粮、越占等弊,业经各前宪举充妥办在案。但前庄书

  •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正月·佚名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正月甲子年元旦卯时,汗往祭堂子,遂还家叩拜神主。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

  • 卷三十九·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初兴风土 金国初兴地在契丹东北隅地饶山林田宜麻谷土产人参蜜蜡北珠生金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鸇海东青之类兽多牛马麋鹿野狗白彘青鼠貂鼠其人勇悍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每见野兽

  • 谢瀹传·萧子显

    谢瀹字义洁,是陈郡陽夏人。祖父谢弘微,宋朝时任太常。父亲谢庄,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谢瀹四兄名叫谢..、谢月出、谢颢、谢山从,世人称谢庄以风、月、景、山、水给儿子起名。谢颢字仁悠,少时淡泊宁静。初仕任秘书郎,逐渐升至太

  • 異端第十三卷·朱熹

      1、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甚于申韓。佛老之害,甚于楊墨。楊氏爲我,疑於義。墨氏兼愛,疑於仁。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只闢楊墨,爲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爲害尤甚。楊墨之害,亦經孟子闢之,所以廓如也

  • 卷一·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一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策书者国之正史也传述祝佗之言谓鲁公分物有备物典策而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班固艺文志因谓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杜元凯亦以备

  • 明佛法根本碑·智慧轮

        大兴善寺大曼拏攞阿阇梨三藏智慧论述  佛根本者。薄伽梵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根本者。真言陀罗尼。为诸法所依。十方法界尘刹海会一切如来果满圣贤。皆依毗卢遮那净妙法身。现自他受用及变化身。所诠

  • 葬礼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理查德·阿伯内西在死前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在他的葬礼之后,他的妹妹、行为举止总是颇为奇怪的科拉小姐竟说了这样的话——“可他是被谋杀的,不是吗?”次日,科拉在家中的床上惨遭杀害。六个遗

  • 广州记·顾微

    记述广州一带奇闻轶事的笔记体著作。晋朝顾微撰。内容有关于五羊衔穗降临广州的传说,泥涂“石牛”求雨的神话,海中“文魮鸟”、“马”、“犀牛”和各种珍珠的传闻,百管谿温泉、怀化石墨和“益智”、“菖蒲”等植物形

  • 金佗稡编·岳珂

    亦称《鄂国金佗稡编》。传记资料。南宋岳珂撰。28卷。岳飞以忠获戾,身后备遭诋毁,事迹堙没。孝宗时冤案得以平反,其三子霖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搜得部分残存资料,由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岳飞传记草稿。书未就而霖卒,其子珂继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