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国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结合为友,为联盟;利害冲突就成为对敌。各国的外交家都是精于打算盘的。西洋各国原想在远东大大的发展,但在甲午以前,没有积极推动,一则因为他们忙于瓜分非洲;二则因为他们互相牵制各不相下;三则因为在远东尚有中国与日本两个独立国家,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在中日战争进行的时候,李鸿章虽千方百计的请求他们的援助,他们总是抱隔岸观火的态度,严守中立。他们觉得中国愈败,愈需要他们的援助,而且愈愿意出代价。同时他们又觉得日本虽打胜仗,战争总要削减日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里,中日战争,无论谁败,实是两败俱伤的。他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们不援助我们于未败之前。

等到《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在内。主动是俄国,德、法不过附和,当时俄国财政部长威特(Witte)正赶修西比利亚铁路,他发现东边的一段,如绕黑龙江的北岸,路线太长,工程太困难,如横过我们的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也容易的多。同时海参崴太偏北,冬季结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国能得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就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完成西比利亚铁路及得一个不冻冰的海口;这是威特想要乘机而达到的目的。法国当时联俄以对德,俄要法帮忙,法不敢拒绝,何况法国也有野心家想乘机向远东发展呢?德国的算盘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国,一则可以使俄国知道德国是俄国的朋友,俄国不必联络法国;二则俄国如向远东发展,在欧洲不会多事,德国正好顺风推舟;三则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取援助的代价。这是三国干涉《马关和约》实在的动机。

俄、德、法三国的作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马关条约》发表以后,他们就向我们表示同情,说条约太无理,他们愿助中国挽回失地的一部分。在我们那时痛恨日本的情绪之下,这种友谊的表示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希望三国能把台湾及辽东都替我们收回来。同时三国给与所谓友谊的劝告,说日本之占领辽东半岛不利于远东和平。战后之日本固不敢不依从三国的劝告,于是退还辽东,但加赔款三千万两。中国觉得辽东半岛不止值三千万两,所以我们觉得应感激三国的援助。

《马关条约》原定赔款二万万两,现在又加三千万两,中国当然不能负担。威特一口答应帮我从法、俄银行借一万万两,年息四厘。数目之大,利率之低,诚使我们受宠若惊。俄国真可算是我们的好朋友!

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俄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Ⅱ)行加冕典礼。帝俄政府向我表示:当中俄两国特别要好的时候,中国应该派头等大员去作代表,才算是给朋友面子。中国乃派李鸿章为庆贺加冕大使。这位东方的毕士麦克(即俾斯麦)于是到欧洲去了。威特深知中国的心理,所以他与李鸿章交涉的时候,首言日本之可恶可怕,这是李鸿章愿意听的话,也是全国人士愿意听的话。这种心理的进攻既然顺利,威特乃进一步陈言俄国对我之援助如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当中日战争之际,俄国本想参战,但因交通不便,俄军未到而中日战争就完了。以后中国如要俄国给予有力的援助,中国必须使俄国修条铁路横贯东三省。李鸿章并未驳辩威特的理论,但主张在中国境内之铁路段,应由中国自修,威特告以中国人力财力不足,倘自修,则十年尚不能成,将缓不济急。威特最后说,如中国坚拒俄国的好意,俄国就不再助中国了。这一句话把李鸿章吓服了。于是他与威特签定密约,俄许援助中国抵抗日本,中许俄国建筑中东铁路。

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的大错。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无于短期内再进攻中国的企图。是时日本政府反转过来想联络中国。因为西洋倘在中国势力太大,是于日本不利的。威特的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国,是要利用中东铁路来侵略中国的。以后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这些国难都是那个密约引出来的。

李鸿章离开俄国以后,路过德、法、比、英、美诸国,他在柏林的时候,德国政府试探向他要代索辽东的报酬,他没有答应。德国公使以后又在北京试探,北京也没有答应。光绪二十三年秋,山东曹州杀了两个传教士,德国乘机一面派兵占领青岛,一面要想租借胶州湾及青岛及在山东修铁路和开矿的权。中国于二十四年春答应了。山东就算是德国的利益范围。

俄国看见德国占了便宜,于是调兵船占旅顺、大连。俄国说为维持华北的势力均衡,并为助我的方使,他不能不有旅顺、大连,并且还要修南满铁路。中国也只好答应。我们费三千万赎回来的辽东半岛,这时俄国又夺去了。俄国还说,他是中国惟一的朋友!俄国的外交最阴险:他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以后他在东北既有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及大连、旅顺,东三省就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于是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和九龙及长江流域的优越权利。法国要求租广州湾及广东、广西、云南的优越权利。日本要求福建的优越权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门湾。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中国都答应了。这就是所谓瓜分。惟独美国没有提出要求,但他运用外交,使各国不完全割据各国所划定的范围,使各国承认各国在中国境内都有平等的通商权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门户开放主义。

这种瓜分运动就是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在近代的世界,败仗是千万不能打的。

猜你喜欢
  帝纪第二 太祖纪·魏收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欧阳修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欧阳修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欧阳修
  列传二十四·薛居正
  第六十二回 侍宴乞封两姨争宠 轻装观剧万目评花·蔡东藩
  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刘若愚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二·王祎
  提要·张九成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佚名
  卷之九十一·佚名
  第一九票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五·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一·阿桂
  评鉴阐要卷四·乾隆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六·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磐·唐圭璋

      磐字叔安,号梅崖。样末为嵊令。有梅崖集,不传。   绮罗香   渔浦有感   浦月窥檐,松泉漱枕,屏里吴山何处。暗粉疏红,依旧为谁匀注。都负了、燕约莺期,更闲却、柳烟花雨。纵十分、春到邮亭,赋怀应是断肠句。   青

  • 第十三出 谄笑·李渔

    (贴旦上)佳人忆佳人,才子怀才子。虽无枕簟情,也解相思死。——好笑我家小姐,自从那日在雨花庵与范大娘结盟回来,茶不思饭不想,睡似醒醒似睡。夫妻虽是假的,相思病倒害真了。今日十月十五,我不免劝他到楼上看看县官行

  • 乙集第三·钱谦益

    王检讨偁六十六首【感寓(二十首)】吾闻上古初,浑灏本一气。羲皇肇人文,龙马飒已至。轩鸿垂衣绅,唐虞臻至治。标巢邈以远,黼黻日云贵。云胡苍姬还,玄酒薄真味。凤衰其如何,寥落匪一世。双精激飞轮,循虚节惊

  • 卷一 一九一六(民国五年丙辰)·赵熙

    齐天乐·荣德山是谁锯下苍龙角,晴空一坪秋广。万古无风,小池不涸,青入四禅天上。鳞原一掌。指贴地婆城,药膏圆(枫注:《近代蜀四家词·香宋词》作“远”。)样。影落东南,天台四万八千丈。唐年祠庙尚在,薛碑今蚀

  • 列传第二 后妃下·刘昫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张皇后 肃宗韦妃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崔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韦妃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女学士尚宫宋氏

  • 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脱脱

        ◎儒林三   ○邵伯温 喻樗 洪兴祖 高闶 程大昌 林之奇 林光朝 杨万里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着、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

  • 史佚书·史佚

    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子小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师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或入。武王在祀,太师商王纣悬首白旗,妻二首赤旗,乃以先馘,入燎于周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夏四月。癸丑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居注  ○鸿胪寺奏办公经费竭蹶。请饬筹拨常年款项。下部议行。  ○以记名总兵张永清为甘肃凉州镇总兵官。现月  ○以战功卓着。予故记名总兵江西袁州

  • 战国策卷八·鲍彪

    宋 鲍彪 注韩【分晋得南阳及颍□□交城定襄防城颍阳颍阴□社阳□东接汝南西接农得新安宜阳】康子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臯韩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溜言其无积润】寡人无所用之段规曰不然臣闻

  • 陈东传·脱脱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早有俊秀的声名,洒脱不拘不肯屈居人下,不为贫寒低贱所忧惧。蔡京、王黼用事专权,人们不敢指责,只有陈东无所隐瞒忌讳。他所到场的宴会集会,在座的客人害怕连累自己,逐渐避开。陈东以贡士进入太学。宋

  • 野史无文卷十一·郑达

    鲁监国诸臣传(下)黄斌卿传黄道周传(阙)陆清源传(阙)阁部史公守扬州府纪事黄斌卿传黄斌卿号虎痴,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父以明经为教谕。生三子:长斌卿,次殀,季孝卿。斌卿生于万历己酉年。阔口丰颐,双眸烱射,颕异过人。于经史诸子百

  • 卷四十二、平傜之役·黄鸿寿

    宣宗道光十一年,冬十二月,湖南江华傜人赵金龙,聚众焚掠两河口。傜为苗族之一,所居皆山峒,自成村落。在湖南者为衡、永、郴、桂四州郡界,与广东之束州、广西之全州,均跨五岭之脊。民傜杂处,傜性戆鸷,不与汉民交通,汉民每欺侮之,党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吕思勉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灭亡。清廷到末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三·高晋

    河防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江南河道总督髙晋奏言窃【臣】由徐州至清口查勘黄河各防工程料物前经恭折奏闻伏查清口为淮黄交滙之区清口以上宿桃等防専受黄水自清口东坝以下则淮黄合流计程二百余里至云梯闗迤东归海比年

  • 王衍·苏辙

    圣人之气以御物者三,道一也,礼二也,刑三也。《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礼与刑,皆器也。孔子生于周末,内与门弟子言,外与诸侯大夫言,言及于道者盖寡也。非不能言,谓道之不可以轻授人也。盖尝言之矣。曰:“参乎

  • 第五章 17·辜鸿铭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辜讲孔子评价当时的一位性情古怪的人(臧文仲,姓姬,名辰。世袭鲁国司寇一职)说:“他为自己养的大龟精雕细刻一座祠堂来供奉。对于像这样的人的智慧,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 礼记析疑原序·方苞

    自明以来传注列于学官者于礼则陈氏集説学者弗心餍也壬辰癸巳间余始悉心焉视之若皆可通及切究其义则多未审者因就所疑而辨析焉盖礼经之散亡久矣羣儒各记所闻记者非一时之人所记非一代之制必欲防其説于一其道无由第于所

  • (十)·钱穆

    第十目处事之方。中国人言道言学,修齐治平乃其大者。在其日常人生中,交接、应对、酬酢、迎送,虽小事,亦必有道。孔子所谓“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孔子又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日常小事皆人生一隅,一隅之道